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美学

更新时间:2023-09-20 07:42:01 阅读量: 医药卫生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美感、美学与影视 (一)美、美感。 (二)美学

1.研究美和艺术最抽象最根本的问题,是艺术和审美中那些带有根本性和普遍性的问题,1、美学是关于美的科学;2、美学是艺术哲学;3、美学是以审美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科学;4、美学是关于对美学词汇进行语言分析的科学;5、美学是关于审美价值的科学。 2.美学就是美学史

(三)门类艺术学:和艺术实践最接近的是“门类艺术学” (四)美学与影视艺术 二.影视美学的起源

(一)影视美学发生的第一种过程:(演绎推理) 哲学→美学→艺术学→(影视学)→影视美学(影视哲学、影视艺术学、影视社会学、影视心理学等) (二)影视美学发生的第二种过程:(归纳抽象) 影视批评、影视艺术理论、影视美学 三、影视美学 (一)影视美学:最重要的意义在于理解影视艺术审美现象。核心问题在于对影视作品进行美学分析。

(二)影视艺术学与美学:影视艺术学侧重于关注作品的专门化与创造性,美学分析更着眼于电影作品审美效果的形成机制。

(三)影视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类型1、基于影视批评和相关美学问题的,如巴赞的《电影是什么?》2、基于发展历史的,如罗慧生《世界电影美学思潮史纲》。3、基于一种影视美学理论研究,如爱森斯坦《蒙太奇论》。4.关于电影本体研究,如马尔丹《电言语言》,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 5跨学科研究,如魏茨曼《电影哲学概说》,匈牙利巴拉兹的《可见的人类》,张江华《影视人类学概论》6.从专业知识和鉴赏方面来介绍,如郦苏元的《电影常用词语解释》和郑雪莱的《世界电影名片鉴赏》。7.局部研究,如《电影表演艺术概论》和《电影摄影艺术概论》 五、课程构成

上编 影视美学思潮史 下编 影视美学理论专题

早期电影美学理论 符号学、叙事学、类型学、明星学、经济学、历史学 苏联蒙太奇电影流派与蒙太奇电影美学理论 电影与精神分析 好莱坞戏剧化电影与类型电影理论 电影与性别研究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与纪实美学 电影与意识形态批评 法国“新浪潮”与现代主义电影 现当代电影的审美发展倾向

第一章 早期电影美学理论

19世纪最后几年中:爱迪生的“窥影柜”;卢米埃尔的影片首映的观众们

20世纪初,电影-民间艺术:1908年,法国人把电影高雅化的尝试;乔托?卡努杜1911年《第七艺术宣言》 第一节 于果·明斯特伯格

一、明斯特伯格简介 :Hugo Munsterberg(1863-1916),德国著名心理学家、美学家,“应用心理学之父”,电影方面主要研究电影心理学,于1916年发表《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是他一生中唯一一部电影理论著作,也是电影理论史上第一部有分量的理论著作。 二、理论观点

(一 )电影和娱乐的关系(二)电影是一门艺术

(三)电影不存在于银幕,只存在于观者的头脑里。

1. 电影不仅是电影艺术家对现实的改造和创造,电影更是因观者主体的参于才得以完成的。 2. 感知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深度感和运动感;第二阶段:注意力、记忆和想象、情感;第三阶段:主体在电影叙事层面的主导作用 为不同的心理元素找到对应的电影形式:注意力---“特写”,记忆和想象——闪回、省略、闪前。 第二节 阿恩海姆电影心理学思想要点

一、简介: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1904-1994), 主要著作有《艺术与视知觉》、《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电影作为艺术》、《艺术心理学新论》、《熵与艺术》等。 二、理论观点

(一)电影作为艺术

1使得照相和电影不能完美地重现现实的那些特性,正是使得它们能够成为一种艺术手段的必要条件。” 2.阿恩海姆反对声音,反对色彩,反对宽银幕3. 六个不写实的因素成为电影艺术的原始素材。 第三节 贝拉·巴拉兹与其电影文化论 一、简介:匈牙利电影理论家、编剧。 理论著作有《可见的人》(1925)、《影片的灵魂》(1930)和《电影理论》(1945,中译本名《电影美学》)。 三、主要贡献:(1)、开创了对电影文化学的研究(2)、分析和探讨了电影艺术本身的特性。发展对电影艺术的巨大影响。(3)、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电影艺术的巨大影响。(4)、指出电影是最具群众性的艺术。

第二章

蒙太奇电影美学理论 一、蒙太奇概念 (1)、狭义蒙太奇:就是镜头组接的章法和技巧。研究镜头与镜头之间怎样进行组接,来完成电影的画面造型,从而正确地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 (2)、广义蒙太奇:不单单是镜头组接的章法和技巧,而是将其作为整个影片的思维方法、结构方法和全部艺术手段的总称。

二、背景补充:

苏俄电影的政治化与实验性

1. 苏俄电影与苏维埃革命与政权;“在所有的艺术中,电影对于我们来说是最重要的”——列宁 2. 实验性(1)电影胶片的匮乏。(2)《党同伐异》。

三、蒙太奇包括三个方面 1.叙事蒙太奇:2.艺术蒙太奇3.思维蒙太奇: 四、蒙太奇电影美学流派的发展

1、维尔托夫与库里肖夫—剪刀论2、爱森斯坦的电影实践与理论—冲突论3、普多夫金的电影实践与理论—结构论 总结:1.苏联蒙太奇电影美学流派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 总结:2. 维尔托夫“电影眼睛派”、“无线电耳朵”——蒙太奇的“我听”、纪录片流派 总结3、库里肖夫 库里肖夫效应、创造性地理空间、创造躯干 总结4、爱森斯坦 (1)、关于影片《战舰波将金号》 (2)、爱森斯坦的理论建树 ①杂耍蒙太奇②理性蒙太奇③蒙太奇理论体系 两个蒙太奇镜头的并列不是二数之和,而更像二数之积;一切艺术的基础永远是冲突。 总结5、普多夫金的电影实践与理论(1)、普多夫金强调蒙太奇的叙事功能,强调影片应当感染观众、交流情感;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演员的演技温和的、抒情的,“歌曲”(2)蒙太奇手法五种类型,把蒙太奇视为电影艺术创作的基础。 三、总结1、杂耍蒙太奇观念几方面来源 ①美国的蒙太奇技巧和方法②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和认识论 ③列宁的电影工具④俄罗斯的形式主义 2、杂耍蒙太奇理论特性 ①、哲学和历史判断的绝对自信,导致艺术观赏与现实关系的封闭。②、美学上的乌托邦。把巴甫洛夫的生理学理论引入电影,认为可以在美学上实现条件反射式的意识形态生产。③爱森斯坦的知性蒙太奇不是隐喻而是比喻。3、杂耍蒙太奇的发展 ①、发掘纯形式的效果,探索新的、更有力的视听语言;②、用杂耍蒙太奇表现作者的社会思考和人性认识。

第三章 好莱坞戏剧化电影

第一节 好莱坞制片厂和明星魅力 一、制片厂制度产生背景 二、大制片厂制度的特点是:(1)发展垄断性企业,严格分工(2)制片人专权(3)创立了明星制,并与之相辅相成。 三、四十年代的好莱坞电影企业共有5个大公司和3个小公司,1派拉蒙公司2米高梅公司3哥伦比亚4、20世纪福克斯公司5华纳兄弟6雷电华公司6联美公司7环球公司8哥伦比亚公司

今天的好莱坞六大公司:20世纪福克斯、华纳兄弟、索尼哥伦比亚、迪士尼、派拉蒙公司、环球公司 三 、明星制度

观看明星不但产生视觉心理上的愉悦,同时还为观众提供流行文化的精神支点。

从好莱坞电影工业的视角来看,流水线式的生产方式使电影越来越缺乏创意,明星制因此诞生,并弥补了制片厂制度的先天弱点。 从好莱坞电影工业的视角来看,广泛传播明星形象的目的是为了将观众拉回电影院。 明星和普通演员的区别在于,额外价值:吸引财政投资,向放映商和观众提供欲望满足的保证。 米高梅公司:格列塔·嘉宝、克拉克·盖博;

20世纪福斯公司有著名的明星亨利·方达、约翰·韦思,以及小童星秀兰·邓波尔等。 第二节 好莱坞戏剧化电影美学观

一、戏剧化电影:主要是指三四十年代在世界各国电影中占主导地位的电影样式,其特点是用戏剧冲突为基础,采用传统戏剧式的结构原则。它的表现方法包括戏剧性情节、戏剧性动作、戏剧性冲突、戏剧性情境等。

二、戏剧化电影的特征1.明显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鲜明的线性结构方式,情节之间互为因果、层层递进。2. 戏剧冲突律3. 悬念、巧合、误会、偶然性等,造成紧张、剧烈的戏剧性动作和戏剧性情境。4.人物形象的类型化5.唯美主义的审美倾向 第三节 新好莱坞电影 一、新好莱坞

好莱坞文艺复兴,1967年。标志:亚瑟·佩恩的《邦妮和克莱德》,麦克·尼克尔斯的《毕业生》和斯图亚特·罗森博格的《铁窗喋血》,代表性导演包括乔治·卢卡斯、马丁·斯科西斯、德·帕尔玛 二、旧好莱坞向新好莱坞的演变的原因

政治:严酷的社会现实;电视;观众群体;欧洲电影;后现代主义文化

三、新好莱坞电影的新特点:第一,欧洲电影的深刻影响。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法国“新浪潮”。第二,突破了旧好莱坞戏剧化电影美学观的束缚。第三,迅速适应社会和时代的需要

第四章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与纪实美学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与纪实美学观念:安德烈·巴;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照相本性论”和“物质现实复原论” 一、维尔托夫:创立了“电影眼睛派”,重视电影的活动照相性,高度的逼真性 (三)罗伯特·弗拉哈迪 与《北方的纳努克》

弗拉哈迪美国人,纪录片导演。1884年2月16日生于密执安州铁山,1951年7月23日逝于纽约。毕业于密执安矿山学校,曾在北美洲极北部从事勘探工作,1913年前后开始业余摄制影片。 被誉为“世界记录电影之父”。《北极人纳努克》(编剧与摄影:弗拉哈迪,拍摄于1920—1922年)。弗拉哈迪的开山之作《北方的纳努克》却是由纳努克“真实”扮演而成,最后由现代文明重返原始生活的纳努克甚至因为缺乏过冬食物而死。

剧情梗概:弗拉哈迪花16个月远赴北极,和哈里森港的爱斯基摩人南努克一有一起生活,完美地用摄影机再现了用梭标猎杀北极熊、生食海豹等原始的生活场景。本片仍是纪录片史上的里程碑之作,它不仅开创了用影像记录社会的人类学纪录片类型,更是世界纪录片的光辉起点。

三约翰·格里尔逊:以格里尔逊为首的“英国纪录电影学派”,强调纪录片应当是富有创造性地对真实生活场面进行实录;另一方面又十分注意在再现真实生活场面时进行艺术加工,《锡兰之歌》。 格里尔逊,英国人,电影制片人、导演、理论家,英国纪录片运动创始人。1898年4月26日生于苏格兰迪恩斯顿,1972年2 月19日卒于巴斯。从格拉斯哥大学哲学系毕业后,曾在达勒姆大学讲学。1926年他为纽约《太阳报》写影评。论述弗拉哈迪的影片《摩阿拿》时,首先用了纪录片这个名词。他以社会学家而不是以美学家的眼光来谈论电影对公众的影响。

在格里尔逊等人拍摄的一大批纪录片中,画面构图、镜头剪辑和音画配和等都相当讲究。尤其十分注意拍摄普通人和劳动者的社会生活和艰苦劳动场面,例如著名的《锡兰之歌》忠实地纪录了锡兰制茶业工人的劳动情景,《夜邮》则实地摄录了开往苏格兰的列车上的邮务员沿途紧张收发邮件的情景,显示了电影作为直接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手段的巨大能力。

1927年回英国,次年帝国交易局电影部资助他拍摄第一部由他导演的影片《漂网渔船》(1929)。此片描写北海鲱鱼渔民的生活。他以更多的精力提倡纪录片运动,并吸收有志于现实主义的艺术家参加进来在他的指导下,1930~1933年间他们拍出大约 100部纪录影片。1941年为加拿大制作的纪录片《丘吉尔岛》获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从1957年起他每周主持英国电视播映一次,选映世界各地的纪录影片。著作有《格里尔逊论纪录电影》。

“创造性处理”这一说法,最早由英国纪录片学派创始人约翰·格里尔逊提出,至今仍在许多国家沿用。翻开世界纪录片发展史的有关记录和资料,不难发现,所谓创造性处理,不过是算术上的加减处理:选题时观念的参与及自然材料的淘汰;取材时镜头内容的集纳及无关因素的排除;剪辑时画面、解说和音乐效果声引导因素的设置及叙事者的添加等等。可以说,没有加减处理,就谈不上创造性处理,没有创造性处理,就不可能有纪录片诞生。

美国人罗伯特·弗拉哈迪以其亲自创作的优秀影片为纪录电影的存在赢得了地位,英国人约翰·格里尔逊则将纪录电影发展成了声势浩大、影响波及全世界的运动。 第二节、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概要

.1945年,意大利著名导演罗西里尼的影片《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的诞生,标志着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的开始,以后又相继出现了罗西里尼导演的《游击队》(1946),维斯康蒂的《大地在波动》(1948)、德·西卡的《擦鞋童》(1946)、《偷自行车的人》(1948)和《温别尔托.D》(1952),德·桑蒂斯的《艰辛的米》(1949)、《橄榄树下无和平》(1950)和《罗马11时》(1952)等一系列优秀影片。

二、提出“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口号的原因

1.反对影坛虚假风气__“意大利的春天”2.影片基地和制片厂被严重损坏3.电影配音技术和实地拍摄 三、反响与评价

(一)官方:急于证明意大利已经走在民主与繁荣之途的政治家们,对多数新现实主义表现的恼怒。(二)天主教交汇:谴责影片中反教权主义、对性爱和工人阶级生活的描绘。(三)左派人士:攻击影片悲观主义论调和缺乏明确政治承诺。(四)一般电影观众:更喜欢美国电影。

四、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叙事创新特色。1.实景拍摄与后期配音2.职业与非职业演员的混合演出3.基于偶然事件、省略、开放性结局和微小生活细节的情节设置4.情绪格调极度混杂 第三节 巴赞与纪实美学

简介:安德烈·巴赞,法国战后现代电影理论的一代宗师。1945年,他发表了电影现实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性文章《摄影影像的本体论》。1950年代,他创办《电影手册》杂志,并担任主编。虽然巴赞英年早逝,未能亲自经历战后西方电影的一次创新时期——法国“新浪潮”的崛起。但是他的《电影手册》的同事们(即著名的《电影手册》派)掀起的“新浪潮”把他的理论实践于银幕,为电影带来真实美学的新气息。因此,安德烈·巴赞也被称为“‘新浪潮’精神之父”、“电影的亚里士多德”。

巴赞电影现实主义理论体系三个支柱:电影影像的本体论、电影起源的心理学和电影语言的进化观。 第四节 克拉考尔与“物质现实复原论”

简介: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Siegfried Kracauer(1889年2月8日 — 1966年11月26日)德国著名电影理论家,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卒于美国纽约。早年做过报刊编辑,1933年因遭纳粹迫害流亡国外,开始艺术史的研究。1941年定居美国,进行电影史和电影理论研究。著作有《电影的本性》、《宣传和纳粹战争片》和《从卡里加利到希特勒》。 二、《从卡里加利到希特勒》

克拉考尔的观点为后来的意识形态学说开了先河 三、《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一)界定电影艺术的特殊性,分析了电影的两种主要倾向(二)克拉考尔的理论有两个基本特点(三)巴赞后期同意电影的纪录功能也包括人的内心活动,但克拉考尔则始终认为电影纪录的范围应限于表面上可见的事物。

四、以巴赞和克拉考尔为代表的纪实美学的评价

第五章 法国“新浪潮”与现代主义电影

发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是世界电影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革命性运动。它突破了传统电影一元化的结构,拓展了电影的创作领域,在形式和内容的突破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一、现代主义与电影的三次结缘

(第一次)20世纪20年代 法国和德国_先锋派电影;

(第二次)从20世纪20年代末期开始的实验电影,以美国为中心;(40年代中期发 展迅速,成为50年代末期西方现代派电影兴起的前奏)

(第三次)20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直到60年代,以法国新浪潮为代表,北欧(瑞典伯格曼)和西欧(意大利费里尼和安东尼奥尼)现代派电影并驾齐驱的时期。 第一节 法国电影新浪潮综述

一、涵 义 :1958年,当夏布洛尔的影片《漂亮的塞尔其》和让·鲁什 的影片《我是个黑人》等一批较新颖的影片纷纷出 现在法国银幕上时,法国《快报》周刊的专栏女记者法朗索瓦茨·吉鲁,第一次使用了“新浪潮”这个名词来谈论当时的法国电影。 所谓“新浪潮”,是指1958~1961年间,在法国影坛上突然涌现出一批由青年人第一次指导的影片,人们将这种现象成为电影的“新浪潮”。 二、背景

1、社会背景:大环境:战后青年人要求一种新的文化(1)两次相继的世界大战;(2)法国国内的社会现实问题;美国“垮掉的一代”、英国“愤怒的青年”、法国“新浪潮” 2、法国电影发展背景(1)“优质电影”的陈规俗套战后十几年中,“品质的传统”使法国电影拘谨、 矫揉造作,欠缺电影的本质魅力。(2)政府鼓励新导演的奖励基金在1957年电视的竞争下,观影率下降,产业界出现危机,新导演制片的低成本和快速度成为解决危机的转机。(3)新的器材的发展,新制片和新形态演员的崛起(4)以“法国电影图书馆”和《电影手册》杂志为核心的年轻精英 3、思想理论背景

(1)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哲学思潮: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存在主义哲学——尼采,萨特;直觉主义和生命哲学的代表——柏格森(2)现代主义文艺的艺术倾向 :暴露世界的荒诞和异化;对苦闷孤寂心情的宣泄;表现现代

人的异化,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无法交流;(3)现代主义文艺的艺术内容 :超出常态的事物与现象;复杂异常的内心世界;盲目疯狂的本能与冲动。(4)现代主义文艺的艺术追求:强调个人的直觉、本能、情绪、心理 、幻觉和梦境等, 晦涩紊乱、荒诞变形,反传统,追求新奇。强调偶然性,不厌其烦的描绘细枝末节,以呈现枯燥、 荒诞的现实生活。

三、分类

美国学者大卫·波德维尔和克里斯汀·汤普森在《电影史:简介》中将“新浪潮”导演分为两大类: 以《电影手册》影评人为主的“电影手册派”(“新潮派“);资深文人、艺术家转至剧情片拍摄的“左岸派” 第二节 “电影手册派” 一、“新浪潮”始末

《电影手册》1958年—1959年,有24位新导演出现;1960年,共有43位导演完成处女作;从1958年到1962年间,“电影手册”派一共完成了124部导演处女作。 1、 “电影手册派”或“作者电影”。2、现代都市人的处境、心理、爱情与性关系,充满了主观性与抒情性。 二、“新浪潮”——从理论到实践 1、“新浪潮”的精神导师——安德烈·巴赞

“新浪潮”把他的理论实践于银幕,为电影带来真实美学的新气息。因此,安德烈·巴赞被称为“电影新浪潮之父”、“精神之父”、“电影的亚里士多德”。 巴赞的理论在50年代引起轰动,使正统“蒙太奇”理论受到很大冲击。 巴赞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和法国新浪潮的关系 2、“作者论”的兴盛与误区

“作者论”是一种电影创作实践的态度,而非理论。

《电影手册》的几位悍将在“新浪潮”之初就出手攻击主流电影中的片厂僵硬的和改编文学的风格,提倡个人化以及以浪漫方式对抗传统工业,他们强调个人视野。 特吕弗1954年于《电影手册》(31期)发表《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其中提出“作者策略”,将20世纪50 年代的平庸、华丽、虚假、公式化的电影贬为“老爸的电影”,强调电影应该是导演的独立创作! 缘起: 阿斯特吕克——“摄影机:自来水笔”

电影可以摆脱纯画面、具体表象的束缚,成为表达思想的语言;电影导演可以成为有个性的、独立创作的“作者”; 兴盛: 特吕弗——“作者”概念的提出“作者”与“导演” “作者”:在自己的作品中持续地选择个人化的元素,形成稳定的主题风格。 误区:绝对化和幼稚 ,认为“好导演的坏作品要强于坏导演的好作品”;过分强调导演的个性化创作,对戏剧性的否定和摒弃。

改进: 沃伦——“作者论”成为批评理论; 肯定了对作者主题的分析是最有价值的; 对批评家来说,首先是确立了导演作为创作主体;对电影价值的主导作用,使导演成为研究的重点方向;在对导演的关注中,对其所有影片的题材与主题的研究成为重点,要通过这些,找出他作为“作者”在其作品中所表现的核心意义和主题动机。 三、“手册派”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1、克劳德·夏布洛尔(生于1930年)

1958年《漂亮的塞尔日》法国乡村与城市生活的差异;主人公的精神堕落;成本低/实景拍摄;自然光/质朴自然; 1959年《表兄弟》表兄弟在学业与爱情中的不同遭遇;传统善恶报应的颠覆/生活残酷性的毫不掩饰 2、弗朗索瓦·特吕弗(1932—1984)

15岁,在巴黎发起了大众电影俱乐部。这个俱乐部聚合了很多喜欢电影的青年人,一起对电影进行研讨。 16岁,结识了巴赞。在《电影手册》的编辑部,特吕弗的电影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成了一个几乎与巴赞齐名的、优秀的电影批评家。25岁,在意大利跟随意大利著名电影导演罗西里尼学习电影导演技术。

特吕弗不仅在《电影手册》上发表了上百篇影评,而且还撰写理论文章,渴望从探讨中找到法国电影发展的道路。 影评合集:《我生命中的电影》电影理论代表作:《论法国电影的倾向》《法国电影在虚假中死去》访谈集:《论希区柯克的电影意艺术》25岁,公映第一部短片《淘气鬼》;27岁,导演了自己第一部故事片《四百击》,获得了成功; 从此,特吕弗几乎完全放弃了电影评论,专门进行电影导演的创作。此后一直到他1984年去世,他几乎每一年都要导演一部影片,一生一共导演了23部影片。48岁,最后一组作品中的《巴黎最后一班地铁》被公认为最完美的作品,达到了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 《四百击》(1959年):特吕弗的自传体作品,探讨一个13岁男孩的生活和内心世界。“个人成为程式化社会体制中的牺牲品”;排斥情节,呈现琐碎日常生活的串联累积; 采用手持摄影;以长镜头还原现实生活状态和人物心理;结尾的“奔跑”镜头,及最后的定格处理:成为电影史中的经典技巧。 特吕弗多元化的创作(按题材划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tg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