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复习

更新时间:2023-10-18 18:2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 为什么要学国际关系

1、 趣味性

2、 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3、 国际人才的需求。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的工业化积累,中国在产品竞争领域

的优势无与伦比,在技术竞争领域也在迎头赶上,但在标准竞争领域基本没有话语权。国际标准权的取得一方面需要国家实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也需要大量的国际性人才。

4、 理性国际观的培养。由于长期处于国际体系的底端,中国渴望通过自我努力得到外

部世界的承认,但又深怕陷入他者别有用心的捧杀和过度承担责任的陷阱,因而难免出现面对外部指责过度敏感,出现赞扬之声却又处处设防的情况;在面临事关世界和平和人类福祉的问题时,中国善于进行泛道德化的理想主义宣示,但在具体的行动中却又极度实用主义,力求避其锋芒,徐图自保。自信心与自卑感、大国情结与弱者心态的复杂交织。

二、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一)战后初期,美国独霸世界经济领域。二战给西欧、日本经济带来极大的破坏。

1、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1944年7月,44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

顿森林举行。确立美元霸权:美元与黄金挂钩,成员国货币和美元挂钩,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2、 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 (Marshall Plan)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援助欧洲的计划,也

称为欧洲复兴计划。

3、 第四点计划:1949年1月20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就职演说中,提出美国全球战略的

四点行动计划,并着重阐述了第四点,即对亚、非、拉美不发达地区实行经济技术援助。根据“第四点计划”,美国国会于1950年6月通过了“援助不发达国家”的法案。到1951年底“第四点计划”已扩展到33个国家。自1945年7月1日到1967年6月30日,在累计达1172亿美元的美国对外经济和军事援助中30%以上是给予非共产主义的不发达国家。

(二)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1、国际金融体系在70年代初受到了巨大冲击,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2、布雷顿森林体系1973年3月,美元贬值再次引发了欧洲抛售美元、抢购黄金的风潮。西欧和日本外汇市场不得不关闭了17天。经过磋商最后达成协议,西方国家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至此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完全崩溃。

3、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在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石油生产国为了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把石油作为捍卫国家主权,收复失地和反对霸权主义的战略武器,采取减产、提价、禁运以及国有化等措施开展了一场震憾世界的石油斗争,此举造成了世界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

4、西方国家的滞涨危机:自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来,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停滞或衰退、大量失业和严重通货膨胀以及物价持续上涨同时发生的情况。 (三)三大区域经济组织之间竞争加剧 (四)国际金融危机与全球经济格局之变

从2008年至今,世界经济经历了从危机蔓延,全面恶化到迅速复苏的戏剧性过程。

1、 (地缘经济)国际财富和经济重心开始发生位移。从2000年到2008年,新兴经济体九

国( “金砖四国”和“展望五国”)占全球GDP比重从11%上升至15.7%,份额增长近40%,而西方七国的份额则从77%下降至55.8%。据IMF预测:危机结束后的前6年(2010—2015

年),无论按市场汇率还是PPP计算,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都将持续下降,前者将降至58.1%,后者降至41.9%,将分别下降5.7个百分点和3.5个百分点。到2020年,即使按照市场汇率计算,全球经济版图亦将出现新兴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平分秋色的格局。

2、 国际格局的多极化成为现实。美国前副财长罗杰·奥尔特曼:“金融经济危机是美国和欧

洲遭遇的重大地缘政治挫折,世界重心加速偏离美国,全世界正脱离单极体系。”美国外交学会高级研究员查尔斯·库普钱:“仅凭少数富有的自由民主国家集团推动世界发展的时代已经结束,世界秩序将朝着多极化体制发展。”

3、 (全球安全)冲突、动荡和不确定性加剧。美国权威的流失导致其管理世界事务的能力

出现下降,而新兴国家的首要关注是内部治理和自身发展,既无能力也无意愿填补一定限度的权力真空。这无疑为一些地区的中小国家伸展独立意志,甚至铤而走险提供了极大诱惑,进而可能导致地区局势动荡和热点问题升级。美国对新兴国家崛起对其构成的长远挑战充满着战略焦虑,新兴国家也担心美国借助软硬手段阻止其崛起进程。在一个“没有多边主义的多极世界”中,相互防范和无序竞争将使得国际体系的稳定性预期大大降低。

4、 (国际机制)国际经济决策权更加平等和均衡。传统经济机制进行改革。2010年4月,

世界银行通过投票权改革方案,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3.13个百分点,后者的整体投票权由44.06%提升至47.19%。同年11月,国际货币基金也讨论通过了份额和治理改革一揽子方案。根据改革方案,发达国家的整体份额将降为57.7%,而发展中国家的整体投票权则升至42.3%。

5、 (政策思想)国家与市场的重新平衡。内部,西方国家开始大力发展虚拟经济,贬低实

体经济的价值,导致了后来的产业泡沫和空心化。同时,政府放松了对市场的监管和约束,导致金融衍生工具泛滥和社会信用丧失。外部,西方在不少转型国家大力推进市场自由化、财富私有化的经济政策。在缺乏良好秩序和法律保障的情况下,这使得国家财产迅速集中到少数寡头手中,民众生活急剧恶化,贫富分化显著加剧,进而造成这些国家的经济停滞、政治动荡和社会失控。

6、 (制度选择)世界将进入一个无模式发展的阶段

三、未来经济走势:世界经济复苏中带有不确定性 美国经济增长势头强劲,但仍存在隐忧 欧洲走出债务危机泥潭,但经济相对疲软

新兴经济体面临增长放缓、成本上升、外需不振和输入性通胀等问题 短期内难以找到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

国际资源和大宗商品持续上涨抬升经济成本 各国的内部愤怒将影响经济的平稳运行

四、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在加剧着国家、地区以及一些国家内部的贫富差距,引发社会冲突。一个发展很不平衡的世界,是不可能长期安宁的。

2、经济全球化使生产要素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在世界范围内流动,以寻求相应区位进行最佳的资源配置。

3、经济全球化使贸易自由化的范围、金融国际化的进程以最快的速度扩大和推进,使科学技术在全球得到广泛应用和传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4、经济全球化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贫富分化。经济全球化扩大了危机的传导效应,加剧了世界经济的脆弱性。

5、全球化使得国家边界日益模糊,一国为了参与全球进程不得不让渡或是转移部分主权。 国家在让渡一部分权利的同时也获得了另一部分权利;全球化本身也离不开国家力量推动。 6、国际关系正在经历深刻调整。经济政治互动,国际国内互动,全球性问题凸显 7、一国的内部问题可能在全球化背景下无限放大,而外部危机也可能瞬间传导到一国境内,带来难以预估的政治后果。

五、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

机遇:实现国际国内市场的对接,充分利用两种资源 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 提供了学习外部世界知识,发挥后发优势的机会 推动中国实施“走出去”,并加速区域经济整合。 挑战: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民族经济发展造成冲击。 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加大,国家安全受到威胁。 优秀人才加速外流,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弱势 加剧国内的贫富差距,不利于防止两极分化

六、美国靠什么赢得了冷战对抗的胜利?对中国有何启示? 美国改革成功

20世纪70年代的政治改革

政治上,重新建立了政治正确性的标准 法律上,废除了带有种族歧视的法律条文 社会上,提出了著名的“肯定性行动” 文化上,文化多元主义开始兴起 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改革 打压工会 放松管制 金融创新

七、国际格局的未来发展趋势 国际结构的多极化趋势成为现实:西方的相对衰落与非西方世界的群体崛起同时出现,并伴之以各自内部力量对比的显著变化,即美国在西方阵营中的优势地位进一步巩固,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则在非西方世界中脱颖而出。未来世界将进入一个西方与非西方相对均衡、新老大国竞争与合作并存的阶段。

八、美国经济在后危机时代面临哪些困境?

尽管面临国际金融危机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崛起的影响,美国仍然将在相当时期内维持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地位。

1、高债务:私人债务向公共债务转移

2、高风险:赌场资本主义。本来,投资者运用衍生品,是为了对冲货币、商品或利率的价格波动。过去,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乃至大公司经常使用衍生品,作为遭遇料想不到的价格变动的保护措施。然而,在赌场资本主义时代,衍生品已经变成高风险的财具,金融投机者希望以此获取非常收益。近些年,这种投机活动遍及美国所有金融部门,包括保

守的银行和公司部门——因此,美国已经变成了赌场资本主义的国度。

4、 重建制造业的困难。虚拟经济VS实体经济。全球化时代创新与制造业的分离

九、对美国政治制度的思考

总的说来,美国的政治体制已经比较稳定和成熟。在两百多年来,除了南北战争外,美国基本没有出现过全国的动荡和军事政变,稳定的政治制度是美国经济发展的内在基础。美国政治制度的产生和完善,是美国历史发展特点的表现:彻底的三权分立之所以能在美国实行且没有走样,与美国没有封建传统大有关系;一些分权和制衡的原则,是在美国历史上多种政治力量的对比下形成的(如联邦权力与州权);而对人权和自由的理念坚持,与美国是个移民国家相关。

1、政治极化:在很长时期内,民主共和两党虽然在政治哲学和政策立场上存在分歧,但都承认美国的主流价值,坚持温和的中间立场,争论的目标是为了要共同解决迫切的问题。然而,近年来,两党在政治选举上的意识形态分野越来越明显,进而在税收、 移民、 医疗照顾、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经济和社会福利政策,堕胎、同性恋和同性婚姻、枪支管制等文化问题上的政策分歧不断增大。

2、政治低效:美国的政治制度大约建立于225年前,如今它已经陈旧落后、高度僵化,被金钱、特殊利益、情绪化的媒体和进行意识形态攻击的集团主宰着。这种制度造成的结果是:各方经常为一些琐事进行无休止的恶性争论,政治变成了吵吵嚷嚷的闹剧,但却没有什么实质性内容,也很少能达成妥协和采取行动。一个曾经“雷厉风行”的国家如今深陷“寸步难行”的政治泥潭中,其初衷似乎就是为了给党派斗争而非解决问题开绿灯。

3、政治困惑:对多党制的思考。制度学派的基本逻辑:没有产权就没有制度;没有制度,长期的经济增长便没有保障。多党制的根本问题在于政权的产权不明晰,每一个政党都有机会使用政权,但并不拥有政权本身。其结果是所有的党都希望用公共财政来骗取选票,从而蕴含着财政破产的基因。

十、如何看待美国的战略重心东移?

意图一,在亚太建立美国控制的“北约版”组织,以主导亚太事务。

奥巴马上台以来,美国强化与盟国的关系,调整在亚太的军事部署,插手南海纠纷,在我周边搅混水,尤其是奥巴马光临东亚峰会等等一系列举动,目的就是为了控制亚太事务的主导权。然而,主导权的意志惟有通过某种机构更易于体现和通行,而亚洲缺少的就是其主导的区域性组织,因此美急于将“北约版”组织移植亚洲地区。希拉里在上述文中明确点出了这一点:“我们现在的挑战是建立跨太平洋的伙伴关系和机构网,使之与我们的跨大西洋网络一样持久,并与美国的利益和价值观一致”。

这是美国第一次把在亚太地区建立类似“北约版”组织的底牌亮了出来,并试图利用《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作为其推动亚太战略的一个重要抓手,借TPP之壳,行在亚太地区建立类似“北约版”组织之实。希拉里还进一步指出,美国在亚太的成功与否,TPP是一个“试金石”。 意图二,应对中国崛起。

无论从美在亚太的军事调整还是推进TPP的目的来看,美战略重心东移的指向是十分清晰的。美国面临的最大外交挑战,就是应对中国崛起。美国《外交政策》杂志1/2月号采访了9位美国权威国际关系理论学者,包括弗朗西斯·福山和约瑟夫·奈在内的三位学者均持上述观点。

美国将亚洲作为应对中国崛起的主攻方向。美国较为普遍的看法是,中国利用美集中精力和资源打击恐怖主义的间隙,抓住十年战略机遇期发展壮大了自己,尤其大幅提升了在亚洲

的影响力,试图在亚洲追求主导地位,将美国挤出这一地区取而代之。

实际上,从小布什政府的第二个任期起,美国就已经提出如何应对中国崛起的对策了。奥巴马上台后不过是加大了对中国防范的力度。TPP是美制衡中国的又一新招。当然,我周边国家对我实力提升后的疑虑加深,也为美制衡中国提供了机会。 意图三,“重振美国”,维持霸权。

“重振美国和领导世界”的战略,是奥巴马上任后在他提交的第一份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明确提出的。报告指出,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应着眼于重振美国的领导地位,使我们能够在21世纪更有效地推进美国利益。”

“9·11”后的十年,反恐战争尤其是两场战争消耗了美国很大部分的财力和精力,拖累和延缓了美国的发展。伊拉克战争的结束和美军的撤出以及美国逐渐从阿富汗脱身,使得美国把精力、财力和资源集中于亚太事务成为可能。希拉里11月10在夏威夷发表演讲时就讲得很直白:“过去十年,美国在这两个战场投入了不计其数的资源,如今达到了一个转折点,现在我们可以把其中一部分资源抽调出来转而用于追寻美国在其他地区的机遇和义务,而亚洲正是一个富含各种机遇的地区。“她强调:“亚洲今后数年的发展将极大地影响美国的未来,美国不能坐等其他国家替我们决定自己的未来。”

但是,重振美国得靠实力,而实力提升的基础则源自经济发展。2008年发生金融危机至今,美经济仍复苏乏力。在欧美经济面临困境的情况下,能够吸引美国眼球的也惟有亚洲了。亚洲仍是当今世界经济最活跃、发展最强劲的地区,囊括世界第二和第三大经济体的中国和日本,还有印度、韩国、印尼等新兴经济体。因此,希拉里把亚洲视为美“经济和战略利益的核心”。她说,“在21世纪,世界战略和经济重心将是亚太地区”、“利用亚洲的增长和活力是美国的经济和战略利益的核心。”从这个角度看,亚洲为美国重振提供了重要支点。 美国将战略重心聚焦于亚洲地区,无疑对我产生了显而易见的挑战和压力。因此,面对挑战,首先我应以“两手对两手”。既要看到发展中美关系的艰巨性复杂性,更要看到推动中美关系向前发展仍是美国政府和社会的主流这个大“势”,而且这个主流还在发展,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因为推动中美关系平稳健康发展,符合中美两国利益。但同时必须对美战略重心东移的意图保持高度警惕,要有防范应对之策。必须看到,美对华方略受冷战思维支配,反映在政策层面上就是“两面下注”的“两手政策”,也就是“接触”与“遏制”的结果。美“两面下注”政策,导致其对华政策两面性更显突出,双边关系像跷跷板那样起起伏伏,摇摆不定。这仍将会是一个常态。 此外,对美国战略重心东移以及美在亚洲的存在与活动,需要客观冷静历史地看待和分析,肯定有制衡中国的一面,但也不要什么都对号入座,都视为针对中国。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其次,进一步推动两国战略互信的建立。中美间的最大问题是缺乏战略互信。由于历史的、政治的原因,中美两国之间严重缺乏战略互信,因而猜忌总是相当一部分人观察对方战略意图的首选。战略互信的缺失易造成实力错判或误判。美国的错判易将其对华政策引向视中国为敌的方向,而我们的错判则使一些人盲目自大。中国崛起并不意味美国的衰落。赞同这一观点:中美关系不是“零和”关系,中美走向对抗只是一个选项,而不是必然。以零和视角看待中美关系是有害的,不利于双边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当然,两国战略互信的建立需要时间,需要双方共同努力,不可能一蹴而就。

再者,要大张旗鼓地宣传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意图。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意图一直受到西方国家的质疑,认为我发展后必将会挑战美国,并利用周边一些国家的疑虑进行挑唆。戴秉国在其《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一文中明确指出:“中国的战略意图就是4个字:和平发展,即对内求和谐、求发展,对外求和平、求合作。”“最大的战略意图就是使自己的日子一天比一天、一年比一年过得好些”,“除此别无他图”。戴秉国在第三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联合

俄罗斯的经济结构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十三、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

?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

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

? 机遇: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

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具备更多有利条件。

? 挑战:世界仍然很不安宁。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不稳定不确定因

素增多,全球发展不平衡加剧,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局部动荡频繁发生,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

? 经济层面:世界经济企稳回升,但复苏基础仍不牢固。政治层面:多极化趋势进一

步明朗,但大国间的战略竞争更加激烈。安全层面:地区热点和局部冲突此起彼伏,国际安全形势扑朔迷离。舆论层面:在国际金融危机和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背景下,世界各国围绕着中国的政策意图和长期走向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大辩论,期望与恐惧的心态相互交织、拥抱和敌对的取向同时并存。可以说,中国的国际舆论环境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复杂多样。 十四、中国外交的基本构成

1、在外交哲学层面,中国形成了一个以时代观、格局观和安全观为核心的外交理念框架。

? 时代观: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题 ? 格局观:一超多强

? 安全观:互信、互利、平等、协作

2、在政策目标上,中国提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根本任务,并在外交实践中具体化为负责任大国的低端目标和建设和谐世界的高端目标。

3、在道路选择上,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既利用和平友好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促进世界和平。这一道路是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坚持,以及对西方“国强必霸”逻辑的深刻反思,顺应了国际社会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时代潮流,同时也契合了中国坚持科学发展、对外开放的战略思路。

4在战略策略上,中国确立了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方针。

5、在外交布局上:我们将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关系,拓宽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我们将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巩固睦邻友好,深化互利合作,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我们将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正当权益,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永远做发展中国家的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我们将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支持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我们将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维护我国海外合法权益。 6、在外交手法上,中国更加灵活多样。

? 首脑外交 ? “1+多”外交 ? 战略伙伴关系 ? 论坛外交

? 奥运外交 ? 世博外交 ? 亚运外交

十五、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 1、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发展中的经济大国;政治影响与日俱增;军事现代化

稳步推进;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软实力逐渐增强

? 2、日益突出的国际作用与贡献。在经济层面:中国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的

重要力量,为各国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物廉价美的中国产品也提高了世界的整体福利水平。在政治层面,中国倡导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成为推动国际政治多极化、民主化的重要力量。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的发展对于改变西方垄断地位,进而实现世界资源的平均分配具有重大意义。长期以来,西方人的做法是在国外建立不平等的规则标准“合法”地掠夺全世界的资源,在国内则构筑起高福利制度支撑下的超优越生活方式。然而,中国崛起有可能阻断西方人这种在外部靠穷国支援富国,在内部靠透支未来子孙财富实现享受的模式。面对中国的竞争压力,西方不得不正视其经济社会制度带来的挑战,重新考虑如何改革创新,激发社会活力等一系列问题。这既对西方改变其不合理的经济结构有所助益,也为全球正义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在安全层面,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危机和地区冲突的解决,不断向世界各地派出维和部队,成为维持世界和平、实现地区安全的重要力量。在治理层面,中国的和平发展为全球问题的解决和后发国家的现代转型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面对日益复杂并不断增多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需要有新的模式选择和经验借鉴。中国能够为人类多元文明的共存繁荣寻找到新答案。在寻求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在外来知识与本土国情,在开放性与主体性之间保持平衡,中国的经验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在国际比较层面,中国的和平发展将工业文明推进到新的历史阶段,有可能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更短时间的现代化。超越暴力崛起的逻辑。工业化与十亿级人口的结合。

? 3、几乎是世所公认,中国的和平发展是21世纪最为重大的地缘政治事件。这个幅

员辽阔、人口众多,拥有深厚历史积淀的东方古国曾经创造过璀璨的华夏文明,但一经步入近代社会就被置于国际体系的最底层,并伴随着一百多年的屈辱和挫败。经过无数仁人志士的曲折探索和不懈努力,中国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应世界变迁和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如今,在持续推进国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宏大历史背景下,中国已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发展中国家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影响与日俱增,全球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凸显。经过一百多年的努力探索,中国已经从求生存的阶段过渡到求发展的时期。处在工业化中期的中国仍需要坚持发展优先的战略思路,但中国必须改变过去单兵突进的经济决定论思维,努力消除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着力化解日益积累的社会矛盾,大力加强社会大众的幸福感和认同度。与此同时,中国应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只要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中国就一定能实现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一定会对人类文明做出更好更大的贡献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qx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