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内蒙古包头三十三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更新时间:2023-08-16 15:59:01 阅读量: 教学研究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7-2018学年内蒙古包头三十三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命题人:云诺审题:教科室日期:2017-10-19

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

1. “夏朝设秩宗,商朝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明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A. 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B. 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

C. 实行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制度

D. 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中可以得知既掌握神权,又掌握行政权,明显表现出神权和行政权相结合的特点,故C项正确。材料中“秩宗”是一官名,后世用为礼部的习称,并非地方官员;材料中的“卜、巫、史”等都是官民,没有体现血缘关系,也没有体现宗族,因此ABD均错误。所以答案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

【名师点睛】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商王有控制内外服的权力,借神权以巩固王权。西周实行分封制度,打破了地方的血缘关系,中央权力进一步加强。商周时期都是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的特点。

2. 据《史记》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周与鲁的关系是

A. 父子

B. 兄弟

C. 平等

D. 大宗与小宗

【答案】D

【解析】材料讲的是周武王灭掉商之后,将其弟周公分封于鲁,这就是分封制,联系他们的是血缘,形成的是宗法制,是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故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

3. 商朝的王位继承,有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说法。这一继承制度

A. 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B. 使政权趋向严密

C. 有利于社会稳定

D. 易导致权力纷争

【答案】D

【解析】“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没有明确规定父亲死后王位由哪一个儿子继承、兄长死后王位由哪一个弟弟继承,所以在继承问题上会产生纠纷,最终演化为权力纷争,故选D,而排除BC;A中的分封制是在西周才出现的制度,故A的说法不符合史实。

点睛:“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体现了在家天下的初期,商朝统治者在王位继承问题上的初步思考和实践,正是因为它还是有可能引发权力纷争,所以到西周就发展到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从而消除了王位继承问题上容易引发纷争的问题,保证了西周政权的稳定,这一过程体现了一个制度的最终形成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的。

4. 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A.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B.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C.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D. “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答案】D

【解析】“封建亲戚,以蕃屏周”是分封制及其影响的体现,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是察举制的体现,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是宗法制的体现,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谱牒”“宗”都是宗法制的体现,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5. 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中写道:“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下列有利于周统治“最长久”的制度是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禅让制

D. 宗法制

【答案】A

6. 周初先后分封了71个诸侯国,其中周武王姬发封其兄弟立国者15人,姬姓立国者40人。这说明分封制的突出特点是

A. 等级

B. 血缘

C. 嫡长子继承

D. 世袭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西周的分封制。从材料“周武王姬发封其兄弟立国者15,姬姓立国者40人”可以看出同姓亲族在分封的诸侯国所占的比例一半以上,由此可以看出分封制的特点是血缘关系是分封制的前提。所以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的特点

7. 下列制度与成语”数典忘祖”不肖子孙”相关联的是

A. 禅让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世袭制

【答案】B

【解析】成语”数典忘祖”“不肖子孙”中的“祖”、“孙”体现的是血缘关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血缘关系在宗法制中体现的最为突出,故选B;D也属于B的一种表现,故排除;AC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8. 在观看古装戏时你会经常听到“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一语。从理论上讲这一说法最早可以追溯到:

A. 秦始皇

B. 汉高祖

C. 汉武帝

D. 周武王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uw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