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压调压站置换通气技术规程

更新时间:2023-03-08 06:14:00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中压调压站置换通气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新建高中压调压站置换通气的操作程序、技术要求和安全注意事项。 本规程适用于新建高中压调压站置换通气的作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2.1 《城镇燃气设施运行、维护和抢修安全技术规程》(CJJ 51-2006) 2.2 《城镇燃气输配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 33-2005)

3 术语和定义

3.1 直接置换

采用燃气置换燃气设施中的空气或采用空气置换燃气设施中的燃气的过程。

4 通气置换作业程序及要求

4.1 勘查现场,核对资料,编制置换通气方案

a) 作业负责人组织人员按照工程竣工图纸或经公司确认的工程示意图所示,勘查现场,与现场设

备安装情况进行核对,确认置换通气的范围;

b) 逐个检查拟置换通气的设备上的阀门,确认阀门的种类、开关状态、放散阀的位置和规格; c) 检查拟置换通气设备是否有置换放散阀门、是否有进气点、是否有其他安全隐患等情况; d) 拟置换通气设备中原保有的空气压力是否有泄压现象;

e) 以上掌握的信息、资料,由置换通气负责人负责编制置换通气作业方案,明确人员分工、物资

准备、放散和置换区、作业注意事项等有关内容; f) 公司置换通气方案的审批要求,按程序上报审批方案。 4.2 作业前的准备工作

a) 置换通气负责人组织置换方案交底;

b) 参与置换通气作业人员按照分工,落实作业所需的设备、工具、材料、安全防护用品及安全、

警示用具,提前到现场熟悉场地;

c) 按照作业时间要求,作业人员提前到位,按照指令设置警戒区、作业标识,在置换区域放置灭

火器材2具;

1

d) 监护人员疏散作业区内无关人员,清除火源和易燃物质; e) 选择合适的针型阀、放散管或者排污管作为放散管。

1) 调压器前设备的放散管一般选择过滤器的排污管,浓度监测点选择过滤器后调压器前的针

型阀;

2) 调压器后设备的放散管一般选择调压器后维修用放散管,浓度监测点选择调压器后的针型

阀。

4.3 放空新建设备中的空气

a) 放散管确定完毕后,按照指挥人员的指令,方可打开放散阀门进行放散; b) 放空新建设备中的空气时,可采取多点放散;

c) 置换人员放散后,关闭放散阀门,将调压器指挥器松开。 4.4 送气、置换与监测

a) 送气人员根据通气置换作业负责人的指令,依次缓缓打开进站地下阀门、新建设备的地上总阀

门,向新建设备送气,送气压力应控制在5kPa以内;

b) 置换人员根据作业负责人的指令,打开作为置换的放散管阀门进行置换; c) 通过观察设备安装的压力表观测管道内压力变化情况;

d) 检测设备内天然气浓度变化情况时,检测人员拆除压力表,将全量程燃气检测仪的吸气管口与

针型阀呈45角,取样检测气体中的天然气浓度,将检测结果及时报知作业负责人; e) 连续三次检测燃气浓度,每次间隔时间为5min,检测的天然气浓度值均达到95%vol以上并

符合方案要求时,置换合格,根据置换通气负责人的指令关闭放散阀门;

f) 调压器前设备置换完成后方可开始调压器后设备置换,置换时通过调节调压器指挥器,向调压

器后设备送气,通过维修用放散管道进行放散,浓度检测的要求同调压器前设备置换要求。

4.5 巡视检查

a) 对新通气设备进行泄漏检测、巡视检查,检查结果要及时报告置换通气作业负责人。 b) 新通气设备须在24h之内检查1次,并在通气后的第一周进行1次复查。 4.6 置换完成后将现场设备恢复

a) 检查全部放散阀是否关闭;

b) 检查压力表是否安装到位,有无泄漏;

c) 检查调压器指挥器是否松开,备紧螺母是否紧固到位;

5 注意事项

2

0

5.1 未验收合格的工程和不在置换通气范围内的设备设施严禁通气置换。

5.2 发现拟置换通气设备存在其他安全隐患等情况时,应暂停管道的置换并应及时向公司主管部门报告,并按公司有关意见执行。

5.3 在置换前,若拟置换的设备中原保有的空气压力存在明显泄压现象,应及时排查原因,确认设备是否有损坏,是否具备置换条件。

5.4 放散时应设置作业隔离区,隔离无关人员,并设专人监护。 5.5 全量程可燃气体检测仪的使用应遵守其安全操作规程的有关要求。

6 人员要求

6.1 参加置换通气的人员应熟悉置换方案。 6.2 置换时,作业人员应穿着防静电服和防静电鞋。 6.3 作业人员应服从作业负责人指挥,做到令行禁止。

6.4 作业人员应熟知《城镇燃气设施运行、维护和抢修安全技术规程》的相关内容。

编制时间: 第一次修订时间:

提出单位: 编制单位: 编修人: 审核人: 审定人: 解释权:

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g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