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整理

更新时间:2024-03-02 08:4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名词解释——

【心斋坐忘】

“心斋、坐忘”出现于庄子。是用孔子与其学生对话的形式表达了自己的修行方法。 心斋就是抛弃了感官,用虚无之心去对待万物。

坐忘,是通过废除肢体,停止思想。开窍而去真正感知宇宙,与道大通。

“心斋”“坐忘”是庄子思想的基本范畴,其修养历程是由外而内层层递进的内省过程,主要内涵是虚静空明,终极目标是与道合一。 【俄狄浦斯情结】

恋母和弑父都是俄狄浦斯,他不认识自己的父母,在一场比赛中失手杀死了父亲,又娶了自己的母亲,后来知道真相了,承受不了心中痛苦,刺瞎了双眼,流放了自己。

心理学用来比喻有恋母情结的人,有跟父亲作对以竞争母亲的倾向,同时又因为道德伦理的压力,而有自我毁灭以解除痛苦的倾向。 【距离说】

西方美学理论之一。认为创造和欣赏美的基本原则是与对象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这种距离是不同于实际空间距离的内省的发现。距离太近容易引起实用功利目的,失去美感;距离太远则看不清楚,也不美。只有保持适当的距离才能进行审美欣赏和创造。 【中和】

中和是儒家对于礼和乐提出来的要求,也是一种伦理道德规范。作为对文艺创作的尺度,中和之美的一般含义是抒发感情而又要有所节制,和谐、适度地处理主体(艺术家的情意)与客体(物境、情境)的各种关系。它追求的是艺术作品中主体与客体契合而成的意境。 【悲剧】

悲剧就是指主体遭遇到苦难、毁灭时所表现出来的求生欲望、旺盛的生命力的最后迸发以及自我保护能力的最大发挥,也就是说所显示出的超常的抗争意识和坚毅的行动意志。悲剧撼人心魄的力量来自悲剧主人公人格的深化。从悲剧文学史中可以看到,悲剧主角虽在斗争中遭受到失败或牺牲,却并不使人悲观失望,反而能够鼓舞人们继续斗争。

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语)。它的美学特性是壮美与崇高,它的审美价值是教化与解脱。 ——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 【品藻】

品藻指评论人物高下。是就两个人对比而论,一般是指出各有所长;只有部分条目点出高下之别。有时也会只就一个人的不同情况而论,这实际也是不同方面的对比。品评者总是回避排斥、指责别人,都是善意的。所对比的两人多是同时代的,个别也会用古今对比。正因此,不一定要说出所比的内容,只说明某人跟某人相当,某人超过或不如某人,大概人家就能了解何所指,只是后人有时很难了解是比什么。

【六法论】

是中国古代品评美术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具体内容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六法论”中的一些涵义,对于创作、鉴赏供石作品也有着借鉴作用。 气韵生动。气韵.乃作品中蕴含的生机、气势、节奏和意蕴。气韵生动,是指作品中刻画的形象具有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致,显得富有生命力。上品的供石,应当具有气韵生动的特点.使欣赏者感受到这块供石充满的勃勃生机和盎然诗意。 【有意味的形式】

“有意味的形式”理论认为艺术作品的基本性质就在于它是“有意味的形式”。作品的各部分、各素质之间的独特方式的排列、组合起来的“形式”是“有意味”的,它主宰着作品,能够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审美的情感不同于生活中的情感,只是一种纯形式的情感,人们在审美时,不需要生活的观念和激情,只需要对形式、色彩感和三度空间的知识,审美是超然于生活之上的。基于这种认识,否定叙述性的艺术品,认为这类作品只具有心理、历史方面的价值,不能从审美上感动人。 【高峰体验】

即每个成功人士人生命中曾有过的一种特殊经历,感受到一种发至心灵深处的颤栗、欣快、满足、超然的情绪体验,由此获得的人性解放,心灵自由,照亮了他们的一生,让他们获得了人生的巨大成功。现在这一概念正在走出心理学的殿堂,进入到日常生活的领域。

1、产生的突然性 2、程度的深刻性、强烈性 3、感受的完美性 4、存在的普遍性 5、结构的同一性 6、保持的短时性 【审美态度】

主体对审美对象所持的态度,主要是心理状态。它受时间、地点等客观条件影响,亦受心境、情绪等主观心理因素影响。审美活动要求主体从日常现实生活中脱离出来,保持与实用功利无关的态度。 【飘逸】

飘逸是一种境界,清新雅致,恬淡自然的一种感受。现多见于具体的修饰,如头发飘逸,形容清新靓丽。当然更多的还是用于艺术,创作等方面的风格形容描写。飘逸的审美特征:

1、雄浑阔大、惊心动魄的美感 2、意气风发、放达不羁的美感 3、清新自然的美感

【黄金分割】

黄金分割又称黄金律,是指事物各部分间一定的数学比例关系,即将整体一分为二,较大部分与较小部分之比等于整体与较大部分之比,是最能引起人的美感的比例,因此被称为黄金分割。黄金分割具有严格的比例性、艺术性、和谐性,蕴藏着丰富的美学价值。黄金分割早存在于大自然中,呈现于不少动物和植物外观。现今很多工业产品、电子产品、建筑物或艺术品均普遍应用黄金分割,呈现其功能性与美观性。

【审美态度】

审美态度:是指主体在摆脱了日常的功利和实用态度之后,所产生的一种观照、欣赏的态度,是主体能否与对象建立审美关系并进入审美活动的关键。 【移情说】

审美情感并非是审美客体所固有的,而是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将自己的人格和情感移入或投射到对象之中,与之融为一体。使对象呈现出人格化的情感特征。格鲁斯发展了“移情说”提出了“内模仿说。缺:没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是否都能移入情感。 【拉奥孔】

拉奥孔是Acoetes之子,特洛伊人,波塞冬或阿波罗的祭司。由于他结婚生子而违反了神的旨意,或是因为与妻子当着神殿中的神像交媾而犯了亵渎之罪。他在古希腊史诗中扮演的小角色是在特洛伊战争中警告特洛伊人不要接受希腊人留下的木马,但没有成功。随后他就被两条从希腊人临时驻扎的Tenedos岛上跨海而来的大蛇夺去了性命。 【席勒】

席勒是德国伟大的戏剧家、诗人和文学理论家,生于符腾堡公国的马尔巴赫城。主要作品有:《阴谋与爱情》《欢乐颂》《华伦斯坦》三部曲、《奥尔良的姑娘》《威廉·退尔》《墨西拿的新娘》等。 ——简答题—— 【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

在孔子看来,文艺所表现的情感不但要具备道德上的纯洁性和崇高性,而且要受到理智的节制,讲究适度、平和,不能过于放纵、任其泛滥。“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关雎》,表达的正是中和之美,欢乐而不放纵,悲哀而不伤痛,一切情感的外现都是那么的恰到好处。这里包含了孔子对人的生命的尊重与爱护,他期望人的生活与感情都是健康、正常的,反对沉溺哀乐、毁伤生命。 【道与技】

-藉由技的臻于极境而入道的方法,从《庄子》书中的寓言,可得到下列几点:

境界的转换:庖丁、梓庆和那只斗鸡,都是经历了三个阶段才成为具有 绝技之身。若是心灵没有成长,那么技巧也只能停留在一定程度。

专心一志、心无旁鹜:唯有专心,才能忘却一切外界诱惑,才能专于技的精进。而要达此,需要心斋、坐忘的功夫,消除心中的杂念,进入无待的境界。

不可言传:道与技皆是,需要自己的体悟与学习,别人是无法帮忙的。

连续性:技的进步是一步一步来的,虽然禅宗有顿悟的说法,但在顿悟之前的历程是不可磨灭的。在再怎么高超的技艺都须踏在初阶的基础上,以神欲行之前仍要官知的运作。

-艺术的“道”是指艺术意象创造与传达过程中自由无碍、充满生气的至高境界。操作技能与技巧经过长期训练,娴熟自如,艺术家就能将它们化作自己的血肉,与对象世界亲密无间,从而进入“道”的自由

境界。“技”与“道”的本质联系在于:在技中可以发现道的真谛,道也可以在技中得到体现和表达。当技能完满地体现道时,也就达于美的境界。所以,艺术之“技”是通向艺术本体的路。艺术家在技巧的操作中体验美、创造美。在此意义上,艺术技巧本身就是艺术,就是美。 【美感的基本特征】

美感的基本特征是形象性与思想性的统一、理性与感性的统一、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愉悦性与功利性的统一。

形象性和思想性的统一:在审美主体去面对具体生动的形象时,一方面是去了解他,认识他,另一方面会不自觉地自己的思想意识、道德观等主观意识渗透入其中。而正是因为形象性与思想性的统一,所以在人们面对同一个审美对象的同时,人们的美感既有相同之处但又不可能绝对相同。

理性与感性的统一:审美主体会在审美时会将自己的主观意识渗透入美感之中去,而这种主观意识是以往的社会活动甚至是以往的审美活动中所形成的,它的形成就经过了感性认识活动和理性认识活动。用这种感性和理性的统一体去再现、观照、认识新的审美对象,所形成的的美感就是理性和感性的统一。

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一个具体生动可感的审美对象能给审美主体提供的信息和感觉都是有限的,而人的想象力却是无穷的,想象力形成了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可以在有限美感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任意飞翔。

愉悦性与功利性的统一:人之所以通过审美获得美感,直接目的就是过好精神生活,而美感的功利性则来自审美对象的功利性和所表现的社会生活内容,而这种社会功利并非狭义上的实用功利,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满足与享受。 【美与科学的关系】

美学所面对的审美现象,不同于自然科学所面对的自然现象,也不同于社会科学所面对的社会现象。 审美现象的反思方式是一种典型的人文科学反思方式。

审美现象是存在的,但审美现象的存在却是不可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方式来考察和求证的,而只能以人文科学的方式即主体亲身参与、亲自在场的方式来达到。 所以,美学应当归属于人文科学,是个有边缘性、综合性的人文科学。

意味着美学研究的起点和着手处是作为审美现象为呈现的具体、现实的审美活动,也意味着美学研究比一般人文科学更为注重感性的经验、情感的契合、心灵的碰撞,更多地要求经验科学的配合与协助。 美学是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科学,是将以艺术活动为典范的现实审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的学问,是一门以人类生存实践为出发点,通过集中审视社会性的审美关系和历史性的审美活动,对审美主客体、审美形态、审美经验、艺术存在和审美及审美教育等进行思考、解释和论述的学科。 【形式美法则】

形式美法则是人类在创造美的形式、美的过程中对美的形式规律的经验总结和抽象概括。主要包括:对称均衡、单纯齐一、调和对比、;比例、节奏韵律和多样统一。研究、探索形式美的法则,能够培养人们

对形式美的敏感,指导人们更好地去创造美的事物。掌握形式美的法则,能够使人们更自觉地运用形式美的法则表现美的内容,达到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高度统一。 Y【均衡与对称的异同】

“对称”与“均衡”在构成事物外形及组合规律上具有自己的审美特性,实际上自然界中无数事物天生具有对称特性,对称还蕴含着人们对事物的感受,即“平衡”。严格而言,平衡的范畴要大于对称,对称体现出对等,必然体现着平衡,而“平衡”有时却不一定对称,事物在占据着不同空间大小以及位置,色彩浓淡对比等等,也能使得不对称的事物间体现出平衡。

对称和均衡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对称是均衡的一类,而均衡并非对称的翻版。对称如倒影等往往呈现等量的形状和面积等对应,而“均衡”更在于观感意念上的“相称”和对应,被摄对象往往以“不对称”的形式来体现美学意义上的“对称”。 Y【意境说在唐代的产生发展(意境说)】 意境说在唐代的产生与发展

我国古代的“意境”理论在先秦时期已萌芽,但“意境”的正式提出是在唐代。“意境”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格》。其诗有三境说,开启了后代意境类的先河。皎然的《诗式》也探讨了意境的某些方面,他论诗时多次提到境和境象的概念。他所说的境和境象受佛学影响很深,但又不完全是佛学的全意。权德舆明确提出了“意与境会”,这含有意境混融的意思。

“意境”作为诗论的一个重要观念,其理论要点大都在中唐已提出。中唐刘禹锡的诗论开始提到意境。刘禹锡论意境进一步发展了王维“皆出常境”的理论。另外,刘禹锡的论意境也受到禅宗境界说的影响,往往把诗和禅相提并论。

晚唐司空图的诗论,也近于意境说。他在《诗品》中描述了各种意境的意在言外的旨趣,通过神似的艺术形象来展现意境。司空图对“意境”作出了重要的发展。 【自然美的特征】

是指自然美区别于其他类型的美的独特属性。自然美属于现实美,与集中、典型的艺术美相比较,自然美虽相对零散和粗糙,但更为生动和丰富。自然美与社会美虽然都属于现实美,便由于它们存在于不同的现实领域,自然美亦有别于社会美,表现出三方面的独特属性:

1、鲜明的自然性。具有美的属性的自然物都有其自然的物质属性和自身的运动变化规律,只有当它具备美的客观条件或其运动变化状态符合美的规律时,才能展现出美。

2、侧重于形式美。与重在内容的社会美,内容、形式并重的艺术美相比较,自然美更侧重于形式。自然美的内容朦胧、宽泛、缺乏确定性,但它的形式却是清析而鲜明、具体而生动的。自然物往往以它鲜艳的色彩、悦耳的音响、生气盎然的姿态等感性形式直接唤起人的美感。

3、具有多面性和变异性。自然美具有多层次、多侧面的特征。同一自然物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距离去欣赏,往往会得到不同的美感。

Y【审美教育的作用】

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发展人、使人成为身心健康的完美的人。所谓完美的人,是既有物质生活又有精神生活,既有理智又有情感,既有工作能力又善于生活和娱乐的人。

美育使人精神上获得解放与自由,把人从自然物质世界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上升到精神的理解境界,进入一种顺任自然,与天地同体的和谐境界。在实现其根本目的的前提下,着重于使人们审美感受能力得到训练、鉴赏水平得到提高和创造力得到培养,最终使人的个性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 Y【艺术的功利性和非功利性的关系】

艺术鉴赏的本质是一种审美活动,凡是审美活动都具有功利性的一面,又具有非功利性的一面。影视艺术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它与文学、戏剧、绘画、舞蹈、音乐等艺术形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又有着自身独特的艺术特征。在影视艺术鉴赏活动中,我们常常把思想教育、艺术教育等功利性的审美放在了重要地位。事实上,影视艺术所谓非功利性审美,简单地说就是一种摆脱了私欲杂念、忘却了功利目的,追求心灵自由和精神愉悦的审美状态。

首先,影视艺术是一种直觉审美的艺术。一般来说,直觉是真正与鉴赏对象化成一体、打成一片的,可以达到从整体上直接抵达对象本质的感悟,它实际上是鉴赏者本能化的无意识反应。直觉性审美就是直接地把握或领悟的审美活动,也是一种不通过逻辑判断或理性思维而在一刹那间完成的鉴赏活动。它常常使人刹那间暂时忘却一切而聚精会神地观赏艺术形象,全部身心沉浸在审美愉悦之中。所以,影视艺术的这种直觉性审美就处于一种忘却目的和杂念的非功利状态。

审美具有潜在的功利性。说这个观点没有要取消审美的非功利性的观点,而是在承认审美过程中的非功利性的情感的前提下认识到审美的功利性。

美的无功利性是美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是指美的事物与人直接的实际利益考虑想脱离的特性。这种特性包含两个基本方面:一方面客观对象不直接唤起主体的实际利益需要,另一方面主体对客体不做实际的功利评价。

首先,我们肯定美是非功利性的,因为审美活动并不以某一有限目的为目的的。相反,它还必须以摆脱直接功利目的时,他不可能成为审美主体,客体也不会作为审美对象向他呈现,也就是说带有功利性是看不到美的。

既然美是非功利性的,那为什么美的事物又可以给拥有者带来巨大的利益呢?

第一个美是无功利性与功利性的辩证统一。审美活动虽然在其自身中剔除了直接的功利目的性,却并不意味着它与功利性绝缘,相反,审美活动指向一种整体,根本的功利性,这就是它把人向着完整的自由状态提升。这无意中带给人巨大的利益,这就是无功利性与功利性的辩证统一。

第二需求是给美的拥有者带来了巨大利益。需求促进追求,而正是人们对美的事物的追求,给美的事物的拥有者带来了巨大利益。从古至今,人们对美的追求从未间断过,这正是多人对美的追求,提升了美的价值。

第三是因为多人对美的追求,其中不乏“聪明”的人,他们把美的事物看成商品,而当美的事物作为一种商品时,人们对美的追求就会让这件商品的价值体现出来。这个时候,美的拥有者拥有的不再是美,而是附在“美”上的额外价值,每不再成其美,拥有者也不是审美对象了。 【艺术品的结构层次】 1、物质实在层

物质实在层指艺术赖以在时空中存在的物质实体和媒介。在一定的条件下,物质实在层本身也有助于审美意象的创造与传达。 2、形式符号层

形式符号层则是艺术品的直接性物质存在。形式符号层是艺术品动态结构中一个外在过渡层次,没有这一层次,整个艺术品就会失去依托,意象世界只能成为虚无缥缈突兀的存在。但如果只注重这一层次或执著于这一层次滞步不前,忽视在这一层次背后包含的丰富的意象世界,则艺术品的结构就将显得残缺不全,成为无意味或浅薄的形式。 3、意象世界层

意象世界层是艺术品结构中的核心层次。意象世界层虽然只潜藏于形式符号层中,只有借助鉴赏活动才能在鉴赏者的心灵中现实地生成,但它却确实是艺术品动态结构中最为重要、最为核心的层次。艺术品的审美特质和价值集中体现于此。 4、意境超验层

意境超验层是意象世界背后所蕴含着的富有形而上的人生哲理意味的最高境界。意境超验层又可有广义、狭义之分,一是就人生境界而言。一是就艺术品本身的内涵而言。意境超验层是以意象世界层为中介的,没有意象的导引,意境根本无从谈起。

从物质实在层到形式符号层,到意象世界层,再到意境超验层,艺术品一层层走向了纵深。艺术品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生成的结构系统,又是一个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其中各个层次互相联系,缺一不可,它们只有在整体的结构系统中才有其存在价值与各自的地位,离开了整体,每一单个层次都毫无意义。

Y【美学研究对象的不同观点4个】

第一种观点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是美以及美的规律。 第二种观点认为,美学是艺术哲学,因此其研究对象是艺术。

第三种观点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美感经验,美学应以美感经验为中心去研究美和艺术。 第四种观点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审美关系的基本特征】

审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超功利关系。人类的实践活动一方面是为满足某种实际需要,或达到某种功利目的而进行的;另一方面,当这种活动和活动的成果感性直观地显示出人类战胜各种困难的创造性、智慧、

力量和才能,成为人的自由的感性现实的确证和肯定的时候,它就会在满足人的功利需要之外,引起一种与功利需要的满足所产生的愉快有质的区别的精神的愉快,这就是本质意义上的美感。美体现的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理想和现实的统一。在审美活动中,人成为具有审美知觉、能够欣赏美的审美主体,客体成为审美客体、审美对象,即人按照美的规律塑造的各种物体和具有审美价值属性的对象性存在。作为美的主客体关系必须符合客观规律,才能使主体与客体协调,又必须符合主体目的,才能使客体与主体协调。因此,美所体现的主客体统一,是主客体最高形态的统一。 Y【审美主体的存在环节与特征3个】 (一)惊异:从日常生活中的跃出

1、审美惊异不是一种理性的求知欲,而是一种新鲜的生命感

2、审美惊异的产生既依赖于主体一定的自身条件,也依赖于对象本身一定的客观条件 (二)体验:沉浸在与对象直接的相处中 (三)澄明:走向本真的世界 【简述意象的特征】

1、虚拟性。虚拟性是现实性的反面,意象一经物态化和物化进入艺术品中,便成为艺术意象,也就同时进入了非现实的层次。意象可以“任意”地编造和虚构,有时甚至可以违背现实的常情常理。 2、感性。是指意象可以为主体感官直接把握、感知、体验和接受的直观性和具体性,主体不需经过自觉的理性反思,仅凭感觉便可直接感知到意象的存在,这就是意象的感性特征。

3、想像性。审美意象是经过艺术家的意向和想像将“意”与“象”融合一体而构成的,它本身是想像的产物,不同于普遍的直观表象和传统的人工表象或单纯的回忆表象。想像性是审美意象的最重要特征,也就是艺术品超越现实,具有虚拟性的内在原因。

4、情感性。艺术意象的情感性形成于艺术家创造意象的活动中。 【审美发生的基本前提】

1、工具的出现,彻底打破了人原有的生物性肢体、器官和能力的狭隘性和固定性。 2、工具不仅包括物质性的劳动手段而且也包括人所独有的运用语言符号的能力。 3、人类只是通过运用工具的劳动,才越来越广泛、深入地学会认识自然的。

4、工具作为人的智力的一种物化形式,它既是人所创造的一种物质产品,有是人借以实际地改造自然的一种物质手段

5、人类使用工具的劳动活动,不仅造成外在自然人化,而且也同时造成人本身内在自然的人化 由上可知,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动是人的生产不同于动物生产的一个最本质的规定性,也是审美活动得以发生的真正前提。

【人物美】

人物美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人性美,即人的本质、本性的美。包括人的内在美和外在美。具体体现于人的精神、品格、言行和创造力之中。

人格美,人的品德品格的美。品的品格的美如尊严责任、正直、诚恳、光明磊落等 人情美,人际交往中所流露出来的友爱互助的情感的美

人体美,亦称“形体美”人的形体结构的美。人体美包括两方面,就人的体态、容貌而言,要求人体线条匀称,富于变化,各个部分的比例以及肤色、动作、姿态符合人类的普遍尺度,体现了形体美的法则。就人体美的本质而言,它是健、力、美的统一,展现出人的活泼、勇敢热情蓬勃向上的精神状态,又有内容美的要素。

心灵美,亦称“精神美”、“灵魂美”包括思想意识的美,道德情操的美、精神意志的美、智慧才能的美。是真、善、美的统一,知、意、情的统一。它是人的行为美、语言美、仪态美的内在依据,并通过具体的感性形态而被人感知。

语言美,指人际交往中的语言美。是心灵美的直接体现语言美表现词语、语音、语法,基本要求是准确、鲜明、生动及和气、文雅、谦逊、有礼貌。

仪态美,亦称“仪表美”人的容貌、衣饰举止态度风韵等的美。

行为美,人的行为动作、举止、仪表等的美。行为美表现为克勤克俭埋头苦干发明创造不畏强暴、献身祖国坚持真理和遵纪守法、团结互助礼仪待人等。行为美是心灵美的表现,是构成人的美的基本要素之一。

【三寸金莲现象的艺术文化风气】

这种人为的伤残行为之所以能广为流行, 是因为它以人工的方式营造出了一种独特的“女性美”。在五代之前,即有诗文称赞女性小脚之美,五代之后缠过的小脚更是被誉为“金莲”、“香钩”、“步步生莲花”等等。缠足之风大盛,汉族女子没有不缠足的。

这种审美心理事实上包含了浓厚的性意识,清朝文人李渔在其《闲情偶寄》中甚至公然声称,缠足的最高目的是为了满足男人的性欲。由于小脚“香艳欲绝”。玩弄起来足以使人“魂销千古”,他竟将小脚的玩法归纳出了48种之多。可以说,在古代小脚是女人除阴部、乳房外的第三“性器官”。在古典名著《金瓶梅》中就有“罗袜一弯,金莲三寸,是砌坑时破土的锹锄”之类的说法。甚至穿在小脚上的绣鞋也被赋予了性的内涵。清朝时,一位中国留学生被日本海关官员要求解释为什么携带一些小巧的编织绣鞋,这位学生有点害羞地说他希望在他空闲时间能欣赏到他爱人的“脚”。

两个原因,一是统治者的意志对天下百姓的影响,另外就是文化人欣赏和赞美。裹脚就起源,就与统治者相关,据说裹脚是起源于那位吟唱“春花秋月何时了”的南唐后主李煜。除了统治者的意志之外,那就是文人对社会风俗的影响。古代妇女很注重头饰,然后就脚了,成语“品头论足”、“品头题足”都有议论妇女的容貌体态的含义,头和足,成为文化人眼里女性美的一个重要标准。

【酒、梦与艺术创作】(此处缺爱欲,自行补充)

李商隐出身孤寒却渴望仕进,然而一举不慎,偶涉党争便沉沦终身。怀才不遇、政治上孤立无援的悲愤;曲高和寡、是无知己的悲哀;以及别妻远游、天涯孤旅的悲凉是其一生的情感体验。其苦闷、孤独无处排解,只好寄情梦与酒。

——作品鉴析—— 一、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赏析】

这是马致远著名的小曲,28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这支曲以断肠人触景生情组成。从标题上看出作者抒情的动机。

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给人感到幽雅闲致。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

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满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二、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赏析】自行运用美学原理脑补

1.朦胧美:在这首诗中,作者借瑟声的迷幻、哀怨、清寥、缥缈以传达华年所历之种种人生遭际、境界与感受,将自己的悲剧身世幻化为一幅幅各自独立而又含意朦胧的象征性图景———身世遭逢如梦如幻、伤春忧世似杜鹃泣血、才而见弃如沧海遗珠、追求向往终归缥缈虚幻。诗中那些冷僻的典故,精确的对偶及工丽深细的语言构成了一幅朦胧迷幻的诗境0

2.悲剧美:对美好事物的留恋是人类共有的审美情趣。庄生晓梦迷蝴蝶”,诗人借用这个典故写出了他所留恋的梦境,说的是迷惘之情,表现的是对美好情感的追忆,尽管当局自迷,尽管欢乐是那样短暂,但也足以让他珍惜一生一世。“望帝春心托杜鹃”则更生出一种悲凉凄切的情调来,生而不能,死则续梦,这是怎样的悲哀啊,希 冀以来生继今生,永结情缘。 在这里诗歌正是巧妙地运用两个典故,创造了一种令人无限伤感的悲剧美。

3.缺憾美:月本天上明珠,珠似水中明月;泪以珠喻,自古为然,鲛人泣泪,颗颗成珠,亦是海中的奇情异景。如此,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界,月也,珠也,泪也,在诗人笔下,已然形成一个难以分辨的妙境。这妙境是完美的,但作者表达的却是哀情,是彷徨郁闷之情。这哀情打破了诗歌原有妙境的完美,给人留下一种缺憾

三、致海伦 爱德加·爱伦坡

海伦,你的美在我的眼里,有如往日尼西亚的三桅船,船行在飘香的海上,悠悠地把已倦于漂泊的困乏船员送回他故乡的海岸。早已习惯于在怒海上飘荡,你典雅的脸庞,你的鬈发,你水神般的风姿带我返航,返回那往时的希腊和罗马,返回那往时的壮丽和辉煌。看哪!壁龛似的明亮窗户里,我看见你站着,多像尊雕像,一盏玛瑙的灯你拿在手上!塞姬女神哪,神圣的土地才是你家乡! 【赏析】

这首诗结构美,表面结构工整对仗,内部结构环环相扣,紧凑凝练,首尾呼应,和谐统一;意象美,意象\归航\中的各种要素无一不美;音韵美,坡为了使诗歌音韵动听,和谐悦耳,与诗中主题相匹配,在选词造句上是极尽雕琢之工;主题美,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美的追求,不仅展示了诗人的美好心灵和高尚情操,而且表露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抗议,有其现实意义

四、当我老了 叶芝

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意昏沉, 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 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们过去的浓重的阴影;

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 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 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垂下头来,在红光闪耀的炉子旁, 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 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 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

【赏析】自行运用美学原理脑补(没找着)

——论述题——

【美是无目的合目的的形式 康德】 一、康德合目的性原理的内涵 1.目的与合目的性的规定

(1)康德把目的分为内在目的与外在目的两种,外在目的指一物的存在是为了它物,是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适应性。一个事物的形成与发展不取决于任何外在的因素,而是有赖于其内在必然性。很显然,康德的内在目的论,有别于无目的性与外在目的论。

(2)在康德看来,判断力的原理,在涉及一般经验的规律下的自然界活动的形式时,就称为在自然界的多样性中

2.合目的性原理的证明 3.合目的性原理与审美和艺术

康德认为,这是由于一种意图的达成就导致愉快,而意图的达成就是把单纯经验规律的多样性归结为原理的统一性。当一自然事物的形式,符合了我们头脑中先验的关于自然形式合目的性原理,因此,也符合了我们的认识机能的要求,从而使我们在知性力和想象力的和谐产生的表象中,产生愉快的情绪。而引起自然的合目的性的美学表象的对象就被称为美,而通过情感对美的对象的判断则被称为鉴赏。 康德认为,艺术活动不同于自然活动,艺术活动是基于理性之上的自由创造。康德把合目的性原理作为始终不脱离感性形态去寻求审美的普遍有效性的根据,它不是为自然而设立的,而是为人自己设立的。基于合目的性原理,人们可寻求较为一致的有可能达成共识的共通感,从而为美学及各门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康德合目的性原理的内在特性 1.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2.合目的性的主观性 3.无涉理性概念的合目的性 4.先验性与先天合理性

【美与人生的关系】

美是人创造的对象 ,对美的追求 ,是人生前进的动力 ,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人生的审美理想影响着美的实现 ,美的实现应该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一、美育的目标是发展完满的人生,,审美教育的就是引导人们去追求人性的完满,也就是学会体验人生,使自己受到一个有意味有情趣的人生。

二,最高的人生境界即是审美的人生境界, ,追求审美的人生就是追求诗意的人生,追求创造的人生,最后达到最高的人生境界。 【艺术在美学中的地位作用】

在美学传统上,“艺术”是美学的核心问题,美学史上有把美学视为“艺术哲学”,也有要求把艺术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因为艺术是人类社会历史中比较鲜明的现象,艺术品又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实证性,可以成为美学理论比较明确的对象。)因此,艺术与哲学思考互相烘托、参照,并对“美学”这一边缘性领域有指明作用,艺术的内涵分析对审美现象的分析也有指明与范导作用。就美学理论的研究现状看,艺术论仍是美学理论的典范课题。 【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别】

所谓艺术品是人工制品中一种审美的精神产品,它以创造非现实的意象世界来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 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区别在于: 1、艺术品是人工制品而不是自然物

艺术品不能是自然物,必须是人工制品。自然物再美也不能称为“艺术品”。“艺术”这个词,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一开始就同人的制作和技术紧紧联系在一起。“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第一个区别是:艺术品必须是人工制品,这是“艺术品”的最基本的必要条件。 2、艺术品是精神产品,而不是物质产品

艺术品首先是人工制品,但人工制品并非都是艺术品,艺术品仅是人工制品中的极少部分。艺术品是人的最高级活动——想像活动创造出来的产品,是一种精神产品,是人工制品中的高级部分。这是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第二个重要区别。

3、艺术品主要是意象思维的结晶,而不是抽象思维的成果

艺术品与其他精神产品的根本区别在于它是通过艺术家的想像思维所创造的意象世界来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这是艺术独有的审美本质。艺术不是用抽象思维,而是用意象(或形象)思维来掌握世界的。 综上所述,艺术品是人工制品中一种审美的精神产品,它以创造非现实的意象世界来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

【丑与荒诞的美学意义】

丑作为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其美学意义是多方面的。

1、就在于它是美的对立面,从而能以丑衬美。它和美相互依存,相互斗争,又相互转化。没有丑,就不

可能有美。而有了丑,则能采用映衬手法更好地突出美。以丑衬美,属于映衬中的反衬,目的在于突出美。这种方法,符合对立因素相生相克、相反相成的辩证规律。

2、世界的发展有待于丑的刺激。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说明了“恶的必需”,说明了恶和丑是刺激人们前进的重要动力。

3、审丑历来都是人们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历来的文学艺术都有表现奇丑怪异的杰作。 4、现实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灵心点化,转化成为艺术中的美,即“化丑为美”,进而成为抨击丑的巨大的艺术力量,这是文艺复兴以来,西方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 荒诞作为现代审美形态,其基本特点包括: (1)荒诞是一种对人生存在的无意义状态的体悟。 (2)荒诞的审美意象的象征性。 (3)荒诞具有怪诞的表现形式。

作为一种审美形态,是西方现代社会与现代文化的产物,其本义是不合情理与不和谐,它的形式是怪诞、变形,它的内容是荒谬不真,是对人生的无意义的虚无性的审美感悟。 【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区别】

在西方美学史上,古希腊时期的毕达哥拉斯把音乐的审美风格划分为两类:一种具有男性阳刚之气、粗犷尚武、振奋人心的作品;另一种是轻婉甜蜜,具有女性阴柔之美的作品。而崇高美与阳刚之美是同一类型的美,秀美与阴柔之美是同一类型的美。阴柔之美直接引起有益于生命的感觉,对于人有着直接的吸引力并唤起人的游戏的想象;刚柔之美却不同,刚柔之美首先是引起人们生命力阻碍的感觉,接着是更强烈的生命力的爆发,从而克服生命力的阻碍。 【审美、艺术与人生的关系】

艺术活动对理念的认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感性认识或理性意识,而是一种纯粹“直观”,它既使人在表象世界中直观到理念这个意志的直接客体性,因而能避免为意志服务的劳役。这种对理念的直观就是审美。同时,在审美观照中,由于作为观照主体的个人暂时忘记了自己的个体,或者说忘记了自己的欲望和烦恼,而仅仅作为纯粹的主体、客体的镜子而存在,因而也就达到了对人生痛苦的暂时忘却,进入一种独立自足的人生境界,即主体“自失”于对象之中的审美境界。也就是说当人们沉醉在艺术审美的愉悦之中时,生活中的痛苦也就可以暂时淡忘了。因而对艺术活动的审美是对人生价值的崇扬与升华。 【情感在审美中的作用】

情感活动是审美经验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它一方面构成了其他各种心理因素产生的诱因,另一方面又是它们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同时,它还作为一种弥漫性因素伴随于审美活动的全过程,从而使整个审美活动都显示出明显的情感色彩。因此,情感在审美活动中的重要性早就为人们所公认。日常生中的情感具有更多的个人色彩,而审美情感则具有更为显著的社会性和理性特征。 【人的本质与美的本质的关系】

作为审美关系的主体的人,包括自然性与物质性、社会性与精神性以及历史性等几个方面的本质属性,表现为自然-精神、个体-社会、历史-文化这样三个主要逻辑层面或逻辑要素之间的整合,而这三个逻辑层面的系统整合,就在总体上显现出人的本质属性,也正因如此,作为审美关系主体的人才不是单一性的、固定不变的自然存在物,而是具有多层面的结构、发生多方面变化的动态系统。这既与“美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的观念相适应,与人生现实的创造形态相适应,又使人在审美活动的过程中得以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全面地在对象世界中展现出来,从而实现自然与精神、个体与社会、文化与历史的有机统一。

【什么是崇高 中外美学家如何论崇高 如何看到当代审美文化中消解崇高的现象】

崇高是人的本质力量经由对象的震撼和压抑而获得的显现。这与优美就有了相当的不同。优美的对象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完整的、和谐的,一下子就与人们的心境相融合,人的本质力量很顺利地在对象中得到了显现,悠然自得,称心如意。因此,优美成为一种自由,成为一种愉快。崇高则与此不同。 今天,在官僚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影响下,社会上出现了以权谋私,惟利是图,损人利己等一系列不良现象,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呼唤崇高精神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艺术终结论】

指的应该是这句话吧:艺术最终会转向哲学。这句话的意思符合黑格尔哲学的一贯思路。

1、艺术作为绝对精神的最初阶段,是以感性方式实现自由。艺术自由仍旧不是真正认识了必然性的自由,甚至只是没有意识到存在着必然性的绝对自由。因此,艺术的自由并不完整,也就不是真正的自由。 2、因此艺术精神仍有待于进一步发展。但艺术的下一阶段并不直接就是哲学。

3、也就是说,不仅仅艺术,而且宗教都部分地实现了精神的解放,虽然在自由与必然的关系的认识上,艺术与宗教仍处于不完全的阶段,终归在目的上与哲学相同。因此说艺术将转向哲学虽然大致不错,但如果说艺术、宗教本身直接就是哲学,这也未尝不可。

4、与此相同,除艺术、宗教之外,历史(自然历史、社会历史、个人历史)、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同样必将“转向”哲学,或者说同样是哲学精神不同阶段上的直接表现。所以你的这句话中,把“艺术”两字与人类精神领域中的所有学科门类作一代换,都是黑格尔哲学的其中一个命题。

5、既然所有人类精神的成果都可以说是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精神的最高追求,实际上艺术不必“转向”,艺术直接就是哲学。精神产生智慧,而哲学philo—sophy就是“爱智慧”,因此只要是精神的成果,就是哲学追求智慧的其中一个阶段,也可以说就是哲学。 【美感与快感的关系】

美感:就是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审美活动中指对于美的主观反映、感受、欣赏和评价。

快感:一种愉悦或舒服的感觉。是一种精神肉体都说不出的感觉,从广义上说,只要是欲望得到满足(不论是精神还是肉体),都会产生一种快感。

美感和快感有他们特有的联系:一方面它们都有一个重要的特性就是愉悦性,从广义上来说,美感也是

一种快感,只是美感是一种精神上的快感,它是一种从物质上升到精神层面的快感,是一种间接地东西,而快感是更基础的停留在了生理层面,是客体引起的主体感官或者身体的一种直接的快适的反应。另一方面,生理快感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下是可以转化升华为美感的。

美感和快感有它们不可磨灭的关联性,但我们也不能忽视,美感和快感是不能等同的。美感是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他是超实用,超功利的,而快感是一种生理快感,是很实际的一种反应,都是得到一种生理的快感。另一方面,美感实质有上有一种精神的寄托,讲求的是情景交融的一种高层次的意境。而快感似乎一直会停留在更低一级的层面,是针对某种外来刺激而产生的一种生理的愉悦,没有那种情景交融的精神享受,没有那种令人细细品味的审美意象。 【艺术家的素质】

(一)艺术家纯粹的内在生产机制 1、艺术敏感

①对生活的异常的感受力;②对生命的感受力 2、艺术想象力

①艺术想象力是想象力的明澈形式、集中形式和最佳自我表达方式; ②艺术想象力是想象力的集中展示; ③艺术想象力的最佳形式 自身内涵:

①是一种能生成意象的纯粹感性能力; ②是蕴涵时空从而穿越时空的; ③有自己的想象逻辑 3、艺术技巧

(二)艺术家的其他素质

1、学识 2、经历 3、传统 4、性情 【想象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

审美的创造力主要表现为想象。想象是审美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讲,审美就是想象。想象不同于联想,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与之相关的另一事物,不创造新事物。想象就不同了,想象中所用的材料可能是现实中有的,但它的组合绝对是现实中所没有的。孙悟空这一形象之所以是想象的产物,就是因为你无论如何在现实中也找不到这样的猴子。可以说,创造新事物是想象最本质的特点。审美心理是很丰富的,有感知、理解、联想、想象,感知、理解、联想不是审美活动特有的,真正体现其特点的是想象。想象丰富的人,审美感受必然丰富;想象贫乏的人,审美感受必然贫乏。 感受美的形象需要丰富的想象。

美感不羁的创造性来自于想象。(创造新的形象)

想象使审美对象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深度。(表现缤纷复杂的生活) 想象使美感比起一般动物的感觉来更加丰富多彩。

审美的想象,审美的创造,是人进入澄明的自由之境的理想方式。(ps:抒情句,为减轻负担,可不用)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pd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