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概论

更新时间:2024-02-02 22:2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5年第二学习阶段(本科)

中南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

《美学概论》试题

考试说明:

1。首先下载试题及《标准答卷模版》,完成答题后,答卷从网上提交。 2。答卷电子稿命名原则:学号。doc。如:11031020512002。doc。 3。网上提交起止时间:2015年11月20日8:00—12月26日18:00。

试题:下列10道题中任意选作4道题,每题25分。(要求:每题答案不能少于500字。) 1。简述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发展的几个主要重要时期及其美学思想的发展。 2。西方关于美的本质探讨的基本路径。 3。意象是什么?请举例说明说明。

4。中国南北自然环境差异较为明显,在审美意趣上也有明显的差别,请用事例说明之。 5。谈谈人物美的美学内涵。

6。请用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理论分析某一艺术作品(艺术作品自选)的层次结构及每一层次具体特性。7。结合西方文化史的相关知识,谈谈崇高文化内涵的变化。 8。荒诞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请描述之。

9。“空灵”源自禅宗的“悟”,即从“一朝风月”悟到“万古长空”,读下面一首诗,看它体现出什么样的审美特点。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0。你怎样理解艺术的本体是美?

2015年第二学习阶段(本科)

中南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

《美学概论》答卷

本人承诺:本试卷确为本人独立完成,若有违反愿意接受处理。签名______田东兴__ 学号___15035011109010____专业______汉语言文学______学习中心_ 内蒙古____________ 1.答:中国美学思想发生于先秦时期,它为以后各种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美学思想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基本思想脉络与先秦时期相继相续。唐宋时期前后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峰。明清时期的美学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它不仅对中国古典美学思想进行了总结,并且开拓了中国近现代的美学思想。但是,中国与西方的美学思想大有不同,中国古代各时期尽管出现了如:《乐记》、《文心雕龙》、《诗品》、《艺概》 等等一系列文艺理论著作,却没有像西方国家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鲍姆嘉通、康德、黑格尔、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所撰写的“美学”专论或专著,也没有一部全面系统的论述各门类艺术美学特征的艺术概论。不过中国美学思想有其本民族的独特性,也有其独特的思想体系。

西方的美学思想可以追溯到公元前9世纪左右,古希腊、古罗马是西方美学产生的源头。大约在公元前9—8世纪古希腊有位著名的盲诗人荷马,关于他的生平、创作等情况多系传说,但他创作的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却为西方美学思想的产生留下了可考的证据。这两部史诗表现了英雄时代的英雄形象以及人类战胜自然界的伟大力量和斗争精神。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称荷马史诗和全部神话是“希腊人由野蛮时代带入文明时代的主要遗产”。荷马史诗中对“勇气”、“荣誉心”的尊重,是作为美的概念描述的,后人将其发展成为“崇高”、“伟大”等美的形态。

美的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到了公元前6世纪左右,古希腊的一些思想家、哲人主要有,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他们都从哲学的角度出发,对“美”的现象在理论上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形成了各自独立的美学思想。

3.答:古代诗文理论中,\物象\与\意象\是两个较为常见的审美范畴,而\意象\更为当代诗论所推重。 物象,原指具体事物的形象或景象,如曹植《七启》:\独驰思乎天云之际,无物象而能倾。\物象\一词用于诗文理论,见唐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序》称李白:\予观其壮浪纵恣,摆去拘束,模写物象,及乐府歌诗,诚亦差肩于子美矣。\南宋魏庆之所编《诗人玉屑》卷四谓:\摹写景象,巧夺天真,探索幽微,妙与神会,谓之物象。\可见,模写物象所要求的,不仅有外观的形似,更有内在的神似。 诗文创作,离不开模写物象,\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礼记·乐记》)。物象的获得,不是凭空虚构;凭空虚构,是创作不出生动具体的物象的。陆机说:\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文赋》)生活,是获取物象的源泉。但物象并不等同于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物状,\物象\所指,是艺术作品中模写的事物形象或景象,它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它浸透着艺术家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理解。《文赋》说:\体有万殊,物无一量,纷纭挥霍,形难为状。\这揭示了:由于作家才性气质各不相同,因而观察事物就有不同的方式和角度,出现在作品中的物象也就千变万化,复杂多样,即刘勰所谓:\物有恒姿,而思无定检,或率尔造极,或精思愈殊。\(《文心雕龙·物色》)

物象的创造,离不开艺术的想象,只有借助想象的翅膀,才能\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文赋》)。否则,刻舟求剑,只能是一堆死物体、死景象。

物象既离不开艺术的想象,同时也离不开情感的注入,前者出乎外,后者游乎内。刘勰说:\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物象的色彩和音响的安排,取决于作者的主观情感,而不是随便的涂抹和搭配。梅尧臣《答裴送序意》:\安取唐季二三子,区区物象磨穷年。\物象创作之艰苦,由此可以想见。

在诗文作品中,物象是通过语言文字而呈现的。以语言文字刻画模写物象,则要讲究一定的艺术技巧。\

2015年第二学习阶段(本科)

物色虽繁,而析辞尚简,使味飘飘而轻举,情哗哗而更新。\《文心雕龙·物色》)物象的创造,要做到既有\味\又有\情\,就需要文字的熔炼剪裁。刘勰还说\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所追求的就是超出文字之外的物象之\味\之\情\。唐末司空图也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与极浦书》);清代王士禛说:\咏物之作,须如禅家所谓不粘不脱,不即不离,乃为上乘。\(《蚕尾文》)所强调的不仅是物象的外观,而且包括内在的神韵。这些都是对物象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比物象更高一个层次的是意象。意象指意义的形象,或谓化意义为形象。在古人看来,\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王弼《易略例·明象篇》)意变,象也变,故意象非同物象之普通可见,而常常显得独特非凡。\白发三千丈\就是一个典型的意象,读者获得的是诗人心中痛苦持久的愁恨感觉,所以白发三千丈的\象\就显得次要而易\忘\。

物象注重于外观,故修辞上多运用比喻;意象强调在心内,故修辞上常运用夸张。物象的视角关注是由外及内,而意象则更多的是由内向外。由外及内易陷入摹仿,由内而外则需要创造,所以元稹的提法是\模写物象\。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首次用\意象\一词论述陶钧文思:\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可见,意象不是一般庸才能够创造的。唐末司空图《诗品》也说:\意象欲出,造化已奇。\新奇与意象是紧密相连的。岑参描写西北边塞的诗,极富新奇的夸张,所以宋代刘克庄《后村诗话》评道:\郊、岛辈月锻旬炼而成者,参谈笑得之,辞语壮浪,意象开阔。\宋代姜夔也提倡作诗要\意中有景\,正是意象的另一说法。

结合具体作品来看物象与意象的差别,宋代范温有一段话可以举隅反三。他说:\形似之意,盖出于诗人之赋,'萧萧马鸣,悠悠旆旌'是也;激昂之语,盖出于诗人之兴。'周余黎民,靡有孑遗'是也。古人形似之语,如镜取形,灯取影也。故老杜所题诗,往往亲到其处,益知其工。激昂之语,孟子所谓'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初不可形迹考,然如此乃见一时之意。余游武侯庙,然后知《古柏诗》所谓'柯如青铜根如石',信然,决不可改。此乃形似之语。'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此激昂之语,不如此则不见柏之大也。\(《潜溪诗眼》)写法上,物象常表现于赋,而意象则表现于兴。

物象,要在写物;意象,重在达意。物以象明,意以象传,两者都离不开象。但物象如画桥碧荫,容易绮丽;意象却如悠悠花香,追求蕴藉。物象偏于露,意象侧于藏。露之过甚,变为浅显;藏之过深,反生晦涩。前者如白居易、元稹的某些诗,后者有李商隐的《锦瑟》可为代表。

无象,也无以成境界;得象,境界始以开拓。模写物象,易生实境;创造意象,常变虚境。王国维所谓的\写境\与\造境\之分,实际上还是基因于\象\的不同。

物象与意象的区别不是绝对的。模写物象,不能不托物寓意,以求生动活泼。创造意象,同样要借物达意,以免空洞无味。

4. 答:一个人的审美意趣离不开他所在文化传统的潜移默化。就中国人而言,着重表现为重写意、尚自然、虚实相生、动静相宜的审美追求。

从审美的角度来说,中国艺术和西方艺术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那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相比,从经验的层面上人们也许会这样说:中国音乐听起来感觉单纯、疏朗、绵延,犹如行云流水一般;而西洋音乐听起来则感觉复杂、密集、重叠,犹如华丽织锦似的。一般说来,中国音乐是以单纯性的旋律展开为绝对主导的,而西洋音乐中旋律固然重要,但和声的支持却不可缺少,音乐学称之为和声性的、织体性的、复调性的。中西艺术构建原则几乎也完全体现在视觉艺术上。考察一下中国绘画和西洋绘画,可以看到中国画多以单线白描为主,而西方绘画则多以色块堆积为主。简言之中国画是在点和线的形式上展开的,是线条的艺术,这种单线条的绵延不断的形式感对应于听觉艺术之音乐就自然是旋律性的;西方绘画则是在块与面的形式上展开的,是块面的艺术,这种立体的堆积重叠的形式感用之于声音艺术时自然就是和声性的。由于中国传统艺术的简朴精神,使得中国艺术的美学风格是一种表意性的。艺术家对所要表现的东西只求能够传达

2015年第二学习阶段(本科)

出其神韵就满足了,所以中国艺术讲究的是神似而非形似。如果只有形似而无神似,那么这首乐曲、这幅图画只能算作下品;反之则可算作上品、妙品,也只有这样的艺术才能称得上是有意境的。

在中国古代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画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8.答: 荒诞作为一种审美形态,是西方现代社会与现代文化的产物。

荒诞是人异化和局限性的表现,也是现象和本质分裂,动机与结果的背离,往往以非理性和异化形态表现出来,现实中的荒诞是审美活动范畴中荒诞的根源,荒诞审美形态是对现实中荒诞人生时间以审美的方式进行反思和批判。

从内容上看,荒诞更接近于悲,因为荒诞展现的是与人敌对的东西,是人和自然、社会最深的矛盾。但荒诞的对象不是具体的,无法像悲剧和崇高那样去抗争和拼搏,更不会有对抗和超越。因此,荒诞是对人生的无意义的虚无性的审美感悟。 荒诞的特点

1.荒诞是一种对人生存在的无意义的状态体悟。 2.荒诞有审美意向的象征性。 3.荒诞具有怪诞的表现形式。

4.荒诞还用来形容人们毫无意义的言谈和行为。

荒谬(Absurdism, 又译荒谬主义),哲学术语,字源是拉丁文的adsurdus,意为“难听的”,在存在主义中用来形容生命无意义、矛盾的、失序的状态。

一个事物的基本意义的存在必须要有一个更高的意体来解释。但是,这个更高意体的意义又必须要一个比它更高的意体来解释。这个“解释的锁链”不可能达到一个结果,从而,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拥有至高的意义。哪怕这个结果被发现了,它也有可能并不能满足我们。好比说,当一头牛发现他的“至高意义”是被人当成食物屠宰掉时,它不会对这个“意义”感到满足的。从而,根据存在主义和虚无主义,生命是无意义的,是荒诞的。

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加缪在《西叙弗斯神话》对荒缪做的描述:

在一个突然被剥夺掉幻象与光亮的宇宙里,人觉得自己是一个外人、一个异乡人,既然他被剥夺了对失去家园的记忆或对己承诺之乐土的希望,他的放逐是不可挽回了。这种人与生命以及演员与场景的分离就是荒谬的情感。 解决办法

面对荒诞的生命,某些人认为自杀是一个看似理智的方案;但是大部分人试图寻找其他的办法。加缪提出自杀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方案:如果生命真是荒诞的话, 那唯一面对它的方法只有维持一个人对待荒诞的自我反应; 所以,如果没有良心的话, 这个思想与荒诞的相互反应是无法存在的。 请参考《西叙弗斯神话》和反抗的人。

某些人通过神或宗教找到了意义。

“拒绝意义”, 并定义“生命的意义作为‘活着'本身”是另一种解答的方法。

很多人接受生命是无意义的, 但并不认为这是一个问题。 同上,哪怕至高意义存在,他有可能并不能满足我们。相反,他们通过自己的生命去创造意义。 虽然这个意义并不是至高的,它能给人动力。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wv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