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

更新时间:2024-04-13 01:4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论崇高美与优美

摘要:美的现象的审美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在美学史上,很早就有人注意了崇高与优美的不同。优美是一个比较古老的概念,崇高则是近代美学研究的产物;优美的哲学基础是朴素的辩证法,崇高的哲学基础是机械的形而上学。优美作为美的一般形态,侧重于展示客体与主体在实践中经由矛盾对立达到统一、平衡、和谐的状态。崇高更多地展示着主体和客体在现阶段相冲突和对立的状态;并且在这一对立的冲突中,显示出客体和主体相统一的历史必然性,而且优美偏于感官的快适和情感的愉悦和谐。而崇高则是一种矛盾的混合情感,在痛感之中有快感,不自由中蕴含着自由。

关键词:崇高 优美 辩证统一 历史探讨 审美范畴

一、优美与崇高的辩证统一

康德认为,优美的对象和崇高的对象,虽然都令人愉快,但愉快的方式和性质却完全不同。康德承认崇高和优美在对象上是迥然不同的。崇高的对象庞大有力,给人以强烈的印象,如高大的橡树,寂静的阴影、幽深的夜空等。优美的对象则小巧精细,如多姿的花坛,低矮的荆棘,精心修建的树木等。康德将崇高的对象特征归纳喂三点,分别是:高大,朴素单纯,极高或极深。其中极高给人印象是伴随着欣赏的赞叹,极深给人的印象是夹杂着战栗和恐惧,崇高所唤起的情感是令人激动。康德同时还缉拿嘎优美的对象特征归纳为两点,即小巧和漂亮繁饰。而优美多唤起的情感则是令人陶醉。康德认为体验崇高常常能又适当的强度,故主体感受崇高必须具有感受崇高的能力,优美亦然。主体感受优美必须具有感受优美的能力,着就是说,感受崇高和优美的人必须自身充满崇高或优美的情调。一般说来,充满崇高赶的人往往神情严肃,有时凝然不动,令人惊异;而充满优美感的人则常常在眼神中流露初快可的光芒,笑口常开。事实上,自身是优美的人也常常喜好崇高的对象,反之亦然,如女人对男性风采的兴趣和男人对女性魅力的钟爱。

二、崇高与优美的历史探讨

在西方美学史中,柏拉图在《文艺对话集》中最早明确谈到了“崇高”。一般认为是朗基努斯的《论崇高》第一次较为明确地把崇高和优美作为两种可以并列对举的美加以概述。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个把崇高与美严格区别开来的,是英国的经验主义哲学家博克。他在《论崇高与美》一文中提出,崇高感情的根源是“自我保全的冲动”。康德从博克的提法中引申出崇高与美的最重要的内在区别。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说:“崇高不存于自然界的任何物内,而是内在于我们的心里”他强调人类本身的伟大,但没有把人类本质力量理解为物质生产实践,

而将它归结为心灵的理性。在康德之后,席勒和黑格尔等几位西方美学家分别对崇高作了进一步研究。在我国,李泽厚在《批判哲学的批判》的结尾如此概括过崇高的内涵:“崇高的基础不在自然,也不在心灵,而是在社会斗争的伟大实践中。所以,伟大的艺术作品经常以崇高为美学表征,即以体现复杂激烈的社会斗争为基础和为特色的。先进战士、亿万人民的斗争,勇往直前,前仆后继,不屈不挠,英勇牺牲,正是艺术要表现的崇高。自然美的崇高,则是由于人类社会实1 践将它们征服之后,对观赏来说成为唤起激情的对象。” ○

在中外美学史上,最初有关美的本质和特性的探讨,大体上指的都是优美。英国美学家博克认为:“优美这个观念和美没有多大区别” ,主要是从对象的物性特征以及对相对于人的圣经刺激的角度入手,来论述优美。康德则从对象给人的快感、内在情感、想象等角度分析优美。在康德之后,席勒认为:“美可以同时期待产生松弛和紧张的作用。松弛的作用可以使感性冲动和行事冲动各自安分2。他认为,优美是一种动守己,紧张的作用可以使两种冲动都保持其力量” ○

态美,它是精神在感性自然中最充分地得到表现,并给人以最适合感官要求的审美享受的那种美。它更多表现在女性身上。

三、优美和崇高是两个不同的历史的审美范畴

人类在探索美的历程中,首先揭示出的是优美的感性特征。在西方美学史上,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最早提出了美(即我们今天所说的优美)在于形式的比例对称、和谐统一的观点,这一观点紧紧抓住了“和谐”这个优美的本质特征。此后,有关优美的论述都是对这一观点的丰富和发挥,并无质的变化。赫拉克利特指出:“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自然是由联合对立物造成最初的和谐??艺术也是这样造成和谐的,显然是摹仿自然。”柏拉图也认为美在和谐、完善。亚里斯多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整一说”,认为美在于体积的大小、秩序和各部分的安排,美是寓杂多于统一。中世纪时阿奎那则将完整、和谐、鲜明作为美的三要素。18世纪英国美学家柏克将优美的品质具体概括为比较小、光滑、娇弱、柔和、颜色鲜明等七个方面。席勒将优美列为独立范畴,认为人有优美的天性,无需借损害别人的自由和自己的尊严来表现自己的优美,也带有讲究“和谐”的色彩。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感的一个主要特征是温柔的喜悦,③他所指的“美”也就是优美。可见,优美这个概念是贯

穿整个西方美学史的一条若明若暗的线,它牵动着各个不同时期、不同学派的美学家,通过这条线我们看到了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的大体脉络。

崇高与优美不同,它是一个出现相对较晚的美学范畴。从形式上看,崇高是罗马时代朗吉弩斯首先提出来的,但就崇高的内涵而言,它却是近代美学研究的对象。朗吉弩斯的《论崇高》是从修辞学角度论述“崇高”的,主要强调情感的热烈、语言的庄重、风格的雄浑,他所讲的其实是壮美而非我们所说的崇高。最早把崇高和优美相提并论的是18世纪英国美学家艾迪生,他把“美、新奇、伟大”作为三种不同的审美对象,认为非常大、非常强烈的东西能产生崇高感。从美学角度对崇高这一范畴进行详细论述的是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柏克。柏克认为崇高是人面对黑暗、永恒、无限等令人难以理解的事物时所产生的一种恐惧感和痛感。但崇高作为一种美感它还要从痛感转化为快感。如果处在某种距离之外,或者得到某些缓和,危险和痛苦也可变成愉快的。柏克基本把握住了崇高的审美心理特征,但还只是偏重于从生理心理学角度对崇高作经验性的解释和描述。真正从哲学的高度对崇高作深入思考的是康德。康德把崇高归之为想象力和理性观念的矛盾对立。崇高感就是由主体伦理道德的精神力量与自然力量的剧烈抗争所引起的由恐惧到喜悦的感情感受,崇高不在客观事物自身而在主体的精神。通过“偷换”的办法,人们把对理性力量的崇敬转换成对对象的崇敬。康德的看法显然抓住了崇高这一范畴的要害和关键。黑格尔继承了康德的崇高来自理性力量的观点,认为崇高是感性形式与理性内容的尖锐对立,“理念越出有限的形象,就形成崇高的一般性格。”④但他却不像康德那样孤立地考察崇高,而是与艺术的历史发展所呈现的具体形态联系起来,深入研究崇高这一范畴。他认为古典主义艺术的本性是优美而不是崇高,崇高只存在于象征艺术和浪漫主义艺术之中,浪漫主义艺术是崇高艺术的典型形态。直到这时,崇高这一范畴才真正成熟完善起来,它不但被赋予了深刻的审美的质的规定性,而且被赋予了历史的具体的规定性,成为一个有着深刻社会历史内容的美学范畴。

1、李泽厚 《批判哲学的批判》 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参考文献:○

2、席勒 《美育书简》 中国文联出版社1984年版 ○

③车尔尼雪夫斯基 《 论文学(中卷)》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8年版 ④黑格尔: 《 美学(第三卷)》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50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