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捣乱”行为初探

更新时间:2023-10-18 07:4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幼儿“捣乱”行为初探

摘要:调皮、捣乱是幼儿常见的问题行为,本文分析了幼儿捣乱行为产生的原因,指出教师矫正前必须正确看待孩子的捣乱行为。具体实施应着重从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尊重孩子的人格,采用课堂管理策略等几个方面进行。通过这些初步探讨,理论结合实际,写就此文。 关键词:幼儿 “捣乱” 初探

老师们坐在一起聊天。经常会不约而同地谈论起自己班里让人感到束手无策的“捣乱大王”,而且无论是小班、中班,还是大班,每个班都会有那么一两个让老师头疼的“捣乱大王”。

这些“捣乱”孩子的问题行为很多:与同伴打架争夺玩具;上课不专心听讲,做游戏时发出怪异声响??。对于这样的孩子,教师通常会采用一些简单、粗暴的态度去对待。如罚站、冷处理、冷落这些孩子。其结果是,表面上这些孩子变“乖”了,但从育人的目的、角度来看,它显然不利于幼儿健全人格的培养,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对待那些“捣乱”孩子呢?我们试从产生原因、实施策略方面对其作初步探讨。

一、孩子“捣乱”行为产生的原因

要正确对待那些“捣乱”的孩子,首先必须弄清他们捣乱的原因。在处理上才能既有针对性,又能顺就孩子们身心的自然成长。 1.来自孩子自我宣泄的内部需要。

一次语言活动,欣赏散文诗《梨子小提琴》,当听到“拉呀拉呀”那一句时,安安小朋友从嘴巴里故意发出各种怪声,立刻有好几个孩子参与了这场“新游戏”,活动室里顿时乱了起来,其时这是安安小朋友来自自我宣泄的内部需要。本来就好动的他安静的散文诗并不能满足他的这种需要,因此他要“另谋出路”,他的捣乱行为,又成了其他参与者“模仿捣乱行为”的原因,哲哲也是个爱捣乱的孩子,但他却很聪明,反应能力很强,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反应快,等不及我喊举手的小朋友就在位置上脱口而出说出了答案。其实这种行为也来自幼儿的自我内部需要。他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肯定,从而满足自己的内部需要。 2.老师教育上的弊端

(1)威胁恐吓。有些老师对那些捣乱、不听话或有过错的孩子不进行正面耐心的教育,而是厉声呵斥、恐吓;有些老师认为在为幼儿进

行教育时,既不体罚、又不斥骂,采用上述形式无可厚非。事实上,威胁恐吓已经对孩子心理造成了伤害。

(2)凭印象判断。有些老师在处理孩子间的一些“争吵”事件中,常把捣乱的孩子认为是过错的一方,不问清红皂白就批评他一顿,不给孩子申辩的机会。其实,老师这种不了解实际情况就凭感觉判断的方法,会使孩子对老师产生逆反心理,自暴自弃,始终不改顽皮捣乱的行为。

(3)制定过多的规则。有些老师为限制孩子的捣乱行为,整天讲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拿。强迫幼儿服从自己的意旨,过分压抑了孩子个性的发展。

3.孩子家庭教育存在问题

由于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从小就被溺爱养成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丝毫不顾别人的习惯,久而久之便养成了自由散漫、我行我素的个性。

二、正确看待孩子的“捣乱”行为

首先,我们应理解孩子出现的“捣乱行为”,不是什么行为问题。“捣乱”幼儿的许多行为与普通幼儿的表现并没什么两样,只是程度更强烈一些;许多“捣乱”行为还蕴含着积极向上的因素,如好玩好动,好问是求知的表现。

其次,幼儿的自我意识虽已萌发,但尚处于朦胧阶段,有明显的情绪性、片面性的倾向。他们的自我意识是肤浅零星、不稳定的,因此父母不能一味地顺从孩子,否则就会使孩子形成不正确的认识和判断。

再次,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成人要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独立的人格。渴望得到集体的尊重,老师应当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关心。 三、矫治“捣乱行为”的对策 1.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不生硬粗暴

老师要坚持正面教育,利用孩子本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其消极因素。即使对待经常“捣乱”的孩子,也应该保护他们心灵深处最敏感的角落——自尊、自爱之心,要投身处地替他们着想,让他们昂起头来做人。在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以下几点很重要。 (1)找寻孩子的闪光点,给予充分的肯定。

“捣乱”的孩子虽然有不少不尽如人意的表现,但同样也有许多积极、可贵的地方,如好探索、有主见、较聪明等等。教师要找出其闪光点以鼓励他们进步。比如,我班的个叫琪琪的男孩,脾气非常大,受了委屈他便对谁都不理睬。连解小便都故意解在裤子上,但他上课回答问题较积极,动手操作方面好较强。我就在全班幼儿面前表扬他,还请他帮助一些动手能力弱的幼儿,当他有小小的进步时,我及时给予表扬。渐渐地,他较容易接受老师善意的帮助了。 (2)多用诱导的方法,引导幼儿自觉改正。

孩子做错事有各种原因,过多的批评、责备会使孩子产生消极情绪,所以老师遇事不要急于责备孩子,而要静下心来分析原因,耐心地诱导孩子。

一次课后活动,孩子们都在安静地看图书,凯凯小朋友却在扯旁边欣欣衣服上的小珠片,为了躲避老师的眼睛,还把珠片放在图书下面玩,怎么办呢?叫过来批评一顿还是简单处罚?那样也许会伤害了孩子的自尊,考虑再三,我还是决定采取正面诱导的方法,帮助他人认识损坏他人东西的错误。

于是我悄悄地把凯凯拉到了跟前,轻轻地问他:“凯凯,你喜欢看图书吗?”他点点头表示喜欢,“那你看图书的时候在干嘛?”我问,凯凯低着头不说话,我趁机打了个比方,我说:“如果换做是别人在扯你衣服上的小珠片,那你会怎么样呢?”听了我的话,他更加低下了头,说:“老师,我以后再也不扯小朋友的衣服了。”“老师相信你。”我肯定地点点头说。重新回到位置上的凯凯看书认真多了,我心里为自己刚才的决定而高兴。因为像这样处理问题,效果明显比简单责备或批评要好得多。

2.尊重孩子的人格,不主观臆断。

每个到幼儿园来的孩子,内心都怀着当个“好孩子”的真诚愿望。希望得到老师的爱护和肯定。所以老师在评价孩子的行为时要慎重,更不能凭印象作出判断。

一次户外活动,我带孩子们去后操场玩大型玩具,孩子们有的玩滑滑梯,有的玩荡秋千。玩得不亦乐乎,突然从滑滑梯那里传来一阵哭声,我急忙过去,小蕊看见我过去指着园园哭着告诉我,说他在打她??。我想:园园平时是比较爱打人,捉弄同伴,这次肯定也不例外,我生气地把他叫过来,随口问了句:“你为什么打人?”只见他

摆弄着小手指轻声地说:“是她先不让我滑下去,还用鞋子踩我手的??。”原来如此。

3.恰当采用各种课堂管理策略

不因孩子课堂上的无理行为而恼怒,更不因应此迁怒于他们,因为这么做,只能使他们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可采用以下策略。如(1)非言语的策略:目光的注视、眼神传意、体态暗示、身体触摸等。(2)言语的策略:表扬正面行为,如“老师今天要看谁最守纪律。”“今天上课要比一比,看看不守纪律的孩子进步了没有”,适时点一下,提醒孩子们,这样既让捣乱的孩子认识自身的缺点,又不伤他们的自尊心,同时又能维持课堂的秩序。

4.创造条件,让幼儿有充分玩乐和“发泄”的机会。

好动是幼儿的天性。而玩具是幼儿的天使。教师要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材料和玩具、学具,让幼儿有东西可玩可操作。这样,他手里有“事”干,就不会到处乱跑了。“捣乱”幼儿往往精力过剩,我们老师应创设条件,允许幼儿把剩余精力“发泄”出来,如保证足够的户外活动时间,允许他们跑、跳,带他们玩一些活动强度大的游戏等。 5.用家园互动教育法对幼儿在家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

孩子的许多习惯是在家里养成的,要改变孩子的不好习惯也需要家长的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作为老师,不能简单地用“冷处理”的方式对待他们。作为家长,在了解自己的孩子有不良习惯行为时,也不能简单、粗暴地对待孩子,要让孩子学会善于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养成在比较中学习的习惯,让他们知道什么可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值得学习,什么不能模仿。

总之,孩子的一些“捣乱”行为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当然也不会在短时间内消失,有时情况有了好转,过一阵子又会出现反复,如果一时松懈,就可能前功尽弃。因此,对待“捣乱”孩子,教师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一时攻不了的要耐心等待,积极引导,要相信坚持下去,孩子总有变好的一天,只要教师有足够的爱心、耐心和恒心,最终总会收到“从量变到质变”的效果。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q5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