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岛市小学音乐教师学科专业素养二级标准

更新时间:2024-05-06 17:0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葫芦岛市小学音乐教师学科专业素养二级标准(试行)

模块二:学科知识与技能(二)

一、 学科知识(基础乐理) (一)音及音高

1、音

2、乐音体系 音列 音级 3、音的分组 4、音域及音区 (二)音律

1、十二平均律 2、五度相生律 3、纯律

4、自然半音和自然全音 变化半音和变化全音 5、等音 (三)记谱法

1、音符和休止符 2、五线谱

3、音符和休止符的写法 4、谱号

5、增长音值的补充记号 6、变音记号 7、省略记号 8、演奏法的记号 (四)调式总论

1、调式 音阶 调 调性 2、调式音级及其特性 3、多声部音乐中的调式关系

4、调式的多样性及其在音乐中的表现意义 (五)|以五声音阶为基础的各种调式

1、五声调式

2、同主音调 五种五声调式的比较 3、五声调式音级的特性 4、六声调式 5、七声调式

6、以五声音阶为基础的各种调式 音级的名称和标记 7、同宫系统各调

8、包含升号的调 包含降号的调 调的五度循环 9、以五声音阶为基础的各种调式的应用及其表现特性 (六)大调式和小调式 作品中调的明确性

1、大调式 2、小调式

3、大小调式音级的标记和名称

4、大小调式音级的特性

5、大调各调 关系大小调 小调各调 6、同主音大小调 大小调的比较 7、各类大小调的应用及其表现特性 8、特种自然大小调 9、作品中调的明确性 (七)音程

1、音程 旋律音程 和声音程 2、音程的级数和音数 3、自然音程和变化音程 4、单音程与复音程 5、音程的转位

6、构成和识别音程的方法 7、等音程

8、协和音程与不协和音程 9、稳定音程与不稳定音程 10、调式中的音程 11、不协和音程的解决

12、音程在音乐中的应用及其表现特性 (八)和弦

1、和弦 2、三和弦 3、七和弦

4、 位和弦及转位和弦 5、 构成和识别和弦的方法 6、 和弦 7、 调式中的和弦

8、 和弦的应用及其表现特性 (九)节奏 节拍

1、节奏 节奏型 2、节奏划分的特殊形式 3、重音 节拍 拍子 小节 4、切分音

5、单节拍和单拍子 单拍子中的音值组合法

6、复节拍和复拍子 强拍与次强拍 复拍子中的音值组合法 7、混合复拍子及混合复拍子 混合复拍子中的音值组合法 8、变换节拍和变换拍子

9、 交错节拍 自由节拍 1/4拍子 板眼及板眼符号 10、 11、

声乐曲中的音值组合法及组合法中的例外情况 节奏、节拍在音乐表现中的意义

学科技能(口琴和竖笛演奏法)0

模块三:学科教学设计

(一)什么是现代教学设计 (二)现代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 1、 教学设计的目的在于帮助个体的学习 2、 教学设计必须基于有关人类学习的研究 3、 教学设计应该以系统的方式进行 4、 教学要有短期的和长期的两种设计 5、 系统设计的教学能极大地影响个人的发展。 (三)学习及加涅的学习类型 1、学习

2、加涅的学习类型 (1)言语信息 (2)智慧技能 (3)认知策略 (4)动作技能 (5)态度

(四)教学过程概述 1、教学过程 2、教学过程的要素 3、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 4、教学过程的实质 (五)教学策略概述 1、现代教学策略的定义 2、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 3、教学策略的基本要素 4、设计教学策略的依据 5、设计教学策略的原则 6、设计教学策略的要求 7、现代教学策略的类型 (六)教学提问概述 1、教学问题分类 2、教学中提问的特点 3、教学中提问的作用 4、目前教学提问的问题与误区 5、教学问题的设计原则 6、 提问的方法和技巧 (七)音乐教学设计的路径 1、 确立音乐教学目标

(1) 音乐教学目标概述 (2) 音乐教学目标分类 (3) 音乐教学目标比较 (4) 如何确立音乐教学目标 2、 分析音乐教学内容

(1) 分析教学内容的人文内涵 (2) 分析教学内容的情感因素 (3) 分析教学内容的知识技能 3、 设计音乐教学过程

(1) 音乐教学过程概述 (2) 音乐教学模式与范型 (3) 音乐教学阶段的设计 4、 处理音乐教学事件

(1) 音乐教学事件概述

(2) 音乐教学事件的类型与应变策略 (3) 正确处理音乐教学事件和音乐教学的关系 5、 选择音乐教学设施和手段

(1) 传统音乐教学设施和手段 (2) 现代音乐教学设施和手段

(3) 因地制宜地合理使用音乐教学设施和手段

模块五:三维目标

一、音乐课程总目标 二、音乐课程的“三维”目标

(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 2、 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音乐的愿望 3、 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4、 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5、 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 (二) 过程与方法 1、 体验 2、 模仿 3、 探究 4、 合作 5、 综合

(三) 知识与技能 1、 音乐基础知识

2、 音乐基本技能 3、 音乐创作与历史背景 4、 音乐与相关文化

三、“三维”目标中有关概念解析

(一) 情感 (二) 态度 (三) 价值观 四、“三维”目标的关系

(一)“知识与技能”是基础 (二)“过程与方法”是路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归宿 五、“三维”目标的落实

(一) 坚持进行“三维”思考 (二) 科学分析“三维”目标 (三) 找到落实“三维”路径

模块六: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一、自主学习

(一) 自主学习的概述 1、 自主自主学习的定义 2、 自主学习的特征

3、自主学习的优点

(二)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1、 影响自主学习能力的因素 2、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

(三) 新课程下自主学习的具体要求

1、 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

2、 制定教学目标时要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余地 3、 教师应当有意识地优化学生的学习策略 4、 教师应当适当改变教学组织形式 5、 为学生提供适当的练习的机会 6、 使学生参与课堂管理

(四)小学音乐自主学习的具体方法 二、探究学习

(一) 探究学习的概述

1、 探究式学习的定义

2、 探究式学习的分类和特点 3、 探究式学习的意义

(二) 探究式学习过程的六个环节

1、 提出问题 2、 决定探究方向 3、 组织探究

4、 搜集并整理资料 5、 得出结论

6、 采取社会行动

(三)小学音乐探究式学习的具体方法 三、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的概述

1、 新课程倡导合作学习

2、 合作学习的概念、内涵和精神实质

3、 要做好合作学习的实践,必须解决的四对关系

(1)、合作与学习 (2)、合作与竞争 (3)、合作与独立 (4)、教师与学生 4、 合作学习的基本类型

(二) 合作行为的指导和养成

1、 学生合作行为的产生 2、 学生合作行为的指导

(三) 新课程下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1、 独立思考的时间被削弱 2、 交流探讨时间得不到保障 3、 学生参与不均衡 4、 教师指导调控不够

(四) 新课程下合作学习的具体要求

1、 优化合作前的准备,奠定成功的基础 2、 优化合作流程,提高学习效益 3、 优化指导调控,共创课堂轨迹 (五)小学音乐合作学习的具体方法 四、实施有效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一)、观察思考下面表格中的数据,我们有何感想?

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 教学方式 教师讲授 学生阅读 视听并用 教师演示 学生讨论 学生实践 学生教别人 记住率 5% 10% 20% 30% 50% 70% 95% 现实教学中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 教师讲授 学生阅读 视听并用 教师演示 学生讨论 学生实践 学生教别人 采用率 95% 80% 70% 65% 45% 20% 5% (一)

事实证明,教师现在使用的最多的教学方法竟然是效率最低的教学方法。由于教师工作态度认真、工作任务繁重,再加之近似“笨拙”的工作方法,致使很多教师是有“恙”在身。2005年《中国教育调查》统计,教师患咽喉炎的比例占80%左右、患胃肠炎的教师占30%左右、患颈椎病的教师占22%左右。 一、 教育的原点是什么? 叶谰教授认为:“教育除了鲜明的社会性之外,还有鲜明的生命性。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思考的原点。在一定的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因此,我们的有效教学研究与实践,必须找到并回归它其原点———生命。 二、 什么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是开发生命潜能、探索生命意义、提升生命价值的教学;是满足个体需要并促进个体发展的教学;是基于自主学习并归依自主学习的教学;是有助于学生成长的教学。能否促进学生成长,是公认的评价教学性的标准。 三、 有效教学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1、 有效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 2、 有效教学是基于自主学习并归依自主学习的教学。

3、 有效教学对学生和教师都具有个体生命价值,在教与学中钢丝感受生命的涌动和成长。 4、 有效教学以效率为保障、以效益为标尺。 5、 有效教学呼唤有效教师。

6、 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境界、教学追求,具有理想性和过程性;也是一种教学行为、一套教学策略,具有动态生成性

和可操作性。

四、 有效教学的特征是什么?

1、 有一套完整、层次丰富且清晰具体的目标体系。 2、 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3、 关注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为学生学会学习尽教师之责。 4、 教学要善于切入学生的经验系统,联系师生的真实生活。 5、 教师要通过教育性对话进行教学。

(1) 师生的语言交流。 (2) 师生的思维交流。 (3) 师生的情感交流。 (4) 学生之间的交流。

要特别关注和追求学生在师生共同创造的教育“情境”中展示、发现和发展自我,在交往中获得个人的完整性和全面发展。

6、 教学要善于以“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指导,使教学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以发展学生的认知思维能力。

7、 能够对学生学习给予直接、及时的反馈,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并使学生及时地反思自己的

学习。

8、 有效地运用教学时间,向每一分钟要效益、要收获。 五、 有效教学应持怎样的发展观?

1、 就其内涵而言,坚持“三维目标”整和的整体发展观。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知识与技能的目标是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和方法的目标是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让学生在乐学的基础上,更真实、更善良、更博爱、更积极、更健康、更科学、更高尚。 2、 就其目标而言,强调教学要指向“最近发展区”。 3、 就其形式而言,强调学生的内在发展。 4、 就其机制而言,强调学生的生成性发展。 5、 就其时间而言,强调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

6、 就其主体而言,强调既关注学生发展,也要重视教师的发展。 六、 有效教学应持怎样的知识观?

知识是发展的原材料,学生的发展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的,离开知识的学习,发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1、 注重思维过程的知识观。 2、 注重生活经验的知识观。 3、 注重开发和建构的知识观。 4、 注重整体联系的知识观。 七、 有效教学应持怎样的学习观?

学习是学生发展的根本途径,不同的学习方式和状态决定了学生不同的发展状况。有效教学应持如下学习观。 1、 主动性学习。 2、 交往性学习。 3、 创新性学习。 4、 体验性学习。

八、 有效教学的境界与追求。

1、 有效教学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对教师和学生都教育个体的生命价值。 2、 有效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实现完整的人的生成。 3、 有效教学是基于并归依自主学习的教学。 九、 有效教学的原则是什么?

1、 低耗能的原则。 2、 教育性原则。

3、 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原则。 4、 师生共进的原则。

十一、有效教学的策略是什么?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 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教学生学会学习 。

元认知能力是指个体对自身认识活动的认知。具体地讲,是关于个体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 元认知监控三部分。

3、 为学生营造独立自主的学习空间。

4、 遵循学习规律,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

5、 为深刻理解而教,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十二、什么是高效率的学习?

1、 概念化 2、 条件化

3、 结构化 4、 自动化 5、 策略化。

葫芦岛市小学音乐教师学科专业素养二级培训内容

模块二:学科知识与技能(二)

二、 学科知识(基础乐理) (一)音及音高

1、音

2、乐音体系 音列 音级 3、音的分组 4、音域及音区 (二)音律

1、十二平均律 2、五度相生律 3、纯律

4、自然半音和自然全音 变化半音和变化全音 5、等音 (三)记谱法

1、音符和休止符 2、五线谱

3、音符和休止符的写法 4、谱号

5、增长音值的补充记号 6、变音记号 7、省略记号 8、演奏法的记号 (四)调式总论

1、调式 音阶 调 调性 2、调式音级及其特性 3、多声部音乐中的调式关系

4、调式的多样性及其在音乐中的表现意义 (五)|以五声音阶为基础的各种调式

1、五声调式

2、同主音调 五种五声调式的比较 3、五声调式音级的特性 4、六声调式 5、七声调式

6、以五声音阶为基础的各种调式 音级的名称和标记 7、同宫系统各调

8、包含升号的调 包含降号的调 调的五度循环

9、以五声音阶为基础的各种调式的应用及其表现特性 (六)大调式和小调式 作品中调的明确性

1、大调式 2、小调式

3、大小调式音级的标记和名称 4、大小调式音级的特性

5、大调各调 关系大小调 小调各调 6、同主音大小调 大小调的比较 7、各类大小调的应用及其表现特性 8、特种自然大小调 9、作品中调的明确性 (七)音程

1、音程 旋律音程 和声音程 2、音程的级数和音数 3、自然音程和变化音程 4、单音程与复音程 5、音程的转位

6、构成和识别音程的方法 7、等音程

8、协和音程与不协和音程 9、稳定音程与不稳定音程 10、调式中的音程 11、不协和音程的解决

12、音程在音乐中的应用及其表现特性 (八)和弦

1、和弦 2、三和弦 3、七和弦 12、 13、 14、 15、 16、

位和弦及转位和弦 构成和识别和弦的方法 和弦 调式中的和弦

和弦的应用及其表现特性

(九)节奏 节拍

1、节奏 节奏型 2、节奏划分的特殊形式 3、重音 节拍 拍子 小节 4、切分音

5、单节拍和单拍子 单拍子中的音值组合法

6、复节拍和复拍子 强拍与次强拍 复拍子中的音值组合法 7、混合复拍子及混合复拍子 混合复拍子中的音值组合法 8、变换节拍和变换拍子 17、

交错节拍 自由节拍 1/4拍子 板眼及板眼符号

18、 19、

声乐曲中的音值组合法及组合法中的例外情况 节奏、节拍在音乐表现中的意义

学科技能(口琴和竖笛演奏法) 认识口琴

口琴是一种簧片发音的乐器,声音悦耳动听,同时又具有较好的亲和性。口琴常见的演奏形式有独奏、重奏、合奏等。有时口琴还担任歌唱中的伴奏,这时它能与人声中的任何种类与声部取得很完美的协和性.当口琴与西洋管弦乐队相互组合时,也能收到和谐的合奏效果(但要注意音量的平衡)。因此,口琴在世界各地均受到人们的喜爱。

口琴不但成年人能吹奏,同时也受到少年儿童的喜爱。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器乐教学,这在发达国家中是司空见惯的。有些国家的中小学开设了各种乐器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并有成套教材和教学方法。在我国,器乐教学也开始引起重视,作为一项教学手段,口琴教学也被部分编人音乐教材。值得高兴的是,全国各地不少学校的音乐教师,在口琴教学中积极地进行了探索与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实践证明,通过吹奏口琴来学习音乐好处很多:

1.口琴演奏是一种多向性的思维活动,它通过眼、耳、口、手等多种器官的协调配合,使大脑左、右两个半球的功能均同时得到锻炼,从而协调发展。

2.通过口琴吹奏,能够扩大再现音乐作品的能力.在音乐表演中,演唱、演奏各占有重要的地位,若仅仅学习唱歌就可能会限制再现音乐作品表现力的发挥,而通过学习器乐,如口琴演奏,则可以扩大接触音乐的范围,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表现。

3.口琴吹奏可以促进知识的迁移。通过口琴演奏,加深对乐理知识的理解,提高视奏、视唱、伴奏等音乐表现能力。在听觉上通过合奏能有效地建立“多声部”及“和声”观念

一、基本持法与姿势

关于口琴的基本持法,每位老师都有一套不错的见解,有的觉得只要不影响音色即可,不需硬性规定;有的则认为要仔

细要求,本站比较赞成一开始不需要给初学者太多的自由。下图是基本持法:

1. 重点在于左手以虎口处夹住琴身的中央,其余四指尽量并拢,掌心蜷曲成一个音室置于琴身后方。 2.右手以拇指和食指捻住右琴缘,其余四指也是尽量并拢,两掌心相互呼应,并类似向远方呼叫一般。 3. 左右两手腕关节应该可以自由同时左右横移,但不要让手臂也随着移动。

4. 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左手掌不要马上包住琴身后方。且四指与口琴呈平行方向,如此才能留出一个可以让口唇滑行吹奏的通道。

5. 两肩自然下垂不要僵硬,两臂内缘稍贴向身体才不会到处晃动,不管是立姿还是坐姿,上半身应该挺直切勿弯腰驼背,两脚张开与肩同宽,放松身体的肌肉,保持在可以随时准备的弹性状态。

6. 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吹口琴时,我们建议初学者动手不动口,用手来移动口琴,不要以口来带动琴。 口琴的吹奏姿势如果不佳,除了会影响吹奏的顺畅以外,看起来也不太雅观。以下是正确的姿势:

《坐姿》

1.以坐姿吹奏时,头要正,腰要直。

2.双脚自然张开与肩同宽(比较适合男孩子),女孩子建议双脚靠拢比较好。 3.切记勿前倾後仰,不雅观事小,若影响呼吸器官事大。 4.两手肘自然下垂,稍贴身体,不要平张。

站姿

1.以站姿吹奏时,头也是要正,腰要挺直,不可弯腰驼背。 2.双脚自然张开与肩同宽。

3.两手肘自然下垂,稍贴身体,不要平张开来。 三、音阶排列与单孔含法

现在的复音口琴音阶排列,并不同于自然音阶或钢琴等之类乐器的音阶排列。最常使用的是二十一孔及二十四孔口琴,近来已经开始有人使用二十二孔及二十三孔口琴,所以在此将上述的口琴整理出一张音阶排列表,供习琴者参考:

(以下音阶排列是以C大调复音口琴为例)

请注意以上音阶的排列是否有点古怪?从低音部到高音部,既不是以递升上去排列,但不规则中似乎又隐藏一些规律,至少可以确定的是每个音与紧临的音都是吹吸相间的。这种独特的音阶排列,我们称之为:独奏用复音口琴音阶排列 吹奏方法|:

单孔含法/旧式单音奏法

/

单孔含法是最容易学习的含法,大多数初学者一拿到口琴,在未有人指导前,第一个下意识就会运用的含法。其方法如下: 一、将嘴巴稍微噘起,类似像念\ㄨ\一般,嘴腔内要像含鸡蛋般拱起(至少不要扁平没有腔室)。 二、嘴型大小约可含到一孔(所谓一孔是指上下两格)。 三、将口唇含上琴格,舌尖内缩不要触碰琴格。 四、含住后,请试著随意吹或吸任何音阶。 注意事项:

1. 要以最自然的方式含住一孔,绝对不要只含到一格(不管是上格或是下格)。

2. 为了让音色始终保持一致,强烈要求嘴型不论是吹或吸,或是移动试奏绝对要保持不变,这也包括舌头与嘴腔。因为单孔含法最大的缺点,但也是最大的优点就是:音色很容易随著嘴型、唇型、舌头与嘴腔间的改变而有所不同。我们目前对于初学者的要求是避免缺点出现。

3. 请大胆的移动口琴试奏吧!但请先用手来移动,不要以口就琴。

4. 如果在试奏中发现有有杂音(换句话说就是没有吹准),请试着左右调整位置。甚至是您的嘴型大小,直到能吹出很清晰的单音为止,就不要任意改变嘴型了。

多孔含法/新式单音奏法

含住多个孔,用舌头堵住左边其它孔,只留最右 边一孔用以吹奏单音,倚靠舌头伸缩或嘴巴张缩来加入伴奏音(俗称打音)。 这两种方法都要掌握,因为这两种不同的吹奏方法,可产生不同的音色,衍生出 不同的吹奏技巧。单孔含法主要用作吹奏细腻的主旋律,半音阶口琴及十孔口琴 较常用;多孔含法主要用作吹奏伴奏或和声,复音口琴较常用。

一、认识竖笛

竖笛,是一种在世界各国儿童中广泛流行并有固定音高的吹奏乐器。有木制的,也有塑料制的、竹制的、金属制的,它在“笛头”上装置一个木制或塑料制的叫簧,一吹就响,一学就会,深受学生们的喜爱。我国的竖笛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在演奏上保持了民族的特色。根据人们对战国时期的部分拓片以及有关的音乐史料的考证,在战国期,笛已流行。当时就已经有在管子里面加一块有槽的木头,一吹就响的竖笛了(古时候称为“顺笛”)。由于竖笛构造 简单、制作容易、价格便宜,

因此,它是学校开展器乐活动很好的工具。

(一)、介绍竖笛的构造:竖笛总体由笛头、笛身组成,笛头上端最前面是\吹口\,笛头下端处有\出音孔\,笛身上有六个发音孔,自下而上依次数起,第一孔至第六孔。结合竖笛直观进行教学,让学生边听边看,认识各个名称,之后,让学生自己来说说,数数。

(二)、介绍竖笛的演奏姿势:运用竖笛边讲解边示范,告诉学生怎样分配手指的工作,两只手的大拇指按在笛身下面,左手的三个手指分别按住上三孔,右手三指按住下三孔。

(三)、介绍竖笛的发声原理:人呼出的气流冲击产生震动使竖笛发出声音。 二、 学习掌握各音的指法是吹好音阶的基础

要吹好音阶,必须细心找好指法规律,加以记忆,以便熟练掌握各音指法,为吹音阶打好基础,学习时要求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1、要会看\\〇\表示开孔的指法符号。 2、初学时,用F调各音的指法教学生。

3、从F调低音5开始学,告诉学生指法规律5-3依次放孔。 4、\指法具有特殊性,单独加以记忆。 5、八度指法相同。

6、在掌握以上指法规律后,就开始进行迅速反应训练,用唱唱名或唱名卡片的出示,学生迅速反应各音指法,由慢到快。如:出示或唱\,学生六个手指按住六孔。\左手按上三孔,右手放开。

三、吹好音阶是学会吹竖笛的基础

掌握了指法,就要吹好音阶,因为这是吹乐曲的基础。

1、学生在开始练时,吹出\怪、尖音\,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原因是按音孔不严实。按严音孔,要注意两点:(1)用指前端柔软多肉处。(2)按音孔时手指自然放松,离开音孔时,距离不能太远,否则再按上也不易按准。我是通过按严和不严的吹奏进行比较,找出正确吹奏方法的。

2、气息运用得当,不会使相差八度的两个音混淆,吹成一个音,听详细讲解和示范是最重要的,吹奏\-4\这组音时,用\缓吹\,口腔为圆形,唇肌放松,吹出的音浑厚结实。\-3\这组音要用\急吹法\,如果不用这个方法是吹不出来的。学生在吹的过程中,体验到\急吹法\口腔为扁狭形,唇部肌肉收缩,嘴角向两边拉。这种吹法急而有力,发出清脆而明亮的音。但有个别同学就是吹不出两个八度音,就进行示范或请吹得好的同学示范,在两个不同音高的声音中,让他用不同气息向两个音的声音靠拢。还要举例,如果用力啃咬鸡腿时的口形力度就是竖笛\急吹法\的吹奏方法。再让学生试试,就很快达到八度音的吹奏效果。问题解决了,学生吹奏就自如了。

四、迅速反应乐曲中各音的吹法是吹奏乐曲的关键

吹奏乐曲已不是音阶挨顺序的方法,而是要求学生看到曲中的某一个音,马上作出这个音符的相应反应。指法怎样按,是用\急吹\还是\缓吹\,这是吹奏乐曲的关键。歌谱下标有\缓吹、急吹\符号,师出示\下方带有缓吹符号,学生就用竖笛缓吹出来。\下方标有急吹符号,学生就用扁扁的、嘴角肌肉两边拉的方法吹出。

五、控制气息和及时换气是有表情吹奏竖笛的关键

1、对于舒展的乐曲,一般一乐句一换气,并控制好气息,完整、连贯、流畅。 2、根据换气处的记号,迅速\偷气、抢气\,以保证乐曲连贯。

3、用缓气吹足长音时值。用缓气吹足长音时值才会使旋律、乐曲更优美,当学生听到自己吹出的优美旋律、乐曲时,会激起他们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模块三 学科教学设计

今天我和大家将共同学习模块三的内容:既学科教学设计。在这一模块当中我们主要了解以下五个问题: 一、什么是现代教学设计 二、现代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 三、教学过程概述 四、教学提问概述 五、音乐教学设计的路径 首先我们一起了解 一、什么是现代教学设计

现代教学设计是在实施教学之前,依据学习论和教学论原理,用系统论观点和方法对教学的各个环节统筹规划和安排,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最优环境的准备过程。

二、现代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现代教学设计有5个特征

1、教学设计的目的在于帮助个体的学习。学生处在集体当中,学习活动发生在每一成员身上。所以在理论上教学设计应符合每一个学生的需要,适合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特点。

2、教学设计必须基于有关人类学习的研究。在考虑个人的能力是如何发展的问题时,仅说能力是什么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深入观察能力是如何习得的。教学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学习的条件。

3、教学设计应该以系统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包括许多步骤,每一步骤都导致新的决定,这些决定又成为下一步的“输入“。而且每一步骤要针对来自下一步骤的“反馈”予以检验。

4、教学要有短期的和长期的两种设计。短期的教学设计是教师于上课前所作的准备工作;长期的教学设计包括一个学期或一门学科的教学设计。

5、系统设计的教学能极大地影响个人的发展。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因是要确保没有一个人是教育上的不利者,并确保所有学生都有最充分地运用自己的潜能的平等机会。 三、教学过程概述

1、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认知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谐发展个性的交往实践活动的统一过程。精心准备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教师应该不打无准备的仗,所以教学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设计中,教学过程的设计更加明显突出,尤为重要。

2、教学过程的组成要素:教学活动作为一个系统,包含了许多要素,如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教材,设备,媒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测量,教学评价等等。其中最主要的要素有两项---教师、学生。

(1)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学活动的主导。 (2)学生既是教学活动的对象,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3、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教学过程像其他事物一样,也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矛盾,与教学活动的其他环节之间也存在着矛盾。但正由于这些矛盾的存在,教学过程才充满了活力。关键的是我们要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是,在教学的进行中所提出的认识任务与其他人物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现有水平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在整个教学中占有基础地位,是教学过程中其他矛盾赖以生存的基础。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注意这对矛盾,也必须解决这对矛盾。这就要求教师提出的认识任务或其他任务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够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在进行一定思考和探究之后能够完成这一任务。在课堂教学中,不可能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潜力是相同的,这就要求教师认识到学生之间存在的种种差异,照顾到大多数人的年龄差异和个人差异,缩小学生之间认知的差距。如果这对矛盾不能很好的解决,将影响教学活动的进行,甚至影响学生的发展,成为教学的阻力。

4、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媒体(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等要素构成的系统结构;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和通过知识的传递与掌握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具体地说,教学过程的本质就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过程和促进发展的过程。 三、教学提问概述 1、教学中提问的特点:

新课程教学中课堂提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也不断呈现出新的特点。

(1)、课堂提问由当堂性向时空的突破性转变。提问必定发生在课堂上,所以教师在备课时所设计的问题,一般不超过当堂所讲的范围,当然更不能超过本学科的范畴。在新课程中,教师的知识范畴和内容的设计都要突破以往的模式,才能驾驭新课程中的许多新变化。

(2)、课堂提问由限时性向效能性转变。提问应该在教短的时间内回答。由于一节课只有40分钟,一般说来,答问者只有短暂的回答时间,回答不宜滔滔不绝,宜在3—5分钟以内说完,一般的回答应在1分钟左右解决问题。学生处在思维非常活跃的状态,教师要适时加以引导,提高效能。

(3)、课堂提问由检验性向多效性转变,课堂提问是教师检查教学效果与组织教学的必要手段,在教学中,通过随机抽样的提问,收集教学的反馈信息,以变胸有成竹的教学与及时地处理那些偶发事件,保障教学顺利地进行。在新课程中,提问由单纯传授知识,向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发展。

(4)、课堂提问由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向多样化转变。无论是口头提问或者书面提问,一般由任课教师事先准备。口头提问还包括教师教学中的随机即兴提问。书面提问一般事先写在小黑板上或纸上,或打印发给学生。在新课程中由于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提问形式更加多种多样。

(5)课堂提问由针对性向灵活性转变。课堂提问是针对学情而设计的,教师备课时,一般要结合学生掌握的知识,现有能力等情况,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导入新课的问题,设计扣住本节课重点,难点的问题,设计巩固训练的问题,等等,目的在于启迪思维,培养能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而新课程中,课堂提问还要使学生调动起自己的经验,意向和创造力,通过或发现,或选择,或重组的多种过程,形成答案,体现出让学生努力进行获取,形成,发现知识,形成良好品质的过程。

(6)课堂提问的语言,文字在规范性基础上,更要科学,生动,易懂。科学,既强调提问必须符合学科的规范性和汉语的规范;生动,既语言表达形象,具体,颇具趣味性或吸引力;通俗,既语言平实,要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不成人化,学术化。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门艺术。问题是思维的向导,课堂体温是教学活动的催化剂。合适的课堂提问,往往能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问题世界,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教学中提问的作用:

1)启发思维,主动学习。在讲授新课中穿插提问,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刺激的程度和效果远远超出了一般的讲解。因为教师可以运用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利用他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体验,启迪学生,使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使新旧知识相互作用,从而获取或形成新知识。

2)引起注意,激发兴趣。布鲁姆-乔伊斯说过:教会学生独立思考,我们就给了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阐述自己的观点。我们不能要求学生放弃一切活跃的思考,盲目地相信某种结论。而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无疑是体现该思想的重要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地,独立地思考。学生为了准确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必须集中注意力,加快思维活动,迅速处理信息并积极探索问题的答案。

3)反馈信息,教学交流。讲授新课之后提问,是教学反馈的一种渠道。教学过程不应是直线式的,新课之后的提问是必要的,以此来了解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的程度,然后根据获得的信息,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弥补。 3、目前教学提问的问题与误区

(1)提问过于频繁,问题数量过多。

(2)重复问题和重复学生的回答。教师常犯的错误是习惯性重复问题和问题的回答。这种不良习惯把学生训练为只会抓住“重复”的问题而不去认真地或直观地注意问题的初次出现。这种习惯会导致大量有意义时间的丢失,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但这并不是说,在任何情况下教师都不能重复问题和重复学生的回答。如在一个很大的没有扩音设备或扩音设备不好的教师,或是问题本身较复杂,有多个层面,就有必要重复问题。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要避免这种无意义的重复。

(3)不会倾听学生正在回答的问题。教师不仅要会问,而且要会听,要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而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必须注意两个方面-----肯定的态度和听的技巧。作为教师,你可以自己观察你自己或请别人观察,你是否集中你的注意力,对学生感兴趣?仅仅做到这些还不够,因为听是一门综合艺术,它不仅涉及人的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各个层次,而且需要心与心的理解。

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将自己的全部注意力都放在学生身上,给予对方最大的无条件的,真诚的关注,明显表示出你对学生的尊重和兴趣。学生可从教师的这些行为中得到积极的情感反馈----老师对我说的很在乎,我所说的一切很重要,相反,如果你坐立不安,目光游离,表现出不耐烦,在教师里走来走去,或将目光转向窗外或看另外的同学的小动作,那么学生会从你的非言语行为中得到完全相反的反馈-------我可能说错了,赶快打住。

(4)总选择相同的学生回答问题。走进中小学,经常听见学生的抱怨“我的老师从来不点我”或“老师总是喜欢点那几个学生”。从这些抱怨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不满和挫折感。仅点几个学生的教师给了大多数班级成员一个消极的强化-------反正我的学习不好,老师不喜欢我,也不会关注我,尽管玩吧。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对学科越来越没兴趣,在课堂上开小差,从而导致集体斗志的丧失。

(5)控制问题的答案。你见过这样的课堂没有,就是教师很认真地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自己回答;或是让学生回答后又打断学生的回答,自己完成回答;或者是在学生答错之后没有试图启发学生思考就加入了个人的评价。结果,整个课堂上只能听见教师的观点,而没有学生的观点,学生也不知道自己的回答是对还是错。这些都是极端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的行为。当学生知道教师不让他们完整地说出自己的观点时,他们怎样学会去思考,去形成逻辑思维?教师的这些行为往往使学生感到万分沮丧,学生难以形成自己回答问题的逻辑系统,从而使学生消极地对待教学。如果确实是问题太难,教师应该充分地启发学生或留给学生课后思考。

(6)给予消极的反馈。当学生回答只是部分正确或不完整甚至完全错误时,很多教师仅仅只是简单地说:你离题了。不对。不正确。在有些时候,教师故意出些刁钻古怪的题目让不认真听讲的学生回答,当学生答不上来时加以冷嘲热讽,以示惩罚。实际上,这都是消极的反馈方式,会降低学生参与课堂交流的愿望。此时,教师可以运用启发性策略。如用“你再仔细想想,看还有没有要补充的”不并不全对“。或”你能告诉我是怎样得到这个答案的吗?这样一些不带任何消极感情色彩的中性的词语。

(7)忽视学生的提问。有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课堂上遇到问题当场主动提问的学生中,小学生占13.3﹪,初中生占5.7﹪,专家分析认为,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提出问题,主要是学生的提问,表达受到各种限制,可能还会招致教师的指责甚至挖

苦,批评,于是因怕个自己惹麻烦而不提问题的学生只能越来越多,教师忽视学生的提问是导致学生不爱提问的罪魁祸首. 4、教学问题的设计原则

(1)激发兴趣的原则。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习兴趣。如果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它们就有了学习的原动力。这是启发式教学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引人入胜,步步深入地提出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用科学的,艺术的,生动的语言,吸引学生去积极思考。

(2)启发思维的原则。教师的提问应富有启发性,所提问题应能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求知欲,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引起学生的探索活动,并能在探索活动中培养创造能力。教师必须明确,提问不等于随意发问,也不能为提问而提问。好的提问应是启发式提问。启发式提问重在所提问题有价值和有意义,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其思维能力。

(3)难易适度的原则。问题太容易不易引起学生的重视,问题太难有启发不了学生思考。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做出正确的估计,并在此基础上把握提问的难度,恰到好处地提问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提问,从哪个角度提问,向谁提问,这是必须考虑的问题,要防止出现问题而不动,启而不发的局面。 5、提问的方法和技巧

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这一教学方法的科学性与有效性,通过课堂提问来组织教学活动应当特别注意下面几点:

(1)、深入研究教材,从教材的实际出发:采用课堂提问这一教学方法的教师必须注重对教材的研究,并使自己达到“懂、透、化”的目标。“懂”就是理解教材的基本结构;“透”就是掌握教材的系统性、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化”就是做到“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心”,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与教材中包含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或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启发帮助,师生共同解疑,达到启发式教学的要求。 (2)摸清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为此,教师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知识基础,接受能力,思维习惯,动机情绪,治学态度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有了这些方面的基础,教师方有可能有针对性地提问启发,既做到面对全体学生,又做到面对个别学生,恰当地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使得班内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不少教师在总结教学经验时常说:我们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而且要备学生,备学法。 (3)精心设计提炼问题,使其更具科学性

课堂提问是属于语言的方法。苏联杰出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就给教师提出了一个高标准要求:启发性教学语言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还要讲究艺术性。因此,教师务必精心设计和提炼一些富有启发性,情感性,变通性,挑战性,富有价值的问题,使其具有严密的科学性,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产生主动探索,尝试的积极性,蕴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达到培养和锻炼他们思维能力的目的,在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所提问的启发性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关键。 (4)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挥其主体作用。

思维来自疑问。宋代张载认为读书“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他主张读书时要从没有疑问的地方发现疑问。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放是长进。一般只看到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其实,应答是是被动的。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在看似平常的内容中自己发掘问题来,是一种要求更高的训练,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置疑,并通过师生的活动来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正确对待学生质疑问难,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核心。 (5)善于把握提问,启发的最佳时机与方式

恰当的时候提问与启发,实际上起着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保证思维质量,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一般情况下,课堂提问时机产生于下列情况:学生学习中有所知,有所感,意欲表达交流时;学生学习中有所疑,有所惑,意欲发问质疑时。教师应由浅入深,先易后难地提问,适时,适度地提问,质疑性提问,对比性提问,发散性提问,悬念启发,动作启发,故事导入,类比启发,等等。合理运用灵活多样的课堂提问方式,有利于营造民主艺术的课堂提问的氛围。而对待学生的回答,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反应有:不,这不对。很好,很正确。啊这是一种想法,还有其他想法吗?非常好,我们能把他的想法扩展开吗?我们能补充点什么?很好的想法,但是我们如何解释??

第一、二种是教师对学生答案做出的典型反应,持续地对学生回答进行对与错的强化,趋向于缩减学生的回答,并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于教师想要的东西上,第三种反应是非常中性的,它引导学生离开这种反应而朝向问题的其他方案。第四种反应是强烈地接受,它引导全班进一步追随这个学生的想法。第五种反应是接受学生的回答,但却指出某种不一致,并为进一步思考提供了方向。教师应该减少对学生回答作出对与错的反应。可多使用第三至第五种反应,并在需要时提供额外的指导,如:“假设我没有告诉??”等。支持和鼓励学生,满足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继续学习。把问题提出后等待的时间稍稍加长,并减少对学生回答做出对与错的直接反应时,就会发现学生答案的长度增加了,学生被引发的答案的数量增加了,不回答的情况减少了,推论性和推测性思维的数量增加了,学生提问的数量增加了,“迟悟”学生的参与增加了,课堂纪律问题减少了。这才是我们所要达到的目标。在实践中,教师要联系实际,不断提高自己提问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四、音乐教学设计的路径 (一)、确立音乐教学目标

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积极实践新课程改革。

1、音乐教学目标概述:什么是音乐教学目标?指课堂音乐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标准与境界,特指音乐教师根据课标教材和学生实际所制定的既符合教学内容要求.又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最基本的标准与层面。它与以往教师们所熟悉使用的“教学目的”一词有着本质的区别。“目的”是教师主观的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在审视教学的角度,以传授者的身份和挑剔的心态所制定的希望学生达到的标准与境界,集中体现了以知识为本的学科体系教学观,是“以教论学”的具体体现。“目标”则是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的要求,从学生需求的角度出发,以促进者的身份和接受的心态所制定的学生能够达到的标准与境界,集中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是“以学论教”的集中体现。

2、音乐教学目标分类:《标准》为音乐教学设置了三个不同维度的目标,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标准》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体划分为五个小目标: 1)、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 2)、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3)、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4)、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5)、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体验; 2)、模仿; 3)、探究; 4)、合作; 5)、综合。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音乐基础知识; 2)、音乐基本技能; 3)、音乐创作与历史背景; 4)、音乐与相关文化。 3、音乐教学目标比较:

由于教师不同,相同的教学内容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同样的道理,由于教学理念不同,相同的教学内容往往会制订出截然不同的教学目标。在旧理念的指导下制订的教学目的是站在教师的位置上,从教学的角度,提出了希望学生达到的境界;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制定的教学目标是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从学习的角度,提出了学生能够达到的层面。

举一个例子:从以下两位老师设计的《沂蒙山小调》一课教学目标的比较来看,我们会清楚地发现两种教学目标的差异。 某教师从教师出发制订的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山东沂蒙音乐的风格特点,并通过听唱、自学等形式学习《沂蒙山小调》,激发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喜欢山东地方音乐。

2)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有创造性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3)引导学生探索、体验不同风格特点的山东地方音乐,根据《沂蒙山小调》音调创编《青岛小调》,提高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和表现力。

某教师从学生出发制订的教学目标:

1)感受山东地方音乐热情奔放、活泼风趣、热烈红火等风格特点,

2)聆听和演唱歌曲《沂蒙山小调》,表达出歌曲的情绪。会创编音乐情景。(过程与方法目标)

3)能清晰正确地演唱歌曲,并能边拍节奏或边演边唱歌曲。在浓郁的音乐情境中知道山东沂蒙山的地理位置、语言特点、风土人情等知识。(知识与技能目标)

第一种设计目标笼统、宏大,强调了教师的主体地位,是教师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是教师想充分调动学生兴趣,是教师想引导学生探索、体验与创编,充分体现了传受者的良好愿望与主观想像,是教师对教学结果的期盼,但这一目标的后期效果则不在考虑之内。

第二种设计目标明确、清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既设置了学生在一节课的教学中能够达到的短期学习行为与实际效果的具体目标,也为今后的可持续扩展作了铺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出来兴趣与情感的主线在与知识技能这条暗线紧紧缠绕交织呈现的时候,价值观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 4、如何确立音乐教学目标:

音乐教学目标是音乐课堂教学活动的灵魂与方向,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是教师在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的情况后,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能力与水平而制订的学生应该达到而且能够达到的标准与境界。然而,一般音乐教师对此往往研究的不够深入,错把教学目的当作教学目标来对待,过高地估计一节课的功效与价值,甚至“把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通过学习这首歌,把学生培养成雷锋式的好少年”、“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掌握简单的乐理知识”、“发展学生的创造力”等等过于宏观的“正确的废话”都写在里面,对课堂教学没有具体的指导意义,也没有评价的价值。 音乐教学目标应该包含四个要素:

1)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如果我们把教学目标表述为“通过学唱歌曲,培养学生的识谱能力与歌唱能力”,就等于把目标的行为主体定位于教师,而不是学生,因为是教师想通过学唱歌曲培养学生某方面的能力。事实上,判断教学效果的直接依据是学生在课堂上是否真正获得情感体验与切实的进步,而不是教师的主观愿望能否实现或教学任务是否完成。 2)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明确、可测评的,而不是笼统、抽象模棱两可的。如果我们学唱了一首歌唱雷锋的歌曲,就把目标定位于“把学生培养成雷锋式的好少年”和“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不仅是主体定位的错误,而且也无法就“把学生培养成雷锋式的好少年”和“提高学生的歌曲能力”进行测评,因为通过学唱一首歌,根本无从测评学生提高了多少。 3)行为方式必须是灵活、多样、可操作的,而不是单调、乏味、缺少情感与活力的。如果我们的教学不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其行为方式也必定会不合适宜,只有真正熟悉、理解、研究学生的教师,才能制订出深受学生喜爱、符合学生年龄与心理特征、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与实际水平的行为方式。

4)行为必须是面向全体的最低线,而不是个别尖子生才能达到的最高标准。如果我们制订的教学目标不是最基本的最普通的、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的标准,我们的教育也就不是面向普通人的基础教育了,因此,行为要适当,既符合多数学生的实际程度,又能让那些接受快的学生有继续发展的空间。例如:“至少能记住歌词或音乐主题”、“能基本正确地演唱歌曲”、“感受音乐作品浓郁的地方风格”、“体验编创活动的快乐”等众所能及的标准与层面。

需要说明的是,确立音乐教学目标是每一个音乐教师授课前的自主行为,不必要过于追求统一,搞的千篇一律;从另一个角度说,音乐教学本身就是艺术,既是艺术,就需要个性,没有个性就形不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就谈不上创新与发展。过去把教师的备课行为管的过死,过于追求烦琐的标准化与规范化,新老教师一个模子,一个套路,每人一篇“物化的书面计划,”形成一种不顾实效的“表面行为”,以应付检查。其实这种大一统的模式是根本不必要的,一位师范迎届毕业学生在实习中把课上得一塌糊涂,大家一致认为这节课的成绩应该是不及格,但一看她的教案,是所有实习生中写得最认真、也是最好的,因此成绩也就上来了;她的指导教师是一位非常有经验的老教师,上课没有教案,只在上衣口袋里装上一张提示教学的小卡片,所有的教学思路都在脑子里,教学效果非常好。所以,应该把评价教学目标制订的是否合理,以及教学效果好坏的权利留一部分给学生,由学生来评价教师的教学,上下结合才能产生最佳效果。

(二)、分析音乐教学内容

音乐教学内容特指音乐课堂教学所涉及的有关音乐学习的文化领域,情感境界以及知识技能,它以教材的方式承载,是音乐教师在音乐课堂上的授课行为中所利用的一切相关材料和手段。具体包括学生使用的教科书、教师使用的教学参考书以及相匹配的音乐教学光盘和录音带。其中,学生使用的教科书是教材的核心标志,因此,当我们研究分析音乐教学内容时,最直接的参照物就是教科书。我们要使用的音乐教材强调教材的人文内涵、情感要素与知识技能等三个纬度,而不是双基一个维度。 1、分析音乐教学内容的人文内涵:

所谓人文指的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文化现象,是每个人每天生活在其中的具体的、活生生的,真实的世界,它渗透到人类生存的各个领域,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就像“凡是有人类足迹的地方,就有音乐”一样,音乐作为一种最古老的、又是最年轻的艺术,伴随着人类发展的脚步,从远古走到今天,融进我们的生活,走到我们身边的每一个空间。音乐即生活,生活即文化。

翻开新教材,随处可见布满人文色彩的新亮点,“音乐与社会生活”,“音乐与姐妹艺术”、“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等,为音乐教学呈现了一个广阔的天地,拓宽了知识面、加大了信息量、增强了参与性并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客观条件。把单纯的音乐拓展为音乐文化,把独立的音乐文化融入到宏观大文化的土壤之中,以人文为主线,强调音乐与人、音乐与社会、音乐与民族、音乐与大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还人之本、还音乐之本、还音乐文化之本、还音乐教学之本,使我们从教材中看到了“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看到了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的基本条件,看到了孩子们学习新教材的愉悦心情。丰富的人文内涵为音乐课堂教学插上了翅膀,从小小的课桌旁飞向广阔的社会、丰富的生活、多姿多彩的民族、充满生机的大自然。 2、分析教学内容的情感要素

传统教学内容在呈现方式上过度强调知识技能,较少关注情感要素,而音乐艺术本身就是情感艺术,音乐教育本身就是情感教育,音乐教学过程本身更是情感的发展与变化过程,只有在音乐教学中通过学生对音乐的感知、体验、理解、想象等活动,引起学生的“情感震撼”、“情感撞击”、“情感抒发”、“情感宣泄”、“情感交流”与“情感体验”,才能达到音乐的审美境界与教育的终极目标。因此,情感要素在音乐教学中不仅仅是“比知识技能更重要,而是音乐课堂教学的核心与灵魂。

这就意味着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内容的处理中,必须紧紧把握情感这条内线,通过音乐本身释放出来的要素,感染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从而培养学生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追求完美人生的价值取向以及具有丰富情感内涵的精神境界。 3、分析教学内容的知识技能

在新的音乐课程中,对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仍然是必要的。但是,音乐教师要善于在浓郁的艺术氛围和良好的人文情境中处理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细致分析新教材中的知识暗线,如用形象生动的图形谱暗示旋律的高低与音值的长短;用游戏的方式将繁难的知识技能内化在活动之中;在激发兴趣的基础上,以自主教育的方式自然而然地使学生接触、学习、掌握知识技能,等等。此时,知识技能并非被“淡化”、“舍弃”或“割裂”,而是在一种人文的情怀下,以一条既符合音乐本体特性、又适宜学生认识规律的知识技能暗示的方式呈现出来。表面看来,色彩斑斓、趣味生动,似乎知识技能的表露少了些,但细观过后,又被知识技能呈现方式的“独具匠心”所感动,作为人文主题的显线与知识技能隐线被精心设计成紧密连接、密不可分的整体。现在教材的很多谱例下面那些条条、块块、点点、线线,绝不单纯是为了美观,而是具有深刻的内涵,它代表了旋律的高低、节奏的长短、休止符的特性以及音乐的特点。这种人文主题与生动有效的音乐知识技能学习内容在新教材中比比皆是,音乐教师要善于在新理念的指导下,仔细分析教材内容,合理、有效地使用教材。

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设计音乐教学过程之前,必须仔细地分析、研究教材,熟悉、吃透教材的内容,挖掘、整合教材内涵,为设计合理地、可行的音乐教学过程做好充分准备。

(三)、设计音乐教学过程

1、音乐教学过程概述:

所谓教学过程是指要达到既定目标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音乐教学过程特指达到音乐教学目标所必须经历的各项活动的总称。设计音乐教学过程则是音乐教师在分析研究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为实现目标而精心研制的如何一步步地接近目标、最终到达目标所可能实施的多种认知、体验、表现、感受等参与活动和大体活动安排程序。

音乐新课程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如何将这一理念体现在音乐教学的具体过程中,是我

们每一个音乐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2、音乐教学模式与范型:

在李秉德主编的《教学论》中,对教学模式一词有较清晰的描述:“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着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型。”

学习方式的彻底改变,呼唤着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的变革,作为被优选、整合出来的“用于设计课程、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基本框架”的教学模式也必然随之变化。再加上新课程的开放、生成、发展等与时共进的特性,使教师的教学行为更难以模式化、固定化,而应代之以过程化与建构化。因此,原来的内容与意义也将随之调整,朝着过程导向的、侧重学生发展的、以课程观为前导的教学“范型”转变。认为可以根据学生的过程化学习方式加以建构,将过去的、现存的、即将来临的有效地整合在一起,既优选教学“模式”, 针对音乐教学的特殊性,应当在新课程的主动、探究、合作的教学思想指导下,以音乐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基础,建构开放性、创新性的音乐教学范型。大体有如下五类:主动吸收式、发现探究式、讨论交互式、合作共进式、开放生成式。 (1)主动吸收式

19世纪末,起源于意大利的蒙台梭利教学法,经过多次反复实验得出一个确切的结论:“所有儿童天生具有一种‘吸收’文化的能力。”其实,不仅儿童具有吸收文化的能力,青少年同样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只是过去的教学只注重教师的传授,很少考虑过学生的吸收。事实上,音乐教学中,任何知识技能的习得,音乐风格的掌握,文化内涵的理解,哪一点离得开学生的吸收呢?过去,由于我们关注的主体偏差,很少站在吸收者的角度,为他们提供吸收的环境、方法与条件,因此,吸收的效果较差。由此,反误以为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只有通过灌输,才能被学生接受,实际上便把学生当作存储知识的容器: “知识口袋”、“技能仓库”等。一旦我们理解了学习的过程即吸收的过程,主动学习就是主动吸收,教师的作用也就从原来的主动传授知识技能,转变为主动提供条件,为学生的主动吸收创造机会了。按照蒙台梭利的观点:教育并不只是教师教的过程,而是人的本能发展的一种自然过程;不是通过单纯的接受,而是依靠儿童通过环境的“作用”自主获得经验积累。她认为,教师的任务不是讲解,而是为儿童设置的特殊环境中预备和安排一系列有目的的文化活动主题。“学校不过是为学生准备的一所房子,一个场所,他们可以直接从环境中吸收弥漫于文化而无需任何直接教学”。蒙台梭利的观点给了我们极大的启示,使我们联想起著名笑星赵本山的艺术成长过程。一个家住偏僻农村,五岁丧母,经常饥肠辘辘,未曾得到良好教育的穷孩子,是如何成长为艺术家的呢?说来奇怪,命运把幼小的赵本山和他的盲二叔连在一起,每日听盲二叔拉琴唱曲,从盲二叔那里吸收了大量艺术营养,以至他后来出道的第一个作品,就是以盲二叔为题材创作的。至今,那具赵本山特色的“耷拉帽檐”和端肩拿劲的“两步走”,都是从盲二叔那儿吸收来的。事实证明,学生会唱的多数歌曲都不是学校教师教的,而是在其他场所,靠自然吸收获得的。难怪许多学生不爱唱教师教的歌,学了半天还是不会唱,倒是自己日常生活中“吸收”来的或同伴们相互“交流”学来的歌,记忆深刻,唱着过“瘾”。

这就向音乐教育工作者提出一个严峻的课题: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什么位置?教师如何为学生创设环境?教师如何为学生安排有意义的音乐活动?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有效地吸收、内化、综合与创新。答案是:重导轻演、重艺轻技、重情轻理、重趣轻习。重导轻演,即教师担当导演的工作,而不是像演员一样,独站在三尺讲台上“演课”;重艺轻技,即重视教学的艺术效果以及对学生的艺术感染力,淡化技能的学习,因为每周一二节音乐课,无法操作太多的技能训练;重情轻理,即重视音乐教学的情感态度,少一些理论讲解,对于基础音乐教学来说,大量的感性积累比理性文过饰非重要的多,特别是人微言轻感的音乐艺术;重趣轻习,即注重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佳的动力,不要因为过繁过难的技术练习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乐趣。有效的做法是: 给学生一段音乐,让他们自己去倾听。 给学生一个概念,让他们自己去发现。 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想像。 给学生一句旋律,让他们自己去发展。 给学生一个环境,让他们自己去创设。 给学生一定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 给学生一些素材,让他们自己去组织。

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争辩。 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创编。

总之,应培养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提供自主学习的环境,帮助学生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开启自主学习的心智、拓展自主学习空间。 (2)发现探究式

发现探究式是针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一大亮点——“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提出而构成的。其具体特点如下: ①、将被动的集体灌输改变为主动的个体探索

主张对所学的内容及对象经过教师的暗示与引导,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找出矛盾或摸清规律,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以小组或个人为中心,以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方式获取答案。例如:教师提出“什么是音乐”这样一个问题,同时提供给学生一系列与音乐相关或无关的音响资料,组织大家倾听、讨论、分析、判断、鉴别、归纳、总结。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既锻炼了思维,培养了能力,又掌握了学习方法。 ②、将被动接受改变为主动参与

发现探究式一大特点是,学生必须百分之百地参与,学生在主动思考、亲自操作的学习过程中体验情感、发现规律,在亲身经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获得理解记忆与情感升华。例如:在乐器制作课上,教师提出课堂内容与基本原则,要求学生以小组或个人形式制作有音高的打击乐器。学生开动脑筋,自己寻找原材料,设计制作方案,探索发音原理,鉴别声音高低等。学生在制作乐器的个体活动中,充分发挥想像力,极大地调动了个体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热情,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综合知识,既诱发了兴趣、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了研究性学习的作用,使各学科领域的知识在发现探究活动中得以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 ③、将学生与知识的间接关系改变为直接关系

传统学习结构由三部分组成:学生——教师——知识技能。教师是学生与知识技能之间的一座桥梁,没有教师传授,学生无法直达彼岸。好教师为学生铺设起“通天桥”,蹩脚的教师无意识中就为学生的学习铺设了陷阱或绊脚石。学生要获得音乐,必须通过中介——教师;教师要教音乐,则采取硬性灌输方式,把教师的教师传授下来的知识技能,不顾人类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如数“精传”给学生,其教学效果必定是丧失兴趣、丢失情感、迷失方向。

发现探究式教学也由三部分组成:教师——学生——情感、知识技能与人生。教师不过是具有新理念的音乐课堂组织者、过程设计者、学习促进者、问题决策者、活动导演者与学生的合作者,教师把学生从必然王国引向自由五国,不再过多地承担中介任务,而是与学生一道,形成向音乐文化、情感态度与知识技能携手共进的态势。这样,学生就可以直面学习内容,和教师一起寻找打开音乐文化宝库的钥匙。记不得是哪位哲人说过:“教人真理的教师不是好教师,教人发现真理的教师才是好教师”,装了一袋子知识而不会综合运用的人,等于没有知识;掌握了开启知识宝库钥匙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将终身受益。

(3)讨论交互式

中国民间早有“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说法,这是中国数千年来文化积淀对集体智慧的高度概括。曾有人就创意的激发过程作过形象的比喻: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之后,你我各自仍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个创意,我有一个创意,相互交换之后,你我都有两个创意;创意碰创意必然激活人的大脑,参加创意碰撞的人越多,平均每人所获得的新创意就越多。 ①、小组讨论 ②、集体讨论 (4)合作共进式 ①、学生之间的合作共进

合作是相对个体而言的,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应该说,音乐主要是以合作方式呈现的合唱、合奏、重唱、重奏,没有哪一项能够独自一个人完成,即使是独唱,也需要作曲者和伴奏者,如果是自编、自演、自唱,也需要听赏者一方。因此,音乐教学更加突显合作共进的特性,没有合作,音乐教学不复存在。许多国家重视音乐教育,培养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是重要原因之一。 ②、师生之间的合作共进

教学实际上是通过教学双方的共同构成者相互合作完成的,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是在一条分享对方的快乐、交流双方的感情、开启各自的智慧、碰撞彼此的心灵的学习跑道上携手共进的一个统一体,相互连接、相互补充、相互合作、相互依附,一旦失去一方,另一方也不复存在。因此,师生之间不再适宜蜡烛的比喻,照亮他人的同时,一定要燃尽自己;当学生群体发光时,肯定会把教师映得更亮。教学中,学生的呼应、学生的活动、学生的问题、学生的创新,将激活教学,给教师以新的灵感。我们不得不承认,教师的不断进步、课堂教学的改进、新方法的产生、以至于一些教学成果的出现,都有与学生密切相关。当师真正为生的成长努力付出时,1+1=10就不是天方夜谭,而是极普通的事实。 (5)开放生成式

生活是生命所历经的过程,教育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说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就不难理解,教学实际上只是一个过程,人成长过程中一个短暂的经历。既然是生活,就预示着音乐课堂教学中存在生长、活力、情感、趣味、成长、发展、激情、创造、生命、生机等等与人的成长过程紧密相关的一系列带有生命气息的活动,而不是沉闷、单调、机械、枯燥、死板、封闭等等抑制、扼杀、摧残人的情感,不利于人的成长与发展的条条框框。传统的音乐教学没人讲开放与生成,是因为封闭的教育、封闭的课堂、封闭的理念、封闭的教材,从上到下的一系列封闭自然不需要、不理解开放,不存在、不涉及生成;从另一个角度讲,封闭与教师主体一脉相承,教学效果都是提前预设的,教学过程都是依教师的想法提前安排就绪的,当真正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教育时,开放与生成就会成为必然。开放的对立面是封闭,生成的对立面是预设,当忽视过程,只重结果,过分强调学科体系时,封闭和预设是必要而且易发挥作用的,因此,在传统教学中很少讲开放,几乎不存在生成。活动好动,处于快速成长期的少年儿童在沉闷、枯燥的唱谱、分析结构与教师的说教中,早已烦透了我们的音乐课,迫使教师重新思考我们的音乐教学。

3、音乐教学阶段的设计: ①起始阶段教学设计

起始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组织教学、诱发兴趣、导入新课。许多教师这一阶段的操作直白、无味,例如说:“现在开始上课。今天我们上欣赏课,内容是进行曲。(板书)什么是进行曲呢?进行曲就是------(讲定义)。下面我们听几段音乐。”教师的课堂用语和操作方式丝毫没错,但由于忽视了学生的观察、思考、发现、探究等参与活动,学生毫无兴趣。在此,推荐两堂内容相关的小学高年级欣赏课:

第一堂 铃声响了,教师走向钢琴,说“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节非常有意思的课,(激起学生的兴趣)用上你们的耳朵和眼睛,(提出活动要求)把你们的观察告诉我。(学生更加集中精神,猜测即将发生的事情)”琴声响了,数名听课教师搬着椅子,随着音乐的速度与节奏,出其不料、精神抖搂、步伐整齐、动作划一地走入教室。学生被震撼了、惊呆了、数秒钟之后,掌声雷动,跺脚声咚咚,仿佛整个教室都处于行进中。教师只问了几个问题,“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观察到了什么?每个问题背后再多问一个为什么。”教室内顿时气氛热烈:按捺不住地举手发言、前后左右的交换意见、会心满意的想到微笑、积极主动的思考发现。热烈讨论之后,教师归拢大家的意见,板书“行进中的歌”。 这堂课的起始阶段给我们什么启示呢?教师的创新带来学生的主动参与,新颖、别致的背后,使我们感受到全体学生的发现、探究、讨论、生成等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

第二堂上课了,大屏幕出现 50年大庆天安门广场隆重、威武的阅兵式镜头,奇怪的是没有音乐(提出质疑),教师反问:“根据你们的观察积累,什么样的音乐在此时播放最合适?”学生各抒己见,自然选了“一堆”进行曲(导入新课)。 这节课的起始可谓“单刀直入”、“干净利落、妙不可言从教师的导入就能推断出这是一节以学生为主体,发现探究式的优质课。”

②展开阶段教学设计

“展开”意味着铺展、发展和放开这一阶段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过程,在重视教学过程新课程理念下,更显得尤为重要,展开阶段紧紧连接在起始阶段下面。通常有若干个教学活动组成,其特点是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的,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层台阶的以递进的方式将教学内容逐渐的展开,特别是在新课标、新教材的教学中,展开意味着学生开始发现探究、开始实践操作、开始活动体验、开始情感投入。还以刚才的案例为例:

当学生通过“发现”找出缺少背景音乐的问题时,教师继续提出新问题:“战争时期最让军人激动的是什么?”学生:“打

仗、凯旋、胜利。”:“和平时期什么事情最让军人激动呢?”学生略加思考回答:“阅兵式、军事演习。”教师:“好,今天我们就在教室中举行一次军事演习、实战大阅兵,以展示当代军人的风采。我担任本次军事演习的总指挥,我任命??.”被教师委以重任的几名同学分别带领着步兵、骑兵、等等若干个小组,进行节奏探索,并利用自然音源(人声、人体各部位、演习用具、桌椅、地面、报纸、水瓶等)将本组的发现探究结果在音乐的进行中展示出来。学生积极、热情、兴奋、投入思考、创造、实践、表现,每个人都能各尽其用,在创造性音乐活动中激活已有的生活常识,并从同学那里获取新的经验积累;教师与同学一样参与讨论,只不过迂回在各组之间,时而跟着一起操练,时而提出建设性意见。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热烈,活动形式多样,教学生动活泼。

③形成阶段是指学生经过发现探究等活动后,初步形成教学结果,并通过某种交流方式,呈现结果的阶段。教师常组织学生以表现形式将成果展示,目的是交流、互启、碰撞、激励,将教学过程推向高潮。由于活动以小组式进行,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又由于活动多以探索创新为目标,故结果常常新颖别致,出乎意料。形成阶段是学生极为关注、相互易受启发,往往使课堂高潮迭起、知识综合拓展的阶段。精心设计形成阶段,往往使课堂格外生辉。

上一案例中,教师创设的以各种兵种军事演习为题的小组活动,在学生的集体发现探究后,经过讨论,统一意见,简单操练,已形成集体的探究成果,当教师给以适当的展示机会,各小组同学,便将编创练习活动成果展示给全体同学。在进行曲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有的模仿仪仗队的脚步声和口号声,有的模仿各种枪炮子弹声,有的模仿飞机、坦克、机动车声,有的模仿现代化武器发射声。小组汇报后,教师组织同学进行点评,鼓励创造,分析亮点,集体参与修正意见,使每一组、每个人人除获得创造表现机会外,还学会了、判断与分析;既欣赏了音乐,又模仿创造了节奏;既获得了情感体验,又锻炼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最后,“总指挥”带领全体“指战员”,在音乐声中完整地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军事演习”,将本课推向高潮,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处理音乐教学事件

1、音乐教学事件概述:音乐教学事件是一个多种因素综合发生作用的过程,它是教师、学生、教材以及社会背景四位一体的集中体现。在这几个因素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材是联系师生的纽带和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而社会文化背景则是进行一切教学活动的前提条件。这几个因素有机结合在一起,和谐地产生合力,从而保证课堂教学有序地进行。然而这也决定了音乐课堂教学的复杂性。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各式各样的学生,他们的思想状况、智力水平、兴趣爱好以及个性特征各不相同,对于教材和教师提出的问题,以及各种课堂信息所作出的千差万别;同时,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是一个不断自我充实和发展的个体,他们生长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会形成自己特定的意识形态和思维惯性,当他们所收到的教学信息和他们的思维惯性发生冲突时,会产生出各种各样的结果,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学情景瞬息万变,随时会有许多意料之外的偶然事件出现,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音乐教学事件”。对于音乐事件处理妥当与否,会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努力提高自身应变能力,掌握一定的应变策略,面对意外发生的音乐教学事件时,能够及时的做出妥善的处理,以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2、音乐教学事件的类型与应变策略 (1)教学环境突发事件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下进行,有时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导致教学环境的变化,从而产生许多,音乐教学事件。例如:一次音乐课上,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律动游戏,游戏内容要求学生排列整齐,站在座位之间的空行处,但恰巧上节课教师由于课程需要把座位安排成几个环形,而且由于拖堂没有及时把座位恢复原状。此时如果教师要求学生先把座位恢复原状后再上课,势必造成混乱并耽误时间,于是教师因势利导,安排学生按现有的座位坐好,然后再进行游戏,改变了游戏队列阵型,同样收到良好的效果。这位教师在面对音乐教学环境突发事件时,镇定冷静,及时调整策略,避免了不必要的混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教学气氛突发事件

严格来讲,教学气氛也应纳入教学环境范畴之内,可以称作“教学软环境”,但相对于教学环境而言,由教学氛围引发的教学事件对于教师和学生的影响会更大,应对起来也更不容易。教学气氛突发事件通常是由“人”的因素造成的。一位年轻教师在上课,突然,门开了,校长领着两位客人进来听课,教室内的气氛一下子显得紧张起来,这位教师没有能及时调节自己的情绪和状态,说话声音很小并微微有些颤抖,眼睛始终没有离开教案,许多设计好的活动也忘记了。这位年轻教师在面对由教学气氛引发的教学事件时,缺乏对自己心态的调整和必要的应对手段,才导致了这堂课失败。相比之下,下面这位老教师就显得老练得多,同样有许多专家和教师观摩,这位老教师却从容不迫,气定神悠,他面带微笑,语气温和,以自己的情绪感染了大家,激情跳起大秧歌,还邀请听课教师进行即兴表演,参与教学。巧妙地利用了教室内的资源,非常成功地扭转了教学紧张气氛。

(3)教学设备突发事件

教学设备是进行音乐教学所必不可少的条件,特别是当今社会科技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行进教学设备走进课堂,能否熟练掌握和应用各种教学设备已成为衡量一位教师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一旦教学设备出现问题怎么办?教师在训练应用教学设备的同时,能否对这此事件做出妥善的处理,已经成为决定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例如:一位女教师上<<小青蛙你唱吧>>这一课,她事先准备的几幅画面想用投影仪打出来,帮助学生了解歌曲的情景,但不巧教学过程中投影仪发生故障,无法使用,这位教师急中生智地问到:“谁会画荷花?”同学们纷纷举手,她挑选一位同学到黑板前用彩色粉笔画出一朵荷花,然后又问:“谁会画柳树???”结果同学们非常踊跃,你一笔我一笔,竟在黑板上画出了一幅很漂亮的画,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夏日池塘小青蛙欢乐歌唱的情景,最后全体同学在自己画的画前拍着手合着伴奏非常高兴地唱起了歌。这堂课后半部分没有按照教学计划进行,但由于教师的应对措施得力,同样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正确处理音乐教学事件和音乐教学的关系 1)突发事件与应变能力

音乐教学事件的发生往往具有偶然性和突发性,教师既无法估计它发生的时间,也无法预料它出现的形式,因此在备课时不可能作好准备以应付突如其来的变故,教师应当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迅速寻找应变对策,而不应按照既定思路去继续进行教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转变思维方式换个角度去思考,也许就能“柳暗花明”了。在课堂上,教师应保持一种大将风度,做到处惊不乱,从容不迫,只有自己保持情绪稳定,才能以自己的情绪恶感学生,从而化解意外险情。 2)突发事件与创新意识

面对形形色色的音乐教学事件,教师的应变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世界上不存在两片相同的叶子,也不存在两种完全相同的教学情境,即不能照搬别人的成功经验,也不能刻板如一地去应对。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用创造性的艺术策略来应对各种教学事件。例如:教师在讲解音的音高时,这时,窗外车站的大钟突然“当、当”响了起来,这个意外的因素很自然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课堂秩序有些混乱。在这钟情况下,教师没有训斥学生或大声的地维持课堂秩序,而是因势利导,让学生去仔细去寻找这种声响的音高位置,并用钢琴加以引导,这样一来,原来是与教调动起来,最终,这堂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像这位教师运用的应变策略是非常高明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并不是每一位教师在讲解音高位置时都有钟声响起,假如生搬硬套,只会弄巧成拙。因此,我们要学的是这位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和灵活的应变能力,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结合实际情况,以合适新颖的方式来应对相应的音乐教学事件。 3)突发事件与师生关系

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音乐教学事件对于教师而言,是一次考验,但更多的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因为教师可以利用音乐教学事件充分展示自身的聪明才智,提高教师的威信,从而增进师生感情。有一位年轻的女教师,第一次给一个出了名的“差班”上课,上课后她坐到钢琴前正要弹奏,忽然看到琴盖上有一个粉笔盒,里面好像有东西在动,她先是感到奇怪,但很快就反应过来:一定是学生在搞恶作剧,里面放个小动物来吓唬教师。这位教师笑着说:“听说你们班有个‘传统’,就是每一位新老师都会收到一分特殊的礼物,不知我今天收到的是什么?”然后,她壮着胆子打开粉笔盒一看,是一只青蛙。尽管她很害怕青蛙,但还是故作镇定,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说:“既然同学们这么喜欢青蛙,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首<<小青蛙>>,但是,下课后,这只青蛙必须要放掉,因为青蛙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保护它们。好我先给你们讲一个有关小青蛙的故事,你们想听吗?”“想听!”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就这样,课堂的气氛化解了,师生之间的隔阂也消除了,不但这堂课上得异常成功,而且这个班在以后也逐渐从一个“差”班,成为一个各方面优秀的班级,这位老师也成为同学们亲密的朋友。像这类音乐教学事件,教师只要处理得当,加以利用便可以成为非常好的促进师生关系的催化剂。

总之,音乐教学事件是音乐课堂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像一柄双刃剑,既可使音乐课堂教学魅力无穷,亦会影响音乐教学效果。作为教师来讲,必须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和应变能力,才能作到信手拈来,运用自如,使其为音乐课堂教学更好的服务。

对音乐学科三维目标的认识 新的课程标准体系,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置课程目标,强调了学科的整合功能,

实现了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的转变。那么,对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大家可能有不同的认识。我在这里和大家一起交流,不当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一、主题内涵 首先,三维目标的内涵——

知识与技能:指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

过程与方法:指知识发生、形成与应用的过程和知识形成与应用知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指对知识价值的理解和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提升。 其次,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知识技能是基础,过程方法是桥梁,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升华。 第三,音乐学科三维目标的内涵

三维目标不是三块,而是一个整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始终存在的。学生在任何一节课都会带着一个积极或消极的态度、情感倾向,我们必须把消极的变成积极的,让学生热爱学习,甚至有意识地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觉化。

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认为:音乐教育能有效开发个体潜能,激发创造冲动,升华精神境界,提高生活质量。传统的课程观由于过分强调认知而忽略了情感、态度在学习中的作用,从而导致把丰富、生动的教学活动局限于狭窄单调的认知主义框框中,这种缺乏情感内涵、充满理性的课程设计,使学生普遍感到学习的枯燥、单调,甚至恐惧、苦恼,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所以我们必须改变这样的弊端,重新审视,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赋予新的内涵。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通过音乐学习,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初步技能,逐步养成鉴赏音乐的良好习惯,为终身爱好音乐奠定基础。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通过对音乐作品情绪、格调、思想倾向、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培养音乐鉴赏和评价的能力,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通过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宽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尊重艺术家的创造劳动,尊重艺术作品,养成良好的欣赏艺术的习惯。通过学习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作品,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传统,热爱中华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

(二)过程与方法

体验。倡导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充分展开想象;保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

模仿。根据中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从音乐基本要素入手,通过模仿,积累感性经验,为音乐表现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探究。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引导学生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活动,重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探究过程。

合作。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

综合。将其他艺术形式有效地渗透和运用到音乐教学中,通过以音乐为主线的综合艺术实践,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及其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价值。

(三)知识与技能

音乐基础知识。学习和了解音乐基本表现要素(如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和声等)和音乐常见结构(曲式)以及音乐体裁形式等基础知识,有效地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音乐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自信、自然、有表情的歌唱;学习演唱、演奏的初步技能;在音乐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表现活动中运用乐谱。音乐创作与历史背景。

以自由、即兴的创作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习浅显的音乐创作常识和技能。通过认知作曲家生平及作品的题材、体裁、风格等,了解中外音乐发展的简要历史,初步识别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音乐,加深对中国民族音乐的认识和理解。音乐与相关文化。认识音乐与姊妹艺术的联系,感知不同艺术门类的主要表现手段和艺术特征,了解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联系。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学过的知识,认识音乐的社会功能,理解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二、音乐课程目标为什么要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来分类?

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设计及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传统课程观认为知识是课程的中心,认为学校的各门课程均应该从相应的学科中精选,课程体系按照科学的逻辑进行组织。这种课程观是外在于学习者的、凌驾于学习者之上的,完全不考虑学习者的兴趣、需要和经验。因此,传统课程目标必

然是以知识为中心,以解决若干个知识点为每种教学的具体目标,这就颠倒了知识与学习者的关系,从而使人沦为被迫、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或被迫、被动接受技能训练的机器。

实际上,对学习者情感态度的关注,对学习者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的关注,远比知识与技能重要,这是关系到人的一生发展的问题。下面的案例出自中国基础教育网的一篇文章,发人深省。

我们中华民族历来有吃苦耐劳、立志成才的美德,家长与教师总是用“头悬梁、锥刺股”的吃苦精神激励孩子学习。常有单纯的孩子问家长或老师:“苏秦都困得没办法了,学习还会有效率吗?就是让锥子刺醒了恐怕也学不下去??”无独有偶,在我小的时候,大人们也常用“只要功夫深,铁杵也磨成针”来告诫我。当时我心里直嘀咕:“粗铁棒子能磨成绣花针吗?”现在我对此是不会怀疑的,但另外一个疑问却一直萦绕于脑际:“这样做值得吗?为什么不鼓励学生去找一个能替代针的其他东西,何必要去磨那粗铁棒呢?”实际上,现代教学观要求学生,既能苦学,更要乐学。那种死读书,读死书,孜孜不倦地学,苦苦不停地练,以为只要功夫到,就能成为人上人的观念,不仅培养不出创造性人才,而且有很大的负面影响。遗憾的是,中国人一提学习,便是“十年寒窗苦”“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古训,更使人得出片面的结论:教育是一种外在强迫行为,学习是一件折磨人的苦事。这种观念至今仍很有市场,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学生将学习当成负担,其结果只能是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就像王东华在其《新大学人》书中所描述的一个校园绕口令一样,“不学不厌,不厌不学。边学边厌,边厌边学。越学越厌,越厌越学。学厌厌,厌学学。何时学不厌,厌了不学。”

其实,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我们都应当懂得:如果学习是一种重负,如果学习只是为了让别人高兴,如果学习成为扼杀童心、扭曲人格的凶手,那么学习是有悖于人性本身的,我们的家长与教师又何必甘心自己的子女或学生被学习困扰呢?我们还应该牢记:苦读毕竟有害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不少厌学者逃学,都是承受不住苦学的负担,很显然,如果我们把苦读作为培养人才的道路去提倡,我们的教育就会走入死胡同。这是谁都不希望的。

三、正确理解音乐学科的三维目标

(一)如何理解课程改革体制下的音乐知识技能观

在新课程的改革体制下,音乐知识技能是不是不重要了呢?在音乐教学工作中,是不是要淡化音乐知识技能呢?要淡化的话,淡化到什么程度?进一步说,在教学中究竟应该怎样处理知识技能问题呢?凡此种种,从根本上说,都集中在音乐课程改革体制下的音乐知识技能观这个问题上。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具有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的重要问题。因此,有必要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

1、音乐知识的内涵究竟是什么?

具体到中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知识是蕴涵在音乐艺术作品中的全部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内涵应该是全方位的,而不是仅限于基础乐理知识或乐谱知识这个狭小范围内的局部文化内涵。

在《音乐课程标准》中归纳,音乐基础知识涉及到以下一些主要教学内容:

基本的音乐表现要素(如力度、速度、音色、节奏、节拍、旋律、调式、和声、体裁、风格等);常见的音乐结构形式(曲式);音乐的体裁形式;认读乐谱的基础知识;有关演唱、演奏的基础知识;音乐创作的浅显常识;作曲家的生平及其作品的题材、体裁、风格;中国、外国音乐发展的简要历史;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音乐与姊妹艺术之间的联系;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人文学科之间的联系;音乐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音乐的社会功能等。

应该说,这种音乐知识观打破了传统音乐教学中的音乐知识观。它不再用单纯的音乐学科观念将学生局限于基础乐理知识或识谱知识这个狭小的范围之内,而大大地拓宽了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使学生在享受音乐、增进审美修养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其音乐文化素质。

2、音乐技能所指的内容又是什么呢?

一般意义上讲,音乐技能是人们掌握、运用音乐专业技巧的能力。具体到中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技能是指:

学生感知、体验、理解、表现、创造、鉴赏音乐艺术的基本能力。如:音乐听觉能力;音乐记忆能力;音乐表现能力(如歌唱能力、演奏能力、表演能力);音乐情感能力;音乐联想想像能力;音乐创造能力(含音乐创作能力在内);音乐鉴赏能力等。同样;这种音乐技能观也和传统音乐教学中的音乐技能观是有区别的。它不再局限于唱歌技能、识谱技能、视唱练耳技能这个狭小的范畴;而大大地拓宽了音乐技能所涉及的范围。

这种拓宽,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以及继续学习、乃至终身学习音乐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该说;这种拓宽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重要举措,而不是面向少数音乐尖子的所谓“精英教育”。

3、学习音乐知识技能的目的是什么?

学习音乐知识技能主要是为了学习音乐艺术,而不是单纯地为了学习音乐知识技能本身。也就是说,学习音乐知识技能是为了享受音乐艺术的美感、提高人们的音乐文化水平以及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而不是为了学习知识技能而学知识技能。

从某种意义上说,掌握知识技能是为了掌握一种学习音乐艺术的工具,架起一座通向音乐艺术的桥梁。学习音乐知识技能绝不是学习音乐的终极目标,也不应该是音乐教学的最终目标。充其量,它只不过是终极目标中的一个过程性目标。

音乐学科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该学科“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被列在了首位,这表明音乐学科在培养全面人才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特殊价值。但我们应该知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维度列在音乐学的首位,不是要削弱其他的两个纬度,“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两个纬度目标在教学中并不能被忽视。对“三维目标”的正确理解应该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学生感悟和体验音乐艺术情感的反映以及形成正确音乐审美价值观的体现;“过程与方法”是关注学生学习音乐的整个过程以及师生共同研究、探索教与学的最佳方式方法;“知识与技能”是学生在体验音乐、感受音乐的同时必须掌握的基本常识和宝贵经验以及表现音乐的技巧、手法。三个维度是一个整体的三个方面,三者

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譬如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是因为进行了科学合理的教学过程和采用了得当的教学方法,这一切又促使学生审美能力(知识与技能)的不断提高,音乐知识的积累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又不断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感、审美情趣,优化了学生的心智结构等等。它们共同立足于学生的审美需求,实现“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二)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实施“过程”优化

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设计及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这段表述实际上包含和涵盖了三个具体目标: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

音乐是不同于绘画、雕塑、舞蹈或诗歌等艺术形式的听觉艺术。由音符所编织的艺术形象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没有视觉或触觉的直接性和空间感,也没有“言之有物”或“言不尽意”的语义性。黑格尔说:音乐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和变动性,但却没有空间性。在等值空间中,音响是不能并存的。声音的出现是一个过程,前一个声音流逝了,后一个声音随之出现;后一个声音流逝了,又被另一个声音所代替。它本身的非语义性和不确定性使它具有特殊的学习方式——体验的方式。音乐学习原则上是不能依靠讲授的,音乐讲授这种方式完全与自身的体验相悖,是以他人的感受取代自己的感受。因此,音乐学习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比学习结果更为重要,是学生在音乐中主动参与、积极体验、乐于探究、充分体验的“过程”教学。

新音乐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教学中的“过程”,把“过程与方法”作为三维目标的重要内容。改变了过去重目标轻过程的教学理念。但是,随着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的音乐教学课堂又出现了另外一种倾向:“过程”流于形式,脱离目标,有的甚至为“过程”而“过程”,使其成为一些无意义无价值的“过程”,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1、 小学音乐教学中“过程”优化的必要性

音乐教学过程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在掌握系统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形成基本技能的基础上,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如果我们把教学过程看成一个长的链条,则它是由一个个的环节组成的。我们从教学过程展开的程式上来看,首先出现的是教学目的和目标,随后是围绕着目的和目标展开的活动,最后是达到一定的结果。而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则把教学过程的成分系统地分为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形式、教学速度和分析教学结果。而我们所要研究的“过程”是音乐教学过程中的中间环节,即“围绕着目的和目标展开的活动”,或者说是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可以说是学生参与、学习、体验、探究和创造音乐的过程。

小学音乐教学中“过程”优化有其必要性吗?

首先让我们从音乐课程价值上来看。音乐课程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审美价值。应该说音乐有德育的功能和作用,但音乐教育的长处在于给人的道德观念以情感上的支持。所以,音乐教育的重要价值应该是审美教育。而审美本身就是个过程。如音乐诸要素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不是靠枯燥的、单纯的技巧训练和死记硬背来掌握的,是要通过学生亲身聆听、感悟,在一个逐渐内化的过程中感受到音乐中最激动人心和极具表现力的内涵。从一聆听到感悟,从外现到内化的过程,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因此,优化“过程”,改变以往的单纯记忆概念、枯燥训练技巧的方式,真正以感悟的方式、以音乐实践的形式进行音乐学习,音乐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审美价值,成为审美教育。

音乐课程价值体现的第二方面是创造性发展价值。音乐教育在发展学生创造能力方面有着特殊功能。音乐的产生过程,是个完整的创作过程,我们称其为三度创作:作曲、表演和听赏。因此,无论是学生的表演也好,欣赏也好,都伴随着创造性的表现,伴随着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由此看来,创造的本质也是一个过程。所以,优化“过程”,给予学生进行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空间,即便是同一首作品,也鼓励学生大胆做出不同的判断,并说出自己不同的感受,是有必要的。

表现与社会交往价值是音乐课程价值体现的第三个方面。人们需要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表现自己。许多观点可以通过语言表达,然而语言有其一定的局限。人类的许多经历和情感还可以通过其他的媒介得到更充分的表达,如舞蹈和音乐等。音乐教育给学生提供了创造性表达个人情感的可能性,尤其是小学音乐教育主要以集体的方式进行的,它需要学生树立群体的和谐意识。从这个意义上看,它更是一个具体的过程。因此,通过“过程”的优化,使相互配合的群体音乐活动成为以音乐为纽带进行的人际交流,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有助于加强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其次,从内容标准上来看。在音乐课程中,“感受与鉴赏”被视为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音乐教学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是使学生会听,然后以听为中心,进行其他一切音乐实践活动。唱歌、演奏乐器、识谱等均离不开听觉的主导作用,音准、节奏感、声音表现力等诸因素也需要由听觉来鉴定和调整。“感受与鉴赏”是“听”的过程,是学生音乐学习的自主、探究、交流的生动过程,是学生体验美感、丰富情感、促进想象力的过程。因此,“过程”优化,有助于训练和培养良好的听觉感知,发展优异的音乐思维,提高学生的“感受与鉴赏”能力。

在音乐教学中,“表现”是另一种形式,是从外显到内化,再从内化到外显的过程。它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性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恰感情,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这说明“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通过“过程”的优化,激发学生参与音乐表演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兴趣以及表现音乐的自信心。

综上所述,从音乐课程价值的三个方面、以及从音乐课程的内容标准的诸方面来分析,“过程”优化具有切切实实的必要性,“过程”优化势在必行。

2、小学音乐教学中“过程”优化的策略研究

所谓“优化”,就是通过一定的策略,有针对性地、有计划地、系统地控制音乐教学中的“过程”,花费较小的精力,较少的时间,实现真正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过程,使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感受、鉴赏、表现和创造。 ①、“过程”优化的策略之一:实施有目标的“过程”

“过程”优化是教育观念转变的一种体现,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探索。“过程”优化不是不要结果,而是更看重结果的得之过程。我们知道,任何过程都是在一定目标下展开的,而任何目标也都需要通过一段过程来达到的,过程与目标是密不可分的。过去我们的教学比较注重教学的结果,即以教学目标为中心,甚至偏向“教学目标”唯一论。新的课程标准出台后,又出现了一边倒,许多课堂教学只看重过程,而不要目标,就有了一些无意义、无价值、无效能的过程出现,教师走过场,学生瞎热闹,纯粹是为“过程”而“过程”,这两者都不可取。因此,实施目标性明确的“过程”是“过程”优化的重要前提。

我们认为,目标可以分为终极目标和过程目标。音乐教学中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激发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音乐感悟能力,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促进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创造力等。 而过程目标应该更为具体,要根据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的实际情况,教材的内容安排,教学的环境因素等制定。具体地说,过程目标是学生在音乐活动过程中体现的,制约于音乐学习过程的参与态度与参与能力。参与态度是在动机、兴趣、意志和价值观念的综合作用下,在音乐活动中具体表现出来的良好行为倾向和行为习惯。近代学习心理学的动机理论认为:需要与需要的满足是与动机和动机的激发紧密联系着的。探究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加入和获得接纳与交流机会的需要,是激发人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基本需要。因此,在制定过程目标时,要设计探究性的活动,以及群体性交流的活动,使学生的需要得以满足。并建立与保持积极的参与态度,从而在心理上为“过程”优化筹备集中注意、积极反应、主动交往、热情投入的良好心态。

过程目标中除了参与态度,还表现为参与能力。它是以创造意识、想象、思维和灵感为基础,在音乐活动中具体表现为乐于探索、勇于创新和善于表现的创造性行为方式。参与能力主要表现在发现、设计、即兴、评价。“参与是成功的一半。”建立明确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坚忍不拔的性格,能不畏困难,主动参与,这是进一步学习研究的必要条件,也为终生学习奠定了基础。

小学音乐教学中“过程”优化,需要以设计目标明确的“过程”为首要任务,以音乐学习的终极目标为前提,关注和引导学生的参与态度与参与能力,使过程目标落到实处,实现“过程”优化。

下面是《跳圆舞曲的小猫》案例的比较与分析过程。

镜头1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乐曲《跳圆舞曲的小猫》。 师:小朋友觉得这首乐曲好听吗? 生:好听。

师:音乐里面有什么呀? 生:有只在跳圆舞曲的小猫。 师:那我们一起来模仿这只小猫。 生跟着师,或自由地随音乐律动。

学生或僵立或乱舞,教室里还是很热闹的。

乍一眼看上去,这是个再普通不过的案例,没有什么新意,也没有什么不妥。然而细细分析,发现像“小朋友觉得这首乐曲好听吗?”“音乐里面有什么呀?” 这些问题并不能对欣赏起到启发和引导作用,是一些毫无意义、毫无价值的提问。“我们一起来模仿这只小猫吧”这样的律动是没有建立在任何的联想、想象、感情体验的基础上的创造性的音乐实践活动,显得突兀又仓促,没有足够的铺垫与准备,学生往往会僵立在那里或张牙舞爪,律动没有美感可言。这一案例中教师设计的过程缺乏明确的方向,没有具体的目标,设计的问题又无实际意义,是一些没有价值的过程。

新课标出台后,教师开始注重学生的音乐活动,改变了以往学生坐好听老师讲课的模式,尝试着让学生进行音乐实践,这是难能可贵的。可是有的音乐课堂看去热闹非凡,音乐实践活动闹腾得厉害,然而一节课折腾下来,大多数学生没能真正掌握歌曲的演唱、没能真正体验到乐曲的情绪。这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与过去的“目标唯一、忽视过程”的教学课堂同样令人遗憾。任何过程都应该与目标相联系,离开了目标的过程是无价值的过程。过程应该是围绕着一定的方向、一定的目标设计出来的,目标应该是散落、渗透于过程的细枝末节中的。只重视目标的教学,苍白、空洞又功利,是不可取的,而没有目标的过程,显得涣散、零落、漫不经心,也是错误的。

镜头2

师: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乐曲,听后说说,乐曲带给你的感受。 生:很欢快。 生:是三拍子的。

生:好像有个人在跳舞,很高兴的样子。

生:我听到了狗叫,然后有个什么跑远了。 生:我喜欢听,听时很开心。 ……

师:大家说的都很好。我节选了其中一段主旋律,你们再来欣赏一下,看看有没有更多的不一样的感受。 节选一小段欣赏

生:音乐很轻盈,好像一个人的舞步。 生:有点滑稽,有点调皮,但很可爱。

生:那是圆舞曲。Bong ca ca ,bong ca ca. 哈哈哈 大家都哈哈哈大笑。

师:你能按这个节奏跳一下吗?

生哼着节奏,转起了圆圈。其余的学生给予掌声,气氛活跃。 师:谁有跟他不一样的表演吗? 生积极表现,创造简单可爱的动作。 师: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们。 生生模仿与创造。

师:我有三个题目让你们选择,你认为哪一个最符合这首乐曲,并说说为什么。《海上风暴》,《跳圆舞曲的小猫》,《铁匠波尔卡》。

生踊跃发言。绝大多数的学生选择《跳圆舞曲的小猫》,理由有很多种。 师:让我们像可爱的小猫一样随着圆舞曲跳起来吧。 生快乐地随着音乐律动。

镜头2中教师开门见山,单刀直入,没有多余的环节,直接进入欣赏阶段,但不揭题。不揭题是为了不设框框,给予学生尽可能大的联想与想象空间。完整欣赏后的谈话是学生联想、想象的大碰撞时期,教师以欣赏与肯定的态度对待学生合理又大胆的感受,鼓励学生保持独立的见解,赋予音乐个性化的内容。对主旋律的再次聆听是为学生创设自我对音乐体验的提升与加工,继续丰富对原作品的感悟。教师及时捕捉学生自由表达中的亮点,以突破欣赏中的难点,在自然的状态下引领学生深刻地理解作品的要素。教师给出三个乐曲的题目供学生选择旨在师生、生生之间求大同存小异。学生在欣赏中达成基本共识便可以了,最后的律动是在前面充分感悟的基础上,在学生对乐曲的情绪、内容、速度、力度等都有了较为明晰把握之后的。有内在因素支撑的外化表现,是有目的的、有意义的、有发展延伸的音乐实践活动。案例2的过程设计始终紧扣主题,围绕目标要求展开。教师在学生充分聆听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想象,鼓励表达和保持独立的见解,同时又有的放矢地启发学生有针对性地探究与表现,设计有价值有意义的“过程”,而不是一些不着边际或风马牛不相及的音乐实践活动。整个“过程”充分利用各个环节或细节的实施,为赏析的最终目标服务。

通过两个案例的比较与分析,不难看出,目标是否明确清晰、适宜恰当,直接决定了教学实践中“过程”的价值。因此,实施有目标的“过程”是小学音乐教学中“过程”优化的首要策略。

②、“过程”优化的策略之二——实施有效能的“过程”。

所谓效率,是用正确的方法做事,效能,却是做正确的事。有效能的过程就是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有着正确分析,对教学目标有着正确定位,对教学媒体有着正确选择,对教学成果有着正确评价的过程。只有顾及到这些元素的正确性而设计、实施的过程才能实现“过程”优化。

教学中有效能的“过程”,是以有目标的过程为基石,以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究、自身体验为主要手段而设计、实施的“过程”。这与旧的教学理念不同,以前的“过程”都是教师设计出来的,知识点也以教师灌输,学生被动聆听的方式得以传递,而情感体验更是以教师的感受强加给学生为最终结果。教学没有因人而异,也没有因目标的不同而有差异,一刀切,齐步走,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求异性。对于审美教育来说,教学的过程设计大多是体现为“润物细无声”式的潜效应,许多目标就蕴涵在学习过程中。所以,音乐教学的有效能的“过程”建立在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究、自身体验的形式上,建立在以注重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基础上,每一位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想象、解释音乐,用自己的经验来体验,用自己的方式来宣泄情感。有效能的“过程”给予学生自由的音乐想象空间,有效能的“过程”包容学生对音乐独特的个性表现,有效能的“过程”激发学生对音乐强烈的学习兴趣,这才是“过程”优化的最终目标。

下面通过《跳圆舞曲的小猫》的另一个案例说明“为过程而过程”是一些没有效能的过程,是毫无意义的。

镜头3

师:小朋友,你们最喜欢哪些小动物呀? 生:小狗、小猫、大象、小兔…… 师:想知道老师最喜欢什么小动物么? 生:想。

师:我最喜欢小猫了。你了解多少猫的知识?

生:猫属于猫科,属于哺乳动物,喜欢吃鱼,晚上捉老鼠……

师:真能干。老师奖励你们一起来观看一些猫的幻灯片。 展示课件中的二三十幅关于形形色色猫的幻灯片。 此时已过了10分钟。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渐渐树立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这一至关重要的理念。教师在设计过程时,会链接一些相关资料,增强教材内容的丰富性和趣味性,以达到吸引学生的目的。这样的出发点是无可厚非的,可是在有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设计缺乏严密的逻辑性,盲目地为组织材料而大肆张罗,茫然地为讲授某个内容而大绕弯子。脱离了音乐的音乐课,再丰富的链接知识又能为音乐课增添多少色彩呢?这难道是我们所期望的学科综合吗?难怪有人会应势提出:千万别在学科教学中本末倒置,“荒了自家地,肥了人家田”。诸如以上案例中,教师设计在课堂的前10分钟时间里,漫谈从网上收集来的关于猫的生物学方面的知识,比常识课上还具体。又组织学生观看猫的幻灯片,比美术课还直观。然而这些环节中又不出现音乐,所有的过程都脱离音乐,又不能为音乐课的教学目标服务,纯粹是为了“过程”而过程,显得牵强而盲目,是一些毫无意义的过程。

其实为过程而过程,与以前为目的而目的,为知识而知识如出一辙,脱离教材要求、脱离教学目标、脱离学生实际而实施的“过程”是缺乏生命力,缺乏感染力的。

当然,“过程”的设计是有动静之分,有外显与内化之别的。我们现在的教学似乎不太讲究这样的搭配。有些课只强调静,而有些又过于动;有些一味地外显,闹腾半天,学生不知所以然;有些则过于成人化,过于关注内化,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这种形式上的选择取决目标要求,更取决于在不同的“过程”。

在音乐教学中,同一首乐曲在不同的身上、在不同的环境之中,学生们会有不同的情绪的体验。比如一首悲凉的歌曲、乐曲,在学生没有充分合理的情绪准备下,他们会有不同的体悟,或感到滑稽,或感到快乐,或感到轻松,甚至会笑出声来。教师如何采用动静适宜、外显与内化良好组合的“过程”,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比如,教师安排学生聆听歌曲《卖报歌》。由于这首歌曲非常熟悉,学生普遍会唱一点,教师为了达到课堂效果的高潮,就设计了律动这一环节。教师为每个学生准备了一些废报纸作为道具,让学生拿在手里,然后随着音乐跳起来。“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学生个个喜笑颜开,蹦蹦跳跳,仿佛是在表现“阳光下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去上学”的情景和心情。教师没有意识到,这样的律动安排,忽视了歌词“不等天明去等派报”“耐饥耐寒地满街跑”“痛苦的生活向谁告”中所折射出的辛酸与眼泪。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旧社会报童的苦难生活,而是以肤浅的律动来接近,反而弄巧成拙,学生倒认为报童们不用读书整天卖报的生活很令人羡慕。“过程”的“动”破坏了歌曲本身的思想与情感,使学生误解了歌曲的情绪。

又如,赏析合唱曲《伏尔加船夫》,乐曲深沉凝重,极具感染力。教师出示了部分乐谱,让学生哼唱,以便进一步了解歌曲的旋律。教师认为在模仿纤夫拉纤的过程中,学生的体验会更加深刻。于是设计环节——让学生排成长队,一个接一个,随着节奏模仿纤夫的脚步和动作。教师的设计没有以挖掘歌曲所表达的情绪为基础,因此学生只知表面不知其实质所在。教师在实施这一自鸣得意的环节时,学生的确被激活了,兴奋地律动着,然而步伐有力,却没有痛苦,情绪低调,却没有沉重。而且脚步越来越快,力也越使越大,渐渐地,课堂像是正在举行拔河比赛的操场,沸腾着。然而,真正的 “船夫们”的痛苦、艰辛被无情地扭曲了,歌声中透出的对黑暗社会苦难生活的控诉被无知地扭曲了。教师没有深刻挖掘沉痛的情绪,而是用简单的步伐和节奏的结合,让学生在律动中体会。学生顾此失彼,反而丢了本来还有的一丝对乐曲正确的把握。 “过程”中过于注重外显,而缺乏内化,缺乏深刻的感悟,使“过程”失去了效能,与原有情绪背道而驰。

因此,教师要根据音乐的情绪、风格和具体内容,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实施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做好恰当的情绪准备,是很有必要的。在《卖报歌》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安排讲述关于报童的故事,让学生对报童们的苦难生活有个直观的了解,同时教师要强调报童的生活年代是二十世纪的二三十年代,那时的社会状态,生活背景以及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情况。这有助于帮助学生进行合理情绪的准备。欣赏《伏尔加船夫曲》时,教师打出关于伏尔加船夫的美术作品的投影,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他们的生活。然后重点分析其中的两个人物,一个是走在最前面的,有着和学生的爷爷一样大年纪的老人,他浑浊的眼神,疲惫的身躯,以及不再反抗的颓废精神,是一个被精神与体力消磨贻尽的典型形象。另一个是与学生年龄相仿的孩子,他奶白的皮肤,瘦削的身体,以及憧憬未来的眼神,是一个充满着活力,期望改变自己生活的积极形象。然后同时欣赏音乐作品和美术作品,达到对音乐作品的深度理解。这样做能使学生更深入、全面地感悟音乐作品。

效能的体现有其功用性,如果实施的“过程”,没有价值,没有意义,学生没有所得,那就没有实施的必要。当然,在该动的时候静,在该静的时候动,都是一些适得其反的“过程”设计,因此,如何把握一个“适宜”二字,使“过程”有功用,有效能,是“过程”优化的不可或缺的策略。

③、“过程”优化的策略之三——有结构的过程。

任何的过程都是有结构的。有些是线性的,有些是链式的,有些是??单纯从“过程”结构看,过程呈板块型结构,一个环节、一节课、一个学习阶段、整个受教育过程,它们各是一个整体。而这些整体又以板块型,而不是链式线型结构结合,实现其中一个板块,都需要以其它一些板块为基础和依托。各板块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衔接;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作用。例如,我校是双语实验校,各学科教师在不增加英语课时的基础上,通过除母语教学以外的其他学科的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听力以及书面表达水平。这一课题的实施与研究本身是一个过程的研究,可以把整个双语课题看成是一个整体,

一个大板块。而我们在音乐学科中实施双语教学,就是相对与整个大课题的一个独立又联系的板块。在这一板块的研究中,教师逐渐琢磨到一些有用的策略。如音乐课中常规教学用语使用双语;优秀的汉语儿童歌曲和英语儿童同步学唱和欣赏;中国优秀歌曲中穿插英语对话或融入个别单词,使歌曲变得风趣、幽默;用恰当的体态语言(body language)来辅助音乐课中双语教学。

我们把这些策略运用到音乐实践活动中,设计了一堂以比较中西不同的节日文化,感受相同的节日气氛的音乐课《节日快乐》。这节课通过聆听国外著名的圣诞歌曲《铃儿响叮当》,学唱歌曲《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了解外国人庆贺新年到来的习俗。并复习演唱中国民歌《过新年》,敲起锣打起鼓,扭起大秧歌,将中国人民过大年的喜庆气氛渲染得很到位。在这节课里,学生对英语歌词有了充分的理解与运用,对中西文化有了较为全面的比较,对欢乐的节日情绪也有了充分的感受与接纳。这节课是一个整体,是在双语课题下的。音乐课中实施双语教学的教学实践活动。作为一个独立的板块,即便没有上完全部的教学内容,它也仍然是一个整体,任何点都可以在双语课题的环境下进行拓展、延伸。 而如果是线型或者链型的话,教师就会死板地走完计划中的过程。如果在教师走自己计划中的“过程”中,学生提出了一些不符合教师计划要求的问题,往往就会被否定。因此,“过程”的结构是至关重要的。

从“过程”中的人的结构来看,个人、小组、班级也组成教学组织结构,其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构成一个相互制约、相互激励的整体。教师的教学过程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制定出可供学生选择的适宜的教学目标,努力设计一些切实、合理、有效的教学细节,是“过程”优化的重要因素。当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碰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教师应给予援助。或点拨,或引导,或直接相告、或旁敲侧击,有序地引导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不断给予学生新的学习内容,让他们寻找着新的发展。教师的教学过程既是为了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优化,更为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多的收获。

同时,“过程”中的氛围也能形成一种结构。教师努力营造一种民主、自由、轻松、愉快的氛围,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多走到学生中间去,缩短和学生的距离,这有助于“过程”优化的顺利实施。在这种平等、和谐、热烈的氛围中,教师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创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进步的信心,从而让学生在宽松友好的学习氛围里感受美、体验美。

优化“过程”中教师的最佳定位,是根据不同的角色需要而定的,有时知识点是第一次接触,又有较大难度,就需要教师带着走;有时音乐活动有较大的灵活性,教师可以在旁边看着走;绝大部分时间里,教师应该走到学生中去,成为学生中的一员,一起学习、一起发展、一起走。

通过“过程”优化的实践,我们认识到,教师应该始终抱着发展的眼光看待教育教学问题,尤其是关于“过程”问题。因为“过程”千变万化,就像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教学中也没有相同的两个“过程”。教师还应该善于从现象中发现本质的东西,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使“过程”真正成为有目标、有效能、有结构的“过程”。同时,在研究中我们也体会到,很难找到一种标准的、适合与任何人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不求最好,但求更好。

(三)、如何在教学中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教学中的体现,其实质就是关注人。关注人(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关注学科(关注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也是教学中一对至关重要的关系,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它表现为乐学与学会、会学的关系;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它表现为教书与育人(教知识与教做人)的关系,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它表现为认识与情感的关系。

学科教学的重心在学科还是在人?关注学科还是关注人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过分关注学科,过分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和重要性,是学科本位论的反映。学科本位论把学科凌驾于教育之上,凌驾于人之上,学科成为中心,成为目的,学校教育、课堂教学成为促进学科发展、培养学科后备人才的手段,这种只见学科不见人的教育观从根本上背离了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和神圣使命。从实践层面讲,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它突出表现为:

1、重认知轻情感

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认知因素和情意因素在学习过程中是同时发生,交互作用的,它们共同组成学生学习心理的两个不同方面,从不同角度对学习活动施予重大影响。如果没有认知因素的参与,学习任务不可能完成;同样如果没有情意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也不能维持。情意因素不仅决定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水平,促进知识的掌握和智能的发展,还对形成学生以学为乐、乐此不疲的良好学习态度起着巨大推动作用。

以学科为本位的传统教学,把生动的、复杂的教学活动囿于固定、狭窄的认知主义的框框之中,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学的非情感化是传统教学的一大缺陷。

2、重教书轻育人

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把教书和育人割裂开来,以教书为天职,以完成学科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为己任,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学过程不能成为学生道德提升和人格发展的过程,这是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的最大失职。改革教学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学科本位论的错误不在于学科本身,而在于指导思想,学科教学依然要体现和重视学科知识的特点,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但是,学科教学一定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它意味着:

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

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学生对学科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一切必须为我们教师所关注,这种关注同时还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用“心”施教,不能做学科体系的传声筒。用“心”施教体现着教师对本职的热爱,对学生的关切,体现着教师热切的情感。

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当然,这也要求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己。

总之,关注人的教学才能使学科教学同时成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从而真正实现人的发展。 我们一起思考一下以下摘录的这番警世之言告诉了我们什么? 一位从纳粹集中营中逃脱的幸存者,战后做了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当一位新老师来到学校,他都会交给那位老师一封信,信中这样写道:“亲爱的老师,我是一名纳粹集中营中的幸存者,我亲眼看到了人类不应当见到的情境: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妇女和婴儿被受过高中或大学教育的士兵枪杀。看到这一切,我疑惑了: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长为具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绝不应当被用于创造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变态狂,受过高等教育的屠夫。只有在使我们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其价值……”

当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要特别强调以下两点:

第一、教师要有“育人“的意识,要充分挖掘所教学科内在所特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素,同时要注重自身的示范作用,正如俄国教育家加里宁所说:“要知道,教育者影响受教育者的不仅是所教的某些知识,而且还有他的行动、生活方式以及对日常现实的态度。”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也强调指出:“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指导者和道德的引路人。”教师要特别注重价值观导向,把教学生学会做人作为自己的头等使命!在教《狐狸与乌鸦》一课时,老师请同学们把狐狸对乌鸦说的话找出来细读,结合乌鸦的表现,谈谈读后的感受。一学生说:我认为狐狸很“聪明”,而且很有“恒心”。它善于观察,不断改变说话的口气,由向乌鸦问好,到“关心”它的孩子,到赞美它的羽毛和嗓子,直到乌鸦开口。老师这样引导:“这位同学读得很深入,有自己独特的感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说的有理有据,值得大家学习。但是,狐狸的聪明和恒心用错了地方——想不劳而获,想欺骗别人,这是心术不正的聪明、是心术不正的恒心,这种‘聪明’和‘恒心’越多,害处就越大,要不得!”

第二,教师要掌握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规律和特点。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主观性、体验性、内隐性等特点,它和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两个维度不一样,一般难以明确地显性表述出来,更不可能一节课一节课具体地罗列出来,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既要有机地结合课程教材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又要把握课堂教学活动的情境和氛围。当前课堂上,一些教师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人为地、机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种教育是空洞的、无力的、因而也是低效或无效的。从教书育人的机制来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应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它主要通过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机制而发生作用,但是,现在却有教师像讲解知识要点一样,通过讲解之类教的办法,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直接“教”给学生,这种教育只是一种知识教育或技能教育,而不会成为有效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因而对学生的发展不可能有实际的作用。

四、音乐课中如何实现三维目标

音乐课程目标的设置以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上述课程目标落实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层面的表述中。作为落实国家音乐课程标准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教师应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把握好音乐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更好地感悟与体验音乐文化,增强音乐学习的有效性,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这是新课改下课堂教学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建构主义思想对音乐学科教学的启示是:有效的教学应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让学生从“做”中进行学习;教学应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有效的教学应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时间以及空间上的保障,旨在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如学生是否能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达所学的音乐知识;有效的教学必须关注学习者对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反思,注重学生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如:能否用已学的音乐基本要素去分析、比较、鉴赏其他音乐作品中的相关现象,能否用所学的音乐知识和技能迁移到音乐创编的实际问题中去,这正是我们课堂教学所必需的。因此,教师能否进行有效的教学,学生是否实现了有效的音乐学习,正是我们音乐教学所期望的。

案例展示:

第二册第四课课文《幸福在哪里》是一首旋律优美简洁学生又比较喜欢的教材歌曲,特别是这首歌具有非常多的可挖掘内容,但不是老师滔滔不绝的思想道德和理想的说教。

一般地该教材的教法有以下种:

第一种授课法:教师先仔细地讲解什么是切分节奏、怎么掌握、然后引到该歌曲,以解决“切分节奏”为目的先学习该歌曲,等学生都会唱之后,介入歌词,问学生什么是幸福?幸福在哪里?学生就轻而易举地在歌词中找到答案:然后老师提出“我们应该怎么样才能找到幸福呢?”学生大抵就有了“好好学习”、“听老师话”、“不怕苦累”等等之类的答案。最后老师将自己准备的思想和理想教育理论向学生“演讲”。

第二种授课法:教师先由“幸福”导入,先问学生什么是“幸福”?“幸福”在哪里?学生会有超出该歌词的答案,但教师随后就想尽办法将答案引到歌词的答案中去。于是下一步就是齐声朗读歌词,问题的答案学生马上就心知肚明了。然后学习歌曲(包括唱旋律、填歌词和切分节奏的讲解)。最后教师来一段结语:我们应该怎么怎么样。一堂课圆满结束。

第三种授课法:基于①该歌曲旋律较为简单,②老师知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所有学生的学习状态调到最积极状态是完成教学任务成功的一半。老师先让学生分成几个组,围绕“你认为什么是幸福?”“你认为怎么样才算幸福?”展开讨论,然后每个组的组长想大家汇报本组讨论出来的答案。教师并不随意武断地评价哪个答案非常好、哪个答案很消极无聊,而是让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分辨哪个是对的,哪个是不恰当的。然后介入歌曲,先让学生自己大声唱乐谱(不管能唱多少),找出“你认为比较难唱的地方。”学生相继提出难点后,先交由其他同学解决,可以单独、也可以先讨论。最后教师将学生实在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讲解(其中一定会有“切分节奏”问题)。解决疑点后学生就可以自己学会乐谱的演唱了,填入歌词更显简单。然后结合歌词,围绕同学们起先的讨论再让同学发表意见。最后结合“幸福”主题让学生们合作编演。

案例分析

第一种授课法非常显然地是老师在让学生无条件地跟着老师走,教师强行将自己的观点、意见灌给学生,学生显得非常被动,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被老师无情地抑制了。

第二种授课法已经能注意学生求异思维,能给一个空间或者说机会让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似乎已经尊重了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但显然,学生的意见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或者说教师根本就没有把它当回事。而是强硬地把答案归到了该歌的歌词中的答案。没有达到应有的“三维目标”。

第三种授课法则不同,教师在整堂课都始终让学生的学习精神处于最佳状态,十分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整堂课学生是真正的主角,所有环节都由他们自己在一步步完成,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情感得到平等的渲泄,他们的态度得到了老师的尊重,其价值观在非常自然的情况下得到深化和升华。老师出来讲解显得非常自然,水到渠成。而且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本堂课中老师的所有讲解学生一定接受掌握地非常有效。什么是“幸福”,各人有各人的“幸福观”,我们不能强迫让别人接受你的观点,哪怕出现一些低调消极的“幸福观”,教师让学生们自己讨论是一种很明智的做法。

问题争议

1、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取向倒底缘于哪些因素?

2、如何尊重学生发自内心的独特观点?为达到教学的“三维目标”教师应该在哪些方面多做准备?

3、针对音乐学科的特殊性,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既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艺术享受,又能在各个细节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思考题 1、“幸福”的价值取向应该是什么? 师:各人有各人的“幸福观”,那么大家就来说说,你觉得什么才是幸福啊?

生1:周恩来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也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标,我觉得胸怀这样的理想去学习、工作就是真正的幸福。

生2:我觉得你的说法太空洞,也太大了,我是觉得人应该有自己较为具体的目标…… 师:你能举几个你自己具体点的目标吗?

生2:我爸妈老是吵架,首先他们以后再也不吵架对我来说就是幸福;还有我这次考试比上次好得多了,达到了我的目的,这不是幸福吗?我们国家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这对所以爱国的中国人来说就是最大的幸福。

生3:我觉得你们的幸福都很虚伪,我说啊,如果现在学校突然通知明天不用上学,那该多幸福啊 (有许多同学奋力鼓起掌来)

生4:对!早上不用起大早,没有作业,天天让我们上音乐课就是我的幸福!

生5:你们说的都不全面,我来总结一下: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就是幸福。 ……

学生由于年龄段的特征,加上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态度相对积极,在良好的课堂气氛中就会想什么就说什么,一般不会在瞬间冷静地去思考更多的内涵,极有可能就会出现以上这种情况,那么作为教师,一旦让这些享受型答案占了上风时,该如何应对?同时又能讲究策略?

2、如何在平时教学中针对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师:接下来请大家把这首歌的乐谱自己试着唱一下……

生1:实在不好意思,老师,我们都是先会唱歌词再会唱歌谱的。 (许多同学都附和)

生2:我不明白,为什么老师都这样,每学一首歌就一定要我们先学歌谱,再唱歌词,直接教我们唱歌词不是更快吗? 生3:其实只要歌曲好听,我们喜欢,老师不用教我们都可以会唱的。 师:那你是怎么学的啊?介绍给老师听听,老师很感兴趣。 生3:只要把有这首歌的磁带或者碟片买来,多听几遍就好了。

生4:而且比老师唱的还好听。

师:那万一你喜欢的歌暂时还找不到磁带或者碟片呢?而你又很想马上学会? 生5:那去调查一下,有没有其他朋友会唱。

师:万一还没有呢?再说,你难道不希望自己比别人更早的时间会唱这样一首大家都喜欢的歌吗? 生3:那有什么办法啊?

师:是啊,有什么办法啊?大家一起讨论一下,想个办法出来? (学生热烈讨论后……)

生5:要么先等片子出来,要么再去打听有谁会唱,功夫不负有心人的。 生6:找老师!

生7:我们这个组的意见是最好老师能教我们一点自学歌曲的法宝,也就是说我们自己能学任何一首歌。 (许多学生都开始附和) 师:那你说有法宝吗?

生7:我们都相信老师一定有。

师:是的,我有,现在谁能拿一个你认为别人还不会的歌曲让老师试试这个法宝吗?

生8:这是我上大学的表哥自己创作的,除了他自己、我还有我一个朋友,谁都不会唱的。 教师拿到歌曲后,随即就大声唱了这首歌,然后问生8对不对。 生8突然鼓起掌来,其他同学都也鼓起掌来……

应该说,这是一个比较成功的处理方法: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是强硬地说教和填鸭,也不是简单粗暴的逼学生唱乐谱,而是顺着学生的观点适时地抓住其中的软肋,以事实征服学生,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甚至改变了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那如果换一种处理方式呢?

师:接下来请大家把这首歌的乐谱自己试着唱一下……

生1:实在不好意思,老师,我们都是先会唱歌词再会唱歌谱的。 (许多同学都附和)

生2:我不明白,为什么老师都这样,每学一首歌就一定要我们先学歌谱,再唱歌词,直接教我们唱歌词不是更快吗? 生3:其实只要歌曲好听,我们喜欢,老师不用教我们都可以会唱的。 师:是吗?你可真有能耐,那你们自己去学啊。 (僵持)

师:学会认乐谱后,你想学什么歌就可以学什么歌,乐谱就是为歌词服务的。大家必须要先学好唱乐谱! 再换一种处理方式:

师:接下来请大家把这首歌的乐谱自己试着唱一下……

生1:实在不好意思,老师,我们都是先会唱歌词再会唱歌谱的。 (许多同学都附和)

生2:我不明白,为什么老师都这样,每学一首歌就一定要我们先学歌谱,再唱歌词,直接教我们唱歌词不是更快吗? 生3:其实只要歌曲好听,我们喜欢,老师不用教我们都可以会唱的。

师:你以为学习歌曲都要随你喜不喜欢啊?你是谁啊?有的同学就是贱!不理解老师的一片苦心,你以为老师喜欢那么累要教你们这些枯燥的学谱方法啊?我这不是为了你们吗?不要再跟我讨价还价!

以上两种处理方法显然都不科学,甚至是错误的。第一种是简单的填鸭式,第二种是对学生的讽刺挖苦,采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强制学生学习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片苦心”换来了学生与你的对立。

我们都知道,课堂上瞬息万变,各种情况都会在不经意间出现,教师应该以什么为出发点,以负责任的态度和比较科学的处理方法来应对呢?

在研究操作中,我们发现,“加强目标定位、抓住学科特征、精选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注重评价反馈” 等五大策略,可以有效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质量。

1.从音乐教学目标的层面构建目标脉络,提高教学目标的适切性 (1)构建从1至12册的学期目标

我们根据音乐课程标准,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维目标的要求来总体把握;按照音乐学科教育的逻辑,制订的教学目标力求体现本学科的特色,体现对学生素质培养的学科功能。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学目标充分体现针对性、适切性和层次性。我们通过螺旋循环上升的目标网络,使每学期音乐学科的知识点、技能点、情感点得到充分体现,并落实在平时的教学中。

(2)根据学期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课时目标 针对本学科不同的课型(听、唱、学、玩、创),制订较具体而有所侧重的教学目标;克服教学目标过于大、空、虚等现象,注意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3)根据课时目标制定符合实际的环节目标

在教学设计中安排能达成课时目标的环节,是落实教学目标的关键。如何在教学环节里细分教学目标,分配在不同的教学过程中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任务。我们通过设计“律动激趣,情境导入;感受体验,深入欣赏;自由聆听,人文感悟。”等三个环节达成制定的教学目标。

2.从学科的层面把握音乐学科特征,加强学科教学的音乐性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必须把握好音乐学科特征——听觉至上。必须充分认识到:音乐这门独特的语言,文字无法阐述清楚,只有听觉上的理解和体验,才是真正的认识。所以,音乐学科教学的主要特征是通过对学生听觉能力的培养,如听赏的兴趣、听赏的体验等达到对学生内在品质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我们的教学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知识点,如,蒙古长调的特点,文字上会这样阐述:歌腔舒展、节奏自由、高亢奔放,字少腔长,但这些文字无法概括它内在旋律中饱含的蒙古气质。因此,我们就要追求只可意会的听觉感悟,这需要教师选用一些优秀的长调音乐:《牧歌》、《母亲》等,然后找到切入点:长音、颤音(波折音)和力度起伏等,再通过听、唱、动等音乐活动越来越深入地体验。如先听出长音,并用手势表现长音带来的感受(宽广),再在手势中唱出长音;在能唱出长调的宽广后继续听,听出颤音,再在充分体味颤音的基础上,比较自由地表现颤音;然后在老师的指挥中唱出力度的起伏------,这样,通过长音、颤音和力度起伏三个点,把学生的听觉和内心越来越深地带进蒙古长调的意蕴中,使他们真正在听觉认识上对长调有一定的理解。

其次,我们感到,对音乐语言的认识只有达到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改变。如还是认识蒙古长调,还需要对长调音乐一定数量的听觉积累。因此,让学生不断地听赏和积累,达到一定的冗余度,才会由耳及心地认识和感受,这才是音乐的学习。

3.从音乐学习内容的层面选择教学材料,体现音乐学科的人文性

音乐作品必须根据少年儿童的年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认真选择,做到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由有情节到无情节,可以让学生欣赏带有表现性的儿童歌曲和生动有趣的有故事情节的短小器乐曲;也可以让学生欣赏音乐形象鲜明的器乐曲;还可以让学生听一些难度大的童声合唱曲,甚至听一些成人的声乐曲等等。不仅可以欣赏经典的、传统的乐曲,也可选用时下深受大家喜爱的熟悉的作品。合理的选材,可以使音乐教学更适合儿童音乐心理的发展,由愉悦式聆听逐步过渡到理解式聆听,最后慢慢达到评价式聆听。

总之,我们力求在课堂中选择艺术美感强的音乐材料,强化音乐学科的人文内涵,选择艺术表现力丰富的音乐材料,选择音响效果好的音乐材料,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音乐材料,拓展课堂教学内容,提升课堂教学的内涵,体现音乐学科的人文性。

(1)选择流行音乐融合到课堂。如在学唱歌曲《生日蜡烛》时将流行歌曲《让世界充满爱》融入到教学中,把学生带入过生日的甜蜜幸福的情景中,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音乐情感体验,并用歌声表达这份喜悦和关爱,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在音乐中许下愿望,把爱升华。如在欣赏小提琴独奏曲《牧歌》时,为了让学生对内蒙古大草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我们选择了学生喜欢的由腾格尔演唱的流行歌曲《天堂》,一下子把学生带进“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辽阔美丽的大草原境界,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

(2)选择经典音乐作品拓宽课堂。经典的作品可以提高学生内在的文化修养,突出表现音乐中深刻的文化内涵。如欣赏民族器乐曲《春江花月夜》时,我们设计了让学生欣赏琵琶独奏曲《浔阳月夜》,感受春江花月夜的意境,通过对琵琶独奏曲旋律美感的分析,感受中国民族音乐独有的韵味。在西方古典音乐作品欣赏教学中,我们主要通过同类型题材的作品补充或同作曲家作品的扩展欣赏,让学生感受艺术表现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如在欣赏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曲》时,让学生再欣赏他的《木偶圆舞曲》,感受他的作品特色。如在欣赏学习《单簧管波尔卡》时,为了让学生对波尔卡的体裁特点有充分的掌握,我们通过《闲聊波尔卡》、《微笑波尔卡》等作品,让学生在重复和对比中,对经典的音乐作品有了更充分完全的了解。

(3)选择民族或原生态的作品铺垫课堂。原生态的音响资料可以让学生对民族音乐作品有直接的接触。如在欣赏小提琴独奏曲《牧歌》时,为了让学生对蒙古音乐的特征有充分的了解,我们选择了让学生聆听蒙古马头琴演奏的原创音乐,感受内蒙长调所表现的淋漓尽致对感情的倾诉。如在欣赏教材中的劳动号子时,我们往往会让学生欣赏艺术化了的音响作品,虽然比较流畅动听,但不能完全反映劳动号子的表现力,所以,我们选择了原始的劳动号子的录音作品,让学生感受劳动号子的原汁原味,从而更深刻地感受劳动号子特有的艺术感染力,促进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4)选择音像俱佳的声像作品丰富课堂。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要让学生对音乐有敏锐的感觉,必须宽泛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欣赏,让学生在享受、体验美的同时能得到审美量的满足,从而辨析审视音乐风格,让孩子们自由的徜徉在音乐美的天堂。

4.从音乐教学过程的层面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科教学的审美性

(1)教学形式能直指音乐教学的要素。因为教学的元素是音乐,所以教学中引导学生玩味音乐一个重要前提就是:音乐教学中所有的活动必须是紧紧围绕音乐展开,引导学生关注音乐本身。即从音乐出发,通过音乐活动的参与,关注音乐的旋律、曲式等等。例如在《单簧管波尔卡》一课中,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资料收集、讨论汇总,并在一周后的音乐课上进行汇报交流、赏析表演等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现和对作品的理解分析给我许多惊喜。通过这种小组合作互助的学习形式,不仅使学生克服了个人胆怯畏难的情绪,增加了信息交流量,培养了学生团队互助的协作精神,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也得到了充分的拓展,创新能力更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逐步的提高。

因此,教师对音乐要素的把握要非常到位,要明确引导学生关注音乐中的什么,然后所有的活动都要紧紧围绕这些要素而展开,把学生的听觉越来越深入地引导到想让他们关注的音乐,充分地体味着,这就是从音乐到音乐。

(2)教学形式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音乐体验。因为音乐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音乐的“愉悦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音乐的要素上(音色、旋律、节奏、和声);音乐一旦离开了音乐要素,“音乐”也就无法愉悦,“人文”也就无所依附,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所以音乐课一定要紧紧抓住音乐作品的音乐语言,突出音乐教学的“音乐味”,引导学生在感知音乐作品表现什么的基础上,深入到音乐作品内部,揣摩作品的表情达意功能,领会作者运用音乐语言的匠

心,只有这样,音乐课才不会迷失方向,才能既符合音乐学科的特点,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为培养提高学生对音乐学科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对学科活动的热情,教师组织教学要采用多样化、新颖的教学方法,以音乐本身的魅力来感染学生。如在《许愿》一课教学时,教师安排了一个“为世界和平许愿”的环节,观看世界上贫困地区儿童生活及其环境的图片,播放悲伤的音乐,并以语言讲述的方式、问答的方式营造一种特殊的氛围,最后,师生一起在歌声中许愿,播放《让世界充满爱》,学生安静地聆听音乐许愿,最后加上肢体动作,一起放飞愿望,在音乐中自然的结束本课。本课把音乐和图片综合,营造出融视、听、感、触为一体的环境氛围,尤其在听觉上,学生的情感从表现歌曲的喜一下子进入到音乐和图片带来的悲,学生内心的情感自发自然地形成,并把这份情感和爱从自己延伸到世界,把爱升华。

(3)教学形式能动静交替促进学生听觉的转化。动与静是教学活动的外部表现。“动”是指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种活跃状态。比如,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踊跃发言和激烈地讨论等。“静”是指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种相对安静的状态。例如,学生静心听赏音乐和静静思考等。一节音乐课若一直处于动态,学生疲于应付,缺乏教师适时和适当的引导,缺少学生听赏和思考的过程,就会造成教学形式的表面热闹现象,但对音乐教学本质的要素——音乐听觉能力的培养可能效果不佳。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难以深入到音乐的本质,当然其音乐的思维能力、音乐的想象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了。但若一节音乐课自始至终沉浸在静寂的气氛中,那么也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音乐教学的特点,课堂气氛沉闷、乏味,学生则会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其教学效果必定不够明显。因此,动静交替是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例如在《感情丰富的民族打击乐器》一课中,教师采用“活动—体验”的开放性教学模式,把学生分成四组,给每组发了一套鼓、锣、钹等常见的民族打击乐器,让学生运用“看、摸、敲、磨、刮”等多种方法,总结出这些打击乐器的形状构造,演奏手法和音色特点。教师及时适当地设问,引导学生思考探索。由于在教学中教师淡出了教的角色,让学生自由主动地参与实践和探索,学生的探求欲望、创作欲望、表现欲望都被充分激发,通过“看、摸、敲、打”等实践活动的体验学习,学生不仅在较短的时间内较为直观清晰的了解各打击乐器的形状构造,更在实践中摸索掌握了一定的演奏技巧,在接下来的“自选打击乐器,即兴创编演奏”的环节中,学生极富创意地创编了“鸭子拌嘴”等很有特色的打击乐合奏片段。在此类开放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音乐的主人,通过自主地体验和探索,求新、求异地学习,逐步培养了创新的意识和胆识,从而使音乐课真正的“活”起来,焕发出创造的活力。通过动静交替,引导学生在自己创造的音响中亲自体验与感受其形式美、内容美,延伸其情感,使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享受到美的愉悦、情感的陶冶。

5.从音乐教学评价的层面指导课堂,注重课堂反馈的实效性

就课堂教学而言,评价总是和教学活动紧密结合,和教学的每一环节紧密相关。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的过程性评价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手段。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鼓励而鼓励,而在于及时得到反馈信息,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策略,改善课堂教学改进工作。

我们觉得,教师恰当的课堂评价对于学生,是一种赏识,一种启发,一种帮助,一种激励,一种人文关怀,既关注和赏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关注和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与运用方法的优良行为,更关注和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通过教师对学生展示出来的强项、优势的肯定、激发和引导,带动和唤醒学生其他能力的发展,从而有效地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如果教师真正关注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了,那么有时侯,看似平常普通但确实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语言,可以有效地起到传授知识、表达思想、唤醒学生潜能的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教师是实施三维目标的关键

三维目标的制定是为了将各学科课堂教学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结合在一起,来实现新课标新课程新改革的一种理想。这种理想是每位教师在每节课前和课中及课后都必须考虑到的实际问题。三维目标的制定既有利于课改中的新课堂,也有利于每位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和综合业务素质。

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这样理解三维目标的有机联系:

所有的教材中都包含着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过程与方法则是将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传递给学生的一种手段。手段在三维目标有机结合的实施中是很重要的一环。它能将三者有机联系在一起,也能将三者分离;而致使教学活动不能理想地进行,并导致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分离;造成知识与技能传递过程中的不持续性。原因是什么呢?原因是如果教学过程与方法不当,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受挫,就会直接影响知识与技能传递的正常进行,就会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及价值观的实现,就会影响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就会因此造成学生对该学科不能持续学习和持续发展的后果。所以,教学过程与方法是实施三维目标有机联系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三维目标有机结合的首要的因素。比如在课堂上教学生吹竖笛,吹奏方法是知识技能,学生的学习情绪是情感态度,学生的学习成绩(即学习效果)包含着学习的价值观,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方法直接影响吹奏方法的传递和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如果教学过程与方法得当,学生学习兴趣浓,学习效果就好,知识与技能便能顺利地传递给学生。相反,则既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又影响课堂纪律和知识技能的传递。而知识技能的传递是一个连锁反应的过程,其中的每一环节都不能脱节。如果其中的一个环节脱节,整个连锁反应过程就被破坏了,学生持续学习的热情也减少了,学生的持续发展便受到了影响。最坏的结果就是有的学生因此终身不爱学习乐器。这就是造成学生不能持续学习和不能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

在三维目标三者有机结合的关系上,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不是首要的因素;而教学过程与方法的操纵者教师才是三维目标整合的关键;教师的综合业务素质和能力是实现用过程与方法连接三维目标的动力。

在音乐课改中,我们整合三维目标的具体做法是: 1、精简多余的教学环节,紧凑课堂结构

教师在执教九年制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音乐第10册教材时,精简多余的教学环节,紧凑课堂结构的具体做法是:在每一课中的歌曲、欣赏曲中找出内容与意境相似的地方,再根据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订出教学目标,用教学目标贯穿歌曲和

欣赏曲,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和完美的整体,以便进行圆融的教学。如:第10册第一课歌曲《我们要做雷锋式的好少年》与欣赏曲《童年》的相似处是“童年”,但童年所处的时代不同,所以童年的生活、追求和理想就不一样。通过教学这一课,教师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过去,珍惜现在,树立学雷锋的好思想,争做雷锋式的好少年。再比如第二课的歌曲是《春来了》,欣赏曲是《牧歌》和《渔歌》。这三首歌(乐)曲的相似之处同大自然的美景有关,其意境都是优美抒情的。通过教学这三首歌(乐)曲,教师要让学生学会体验、感受和欣赏歌(乐)曲中的大自然景象,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高雅情趣,提高音乐审美能力,体现以审美体验为核心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如果在这样的课堂中能将知识与技能融合进去,便是一堂较好的三维目标整合的好课。

2、缩短教学过程,增加实践机会

缩短教学过程可采用归类教学法来实现。归类教学法包括调号归类教学法和读谱知识与综合训练归类教学法等。

①、调号归类教学法是将教材中相同调号的歌(乐)曲及综合训练的视唱练习、声部训练放在一起来进行教学的一种缩短教学过程和情节的方法。如:在进行音乐第10 册课程教学时,可将第1课、第2课的歌曲归类到C大调中去进行视唱教学;还可将第2课、第3课、第6课、第7课归类到F大调中去进行视唱教学。由于将相同调号的歌(乐)曲等归类到一个单元中去进行教学,学生对归类的那个调就掌握得较好,教学中,既能复习巩固归类的那个调,又能在进行此调练习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的其他训练。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将学习调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入课堂,这节课就是一节三维目标整合的好课。

②、读谱知识与综合训练归类教学法是将教材中全部读谱知识与综合训练归类到一起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具体做法是:先逐一介绍教材中每一个读谱知识的概念、意义和唱法,再将这每一个读谱知识同有关的歌(乐)曲和综合训练联系在一起进行训练;还可以由一个知识点引导出相关的知识点。比如:教学第10 册读谱知识“下滑音”时可以引出相关知识“上滑音”;学习“前倚音”时可以引出相关知识“后倚音”;学习“弱起小节”后,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内和课外找出第1——5年级的各册音乐教材中的所有从弱起小节开始的歌(乐)曲和综合训练的视唱练习及声部训练曲来唱一唱、拍一拍;通过这种生活展现式的实际操作和体验感悟,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完整地熟练地掌握弱起小节和从弱起小节开始的歌(乐)曲及综合训练曲的特征和规律。在感性和理性上实现知识内化和外化 。如果教师在学生学习实践和操作体悟的过程中能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那么,这便又是一节三维目标整合的好课 。

其实,整合三维目标的教学方法还很多,仅此精简多余的教学环节、紧凑课堂结构;缩短教学过程、增加实践机会的教学方法对实施音乐新课标和在音乐课堂上进行三维目标有机结合的教学就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实施时,如果将这种教学过程与方法同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为一体地引入课堂,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教师在实施三维目标有机结合的教学之前之中,提高自身课堂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和综合业务素质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三维目标整合的重点和关键。如果每个教师都重视这一环节并以此促进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传递,就能实现中国式的三维目标整合的新教育新教学新课堂的理想。

模块五 对音乐学科三维目标的认识

新的课程标准体系,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置课程目标,强调了学科的整合功能,实现了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的转变。那么,对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大家可能有不同的认识。我在这里和大家一起交流,不当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一、主题内涵 首先,三维目标的内涵——

知识与技能:指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

过程与方法:指知识发生、形成与应用的过程和知识形成与应用知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指对知识价值的理解和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提升。 其次,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知识技能是基础,过程方法是桥梁,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升华。 第三,音乐学科三维目标的内涵

三维目标不是三块,而是一个整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始终存在的。学生在任何一节课都会带着一个积极或消极的态度、情感倾向,我们必须把消极的变成积极的,让学生热爱学习,甚至有意识地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觉化。

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认为:音乐教育能有效开发个体潜能,激发创造冲动,升华精神境界,提高生活质量。传统的课程观由于过分强调认知而忽略了情感、态度在学习中的作用,从而导致把丰富、生动的教学活动局限于狭窄单调的认知

主义框框中,这种缺乏情感内涵、充满理性的课程设计,使学生普遍感到学习的枯燥、单调,甚至恐惧、苦恼,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所以我们必须改变这样的弊端,重新审视,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赋予新的内涵。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通过音乐学习,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初步技能,逐步养成鉴赏音乐的良好习惯,为终身爱好音乐奠定基础。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通过对音乐作品情绪、格调、思想倾向、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培养音乐鉴赏和评价的能力,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通过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宽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尊重艺术家的创造劳动,尊重艺术作品,养成良好的欣赏艺术的习惯。通过学习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作品,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传统,热爱中华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

(二)过程与方法

体验。倡导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充分展开想象;保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

模仿。根据中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从音乐基本要素入手,通过模仿,积累感性经验,为音乐表现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探究。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引导学生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活动,重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探究过程。

合作。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

综合。将其他艺术形式有效地渗透和运用到音乐教学中,通过以音乐为主线的综合艺术实践,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及其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价值。

(三)知识与技能

音乐基础知识。学习和了解音乐基本表现要素(如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和声等)和音乐常见结构(曲式)以及音乐体裁形式等基础知识,有效地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音乐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自信、自然、有表情的歌唱;学习演唱、演奏的初步技能;在音乐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表现活动中运用乐谱。音乐创作与历史背景。

以自由、即兴的创作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习浅显的音乐创作常识和技能。通过认知作曲家生平及作品的题材、体裁、风格等,了解中外音乐发展的简要历史,初步识别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音乐,加深对中国民族音乐的认识和理解。音乐与相关文化。认识音乐与姊妹艺术的联系,感知不同艺术门类的主要表现手段和艺术特征,了解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联系。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学过的知识,认识音乐的社会功能,理解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二、音乐课程目标为什么要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来分类?

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设计及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传统课程观认为知识是课程的中心,认为学校的各门课程均应该从相应的学科中精选,课程体系按照科学的逻辑进行组织。这种课程观是外在于学习者的、凌驾于学习者之上的,完全不考虑学习者的兴趣、需要和经验。因此,传统课程目标必然是以知识为中心,以解决若干个知识点为每种教学的具体目标,这就颠倒了知识与学习者的关系,从而使人沦为被迫、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或被迫、被动接受技能训练的机器。

实际上,对学习者情感态度的关注,对学习者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的关注,远比知识与技能重要,这是关系到人的一生发展的问题。下面的案例出自中国基础教育网的一篇文章,发人深省。

我们中华民族历来有吃苦耐劳、立志成才的美德,家长与教师总是用“头悬梁、锥刺股”的吃苦精神激励孩子学习。常有单纯的孩子问家长或老师:“苏秦都困得没办法了,学习还会有效率吗?就是让锥子刺醒了恐怕也学不下去??”无独有偶,在我小的时候,大人们也常用“只要功夫深,铁杵也磨成针”来告诫我。当时我心里直嘀咕:“粗铁棒子能磨成绣花针吗?”现在我对此是不会怀疑的,但另外一个疑问却一直萦绕于脑际:“这样做值得吗?为什么不鼓励学生去找一个能替代针的其他东西,何必要去磨那粗铁棒呢?”实际上,现代教学观要求学生,既能苦学,更要乐学。那种死读书,读死书,孜孜不倦地学,苦苦不停地练,以为只要功夫到,就能成为人上人的观念,不仅培养不出创造性人才,而且有很大的负面影响。遗憾的是,中国人一提学习,便是“十年寒窗苦”“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古训,更使人得出片面的结论:教育是一种外在强迫行为,学习是一件折磨人的苦事。这种观念至今仍很有市场,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学生将学习当成负担,其结果只能是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就像王东华在其《新大学人》书中所描述的一个校园绕口令一样,“不学不厌,不厌不学。边学边厌,边厌边学。越学越厌,越厌越学。学厌厌,厌学学。何时学不厌,厌了不学。”

其实,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我们都应当懂得:如果学习是一种重负,如果学习只是为了让别人高兴,如果学习成为扼杀童心、扭曲人格的凶手,那么学习是有悖于人性本身的,我们的家长与教师又何必甘心自己的子女或学生被学习困扰呢?

我们还应该牢记:苦读毕竟有害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不少厌学者逃学,都是承受不住苦学的负担,很显然,如果我们把苦读作为培养人才的道路去提倡,我们的教育就会走入死胡同。这是谁都不希望的。

三、正确理解音乐学科的三维目标

(一)如何理解课程改革体制下的音乐知识技能观

在新课程的改革体制下,音乐知识技能是不是不重要了呢?在音乐教学工作中,是不是要淡化音乐知识技能呢?要淡化的话,淡化到什么程度?进一步说,在教学中究竟应该怎样处理知识技能问题呢?凡此种种,从根本上说,都集中在音乐课程改革体制下的音乐知识技能观这个问题上。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具有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的重要问题。因此,有必要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

1、音乐知识的内涵究竟是什么?

具体到中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知识是蕴涵在音乐艺术作品中的全部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内涵应该是全方位的,而不是仅限于基础乐理知识或乐谱知识这个狭小范围内的局部文化内涵。

在《音乐课程标准》中归纳,音乐基础知识涉及到以下一些主要教学内容:

基本的音乐表现要素(如力度、速度、音色、节奏、节拍、旋律、调式、和声、体裁、风格等);常见的音乐结构形式(曲式);音乐的体裁形式;认读乐谱的基础知识;有关演唱、演奏的基础知识;音乐创作的浅显常识;作曲家的生平及其作品的题材、体裁、风格;中国、外国音乐发展的简要历史;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音乐与姊妹艺术之间的联系;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人文学科之间的联系;音乐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音乐的社会功能等。

应该说,这种音乐知识观打破了传统音乐教学中的音乐知识观。它不再用单纯的音乐学科观念将学生局限于基础乐理知识或识谱知识这个狭小的范围之内,而大大地拓宽了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使学生在享受音乐、增进审美修养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其音乐文化素质。

2、音乐技能所指的内容又是什么呢?

一般意义上讲,音乐技能是人们掌握、运用音乐专业技巧的能力。具体到中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技能是指:

学生感知、体验、理解、表现、创造、鉴赏音乐艺术的基本能力。如:音乐听觉能力;音乐记忆能力;音乐表现能力(如歌唱能力、演奏能力、表演能力);音乐情感能力;音乐联想想像能力;音乐创造能力(含音乐创作能力在内);音乐鉴赏能力等。同样;这种音乐技能观也和传统音乐教学中的音乐技能观是有区别的。它不再局限于唱歌技能、识谱技能、视唱练耳技能这个狭小的范畴;而大大地拓宽了音乐技能所涉及的范围。

这种拓宽,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以及继续学习、乃至终身学习音乐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该说;这种拓宽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重要举措,而不是面向少数音乐尖子的所谓“精英教育”。

3、学习音乐知识技能的目的是什么?

学习音乐知识技能主要是为了学习音乐艺术,而不是单纯地为了学习音乐知识技能本身。也就是说,学习音乐知识技能是为了享受音乐艺术的美感、提高人们的音乐文化水平以及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而不是为了学习知识技能而学知识技能。

从某种意义上说,掌握知识技能是为了掌握一种学习音乐艺术的工具,架起一座通向音乐艺术的桥梁。学习音乐知识技能绝不是学习音乐的终极目标,也不应该是音乐教学的最终目标。充其量,它只不过是终极目标中的一个过程性目标。

音乐学科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该学科“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被列在了首位,这表明音乐学科在培养全面人才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特殊价值。但我们应该知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维度列在音乐学的首位,不是要削弱其他的两个纬度,“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两个纬度目标在教学中并不能被忽视。对“三维目标”的正确理解应该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学生感悟和体验音乐艺术情感的反映以及形成正确音乐审美价值观的体现;“过程与方法”是关注学生学习音乐的整个过程以及师生共同研究、探索教与学的最佳方式方法;“知识与技能”是学生在体验音乐、感受音乐的同时必须掌握的基本常识和宝贵经验以及表现音乐的技巧、手法。三个维度是一个整体的三个方面,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譬如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是因为进行了科学合理的教学过程和采用了得当的教学方法,这一切又促使学生审美能力(知识与技能)的不断提高,音乐知识的积累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又不断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感、审美情趣,优化了学生的心智结构等等。它们共同立足于学生的审美需求,实现“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二)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实施“过程”优化

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设计及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这段表述实际上包含和涵盖了三个具体目标: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

音乐是不同于绘画、雕塑、舞蹈或诗歌等艺术形式的听觉艺术。由音符所编织的艺术形象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没有视觉或触觉的直接性和空间感,也没有“言之有物”或“言不尽意”的语义性。黑格尔说:音乐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和变动性,但却没有空间性。在等值空间中,音响是不能并存的。声音的出现是一个过程,前一个声音流逝了,后一个声音随之出现;后一个声音流逝了,又被另一个声音所代替。它本身的非语义性和不确定性使它具有特殊的学习方式——体验的方式。音乐学习原则上是不能依靠讲授的,音乐讲授这种方式完全与自身的体验相悖,是以他人的感受取代自己的感受。因此,音乐学习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比学习结果更为重要,是学生在音乐中主动参与、积极体验、乐于探究、充分体验的“过程”教学。

新音乐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教学中的“过程”,把“过程与方法”作为三维目标的重要内容。改变了过去重目标轻过

程的教学理念。但是,随着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的音乐教学课堂又出现了另外一种倾向:“过程”流于形式,脱离目标,有的甚至为“过程”而“过程”,使其成为一些无意义无价值的“过程”,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2、 小学音乐教学中“过程”优化的必要性

音乐教学过程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在掌握系统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形成基本技能的基础上,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如果我们把教学过程看成一个长的链条,则它是由一个个的环节组成的。我们从教学过程展开的程式上来看,首先出现的是教学目的和目标,随后是围绕着目的和目标展开的活动,最后是达到一定的结果。而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则把教学过程的成分系统地分为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形式、教学速度和分析教学结果。而我们所要研究的“过程”是音乐教学过程中的中间环节,即“围绕着目的和目标展开的活动”,或者说是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可以说是学生参与、学习、体验、探究和创造音乐的过程。

小学音乐教学中“过程”优化有其必要性吗?

首先让我们从音乐课程价值上来看。音乐课程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审美价值。应该说音乐有德育的功能和作用,但音乐教育的长处在于给人的道德观念以情感上的支持。所以,音乐教育的重要价值应该是审美教育。而审美本身就是个过程。如音乐诸要素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不是靠枯燥的、单纯的技巧训练和死记硬背来掌握的,是要通过学生亲身聆听、感悟,在一个逐渐内化的过程中感受到音乐中最激动人心和极具表现力的内涵。从一聆听到感悟,从外现到内化的过程,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因此,优化“过程”,改变以往的单纯记忆概念、枯燥训练技巧的方式,真正以感悟的方式、以音乐实践的形式进行音乐学习,音乐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审美价值,成为审美教育。

音乐课程价值体现的第二方面是创造性发展价值。音乐教育在发展学生创造能力方面有着特殊功能。音乐的产生过程,是个完整的创作过程,我们称其为三度创作:作曲、表演和听赏。因此,无论是学生的表演也好,欣赏也好,都伴随着创造性的表现,伴随着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由此看来,创造的本质也是一个过程。所以,优化“过程”,给予学生进行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空间,即便是同一首作品,也鼓励学生大胆做出不同的判断,并说出自己不同的感受,是有必要的。

表现与社会交往价值是音乐课程价值体现的第三个方面。人们需要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表现自己。许多观点可以通过语言表达,然而语言有其一定的局限。人类的许多经历和情感还可以通过其他的媒介得到更充分的表达,如舞蹈和音乐等。音乐教育给学生提供了创造性表达个人情感的可能性,尤其是小学音乐教育主要以集体的方式进行的,它需要学生树立群体的和谐意识。从这个意义上看,它更是一个具体的过程。因此,通过“过程”的优化,使相互配合的群体音乐活动成为以音乐为纽带进行的人际交流,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有助于加强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其次,从内容标准上来看。在音乐课程中,“感受与鉴赏”被视为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音乐教学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是使学生会听,然后以听为中心,进行其他一切音乐实践活动。唱歌、演奏乐器、识谱等均离不开听觉的主导作用,音准、节奏感、声音表现力等诸因素也需要由听觉来鉴定和调整。“感受与鉴赏”是“听”的过程,是学生音乐学习的自主、探究、交流的生动过程,是学生体验美感、丰富情感、促进想象力的过程。因此,“过程”优化,有助于训练和培养良好的听觉感知,发展优异的音乐思维,提高学生的“感受与鉴赏”能力。

在音乐教学中,“表现”是另一种形式,是从外显到内化,再从内化到外显的过程。它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性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恰感情,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这说明“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通过“过程”的优化,激发学生参与音乐表演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兴趣以及表现音乐的自信心。

综上所述,从音乐课程价值的三个方面、以及从音乐课程的内容标准的诸方面来分析,“过程”优化具有切切实实的必要性,“过程”优化势在必行。

2、小学音乐教学中“过程”优化的策略研究

所谓“优化”,就是通过一定的策略,有针对性地、有计划地、系统地控制音乐教学中的“过程”,花费较小的精力,较少的时间,实现真正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过程,使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感受、鉴赏、表现和创造。 ①、“过程”优化的策略之一:实施有目标的“过程”

“过程”优化是教育观念转变的一种体现,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探索。“过程”优化不是不要结果,而是更看重结果的得之过程。我们知道,任何过程都是在一定目标下展开的,而任何目标也都需要通过一段过程来达到的,过程与目标是密不可分的。过去我们的教学比较注重教学的结果,即以教学目标为中心,甚至偏向“教学目标”唯一论。新的课程标准出台后,又出现了一边倒,许多课堂教学只看重过程,而不要目标,就有了一些无意义、无价值、无效能的过程出现,教师走过场,学生瞎热闹,纯粹是为“过程”而“过程”,这两者都不可取。因此,实施目标性明确的“过程”是“过程”优化的重要前提。

我们认为,目标可以分为终极目标和过程目标。音乐教学中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激发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音乐感悟能力,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促进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创造力等。 而过程目标应该更为具体,要根据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的实际情况,教材的内容安排,教学的环境因素等制定。具体地说,过程目标是学生在音乐活动过程中体现的,制约于音乐学习过程的参与态度与参与能力。参与态度是在动机、兴趣、意志和价值观念的综合作用下,在音乐活动中具体表现出来的良好行为倾向和行为习惯。近代学习心理学的动机理论认为:需要与需要的满足是与动机和动机的激发紧密联系着的。探究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加入和获得接纳与交流机会的需要,是激发人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基本需要。因此,在制定过程目标时,要设计探究性的活动,以及群体性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ft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