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教案(新)

更新时间:2023-10-19 18:5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理解作者的感情,探究文章的主题,在多元解读中感受作品的生命力。

过程与方法:从关键句(凝聚着作者情感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注重审美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教学重难点:

1、抓住语句分析作者的情感,探寻作者的内心世界。 2、结合作者人生经历及时代背景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方法:

从圈划、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本文的主旨,提高感悟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1. 导入: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看到绿色你会想到什么?请用一个词

语来回答。教师总结:是的,绿色是自然之色,在我生活的南方,即使到了现在的秋冬季节也随处可见绿的踪影。看到一株小草,我们就会想到它“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旺盛生命力;看到一束橄榄枝,我们就会想到它象征着和平与安宁。今天我们也来欣赏一种绿,是现代散文家陆蠡在烽烟四逼,民族危亡的时刻写下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2. (板书题目)

(1)首先单从题目中的“囚”字,我们能看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作者对绿的喜爱还是讨厌?)。本文题为“囚绿记”,意思是记述“囚绿”的经过。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了,文中哪几段是写“囚绿”的?(8—12,找出具体描写作者囚绿经过的那一句话) 那么这株常春藤被囚禁前和被囚禁后又与作者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提示:

①囚绿之前可分为两部分,1—4:“我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占有它,那是有一个小小理由”,“小小理由”是什么,就是遇见了绿色。遇绿时的心情是——喜悦,毫不犹豫,了截直爽。 ②5—7:念几句描写绿的语句,这是作者在具体地描写绿色,是作者在欣赏这株常春藤,所以是“赏绿”。急不暇择,揠苗助长,表达了作者接近绿色的迫切之情,为下文的故事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

③既然相遇了就必然会有故事发生,就是这样一种揠苗助长的心情,就是这样一种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占有它的冲动,使得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大家都说冲动是魔鬼,作者在冲动之下做出了怎样的举动呢——囚绿。

我伸出手去,把柔条牵进屋子里,叫它伸长到书案上,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④可是既然作者把绿色描写得这么美丽,为什么要囚绿呢? 因为作者爱绿心切,所以“囚绿”。他把绿看作是生命、希望和快乐的象征。也因为“绿”可以消除作者的孤独与陌生。让我出于一种“私念”想让绿色与我更接近。

可是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呢?这嫩绿的枝条会对作者的爱作出怎样的回应呢?(9—11段,同学找出相关语句,)

⑤面对绿友的固执,作者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生的欢喜→不快、损害自尊心→不能原谅自己的过失,但仍旧不放走它→计算这“绿囚”出牢的日子,释放它。(PPT:??绿的过程)

⑥读到这里,细心的同学可能会发现作者对这株常春藤的称呼在慢慢发生变化: 绿影—绿色—绿友—绿囚、囚人—绿友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由遇绿的“惊喜”,到赏绿的“热爱”,到囚绿之初的“欢喜”,到囚绿不久之后的“恼怒”、“意识到我的过错”、“默念在我的心中生长了”,再到释绿时候的“珍重”,最后到怀绿时候的“思念”。(PPT对应)

主体升华:

1、师:人居斗室为“囚”,木处方院为“困”(板书) ,能不能把本文的题目《囚绿记》改

成《困绿记》?既然作者囚困的是一株常春藤,是这个“木”,那么他用“困绿记”是不是更合适呢?(请结合课文内容和文章写作背景来回答) 分析参考:

不能换。这里的“囚绿”是把绿拟人化了。囚绿就是囚人,作者是借绿来比喻自己,人在监狱中在困境中,就如同被囚住的绿,他依然会固执地向着阳光生长,生存的欲望和对自由的向往驱使他不断地生长和攀援。这里作者不仅写了常春藤这个绿友,还有他在乡下的草屋里看见的绿,这是未除净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绿的芽苗,在那样一种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就算没有阳光的照射,草根依然能冲破土层长出嫩苗。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补充背景资料: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成为一座“孤岛”,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作者陆蠡当时就是自告奋勇留在上海的文艺工作者之一。正由于这个原因,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日本兵抓捕,狱中他宁死不屈,被刑审数月,惨遭杀害,仅34岁。 《囚绿记》写于抗战爆发后(1938年),当时中国大地烽烟四起,正遭受日本侵略者践踏,在这民族危亡的时刻,在上海坚持抗日文学创作的作者由此怀念起一年前暂住北京时,窗外的一株常春藤,于是满怀深情的写下了《囚绿记》。 分析参考:

“绿”还象征着多灾多难而又坚韧不拔的中华民族。

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作者从绿“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那种顽强抗争的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中,感受到了民族的顽强性格,看到了民族的希望。

所以作者借这一株被囚的常春藤,不仅抒发了自己对自由、光明的渴望和对困境中顽强抗争的精神的赞扬,更寄托了对民族未来的美好祝愿。

2.找出你感受最深的或是最让你感动的语句,并说出理由。所以我们可以用几个词来概括,绿色象征着什么?生命、希望、光明、自由、坚贞不屈。

教师总结全文: 陆蠡因为自己的宁死不屈而惨遭杀害,他不仅是一位文学家,更是一位革命烈士。巴金曾用这样的话来评价陆蠡: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在和崇高的灵魂在接触”。的确,今天我们透过这一株常春藤让我们看到了他无限的爱国情思,触摸到了他那崇高的灵魂和那颗黄金般的心灵。 古今中外,其实有很多作家都有如陆蠡一般的崇高的灵魂和那颗黄金般的心灵,比如诗人艾青因参加“左翼美术家联盟”被国民党逮捕,被关押在看守所中。他写《大堰河——我的保姆》时是在一个早晨,在一个狭小的看守所窗口望着窗外一片茫茫的雪景之时;还有我们所熟知的热爱自由的俄国诗人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后又遭到第二次流放,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诗人激情澎湃,思绪万千,写下了《致大海》。

情感体验:

教师过渡语:离开北平,作者依然怀念着他的“绿友”,希望有一天能和它重见。但作者惨遭日军杀害,最终无法相见。假如作者在被囚的狱中又怀念起这位“绿友”,他会说些什么呢?

请揣摩作者当时的情感,以作者的口吻这位绿友说一句话。(如果没时间了就让同学们下去思考)

在我活着的四十几年中间,我认识了不少的人,好的和坏的,强的和弱的,能干的和低能的,真诚的和虚伪的,我可以举出许多许多。然而像圣泉这样有情有义、无私心、为了朋友甚至可以交出自己的生命、珍视他人的幸福甚于自己的人,我却见得不多了。(巴金《怀陆圣泉》)

巴金在《怀陆圣泉》一文中说:他是一个视死如归的人,他自己找到日本人那里讲道理、辩是非,他有强烈的正义感,他相信敌人也会在正义面前低头,他唯一的罪名就是口供强硬,他说汪精卫是汉奸、大东亚战争必然失败,他可能为这几句真话送了命。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2w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