!!专题八:城市与城市化

更新时间:2023-09-25 16:2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专题八 城市与城市化

城市与城市化所考内容涉及:乡村、城市的起源及发展;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城市化及其进程;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不同城市地域结构的特点、城市的合理规划,重点是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城市化进程及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高考导向标】 年 份 考 点 题 型 选择题 难度 识记、运用 识记、运用 理解 分值(分) 8 12 4 2008年 城市人口统计图表 (全国文综I卷) 2009年 城市化 (福建省文综卷) 城市等级服务范围图表 选择题 2010年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区域(福建省文综卷) 差异 选择题

2011年命题趋势预测: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城市区位及功能分区一直是出题的重点内容,考查的侧重点是知识的识记和运用。预测2011年高考中,城市化进程、城市功能分区、城市的合理规划及其影响因素,仍是出题热点,既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也可能以综合题的形式出现。分值一般在8分以上。 ★【要点聚焦突破】

聚焦点一:城市地域形态

城市形态的形成与它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决定城市形态的因素中主要有地形、河流。在古代城市和现代城市形态的形成中,交通都是重要因素。

例题1: (2010福州一中高三质检) 上海世博会于2010年5月1日开幕。世界博览会是以展现人类在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领域取得成就的国际性大型展示会。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上海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模型图。

(1)读图分析上海高收入住宅区分布是否合理并简述理由。

(2)读图分析上海城市空间结构的特征。

【题眼】各功能区的相对位置

【解析】第(1)题为开放性题目,答合理或者不合理均可,但要言之有理。第(2)题,从图中看到只有一个CBD,并且呈同心圆状分布,是单核心结构,其中的扇形(或者棋形)处是围绕由市中心到郊区的放射形交通线路展开的。

【答案】(1)合理,理由:位于垂直于盛行风向的郊外,环境和空气质量较好。不合理,理由:位于冬季风(或夏季风)的下风地带,能带来污染。(只按照合理或者不合理中的一个方面组织答案即可) (2)单核心;圈层与扇形混合结构;大致上商务区、住宅区和工业区依次由里向外排列。

1

【思路点拨】住宅区分布是否合理一要看交通、环境,而普通的住宅区还要看是否方便居民就近上下班。城市空间结构分: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或(单核心)模式;还涉及到各主要功能区的相对位置关系。

变式训练1 :(2010福州高三质检)读重庆市的城市地域形态图,完成下列要求。

(1)重庆市的地域形态是___________式,重庆形成这样的地域形态的原因是什么? (2)重庆市的布局形式有何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地域形态的类型、形成原因、优缺点的分析、工业区位分析以及地理特征的分析等知识,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注意答题的条理和专业术语的应用。

【答案】:(1)组团 重庆地处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的丘陵山区,河流、山脉、冲沟或农田的间隔使城市地域形态失去了完整性。(2)重庆市功能区不太集中,城市环境问题相对较轻; 但由于布局分散,各区之间联系不太方便,市政工程设施的投资相对要高。

【误区提示】:城市的地域形态考生常与城市的布局形式混淆。 聚焦点二:城市区位因素、城市化及城市地域结构

(1)判读城市功能区分布图,分析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分布特点并归纳城市空间结构特征。 (2)运用有关原理解释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3)理解不同规模的城市与其服务功能及服务范围的关系。 (4)根据不同的图文资料,归纳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5)结合有关实例,说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指出相应的对策。 (6)根据有关资料,总结或比较不同地区人口或城市文化差异对城市化的影响。

例题2:(2010 江苏卷)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工业、商业和居住用地比例时空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曲线①、②、③代表的土地利用类型符合一般城市三类用地时空变化特点的是

A.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商业用地 B.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

2

C.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 D.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 (2).2005年与1990年相比,距市中心12千米处

A.工业用地比例增加,居住用地比例减小 B.工业用地比例增加,商业用地比例变化很小 C.居住用地比例减小,工业用地比例变化很小 D.居住用地比例减小,商业用地比例变化很小 【题眼】土地利用类型的时、空变化

【解析】第(1)题,三种城市用地类型当中,①类型的用地面 积比较大,且随着时间变化城市中心处的比例减小,故应为居住用池。②类型用地主要分布在城市郊区,应为工业用池。③类型的用地比例最小,应为商业用地。第(2)题,由图可以看出,2005年与1990年相比,距市中心12千米处工业用地比例增加,居住用地比例增加,商业用地比例变化很小。 【答案】(1)C (2)B

【思路点拨】图中既说明了三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比例随“距市中心距离”的变化,也说明了三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比例随时间的变化。既有空间变化,也有时间变化,解题时需要综合分析。 变式训练2:(2010福州高三质检)读下面等高线及城市区位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30米25米AB铁矿城市E大学20米15米交通干线10米DC煤矿盛行风向

(1)图中有两条虚线,其中哪一条可能是河流,将其连成实线,并用箭头标出河流的流向。 (2)依据图所示,高级住宅区可能在城市的 部,而低级住宅区可能在 部。 (3)汽车贸易店和家具城放在靠近 点的地方较好。

(4)简单说说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在图中分布不同的理由 。

【解析】:本题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题目,把城市功能区与区域图结合起来,考查学生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答案】:(1)略(2) 东、西 (3)E(4)从图中可以看出,城市的东部是文化区,是高地,环境质量好,高级住宅区往往会与之相联系。城市的西部是工业区,是低地,低级住宅区往往会与之相联系。另外根据在位置上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的原理,我们知道,高级住宅区如果向城市的东部发展,那么低级住宅区就会向城市的西部集中。

【误区提示】:汽车贸易店与汽车制造厂学生容易混淆。 聚焦三:城市的规划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分析评价城市规划合理与否,重点应把握时间要素(当时及未来的影响)、经济发展要素和环境保护要素。

例题3:(2009重庆文综)下图是某城镇用地布局规划方案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3

(1)该方案突出优点是规划中的( )

A.居住区紧靠旧城、临近铁路 B.居住区环境好、建筑工程量小

C.工业区靠近水源、铁路交通方便 D.工业区地势平坦、位于主导风下风向 (2)适合布局在防护带的是 ( )

A.停车场、日用品仓库 B.幼儿园、日用品仓库 C.幼儿园、医院 D.医院、停车场 【题眼】防护带与相关功能区的位置关系

【解析】第(1)题,图中某城镇用地规划方案合理科学,优点有:居住区地势较高,位于主导风上风向;工业区地势平坦,位于主导风向下风向,靠近水源。第(2)题,防护带位于工业区和居住区的中闷(间)?地带,可以布局人员活动时间较短的停车场、仓库、消防车库等市政工程建筑物,防护带内有污染,不可以布局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的建筑。 【答案】(1)D (2)A

【思路点拨】第(2)题容易错选,主要是对卫生防护带内适合布局哪些建筑不熟悉。卫生防护带是为避免和减轻噪声、烟尘、爆炸、火灾和大气污染对城市居住区的危害,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在居住区与工厂、铁路、机场间设置的隔离地带。卫生防护带内,一般植树造林,形成防护林带。带内种乔木,一般可设置少数人使用、停留时间不长的建筑,如消防车库、停车场、仓库等,不得将体育设施、学校、儿童机构和医院等布置在内。 变式训练3:(2010 北京卷)下图为中国某平原城市城区7月地表平均温度分布图。读图,回答第(1)~(2)题。

(1).该地区地表温度的( )

A.高低变化与地表起伏呈正相关 B.高值区变化是气候变暖的结果 C.低值区是河流或绿地影响的结果 D.差异可导致地面风从城区吹响郊区 (2).据图可以推断,从1982年到2004年该城区( )

A.建筑物占地面积增加 B.南北部道路密度差异加大 C.商业区向城区中心集中 D.空间形态没有发生变化

【解析】本组试题以一种新颖的方式考查城市热岛效应。第(1)题,依据题意这是我国某平原城区7月地

4

表平均温 度分布图,所以城市热岛效应主要受城市人为因素影响。城区地表温度的高低变化与地表起伏应当豆负相关,地势高的地方温度低。城区高值区变化主要是受城市热岛效应影响的结果。低值区是河流或绿地影响的结果。城区与郊区之间的温差产生城市与郊区之间热力环流,可导致地面风从郊区吹向城区。第(2)题,两幅图的比较可以推断城市化过程以及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建筑物面积增加,加剧城市热岛效应,使2004年比1982年城区温度高值区增多。两幅图比较高值区范围扩大(向南、北、东方向扩散),说明商业区向城区外围分散,南北部道路密度差异缩小。 【答案】(1)C(2)A

【误区提示】本组试题错选的原因主要在于对城市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以及城市化、城市空间结构变化对城市热岛效应的理解不够。第(1)题,错选D项,主要症结就在于对城市热力环流的成因、气流升降掌握不准确。第(2)题,可能会错选B或C项,主要原因是对城市空间结构变化与城市热岛的关系没有搞清楚。 ★【名师阅卷在线】

(2010 广东卷)读“2005年我国东部沿海某市各圈层间人口净迁移模式图”(图4),完成(1)~(2)题。(1).可知该市

A. 中心区和近郊区为人口净迁出区 B. 城区边缘区和远郊区为人口净迁入区 C.城区边缘区人口净迁出量最大 D. 近郊区人口净迁人量最大 (2).可推测该市

A. 处于城市化初级阶段 B. 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C. 城市“空心化”现象明显 D. 城市人口规模逐渐减小 【考生答案】(1)D (2)B

【点评】在第(2)题中,许多考生把“逆城市化”现象与“郊区城市化”混为一谈了。

【解题思路】第(1)题,观察图中箭头和数据,估算出净迁入伙迁出的数量,因此选D。第(2)题,本题反映的是“逆城市化”现象,而不是“郊区城市化”现象。后者指郊区的人口城市化和地域城市化,城市中心区人口不会大规模向外迁移。因此选C。 【参考答案】(1)D (2)C ★【限时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2010福建师大附中高三模拟) 城市化进程大幅度改变了原有的水文生态。专家在进行城市化、下水道普及率以及径流量的相关分析研究时,将三者之间关系归纳如图。读图完成1~2题。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tn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