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外交复习

更新时间:2024-04-26 06:1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当代中国外交复习

版权归粒粒脑子有洞所有

一、中国外交发展的四个阶段

1.1949—1960

1)方针政策:三大外交政策: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2)原因: 国际:

①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包围封锁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系列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 ③广大亚非拉国家纷纷走上了独立自主的道路

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分化对立,两极格局形成。 国内:

①新中国成立,是新中国能够执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前提 ②政权亟待巩固、经济急需恢复、要创造稳定的发展环境 3)主要成就:

①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年就和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③日内瓦会议,中国作为五大国之一出现在国际舞台上 ④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主张

2.1961—1972

1)方针政策:两个拳头出击 2)原因:

国际:大分化、大改组、大动荡。苏共二十大开始,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中苏关系急剧恶化,美国也继续推行其敌视中国的政策。为捍卫国家主权,维护世界和平,中国实行了这样的外交政策。

3.1972—1981

1)方针政策:“一条线、一大片”,提出三个世界 2)原因:

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的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苏联的方向发展。苏联凭借其迅速膨胀起来的军事实力到处伸手,而美国由于侵越战争拖累,力量相对削弱。苏美争霸出现了苏攻美守的态势。美国为集中力量对付苏联的挑战,谋求从越南脱身,寻求同中国接近。苏联则在加紧同美国争霸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的压力和军事部署。

西欧、日本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并日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

亚非拉国家维护和争取独立的斗争取得伟大胜利,成为反帝、反殖和反霸的主力军。 3)主要成就:

①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地位

②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并建立外交关系 ③中日建立外交关系

④形成了建国以来的建交高潮。

4.1982—1991

1)方针政策:无敌国外交,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实行不结盟政策,全面对外开

1

放。

2)原因: 国内:

①“一条线”政策已经不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过去以战略关系划线,曾使中国同一些国家的关系长期处于僵化状态,失去了必要的灵活性和主动性。

②新中国发展经济,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一个长期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国际:

①美国从越战的泥潭中脱身出来,苏联陷于阿富汗战争,战略优势下降,美苏对峙转入僵持,互有攻守。

②苏联对华立场变化,希望改善对华关系。 3)主要成就:

①积极参加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②积极参加地区性的经济建设

③积极推行睦邻友好政策,营造宽松的建设环境 ④继续改善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

⑤继续加强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交流。

二、三大外交政策

1.另起炉灶:

另起炉灶对内和对外有两层含义:对内以自己的人员办外交、创建新型外交队伍;对外不继承国民党政府同各国旧有的关系,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区别对待三类不同类型的资本主义国家。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采取一系列措施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肃清帝国主义在华势力,谨慎处理与民族主义国家关系。(见补3)

3.一边倒:

加强同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俩系,缔结中苏结盟。《共同纲领》以严谨的语言规定了一边倒的政策思想,即:中国人民共和国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自由的国家和人民,首先是联合苏联、各人民民主国家和各被压迫民族,站在国际和平民主阵营方面,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以保障世界的持久和和平。

【补充】

1.不承认旧中国的外交关系

1)不承认国民党时代任何外交机构和外交人员的合法地位

2)对于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我们把他们当做普通侨民对待,不当做外交代表对待 3)对旧中国同外交签订的条约和协定予以重新审查和处理。 4)新中国愿意在新的基础上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2.肃清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1)政治上,废除上外国在华驻军和拥有兵营的权利 2)经济上,有区别的对待外国在华企业

3)文化上,整顿外国在华兴办的宗教和教育事业

3.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1)原则上,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必须取消,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必须实现,这种立场是坚

2

定不移的。

2)执行的步骤上,则应按问题的性质及情况,分别处理。凡问题对于中国人民有利而又可能解决者,应提出解决,其尚不可能解决者,则应暂缓解决。凡问题对于中国人民无害或无大害者,即使易于解决,也不熟者,更不可急于去解决。

3)总之,在外交工作方面,我们对于原则性与灵活性应掌握得很恰当,方能站稳立场,灵活机动。

4.中间地带理论

美国和苏联中间隔着极其辽阔的地带,这里有欧、亚、非三洲的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美国的反动派在没有征服这些国家之前,是谈不到进攻苏联的。 4.谨慎处理与民族主义国家关系实践的两个方面:

1)中国对印度干涉西藏问题的斗争既讲究原则性,又不乏灵活性。 2)中国政府在处理逃入邻国的国民党军队问题时,十分谨慎。

5.一边倒政策的背景:

1)美国方面:

①美国要维护在华的既得利益

②美国不愿意断绝与国民党政府的联系 2)苏联方面:

①在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历史上,苏联是唯一的屡次在紧要关头给予帮助的国家。 ②东欧各国在二战结束后的历史也是促使中国共产党决心一般倒的一个重要因素。

③为打消苏联的疑虑,获得苏联的宝贵支持,有必要在建国前夕明确地宣布“一边倒”。 ④苏联在建国前夕对中共态度的变化,促使新中国领导人更加坚决地采取一边倒的对外方针。

6.为什么要同苏联结盟

1)首先是出于中国自身安全的考虑 2)新中国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的需要

3)新中国重新确定与苏联平等关系法律基础的需要

7.一边倒的表现:

1)中苏结盟、承认外蒙古独立 2)承认越南民主共和国

3)反对美国排斥中国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中的合法席位和权利 4)中国坚决反对对华禁运,积极采取措施打压禁运

三、同资本主义国家建交的三原则

1.凡愿与我国建交的国家必须同台湾当局断绝外交关系。 2.对我国采取友好态度,支持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通过谈判证实其尊重我国领土主权的诚意

四、中国是从哪些因素考虑作出抗美援朝决策的

1.意识形态方面,国际主义因素的考虑。阶级斗争和阶级革命理论的最基本的要素,就是不仅相信一个社会,而且相信整个世界,都应当是以阶级来划分的。帮助被压迫民族、国家的解放斗争,这是国际主义的问题,是共产党人的义务。 2.政治方面,为了避免中国在社会主义阵营出于孤立地位。

3

3.军事方面,避免在东北边境打一场无法避免的中美之战,也避免苏联借美国把战火引向中国之际利用中苏同盟互助条约派兵进入东北。

五、抗美援朝对中国后来的外交有什么影响

1.把美李敌对势力赶到三八线以南,使中国经济建设有了安全保障。各兵种都有较量,积累了安全经验。

2.打击了美国的扩张势力,有助于肃清国内恐美、亲美思想思想,树立民族自豪感。 3.中国在西方世界树立了很多敌国,从联苏防美到联苏抗美:

1)使中国丧失了解决台湾问题的良机(军队调向东北,无暇顾及台湾;战后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支持蒋政府)

2)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长期无法解决

3)中国与西方大国关系在短期内正常化可能减小

六、如何评价日内瓦会议上中国政府的外交活动?(论述)

(一)日内瓦会议

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苏、美、英、法、中5国外交会议在瑞士日内瓦国联大厦举行。会议主要讨论如何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 7月21日,与会各国签署了《越南停止敌对行动的协定》《老挝停止敌对行动的协定》《柬埔寨停止敌对行动的协定》,会议最后发表了《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来自百度百科】

(二)中国对日内瓦会议的贡献

中国对日内瓦会议的贡献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如何在越南划分集结区、老挝和柬埔寨停战问题、停战的保证和监督、印支问题的政治解决。

1.如何在越南划分集结区

双方争论的焦点在与南北集结区的分界线究竟划在哪里。越方主张划在北纬18度,后来法国的立场有所松动但必须保持北纬17度线以南不远的9号公路以及16度线附近的出海口岘港。在7月3日—5日柳州会议和7月12日周恩来与范文同、孟戴斯-弗朗斯长谈后,最终于7月21日达成协议,以北纬17度线以南、9号公路以北划定一条临时分界线,线南和线北分别为法军和越南人民军集结地。

2.老挝和柬埔寨停战问题

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张老挝问题应该作为整个印支问题的一部分加以考虑;必须根据同样的原则、方法和程序,同时在印支三国停止敌对行动,恢复和平。

法、英、美、老挝和柬埔寨代表认为,强调对老挝和柬埔寨问题的单独处理;在老挝和柬埔寨只有越南民主共和国不对的入侵。而不存在当地的抵抗力量,停止敌对行动就是要越南民主共和国的部队撤退,不存在划分双方部队集结区的问题。

中国政府主张一切外国军队撤出老挝和柬埔寨,其中包括进入这两个国家的越南军队。周恩来说服越南方面承认了在老挝和柬埔寨确实存在越南军队,从这两国撤军。

7月21日,会议达成了老挝和柬埔寨停战协定,规定在老挝为老挝抗战部队划分桑怒和丰沙里两省作为集结区,在柬埔寨的高棉抗战人员则就地复员,一切外国军队,除双方协议在老挝保留有限的法国军事人员外,应全部撤出。

3.停战的保证和监督

在应该成立什么样的委员会来监督停战协议的执行上存在国际委员会监督、混合委员会监督和中立国监察委员会监督的不同意见,中方主张同时设立两个委员会。

4

在两个委员会的关系和职权范围上存在平行和从属的争议,中方主张两个机构平行。 在委员会的组成上,存在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印度、巴基斯坦四国以及印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缅甸和波兰五国的争议,中国主张印度、波兰和加拿大。

在表决程序上,一致协议与多数决定兼有。 4.印支问题的政治解决上 焦点是是否包括政治解决,最重要的政治问题是印支三国的独立和通过自由选举回复统一。《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尊重上述各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并对其内政不予任何干涉。”“老挝、柬埔寨将于1955年举行全国自由选举,越南将于1956年7月内举行全国自由选举。”

(三)评价

1.成功一面

日内瓦会议是次成功的会议,中国代表团与会目的基本上达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的身份参加国际会议,讨论解决国际问题,中国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并赢得了广泛的赞同。新中国已经获得了世界的承认,国际地位和威望有很大提高。【可结合(二)内容展开】

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结束了美国入侵印度支那及中美再战的地缘政治威胁;另一方面,使中国得到了相对较长时间安定的国际国内环境。 2.日内瓦会议对后来中越关系的影响 中国为了最后达成和平协议,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越南的部分利益,因而越南认为中国领导人同法帝国主义勾结,并共同就一项有利于中国和法国,不利于越南人民、老挝人民和柬埔寨人民的解决办法达成协议,认为中国的目的就是限制越南的胜利,分裂印度支那三国人民,妄图削弱、并吞这三个国家,作为向东南亚扩张的跳板,越南是在受到中国强迫的情况下接受了方案。

中越关系中中国与越南的定位全面反转,中国在中越关系发展中逐渐变得被动,而越南则开始更多地在私下或是公开场合拒不接受中国的建议与指导,中越关系由此出现了重大的嬗变。

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1953年周恩来总理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1954年4月29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第一次在国际文件中出现。

五项原则措辞有两次变动,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1.互相尊重主权与领土完整 2.互不侵犯 3.互不干涉内政 4.平等互利 5.和平共处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一切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又是各国人民自由平等交往的必要条件。互不侵犯和互不干涉内政是实现各国之间和平共处的根本保证。平等互利是尊重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必然发展。

八、求同存异

1.求同存异的理解:

5

2.会谈的主要内容: 1)平民回国问题:双方经过14次谈判与9月10日达成了平民回国问题的协议。协议内容:双方各自承认在本国的另一方国民愿意返回本国者,拥有返回的权利,并宣布已经采取、且将继续采取措施,使他们能够尽速行使其返回的权利。中国委托印度协助中国在美国的平民返回中国,美国委托英国政府协助在华的美国平民返回美国。 2)双方有争议的其他问题。

①中方提出了禁运问题以及中国宣布和平方式解决台湾,不诉诸武力,想要以此准备更高一级的中美谈判。

②美方认为第一项协议的落实是第二项谈判的前提,提出了在朝鲜失踪的美国军人问题。建议双方分别声明:一般来说,特别对于台湾地区来说,除了单独和集体防御外,放弃使用武力。

3.会谈的历史意义: 1)在中美没有外交关系的情况下,中美大使级会谈使双方之间保持了一个接触和通气的渠道,被认为是“对抗中的方向盘、缓冲仪和测试仪”。 2)导致美国对华封锁和缙云政策的最终瓦解

3)通过会谈,使一批科学家回到祖国,为新中国的国防科技和其他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

十八、哪些因素导致了中美关系的缓和?

1.尼克松上台后对中国做出改善关系的姿态

1)尼克松上台时的国际局势:美国与西欧和日本产生矛盾;60年代末,美素力量对比出现了不利于美国的趋势;美国深陷越战泥潭,引起国内矛盾的尖锐。

2)尼克松重视中国,提出中美接近的主张:1967年在《外交季刊》中第一次提出接近中国的主张了1969年出任美国总统,提出寻求一个开放的世界;1969年2月要求基辛格试探重新与中国接触的可能性;1969年提出“尼克松主义”,即收缩战线、越南战争越南化、亚洲人打亚洲的“新亚洲政策”;1971年提出“五大力量中心论”,美国、西欧、苏联、大陆中国还有日本,对抗的时代过去了,正进入谈判的时代。表明美国决心调整其全球战略,企图借助中国力量遏制苏联扩张。

3)美国通过各种渠道传递谋求中美接近的信息:放宽在华贸易和旅行等方面的限制;中国释放美国犯人;1969年8月,尼克松:“美国不参加孤立中国的任何安排,想跟中国对话”;1969年10月美国通知中国将停止派遣驱逐舰到台湾海峡巡逻;1969年美国大使在南斯拉夫时装展览会上追逐中国外交官。

4)与中国关系正常化,对世界和平有益,一个安全和强大的中国对美国有利,一个强大、自信和参与全球事务的中国对美国有利。 2.中国方面的积极回应

1)中国对国际形势的再探讨(1969):中苏矛盾大于中美矛盾,美苏矛盾大于美中矛盾。主要战争危险来自苏联,为了对付苏联,建立一个最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陈毅进一步建议举行中美部长级或更高级的谈判,台湾问题可以在高级会谈中逐步谋求解决。 2)中方对改善中美关系的积极考虑:

①珍宝岛事件后,中国赶到自身安全受到苏联的直接威胁。愿意改变中美长期对抗的局面,以适应自己应付苏联的需要。

②69年代末,中国着手纠正“左”的思潮对外交工作的影响,有意恢复和扩大国际交往,想通过改善中美关系来进一步排除美国为阻挠中国积极参加国际事务而设置的障碍,如联合国问题。

11

③中国还希望中美关系的缓和有助于台湾问题的早日解决。

3)中方积极回应:1970年1月20日恢复了中美大使级谈判,美方第一次在公开场合用正式名称称呼中国;1月20日和21日举行了两次会谈,在台湾问题和更高级别的对话等问题上达成重要进展;释放美国间谍,接见斯诺夫妇。 5)乒乓外交

十九、美国是如何阻挠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这种阻挠是如何失败的?

阻挠:三张牌

1.从1950年的第六届联大到1960年的第十五届联大,美国采用“暂不讨论”有关国家要求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议题的手法来排斥新中国。

2.1961年第16届联大起,美国把忠狗代表权问题从一个本来只需要按照中国国内的政治变化将其反映在程序上的问题,变成了由谁代表中国交与各国讨论决定的所谓“重要问题”,重要问题需要三分之二多数票通过,美国是借此手法来排斥新中国的。

3.两阿提出提案,第26届联大举办之前,4月28日,美国国务院宣布,美国认为对台湾和澎湖列岛的主权是“一个未解决的问题,将来要在国际上寻求解决”,以此来企图在联合国制造“两个中国”埋下伏笔。8月17日美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乔治·布什向联合国秘书长递交了一份信和备忘录,其中美国宣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应当有代表权”,同时又主张“应当规定不剥夺中华民国的代表权”。在26届联大讨论过程中,美国和日本提出两项制造“两个中国”的提案,一个是所谓的“重要问题”提案,即从联合国驱逐蒋介石是一个重要问题,需要三分之二多数;令一个是所谓的“双代表权”提案,主张由中国在联合国享有安理会席位,台湾当局继续占有联合国大会席位。

如何失败:两阿提案--23国提案。“重要问题”提案被大会否决,美国想要删去驱逐蒋介石的条款,在各国的反对下,大会主席裁决不予考虑。23国提案以76票赞成获得通过。“双重代表权”尚未表决即成废案。

二十、“中间地带”、“第二个中间地带”“三个世界理论”

1.中间地带,见前。中国必须加强同亚非拉等压迫的经济落后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坚决反对帝主义。坚持和加强独立自主的原则立场,反对任何打过的控制,捍卫国家的独立和民族尊严。

2.第二个中间地带:

1964,亚非拉是第一中间地带;欧洲、北美、加拿大和大洋洲是第二中间地带,日本也属于第二个中间地带。反对大国控制,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继续改善和发展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赢得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国际环境。

3.三个世界:

1974年毛泽东提出,1974年4月特别联大,邓小平向与会代表介绍“三个世界”的理论。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的,中国和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是第三世界。美苏原子弹最多、最富,第二世界没有那么多原子弹,没那么富,但比第三世界要富。对三个世界的认识,实际上就是对国际关系战略格局的认识,让人看清了世界各国在国际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中所处的不同地位。这也清楚地表明,在国际事务中,中国是同广大的亚非拉国家站在一起的。

12

二十一、中苏关系改善的三个特点和障碍

1.中苏关系改善的三个特点:

1)抓住时机,适时改善 2)坚持原则,不急于求成 3)改善关系,不重返大家庭

2.中苏关系改善的三大障碍

1)从60年代中期起,苏联在蒙古人民共和国大量驻军,并在中苏边境屯兵百万。 2)1978年12月,苏联支持越南出动20余万兵力武装入侵柬埔寨

3)事隔一年,苏联出兵阿富汗,对中国实现了北面、南边、西面的包围,严重威胁着中国的国家安全,构成了中苏关系改善的三大障碍。从中苏边境和蒙古撤军,停止支持越南侵占柬埔寨,从阿富汗撤军成为了中国在谈判中希望苏联能够采取的步骤。

3.解决三大障碍上的进展

1)1987年开始,苏联开始从蒙古撤军。

2)1988年4月,苏联在日内瓦会谈中统一在5月15日起9月内,把阿富汗的全部苏联军队撤走。

3)1989年1月6日,越南外交部宣布,为在柬埔寨问题上达成政治解决的协议,越南准备最晚在1989年9月从柬埔寨撤退完毕。

二十二、中日开展民间外交的背景如何?

1.蒋介石“以德报怨”。蒋介石在日本宣布投降后基宣布了著名的以德报怨讲话,待敌如友,其实质包括了对日本天皇和的维护。

2.对日媾和和美日安全同盟条约。在对日单独占领后,美国为了使控制日本的局面合法化,设法对日单独媾和,中国作为日本侵略的UI哈受害者和战胜日本法西斯的主要国家,被排除在对日缔结合约的会议之外,会议达成旧金山协议。随后有签订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结成美日安全同盟,使日本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各方面依附于美国,旧金山体制形成。 3.新中国成立后,日本在美国的控制下,继续承认国民党政权。 在旧金山对日本片面媾和后,美国又策划并强迫日本政府与台湾蒋介石缔结“合约”,双方签订了“日蒋条约”,建立了所谓的“外交关系”。

4.广大日本人民对华友好,强烈要求与新中国发展友好关系。 49年便成立了对华友好协会筹备会,发行《日本与中国》刊物,举办“日中友好周”等活动。中日的经贸历史久远,民间联系密切。

5.新中国成立后对日本的政策:发展睦邻友好关系,防止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再崛起;区别对待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与广大人民;从民间入手,以民间关系的发展来推动官方政策的变化。

二十三、中日建交谈判中的焦点问题有哪些?如何解决的?

1.关于中日之间结束战争的问题:

1)分歧:中方认为应该明确宣布双方战争状态的结束;日本认为中日战争状态已于1952年结束,现在不能在宣布结束战争状态。

2)结果:在《中日联合声明》前言中写明,“战争状态的结束,中日邦交正常化,两国人民这种愿望的实现,将揭开两国关系史上新的一页”,在正文第一条则写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两者联系起来,可理解为中日之间的不

13

正常状态就是战争状态。

2.恢复中日邦交正常化的三原则问题

1)三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蒋合约是无效的。 2)焦点:日方表示不能笼统的接受 3)后来达成妥协:日方在联合声明中重审充分理解中昂提出的恢复中日邦交正常化三原则;中方不坚持日方在联合声明中废除日蒋合约,而由日本方面自行宣布条约结束。 3.关于侵华战争的责任问题:

1)焦点:日方说是添了麻烦,中方对此强烈反对。 2)结果:在联合声明中写上“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和责任,表示深刻反省。” 4.关于战争赔款问题 1)焦点:

中方:当时蒋介石已逃到台湾,他是在缔结旧金山和约后才签订日台条约,表示所谓放弃赔偿要求的。那时他已不能代表全中国,是慷他人之慨。遭受战争损失的主要是在大陆上。我们是从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出发,不想使日本人民因赔偿负担而受苦,所以放弃了赔偿的要求

日方:与日台条约的规定矛盾,战争赔偿问题已经由日华合约处理完毕。

2)结果:联合声明第七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宣布: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 5.关于反霸条款问题:

1)分歧:中方认为这是原则问题,必须写入联合声明;日方担心刺激苏联,反对。

2)结果:日方考虑到《中美上海公报》接受了第一条,中方同意在反霸条款前加上“中日邦交正常化,不是针对第三国的”,同意接受。

二十四、导致中越关系恶化的因素有哪些?

1.边界问题 1974年向中国攫取领土

1)陆地边界:1974年,越南仔中越边境开始制造武装冲突,任意移动戒备,派武装人员越界强行侵占。 2)海上领土:

①在74年前在西沙和南沙群岛的归属问题上没有存在任何争议。75年越南侵占了中国南沙群岛南威岛等6个岛屿。越南外交部提出“长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越南领土”,越当局对内外进行宣传活动,修改地图。

②中越两国曾在74年和77年就划分北部湾问题进行过两次副外长级谈判,没有取得成果;越南提出北部湾早已经划定了海上边界。称三分之二北部湾海域属于越南。

③我方驳斥越方关于北部湾海域无理要求的三点理由:1887年中法条约只是划分沿海各岛的归属,并不是划分整个北部湾。海洋自由论在当时盛行,不可能划分北部湾这样大面积的公害。1964年越南宣布自己的领海宽度为12海里,如果北部湾三分之二造就属于越南,那又何必在属于越南自己的内海中划一条领海线呢?

3)越南态度变化原因:不再需要中国和苏联的帮助;与苏联和睦非常重要,苏联希望削弱中国的影响。苏联在援越态度上变化,加大对越援助。

2.印支联邦问题

越南“印支联邦”的思想以及对邻国的侵略扩张:

14

1)早在四十年代,越南酒吧建立“印度之南联邦”作为自己的一项即定政策。 2)1975年越南解放后加紧实现印支联邦的计划,越南领导人多次向老挝和柬埔寨领导人主张三国建立苏联式的联邦。

3)1975年-1977年,越南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方面建立了越老“特殊关系”,是越南地区霸权主义的一个标志,1977年底越南对柬埔寨发动了军事行动。 4)中国表示对柬埔寨的同情以及对地区霸权主义的反对。

3.华侨问题

1)1975年越南统一全国后,反华、排华的活动日益增长:76勒令华侨进行越南籍登记,同年开始躯干越南北方华侨,77年初,开始在中越边境实行净化边境。

2)中越副部长级谈判:越南不发算通过谈判解决问题,把谈判当做反华宣传的手段,谈判中止。

二十五、20世纪80年代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1.调整的背景:

1)客观形势的变化

①党的11届3中会把国家工作的重点转到了四化建设上,外交的任务就是为国内建设争取一个长期的和平的国际环境。

②“一条线”外交政策已经不符合国际形式的发展和中国的国家利益。 ③由于中国过多地强调了世界战争的危险,不少国家在一定程度上误以为中国丢掉了和平的大气,中国的热爱和平的形象受损。 2)主观认识的提高: ①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认识:战争不再迫在眉睫。

②对结盟问题的认识:结盟不一定是维护国家利益的最佳途径。

2.调整的内容

1982年9月在十二届人大上,邓小平宣告了中国外交政策的大调整。加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实现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统一,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我国人民在80年代的三大任务。这三大任务中,核心是经济建设,它是解决国内问题的基础。

外交政策的调整重新强调独立自主,有两层新含义:

①强调不结盟,即不与美苏任何一方结盟,也不联合任何一方去反对另一方,而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改善、发展同他们的关系,同时,坚决反对它们的霸权主义和军备竞赛政策;

②处理国家关系和国际问题时,不以意识形态定亲疏,不受一时一事所左右,而是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出发来决定自己的政策。

2.调整的意义(瞎编

为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国际环境,促进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促进了中美关系、中苏关系的缓和与发展

二十六、20世纪80年代初中美关系的曲折发展有哪些表现(3T3H)

1.台湾问题:美国不断向台湾出售武器、中国在亚洲开发银行的席位问题

83年以后中国一再表明要尽力用一国两制的方式实现大陆与台湾的和平统一,希望美国不要干预中国内政问题。但美国在此问题上一直采取模棱两可的态度。中美之间的摩擦主要是由于美国不断向台湾出售武器,中国对此表示抗议。

15

这个时期另一个牵涉到台湾问题的事件时中国在亚洲开发银行的席位问题,83年2月中国申请嫁娶亚洲开发银行。美国同意中国加入,但反对驱逐台湾。中国反对美国的两个中国和一台一中政策,最后台湾以“中国台北”的名义参加亚行的活动。

2.西藏问题

89年3月拉萨发生了少数分裂主义分子制造的分离祖国的暴力行动,美国参众两院分别通过有关西藏的决议,歪曲中国西藏自治区的历史和现实,职责中国政府在西藏实行镇压和侵犯人权,遭到中国的抗议。

3.纺织品贸易问题

1982年,美国几次宣布对中国的纺织品进口实行限制,中方强烈反对美国单方面实行贸易限制措施,中方通过停止批准中美贸易合同,削减美进口农产品计划回击。经过谈判,美国增加中国的纺织品进口旦增加配额限制。

89年以后由于双方谨慎处理,中美间未因贸易问题发生冲突,但仍存在不少争议。在贸易额的统计上中美采取了不同的统计方法,中国对美贸易出现明显顺差,美国提出希望中方为其出口提供更便利的方法,中方则要求美方抛弃保护主义及其他歧视措施。

4.湖广铁路债券案

湖广铁路债券是清政府于1911年逾西方四国银行签订的借款活动,这笔为期40年、数额600万英镑的借款自1936年起即无人支取利息,1951年本金到期时业务人要求偿还。1979年,几个美国人以持以债券为由,向美国阿拉巴马州联邦地区法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起诉讼,要求中国政府偿还本息2.2亿美元,美国阿拉巴马州联邦地区法院竟然受理,并要求中国在20天内应诉。此举违反了国际法的主权豁免原则,根据这一原则,任何国家的法院无权传唤另一个主权国家的政府出庭,况且中国政府没有义务偿还。

中国政府退回了传票,阿拉巴马州联邦地区法院作出“缺席判决”,在中方的抗议下,美国政府对法院施加影响,以该案涉及美国重要国际关系为由,要求法院撤销判决。由此引发的中美关系危机得以解决。

5.美国在人权问题上攻击中国

美国以维护人权为由干涉中国的人口政策,认为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应减少对中国的援助,遭到中国的反对和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的驳斥。

6.胡娜事件

1982年,中国女子网球队赴美参加联合杯大赛,在第二轮比赛开始前,运动员胡娜突然失踪,一年后,她向美国当局申请政治避难获准,引发中美外交风波,停止了1983年的双边体育交往。

二十七、八一七公报的主要内容

美国按照《与台湾关系法》在保持与新中国外交关系的同时与台湾发展实质性关系,向台湾销售武器,80年初达成了2.78亿美元的对台军售计划。中方要求美国限制售台武器数量,逐步减少到完全停止,美方同意减少,但不承诺停止出售武器。由于立场悬殊,双方僵持,中方已经做好了中美关系倒退的准备。

在副总统布什访华和美驻华大使转递里根总统的信后,中美立场逐渐接近与8月17日发表中美公报。

美国政府非常重视它与中国关系,并重申,它无意侵犯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无意干涉中国的内政,也无意执行“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政策。美国政府理解并欣赏一九七九年一月一日中国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和一九八一年九月三十日中国提出的酒店方阵中所标明的中国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台湾问题上出现的新形势也为解决中美两国在美

16

国售台武器问题上的分歧提供了有利条件。

考虑到双方上述的声明,美国政府声明,它不寻求执行一项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台湾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数量上将不超过中美建交后近几年的供应水平,它准备逐渐较少它对台武器出售,并经过一段时间导致最后的解决。在作这样的声明时,美国承认中国关于彻底解决这一问题的一贯立场。

二十八、提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背景

1.六四风波,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制裁。法国、欧共体、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日本等国相继对中国表示谴责并采取制裁措施。

2.苏东剧变与苏联解体

1)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

1986年1月15日的苏共27大上,提出了新的政治思维的概念。含义即用全新的观点和方法来看待和处理国际、国内问题,使苏联摆脱国际、国内的困境。人道主义代替阶级斗争,道德原则解决政治问题,全人类利益高于一切。对西方的大幅度让步,固然缓和了国际紧张形势,但也大大削弱了苏联的国际行动手段,最终损害苏国家利益。 2)苏东剧变 波兰工人党89年1月招考党的十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政治多元化和工会多元化的立场》,拉开苏东剧变帷幕。1989到1990,原东欧社会主义阵营流过纷纷取消了共产党的领导,改变了国家性质。 3)苏联解体 1990年3月立陶宛宣布独立,后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相继独立;5月,叶利钦在执掌俄罗斯联邦大权以后,发表“主权宣言”,与中央抗争。一年之内,14个加盟共和国发表独立宣言或主权宣言。1991年12月,《阿拉木图声明》,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苏联正式解体。

二十九、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内涵

邓小平提出了中国外交政策的28字方针,可概括为“四不两超”,即不扛旗、不当头、不树敌、不对抗、超越意识形态、适度超脱。

1.内涵:

1)不树敌:处理与国际国产主义运动关系的原则。中国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但不寻求取代苏联在国际共运中曾享有过的那种“旗手”地位。

2)不树敌:中国对苏联东欧国家发生的政治变化保持自己的看法,但奉行尊重各国人民选择、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原则,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与各国新政府发展友好关系。 3)不当头: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唯一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当然要为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而履行自己的义务,但中国队某些发展中国家要我们当头的愿望保持清醒头脑,“中国永远不称霸,也永远不当头,这是一个根本国策”。

4)不对抗:对于西方国家干涉中国的内政、侵犯中国主权的行径,中国必须进行坚决的斗争,但掌握“有理有利有节”,“要斗勇,更要斗智,决不斗气”,“斗而不破”,不搞对抗。既捍卫主权,反对干涉,又维持于西方国家关系的大局。

5)超越意识形态:不以意识形态定亲疏,不以一时一事论得失,超越意识形态发展国家关系。

17

6)适度超脱:在一些与我国直接利益关系不大的地区热点问题上保持相对适度超脱的态度。

2.运用:

1)对苏联8·19事件的处理

苏联发生变化是苏联的内部事务,中国尊重各国人民自己的选择,不管苏联怎么变化,中国都会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之上与其从容的发展关系,包括政治关系,不搞意识形态的争论。

2)对罗马尼亚事件的处理

罗马尼亚事件,共产党总书记齐奥赛斯库被逮捕并执行死刑。 中国尊重选择,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向新任领导人发祝贺电报,罗马尼亚承认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1990年10月和1991年1月两国外长互访。 3)积极发展与东欧中亚新独立国家的关系 中国反复向这些国家阐明中国决不干涉别国内政,尊重东欧各国人民的选择,双边关系仍然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立场。在处理具体问题时,采取超越意识形态分歧和价值观念差异的灵活政策,并视情况给予一定的经济援助。

中国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与波罗的海三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苏联正式解体以后,中国政府也立即宣布承认俄罗斯联邦和其他11国的独立。在1个月之内和其中8国建立外交关系,与另外四国在半年内建立。1994年拉脱维亚和中国签署了联合声明,两国关系正常化。 4)在地区冲突问题上持相对超脱的态度

①南斯拉夫问题:南斯拉夫分裂为无果后,中国迅速成立了较小的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对于战乱中的波黑和争议较大的马其顿,中国暂时没有承认,但支持确立他们在联合国中享有主权国家的地位;中国还和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签订了有关协议,解决了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对南中关系的继承问题;对于西方在波黑内战中的偏袒行为既不赞成但也没有阻碍;中国阐明原南斯拉夫各共和国都应该在联合国中占有一席,不应排除任何一国的立场。

②柬埔寨问题: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强调更多地利用发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作用,在联合国的范畴内推动柬埔寨和平谈判,90年8月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达成解决柬埔寨问题的框架文件后,中国政府停止了对柬埔寨爱国抵抗力量三方的军事援助;1991年中国接待柬埔寨四方在北京开会,表示中国支持四方以民族利益为重,实现民族和解;10月,有关各方在巴黎达成协议后,中国在柬埔寨问题上开始超脱,对四方同等对待。 5)再创外交新局面

1990-1992,分别于沙特阿拉伯、印尼、新加坡、越南、以色列、韩国建交、复交或实现关系正常化。 6)打破西方制裁

①日本:89年后西方大国中第一个邀请中国部长级以上官员访问的国家;签署无偿资金援助协议;91.8日本首相访华,解除对华制裁,完成两国关系修复工作。

②西班牙:提供发展贷款,成为欧共体取消对话制裁后第一个访华国家的外长。90.10,欧共体外长会议决定取消部分对华制裁,恢复同中国的正常关系。

③美国:总统特使和副国务卿秘密访华;国务卿在巴黎、纽约会见钱其琛;中美关系恢复,美国必须采取主动,89.12总统特使公开访问中国;90钱其琛访美;91国务卿正式访华,意味着暂停高层接触的制裁实际上不存在了。经济方面89年2月开始逐步取消制裁,90年世行全面恢复对华贷款;军事上逐步恢复了对华军售项目。

3.意义:

在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衡的被动局面中,在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制裁”中,中国内政空前的稳定,中国的外交空前的活跃:

1)发展中国家与中国的关系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18

2)原苏联东欧国家与中国的女关系实现了平稳过度 3)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制裁”顷刻间土崩瓦解

4)各类国家竞相来华投资和经贸合作,出现了非常有利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国际环境 【补充】

二十九、塔什干讲话 1982年3月24日 勃列日涅夫

1.虽然中国现行政策中有许多不符合社会主义原则的东西,但苏联从不否认在中国存在着社会主义制度;

2.苏联从来没有以任何形式支持过两个中国的概念,苏联过去承认,现在仍然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台湾的主权;

3.苏联从未威胁中国,从未对中国有过任何领土要求,并准备在任何时候就现存的边界问题进行谈判;

4.苏联愿意在不带任何先决条件,不损害第三国利益的情况下改善苏中关系。

三十、海参崴讲话 1986年7月28日,戈尔巴乔夫

1.苏联准备在任何时候任何级别上同中国最认真地讨论关于创造睦邻气氛的补充措施问题,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苏中边界能成为和平与友好的地区; 2.苏联愿以黑龙江主航道为界划分中苏边界的正式走向;

3.苏联正同蒙古领导人一起研究关于相当大一部分苏军撤出蒙古的问题; 4.一九八九年底以前苏联将从阿富汗撤回六个团; 5.理解和尊重中国的现代化目标。

1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s3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