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官廉吏小辑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4-19 14:55: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蜀中张氏,有清望族,文章德业,代有闻人。康熙、雍正朝重臣名臣张鹏翮,尤足称杰。

张鹏翮(1649——1725),字运青,号宽宇,出生于清代四川省遂宁县黑柏沟(今重庆潼南县),祖籍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今湖北麻城)。康熙九年(1670)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历官苏州知府、浙江巡抚、江南学政、两江总督、河道总督、刑部尚书、户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太子太傅,几乎担任过清王朝从建立到走向鼎盛时期内政、外交的各种重要职务。卒谥“文端”,著有《张文端公全集》。《清史稿》《清史列传》《锦里新编》《四川通志》《辞海》等有传。

张鹏翮历官五十余年,立志远大,以身许国,品行高尚,作风严谨,一生精覃,清操自矢,才干非凡,政绩卓著,名满天下,时称“贤相”、“清官”。生前,康熙帝对他的评价是“天下廉吏,无出其右”;逝后,雍正帝赞誉他:“志行修洁,风度端凝。流芬竹帛,卓然一代之完人!”评价之高,无出其右。集政治家、水利专家、诗人、文学家、外交家、教育家于一身,为清代四川人中官位最显赫、名声最响亮的人物。

张鹏翮工诗善文。清中叶四川学者李调元《蜀雅》云:“文端论诗,以性情为主”,并称赞其《自叹》诗“恬退实从肺腑中流出,不愧曲江(唐诗人张九龄)风度”。清末四川学者孙桐生《国朝全蜀诗钞》云:“文端平生居官以清节重,扬历中外,早著循声。诗亦纯实简质,自是正声。”民国总统徐世昌辑《晚晴簃诗汇·诗话》云:“文端为治河名臣,行役之作,意境独超。”清诗研究专家钱仲联主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清代卷)也对张鹏翮之诗作了中肯评价。

张鹏翮现存诗600余首,题材广泛,体裁多样,语言清新,格调刚健。七言律绝,佳句络绎。诸如民间疾苦、旅思羁愁、离怀别绪、英雄肝胆、儿女柔情、山川景色、乡土民俗、历史人文、异域风光等在其诗中均有呈现。尤其是康熙二十七年(1688),张鹏翮出使俄罗斯,往返百余日,写下不少纪行诗,表现出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毅顽强的意志,词精句美,诗意浓郁,气格高亢,盛世英气,勃勃有声;俄罗斯异国风光,历历在目,这在整个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也是前无古人的。

张鹏翮论诗主性情,开清代性灵派先声。张鹏翮比清代性灵诗派主将袁枚早60余年,其诗论主张直接影响到其玄孙性灵派大诗人张问陶。著名学者吴庚舜说:“张问陶的诗歌理论一般文学史只着眼于袁枚对他的影响,而忽略了他的高祖张鹏翮对他的直接影响”。由此可见,张鹏翮对后世诗歌的影响是不小的。

人物生平编辑

为官清廉 一生正气

张鹏翮为官重民生疾苦,深受百姓爱戴。1683年担任兖州知府三年,清正廉洁,查判昔日积压疑难案件,昭

《清代蜀中第一家:蓬溪黑柏沟张氏家族》

雪许多冤案,释放冤民30人;重视农桑,举办教育,百姓安居乐业,民风大变,离任时官吏百姓拦路哭留。1689年,张鹏翮任浙江巡抚,抵任后即退还室内华丽陈设,生活俭朴,勤理政务,革除陋规恶习,严惩贪官污吏。重视教化以正民风,禁止摊派减免赋税,赈济灾民保其生活稳定。社会稳定,百姓丰足。1694年,张鹏翮升兵部右侍郎,离浙时,感恩戴德,拦路阻轿涕泣挽留,后绘其像于竹阁之上,要子孙后代“勿忘我公之惠政”。

1694年,张鹏翮任江南学政,当时科举考试营私舞弊甚重,因铁面无私,公正严明,使一些考生虽持有京城权贵的亲笔推荐信却不敢呈交。他秉公主持科考,所选之才不少为贫寒有识之士。康熙褒奖他为“天下第一等人”。江南士子亦深念其节操,“每言及辄欷嘘流涕”。

1713年至1722年,张鹏翮任吏部尚书近10年。在清代,吏部居六部之首。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均归吏部负责。为了对付有人来说情、请托,张鹏翮在府邸的厅堂上,树了一尊关圣帝君塑像,周仓持刀威严旁立。神座的侧面,摆一书案。每逢亲朋好友有私事请托时,他便指着塑像说:“关帝君在上,岂敢营私徇隐?”有些交谊甚笃的人,硬要求得一好的差使,张鹏翮微微一笑,诙谐地说:“周将军手中的青龙偃月刀很锋利,你不惧怕吗﹖” 打消登门请托者的邪念妄想。

公直廉明 不避权贵

1698年张鹏翮任刑部尚书,由于他公直廉明,“不避权贵,人皆惮之”,凡有重大的案件,总是派他去处理。他就任刑部尚书不久,总督噶礼诬告苏州知府陈鹏年,说陈所作《重游虎丘诗》是反诗,康熙帝派张鹏翮查处此事。当时张鹏翮的儿子系噶礼的部下,专横暴戾的噶礼扬言:“张鹏翮若整到我的头上,我就杀了他的儿子?”但刚正不阿的张鹏翮并没有被噶的威胁所吓倒,照样作出“直鹏年而曲噶礼”的实事求是的结论。

1699年,陕西巡抚布喀弹劾四川陕西总督吴赫等侵蚀挪用百姓的粮食和银两。康熙帝又命张鹏翮等前往陕西查处此案。张鹏翮秉公执法,严惩贪污,督抚以下有违法都皆按法律治罪。康熙帝对此很赏识,谕大学士曰:“鹏翮往陕西,朕留心访察,一介不取,天下廉吏无出其右。”

水利专家 功高垂世

1700年,张鹏翮任河道总督,正值黄河泛滥,水患连年。张鹏翮钻研治河理论,总结前人经验,博考舆图,仔细勘察,提出“开海口,塞六坝”的治河主张和“借黄以济运,借淮以刷黄”的治河设想,采取“筑堤束水,借水攻沙”的作法。康熙倚重张鹏翮治河,称他得治河秘要,谕大学士曰:“鹏翮自到河工,日乘马巡视堤岸,不惮劳苦。居官如鹏翮,更有何议?”

张鹏翮按治河方案指挥数十万民工治河,历时8年,黄淮大治,漕运通达,下河连年大熟,人民安居乐业。他将治河经验写成《治河书》10卷,《中国水利史》列专章介绍,高度评价“这不仅于国计民生贡献巨大,而且就其科学水平,也居当时世界水利工程最先进行列”。

以身许国 胆识超人

1688年5月,张鹏翮奉命为副使,随索额图所率使团到俄商定中俄边界。一行人进入荒漠时,常遇风暴,滴水皆无,有人渴死途中,张鹏翮两腿被马鞍磨得血肉模糊,仍艰难前行。他在家书中写道:“愿效张骞,以身许国,予之志也。”经过克鲁伦河时,恰遇两个少数民族部落发生战事,张鹏翮主张派使者前去说明路过原因,以免误会,但未被采纳。结果遭袭击被俘去先锋。使团众人惊惶欲退,张鹏翮厉声阻止说:“事出危险,正臣子捐躯效命之时,公等皆怯,某独当之!”后按张鹏翮意见派人前往解释原委,方消除误会,额诺德认错谢罪,放了先锋,让出通道。同行者无不叹服张鹏翮的义勇和胆识。这次深入漠北,显示了清王朝捍卫边疆的决心,为次年中俄签定《尼布楚条约》作出了积极贡献。张鹏翮更是“扬名中外,以清节著”。曾为眉州三苏祠撰联: 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 清代楹联家梁章钜《楹联丛话》云:“眉州三苏祠中,楹联林立,殊少佳构。惟大门有张鹏翮一联,最为大雅。”可见,张鹏翮一联,是清代三苏祠楹联中写得最好的一联,实为三苏祠楹联之冠军。今尚存,应加强保护,以免损坏。

高以永,字子修,号荆门,浙江省嘉兴府秀水县新丰村(今浙江嘉兴市南湖区新丰镇竹林村)人。北宋名将高琼第二十二世孙。于康熙十一年(1672年)中举人,十二年(1673年)中进士,十八年(1679年)年调任内乡知县,兼管镇平、淅川两县事务。二十七年(1688年)升任直隶省安州知州并兼新安县事。

三十一年(1692年)任户部江西司员外郎,仅一年余,因劳于政务而病卒于官邸,享年六十三岁。

高以永初到内乡便问民疾苦,赈济灾民。清同治《内乡通考》评论说,“高以永,广开垦,除匪盗,其有造于内乡者甚大”。[1]“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

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这副楹联,正是他所撰。

高以永是北宋名将高琼二十二世孙。高以永天资聪颖,康熙十一年(1672年)中举人,十二年(1673年)中进士,康熙十八年(1679年)年调任内乡知县,兼管镇平、淅川两县事务,开清代内乡知县任职九年之先河。二十七年(1688年)升任直隶省安州知州并兼新安县事。三十一年(1692年)任户部江西司员外郎,仅一年余,因劳于政务而病卒于官邸,时年六十三岁。[2]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高以永上任安州知州后,二十八年(1689年)“畿南大旱,赤地千里,以永兼摄新安(县),两地求赈者日以千计。常平仓粟石散给立尽”,又请示上司从国库内拨赈灾款30万,以永遍历乡村亲自给发,不假吏役之手,政策从一而终。烈日当头,尘土弥漫,以永奔走于乡村田野,安抚百姓。脸晒黑了,人累瘦了,“见者不知其为官也。”

安州境东有浅水湖泊白洋淀,因水涸为地,百姓在此种麦偶有所收。驻保定旗军见其有所收获,指为放马场地。府下令清丈及赋,以永极力争辩。言此地为水浸偶遇干涸,而指

为马场地。他日水溢地不可得,而按籍应有马场地若干,应指他地以为固定马场地。为此争论无穷,以永据理争辩,未果。后霪雨忽发,白洋淀巨浸如旧,果如以永所料,最终如愿,得以安寝,州人无不叹服。

安州地处天子脚下,驿递繁重,且土瘠民贫,赋税多不能完成。为本州应役者,按例每年每里一人轮值,虽为轮值,实为奸黠者主之。所需修城物料,上官驿马,加上应役人员饭食工银,往往费一征十,民不堪勒索之苦,上官虽也知其弊政,但司空见惯,长期不改。以永执政,察其弊立其约,勒石碑于州门外,永为禁革。凡公事皆官自理,不得烦及里民。从而大大减轻了百姓的负担,“民得安枕”。每遇皇帝大驾行幸,沿途诸州县接上司牌文,即派遣于民,而民多告病以为推托之词,惟以永“措置有方,事集而民不扰。”

高以永温厚和平,爱护百姓,心胸开阔,赋性宽仁。遇大事他人震惊,惶惶不知所措,而他总能沉着冷静,以谈笑处之。对属下、对民众从未见其发怒。“深仁厚泽,入人骨髓”,所至,歌谣载道。且在当时河南全省也有一定影响,作为乡试同考官赴省城大梁(开封),“市肆人指而羡之以相示,曰?今(内乡)之县令高公也?。”离任内乡时,百姓扳道挽留,甚而有追送数百里者。后立“德政”、“去思”二碑于仪门前,入名宦祠。清康熙《内乡县志》,称“在事数年,温厚和平为治务,慈祥恺悌之声无间遐迩”。清同治《内乡通考》又进一步评论说,“高以永,广开垦,除匪盗,其有造于内乡者甚大,宜其崇祀名宦也。”

知安州时,有一纨绔子弟对高以永的政声和为人持怀疑态度,公然赴衙,要亲见其人。以永欣然延接,和风于斋宇,其仪态之大方,学问之渊博,言辞之得体,使他叹服:“以永的政声绝无粉饰之辞”。从此,也出自诚心向播惠政之声。自谓曰“令之循良不可得,而卓卓如公者,予得以闻其政声,观其容貌,聆其言论为大快也。”后升调户部时,安州人泣送如内乡。

高以永,勤于政事,宽以待人,但生活上严于律己、清苦过人。为州县官十一年未携家人至任所。内乡至安州、安州至户部,离任时,“仅囊衣箧书自随而已。”户部江西司员外郎任上,他深知“江南财赋半天下”,工作繁重、责任重大,为防奸吏作弊,夜以继日查核文书簿籍,以至积劳成疾,病逝于任所。死后没有留下任何属于他自己的财产,连灵柩也不能运回,靠亲故致赙(为死者送钱物),得以归葬。安州人闻之,相率入都哭奠者不绝。后公子过内乡,“其民攀留而不忍舍道,相别泣下湿襟。”

高以永是勤能之官,清廉之吏,也是诗人。仅见于康熙《内乡县志》记载的就有诗歌、碑文二十余篇。如他在《内乡春日漫兴》一诗里写道:“每逢春耘早放衙,小堂幽静胜山家,悠然竹几摊出坐,落尽中庭白杏花。”从这些诗里,多表达了他体察民情、重视农事、关心民瘼的高尚情怀。

王言(1641—1711年):今新干县溧江乡塘边村人。康熙二年(1663年)举人,十八年(1679年)进士。先后任马平县令、柳州郡丞、永清知县。四十年(1702年)奉旨驻永定河任总监,在任期间,勤政爱民,不畏权势。后提升为顺天府尹、宛平知府。他一向“为人诚恳谨慎、周密;而孝友倍笃。”为官“清正廉明,贤声益著”。四十七年(1708年)辞朝归里,“四壁萧然,田庐荡废”,获康熙皇帝玄烨亲笔敕的“天下清官第一”赤匾一块。名噪一时,传颂古今。

2事迹编辑

惠政恤民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秋,王言踏人仕途,任马平县令。马平是一个穷县,土瘠民贫,到处一片凄凉景象。看到这一切,他顿觉心寒,心想:这个父母官可不是那么好当的啊!

到任不几天,王言便不辞劳苦,走出衙门,深人民间,体察民情。当他了解到县内河流长年失修,河床淤塞,洪水泛滥,殃及两岸庶民,便奏请朝廷拨款修圩,为民造福。谁料,全国江河无数,朝廷库银有限,难以顾及,因此,王言的奏章暂且搁到了一边。

一天,上官前来马平巡视,王言迎来送往,有礼有节。然而,没想到这位上官在辞行之际,却表露出不满情绪,拂袖而去。这时,小吏便对王言说:“按惯例,这一带凡有上官来了,下官都要奉送财物,怎能让他空手而去,扫兴而归呢?”王言一听,大声呵斥:“目下百姓连饭也吃不上,当父母官的怎能不顾百姓死活,去榨取民脂民膏,肥官私囊!我身为县令,为官一方,就要爱民如子。此乃我生平天性!”小吏羞愧难言,心中却暗暗敬佩不已。尔后,王言极力推行“减火耗、省差徭、恤夫役、免行户,加意学校”的治县良策,上任不到一月,他那“不以扰民”同情民间疾苦的善举,便深得民心,受到人们的拥护与赞许。

那时,马平县的边境地区,聚居着许多少数民族,由于历史原因,民族矛盾时有发生。有个乌石堡部落的徭人,时常出没乡里,抢劫无辜,猖獗一时。为此,提督李公提出要发兵围剿,王言却认为不妥,主张不可伤及无辜。他亲自登门拜访李提督,建议单骑前往,教其从善。王言怜悯百姓,不伤徭民的行为,极大地感动了当地的少数民族,特别是徭民首领更是感激不尽,表示要改恶从善,睦邻做人。从此,徭民 与汉人和睦如初。

在王言调离马平之日,“士民数千,夹道送行”,“担酒牵羊”,“欢者荣之”。尔后,并“立祠祀焉”。为此,中丞彭鹏上书皇帝,夸赞王言“清廉第一”。

执法如山

康熙四十年(1702年),王言调任永清知县,并奉旨驻永定河任总监。有人认为监修永定河这个浩大的工程,真是一个发财的好机会。可是,王言却从来没想这个,他想的是工程越大,责任越重,百年大计,质量第一。他虽任总监,从不坐在府上指手画脚,而是深入工地,坐镇指挥,狠抓质量。

一天,他顶着烈日亲自上工地巡视,来到王庄旗这个地方,无意中发现一处有偷工减料现象,便叫来工头询问情况。方知原来是有个号称皇亲国戚的姚公子,平日花天酒地,嫖赌逍遥,横行乡里,鱼肉百姓。他为了筹建私人住宅,仗势强运工地上大量的石头、木料,人们敢怒而不敢言,生怕惹祸上身。有个老汉因看不顾眼,不肯为其卖力搬运,被活活毒打致死。事情败露后,姚公子托人送礼说情,遭到王言拒绝。为了伸张正义,主持公道,王言不畏权势,不怕丢官,当机立断,将姚公子置之以法,就地惩处,百姓拍手称快。

尔后,皇帝又设宴召请王言人宫,升调他为宛平(今北京市丰台地区)知府。 辞朝归里

王言一生清白,廉洁自律,勤政为民,治绩显著。可是好人多磨难,那些对王言心怀不满的奸臣,无中生有,诬告王言“家田万顷,奴仆成群”。皇帝听信谗言,将王言革职查办,并指令朝官乔装打扮,星夜兼程,奔往新淦县钦风乡大车里村察访。可他们见到的是王言家“田庐荡废,四壁萧然”,吃的是粗莱便饭,住的是一栋又矮又窄的土瓦平房,妻子正在脚踏纺车,手掰棉花“咿咿呀呀”地纺纱,媳妇正在帮人家弹棉花,连招待这位京都朝官的鸡蛋还是向邻居借来的,不禁惊叹道:“天下竟有如此贫寒的贪官!”

朝官回京伏奏见闻,康熙皇帝听后,又惊又喜,连称:“清官,天下难得的清官!”于是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朱轼连忙上前山呼万岁。康熙便向朱轼:“依朱爱卿之见呢?”朱轼奏道:“我与王言同官京师,知其生平甚悉。”并说,“他天性醇谨。不立崖岸,其学力经术,以诚实为本,无一虚饰,可谓循史牟。”此时,“京兆施公世纶也奏请留任”王言。因此,康熙急忙召见王言,说道:“卿家如此贫寒,天下少有;朕甚怜惜。你要多少金银财宝,尽管开口!”王言伏地回道:“万岁,微臣什么都不想要,只要能给我留下一个?清白?的名声,便心满意足矣。”康熙皇帝完全理解王言的心思,于是令御史拿来文房四宝,凝神屏气,写下了“天下清官第一”六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赐予王言,并要将王言官复原职。王言婉言谢绝,执意告老还乡。

在临别之际,康熙又命宫廷画师为王言画了一幅肖像,以作留念。王言在画像旁自题诗曰:

王言王言, 画像俨然。 子孙若贤, 多挂几年; 子孙不贤, 挂也枉然。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秋,王言“蹇驴就道,行李如下第时”,由两人抬着康熙玄烨亲笔所敕“天下清官第”的匾额(此匾现珍藏于新干县博物馆),辞朝别京,回归故里。

早年经历 折叠汤斌出身阀阅旧族,家教甚严,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应童子试,十五岁前读毕《左传》、《战国策》、《公羊》、《史记》、《汉书》等。崇祯十五年(1642年),李自成率军攻击汤斌的家乡,其母赵氏殉节而死,在战乱环境下成长的他,立下为国为民的心愿。 步入仕途 折叠清顺治九年(1652年)中进士,踏上仕途,选宏文院庶吉士,授国史院检讨。《清代学者象传》第一集之汤斌像 顺治十二年(1655年),出任陕西潼关道员,为不扰地方百姓,他买了三头骡,主仆各坐一头,另一头驮著两副破旧被褥,一个竹书箱,康熙三年(1664年),汤斌的父亲过世,他回家守孝三年。 康熙五年(1666年),汤斌拜孙奇逢为师,曾与顾炎武、黄宗羲等学者研读宋明理学。 康熙十八年(1679年),康熙帝下诏举行博学鸿儒科的科举考试,汤斌前去应考,一举拔得头筹,授翰林院侍讲。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充《明史》总裁。 抚民化俗 折叠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迁任内阁学士,当时江宁巡抚缺员,朝廷正在荐举合适的人选,康熙帝说:\我听说汤斌有高尚的操行,可以担任江宁巡抚。\汤斌临行时,康熙帝告诉说:\平素听说吴地繁华,如今考察那里的风土人情,崇尚虚华,安于享受,经商的人多,耕田的人少。你应当使当地去掉奢侈的习俗,返归淳朴的民风,每件事都要致力发展农业生产,这样大概可以整治吴地颓废奢华的风气吧。\

当初,余国柱任江宁巡抚,淮安、扬州二府遭受水灾,余国柱上疏说:\水退之后,田还可以耕种,第二年应当照例征收赋税。\汤斌着色像 汤斌派人重新勘察,发现水并没有退去,即使田已露出水面的地方也无法耕种,于是上疏奏请平息原先余国柱的议论。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汤斌呈上奏章说,\苏州、松江土地狭小,人口稠密,可是承担着大省百余个州县的赋税,百姓的财力一天比一天困乏。恳请皇上将苏州、松江的钱粮照征收标准减少一二成。\淮安、扬州、徐州三府再次遭受水灾,汤斌按条目列出减免赋税的事项,请求朝廷拨发五万两银子,从湖广购米赈济灾民。还不等诏令回复,汤斌就前往各州县视察救灾的情况。 朝廷获悉汤斌的禀奏后,康熙帝命令侍郎素赫协助他办理救灾事务。常州知府因为对属员失察被降职调任别处,汤斌了解到他很廉洁,就奏请让他留任。康熙帝特别下旨,允许照办。汤斌命令各州县建立社学,讲解《孝经》、小学,禁止妇女四处游荡,官府小吏、市井倡优不准穿皮衣和丝织品,焚毁不健康的书籍。苏州城上方山有座五通神祠,已有数百年.远近的人都争相前往。年轻女子生病,装神弄鬼的人就说五通神要娶她做妻子,生病的女子常常病死。汤斌没收五通神的塑像,木雕的就烧掉,泥塑的就沉到水里,并下令各州县凡有类似的祠堂全部毁掉,卸下原来的材料修建学校。教化得到普遍推行,百姓都心悦诚服。 辅佐太子 折叠汤斌刚正不阿,不趋权贵。当时明珠为大学士,在朝中当权,前任江苏巡抚余国柱告诉汤斌,说朝廷免除江南赋税,都是大学士明珠尽力促成的,但汤斌认为是自己的坚持,对明珠毫不理睬。考核官员时,外官纷纷向明珠送礼,却没有汤斌的属员。

康熙帝给太子胤礽选择辅导大臣,朝臣中有推荐汤斌的。汤斌将前往京城,苏州百姓哭泣挽留未成,停市三天,拦路烧香为他送行。汤斌上任后,汤斌悉心讲授,尽力辅佐太子,然而胤礽积习已久,成效十分有限。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五月,天不下雨,灵台郎董汉臣呈上奏章指责时事,语言触及当权的人。康熙帝让朝中大臣商议,明珠很害怕,担心自己承担罪责。大学士王熙说:\这是市井小人胡言乱语,应立即斩首,事情就可以完结。\汤斌后来也到朝廷,余国柱把这件事告诉他,汤斌说:\董汉臣根据诏旨议论朝政,没有处死的理由。大臣们不敢讲而小臣敢讲,我们应该自我反省啊。\康熙帝最终赦免了董汉臣的罪。

发病而终 折叠明珠、余国柱对汤斌更加怨恨,摘录他的言论向上禀报康熙帝,并找出汤斌在苏州发布文告中的话\爱民有心,救民无术\,把这作为对朝延的诽谤,康熙帝传旨责问。汤斌只是说自己天资愚昧,过错很多,请求严加惩处。正赶上汤斌带病入朝,人们道听途说越传越广,听到的人都流下眼泪。住在意城的江南人,要击鼓为汤斌诉冤,后来知道没有这样的事,才散去。不久后,汤斌染上重病,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工部尚书任内病逝,终年61岁。汤斌画作 汤斌为官一生,身上仅有俸银八两,其友徐乾学\赙以二十金,乃能成殡\。 雍正十年(1732年),汤斌被平反,一年后入贤良祠。 乾隆元年(1736年),乾隆帝赐予汤斌谥号\文正\。 道光三年(1821年),汤斌得以从祀孔子庙。 主要成就编辑本段 折叠政治 折叠汤斌上任潼关后体察民情,打击豪顽;招徕流民回乡屯田开荒,三年免征租课;实行保甲联防,缉拿盗贼;建立义仓,以备荒欠;创办社学,教民以德。亲自到境上接待过往清军,不使他们扰乱地方,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潼关人户一年多时间由不足三百户增至数千户。一时间,\汤青天\的美名家喻户晓,妇孺尽知。

就任江西道后,汤斌奖励耕织,舒缓民困;加强治安,保护民生;整顿衙门,清除刁顽胥吏。伏匪首,安民众,对抗清武装和山林盗贼采取以抚为主,剿抚并用的方略。不数月,就擒获了降而复叛的抗清首领李玉庭,解散了他的部队;平息了许多股出没不定的草莽英雄,使得强人卖刀卖犊,洗心向化。

在江宁巡抚任上,是汤斌一生从政生涯的顶峰。当时江苏号称天下富饶,但民风奢华,再加上前任巡抚余国柱疏于政事,上下吏治败坏,这里被称作难治之省。汤斌在任二年多,崇尚程朱理学思想,以此施政化民。他下令各州县普遍设立社学,讲孝经、小学等书籍,整饬民风,严禁妇女着奇装异服等有伤风化的行为。他毁禁刻淫词小说的书坊,取消火葬及水葬,大力推行土葬,\令下,一年报葬三万余棺\。他还屡次上疏免民赋税,及时救赈,重农事以兴本业。整修泰伯祠、范公祠等先贤祠宇,宏扬前代先哲正大光明的精神。他在察访中了解到,苏州城西上方山的五通神祠是一座花天酒地、乌烟瘴气的淫祠,以非凡的魄力拆除这座已有数百年历史的淫祠,这在当时是了不起的壮举,真正做到了移风易俗。随后,汤斌又下令各州、县将所有类似的祠庙全部毁掉,用拆下来的砖木材料去修建学宫。

文学 折叠汤斌一生以学问治天下、以学问辨是非、以学问教后辈。他从1660年归家丁忧起,近二十年间无闻于宦海,而是沉心于做学问。他著有《潜庵语录》、《潜庵文钞》、《春秋增注》等十几部书。

他的名作《桃花源》诗,以\能使此心无魏晋,寰中处处是桃源\的境界,得到读者赞赏。

理学 折叠洛学是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创立的学派,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理学的奠基石,影响深远。汤斌的《洛学编》作为一部梳理洛学师承的学术传记,是在清初编修学术史蔚然成风的背景下,奉师孙奇逢之命编修而成,前编断自两汉,正编断自程子。记述了中州学派自汉迄明的源流演变,旨在\表前贤以励后进\,使洛学传承之统得以复续。《洛学编》成书之后,历经八次刊刻印行,影响范围较为广泛。在编纂体例上,《洛学编》属方域范围内的理学史,为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e2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