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中的语言现象

更新时间:2024-04-17 06:1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网络文化中的语言现象

语言学家萨皮尔有句名言:“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语言是文化的重要内容,一种语言现象的产生必然反映着一定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语言不仅是个人的东西,因为语言还反映了一类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如果我们仔细研究这些语言形式,就能发现,每种语言形式的背后,都蕴藏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隐藏着这个时代的特征,社会的文化趋向。

21世纪是互联网的时代,经过的几十年的发展,互联网进入平常百姓家,电脑,手机,人成为一体,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而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信息的快速传播,网络文化,互联网文化已成为这个世纪最特别的一员。

2013年,在网络上评出的十大网络流行语有:土豪我们做朋友吧,我和小伙伴们都惊呆了,待我长发及腰,高端大气上档次,十动然拒,人艰不拆,喜大普奔,不明觉厉,不作死就不会死。再加上以往网络聊天室,BBS等中流行的词汇有“3Q”代表谢谢,“RP”代表人品,“囧”,还有大量的颜文字“:-)”“@_@”等。从这次词语中,我们都看出网络语言鲜明的特征。

在来源上,开始网络语言来源于网友的口头表达和新闻评论,而随着各地文化交流融合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加速语言的传播,网络语言可来源于外来的词汇,全国各地的方言,网络中流行的文章,名人的言论还有身边发生的大小事。

在形式上,网络语言突破了传统语言仅由汉字组成的局限,可由符号,数字,字母组成,不少汉字还来源于古汉字。

在内容上,网络词语不少采取谐音同音的表达,赋予旧词新的含义,把句子缩成词语,在语法上不拘泥传统语法结构,在表达上偏向口语化、通俗化、事件化和时事化。

正因为网络的语言的生动简洁形式多样,在以8090后为主的充满创新猎奇心理的青年中快速流行,迅速成为人们生活网上网下的词语。

但网络语言的出现和使用一直伴随着各种争议,赞成者有之,反对者有之。

在2010年,人民日报登出的一篇标题为《江苏“给力”文化强省》的报道登上头条,来源于网络词汇的“给力”一词便引起了社会的热议,网友纷纷赞赏人民日报一改严谨平实的语言风格,用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表达,是亲民、顺应潮流的表现。而有的专家对网络语言显得很抵制,2012年《咬文嚼字》评选年度热词时,“屌丝”一词落选,被认为语词的文明度,格调不高,词语低俗不雅。2013年的评选则又专家认为“小伙伴”一次指男性生殖器,不文雅,让网友颇为惊讶。

有形式方面的 有语言学方面的,主要是结合语言规范及其对语言生活语言教学的影响来

谈;也有非语言学方面的,主要是结合精神文明及其对文化传统社会生活的影响来谈 总的

来看,网络语言在兴起之初曾引起广泛的争议,尤其因于根元主编的中国网络语言词典而

引起的争议最为激烈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大的争议已经告一段落 虽然最近三四年关于火

星文的争议又持续了一段时间,但影响的层面不大,新的认识不多,网络语言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交际规则,网络语言的社会方言特征渐趋鲜明 因此有必要对这种争议进行总结和反思

赞成的人主要以年轻人为主。他们要认为网络语言是特定交际群体的表达需要,有着现实的背景,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是新媒体的需要,网络媒体发展的必然,体现为互联网文化。

而互联网深入广大群众,网络语言某些表达形式有新意和特色,体现出鲜活新奇、方便时尚、生动幽默、个性化色彩强等特点,富有创新性,是草根文化的一种存在方式,适应了草根阶层的表达需求。更有社会学家认为,文化、语言都是活的,是动态的,是会不断发展创新丰富的,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可看成一种新的社会方言,在某种意义上发展了汉语,为汉语的交际和发展提供了养分,而文化是可以自我扬弃的,一段时间之后,能够流行于网络和日常生活的网络语言一定是得到人们普遍认可的,可以成为人们交流的新媒介。因此对新生的事物要宽容,接受,并做好整理研究工作,积极引导。

而反对的人一传统文学语言学专家和老一辈为主。他们认为网络语言的流行将对汉语和中文造成负面影响,颠覆传统,冲击了传统交际,将汉字外文数字字母符号等杂糅在一起,生造乱用、怪词别字、语法结构混乱、语义混乱,严重破坏了汉语结构规律,违背了汉语言的规范的现象,影响了汉语的纯洁性,将会对中小学生的汉语学习,造成母语的危机。同时对与涉网不深和不接触互联网及流行语的老人,往往看不懂,从而带来交际的困难。很多的网络词语,夹杂着不文明、低俗的表达,成为文化的污染,影响了中小学生的语言文化水平和文明道德教育。

尽管在网络语言的不断发展中,一直被被很多人批判和抵制,越来越多的网络用语从网上走向网下,成为人们日常交流的词汇,不少更成为了书面用语。而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深入,信息传播速度的不断加快,这种语言文化创新更新的速度必将越来越快,网络语言对生活对文字的影响将会越来越深,网络文化是文化发展的大潮流。

因此我认为,比起一味的反对抵制网络语言的传播,我们更应该通过规范净化管理去控制网络语言的发展。首先应该明确网络语言和传统语言的区别,可将部分网络语言进行整理研究收录,并和中小学生明确网络语言的适用范围,避免在书面中使用。而更重要的是,应该避免制止低俗的网络语言大范围的传播,而让温情的正义的积极向上的词语在网络自由传播,自由发展,符合人们普遍期望,得到普遍认可的网络语言自然会成为我们日常用语的一部分,从而不断丰富我们博大精深的汉语,在网络时代的潮流中与时俱进。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yj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