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坡潘氏宗祠

更新时间:2024-03-29 18:5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坡潘氏宗祠

高坡

高坡潘氏宗祠,位于贵州省天柱县竹林乡龙凤山坡脚(旧名剪刀坡)右侧的高坡村半山腰上。该祠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同治丁卯年(1867年)“反苗”时不幸被毁,光绪丙午年((1906年)重建。重建的高坡潘氏宗祠远看气势雄伟,近看错落有致。全祠集建筑、雕塑、绘画、书法为一体,具有较高的欣赏品位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该祠牌楼成“八”字形,方形大门门柱、门枋均为巨块青石料加工制作。门楣上方横嵌巨大长方形青石牌匾,牌匾阴刻“潘氏家祠”四个流金大字,周边彩绘花卉图案,外是千姿百态的人物立体塑像。这些栩栩如生的塑像在“文革”中损毁贻尽,现只见痕迹。牌楼两旁半园形石膏柱题对联,上联“大根大地本昔由越府分来岁岁秋霜春露 ”, 下联“斯革斯翚新向高坡引翼枝枝凤翥鸾翔”。 牌楼顶二阶马头墙飞檐高翘。其中顶阶正脊弧形,两端翘角;底阶马头墙在顶阶下方两侧,一对远眺雄师分别半蹲于左右垛头。

宗祠四周火砖封砌,侧墙与前墙高超屋顶。两侧前、后分别为三级马头墙和人字形马头墙。墙檐下约高一米石膏粉底一圈,上绘人物、花草等图案。图案虽已百年仍清晰可见。

祠依地势而建,成梯状,前低后高,分三梯,全木架结构。最基阶中间是由大门至前堂的青石梯。石梯上方是戏楼,两旁对称小天井。戏楼两柱落地,一端直接与前堂连接。前堂阔三间,落柱四列,每列四柱,抬梁式结构。正中一间后内柱老檐枋上,面对大门悬挂题“德昭花郡”黑底金黄色大字横匾。左右厢房紧靠前堂,中间为天井。厢房与天井间是进入正殿的青石梯。

正殿位于祠内最上方,抬梁式结构,三间落柱四列。外侧两列各七柱,中柱有包柱对联。上联 “祖迹肇周南武有叔党文有岳”,下联 “宗支发黔左庙留高坡世留香”。 内两列各四柱,以青石莲花石鼓为柱基,前外柱与前内柱的连接枋内侧各有浮雕扇形飞龙图案一幅。后墙是白底黑字的“源远流长”、“根深枝茂”题词。上方分别悬挂“河阳继美”、“德明维馨”黑底金黄字横匾。

潘氏宗祖牌楼在正殿正中后方。“文革”前后,正殿被改为他用,光绪丙午年间所修宗祖牌位牌楼被损毁。这次重新修善的宗祖牌楼分两层,上层两紫柱中立“潘氏宗祖”四个立体金黄色大字,上覆盖小青瓦。下层宗祖牌位依世分阶排列,一对彩色蛟龙绕柱雕塑立于牌位前方两旁,两边和上方帘叶为古典式方格图案。牌位顶为单面屋坡,盖硫璃瓦,正脊两端稍高,垂脊飞角高翘。立体双龙戏珠雕像安于正脊上,正脊正面彩绘双凤呈祥图案。

潘氏宗祖牌楼基座正面彩绘八仙过海。两侧下方是山水彩画,上方是两侧面是将军征战图。 据高坡《潘氏家谱》记载:北宋开国功臣潘美之孙贞周公(本支称一世祖,惟道之子),熙宁初年由山东省青州府临朐县竹搭桥迁居湖南省黔阳中方的荆子坪。至十四世祖崇公,有子八人,其中五子友其、七子友源、八子友证。明朝“正德初年(1506年),连岁凶荒,兼之人丁繁,虽有百余亩之田,有耕无收,难以度日”,友源公之子暿、暐、暕三兄弟,扶父母携妻子由中方迁居贵州省天柱县远口兴文里(今称潘寨),当时友其、友证的子弟也有相随迁来同居。“厥后,年丰岁稳,或迁贵州铜仁、贵州锦屏,也有回中方”,也有迁距兴文里不远的梁头洲(现蔡溪村)。正德末、嘉靖初,友源公夫妻相继去逝,暕公回中方,暐公与伯父友其、叔父友证之子弟也迁梁头洲。惟暿公仍居兴文里。嘉靖十六年,暿公率妻子迁居龙风山坡脚(当时称剪刀坡),“垦田而耕,积粟同食”,随后堂侄宗福,血侄登福、全福等相继从梁头州迁来,后有刘氏兄弟由湖南会同迁来比邻而居。随人口增多,各公和刘氏子弟等分散“择里而分居”,分别迁兴团弯、马路冲、老龙家、园头冲、高坡、豆下脚等处。后有的迁居贵州锦屏和湖南、四川等地。高坡“潘氏家祠”就由居住在这一带的十五世祖友源、友其、友证三公之后裔共同修建的。

每年农历六月六,这里的宗亲集中统一晒谱。晒谱中,各房保管族谱者,集中相互检查族谱,对当年出生或去世人员进行登记,商议族内重要事务。

据估计,目前,该祠现有人口约三千。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fl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