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与桥梁专业教学改革方案研究

更新时间:2024-05-27 05:2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公路与桥梁专业教学改革方案研究

项目主报告

《公路与桥梁专业教学改革方案研究》课题组

执笔人:吴堂林 黄敏 二○○五年六月

一、改革的背景

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进入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十五”时期。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广东的交通事业得到相应的高速发展,这就为交通职业技术教育开创了同样广阔的前景。

“十五”期间广东省交通投入建设资金1100亿元,重点建设和完善5个网络:一是高速公路骨架网。五年内实现21个地级市通高速公路,新建高速公路1350公里;二是国、省道公路网络。新改建国省道一级公路2000公里,二级公路3300公里;三是县乡公路网。四是公路、水路运输网。以广州、深圳、汕头、湛江4个公路主枢纽和省一级、二级公路运输枢纽为主,初步形成公路干线快速运输系统和相应的集散运输服务网络。五是信息化网络。制定全省交通信息系统的中长期规划,以信息化带动交通现代化。

纵观“十五”形势,广东公路建设事业蒸蒸日上,在技术水平上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因而,对公路建设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广东公路人才数量需求见下表。

广东交通系统职工总人数及人才总数(摘录)

年份 项目 公路职工总人现 状 2000 199000 2005 预 测 2010 241000 222000 数 公路人才总数 (含技师、技工) 公路人才 占职工总数比重(%) 注:本资料摘自广东省交通厅2010年人才规划。

本项目立项时的2001年底,高职教育刚处在起步阶段,学院成立也才两年多,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新兵。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逐步走向大众化,高等职业教育得到蓬勃的发展。因为高职教育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和职业特色,肩负着培养能满足地方经济、行业建设的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的重任。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已到了急需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阶段,这正是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的重要原因。目前,高职教育突飞猛进。据教育部统计资料,至2002年止,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在校生约为781万人,占全国高等学校在校生总数的53.4%,由此可见,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中已占据了半壁江山,成为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的重要生力军。

公路与桥梁专业是我院的老牌专业,毕业学生遍布南粤大地,在我省交通建设事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升格后,该专业结

75300 88600 101600 37.8 39.9 42.2 构陈旧,知识体系老化,中专痕迹明显等问题凸现,已无法满足高速发展的交通建设和培养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高职高专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粤教高[2000]14号)以及《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的有关精神,学院成立了教学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陈周钦院长亲任领导小组组长。同时也成立了公路与桥梁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小组,由系主任吴堂林担任组长。本系组织全体教师进行认真的分析、调研和讨论,并为申报进行了一系列准备工作,完成了《公路与桥梁专业教学改革试点申报材料》,于2000年11月本专业被教育厅批准为第一批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002年3月被教育部批准为教育部教学改革试点专业。

2001年12月本系的“公路与桥梁专业教学改革方案研究”课题被省教育厅批准立项(见《关于新世纪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的通知》粤教高[2001]106号)。此后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于2002年6月制定《公路与桥梁专业教学改革实施方案》(见附件二)。本方案的总体目标是,方案中的各个子项目应以“示范性专业”的指标体系中的A级标准作为专业教学改革的效果的衡量标准和最终目标。本方案的制定标志着本课题进入实质性研究阶段。

二、项目研究的技术路线、研究方法

本项目着力于确定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指导思想、思路、措施,修订人

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等指导性文件,涉及师资队伍、实训室(实验室)、实习基地、教材、相关课程等一系列建设性工作以及学院配套政策等系统问题,研究工作必须覆盖这些内容。

(一)技术路线

1.遵循高职教育规律结合专业实际开展调查研究,详细了解目前我院公路与桥梁专业存在的问题。

2.信息收集、资料查询。 ①本校既有资料的收集;

②同类院校专业教改资料、方案的收集;

③网上教育部、省教育厅有关高职高专专业教学改革的文件和指示精神; ④交通部门公路系统有关信息调研。 3.制订公路与桥梁专业教学改革方案

4.实施专业教学改革方案。实践→总结经验(包括发现存在问题)→改革→再实践→再总结经验(仍包括找出存在问题)→改革并优化→指导实践。如此循环往复,以至多遍。

5.院内推广,省内同类院校推广,全国同类院校同类专业推广。

(二)研究方法

为使作为教育部教学改革试点的公路与桥梁专业的教学改革工作结合本课题进行,本课题组选择了切实有效的研究方法。制订出《公路与桥梁专业教学改革方案》之后(方案中的各个子项目应以“示范性专业”的指标体系中的A级标准作为专业教学改革的效果的衡量标准和最终目标),选择01级、02级路桥班作为观测点,00级、03级、04级路桥班作为延伸观测点, 实施教改方案。这样,可以完整地通过试点实践2-3轮,保证了改革实践的时间。5个年级共有9个班(不含五年制高职),523名学生参加了教改试点实践。方案的实施过程是改革进行的动态过程。在这一过程的各阶段,经过在实践中找出本专业的存在问题,通过改革解决存在问题,在改革进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巩固成果,在改革计划期限内,实现各个子项目的具体目标,从而达到初步建成示范性专业的总目标。

三、项目研究与实践

本着“以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以专业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注重提高质量,努力办出特色”的思路,深刻理解教育部示范性高职专业指标体系。立项以来,本项目按照既定的方案分步实施专业教学改革,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取得了改革的成果。

(一)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1.路桥专业社会行业背景及人才需求、毕业生调查反馈信息

根据每年一次的专业、行业、社会背景及毕业生反馈调查。得到以下综合反馈信息:

(1)广东公路网络建设任务繁重,第一线路桥专业人才缺乏。到了2004年,高速公路里程2500公里,2007年高速公路总里程将达4000公里。至2010年,由高速公路、国省道、县乡公路等组成的公路网要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并略有超前;2020年全面实现交通现代化,公路网络密度达90公里/百平方公里。

(2)行业反馈,需加强几个方面的教学。分别为:沥青柔性路面施工,沥青材料试验;路基尤其是软土地基处理; GPS、全站仪等先进手段用于公路测量; CAD制图;熟练使用概预算软件;国道、尤其省道改造多,中小桥涵设计要加强;加强外语、计算机技能训练,吃苦耐劳行业品格教育等。

(3)毕业生反馈,需加强几个方面的培养。分别为:国道、省道、地方道路破坏严重,要加强公路养护专业知识;工程管理出效益,要加强一体化工程管理能力、尤其信息化管理能力培养。

2.调整路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论证教学培养方案

自从1999年成立了路桥专业指导委员会,于2001年、2003年作了两次调整,加强了专业建设力度。每年上半年都至少召开一次(不包括临时召开的会议)路桥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讨论、修改、审定路桥专业教学培养方案,提交给学院学术委员会审批。

3.教学培养方案(计划)的课程体系结构调整、优化情况 (1)调整、优化的主要目标与原则

培养目标定位概括为:学生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继续学习有基础,适应性较强,具备公路与桥梁工程项目设计、施工、工程管理、质量检测、养护维修等专业能力。贯彻教育部高职教育精神并与交通行业发展相结合的原则,突出高技能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与能力目标紧密结合;建立 “双证书”制度,即专业技能证书与毕业证书相结合的培养体系;重视本专业新知识的导入,重视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2)调整、优化后的主要成果

01级理论教学总课时为2120之巨,需压缩的课时量大,改革起来难度也大。课题启动后,根据市场调查结果、企业反馈信息和专业指导委员会审议的意见,项目组先后对02、03级的实施性教学计划作了修订,但为确保教学改革平稳有序地进行,整改的幅度不大,总课时只降至2000课时以内。到04年,专业指导委员会对04级教学计划继续进行修订,按有关要求将课时压缩到了1800以内。修订压缩后的教学计划主要实现了课程的整合与优化,把具体的指导思想体现在课程的调整和课时的分配上。

这次改革体现了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打破了原有的学科型课程设置体系,强调针对性和应用性。做法是: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知识根据职业岗位群设置专门化教学单元;将培养目标分解到每一教学单元;取消教学单元间相互重复的内容。

① 专业方向定位明确

路桥专业包括公路与桥梁两大部分,调整后公路部分主要偏重于一级以下公路设计、高等级公路施工(含测量放样、施工管理、工程概预算、试验检测等)方面,路基路面课程还要结合广东公路的特点,加强沥青路面和软土地基处理的教学内容,加强土工试验等;桥梁部分则侧重于中小桥涵的设计和桥梁涵洞施工。总之,其定位以一级以下公路勘测设计、高等级和一般公路施工为主、中小桥涵设计与桥涵施工并重,加强全站仪施工放样与竣工测量以及GPS技术运用、信息化施工管理、工程试验检测、CAD制图、工程概、预算等教学。

② 落实学分制和素质教育要求。理论教学学时:理论教学总时数1794学时<1800学时,选修课(限选课+任选课)206学时≥150学时(原则上以18学时为1学分)。选修课包括限选课和任选课。限选课是为了扩展专业面:包括《公路养护》、《施工监理》等6门。任选课重在提高综合素质,可在全院范围内选择至少2门。专业技能证书取得后也可获得相应的学分。

③ 实践教学环节比重加大。实践教学总学时数占总学时数的54.9%。实践教学总学时包括理论教学中的课内实践课时以及停课进行的专门性实践教学(包括入学教育、军训、毕业教育、专业技能考证、停课进行的课程设计、校内实习、毕业生产实习等内容)。学生(三年制)综合生产实习为10周,并进行顶岗实习。

④ 英语和专业英语的教学力度有所加大。 ⑤ 从课时分配中优化能力培养,体现教学重点

基本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5门168学时;《英语》(含专业英语38学时)共218学时,以顺应WTO的要求;因考虑到当前高中毕业生计算机基础普遍较好的实际,《计算机基础》减少到60学时;开设18学时的《就业指导》,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

专业基础能力:如《工程力学》97课时,体现基础理论以“够用为度”的原则。

工程测绘能力:《测量学》课程安排3周专门实训,1周考证;《施工放样与竣工测量》调整至20学时,独立作为一门课程;《工程制图与CAD》95学时,另有1周大型作业训练,并且把“工程制图”与“CAD”两部分分两学期开设,成为唯一跨学期开设的一门课程。为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读图、制图能力,顺利通过CAD考证奠定了基础。

工程设计与施工能力:加强了《公路建筑材料》、《道路施工与检测》、《桥涵施工》等课程的教学。

4.实行“双证书”制度

学生毕业时必须取得毕业证书和专业技能证书(本专业毕业生至少必须获取一个职业技能证书,方可毕业)。主要专业技能证书有:中级测量工、CAD绘图员、中级试验工(03级起可选考高级测量工和高级试验工)。实行本制度以来,本专业毕业生的双证书通过率为100%,大多数同学都获取了不止一个专业技能证书。

5.依据调查反馈信息修订教学大纲

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具体体现在培养方案(即教学计划)的修订,而教学计划的修订决定了教学大纲的修订。根据课程体系形成的课程设置和课时分配,修订相应的教学大纲,使之与教学培养方案相配套。其中依据调查反馈信息在大纲中主要增加的内容为:一体化工程管理、沥青路面施工与检测及沥青材料试验、软土地基处理、全站仪测量及GPS技术运用、施工放样与竣工测量、概预算软件应用、中小桥、涵洞设计方法、桥梁加固方案等。

(二)以本专业的重点课程建设深化专业教学改革

路桥专业重点课程建设(以下4门为院级重点课程)主要集中有限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整合资源,重点扶持覆盖面宽,对专业技能影响较大的技术基础课《道路工程制图》、《测量学》、《道路建筑材料》和主干专业课程《公路与桥梁施工技术》的建设和改革。以上4门重点课程改革均作为本项目的子课题进行研究,并附有该子课题的研究报告(见附件一、子课题研究报告)。已建成的学院精品课程《测量学》正在申报省级精品课程。

1.子课题《公路与桥梁施工技术课程改革研究》,于2003年1月被学院批准立项(院级课题)。主要成果已建成专业网站《公路与桥梁施工技术教学平台》的主体部分,链接了含有大量信息的“图片素材库”、“视频库”、“课件资源库”等,作为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基地。该网站具有专业信息量较大、专业技术含量较高、且可包括公路与桥梁施工的全过程,具有课堂教学和学生实习都达不到的全过程仿真效果。于2005年6月顺利通过了学院的评审结题。

2.修订课程实训、实习指导书。先由任课教师制定实训或实习的目标,让学生设计实习方案及实施方法,再交给教师根据方案的可操作性,提出参考意见,最后形成课程实训、实习指导书。这种循环式形成的指导书有利于任课教师(在实训教师的配合下)在实训过程中引导学生达到预期目标。

3.制订实践教学考核办法并建立试题库。本着本专业与社会职业技能证书制度接轨的目标,确定技能考核项目、制订实践教学考核办法并建立技能考核试题

库。在此基础上,《道路工程制图与CAD》课程结合CAD考证、《测量学》结合中级测量工考证、《公路建筑材料》结合中级试验工考证进行,并融入本专业培养方案。

4.增加选修课及其他形式教学。开设《GPS测量技术》选修课;在毕业班开展全站仪尖子班培训;与“全国高校英语应用能力A级”考试相结合开设“英语角”;《计算机基础》课程与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相结合;专业技能的加强和提高则通过本系本专业举行的一系列专业技能大赛活动的方式去实现。增加选修课及其他形式教学的内容,形成了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补充成分。

(三)师资队伍、实训(实验)室、实习基地、教材等四项建设 1.师资队伍建设

(1)原有教师的提高。学院采取了一系列提高专任教师措施并建立相应的制度。2001-2002年,本专业专任教师凡硕士研究生以下学历的教师均参加了长沙理工大学(原长沙交院)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分“公路工程项目管理”、“桥梁与隧道工程”两个专业),全部取得了结业证书,使本专业的专任教师全部达到研究生学力水平,其中已有2人获得了硕士学位,1人正在做硕士论文,2人在后续考试中;同时本专业教师还不定时参加各类型的专业技术培训,学院不定期举办各种计算机应用软件培训班,老师们经过学习,取得相应的结业证书;系里通过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利用寒、暑假下工地锻炼,增强实践能力,01-04年,每位教师实践锻炼均不少于2次(2个假期);01-04年,专业教师结合自身条件经过有关部门的专业培训,12人获取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工程师证书,2人取得CAD考评员证书,有效提高了“双师型教师”的比例。

(2)引进教师。2001年至今,本系共引进博士1名,工程师1名,硕士4名,教授1名,高级实验师1名。

(3)现有师资结构。

现有专任教师25人,其中青年教师16人;职称组成为:教授1人、副教授7人、讲师17人;学历组成为:博士1人(为在读博士后)、硕士8人(其中

在读博士4人)、本科16人(已全部修完研究生课程,均获得结业证书)。师资队伍中“双师型教师” 的比例占72%,“双师素质型”教师的比例占88%;高级职称比例占32%;青年教师中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位8人,占50%。

现有路桥实训教师10人,职称组成为:高级职称2人,中级5人,初级3人。

(4)师资队伍的补充。外聘任课教师4人,以在读博士为主;实习指导教师19人,职称均在中级以上,有效地保障了师资力量的不足。

2. 实训(实验)室建设

2001年以来,路桥专业总共投入204.38万元新增了393台(套)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包括:测量仪器设备(其中包括技术先进的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道路建筑材料试验仪器、土工试验仪器、路基路面试验检测仪器、路桥教具、模型以及60套专业软件等。2003年还与广东航盛公司共建土工实验室1个,总值60多万元。

3.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路桥类专业目前共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0个。近三年千方百计增加了广东省交通集团、广东省长大公路工程有限公司等7个校外实习基地。

4.教材建设

在改革进程中,本专业从实际出发,不断总结教材使用经验,选用质量优良的高职高专教材,并建成了专业高职教材库,至结题时,高职教材的使用率达到95%以上。此外,7个教师编写了5本教材:教师自编了《土木CAD》教材;教师编写出版了《道路工程测量》、《道路工程》、《桥涵设计》、《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等5本教材。

(四)产学研紧密结合

1.关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与产学合作教育

公路与桥梁专业已与省公路局等十个单位签订协议,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协助安排本专业毕业生实习。

1.在三年多的项目研究与实践中,从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到专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至今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公路与桥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现出鲜明的高职教育特色和专业特色。

2.形成了与人才培养方案即专业教学计划相适应的一整套理论教学课程大纲、实践教学大纲(包括毕业综合生产实习大纲、毕业设计与答辩大纲)。

(三)重点课程改革与建设

1.本专业教学改革对《公路与桥梁施工技术》、《测量学》、《道路工程制图》、《道路建筑材料》课程的改革加大了力度。已建成的院级精品课程《测量学》正在申报省级精品课程。

2.子课题《公路与桥梁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主要成果是已建成专业网站《公路与桥梁施工技术教学平台》的主体部分,链接了含有大量信息的“图片素材库”、“视频库”、“课件资源库”等,作为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基地。子课题于2005年6月顺利通过了学院的院级课题评审结题。

(四)各项建设

专业教学改革方案的实施带动了基地建设、制度建设等各项建设。

1.建成一支力量比较雄厚的师资队伍。这支由专任教师、外聘任课教师、外聘实习教师组成的教师队伍数量稳定、质量较高。其中的专任教师,“双师型”教师占72%,“双师素质型”教师的比例占88%;高级职称比例占32%;青年教师中硕士研究生或以上学历占50%。这为专业教学改革的成功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2.建成技术比较先进、仪器设备齐全(实验开出率为100%)的满足教学和生产、科研需要的路桥专业实训(实验)室。

3.建成路桥类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0个,广东省公路局、广东省长大公路工程有限公司等10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遍布全省各地,完全满足历届路桥类专业毕业综合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的需要。

4.至结题时,本专业高职教材的使用率达到95%以上。此外,路桥专业7位教师编写了5本教材:专业教师编写并在本专业使用的教材《土木CAD》;编写出版了《道路工程测量》、《道路工程》、《桥涵设计》、《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等5本教材。

5.制度建设

专业教学改革促进了制度建设的进程,研究、构建了高职教育教师教学工作质量评价体系并付予实施,如建立起《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教学质量管理及监控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见附件),使高职教育走上规范化的轨道。

(五)教、科研成果

本专业承担省交通系统科研课题8个,还承担部级、省级、院级教研课题4项,本专业教师撰写的论文90多篇,多媒体课件一批,建立起专业网站一个。

本课题论文共14篇。(见公路与桥梁专业教学改革方案研究课题论文一览表)。

五、项目研究与实践的自我评价

经过三年多的研究与实践,对照项目研究计划,课题组完成了项目研究任务,项目研究与实践的自我评价如下:

(一)行业背景厚实

项目的研究具有深厚的行业、产业背景。特别是广东省交通厅领导对课题组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将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列入交通厅《十五规划》,帮助课题组与企业建立联系,使课题研究较好地反映了行业的需要。

(二)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成功是关键

本项目在进行课程结构设计时,采用了“理论应重点提高,实践要全面加强”的原则,并建立了“双证书制”,体现了真正意义的高层次、技能型的职业教育。

1、课程体系体现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培养

课程体系的设置体现了时代科技发展水平,突出全面素质教育培养。在专业理论方面不单纯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有针对性的选择学科中与能力

培养直接相关的、职业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组成教学内容。根据培养目标确立合理的课程体系,打破学科系统性和“老三段”的束缚,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建立专业课程体系。基础理论教学安排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对传统的课程设置进行整合和重组,并适时地增设急需的新课程(包括原课程中增加新内容),建立起理论教学体系的动态运行机制。各门课程的定位、目标、质量标准、内容、边界、接口明确,课程之间衔接恰当,课程结构优化。

2、突出重点,加强基础,以深化几门重点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整体水平 深化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是改革的重点,我们始终抓住这个重点,针对专业特点和人才能力结构的需求,将几门集中体现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主要职业能力要求的课程:①道路工程制图②测量学③道路建筑材料④公路与桥梁施工列为本专业的重点课程,进行课程改革研究。这几门课程既有专业基础课又有专业课,都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对提高毕业生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3、实践课程体系符合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

培养工科技术应用型人才,突出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系统化、规范化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经过多年研究与实践,以能力为本位,以试验操作为主线,以现场观摩和工地训练为依托,形成系统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包括:制图和测量实操训练、材料和土工试验、课程设计(含勘测设计、结构设计、路基路面课程设计、概预算编制等)、毕业设计、毕业综合生产实习等,形成从一年级至三年级连贯的培养技术应用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约占教学全过程的一半,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比基本上为1∶1,为系统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技能打下良好基础。

(三)教学方法、手段灵活多样

各门理论课程都能整体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技术)、考试制度改革,形成协同效应。

1、加大教学方法改革的力度,全体任课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变单向灌输为师生协同互动,既改革“教”的方法,又指导学生改进“学”的方法,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大力提倡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进行教学,鼓励教师开发CAI教学课件, 改进传统教学手段,在课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电化教学及一体化教学。

3、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除加强与改革课程本身实践教学的训练外,通过增加选修课、课外讲座、举办“尖子班”等形式进一步强化相关的实践技能。

4、建立起与社会接轨的专业技能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的考核制度,实施“双证书”制度。

5、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活动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完善

《教师教学质量多层次递进修正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符合高职教学规律,评价结果可应用于教学管理,且具有较好的成效;《高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系统TQEMS》,与高职教育管理模式相同,针对性强,且具有速度快、分析准确、易操作、成本低等特点。

(五)师资力量比较雄厚

以引进和提高相结合的思路和方法极大提高了师资队伍素质和数量。通过在职师资的进修提高,引进高层次师资,加快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步伐,并以专任为主体、外聘为补充等途径,建立了一支符合高职教育要求的力量比较雄厚、稳定的、结构合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六)产学研合作成果丰硕

1.子课题《公路与桥梁施工技术课程改革研究》,已建成的专业网站《公路与桥梁施工技术教学平台》的主体部分,链接了含有大量信息的“图片素材库”、“视频库”、“课件资源库”等,作为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基地,有一定先进性。

2、先后与省公路局等大小十个单位签订协议,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产教结合的可持续性提供了保障。

3、毕业生的顶岗实习化整为零,在全省各地的公路部门的各类单位的各个点(以各标段工地为主)进行全过程的实习活动,取得了较好的实习效果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4、产教结合,在教师参与指导下,毕业生承担工程、社会调查任务,师生合作,双方的专业技能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5、全面开展较、科研工作。教、科研的总量从无到有,发展迅速,与同类院校相比,取得较快的初速度。

6、从未间断过对外专业技术服务工作,提升了专业教师对外的认可度。

六、项目推广的价值及进一步研究、实践的思路

(一)本项目推广的价值

1、人才培养方案在本专业有较普遍实用性,有推广价值。

由生产企业第一线、从事路桥设计、施工、管理的专家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和学校专业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组根据公路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和单位用人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的研究,分析本专业的任务,确定本专业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制订出本专业的能力细化分析表,每年根据人才需求社会调查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适时调整。目前,本专业培养的模式,具有明显的岗位针对性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在动手能力方面明显强于专科学生,并充分注意到较多方向的变化,为学生今后选择岗位、或专业内的转岗提供了较强的竞争性和灵活性,是真正意义上的生产一线的急需人才模式。

成熟又具有灵活性的人才培养方案使其适用范围扩大,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具有推广价值,得到了交通部专家的认可。2003年12月,在我院实行的路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参考了全国六所院校的培养方案,并由我校曾庆军博士执笔,完成了交通类高职高专院校路桥专业指导性培养方案起草工作,通过了路桥专业委员会的审定。

2、四门重点课程建设成果具有较广泛的应用性和推广价值

本项目教改重点是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以《道路工程制图》、《测量学》、《道路建筑材料》、《公路与桥梁施工》等四门重点课程建设为突破口,带动整个课程体系的改革,其实践教学的考核方法有机地与社会职业技能鉴定接轨,对兄弟院校同类专业具有较普遍应用性,对其他学科与高职院校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公路与桥梁施工课程已建成的专业网站《公路与桥梁施工技术教学平台》具有领先水平,有显著的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

3、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完善,具有较大借鉴和推广价值

本项目教改重点之一是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目前本专业以能力为本位,以试验操作为主线,以现场观摩和工地训练为依托,形成系统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包括:制图和测量实操练习、材料和土力学试验、课程设计(含勘测设计、结构设计原理、路基路面、概预算)、毕业设计、毕业综合实习,形成从一年级至三年级连贯的体现实用思想、培养技术应用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该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具有系统性、规范性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对工科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较大参考应用价值。

4、产学研结合带动教学质量提高,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依托行业,走产学研结合的路子,带动并深化了整个专业的教学改革与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具有突出的借鉴作用。

5、《教师教学质量多层次递进修正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高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系统TQEMS》,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二)进一步研究、实践的思路

本项目取得比较明显的成效,必须巩固和发展改革成果,继续深化专业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如技术路线所提出的“如此循环往复,以至多遍”,才能达到新境界。

1、完善人才需求社会调查方式,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能力结构,在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基础上,吸收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做到稳定性、适应性兼顾。

2、以现有重点课程建设成果带动整个课程体系改革,扩大改革范围,加大改革力度,进一步完善专业教学文件(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教学课件等),便于使用和推广。

3、着力完善、并且不断补充已建成的专业网站《公路与桥梁施工技术教学平台》,使公路、桥梁施工的全过程的工序内容比较完整地按施工作业程序链接起来,建成专业内容丰富的真正意义上的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基地。

4、研究成果真正得到落实和运用的关键在于广大教师主动参与教学改革的程度,诸如对教材、课件、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等等都需要广大教师的广泛参与,只有这样,教学改革才有后劲和可持续性,专业也才有生命力。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zg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