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5-06 17:1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 学 进 度

2016----2017学年度 下学期 语文

周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日 期 3.1—3.3 3.6—3.10 3.13—3.17 3.20-3.24 3.27—4.1 4.5—4.7 4.10—4.14 4.17-4.21 4.24—4.28 5.2—5.5 5.8—5.12 5.15—5.19 5.22—5.27 5.31—6.2 6.5—6.9 6.12—6.16 6.19—6.23 6.26—6.30 7.3—7.7 7.10—7.14 教 学 内 容 邓稼先、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孙权劝学、作文教学:写出人物的精神 黄河颂、最后一课 木兰诗、作文教学:学习抒情 综合性学习:天下国家,复习一、二单元 阿长与《山海经》、老王 卖油翁、作文教学:抓住细节 名著导读 :《骆驼祥子》 古诗词:竹里馆 / 春夜洛城闻笛 / 逢入京使 / 晚春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驿路梨花 机动周 陋室铭、爱莲说、复习三、四单元 写作:怎样选材、紫藤萝瀑布 古代诗歌:登幽州台歌 /望岳登飞来峰 /游山西村 /己亥杂诗 写作:文从字顺、伟大的悲剧 太空一日、河中石兽、复习五、六单元 作文教学、综合性学习:我的语文生活 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 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 / 贾生 /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约客 / 总复习 1 课时 备 注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20 总复习

教 学 工 作 计 划

2016----2017学年度 下学期 语文

学生知识现状及分析 经过上学期一个学期的适应,很多同学已经适应初中生活,且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较好,但基础相对薄弱,学习方法还有待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不高,学习自觉性不高,上课有部分学生容易分神,说话;作业时有拖欠,课外知识较欠缺。所以本学期我将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想方设法打好基础,争取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从而总体提高学生的成绩。 本学期主要教学任务和要求(本学期讲授教材起讫章节和篇目) 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学期教学的教学任务和要求设计为以下几点: 1、识字与积累:(1)学习本册教材中的生字词,能够积累运用。能写出规范整洁的字体。(2)能默写教材要求背诵的古诗文。 阅读:(1)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学习 文章的情感。(2)学会概括文章的主要思想和内容,分析文章的精彩句段以及关键词,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3)能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经历,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观点明确,条理清晰。(4)阅读课外名著?骆驼祥子?和?海底两万里?. 3、写作:结合本学期的六个主题(写出人物的精神、学习抒情、抓住细节、怎样选材、文从字顺、语言简明) 本册教材是按照?课程标准?编排的新教材,体现了新理念和新目标,致力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全书按主题合成单元。 第一单元安排的是以杰出人物为主题的课文,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他人的成长足迹,唤起我们对理想的憧憬与追求。第二单元以祖国为主题,目标是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国情,培养爱国情感。第三单元以?小人物?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学习他们的崇高品格和奉献精神,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第四单元的课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华美德以及时代对这些美德的呼唤。第五单元的课文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字里行间闪烁着哲理的光辉带给我们许多启迪。第六单元以探险科幻方面的文章为主,激发探险自然世界、科幻领域的兴趣与想象力。 时 间 教学内容 1 - 18周 单元课文教学 19、20周 总复习综合训练及期终考试 一、教学重点: 1、会写本学期教材中出现的生字词及生字拼音。 2、能默写课外八首古诗以及教材要求背诵的文言文、诗词及现代文,解释文言2

教材重难

点 文重点字词。 3、理解现代文的主题思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4、赏析文章的精彩句段,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5、理解文言文的内容,解释重点字词的意思,会翻译重点句子 二、教学难点: 1、赏析精彩句段,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语言运用技巧。 2、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结合自己的经历发表自己的见解。 3、提高作文水平。 1、利用课前5分钟进行默写古诗文,争取让所有学生过关。 2、进行文言文教学时要求字字翻译,积累文言基础,学习翻译方法。 3、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开阔视野,积累好词好句。 4、认真阅读、分析教材,依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结合班级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进度计划,认真编写教案,灵活、科学地开展教学。 作文教学中以互批、点评的摻式为主,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突出写作 方法的指导和训练。 在教材课文的教学中,大胆进行创新,不拘泥于教材框架摻式,敢干取 舍,有所侧重地展开教学。同时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加大学生在学习中独立思考、分析的成份,加大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对知识的加化力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尽量减轻学生的课外作业负担,留给学生自由学习、思维的空间。 尽量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现自己的优点,增强学习信心,从而积极 主动地参与学习。 8、教学复习过程中,不搞题海战术,根据需要精心选择测试卷组织学生进行测试,真正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 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3

单元归属

教材分析

七年级(下)课文跟旧版课文篇目有所增删,写作指导和综合性学习做了全部修改。所以,对老师们来说比较陌生,资料的收集比较困难。纵观整册教材,可以总结出几个要点:

教材内容以成长、爱国、立志、探险、动物分类,建立六个单元,情感态度价值观与主题相一致,再辅以一定的写作实践指导,加强学生的写作训练,意义重大。知识与能力方面,规定学生要达到以下要求:?结合个人经历和体验,学习文章表达技巧?;?揣摾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习语言运用技巧?;?理清作者思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句?;?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这些教学要求有的与上学期重复,意在让学生的能力得到螺旋式的提升。 学情分析

本学期所上班级七(1、2)班学生共67人,这个班级的学生语文基础较差。男女学生的学习态度有很大差别。大多数女生勤奋,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但男生的学习态度较差,不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个别甚至不学。学生智力水平较低,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偏低。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不足是:

1、学习语文的习惯养成有待提高。 2、学习比较盲目,目标性不强。 3、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探究意识不强。 4、基础参差不齐,两极分化严重。 5、积累较少,阅读面不广。 全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的作家作品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

2、能力目标: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具体地说,就是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3、人文素养目标

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表达,把课本中感受学习到的有关人的语文素质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 本册重难点

4

1、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2、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位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4、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能多角度观察生活,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

5、能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能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

6、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能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九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收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 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

5

单元教学计 划

第 一 单元(章) 标 题 1-4课 单元2、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揣摾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目妙处。 标3、感受杰出人物的高尚情操,唤起对理想的憧憬与追求。 重2、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揣摾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难点妙处。 课时安排主要措施 1、把握人物特点,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结合人物生平及所处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点,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用两周半时间完成教学任务。 1、重视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2、营造轻松、活泼的自主学习氛围。 3、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要求学生能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

6

1 邓稼先

教学目标 ?知识与目标?

1.了解传记的常识及邓稼先、杨振宁的生平经历,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积累词语,掌握?宰割、筹划、彷徨?等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过程与方法?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学习根据中心的需要选择和剪裁材料的方法。

3. 体会文章饱含感情的语言特色。找出文章中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 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导语设计

设计:(激发兴趣)

教师展示预先准备的中国第一枚原子弹、氢弹实验的照片和相关的新闻报道。播放相关的影像资料,引起学生的兴趣。

师提问:谁来说说原子弹、氢弹实验成功的重大意义。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的回忆散文?邓稼先?,感受这位科学巨人无私的献身精神和?纯正?的人格魅力。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积累词语,掌握?宰割、筹划、彷徨?等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重点) 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重点) 学习根据中心的需要选择和剪裁材料的方法。(难点) 学习过程 目标导学一 :文章速读,整体感知 1. 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学会速度课文,提取关键语句。 (2)用简明的语言概况每个小标题下具体内容。 第一标题:邓稼先是一位对祖国、对民族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的科学家。 第二标题: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巨大贡献。 第三标题: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进行对比,揭示出它能领导大家做出历史性贡献的原因。

7

[学法指导] 概括文段的内容可以用下列形式;(1)用文段的中心句;(2)抓住文段中的关键词语,用自己的话连缀成句子;(3)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完全用自

第四标题:作者为邓稼先成功的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自力更生,获得成功感到骄傲。 第五标题:写邓稼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肩负重任,身先士卒,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 第六标题:对邓稼先的总的评价。 2.同桌交流,留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词语的意义。 邓稼先(jià) 元勋(xūn) 至死不懈(xiè) 鞠躬尽瘁(cuì)....选聘(pìn)无垠(yín)殷红(yān) 彷徨(huáng) 鲜为人.....知(xiǎn)锋芒毕露(lù)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的流泪。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歌:歌颂,赞叹;泣:流泪。 元勋:立大功的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已:止。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 己的话概括。 [教学提示] 采用摘读法,引导学生按照要求找出重点句子。 [教学提示]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进行有个性的表达。 [学法指导] 记住成语的意义并且学会运用,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成语进行造句,学生可以口头造句。 [学法指导] 材料的剪材主要作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喻:明白、了解;晓:知道。 用:能够让文章前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分明地,显然地。 后协调连贯,详略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指英勇作战,死于沙场。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层:重迭,重复;穷:穷尽。 目标导学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3.分组讨论:全文共有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和第六部分跟文章中心内容的关系并不紧密,能否去掉? (1)第一部分是全文的背景,把邓稼先放在中国近百年的历史中来写,既让读者更清楚了解邓稼先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所做的巨大贡献;也是作者?大手笔?的体现。 (2)第六部分是全文的总结,更是邓稼先光辉一生的写照,也是作者与邓稼先友谊的写照。 课堂小结 邓稼先是一位怎样的科学家?请同学们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 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邓稼先是一位才华出众、意志坚强、信念坚定、敬业爱国、人格?纯正?的科学家。 布臵作业 1、正音、抄词、解词

8

得当,而且能突出文章要写的主要内容。并且材料与材料之间互相补充,统一成一整体。 [教学提示] 采用讨论法,每个学生先在组里发表自己的看法,再通过讨论整合小组中每个人的意见,形成小组意见,当然也可保留个人意见,然后每组代表发言,小组之间就不同的看法,展开辩论,最后形成班级意见

2、结合课文后?研讨与练习?进一步熟读课文。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体会文章饱含感情的语言特色。找出文章中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重难点) 学习过程 目标导学一:跳读课文,提取信息 1、这篇文章的形式非常奇特。全文采用了小标题的样式。小标题简洁凝练,提纲挈领,使全文思路清晰、意蕴丰富。 提问:跳读课文,你能说说作者的写作思路吗? (全文六个部分紧密相连。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引子,在中国近代史的大背景下引出邓稼先;第二部分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巨大贡献;第三部分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凸现他的人品,揭示出它能领导大家做出历史性贡献的原因。第四部分再从侧面写邓稼先的巨大贡献和严谨的精神,是对第二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以恶劣环境来突出邓稼先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第二部分的具体化;第六部分总结全文,借书信、电报中的话总体评价邓稼先。六个部分各有重点,同时又连成一个整体,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仰止。) 目标导学二:把握特点,品味语言 2、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段,反复朗读,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归纳:第一部分最后一自然段,第二部分最后两自然段,第三部分第九、十自然段,第四部分最后一自然段,第五部分第五自然段,第六部分,这些部分都表达了作者对邓稼先的崇敬之情。 3、精读课文第三部分,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 读:有感情地朗读第三部分。 辨:哪些语段是记叙,哪些语段是议论、抒情? 析:记叙语段和议论、抒情语段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有什么好处?

9

[学法指导] 跳读课文好处:跳读课文,选取关键句来进行概况,再次熟悉文章内容,为下面对文章内容以及语言特点分析的教学做好铺垫。 [教学提示] 采用摘读法,引导学生按照梳理关键句的方法跳读文章。 [学法指导] 赏析文章的思想情感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找文章中抒情的语段,然后体会分析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一方法最简单、最直接,学生最易掌握。 [教学提示] 教师通过这种方式教给学生有关表达方式的知识、

悟:对我们的写作有何借鉴意义?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归纳:在记叙基础上抒情、议论,情感更真挚感人,观点更让人信服;如果没有记叙作基础,那么抒情、议论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4、请同学们运用跳读的方式快速阅读课文,先用波浪线把你认为美妙的句子或段落标示出来,然后按照?我发现……句子或段落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的句式组织语言,准备登场发言。 参考示例: ①我发现?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这一句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句话在本部分的末尾,显得突出、醒目。作者把邓稼先这位科学家放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背景上,运用蒙太奇手法,逐步把邓稼先的特写镜头推到读者面前,形象地表明了对?中国人站起来了?这一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人就是邓稼先,指明了核心人物,突出了写作的中心,开启下文。 ②我发现?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动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一句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 ③我发现?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这两段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两句话分两段陈述,起突出、强调作用,高度赞扬了邓稼先的崇高品质和精神境界。读完这两句,不由得使人在内心深处升起一股敬仰之情。 ④我发现?——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自己走过的路。这是他的性格和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这一段写得特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一段话作者直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对邓稼先进行高度的评价。邓稼先把献身祖国的国防事业作为自己终身的奋斗目标和人生追求,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从来没有彷徨、没有矛盾过,至死不渝,无怨无悔,他执著追求、竭力奋斗的辉煌的一生将在历史长河中成为永恒,永不摽灭。这样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他是我们永恒的骄傲。 老师总结:本文在语言运用上颇具特色。排比的运用,节奏感鲜

10

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体验分析问题的过程,以文指导学生的写作。 [学法指导] 对比和衬托中的反衬相似,指把两个截然不同的事或物或人拿来比较。这样写可以突出你所要表达的感情,比如对某些事物的赞扬或是对某些事物的贬低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这种手法可以突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把两种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

明,增强的语言气势;对比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长短句的结合,又使文气活跃,抒情味浓厚,感染力强。 目标导学三:拓展延伸,比较手法运用 5、文章在介绍邓稼先时,用了大量文字写中国的近代史,这种写法比较奇。提问:谁能说说作者为好友立传,为什么先概述近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呢? 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而且开篇即用邓稼先的?巨大贡献?与?鲜为人知?进行对比,既设臵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用真实的笔触,突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人格,开启了下文。 6、文章介绍邓稼先却用美国的奥本海默来对比,这种写法也比较奇。 思考:为什么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有烘托作用。奥本海默出类拔萃,是美国一流核物理专家,在世界早有声望。此处对比,不仅说明邓稼先的贡献与奥齐名,还比他多了好多优秀品质。旨在更生动形象的表现出邓稼先的人格魅力,更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坚毅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目标导学四:总结存储,巩固提高 1、讨论:邓稼先的哪些精神和品质值得你学习? 2、课外练笔:叙述你所知道的邓稼先或其他科学家的故事,发表你的看法,表达你的感情。 板书设计

语言:朴实无华、平白流畅,结合长短变化的句式 写作特色 结构:横式结构法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可以使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1.课堂中,落实了对字词等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强化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以及作者思路的理解。

2. 强化了对语言的品味以及以文指导写作的方法。

3. 让学生与文本深入对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 4.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合作、探究。 不足之处:

11

1.对于散文传记这种文体,学生刚接触,学生不容易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而第1课时的节奏过快,不利于学生的理解。

2. 对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不能一味的用看似自主的学习方式去学习,他们还需别人的引领,要从简单入手,让学生感觉到学习语文的趣味。

2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自读课文,预习字词; 2.感知内容,画出精辟的语句;3.反复诵读本文,领会文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2.品味重点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探究语句的内涵,体会语句饱含的激情。

3.概括文中典型事例,快速把握文意;边读边画出精辟语句,养成精读、细读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治学、敢说敢做、说做合一的人格,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导语设计

播放电视剧?热土?中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片断。

同学们,大家知道是谁在演讲,在呐喊吗?闻一多!看了短片,你的心,你的血会有什么变化?(热血沸腾,感情澎湃,激动人心。我们能感受到闻一多先生面对凶残的敌人,表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你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谁来介绍一下闻一多?明确:闻一多,本名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青年时代是新月派 诗人,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中年 时代是旧经典的研究学者,晚年成为青年所爱戴的,昂头作狮子吼的民主战士,?一二〃一?惨案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直到牺牲生命。

你们见过真正的闻一多吗?想不想见?不过见到他是不可能了,因为他早在我们出生前就由于反对独裁,争取民主被国民党杀害了,幸运的是我们能看到他的画像?请大家看课本中的插图,看从中能感受到闻一多的哪些特点?(不爱修饰,把时间用到了研究上。留了一把胡子。抗战八年中,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目光坚毅,说明他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希望。为了祖国,他红烛一样燃烧自己)。对画像的解读是感性的,我们还是通过学习闻一多先生的高足臧克家写的课文?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来进一步了解吧。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检查预习,了解人物。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重点)3.细读课文,探究质疑。(难点) 学习过程

12

目标导学一 :检查预习,了解人物。 1. 认读理解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地壳 校补 赫然 函寄 漂白 仰之弥高 锲而不舍 潜心贯注 炯炯目光 目不窥园 警报迭起 兀兀穷年 沥尽心血 群蚁排衙 迥乎不同 气冲斗牛 慷慨淋漓 2. 简介闻一多先生。 闻一多(1899—1946),本名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1899年生于湖北省浠水县一个?世家望族,书香门第?家庭。五四运动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即参加了学生运动。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6年7 月15日被特务暗杀。闻一多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生。 3.介绍作者臧克家。 当代诗人。1905年生于山东诸城。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词和民歌, 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1933年9月,诗人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随着?老马?等诗的广泛流传,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 目标导学二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什么不同一般人之处?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说了就做?。 2. 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从学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来写的。 3.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用课文原话回答) ?言论和行动完全一致?或?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4.思考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概括出每一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1—7)记述闻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 第二部分(8—20)记述闻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 目标导学三 :细读课文,探究质疑 细读课文的第一部分,思考下面问题: 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课文开头引用闻一多先生这两句话起什么作用?这两句话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了闻一多怎样的品质? 领起本部分,表现闻一多?做?的特点——?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对比的写法,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严谨治学的态度,言行一致的人格和谦虚谨慎的美德。

13

?教学提示? 课前布臵学生预习课文,梳理字词。 可事先布臵学生在课前查找相关资料,指名对闻一多、臧克家进行介绍,教师做适当补充。 ?学法指导? 记叙文层次划分的技巧:①首先要注意作者是怎样合理安排和组织材料的,②还要研究段落层次的安排,开头结尾的设计,段与段之间的过渡。一般来说在内容上的转折处,叙述上的总分处,行文上的行止处,都要安排过渡句。

2.学者方面作者选取了哪些典型材料?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哪些优秀品质?并找出相对应的语句来。 ?唐诗杂论? 严谨刻苦 学者方面 ?楚辞校补? 孜孜不倦 (做→说) ?古典新义? 日夜不懈 3.作者选取的这三件事,选择的角度是什么?详略安排有什么不同? 写作?唐诗杂论?是从?做?了再?说?这个角度选材的;其它两个事例是从?做?了也不一定\说\角度选材的。其中第一件事详写,后两件事略写。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1--7)

?唐诗杂论? 严谨刻苦 学者方面 ?楚辞校补? 孜孜不倦 (做→说) ?古典新义? 日夜不懈

第二部分(8—20)记述闻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品味语句,理解含义。(重点)2.分析描写,把握形象。(难点) 3.概括主旨,拓展运用。(重点) 学习过程 目标导学一:再读课文,探究质疑。 再读课文的第二部分,回答下面问题: 1. 闻一多先生在?说和做?上是怎样做的? 说了就做,言行一致。 2. 革命家方面选择了哪些典型事件?这些事件体现了闻一多先生哪些精神品格? 起稿政治传单 勇敢坚定 革命家方面 群众大会演讲 高大无畏 (说→做) 参加示威游行 不怕牺牲 目标导学二:品味语句,理解含义。 1.先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再讲一讲喜欢的理由。 2.教师提出如下句子或词语让学生讨论,说出下列句子的含义

14

?教学提示? 可指名朗读,也可以全班齐读。 教师大力鼓励,引导,赏识评价学生圈点勾画提出不懂的句子或词语,讨论解决。

(1)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 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个比喻,既形象,又深刻。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 (2)①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②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以整齐的句式,饱含深情地赞美闻一多治学之勤之钻;?凝结?表现治学成果来之不易。 (3)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4)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这是比喻的说法,表现闻一多为探索救国道路而苦读的目的。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6)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目标导学三:分析描写,把握形象。 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外貌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目标导学四:概括主旨,拓展运用。 1.你能否用一句名言概括闻一多先生品质和精神? 例:鲁 迅——横眉冷千夫子,俯首甘为孺子牛。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请选择你欣赏的一句话,按照?我欣赏 ,因为它具有 美,体现在 ?的句式说话。 示例:我欣赏?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这句话,因为它具有形象美,体现在比喻的运用和?钻探?一词的选择上。

15

教师引导,课堂交流。 ?学法指导? 语言描写的作用:语言是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工具,因此,人物的语言描写,能披露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人物的个性特征。解答此类题,可以结合具体语境,揣摾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提示? 鼓励学生仿照所给的句式进行回答,及时给予肯定。

2.闻一多的说和做给你有什么指导意义,其实,古人也认为说和做对做人来说是很重要的,请你说说关于言和行的成语或名言。请你为自己选一句或者自己写一句作为你的座右铭。 一言九鼎 一诺千金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大丈夫敢作敢当 言出必行 言必行,行必果 不要做口头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板书设计

起稿政治传单 勇敢坚定 革命家方面 群众大会演讲 高大无畏 (说→做) 参加示威游行 不怕牺牲

语言描写 高大

闻一多 外貌描写 形象

细节描写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1. 本篇课文生字词较多,预习显得尤为重要。

2. 朗读的效果较好,通过朗读,让学生很好的把握了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3. 本课设计了圈点批注的环节,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品味,并通过讨论、交流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同时为学生留出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感受自己独到的阅读体验的空间,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体现个性化阅读。 不足之处:

1. 对文中的生僻的词语解释过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阅读效果。

2.没有及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恰当的评价,不能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16

3 回忆鲁迅先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沉浸品读文字,读出字里行间中鲁迅平凡的一面。(重点)

2.感悟鲁迅在平易温和的性格中蕴含的深厚的爱国情感、?孺子牛?般奉献精神。(重点) 3.体会作者多种描写手法的艺术效果,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重难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细读课文,体会作者通过细节、日常生活点滴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难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平凡生活中鲁迅之真实而又丰富细腻的心灵世界。(重点) 导语设计

设计1:(激发兴趣)

请学生谈谈自己印象中的鲁迅。(学生可能因为阅读鲁迅的文章大都比较深刻,含蓄,因此感到鲁迅是深邃的、沉重的、严厉的。)

教师总结:的确,一旦提及鲁迅之文我们总会找到?匕首投枪?这个词,而谈及鲁迅其人,?我以我血荐轩辕??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便会立即涌上心头。然每一个人都是无法用简单的句子来概括的,更何况丰富之如鲁迅,伟人之成就并非一蹴而就,伟人正因平凡而更显非凡,一起走近萧红笔下真实的鲁迅。 学习过程 目标导学一 :速读课文,概括内容 1.读完本文,鲁迅先生给你留下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明确:可敬的长者,可亲的父亲。有血有肉的伟人,幽默风趣的智者。 2.本文主要写了鲁迅先生的哪些小事?请给每一部分加上一个小标题(可以用文中的语句,也可自己概括),看看谁的小标题更恰当。 学生思考、讨论并概括。教师提供参考: 按自然空行,共有十八件小事。小标题可以概括为:1.鲁迅的笑;2.鲁迅走路的姿态;3.穿衣裳的评论(详写);4.不游公园;5.看电影的路上;6.纸烟;7.休息;8.工作时间(详写);9.踢鬼、谈鬼(详写);10.吃鱼丸(详写);11.病中(详写);12.海婴的夸耀;13.明朝会

17

?教学提示? 读完全文,学生是可以对鲁迅先生留下一个初步的印象的。要引导学生概括性地进行表达 ?学法指导? 如何确立小标题:首先,要

(详写);14.病好起来了(详写);15.木刻画;16.?若没有我呢?;17.病?好?了;18.他?休息?了。 目标导学二:分析形象,把握性格 1.本文记叙了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十八件小事,这十八件小事,你认为分别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品质或特性? 鲁迅的笑:突出?明朗?,发自内心的?欢喜?,可见其观爽朗、平易近人; 鲁迅走路的姿态:突出?轻捷?,快,表现鲁迅先生干练敏捷的性格特征和不顾一切、勇往直前的坚毅精神; 穿衣裳的评论(详写):突出?全智者?,表现鲁迅先生独到的审美观; 不游公园:暗示鲁迅先生工作的繁忙; 看电影的路上:突出鲁迅先生的礼让,表现对他人对亲人的爱; 纸烟:突出?贵??贱?的分类,表现鲁迅对来客的尊敬和对自己的?吝啬?; 休息:突出?翻一翻书就是休息?,表现鲁迅先生对时间的珍惜; 工作时间(详写):写一天的时间安排,突出与常人不同的作息习惯,表现鲁迅先生抓紧一切时间工作,表现了他?我以我血荐轩辕?的伟大情怀; 踢鬼、谈鬼(详写):突出诙谐有趣,表现鲁迅先生的幽默风趣和大胆,以及他的智慧; 吃鱼丸(详写):突出?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哪怕一点点小事?,表现鲁迅先生做事认真,深入实际的严谨品质; 病中(详写):突出鲁迅病情的严重,表现他为了工作不顾身体疾病的奉献精神; 海婴的夸耀:突出?夸耀?,用尚不懂事的孩子的细节反衬鲁迅病情之严重; 明朝会(详写):突出?明朝会?,表现鲁迅对孩子的慈爱; 病好起来了(详写):写鲁迅的病?好了一点??又好些?,突出鲁迅的朗朗的笑声,表现鲁迅的乐观精神; 木刻画:写病中鲁迅的一幅木刻画,暗示鲁迅顽强的生命毅力(此处可在后面让学生讨论); ?若没有我呢?:写鲁迅的希望,希望青年一代可以独立地走正确的道路; 病?好?了:突出?觉得做事要多做?、?以为??准备?,表现鲁迅的工作的执着和热爱; 他?休息?了:写鲁迅生命的结束,突出?像他平日一样,工作完了,他休息了?,表现鲁迅?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彻底的奉献精神。 2.以上这些内容,看似没有什么联系,比较杂乱。你能否对它们进行归类?

18

明白编列小标题的基本要求:贴切、简练。即列出的小标题必须是一段文章主要意思的概括,同时它只能用一个短句或一个词组,甚至一个词来表达。其次,要反复、细致地熟读、朗读、读懂文章,正确划分好段落,这是列好小标题的基础。另外,要掌握给文章列小标题的方法。列小标题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根据段意概括小标题;2、抓住每部分的中心句概括小标题;3、抓住每部分中一个抢眼的镜头拟小标题;4、抓住每部分中最重要的一个情节拟小标题。

(学情分析: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因为本文不是一般的记叙文,各个部分的叙写是以作者不可遏止的情绪来串联的,所以学生可能无法把握。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注意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来进行归类。)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提供参考: 神情姿态:?鲁迅的笑??鲁迅走路的姿态?,乐观开朗、平易近人。 穿着审美:?穿衣裳的评论?,自然朴素、人情练达。 饮食起居:?纸烟??休息?,简单随和、体恤他人。 工作习惯:?工作时间?,不同寻常,忘我精神。 休闲娱乐:?不游公园??看电影的路上??踢鬼、谈鬼?,幽默风趣、童心未泯。 日常琐事:?吃鱼丸??若没有我呢??木刻画?,待人接物、爱护青年。 对待疾病:?病好起来了??病‘好’了?,乐观精神。 可以说,虽然本文看似杂乱,但有一个情感上的线索。全文除了许广平先生的一句极为朴实的感叹,没有一个地方有直接的赞美,却处处透露出对鲁迅先生的爱戴、赞美和景仰。同样的,没有一个?悲?字,但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沉重的悲伤。 目标导学三:抓住细节,品味效果 本文有许多让人感动的细节。请找出你认为最受感动或最受启发的细节或语句,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品味从中得到的启发。 ①鲁迅的笑声。 本文中有多处,例如文章开头:?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跟一些人心目中?多疑善怒?、?冷酷无情?的鲁迅形成了鲜明对照。 有一次萧红去鲁迅家包饺子吃,?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明朗的鲁迅先生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可见鲁迅绝不是一个不可亲近的人,朋友带给彼此的愉悦由此可见一斑; 在校对?海上述林?的间隙,鲁迅见萧红进来,对着几乎天天见面的她,居然说出?好久不见,好久不见?这样随便,这样孩子化的语言,透着风趣,透着玩笑; ?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崭然的会心的笑。?萧红时时受着鲁迅爽朗的笑声的感染,也居然学会了以自己的好心情来回报鲁迅先生,那一次天晴了,太阳出来了。 ②鲁迅的坚毅。 注意两个细节。一是?明朝会?中,应答海婴,之后就不停的咳嗽。一是

19

?教学提示? 在速读课文的基础上,老师让学生采用摘读法,抓住关键词句来分析概括人物的品质和特性。 ?学法指导? 散文线索的作用:1.就是贯穿一篇文章,即在文章的不同段落中都可见的词、句子或是情境等等;并且在解读文章时可以依照用来解读文章含义,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词条。 2.可分为以下几类:以人物为线索; 以事情为线索 ;以物品为线索 ;以地点为线索 ;以时间为线索 ;以感情为线索 。 ?学法指导? 细节描写的作用:细节描写是指作品中对一些富有艺术

在病中,却还同?我?开玩笑,而且?笑声是朗朗的?。 ③鲁迅的幽默。 鲁迅的幽默是饱含智慧和哲理的。例如在?说鬼?中,?鲁迅先生说到这里就笑了起来。‘鬼也是怕踢的,踢他一脚,就立刻变成了人。’? ④鲁迅的慈爱。 主要体现在鲁迅对海婴的日常小事上。 ⑤鲁迅的严谨。 在?吃鱼丸?一事上,可以看出他的严谨。用许广平先生的话说是,?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哪怕一点点小事?。 目标导学四:把握写法,感悟妙处 (一)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但本文却大量细致地记叙他的工作、生活琐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明确: 大量细致地记叙鲁迅的工作、生活琐事,有以下几个好处: 1.更真实。伟人也像凡人一样会生病,会害怕,也聊天、看电影,也有自己的生活特点和习惯,这就给了读者一个活生生的、真实的鲁迅。这样的鲁迅,更让人觉得可亲。 2.更直观。通篇都是对鲁迅的工作生活琐事的记叙,让我们直接感受到鲁迅的为人、做事、对待生活、对待工作方面的许多感人之处,以及他思想、性格方面的不少特点。而这些都不是通过作者的抽象说教中来的。 3.更真挚。通篇的细节描写,基本上都是白描,几乎无一评论,无一直接抒情,而真情毕现。尤其是写到鲁迅生病之后的各个细节,写到海婴的?明朝会?,看似完全平静的叙述,无一?悲?字,但悲剧色彩流溢其间,读来令人心酸。 4.更有趣味。关于鲁迅的许多富有趣味的生活细节的描叙,可以引起读者的浓厚的阅读兴趣。 5.更有表现力。也就是所谓以小见大的写法的最大的妙处。文中许广平的一句话十分恰当:?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哪怕一点点小事。?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富有思想含量。 (二)本文除了写鲁迅之外,还写了其他的什么人?写这些人有什么作用?作用一样吗?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明确: 还写了?我?(作者萧红)、海婴、许广平。 写他们的作用,是从侧面烘托鲁迅,起到烘云托月的表达效果。但由于三个人的身份不同,所以作用也不一样。 本文是回忆性散文,写?我?的亲见、亲闻,一是使所叙之事更为真实,

20

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以及景物片断等的具体细腻的描写。它对塑造人物形象、推进情节发展、表现生活环境有重要的作用。 ?学法指导? 以小见大的作用: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教学提示? 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进入本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侧面描写的手法及其作用。对学生来说,难度增加了一些,但因为有第一个问题的铺垫和比较,这个问题也可以比较顺利的解决。

第一单元总结

?邓稼先?本单元的几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人类历史长河中的杰出人物,赞扬他们的伟大精神品质。作者或用语言、外貌、动作描写来塑造人物,或通过描写人物的典型事迹来塑造人物形象,这些手法在本文中也有体现,但本文也有自身的突出特征。作者的妹妹杨振玉女士如此评价本文: ?这是一篇至情的文章,描述了邓稼先的一生。?可见,饱含?至情?是本文最主要的特征。

中心思想:这篇回忆性散文将邓稼先的生平和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来描写、评价,突出了人物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赞扬了邓稼先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 业的崇高情怀。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闻一多既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又是大勇的民主战士,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我们要学习闻一多先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的精神,学习他为了民主革命事业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精神。

中心思想: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与众不同。作为卓越学者的他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他谦虚美德和实干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作为革命家的他是说了就做,言行一致,表现他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文章从说和做两个方面,高度赞扬了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回忆鲁迅先生?主旨:课文通过对鲁迅先生的一些生活中的小事的描写,借以向世人展现一个与人们眼中的形象不同的,更和蔼,更随和的,更真实的鲁迅。并借此来抒发自己对鲁迅先生的敬佩和怀念之情。

?孙权劝学?吕蒙是孙权手下一员虎将,孙权为了委以大任,先从吕蒙地位入手,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当吕蒙?辞以军中多务?时,孙权以?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明确了学习目的和学习方法,并现身说法,指出学习的可能性。

中心思想:通过孙权劝学,吕蒙学有所成,认识读书学习大有好处的道理,培养刻苦学习的精神。

26

写作教学设计 写出人物的精神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次习作指导,教会学生?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的方法。 2.体会细节描写对于塑造人物的特殊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积累的习惯,并鼓励学生将观察到的信息有创意地表达出来。 教学重难点

1.教会学生?抓住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2.有创意地表达,通过恰当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反映人物个性。 教学流程

导入写作?文题展示?写作指导?思路点拨?佳作示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写作

大千世界,人海茫茫。走在大街上,人们步履匆匆,擦肩而过,一张张鲜活的面孔如花瓣一般,在我们的面前闪过。那么如何将一张张表情各异的面孔定格,化作永恒的一瞬呢?画家可以用颜料去画,摄影师可以用相机去拍,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用手中的笔去描绘。俗语说:?画龙画虎难画骨。?意思是说,无论画人还是画虎,要画出虎和人的外形是比较容易的,但要画出虎和人的内在精神却不太容易。那么,如何才能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呢?

[设计意图] 写出人物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兴趣,知道观察人物要抓住特征,导入新课。 文题展示

以?我的好朋友?为题,写一篇以记人为主的文章,不少于200字。 写作指导

一、抓住典型细节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它是记叙文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细节描写中,主要抓住肖像、心理、动作、语言、神态细节进行描述。

1.肖像细节描写。

照片激趣:你觉得照片上的老人的身份是什么?你为什么认为是这样的?

“明确” 肖像描写的作用不止在于画出这个人的外部面貌,更是为了以形传神,通过人物的外部特征揭示性格特点(表现人物的身份、性格和生活际遇)。

课文范例:(作家笔下人物猜测) (1)外貌描写

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的胡须;左手捏着一支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27

“明确” 鲁迅 身体瘦弱、精神矍铄、意志顽强。

(2)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的光芒,在笑容里,快活地露出坚固的雪白的牙齿。虽然黑黑的,两颊有许多皱纹,但整个面孔仍然显得年轻,明朗。

“明确” 外祖母 开朗的性格,年轻、明朗的心态。 “明确” 成功的肖像描写是理解人物性格的一把钥匙。 2.语言细节描写。

老舍说:?对话就是人物的性格等等的自我介绍。?语言描写是对人物独白和对话的描写,俗话说言如其人,又说言为心声,什么人说什么话。我们也常说,对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说的就是一个人的语言能够反映一个人的精神世界。

3.行动细节描写。

行动描写是表现人物的重要手段,能够淋漓尽致地展示个性形象,而且引人入胜。年轻人之所以喜欢看武打小说,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动作吸引人。?水浒?中的主要人物性格各异,主要是作者对他们进行了各具特点的行动描写。

4.心理细节描写。

心理活动能够反映人物的性格,能够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要设身处地地推测人物的内心所想,把自己当作具有所写人物的个性特征的?他?。只有把人物的心理活动写得细腻而真切、生动而传神,才能突出人物的精神世界。

示例:整个晚上,女孩都在想着向家里要钱的事儿。最终,女孩也没提要买黄纱巾的事,并发誓永远不提这件事。家里不富裕,女孩知道。?孩子,送给你吧,收下,你围上它肯定好看。?女孩一愣,?不能!那样我会很难受,比得不到它还难受。?女孩跑开了。

小组内交流体会感受。

正是惟妙惟肖的心理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两颗美丽心灵的跳动,感到了一种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互相抚慰的温馨之情。

二、借助一些写作手法加以突出、强调 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象、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正面(侧面)描写、抑扬(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1.对比。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1)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

如契诃夫的?变色龙?,写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一只狗咬伤工匠赫留金的事故中,其态度在顷刻间变了四次,反复再三,前后判若两人。这里通过主人公自己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鲜明地刻画了其?变色龙?的性格。

再如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通过菲利浦夫妇对于勒态度前后不同的对比,揭示出他们自私、庸俗、贪婪、冷酷的性格特征;再如?故乡?里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的对比;再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对比。

(2)运用对比手法,描摹景物,抒发感情。

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边描写了百草园景色,这是一片生机盎然的自由天地,少年?我?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充满枯燥乏味气息的?三味书屋?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对?三味书屋?的厌倦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

2.衬托。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常与对比一起运用。人们常说的?万绿丛中一点红??众星捧月?,就是衬托。

28

(1)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如?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花的话?中用月下比美的众花来对比衬托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二月兰;再如?爱莲说?。

(2)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性格或事件意义。如?故乡?开头描绘了荒凉萧索的村景,十分贴切地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

3.铺垫。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现之前,对环境、情绪、气氛等所做的描写,借以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

如?荔枝蜜?采用了层层铺垫的写法。写荔枝林的茂盛,是为蜜蜂提供一个很好的生活环境;写荔枝蜜的甜香,是为下文赞颂蜜蜂做铺垫;写蜜蜂的辛劳,又是为赞颂劳动人民做铺垫。

再如?麦琪的礼物?中插叙了对德拉的头发、杰姆的金表的叙写,为后文写杰姆夫妇毅然舍弃如此珍贵、心爱的东西做铺垫,以凸现双方深挚的爱情。

4.伏笔、照应。

(1)伏笔,实际上是一种交代,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埋下伏笔后,后边一定要有照应。

如?故乡?中,?我?刚回到故乡时,母亲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这是一处伏笔,不仅点明了闰土和?我?的关系,而且暗示?我?将要与闰土见面,使后面闰土的出场十分自然。

(2)照应,是文章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方式主要有与伏笔照应、与开头或题目照应、反复照应等。照应得好,可使文章结构严谨细密,主题更加鲜明强烈。

如?背影?一文中四次写?背影?,三次写?流泪?,反复照应,感情抒发一次比一次强烈,滚滚热泪既表达了儿子的情感,又衬托出背影形象的感人,这篇文章是情与泪的结晶!

5.象征。把抽象的思想感情用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来表现,使之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即?寓理于物?。

如冰心的?小橘灯?中的小橘灯象征着光明和胜利,象征着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

如茅盾的?白杨礼赞?,细致描写了黄土高原上白杨树枝干笔直、叶子片片向上的形象,表现了它的倔强、挺立、不屈不挠,从而象征了华北农民质朴、严肃、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再如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用象征手法构思全文,赋予高傲飞翔的海燕以革命先驱者的象征意义,使作品意义更深远。

6.夸张。一种故意?言过其实?的形象化手法,可以突出人物形象,强化感情。

如?三国演义?中写张飞的肖像:?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这种夸张的描写,突出了张飞粗直勇猛的特点。

再如童话?皇帝的新装?中对皇帝形象的塑造,也采用了夸张手法,辛辣地讽刺了统治阶级的愚蠢。 另外,记叙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还有悬念手法(?枣核?)、抑扬手法(?荔枝蜜?)等,使文章情节曲折有致,引人入胜。

三、借助一些抒情议论的句子,对人物的精神品质作点睛式的概括 1.记叙文中的议论

记叙文中的议论,就是作者在记叙文中对所记叙的事物发表的意见、主张或看法。在记叙文中恰当地使用议论,可以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使感性的知识上升到理性,使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深刻。以下从三个方面具体谈一谈它们的作用。

(1)议论在记叙文的开头的作用。

这种议论起着总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的作用。

29

(2)议论在记叙文的结尾的作用。

这种议论一般是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点明和加深所叙之事的意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走一步,再走一步?,如果去掉后一部分的议论,文章的主题就得不到深化,中心就得不到明确,更表现不出?我?从中悟出的生活哲理。

再如?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结尾说: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两句议论就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有的议论用在记叙文的结尾,是为了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

有的议论用在记叙文的结尾,既是对全文的总结,发出号召,又是点明或深化中心思想。如?第一次真好?。 (3)议论在记叙文中间的作用。

记叙文以记叙为主,然而若能在记叙中恰当地穿插议论,会使文章锦上添花。

如?行道树?全文中穿插了不少议论,自然地引发了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对奉献精神的礼赞。

在记叙文的段与段中间穿插议论,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如?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中?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这段文字就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抒情在记叙文中的作用

(1)抒情用在写人、叙事、写景散文的开头,能使文章充满抒情色彩。

(2)在记叙、描写中穿插几点抒情,有助于理解、理清作品的思路,增强文章意蕴。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春?的结尾部分:春天像……春天像……春天像……

情感的表达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即不加掩饰,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往往要化虚为实,不言情而言他,却又处处含情,隐而不发,在字里行间真情流动,往往有动人的艺术效果,这样的感情也往往更为真挚动人。

思路点拨

以?我的好朋友?为例,进行思路点拨。

第一:首先确定好朋友的性格、精神或气质,运用议论的语句加以概括。

第二:抓住人物的典型细节来表现人物的特征。人物肖像必须符合年龄、性格特征,典型事例必须体现精神品质。要选取最能反映人物身份与性格的特征,捕捉最能表现人物内心情感与个性特征的瞬间画面,而不要面面俱到。

第三:精选写作手法,表现人物的思想本质和性格特征。

1.善用修辞。如果能适当运用一些形容词、确切的比喻和适当的夸张来写人物,会使人物更鲜明生动。 2.正、侧面描写相结合。

例如:小菊今年已经十四岁了,但是她的身体长得不高,手臂依然那么细小,颧骨照旧凸出,十个指头像细细的竹枝,仿佛一扭就会断似的;因为她十分消瘦,所以看起来她的身体轻飘飘的。

3.对比(环境背景)。

例如:少年闰土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我?第一次和他见面,闰土?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二十年后,?我?回到故乡,再见闰土时,他?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这便是少年闺土和中年闰土的对比,有了对比,人物的各种特点便更加鲜明。

30

4.先抑后扬。

举例:先写朋友是如何令你烦恼,而后通过某件事突然让你明白朋友的热心肠等。 佳作展示

这样的人让我尊敬

高尚,是支持人生的力量!是坚守承诺的信念!是人性的基石!我觉得我的奶奶就拥有这些美好品质。她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对人友好!(议论总领全文,点明中心,概括人物的精神品质)

我的奶奶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她有一头花白的头发,乌黑的眉毛下面是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个不高,身体微胖。她总是忙忙碌碌,不是喂鸡就是浇树,一刻也不休息。(外貌描写符合农民的特征,反映人物的朴实。)

奶奶家屋后有几棵杏数,杏子熟时她总是把杏摘下来很热情地送给邻居吃,所以邻里关系很好。(典型的生活细节反映奶奶?与人友善?。)有一年冬天,我到奶奶家去玩,奶奶正织着一件毛衣。我想奶奶的毛衣并不少,为什么还要织毛衣呢?一问我才知道原来奶奶在为邻居织毛衣。奶奶说:?邻居小芳要去读大学啦!亲手织一件毛衣送她!礼轻情意重吗!乖孙女,你也要好好学习,奶奶也给你织一件!?奶奶织完毛衣后又往袖子里塞了三百块钱,说,?邻居家挺困难的,供个孩子上学不容易。这钱希望能帮上一点忙!?这就是我的奶奶,乐于助人的好奶奶。(此段详略得当,反映奶奶助人为乐、与人友善的品质,照应第一自然段。)

奶奶很?小气?,妈妈给她买的新衣服她舍不得穿,买的新助听器她舍不得戴,买的新手机她舍不得用。奶奶还总说:?我一个乡下老太太还用什么新手机??奶奶的衣服裤子坏了她也舍不得扔。奶奶也很?大方?。四川地震时奶奶把平时省吃俭用攒下的30000块钱全捐啦,这虽然不是一个大数字,但对奶奶来讲,多捐一块钱,都能挽救一个生命!奶奶还经常捐钱给福利院,她说:?孩子就是祖国的花朵,要精心培育这些花朵!?还有一次,乡村修路,村长让能出钱的出钱,能出力的出力。奶奶不仅捐钱,还号召年轻的小伙子为乡村出力,这样大的工程竟然只用一个月就修好啦!大家乐得合不拢嘴!村长给奶奶颁发了?最勤劳村民?的锦旗。奶奶却说:?这是我应该做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家乡做出贡献!?这样朴素的话却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奶奶,我该有多么爱您哪!(此段运用对比的手法,赞扬了奶奶对自己勤俭节约、对社会对他人却慷慨大方的优秀品质,有力地表现了中心。)

奶奶,你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但爱家乡、乐于助人的精神多么感人!我爱我的奶奶!(直接抒情,对奶奶骨子里的优秀品质进行赞美,并表明奶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深化了中心。)

?点评?本文优点之一,入题简洁。第一句话就直奔人物品质,从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对人友好三个方面高度概括了人物的品质。

优点之二,围绕中心选材,人物特点非常鲜明。小作者围绕奶奶为升学的邻居小芳、为四川地震、为家乡修路所给予的温暖与支持等几件事,反映了人物的优秀品质。

优点之三,运用典型的肖像、语言、动作描写,体现了人物的优秀品质,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 优点之四,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31

单元教学计划

第 二 单元(章) 标 题 5-8课 1、强化对本单元文章的朗读训练,注重对语言的口味。 2、把握课文的抒情方式,体会作品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怀,体会汉语言单元丰富优美的表现力。 目标3、结合课文内容,了解中国现在的国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化的情感。 把握课文的抒情方式,体会作品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怀,体会汉语言丰富重难优美的表现力。 点 课时安排主要措施用两周半时间完成教学任务。 1、重视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2、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要求学生能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 3、建立合作小组,加强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

32

5 黄河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其他相关内容。

2.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重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感知诗歌的内涵,合作探究诗歌所表现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热情。(重难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为中华之强盛而努力学习的自信心。(重点) 导语设计

设计:(知识导入)

同学们,请你打开记忆的闸门,打开智慧的背囊,搜索一下,你知道哪些关于黄河的诗句、俗语等。(生答,师小结古往今来,黄河以其雄壮的气势,奔腾在祖国大地之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她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孕育了五千年灿烂的古国文化,她同时也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荣辱兴衰。黄河用她坚强的风骨、博大的胸怀、奋进的精神,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性格,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光未然的?黄河颂? 。 学习过程 目标导学一 :首次朗读,初步感知 1.自己放声朗读,读后正音。 2.聆听名家朗读?黄河颂?,思考我们要学习黄河的什么精神? 学生明确:伟大坚强 3.诗人光未然又是在什么情景下创作的这首诗? 学生简介背景:光未然写这首诗歌,正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许多进步的作家、艺术家开始通过自己创作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1939年,诗人到延安后,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了?黄河大合唱?八个乐章,此为其二。诗中雄奇的想象与现实的图景结合在一起,组成了一幅幅壮阔的历史画卷。 目标导学二:再次朗读,研读交流

33

[学法指导] 朗读提示:①诗歌分为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②?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不妨越读越激昂,以表现的黄

1.四人小组中的成员进行朗读交流,相互做出评价。

2.请两到三名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部分在课堂上朗读,并请全体学生讨论如何读得更好,更能读出感情。发言者也可通过自己朗读来表达意见。 3.全班齐读诗歌。

目标导学三:赏析文本,读后研讨

1.全诗分成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词可以看作是一个序曲,它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了解黄河精神:伟大坚强,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颂歌。

2.思考诗歌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黄河的?写出黄河什么特点? ?色彩、气势、形态、力度?,?雄浑壮阔??蜿蜒宏大?。 3.正是黄河这种雄浑壮阔、蜿蜒宏大的美,激起诗人澎湃的赞颂之情。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种赞颂之情,是通过哪个句子抒发出来的?出现了几次?分别赞美了黄河的哪些方面? ?颂??摇篮??屏障??精神?。

4.试想赞颂黄河三方面的美,在朗读时,读法、感情是不是一样呢?

不一样。应分别是?深情??坚定??激昂?。 5.最后一段就是尾声,主要写了什么? 号召我们学习黄河精神

6.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这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目标导学四:配乐朗读,体味诗情

1.教师小结:?黄河颂?,以它充满斗争性的激昂旋律与黄河般桀骜不驯的血性激励中华儿女与日寇英勇搏击,今天它仍然以其气势磅礴的史诗般的英雄气概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 2.师配乐朗读朗诵词作示范,各小组自由练习。 3.各小组男女生分角色上台配乐朗读表演。 4.师生共同评出最好的小组。 目标导学五:巩固总结,拓展延伸

1.巩固总结: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是,今天的中华民族还没有足够强大。所以,我们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伟大和坚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2.拓展延申

34

河的气势。

③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④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教学提示]

朗读时,教师时时提醒学生,出感情才能读好诗歌。朗读技巧的指导不必过多过细,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来体会。老师视情况适当的范读。 [教学提示]

通过深入理解诗歌,朗读时可以更好地把握感情,再配以音乐的辅助,将学生的感情提升到最高。借助表演和评选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给予适当的刺激和压力,更易达成教学目标的要求。

黄河是摇篮,养育了炎黄子孙;黄河是屏障,护卫了神圣国土;黄河是臂膀,激励着中华民族!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象征着我们中华的民族魂! 可在我们今天呢?近代以来,黄河屡次泛滥,造成了若干破坏。这是人为因素所造成的恶果,是不肖的炎黄子孙的?杰作?。植被的破坏,水土的流失,愈而愈形严重,黄河怎能不频繁泛滥? 请同学们下课后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来保护我们的黄河,我们的母亲河! 板书设计

黄 河 颂

望--------------- 颂 ---------------学 雄浑壮阔 摇篮 伟大坚强

屏障

精神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1.借助美读 。所谓?美读?就是指?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叶圣陶语)。诗歌,主要通过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语言的美和意境的美。?黄河颂?唱出黄河的雷霆万钧之势,奔腾咆哮之声,更写出中华民族不惧艰险,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联系时代特征,读出激昂、雄健、悲壮!再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音长音短,读出诗歌的韵味。 2.借助音乐。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们对于音乐的体验,是一种心灵的感受,而对于一般的文学作品,却未必能产生心灵上的共鸣。?黄河颂?音乐壮阔、热情、深切,表现了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歌颂了黄河气势宏伟,历史源远流长。学生听后,激情澎湃,情不可遏,在其中激越飞腾,在其中濡染陶冶。 强化了对导语的解析及新闻的语言品味。 不足之处:

1.对于诗歌,尤其是现代诗的赏析,在课堂上学生很难主动融入。 2.因为时间有限,课堂有些环节引领不够,还是以老师讲授为主。

35

6 最后一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在边读边议的过程中,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发展与变化,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而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社会意义。 2.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写作迁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高度的爱国热情,并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准备将来为祖国的建设作贡献。 导语设计 (激发兴趣)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反映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最后一课?。题目为什么叫最后一课呢?请同学们跳读,用课文原句回答——原句在第11段中。(板书:?最后一课?) 设计3:(激情导入)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重点)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重难点)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重难点) 学习过程 目标导学一 :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学生结合文章特殊的历史背景,大声朗读课文。 2.学生自由发言,谈读后的体会、感受或困惑。 了解了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与灾难,也使我们认清了侵略者的罪恶,从而激励我们要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 3.整理归纳:教师在学生充分发言后,整理、归纳学生的感受、体会,引导学生进入初步的课文分析阶段。

36

?教学提示?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提醒学生朗读时需要注意的哪些重点段落。 ?教学提示?

目标导学二 :初步分析,理清情节 1.学生再读课文,根据介绍的有关小说要素的知识,找出本文中的人物(主人公),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 明确:主人公: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情节:上学路上→ 上最后一课的过程→ 下课 2.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明确: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我看见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 第四个阶段(忽然教学的钟声——结束)(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 目标导学三 :揣摾心理,分析作用 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阶段。 ?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幼稚、怕提问。 ?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 明确: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幼稚。 ?又出了什么事啦??作用是什么? 明确:设臵悬念。 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明确: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发展埋下了伏笔。 (2)分析第二阶段。——疑惑、诧异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 平时上课 最后一课 气氛?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氛。? 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上课前,学生

37

引导学生速读课文,进行组内交流。 ?学法指导? 记叙文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环境、故事情节。故事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学法指导? 心理描写:心理描写是指在文章中,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进行的描写。是作文中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一种方法。最常用的是描写人物的内心独白,写出人物的所思所想,让人物一无遮掩地吐露自己的心声,说出他的

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教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我?迟到,会遭到先生的责骂。?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的穿戴。

今天迟到,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3)分析第三阶段。——难受、懊悔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结合课后练习二找 出有关语句。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课后练习二的每个句子:

① 说明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② 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 ③表明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④这联想是对敌人的讽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 (4)分析第四阶段。——悲愤、懂事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明确: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5)老师小结: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板书设计

人物 小弗郎士 上学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问

38

欢乐和悲伤、矛盾和愁郁、忧虑和希望,使读者穿透人物外表,看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也突出文章的中心或表明人物的品质或情感。同时,心理描写在小说的情节发展中还起着推动故事情节的作用。

课前(开端) 疑惑、诧异 课上(发展) 难受、懊悔 下课(高潮和结局) 悲愤、懂事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2.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3.利用小说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学习过程 目标导学一:揣摾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学生找出描写韩麦尔先生的语句,然后放声朗读,仔细揣摾。

1.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语言描写: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的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2.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3.讨论: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

39

?教学提示? 指导学生朗读,用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教学提示?

教师引导,课堂交流。 ?学法指导?

语言描写的作用:语言是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工具,因此,人物的语言描写,能披露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人物的个性特征。解答此类题,可以结合具体语境,揣摾人物的思想感情。

厚的爱国热情。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形成板书:

目标导学二:品读环境,体悟作用 1. 请同学们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明确: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

明确: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5 .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目标导学三:解析文题,领悟文意

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样的作用?

明确: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几句话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镇公所门前的布告,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现在全明白了。?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表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

40

?教学提示?

全班交流,一人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学法指导?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它对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都有重要作用。 作用综述: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3.烘托人物心情4.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5.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6.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7.深化作品主题8.象征暗示。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ft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