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与教学改革

更新时间:2023-10-19 21:1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

17.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首先,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观念是行动的灵魂,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育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教育观念一转变,许多困难迎刃而解。当前中小学教学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阴影的笼罩,而在应试教育观念尚未获得根本转变的情形下,学校所实施的教学改

革也因此变得缺乏成效或事倍功半。

其次,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先进的教育观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教学改革既要重视观念改革的先导作用,又要重视方式改革的载体作用。本次教学改革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还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这几乎等于要改变教师习惯了的生活方式,其艰难性就不言而喻了。从这个角度讲,教学改革是场攻坚战。就教与学关系而言,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牵引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转变。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将因此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学生不仅将成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人,而且还将成为生活的主人,成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的、有责任感的人。

学习方式转变因此被看成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

再次,要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在转变观念和方式的同时,重建制度,这同样是本次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教学与学习方式的转变需要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为其保驾护航。就学校教育内部而言,观念更新、方式转变的最大阻力来自落后的教学管理和评价制度。用应试教育的模式来管理和评价教师,怎么可能让教师生发出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呢?对于本次课程和教学改革,教师反映最强烈的也就是教学管理和评价问题。他们盼望、呼吁与新课程、新教学相适应的新管理、新评价。教学

管理制度的重建具有核心性的意义,它将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观念和行为问题。当然,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它本身需要在改革过程中不断完善起来,也可以

说,它与观念更新、行为转变是互动的过程,二者相辅相成,互相推进。

18.新教材具有哪些特点?

(1)教材管理由“国编制”转变“国审制”,教材呈现方式多样性。

以前我国为国家统编教材,全国一个版本,课改后,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由各地编写并通过国家审定了20 个学科几十种中小学新课程实验教材。

(2)适当降低了知识难度,大量引进现代信息。

一方面新课程注意控制教材内容的总量,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当降低某些知识的难度要求。另一方面新教材大胆更新了“双基”的概念和内容,删除了陈旧的、用处不大的信息,充实了学生能够接受、适应现代生产与生活的信息。如有

的教材引进了“神舟”、克隆等内容。 (3)密切联系生活,关注学生个体经验。

传统教材的弊端之一是把学生定格在设定的“书本世界”和“科学(知识)世界”之中,满足于 “理论知识”的学习,而恰恰远离了儿童的生活世界,致使儿童与现实生活的疏离感日益增强,社会意识逐渐淡化。新教材不仅关注那些客观的、系统的、逻辑的“共同知识”而且关注那些主观的、情境的“个人知识”,关注儿童的“生活经验”,力图把人类群体的生

活经验纳入学生的生活世界之中,努力实现“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融合。 如人教社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的新教材处处强调从生活中的科学讲起,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之中,注重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物理的导言“有趣有用的物理 ”中讲到了变速自行车,公交车中的新宠  清洁燃料车等。化学则从“我们周围的空气”和“自然界的水”两个单元讲起。生物课第一章就有“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等实践活动内容。地理教材的开篇言“与同学谈地理”中两个小标题分别为“生活离不开地

理”、“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通过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的体验,对每一个学习内容的引入都尽可能的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边,是鲜活的。

(4)重视活动设计,鼓励学生探究创造。

传统教材编制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精选那些确定无疑的知识或理论,教材对学生无异于一个权威的发布知识的载体,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质疑、求异的心理取向。新教材注重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创造天性,通过提供与学生背景有关的丰富素材,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教学活动,亲身体验探索、思考和研究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

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新教材从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出发,精心创设问题的情境、说法、事例,以及丰富多彩的探索性活动,这些活动往往以“讨论”、 “观察”、“调查”、“练习”、“研究性学习课

题”“实验制作”等形式出现,着力加强探究的力度,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5)尊重师生个性,给师生广阔的发展空间。

新课程具有较大的开放性,教师能够将其个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经验、知识投入到教学中,学生也可以多角度地学习教材,大胆的阐述自己的看法。过去的教与学都是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的理解和开发教材,现在教师可以“改”教材了;新教材还编入了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象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及不同的思维取向。总之,新教

材让不同的教师、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极大的拓宽师生的发展空间。

19.新教材具有哪些功能?

各省、市、自治区依据《纲要》和《课程标准》,开发出了不同版本的新教材,推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行,那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教材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它和以

往的教材是否具有不同的功能? ⑴ 新教材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新教材作为一种“文化中介”,很好的发挥了范例作用,内容的编排都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学习的方法,具备进一步学习的能力。这是因为,在信息

社会中,人们都需要不断地自学来实现自身的素质和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另外,面对庞大的信息资源,人人都应具备查找、分析、综合和分辨真伪的能力,这种能力应在基础教育

阶段得到锻炼。

⑵ 新教材具有符合实际的思想教育功能。

以往的教材对学生基本知识和具备基本技能的方面关注得比较多,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则重视不够。而现在的新教材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使学生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具体说来,新教材注意加强爱国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思想情感及科学态度,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

思想,正确认识和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⑶ 新教材还具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功能。

传统的教材对科学真理的表达与解释被认为是“事实性知识”,教师与学生很少考虑教材对科学真理的表达与解释是否正确与准确,因而科学知识与科学原理的真理性被绝对化了;还由于教材是教学评价和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主要依据,所以学生很少思考和怀疑教材中有关科学事件或现象的叙述和解释可能存在的不确定性,学习时也只是接受科学知识与事实,难以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其实创新就是科学本身所具有的基本品质之一,新教材从现代科学的发展或事例中,选择一些内容新颖又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素材,来展示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与创新活动的关系,在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和教育阶段提出不同的问题,设置一些创新性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⑷ 新教材还有利于教师进行创造性的教学。

教材是在国家《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为特定的教师和学生编写的,它必须由教师自

主编制或对现在的教材进行再加工。教师的教学不再是向

学生传递既定的原理、定理、法则等权威性的知识,而是通过教材这个中介与学生进行的一种双向交流与对话,在这种交流与对活中进行知识的建构活动,获得心灵的沟通与

发展,这样的教学是具有创造性的。 20.面对新教材,教师应该怎么做? (1)研究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

《纲要》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的基础。因此,摆在教师当前最为紧迫的工作,莫过于研究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了。通过对所教学科《课程标准》的研究,教师能够达到熟悉所教学科的课程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教学和评价要求;并且能够对这些方面做出自己的理性认识、提出个人见解;了解《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内容的基本要求,并且对其科学性、可行性做出评价;学会以对课程的知识技能、科学方法、实践创新与情感态度、价值的有效渗透,达到课程内容综合、整合的效果。据此,教师必

须站在学科教学整体设计的高度来完成教学,而非一隅一得。

(2)研究教材。

教师要从课程整体设计高度、从学科知识技能整合视角、从教材知识技能的体系编排审视教材、灵活运用教材。具体而言,研究教材主要有:一是研究教材对《课程标准》反映的真实性,即教材是否全面地反映了《课程标准》所坚持的教育理念,教材是否真实反映《课程标准》所坚持的教育要求,以及通过教材运用所反映的《课程标准》的地方适用性如何等问题。二是教材内容选择的容量与难度是否符合地方教育的实际情况,教材的印

刷与装帧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与生理卫生等问题。

(3)讲究教学策略。

首先,要重视单元教学目标。无论语文、数学还是历史、地理等各门学科,新教材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大胆取舍,紧扣重点,重点抓住了,难点也就容易突破,从而达到教学目标,避免面面俱到。其次,注重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bw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