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七年级生物上册 6.1 食物链教学案(无答案)(新版)

更新时间:2024-03-07 08:20: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9-2020年七年级生物上册 6.1 食物链教学案(无答案)(新版)苏科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生物间普遍存在摄食与被食的关系。 (2)知道什么是食物链。 2、能力目标:

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会画一些比较简单的食物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建立自然界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科学自然观。 (2)培养学生探究食物链的兴趣。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认识食物链,构建食物链的概念。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界中的食物链,建立食物链的概念,理解食物链的特点 课前预习:

1、在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 关系所形成的联系叫食物链。 2、一条食物链一般包括 个环节。各种食物链都有如下特点: (1)食物链通常是由一种 开始。

(2)位于食物链中第2个环节的生物通常是 。 (3)位于食物链中其他环节的生物大多是 。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展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画面,思考:生物间存在什么关系? 生:说出画面所描述的谚语,思考回答:吃与被吃。 (二)、分析农田中的生物

师:展示农田生态系统图,组织学生分组活动:卡片“接龙”。

生:思考画面出现了哪些动植物?发现哪些有趣的现象?比一比哪组进行的“接龙”多。 ①建立“食物链”的概念。 ②观察出一般3—5个环节。

③查阅信息库,了解动物的食性分三类。 ④讨论归纳出各种食物链一般所具有的特点。 (三)、分析食谱中的生物

师:民以食为天,食物何处来?CAI展示出与人有关的食物来源。 生:观察思考。

①列出某一顿午餐吃过的各种食物。

②分类思考其中哪些食物来源于植物?哪些来源于动物? (四)、设计生物防治方案:

展示松毛虫与松树的图片,讨论如何进行生物防治。 (五)、小结与收获:

当堂检测:

1、食物链一般具有的特点是:⑴食物链通常是由 开始;⑵位于食物链中的第2环节的生物通常是 动物;⑶位于食物链其他环节的生物大多是 动物。 2、下列食物链正确的是 ( ) A.草→食草昆虫→青蛙 B.青蛙→蛇→猫头鹰 C.阳光→草→食草昆虫 D.草←食草昆虫←青蛙 3、假定在一个由草、鹿和狼组成的相对封闭的草原生态系统中,把狼杀绝,

鹿群数量将会 ( ) A、迅速上升 B、保持相对稳定 C、缓慢上升 D、先上升,而后下降

4、某地大量捕捉青蛙,以至稻田里害虫大量繁殖,水稻减产,生态平衡失调,原因是破坏了生态系统的 ( )

A.生产者 B.分解者 C.消费者 D.食物链 5、为了迎合某些人喜食野味的心态,个别商贩以大量捕杀野生动物谋取高利。 这种做法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

A.丰富人类的饮食文化 B.破坏食物链,导致生态平衡失衡 C.破坏野生动物的繁殖 D.让人们获得了丰富的营养物质

6、a→b→c→d是一条捕食食物链,下面有关这条食物链的叙述错误的是 ( ) .. A. c与b间是捕食芙系

B. 物质和能量是沿食物链流动的 C. b、c是消费者,d为分解者

D. 难以分解的有毒物质进入这条食物链,d中含量最多

7、有毒物质通常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你认为正确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数量多少的图示是 ( )

8、判断:狐狸不吃草,所以这两种生物不参与食物链的组成。 ( )

9、“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是南宋诗人辛弃疾的千古名句,它描绘了美丽的田园风光,也说出了“丰年”与“蛙声”的某种联系,水稻、青蛙,还有蝗虫、稻螟、蛇都是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请你根据生态学的知识,解答下列问题。

(1) 在这个农田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 ,消费者是 ,请写出

其中的一条食物链(至少三种生物): 。

(2) 青蛙有“庄稼卫士”之称。然而少数地区有人大肆捕食稻田里的青蛙(俗称田鸡),把它做成一道菜肴“××田鸡”摆上了酒桌,写出二种这种错法做法导致的后果: 。 教学后记:

2019-2020年七年级生物上册 6.2 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1教案 苏教

教学设想:通过练习徒手切片,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通过观察叶片的结构,了解叶片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通过演示课件使学生了解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在这一学习活动中,贯穿师生互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

教学器材:显微镜、双面刀片、镊子、滴管、载玻片、盖玻片、培养皿、菠菜叶、干净的纱布、叶片的横切面永久性切片标本、电脑、实物投影仪,投影电视等。

教学过程:

上课了,教师拿起一片植物的叶子,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过来。 师:叶子由哪几部分组成,哪是主要部分? 生:叶子由叶柄和叶片组成,主要部分是叶片。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一片完整的叶子由托叶、叶柄、叶片、三部分组成,最明显的是叶片和叶柄部分(用手指出),那么为什么说叶片是叶子的主要部分呢?

生:因为叶片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师:回答得很准确,那么叶片适应光合作用的结构是怎样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练习作叶片横切面的徒手切片。

教师打开实物投影仪,在投影仪上边演示边讲解,同学们都认真观看屏慕上老师的演示。老师首先将菠菜叶纵向切成条状,然后取出一条,将双面刀片刀尖顿平,在叶片上横向迅速划出,再将刀片在培养皿的水里轻轻摆动,于是一条细如发丝的绿丝出现在水里。同时映现在屏幕上。学生看了都兴奋不已,跃跃欲试。老师按同样的办法又作了几条,最后作了一个叶片的横切面玻片标本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准备观察。

学生开始作叶片横切面破片标本,课堂开始“闹哄”起来。老师则穿梭于各实验组之间,进行点拨指导。

15分钟后,老师回到讲台,让同学们停下来,这时有的同学仍在认真的做着,争执着,观察着,仿佛没有听见老师的话,渐渐的学生安静下来。老师请完成实验的组举手,有15组;请没完成的组说出在学习中的困难,然后让学生帮助解答,不足之处老师补充,最后请同学们说出观察到的现象。

生:我看到的像是一条黑绿色的虫子,虫子两侧是透明的。 同学们都笑了!

师:那么你能说出透明部分是什么结构吗? 生:是表皮。

师:回答正确,那么黑绿色的部分是什么结构? 生:黑绿色的是叶肉和叶脉。 师:很好,有没有看得更清楚些的?

生:我看到的与永久切片基本一样,只是颜色更绿一些。

师:这位同学不但能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且能够提前做出对比观察,老师提出表扬。现在我们分析一下上一位同学所做切片的结构不清楚的原因。

生1:是因为切片太厚了,不够透明。

生2:也可能没有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会影响观察叶片的结构。

师:这两位同学概括的很好,在做实验时勤于思索,善于总结,我们给予表扬。现在,请同学们一起看叶片的永久横切片标本。

学生开始将永久横切处标本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并对照自己做的切片标本进行对比观察。教师将从远程教育网上下载下来的与横切面相一致的切片图投射到屏幕上,让同学去仔细观察。并让学生进行总结。

生:外层透明的是表皮,分上下表皮,有表皮细胞和保卫细胞。 教师拿一片叶在上面滴了几滴水,水滴顺叶面滑下。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表皮细胞具有保护作用,表皮细胞的外壁有一层角质层,使叶片不受细菌侵害,控制水分的散失。

师:表皮上面的保卫细胞成什么形状,中间的孔隙叫什么? 生:成椭圆形,叫气孔。

师:同学们,注意,观察要细心,保卫细胞是一对,下面我们观察一下气孔的开闭的模拟动画(从远程教育网下载)。老师操作。学生认真看。

师:现在请同学们再说一下保卫细胞成什么形状。 生:成肾形! 生:成月牙形!

师:回答正确,气孔的功能呢? 生:气孔是叶片进行气体交换的门户。

教师把图片返回到第一幅图。问;同学们现在看中间部分,我们称为? 生:叶肉。

教师拿起一片叶子,让同学们看叶子的上表面与下表面有什么么区别。 生:上表面叶片颜色深,下表面叶片颜色浅。 师:为什么?你们发现它们在排列上有什么不同?

生:发现贴近上面的组织细胞排列整齐,含叶绿体多;下表面组织细胞排列疏松,含叶绿体少。

师:我们称上部的为栅栏层,下部的为海绵层。那么,现在同学们再想一想叶片的颜色,是表皮的颜色还是叶肉的颜色?

生:是叶肉。

教师在屏幕上指着叶脉说:分布在叶肉中间的这种管状物是什么结构,有什么作用?生:是叶脉,具有输导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的功能。

教师拿起两把扇子,一把扇骨已折,另一把扇骨完好。 师:请同学们总结叶片的另一种功能。 生:具有支撑作用。

教师拿出叶脉书签让学生观看,掌握叶脉分布在叶子每一部分的特点。

老师将教科书图6-7中的叶绿体用实物投影仪投射到屏募上,师生共同观察。让学生认识叶绿体。

师:为什么说叶片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生:叶片的叶肉细胞和保卫细胞中含有叶绿体,叶绿体又含有叶绿素,而叶绿素能够吸收光能,为光合作用提供能量。叶片的颜色实质是叶绿素的颜色。

师:回答正确。同学们,思考一下,叶片的其它结构为什么有利于进行光合作用。 生1:表皮透明即起到保护作用,又有利于叶肉的叶绿体吸收光能。

生2:叶脉能够为光合作用输送水和无机盐;能将光合作用的产物运到各器官。 师:正确。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所以没有叶绿体,绿色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叶绿素只有在光下才能形成,所以叶绿体没有形成叶绿素,也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运用课件深入浅出的阐述叶绿体、叶肉细胞、叶片的关系(叶片——工厂、叶肉细胞——车间、叶绿体——机器)。

师:我们总结一下这堂课的收获。

生1:我学到了叶片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和叶片的结构的知识。

生2:我学到了光合作用只有在光下才能进行,叶绿体只有在光下才能生成叶绿素,没有叶绿素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师:这两位同学总结的很好,那么除此以外,你还学到了什么? 生1:学会作徒手切片标本。

生2:我懂得了做实验要耐心、细致,越慌越乱。

这时同学们都笑了,原来是刚才切片做成“绿虫子”的那位同学。 师:这两位同学总结的也很好。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

生:刚才在观察叶片永久横切片时,我发现叶肉细胞之间有空白的地方,那是什么? 师:这个问题,我没有注意到,下课后,我查查资料,再给你解答。同学们可以讨论一

下。不过我要表扬你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

生:我家有一盆花,叶子呈紫红色,那么它是怎样进行光合作用的?

师:这种花可能是紫鸭跖草,如果你回家仔细观察一下那盆花,你就会知道答案了。 生:秋天叶子变黄、变红是怎么回事?

师:这个问题比较简单,你们问一下初二的同学或查查资料。今天我们的课就到这。 点评:

这是我校课程改革中的一堂推进课,整体看来知识传授准确、到位;技能培训,情感、态度的培养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得以体现。但如果按课程改革标准来看,仍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如投影电视、实物投影仪,远程教育网、课件、电脑等现代教育手段的运用都侧重于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当然这些手段的运用提高了对这些知识技能掌握的效率。在实验——叶片横切面切片的制作与观察中,有10个实验组没有完成,教师没有给与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完成这一教学任务,从而达到面向全体学生的目的。学生没有在作临时切片时直接分出栅栏层和海绵层,而失去对学生在做实验时,尤其是观察实验现象时要进行耐心、细致的情感态度的培养的机会。

本节课反应出几个亮点:

1.对叶片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分析,即叶片是光合作用主要器官的理解。 2.气孔开闭模拟动画的应用。

3.第一个实验材料替换,对第二个实验进行了相应改变。

4.学生最后几个问题的提出与教师的解答。我觉得一堂好课学生不仅要学到知识,还应收获问题。

后来同授课教师交流了一下。发觉授课教师对教学过程是一交流合作的过程,认识上有差距。因此,课堂上的交流是单向的,师→生,而不是生→师、生→生的双向交流合作。只有认识到一点,才能实现教师的授课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教师不但要传授知识,还要从学生身上学到知识,因为在交流、合作中学生身上也在不断的产生新知识。学生不但在学,而且也在教,师生互动充分体现学生与教师的双主体作用。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ep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