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概论 教学大纲

更新时间:2023-03-08 08:51:45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美学概论 教学大纲

导论

一、学科形成过程及其性质

1 美学学科的形成过程 (1)古希腊时期

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了“美是和谐与比例” 苏格拉底论美和善 柏拉图的“美的理念”

亚里士多德以“艺术摹仿说”为核心的美学思想 (2)古罗马时期

很大程度上是对古希腊的延续 (3)中世纪

宗教神学的附庸 (4)文艺复兴时期

美学思想不断产生 (5)18世纪启蒙时期

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母嘉通出版《美学》,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确立

(6)德国古典美学:美学史上的第一座高峰 ①康德:《判断力批判》

②黑格尔:三卷本《美学》巨著

(7)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美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

三大革命性意义:奠定理论基础;完成审美本体论转向;提出方法论原则 (8)当前美学发展趋

美学研究细化;流派多元;部门美学;中国美学 2 美如何成为美学

(1) 现象一:有美但没有美学

(2) 现象二:美学命名之难 (3)现象三:有美但无定论 (4) 现象四:美成学又不成学 (5) 现象五:美究竟如何存在 3 学科性质

(1)是一门人文学科 (2)是一门理论学科 (3)是一门交叉学科

(4)是正在发展中的一门学科 4 本课程主要内容

美学:美学史,美学理论和门类美学

美学理论:美论,美感论,美的形态论,艺术美论,审美论,美育论 二、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1、对象

美学史上关于美学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有许多种主张,归纳起来,大约有这样几种

(1)主张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美的本质和美的规律 (2)主张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艺术 (3)主张美学研究的对象是美和艺术

(4)主张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1

(5)主张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经验

(6)主张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或者审美实践 (7)主张美学研究的对象是美感 (8)主张美学研究无对象 2、方法

(1)原则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具体方法

哲学思辩的方法 艺术学的方法 心理学的方法 社会学的方法 发生学的方法 科学实证法

语言学、现象学、解释学等 三、西方美学研究的现状 1西方现代美学的特点

鲍姆伽登:为美学命名者 黑格尔:美学的完整体系者 西方美学形成了三套范式:

一,现象---结构:从美的本质到所有美的现象(自然、社会、艺术、科学、制度??二,客体---主体:从美的本质转到美感的本质 三,美---艺术:从美的本质到各门艺术 2 西方现代美学的几个重要流派 (1)语义学美学 (2)符号学美学 (3)新自然主义美学 (4)实验美学

(5)格式塔心理学美学

四、中国美学的历史发展与未来趋势

1、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发展与繁荣 (1)先秦

(2)汉代美学思想,主要有三大潮流

(3)魏晋南北朝美学——中国美学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4)隋唐美学思想 (5)宋元美学 2 现代中国美学的生成

(1)梁启超——吹响美学革命的号角 (2)王国维——树立现代美学的界碑

(3)蔡元培——着力美学在中国的生根开花 (4)马克思主义美学走向成熟的代表

(5)中国最早的一本美学著作:吕澂(澄)的《美学概论》(1923); (6)朱光潜——中国美学形成过程中成就最为突出

3 中国当代美学的建设问题 (1)发展的三个阶段

王国维到朱光潜是西方模式

2

1950-1960年时苏联模式

1980年后美学原理著作大量产生

(2) 中国当代美学的三次大讨论及其成果

第一次为新中国成立后的50、60年代,在朱光潜、蔡仪、吕荧等人之间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在美学上的影响展开了一次大讨论。这次大讨论中,逐渐形成了中国现代美学中的四大流派即主观论,客观论,主客观统一派和“实践派”

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形成了第二次美学热,在这次讨论中,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实践美学逐渐占据了美学的主流

第三次是在90年代中后期,围绕着“实践美学”又展开了激烈的论战,这一次不是确立实践美学领导地位,而是要突破“实践美学”,为美学寻求新的理论基础和话语

第一章 美论

一、美的探索 1、按时期来看

(1)古希腊和古罗马前期

A、毕达哥拉斯:美是和谐(黄金分割率) B、苏格拉底:有用就美

C、柏拉图:美的理式是事物美的根源 D、亚里士多德:美要依靠体积与安排

E、普洛丁:神(好比太阳)是一切美的本质

(2)文艺复兴和启蒙时期 A、达芬奇、莎士比亚

肯定自然界本身的美和美感的正当性 艺术是镜子

B、狄德罗:美是关系---真实的美、相对的美 C、休谟:美即美感

D、博克:美是事物的客观性质:小巧、光滑、娇柔

(3)古典美学

A、康德:“美是崇高的象征”

B、黑格尔: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C、费尔巴哈: “自然界和人”替代“绝对精神” D、车尔尼雪夫斯基: “美是生活”, 2 按观点来看 (1)西方

A 倾向于美的客观属性

形式说 (毕达哥拉斯、波里克勒特) 理念说(柏拉图、黑格尔) 摹仿说(亚里士多德) 2 按观点来看 (1)西方

分有说 (普罗丁)

关系说 (狄德罗、伏尔泰 感性特征说(博克)

生活说(车尔尼雪夫斯基)

B 倾向于美的主体属性

①快感说 英、休谟,美即美感 ②判断说 康德,美是合目的的形式

3

③情感符号 苏珊·朗格,美的本质是“生命形式”的形而上学 ④直觉说 意、克罗齐,美的根源在于心灵

(2) 美的理论模式(西方) ①美在自然属性 毕达哥拉斯形式说 博克感性特征说 苏珊.朗格情感符号

美在客观形式 (技术美学、迪扎因、设计美学)

“美在于人的自然生理—心理基础” (弗洛伊德、阿恩海姆、苏珊朗格)

②美在现象之后的本质

柏拉图“理式”:理念说、 普洛丁“太一”

康德“人类集体理性”:判断说 黑格尔“绝对理念” 休谟“主体性” 叔本华、尼采唯意志论 柏格森生命哲学

③美在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或美是生活

狄德罗美:“在关系说”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在生活说” (3)中国

①大羊为美

以用为美、以饰为美 ②无害为美

《国语》伍举论美 ③中和为美 《毛诗序》:发乎情,止乎礼仪 ④仁为美

孔子“尽善尽美”的审美标准 ⑤充实之谓美

孟子“充实之谓美”的论断 ⑥老庄美丑关系和审美态度的表述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道体即美”

“美即逍遥和自由”

⑦《乐论》是中国最早的美学专著’

(4)中国在探讨“什么是美”这一问题上的主要观点 a美的对象

b美是在心还是在物?

c “夫美不自美,引人而彰” e 美在意象 f 真善美的统一 二、美的本质

1、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劳动” (1) 主客体分化 (2)身体器官的进化

4

(3)人格化的世界 2、人化自然和自然的人化 (1)自在自然—人化自然

(2) 历史的自然—人格化的自然 3、劳动创造美

(1)劳动创造了美的事物

(2)劳动创造了具备审美素质的人 (3)劳动创造了主客体的审美关系 三、审美关系

1、审美关系

(1)审美关系是人同现实的一种特殊精神关系 (2)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美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4)美学就是研究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的一门科学 2、审美关系的本质内涵

(1)审美关系的本质内涵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

(2)审美关系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3、美的多重属性

A、个体性 B、民族性 C、阶级性 D 、历史性

美感论

一、一般感觉与审美感觉

1 日常感觉 2 认识的感觉 3道德的感觉 4 审美的感觉 二、美感的涵义

1 美感的涵义 2美感与美的关系 3作为感觉的美感 三、美感的社会历史生成

1、美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广义的美感

(2)狭义的美感 2、美感根源的困惑

(1)倾向于从审美的主观意识方面探究美感产生的根源 柏拉图神灵说

夏夫兹博里“第六感观”说 康德先验说

立普斯“移情说” 克罗齐“直觉说” 内模仿说 心理距离说

(2)倾向客观存在对美感的作用,并从现实生活和历史的角度解释美感的产生

亚里士多德 费尔巴哈

车尔尼雪夫斯基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hh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