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三十三中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文

更新时间:2024-05-22 19:5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包三十三中学2012~2013学年度高一(下)学期期末

历史部分 24. 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25. 《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这表明唐代工匠

①频繁更换工种 ②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 ③职业是世袭的 ④是临时工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26.《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人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增加赋税收入 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保护小农经济

27. 美国银行家杨格在《1927至1937年中国财政经济情况》中说:“美国有意识的抬高银价。……已在中国酿成无法忍受的困苦。”面对这一“困苦”,南京国民政府采取的重大举措是

A.实行“币制改革” B.鼓励华侨投资国内产业 C.发起提倡国货运动 D.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28. 1893年,有位官员上奏朝廷说:“近来体察沿海各口商务情形,洋纱一项进口日多,较洋布行销尤广。江、皖、川、楚等省,或有难销洋布之区,更无不用洋纱之地。”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洋纱洋布主要在通商口岸使用 B.进口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 C.长江流域传统织布业逐渐消失 D.民族织布业大量使用进口洋纱

29. 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它”是指 A.土地改革 B.“一五”计划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人民公社

30. 天津著名中药企业达仁堂如今已有百年历史。20世纪50年代纳入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后,原有分号与其全部脱钩,达仁堂只管生产,不管销售。在20 世纪90 年代中期的发展中,该企业曾一度“拔剑四顾心茫然”。造成其“茫然”的主要原因是 A.集中统一管理使企业失去活力 B.企业产品质量下滑 C.企业失去分号,力量削弱 D.企业尚未适应市场经济 31. 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这一描述表明 A.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 B.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 C.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 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

32. 西班牙在美洲的主要黄金来源地是新格拉纳达。到1600年,从这里出口了400多万盎司的黄金。新格拉纳达的黄金产量逐步上升,到18世纪,其产量约为16世纪产量的三倍。这些黄金的流入直接导致西班牙

1

A.国力增强,确立世界霸主地位 B.资本积累,引发本国工业革命 C.贸易发达,成为世界市场中心 D.物价上涨,冲击封建生产关系

33. 下图 是1933年刊登在《华盛顿星报》上的一幅漫画,用以宣传当时美国政府的某项措施。位于画面中间的人物代表美国政府,“NRA”是“全国复兴管理局”的缩写。这项措施旨在

A.恢复银行信誉 B.鼓励建立工会 C.加强社会保障 D.调整劳资关系

34. 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它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

A.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 B.推行农业集体化 C.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D.实行余粮征集制

35. 近年来,“大宗商品源源不断从其他新兴经济体流入中国,这些国家由于出口激增收入增加,进而增加对中国制成品的消费——中国通过自身的高速增长,打开了新兴市场经济增长的阀门”。这一材料表明

A.中国制成品的进口超过出口 B.中国已成为发达经济体成员 C.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合作加深 D.新兴经济体的经济竞争加剧

40. (16分)美国杜邦公司的历史是两个多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片断一 初创

1802年,从法国购进机器,在特拉华州的威尔明顿市郊创建了火药厂,生产黑色火药。不久,法国订单便源源不断到来。

1805年,美国军方宣布,其所需火药将全部由杜邦火药厂生产。 片断二 发展

1902年,建立东部实验室,它是美国最早的工业实验室之一。

1903年,建立中央实验站,并利用其在化学方面的研究成果生产清漆和其它非炸药类产品。

片断三 转型

1920年,关闭了威尔明顿市郊的火药厂。

1922—1925年,研发出快干型耐磨亮漆,用于汽车生产;制造出成本低廉且耐用的塑胶产品。

2

1929—1943年,发明尼龙;研制出可用于音像磁带、雨衣、不粘锅等产品的新型涂料。 1958年,成立公司国际部。此后,海外投资持续增长。

——据胡国成《美国现代化工之父——杜邦》等

(1)据片断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说明杜邦火药厂初创时期利用了哪些有利条件。(4分)

(2)据片断二,指出杜邦公司的发展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哪些特点。(4分)

(3)据片断三,概况指出杜邦公司自1920年起进行了哪些战略调整,并说明其历史背景。(8分)

41. (3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增加财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

——摘自《列宁全集》

材料二 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的。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贷款给苏联。

——摘自《斯大林选集》

材料三 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

——摘自《斯大林选集》

材料四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八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即“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苏维埃政权为什么要实施快速工业化战略。(9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是如何为工业化打基础并

找到资金的。(10分)

(3)材料三中所说的“通常的”工业化道路是什么?结合材料二、三,以英国为例加以说

明。(8分)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新中国初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并分析这一设想与

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9分)

3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24 D 【考查点】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25 B 【考查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经营形态 26 D

27 A 【考查点】国民政府前期的民族工业

28 D 【考查点】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29 D 【考查点】人民公社化运动

30 D 【考查点】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决策及其意义 31 C 【考查点】大众报业的发展

32 D 【考查点】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33 D 【考查点】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34 A 【考查点】新经济政策

35 C 【考查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40(1)利用工业革命提供的有利契机,采用机器生产;当时战争不断,火药市场广阔(若

从殖民扩张或美国西部开发等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2)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化学工业等新兴工业部门兴起。

(3)①由军用生产为主转向民用生产为主(或由火药生产为主转向化工行业的多个领域)。 原因:一战后,出现了和平局面;美国经济进入繁荣时期。

②扩大海外市场,增加海外投资。 原因: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二战后确立了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41(1)苏维埃政权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处于敌对势力包围中;经济技术落后,国

防薄弱;如不快速发展重工业、实现工业化,经济、技术就不能独立,政权将被扼杀。 (2)实行企业国有化、农业集体化;政府把国有企业利润集中收缴;征收农业税,以艰苦

奋斗、厉行节约等方式筹集工业化资金。

(3)从发展轻工业开始。殖民掠夺(海外扩张)进行原始积累;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

工业革命(从轻工业到重工业);逐步实现工业化。

(4)借鉴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尽快实现工业化;但又不能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走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

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4t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