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人以来中国外交的新发展

更新时间:2023-05-29 12:1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十八人以来中国外交的新发展

课程内容:1.中国外交新理念

2.中国外交新实践

3.中国外交新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牢牢把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民族复兴这条主线,在保持外交大政方针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给我国对外工作赋予了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推动中国外交大发展大作为,谱写了新的辉煌篇章。

一、中国外交新理念

经过两年多的精心耕耘,中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外交思想已经清晰呈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登台亮相,具有鲜明“中国创造”标记的外交理念喷涌而出。

1.以中国梦为纽带联结中国与世界。习近平主席指出,联结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不仅是友谊、利益纽带,还有各自的梦想。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中国梦是追求和平的梦、追求幸福的梦、奉献世界的梦。中国梦与各国人民、各地区的美好梦想息息相通,与别国梦互为机遇,给世界带来极大机遇。中国梦追求的是中国人民的福祉,也是各国人民共同的福祉。中国梦既造福中国,也造福世界。

2.丰富和平发展战略思想。一是强调坚持和平发展与维护国家权益的辩证统一。维权与维稳并重,维权而不引发冲突,维稳而不伤

害权利,力争实现二者的最佳平衡。中国多次重申,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二是强调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其他国家也都要走和平发展道路。只有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各国才能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携手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三是坚实构筑和平发展的内外保障。内建强大国防,对任何破坏中国和平发展进程的挑衅形成有力威慑,达到“以武止戈”、避免战争的目的。中国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着眼于有效捍卫国家主权权益、维护边海防安全稳定,努力建设强大稳固的现代边海防。外则抑恶扬善。如果有人误以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怕惹事,肆意挑衅,必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中国不容许别国为一己之私而破坏地区和平,不容许别国在中国家门口生事。同时,鼓励各国走和平发展、共同发展的道路。

3.构建新型大国关系。2013年6月,中美两国元首在美国加州安纳伯格庄园举行会晤时,习近平主席对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作了精辟概括。一是不冲突、不对抗。就是要客观理性看待彼此战略意图,坚持做伙伴、不做对手;通过对话合作、而非对抗冲突的方式,妥善处理矛盾和分歧。二是相互尊重。就是要尊重各自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求同存异,包容互鉴,共同进步。三是合作共赢。就是要摒弃零和思维,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对方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共同发展,不断深化利益交融格局。国务委员杨洁篪表示,中美共建新型大国关系,是双方着眼世情国情以及中美关系未来发展达成的重要共识,体现了中美两国不走

历史上大国冲突老路、开创大国关系新模式的政治智慧和历史担当。这个概念同样也适用于同欧洲、俄罗斯、印度等大国的关系。

中美两国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两个国家。两国经济总量占世界三分之一、人口占世界四分之一、贸易总量占世界五分之一。近年来,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喜忧参半。一方面,中美高层会晤往来持续不断,各层次对话交流不断加强,在应对气候变化、新能源开发等方面的合作进一步推进。双方经贸关系持续稳步发展,双边投资保护协定谈判进入实质性阶段。在叙利亚化武危机、伊朗核谈判、朝核等国际问题上双方进行了良好合作。另一方面,中美关系也出现一些波折。自2013年年底以来,美国在涉及中国与一些邻国的领土争端问题上,无视历史与事实,对挑起事端的某些国家一味偏袒。此外,美国司法部以所谓网络窃密罪名起诉中国军人,贸易监管部门对中国产品实施密集的“双反”调查和制裁,一些议员政客和军方人士在公开场合对中方进行无理攻击,等等,为中美关系增添了种种不和谐的声音。

众所周知,中美关系是一对关乎国际秩序的关系,远远超出了这两个国家的双边关系。中美两国利益深度交融,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俱伤,中美合作可以办成有利于两国和世界的大事,中美对抗对两国和世界肯定是灾难。历史地看,要确立一个新型大国关系不是不可能,但也并不容易。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就变得不可避免。在西方,这几乎已经被视为是国际关系的“铁律”。人们发现,自公元1500年以来,一个新崛起的大国挑战现存大国的案例一共有15例,其中发生战争

的就有11例。因此,要维持世界和平就必须寻找新的道路。可以预见,在今后很长的历史时间里,随着中国的继续崛起,某些大国会越来越把中国视为竞争者,甚至敌人。这不难理解,既得利益总是不喜欢有新的利益的崛起。因此,如何同现存既得利益和平共处,是中国寻求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主要意义,也是中国作为大国所应当承担的国际责任。

4.坚持贯彻正确义利观。针对我国与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关系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习近平主席强调在同这些国家发展关系时要树立正确义利观,政治上要坚持正义、秉持公道、道义为先,经济上要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对那些与中国长期友好而自身发展任务艰巨的周边和发展中国家,要更多地考虑到对方利益,开展合作时要注意多予少取,早予晚取,绝不搞损人利己,以邻为壑。

提出正确义利观,体现了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国际正义的大国这一核心身份定位。近代以来,在西方国家的主导下,“利益至上”“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朋友”等西方理念被视作国际关系的不变法则。各国争权夺利,结盟对抗,战争频发。强强必争、国强必霸似乎成为国际关系历史的铁律。在中国外交走向大国外交的关键时刻,势必面临更多的义利关系,也不断面对外部世界的猜忌和怀疑。提出坚持正确义利观,表明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表达了中国坚定维护世界秩序、循序渐进推进国际体系改革的信心。

提出正确义利观,强调了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这一基本身份定位。中国曾经在自身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向第三世界国家提供了无私

援助。当今中国综合国力大大提升,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l28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世界上增长最快的主要出口市场,最被看好的投资目的地和能源资源产品的主要进口国,成为推动地区和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随着中国的日益富强,不时可以听到“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吗”的问题,“中国新殖民主义”的论调也反复出现。正确义利观的提出,向世界昭示,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也永远和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

5.倡导“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在2013年10月中央召开的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其要义是,一要坚持睦邻友好,守望相助;讲平等、重感情;常见面,多走动;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使周边国家对我们更友善、更亲近、更认同、更支持,增强亲和力、感召力、影响力。二要诚心诚意对待周边国家,争取更多朋友和伙伴。三要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同周边国家开展合作,编织更加紧密的共同利益网络,把双方利益融合提升到更高水平,让周边国家得益于我国发展,使我国也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中获得裨益和助力。四要倡导包容的思想,强调亚太之大容得下大家共同发展,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和更加积极的态度促进地区合作。

中国是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大国,周边很复杂,各类问题混杂,挑战很多。比如:领土和海洋权益的纷争、国际河流水资源分享、跨境犯罪管辖、“三股势力”、发展不平衡、周边国家与美国加强军事安全合作、地区政经和安全合作机制建设中的主导权之争,等等。中国

的周边既有众多中小邻国,也有美国、日本、俄罗斯、印度等新老大国;各国的政治制度、宗教信仰、发展水准各不相同,历史遗留问题和热点问题较多,政治互信相对不足,现实矛盾和利益冲突比较复杂。近年来,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中心都在加快向亚洲转移,中国周边成为大国博弈的最前沿。家门口太平,我们才能安心、踏实办好自己的事情。周边既是我国的战略根基,也是我们对外战略布局调整的起点和落脚点,对我国的发展非常重要。中国视周边为安身立命之所、发展繁荣之基。我们在发展自身、营造良好周边环境的同时,更加看重的是使中国发展势头更多惠及周边国家,实现共同发展。

6.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在2014年11月底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合作共赢,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把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到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对外合作的方方面面。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都再也无法单独主宰世界事务。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同时,世界仍很不太平,人类依然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还未消除,形形色色的保护主义明显升温。地区热点此起彼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军备竞争、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今天的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朝和平与发展的目标迈进,更应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每个国家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要积极促进其他各国共同发展,不能把世界长期发展建立在一批国家越来越富裕而另一批国家却长期贫穷落后的基础之上。

7.提出构建伙伴关系网络。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在坚持不结盟原则的前提下广交朋友,形成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这使中国关于构建伙伴关系的思路更有战略高度,更具全球视野。外交部部长王毅指出,中国构建的伙伴关系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是平等性。国家不分大小贫富,都要相互尊重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相互尊重各自选择的发展道路与价值观念,相互平等相待,相互理解支持。第二是和平性。伙伴关系与军事同盟最大的区别是不设假想敌,不针对第三方,排除了军事因素对国家问关系的干扰,致力于以合作而非对抗的方式,以共赢而非零和的理念处理国与国关系。第三是包容性,超越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异同,最大限度地谋求共同利益与共同追求,正像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异,也是伙伴”。当然,伙伴关系并不意味着放弃原则,我们在国际事务中仍将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作出自己的判断。截至目前,我国已同67个国家、5个地区或区域组织建立了72对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伙伴关系,基本覆盖了世界上主要国家和重要地区。其中包括:通过

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构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推动金砖国家形成更紧密、更全面、更牢固的伙伴关系;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

二、中国外交新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短短两年问,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先后多次出访,足迹遍及五大洲150多个国家,会见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近500人次,在世界上刮起强劲的“中国风”。

1.周边方向。2014年,中韩关系的发展步入了全面战略合作的新时期,中韩战略伙伴关系的内涵,扩展为实现共同发展的伙伴、致力地区和平的伙伴、携手振兴亚洲的伙伴,促进世界繁荣的伙伴,不仅积极推动了中韩双边的经济政治关系的发展,而且有力地遏制了朝核问题恶化的趋势,成为东北亚国际格局的稳定器。与此同时,经过中日双方的共同努力,在中日达成四点共识的基础上,APEC北京峰会期间实现了中日首脑会晤,中日关系出现缓和稳定趋向。

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发展进入新阶段,中国领导人在两年时间里完成了对中亚国家全覆盖的外交出访。中国一中亚天然气管道C线通气并启动D线建设,商谈了l0年之久的上合组织国际道路运输便利化协定的签署,上合组织扩员进程的开启使西部邻国切实感受到了中国的诚意和国家实力,感受到了搭乘中国经济发展快车带来的实惠,也对国际社会产生了积极的示范效应。中国召开中、印、缅三国共同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活动,赋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的时代内涵,在周边和国际社会产生积极反响。中国继续推进与东南亚国

家关系,提出协力规划中国一东盟关系发展大战略等新建议。中方启动中国一东盟自贸区升级版谈判,商谈中国一东盟国家签署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事宜,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进入实质性磋商阶段。坚持对话协商和平解决与周边一些国家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在坚决维护自身主权和正当权益的同时,积极倡导处理南海问题“双轨”思路,强调有关争议应由直接当事国通过友好协商和平解决,南海的和平稳定则由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维护,得到地区多数国家理解支持,

中国加强与南亚国家友好合作,习近平主席访问马尔代夫和斯里兰卡,建立中马全面友好合作伙伴关系,宣布启动中斯自贸区谈判,启动科伦坡港口城项目。

2.大国方向。2013年夏天,中美两国领导人在美国安纳伯格庄园举行会晤,就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达成共识;2014年深秋,两国领导人再度在北京的中南海瀛台举行夜话,为新型大国关系建设增添了一段新的佳话和富有成效的结果。习近平奥巴马北京会晤期间,中美在信息技术、军事互信、签证互惠安排、气候变化、人文交流等多领域都取得显著进展。例如,两国同意把学生签证有效期最长延长至5年,商业旅游签证延长至10年。中美双方就尽快恢复和结束《信息技术协定》扩大产品范围谈判达成双边共识。这是自1996年以来世贸组织首次就关税减让问题取得突破,届时相关商品关税的取消将具有重大商业意义,也会带来示范效应。

美方承认中美关系的重要性,强调中美强有力关系是美“亚太再

平衡”核心。同时,美国对华“合作共赢”需求有所上升。美国欢迎中方加大对美投资,承诺对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中国投资者保持开放的投资环境,重申其开放投资政策以及依法以公平和平等方式对待所有投资者的承诺,宣布对华新签证措施。美国强调中美在朝鲜半岛去核化、伊朗核问题、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中东等问题上具有“共同利益”,希望中国与美国进行合作。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保持高水平运行。两国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合作共赢、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其中明确提出,双方支持对方自主选择发展道路和社会政治制度的权利,在涉及对方主权、领土完整、安全等核心利益问题上相互坚定支持。中俄在叙利亚等重大国际问题上进行合作,抵制西方推行新干涉主义企图。2013年叙利亚危机一度加剧,美、法等威胁对叙进行军事打击。西方借口“化武事件”对叙进行军事干涉的做法遭到中俄的坚决反对。两国一致表示,使用武力或威胁使用武力干预叙内部冲突,是绝对不可接受的。经中俄努力,最终各方就“化武换和平”达成一致。两国一批重大合作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进一步拉紧了两国利益融合纽带。中俄在能源合作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2014年5月,中俄签署天然气合作协议。从2018年起,俄开始通过中俄天然气管道东线向中国供气,最终将达到每年380亿立方米,累计30年。中俄还正在进行军购谈判,中国有望进口俄方的S-400防空导弹系统。

中欧合作不断开创新局面。习近平主席历史性访欧,打造中欧和

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李克强总理访欧推动中欧务实合作迈向创新合作的新境界。中欧在协商解决经贸摩擦方面积累良性经验。李克强总理亲自对以德国为首的、在华经贸利益巨大的欧盟成员国直接做工作,削弱了欧盟内部的保护主义势力。双方终于就中欧贸易史上涉案金额最大的贸易摩擦案达成和解,避免了争端升级成中欧之间的全面“贸易战”,也避免了两大主要经贸伙伴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受损。

3.其他方向。在非洲,继2013年习近平主席首访非洲提出“真实亲诚”对非工作方针后,李克强总理2014年访非进一步提出推动“六大合作工程”(产业合作、金融合作、减贫合作、生态环保合作、人文交流合作、和平安全合作)、共建“三大交通网络”(高速铁路网络、高速公路网络、区域航空网络),这些基础设施建设是中国对非合作的重点,中国为此提供了金融、人员、技术等各类支持。面对埃博拉疫情这一近30年来全球最大的公共卫生危机,中国第一时间向非洲兄弟伸出援手,先后向疫区国及周边国家提供四轮总计7.5亿元人民币援助,派出l000多人次的中国传染病防控专家和医疗人员赶赴一线参与救援,在疫区及时援建治疗中心,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

在拉美,习近平主席同拉美和加勒比国家领导人首次会晤,宣布建立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创建中国一拉共体论坛,为中拉关系搭建了新平台。过去,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重心,主要是和发达经济体以及周边的新兴经济体之问。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我们现在要进一步把经济合作网络覆盖到全球各个地区。

4.多边舞台。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最令世界赞叹的莫过于中国政府向国际社会推出一系列令人目不暇接的经济发展议程、国际投融资机制倡议。2013年秋,习近平主席在出访哈萨克斯坦和印尼期间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一带一路”构想提出一年多来,已经有沿线50多个国家积极响应参与,并愿同各自的发展战略相互对接。在“一带一路”的基础上,中国又与金砖国家合作推动建立授权资本为l000亿美元的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以缓解金砖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所遭遇的“融资难”问题。设立金砖银行不仅能增强金砖国家在国际金融事务中的话语权,亦能进一步推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改革。中国同印度等21个亚洲国家签署了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备忘录,启动授权资本为1000亿美元的亚洲区域基础设施投融资新机制,有效促进亚洲国家在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亚洲开发银行估算未来十年该地区每年基础设施投资需求为8000亿美元,但现有的亚洲开发银行、世界银行等公开承认它们的资金越来越捉襟见肘,如世界银行目前每年新增贷款500亿美元,仅够印度尼西亚每年的基础设施融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亚投行的成立,符合亚洲国家的现实需要。中国倡议召开了“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宣布投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以加强“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亚洲的互联互通。在APEC北京峰会上,中国提议建立亚太白贸区(FTAAP),得到了APEC成员的支持;中国与两个重要的亚太国家韩国、澳大利亚,实质性结束了自贸区谈

判。由于韩国与澳大利亚在中国对外贸易版图上占据重要位置,这些自贸协定的达成,也必将对中国整体对外经济产生深远影响。例如,中澳自贸区的达成有助于从澳洲进口更便宜、更优质的乳制品以及更便宜的能源矿产。

除此之外,外交工作还承担着为怀揣梦想走出国门的每位同胞遮风挡雨的责任。同胞走到哪里,祖国的领事保护与服务就延伸到哪里。中国全力打造领事保护与服务的“增强版”,通过加强理念机制、能力投人和国际合作,编织一张覆盖全球的全天候“安全网”,使我们的同胞无论在世界哪个角落,都能及时得到祖国的领事保护与服务。 2014年9月2日,外交部全球领事保护与服务应急呼叫中心启动仪式在京举行。呼叫中心在海外中国公民和祖国之问开辟了一条领事保护与服务的绿色通道。“12308”热线是通过呼叫中心这一绿色通道连接政府与人民的“亲情热线”。通过呼叫中心,可以随时了解海外中国公民的困难与需求,并在他们需要的时候把关怀和帮助送到他们身边,真正做到不管我们的同胞走到哪里,祖国的领事保护与服务就延伸到哪里。

在突发事件或紧急情况下,中国政府为公民提供有力支持和保护。2014年5月,越南发生针对外国投资者和企业的打砸抢烧严重暴力事件,中国企业和人员遭到冲击并发生人员伤亡。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同越南副总理范平明紧急通电话,外交部副部长张志军召见越南驻华大使阮文诗,向越方表示强烈谴责.提出严正抗议,要求越方立即采取切实有力措施,坚决制止并严惩违法犯罪行为,确保在越中国

公民的安全和权利。中国政府紧急派出由外交部部长助理刘建超率领的跨部门工作组赴越工作。工作组考察在打砸抢烧暴力事件中受冲击的部分中国企业损失情况,并与中国企业代表座谈,向他们表达慰问,了解企业和员工的需求,共同研判安全局势。中国派出船只接回中方人员。中方要求越南依法严惩所有犯罪分子,赔偿中国企业和个人的一切损失。

三、中国外交新挑战

无论从中国外交的话语还是实际行动来看,从十八大到现在,中国大外交战略已经基本形成,中国外交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崛起的中国与外在世界的互动,也使得中国外交将在继续丰富完善发展的同时,面临以下挑战。

1.处理领土争议难度加大。海洋争端呈现愈演愈烈态势。在南海,随着中国国力继续提升,其他声索国对华疑虑增加。菲、越仍将充当改变现状的急先锋。两国的立场强硬,其官方和民间对中国宣示主权立场的反对和抗议之声将继续增大。在实际行动方面,两国在增加本国在南海活动的同时,将加大对中国海上捕捞作业、渔政巡航等活动的干扰力度。包括菲、越在内的其他声索国必将继续加快南海能源资源勘探开发步伐,深化与域外国际能源公司合作,造成更多的既成事实,并高调反对中方正常作业活动。相关国家还将不断加强军事力量尤其是海上力量建设,增加军事演习的强度和频率,并试图将演习地点向争议海域拓展。相关声索方正加强立场协调,相互策应。同时,南海岛礁及海洋权益争端国际化、司法化趋势将继续发展。个别

声索国在东盟、联合国等平台多次炒作南海议题,绑架会议议程,推动“国际仲裁”,借助美、日、印、欧等域外势力制衡中国。而域外势力则从各自利益出发,与声索国“一拍即合”,更为频繁地插手南海问题。在制订“南海行为准则”问题上中国将面临更大压力。个别国家还加大舆论攻势,炒作中国拒绝国际仲裁、指责中国在岛礁上兴建设施,企图污蔑中国正常维权行动,捏造中国“傲慢”“强硬”形象。在东海,日本不断加强钓鱼岛周边军事部署,如引进“全球鹰”无人侦察机、在与那国岛部署自卫队和雷达、强化“夺岛”演练等。同时,日本极力拉拢域外势力支持,将继续与美国强化联合作战能力。

2.美国因素加大中国周边外交和安全压力。应对中国崛起是美“亚太再平衡”的重要目标。政治上,美全面加强与盟友、伙伴的关系,主导地区规则。美加大对日本的倚重,在钓鱼岛问题上高调挺日,为日解禁集体自卫权提供支持,使日摆脱战后秩序对其军事扩张和对外干预的束缚。美总统借访问向日、韩、马、菲等国允诺提供安全保障或经济援助。经济上,美继续推动TPP谈判。美表面上表示不反对中国加入TPP,其实质行动却是加快部署,制订好规则后再“邀”中国加入。军事上,美利用中国与邻国矛盾以及地区热点问题积极介入地区争端,继续增加军事存在。美拉近日、韩、菲、澳等传统同盟。美增加对东亚远距离预警系统、“全球鹰”无人机等领域的投入。美日修改防卫合作指针,该指针不乏针对中国之意。美菲签署加强防务合作协议,使美军进入菲海空基地,并扩大轮换部署。美表示计划增派驻扎在澳大利亚的部队,同时,拓展与印度、新加坡、越南等安全

伙伴的关系,调整对缅政策,开拓安全合作。美在中国周边海域演习频率和强度不断增加,并保持对中国的抵近侦察。

3.国际舆论压力呈上升趋势。新媒体的发展应用带来新挑战。中国是新媒体发展最快的国家。截至2014年3月,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的数量突破8.5亿,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进入全民时代。新媒体打破传统疆界,在传播信息速度方面具有优势,西方正利用新媒体技术加强“颜色革命”渗透。中国还面临严峻的国际舆论环境。尽管中国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经济实现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对国际社会的贡献不断增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模式的优越性进一步凸显,但西方国家仍将戴着意识形态有色眼镜对中国进行观察、解读。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国际舆论仍将由西方主流媒体控制,且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推广,西方将获得更多手段对中国进行舆论攻击,矮化中国形象。中国在国际社会形成自己道义上的感召力和形象上的亲和力、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甚至争取更多国际话语权,将面临更多挑战。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3p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