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梨引种试验初报

更新时间:2023-03-19 20:41:01 阅读量: 人文社科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刺梨引种试验初报

摘要:通过对刺梨的引种驯化试验,证明在山东一定范围内,结合栽培措施,刺梨生长结果良好,并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刺梨;引种驯化;栽培措施

刺梨(Rosa roxburghii) 蔷薇科蔷薇属植物,又名缫丝花、茨梨、木梨子。为落叶小灌木,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野生果树,也是一种很好的观赏花卉和绿篱植物。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江西、安徽、浙江、福建、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其中尤以贵州分布最广,产量也最高。

刺梨果实富含糖、维生素、有机酸、矿质元素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尤其是维生素C的含量极高,每百克鲜果中含维生素C达841.58—3541.13毫克,是柑橘的50倍,猕猴桃的10倍,是当前水果中维生素C含量最高的,具有“维生素C之王”的美称。 刺梨果实不仅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医疗价值,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同时具有防癌、抗衰老、排铅等医疗效能。

刺梨果实既可生食,又可加工成果汁、果酒、果酱、果脯等,可远销日本、香港及其它国家和地区。

为了充分开发刺梨,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我们对刺梨在山东适生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探索。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选在临沂市河东区,属温带季风区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全年平均气温14.1℃,年降水量849毫米,全年无霜期200天以上。四季分明,光热丰富,雨水充足,气候温和。土壤为砂壤。

2 材料和方法

从贵阳引进种子和苗木,进行育苗造林。观察刺梨的适生生态条件。

3 结果与分析

3.1 温度

刺梨原产中亚热带,引到暖温带,气候条件差异极大,其中气温是主导因子。从表1中看出,刺梨在原产地适生于较凉爽气候 。在原产地以海拔1000——1600米、年平均气温12——15℃、年降水量1000——1300mm的地方刺梨分布最多,适生地区与试验地气候相似,特别是在3——10月的生长季节中,水热条件基本能满足磁力生长发育的需要。 但是,山东省一月平均气温-1.0——-4.0℃,七月平均气温25.0——27.0℃ ,无霜期180——230天,与原产地相差较大,特别是秋末冬初和早春的寒潮频袭,大风降温,容易使刺梨有嫩枝受冻、抽干的现象。原产地绝对低温-10℃,而山东省为-15——-20℃ ,冬季容易受冻。据山东农业大学许慕农教授研究:(1)在无掩护的条件下,枝条受冻率86.4%,在小地形掩护下受冻的枝条占22.7——25.4%,在风障的保护下仍然有6.2%的枝条受冻。(2)春季造林的苗木,当年易受晚春寒潮危害,地上部分全部冻死,5月开始萌发新枝。

刺梨能抗高温,即使在38——42℃的高温季节也能正常生长,枝条能延伸2米以上;但是高温干旱,株丛矮小,结果少且小。

注:1、2、3、4、5为原产地。

3.2 水分

在原产地,刺梨在河滩、水塘、田坎、堤坝、山谷等水分充足、土壤深厚的地方,生长旺盛,结果多,果大,品质优良。有的单果重39.8克。在干旱或土质瘠薄的地方,株丛矮小,发枝力弱,早落叶,结果少,品质差,果小,有的单果仅为5克。试验地的情况与原产地相似。

表2 水分对刺梨生长发育的影响

注:资料来自山东农业大学许慕农教授

刺梨耐旱性较低,抗涝性却很强。在地面积水15——20cm的情况下积水两三天后刺槐、桃、杏等都被涝死的情况下刺梨仅有部分叶片发黄。刺梨的耐涝能力略低于杨柳,易在水分较多的地方栽植。

3.3 土壤

在原产地刺梨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大,从粗骨质土道粘土、沙土均能生长。在中性、微酸

性的棕壤、山地褐土以及河潮土,土层深厚湿润的地方生长良好,经济效益显著。在钙质土壤中也能生长,但要求土层深厚,结构良好。

3.4 光照

野生刺梨是林缘和林中空地的森林植物,需要森林环境。原产地的刺梨不耐阳光直射,结实却又需要一定量的侧方光照。引种试验发现,在土壤水分充足的地方,虽然在阳光直射下,生长、开花、结果均较好:刺梨生长在郁闭度0.3——0.4的林地上,生长发育和开花结果均较好,三年生平均树高2.16米,平均冠幅1.61×1.32米,平均结果126粒,平均单果重14.5克,平均株产1.84千克;在树荫下(郁闭度0.7)的刺梨,平均树高2米,平均冠幅

1.12×1.0米,平均结果28粒,平均单果重10.8克,株产0.3千克。

4 结论

刺梨在山东的发展应有一定的范围,在鲁中南地区,或具有一定小气候的低海拔向阳山坡可以栽植,生长结果良好;抗寒驯化是刺梨引种成功的关键,在驯化过程中结合栽培措施防止刺梨冻害:(1)9——10月应尽量不浇水,保持干旱状态,促使刺梨早日停止生长,提早木质化;(2)在10——11月中截和疏去部分枝条,促使植株内透光和下部枝条木质化;

(3)在根部覆土盖草;(4)用第二代、第三代甚至第四代种子育苗,先用实生苗造林,经选优后在大量繁殖苗木造林;(5)尽量选择避风向阳、土层较厚的小地形造林。试验证明,第二代种子育苗造林后抗寒性明显增强,枝条轻微受冻率只有15——2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5v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