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教案

更新时间:2024-04-21 20:1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3课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1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 让学生认识到新中国的诞生不但是中国光辉灿烂新纪元的开始,而且具有深远的国际影响。

② 通过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并进行真、善、美等观念的教育。

③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创新、与世俱进。 知识与能力:

① 知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与主要内容; ② 记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③ 讲述和平解放西藏和全国的基本解放;

④ 知道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体会其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⑤ 记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⑥ 了解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

⑦ 知道1954年颁布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⑧知道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并记忆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①综合分析和概括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和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②分析归纳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③引导学生思考“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从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④启发学生通过复习土地改革和三大改造来归纳建国后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2重点难点

1.重点:①新中国的诞生及历史意义;②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斗争。新中国成立初,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了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也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创造了条件;③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和三大改造,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2.难点:①认识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②土地改革使民

1

主革命任务彻底完成;③三大改造的实质。 3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几个环节,从整体线索、单元概况、知识框架、基础回顾、针对训练及拓展提高几个方面来复习本节课。 (一)明晰线索

出示幻灯年代尺,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并能从整体上把握。在这一块儿我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并和学生共同复习完成本环节的复习。学生需要通过对历史进程(近、现代史),不同的时期社会性质也在发生着变化,再从阶段分期来进行分析:1840-1949年是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而又根据领导阶级的不同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49-1956年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1956-1966年是文革时期;1966-1976年进入十年文革时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过渡)同学们对整体线索理清以后,关于本阶段的概况我们大体分析如下: (二)单元概况

本环节我又从阶段特征、社会性质、革命性质以及主要矛盾来引领学生复习,让学生重点把握本阶段的阶段特征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让学生掌握新中国的成立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开始进入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基本解决,在过渡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并出示幻灯) (三)知识框架

(出示课件)关于本环节,是对基础知识的一个总括,同时便于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并且为了使学生对本阶段的历史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我将1949-1956年的这段历史分为前三年和后四年,前三年主要是为建立社会主义打基础,后四年主要是探索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即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样使学生先从整体上得以把握。 (四)回顾基础

为了扎实学生的基础,在复习前需要学生对本阶段的基础知识进行记忆,然后在

2

课堂上得到强化和巩固。但虽然是基础复习,也不能是单纯的复习和机械的记忆,还需要有知识的延伸与思维的升华。对此,我是这样的设计的。对于一些基础性的知识我都出示在了课件上,学生在回答完后我出示课件答案,虽然书上也有答案,但是我觉得出示出来更为直观,并且也易点评。同时对于某些重点的东西能在幻灯上形象直观的表现出来。而且在这一块儿我更多的采用了讲练结合,针对每一个重点都出示一道或两道题,让学生适时的练习,做到既不失基础又有所拔高。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出示课件)

(过渡)1949年解放战争胜利以后,中共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建立政权,政权建立的标志就是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 ①新中国的成立:

关于新中国成立的准备、标志及意义要求学生记忆,并且在记忆基础知识的过程中突破重难点。并且还能结合时事热点,如200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庆典,饮水思源,今天中国的繁荣昌盛的奠基石就是新中国的成立,从而突破重点。然后结合有针对性的习题(见幻灯)做到题练结合,并且还能突破本节课的另一个难点: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过渡)政权建立以后,党和国家面临的最严峻的形势是:政权能否巩固。于是,为了巩固政权,党和政府制定了巩固政权的三项措施,即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 ②巩固政权

关于西藏和平解放,可以结合前段时间达赖访美的时政热点,使学生感受到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充满艰难曲折,同时也认清这种分裂祖国的行为必将失败。而抗美援朝要求学生知道英雄事迹及精神,而后我又设计了“作为新时期的青少年该如何弘扬这种精神”这个问题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过渡)接下来我们一块来复习在经济上采取巩固政权的措施: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属重点部分,同时又属于难点,所以除了识记以外,还有与习题的结合,同时在练习当中,我又加以拓展,既突破难点又有了梯度。民主革命任务是指反帝反封建,新中国的成立推翻了帝国主义,基本完成了反帝的任务;而土地改革的完成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使民主革命任务彻底完成。

(过渡):经过几年的努力,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得以巩固,于是探索走上社会主

3

义道路,即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2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出示幻灯)

关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主要表现在:迈向工业化,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从这三个方面引出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和第一届人大的召开。 (过渡)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我们来共同回顾“一五”进入复习。基础知识复习完成以后,再次出示习题,通过回顾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一五计划来回忆近代民族工业的洋务运动,随时做到史实间的结合与联系。三大改造是本阶段得重点,三大改造由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在这儿我正好抓住前段时间召开的两会上温家宝总理提到的关注“三农问题”为热点背景,让同学们对建国后党对农村生产关系得变革与调整作一个总结。最后对于民主法治建设,同样让学生回顾建国后民主法制建设的历程从而培养学生得总结能力。

(五)拓展提高:当基础知识复习完以后,我上了一道综合性的试题,让学生概括总结1949-1956年新中国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取得成就并谈感想,既将复习过的知识作一个反馈同时将本节课以题的形式作了小结。在小结中作了拔高,我觉得这是一个很不错得创意。 活动2【作业】作业

搜集并查阅有关建国以后取得成就的图片及资料。

教学反思:

1、历史课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 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有些遥远,同现实之间联系起来并非随时都能做到。不过,有时如果能够用心,留心所发生的一些事情,在历史课堂的教学中还是能够寻找到历史上所发生之事与现实生活的链接,而如果一旦找到这样链接,在课堂上稍加运用,还是能让课堂增色,也会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历史课从人性角度讲述历史人物。

历史的一些偶然的、主观的因素往往可以改变它应该有的模样。如对“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这一历史现象的解释,其中,固然是由于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的压力,但孙中山个人的因素在这里占几分?事实上,当时孙中山虽然对袁世凯不放心,但他对袁世凯还是寄予了很大希望;而且孙中山一生诚信、善良、淡泊名利,“他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官僚的权利欲,他完全是带着对天下难民的博爱而担当起政治使命的”。以孙中山的个性和品格,为了“民主共和”的尽早实现,在中华民国成立后仅两个月就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3、历史课抓住常规教学,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力求提高课堂效率。

4

这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对教师的最高要求。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要翻阅教材、教参、教辅用书,力争做到把老师知道最多的知识,教材中所蕴含的所有要点,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联点都备出来,有条列地传授给学生。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认真组织课堂教学,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定要抓住课堂上的40分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4、历史课对历史人物串联讲解。

如讲韩非时,提到其惨遭陷害的情况,谁害死韩非?是他的嫉贤妒能的同学李斯;谁害死李斯?是历史上著名的巨奸赵高;谁杀死了赵高呢?是秦王子婴;谁杀死子婴呢?是霸王项羽;项羽结局如何呢??这样一个引出一个,学生自然听得专注入迷。

5、历史课要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

所谓现代化教学手段,主要指幻灯、录音、录相、影碟、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现在,多媒体教学在一些发达地区正迅速推广,它代表着今后教学的发展方向,也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和喜爱,但是,在有些地区几乎是一片空白。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能被时代抛在后面,不能抱着一本书、一支笔、一张黑板的传统教学不放,要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研究并尽量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丰富教学方法,增强历史课的时代感和趣味性

6、历史课抓好学生的知识点的过关检查,及时反馈,做到功在平时。

上好课,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也要对学生掌握的知识及时反馈,过关检查,在每一节上课前,老师就要对学生所学的旧知进行复习提问,这样既检查了学生以前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起到新旧知识的衔接的承上启下作用。可谓是一举两得。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温故而知新”。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qo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