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等学力经济学考试——财政学复习参考

更新时间:2023-06-06 09:42: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财政学复习指南

一、名词解释:

1、免费搭车行为:是指不承担任何成本而消费或使用公共物品的行为,有这种行为的人或具有让别人付钱而自己享受公共物品收益动机的人称为免费搭车者。如果每个人都想成为免费搭车者,这种公共物品也就无力被提供。(第1章财政职能)

2、投票规则:有两类,一是一致同意规则,二是多数票规则。前者是指一项政策或议案,须经全体投票人一致赞同才能通过的一种投票规则;后者是指一项政策或议案,须经半数以上投票人赞同才能通过的一种投票规则。常用的投票规则是多数票规则,又分为简单多数票规则和比例多数票规则。

3、寻租行为:是指通过游说政府和院外活动获得某种垄断权或特许权,以赚取超常利润(租金)的行为。寻租行为越多,社会经济资源浪费越大。

4、政府失灵:是指政府的活动或干预措施缺乏效率,或者说,政府作出了降低经济效率的决策或不能实施改善经济效率的政策。

5、购买性支出:指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开支,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它体现的是政府的市场再分配活动。P447(第2章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

6、转移性支出:指政府资金的无偿、单方面的转移,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它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P447

7、政府采购制度:是以公开招投标为主要方式选择供应商,从国内外市场上为政府部门或所属团体购买商品或服务的一种制度。它具有公开性、公正性、竞争性,其中公平竞争是政府采购制度的基石。 P456 8、成本效益分析法:是针对政府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若干实现建设目标的方案,详列各种方案的全部预期成本和全部预期效益,通过分析比较,选择出最优的政府投资项目。它包含两个过程:一是政府确定备选项目和备选方案。二是政府选择方案和项目的过程。 P453

9、最低费用选择法:是指一般不用货币单位来计量备选的财政支出项目的社会效益,只计算每项备选项目的有形成本,并以成本最低为择优的标准。 P454

10、公共定价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纯公共定价,即政府直接制定自然垄断行业(如通信和交通等公用事业和煤、石油、原子能、钢铁等基本品行业)的价格;二是管制定价或价格管制,即政府规定竞争性管制行

1

业(如金融、农业、教育和保健等行业)的价格。 P454

11、就业创造标准:是指政府应当选择单位投资额能够动员最大数量劳动力的项目。这种标准要求政府不

仅要在一定程度上扩大财政投资规模(外延增加就业机会),而且还要优先选择劳动力密集型技术的项目(内

涵增加就业机会)。 P458 (第3章财政投资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

12、财政投融资:是指以国家的信用为基础,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有偿地投资于具有公共性的领域。

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策性投融资,它既不同于一般的财政投资,也不同于一般的商业性投资,而是介于这两

者之间的一种新型的政府投资方式。它具有有偿性、公共性、非利性、统筹性、灵活性的特点。P460

13、建设-经营-转让投资方式:是指政府将一些拟建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通过招商转让给某一财团或公司,由其组建一个项目经营公司进行建设经营,并在双方协定的一定时期内,由该项目公司通过经营该项目

偿还债务,收回投资,协议期满,项目产权转让给政府。其最大特点是旨在鼓励和吸引私人投资者特别是外

国直接投资者对发电厂(站)、高速公路、能源开发等基础设施进行投资。P460

14、社会保障:是指政府通过专款专用税筹措资金,向老年人、无工作能力的人、失去工作机会的人、病

人等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计划。它是伴随近代大工业而产生的。P463

15、累进税率:是指按课税对象数额的大小,划分若干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规定相应的税率,课税对

象数额越大税率越高,数额越小税率越低。累进税率因计算方法的不同,又分为全额累进税率和超额累进税

率两种。P468 (第4章税收原理)

16、价内税和价外税:以税收与价格的关系为标准,可将税收分为价内税和价外税。凡税金构成价格组成

部分的称为价内税,凡税金作为价格之外附加的称为价外税;与之相适应,价内税的计税依据称为含税价格,价外税的计税依据称为不含税价格。P470

17、税收中性:是指政府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运行,或者说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P472

18、税负转嫁:是指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移给购

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P477

19、拉佛曲线:说明的是税率和税收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是美国供给学派代表人物阿瑟·拉弗提出的一

种思想。该曲线对说明税率与税收以及经济增长之间的一般关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它说明:①高税率不一

定取得高收入,高税收不一定是高效率;②取得同样多的税收,可采取两种不同税率;③税率与税收以及经

济增长之间的最优组合在理论上是可以实现的,它是税制设计的理想目标模式,亦即最佳税率。P480-481

2

20、税制类型:是指一国征收一种税还是多种税的税制。在一个税收管辖权范围内,只征收一种税的税制称为单一税制,同时征收两种以上税种的税制称为复合税制。P484 (第5章税收制度)

21、税制结构与税制模式:税制结构是指一国各税种的总体安排。只有在复合税制类型条件下才有税制结构问题。在税制结构中,不同税种的相对重要性差异很大,形成了不同的税制模式。税制模式是指在一国的税制结构中以哪类税作为主体税种。税制结构特别是其中的主体税种(税制模式),决定着税制系统的总体功能。

22、分类所得税:是对纳税人的各种应纳税所得,分为若干类别,不同类别(或来源)的所得适用不同的税率,分别课征所得税。分类所得税一般采用比例税率,并以课源法征收。P488

23、综合所得税:是对纳税人个人的各种应税所得(如工薪收入、利息、股息、财产所得等)综合征收。这种税制多采用累进税率,并以申报法征收。P488

24、税制改革:是指通过税制设计和税制结构的边际改变来增进社会福利的过程。税制改革可能有很多形式,既有税率、纳税档次、起征点或免征额的升降和税基的变化,又有新税种的出台和旧税种的废弃,还有税种搭配组合的变化。P489

25、国债限度:是指国家债务规模的最高额度或国债的适度规模。所谓债务规模包括三层意思:(1)历年累积债务的总规模;(2)当年发行的国债总额;(3)当年到期需还本付息的债务总额。衡量国债限度的指标主要有两个:一是国债负担率,即国债余额占GDP的比率;二是国债依存度,即当年国债发行额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率。P495 (第6章国债理论与管理)

26、国债发行市场:指国债发行场所,又称国债一级市场或初级市场,是国债交易的初始环节,一般是政府与证券承销机构如银行、金融机构和证券经纪人之间的交易,通常由证券承销机构一次全部买下发行的国债。

27、国债流通市场:又称国债二级市场,是国债交易的第二阶段。一般是国债承销机构与认购者之间的交易,也包括国债持有者与政府或国债认购者之间的交易。它又分证券交易所交易和场外交易两类。证券交易所交易指在指定的交易所营业厅从事的交易。不在交易所营业厅从事的交易即为场外交易。P497

28、国家预算: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它的功能首先是反映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国家预算包括多种预算形式和预算方法;国家预算一般由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组成。其原则有五:公开性、可靠性、完整性、统一性和年度性。P498-499 (第7章国家预算与预算管理体制)

3

29、收支两条线管理: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依法取得的政

府非税收入全额缴入国库或者财政专户,支出通过财政部门编制预算进行统筹安排,资金通过国库或财政专

户收缴和拨付的管理制度。P500

30、国家预算法:是国家预算管理的法律规范,是组织和管理国家预算的法律依据。它的主要任务是规定

国家立法机关和政府执行机关、中央与地方、总预算和单位预算之间的权责关系和收支分配关系。P501

31、预算调整:是预算执行的一项重要程序。预算调整是指经过批准的各级预算,在执行中因特殊情况需

要增加支出或者减少收入,使总支出超过总收入或使原举借债务的数额增加等部分改变原预算。P501

32、预算外资金:是指按国家财政制度规定不纳入国家预算的、允许地方财政部门和由预算拨款的行政事

业单位自收自支的资金。简单地说,预算外资金是属于不纳入国家预算的一种财政性资金。其范围包括地方

财政部门管理的预算外资金、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预算外资金、国有企业及其主管部门集中的各种专项基金、地方和中央主管部门管理的预算外资金。P501

33、预算管理体制:指处理中央和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的各种制度的总称。它是国家预

算编制、执行、决算以及实施预算监督的制度依据和法律依据,是财政管理体制的主导环节。机工社590

34、财政平衡:是指国家预算收支在量上的对比关系。这种收支对比关系不外是三种结果:一是收大于支

有结余;二是支大于收有逆差,即赤字;三是收支相等。P506 (第8章财政平衡与财政赤字)

35、预算赤字:是指在某一财政年度,政府计划安排的总支出超过经常性收入并存在于决算中的差额。P509

36、赤字依存度和赤字比率:是衡量财政赤字规模的两个指标。赤字依存度是指财政赤字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说明一国在当年的总支出中有多大比例是依赖赤字支出实现的;赤字比率是指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说明一国在当年以赤字支出方式动员了多大比例的社会资源。P509

37、赤字财政:是指政府有意识、有计划地利用预算赤字,以熨平经济波动,是一种扩张性财政政策。它

是政府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有意识扩大预算赤字的政策措施。P509 补充

二、简述题:

1.【1】简述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特征。P437

答:社会公共需要是相对于私人个别需要而言的,包括政府执行其职能以及执行某些社会职能的需要。它具

有以下特征:

4

①社会公共需要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的需要,它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人人有份的个人需要或个别需要的数学加总。

②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提供的公共物品,可以无差别地由应当享受的每一社会成员共同享用,一个或一些社会成员享用这种公共物品,并不排斥其他社会成员享用。

③社会成员享用为满足社会需要而提供的公共物品,无需付出任何代价,或只支付与提供这些公共物品的所费不对称的少量费用。

④在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外部效应产生的利益关系时,需要由政府通过财政渠道来解决,因而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提供的公共物品一般带有外部效应的特征。

⑤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来自社会产品的剩余部分,如果剩余产品表现为价值形态,就只能是对“M”部分的抽取。

2.【1】简述财政职能的基本内容。P441

答: 财政职能是指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所固有的功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可概括为四个方面(l)资源配置职能。是指政府主要通过税收动员社会资源,通过财政支出提供公共物品,实现经济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配置。

(2)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通过收入-支出制度,对不同收入阶层征税或不征税、多征税或少征税,从事增加低收入阶层的支出项目,实现对市场活动产生的收入分配状况的合理调整。

(3)经济稳定职能。是指政府在失业和经济萧条时期实行赤字财政,在充分就业和通货膨胀压力很大时期实行盈余财政,熨平经济波动。

(4)经济发展职能。是指政府主要通过税收优惠政策,调整支出结构,以经济增长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重点,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3.【1】(新)简述政府机构运转无效率的主要原因。P444-445

答: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机构运转无效率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主要表现在缺乏竞争、缺乏降低成本的激励两个方面。

(1)缺乏竞争导致的无效率。首先是政府工作人员之间缺乏竞争,因为大部分官员和一般工作人员是逐级任命和招聘的,且“避免错误或失误”成为政府官员的行为准则,故他们没有竞争的压力去高效率地工作。其次是在政府部门之间缺乏竞争,因为政府各部门提供的服务是特定的,无法直接评估政府各部门内部的行为效率,也不能评价各部门间的运行效率,更难以设计出促使各部门展开竞争、提高效率的机制。

5

(2)缺乏降低成本的激励导致的无效率。从客观来看,由于政府部门的活动大多不计成本,即使计算成本,也很难做到精确,再加上政府部门具有内在的不断扩张的冲动,往往出现公共物品的过度提供,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从主观来看,政府各部门对其所提供的服务一般具有绝对的垄断性,正因为有这种垄断地位,也就没有提高服务质量的激励机制。此外,由于政府部门提供的服务比较复杂,它们可以利用所处的垄断地位隐瞒其活动的真实成本信息,无法评价其运行效率,难以进行充分的监督和制约。

4.【2】简述财政支出按费用类别分类的基本内容。P446

答:按费用类别所做的分类,又可称按国家职能所做的分类。我国依据国家职能的划分,将财政支出区分为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和其他支出5大类。

按国家职能对财政支出分类,能够揭示国家执行了怎样一些职能以及侧重于哪些职能;对一个国家的支出结构作时间序列分析,便能够揭示该国的国家职能发生了怎样的演变;对若干国家在同一时期的支出结构作横向分析,则可以揭示各国国家职能的差别。

我国不论是改革开放前还是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费都是最大的财政支出项目。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不断下降,而社会文教费、行政管理费所占比重一直在稳定上升。这说明国家的经济建设职能正在向社会管理职能转变,特别是用于“民生”方面的开支将越来越大。

5.【2】简述政府采购制度如何提高财政支出效益。P456

答:政府采购制度从三个层次上有利于财政支出效益的提高。

1)从财政部门自身的角度来看。政府采购制度有利于政府部门强化支出管理,硬化预算约束,在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下,降低交易费用,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2)从政府部门的代理人角度来看。通过招标竞价方式,优中优选,具体的采购实体将尽可能地节约资金,提高所购买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质量,提高政府采购制度的实施效率。

3)从财政部门代理人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角度来看。由于政府采购制度引入了招投标的竞争机制,使得采购实体与供应商之间的“合谋”型博奔转化为“囚徒困境”型博奔,大大减少他们之间的共谋和腐败现象,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供应商(厂商)和采购实体是最大利益者而国家是最大损失者的问题。

6.【3】(新)简述我国现阶段的财政投资决策标准。P457-458

答:1)资本---产出比率最小化标准。又称稀缺要素标准,是指政府在确定投资项目时,应当选择资本—产

6

出比率最低的投资项目,或者说选择单位资本投入产生最大产出的投资项目。

2)资本---劳动力比率最大化标准。是指政府投资支出应当选择使边际人均投资额最大化的投资项目。

3)就业创造标准:是指政府应当选择单位投资额能够动员最大数量劳动力的项目。这种标准要求政府不仅要在一定程度上扩大财政投资规模(外延增加就业机会),而且还要优先选择劳动力密集型技术的项目(内涵增加就业机会)。

7.【3】简述政府对农村和农业投资的重点。P461

答:在国家投资有限的情况下,要提高国家投资的效率,最关键的问题是正确选择财政投资的重点。

(1)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主要有农村基础教育、卫生设施的投资以及交通道路、电网建设的投资。农业基础设施主要是进一步加强大江、大河、大湖的综合治理,集中资金兴建一批具有综合效益的大中型水利工程,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农业生态环境领域的投资。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非常重要。政府应增加绿化、水土保持和防护林建设的投入,加大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投资力度。

(3)农业研发和科技推广领域的投资。农业发展的根本途径在于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这就需要政府增加农业研发和科技推广领域的投资。比如:扶持农业科研单位开展农业科学研究,推动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开发;增加农业技术推广投入,特别要注重对粮棉油等农作物有明显的节工、增产、增效作用的良种应用、科学用肥、模式化栽培、病虫害防治、节水灌溉等技术的推广;增加农业部门的教育和培训的经费投入,使大多数从事生产的劳动力成为“熟练工人”。

8.【3】简述养老保险制度的三种筹资模式。P464

答:(1)完全基金制。是用过去积累的缴款所挣取的利息收入提供保险金的制度。具体来说,就是工人在就业期限内或寿命内向社会保险计划缴款,这些缴款存入政府管理的基金中,该项基金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积累并生息;当一个工人退休后,每年领取的保险金主要来自其中的利息收入。

(2)现收现付制。是用当期的缴款提供保险金的制度。换句话说,支付给当期接受者的保险金来自于现在工作的人缴纳的税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社会保障税,有的国家也称为社会保险税或工薪税。

(3)部分基金制。部分基金制是既具有完全基金制的部分特征又具有现收现付制部分性质的混合制度。社会保障税的一部分用来支付当期接受者的保险金,另一部分(剩余部分)投资于政府管理的基金(或称为社会保障信托基金),该基金用来支付将来的保险金。

9.【3】(新)简述“十五”时期以来我国财政加大“三农”投入的主要措施。P462

7

答:“十五”时期以来,财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对三农投入的政策精神,连续采取多项措施,不断加大三农投入,主要措施有以下:

1)深化以税费改革为中心的农村综合改革。

2)实行三补贴证词。即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部分地区农民实行良种推广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

3)大力支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4)着力建设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学杂费。

5)加大农村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社会保障投入,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6)大力推进农村综合开发投资参股经营试点,带动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和农村综合开发。

10.【4】简述税收的基本特征。P466-467

答:税收的基本特征包括三个方面,即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这“三性”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的基本特征,不同时具备“三性”的财政收入就不成其为税收。1)税收的强制性。指的是征税凭借国家政治权力,通常颁布法令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违抗。2)税收的无偿性。指的是国家征税以后,税款即为国家所有,既不需要偿还,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3)税收的固定性。指的是征税前就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征税对象以及统一的税率比例或数额,并只能按预定的标准征税。

11.【4】(新)借助图形解释税收的超额负担。P472-473

12.【4】简述税负转嫁的条件。P479

答:税负转嫁是指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移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在价格可以自由浮动的前提下,税负转嫁的程度,受诸多因素的制约,主要的有供求弹性的大小、税种性质的不同、课税范围的宽窄以及税负转嫁与经营者利润增减的关系等。

1)供求弹性的大小。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

8

大的商品的课税不易转嫁。

(2)税种的性质不同。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能转嫁。税负转嫁的最主要方式是变动商品的价格,因而,以商品为课税对象,与商品价格关系密切的增值税、消费税、关税等比较容易转嫁,而与商品及商品价格关系不密切或距离较远的所得课税往往难以转嫁。

(3)课税范围的宽窄。课税范围宽的商品较易转嫁,课税范围窄的难以转嫁。因为课税范围宽,消费者难以找到应税商品的替代品,只能购买因征税而加了价的商品。

(4)经营者的目标。经营者的利润或市场份额目标与税负转嫁也有一定关系。经营者为了全部转嫁税负必须把商品售价提高到一定水平,而售价提高就会影响销量,进而影响经营总利润或市场份额。此时,经营者必须比较税负转嫁所得与商品售量减少的损失,若后者大于前者,则经营者宁愿负担一部分税款以保证商品售量。

13.【4】用拉弗曲线简要说明税率与税收收入之间的关系。P480-481

答:拉弗曲线说明的是税率和税收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是美国供给学派代表人物阿瑟·拉弗提出的一种思想。该曲线对说明税率与税收以及经济增长之间的一般关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该曲线说明高税率不一定取得高收入,高税收不一定是高效率。因为高税率会挫伤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削弱经济主体的活力,导致生产的停滞或下降;高税率还往往存在过多的减免或扣除优惠,造成税制不公平。

(2)该曲线还说明,基于上面同样的理由,取得同样多的税收,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税率。适度的低税率,从当前看可能减少收入,但从长远看却可以促进生产,扩大税基,反而有利于收入增长。

(3)曲线从理论上证明了税收与税率以及经济增长之间的最优组合在理论上是可以实现的,它是税制设计的理想目标模式,即最佳税率。

P481)

如图:(见大纲

14.【5】简述税制结构的决定因素。P485

答:综观世界各国税制结构的历史演变和现状,决定税制结构的主要因素可以概括为:

1)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低),人均收入越高(低),所得税和社会保障税的收入占税收收入

9

总额的比重越高(低)。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为什么工业化国家以所得税为主,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以商品税为主的原因。

2)征收管理能力。会计制度越完善,征收管理手段越先进,诚信纳税程度越高,所得税的收入比重越高;相比之下,商品税的收入比重在发展中国家比较高,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商品课税在管理上要比所得课税更容易些。

3)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支出结构对税制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专税专用的情况下,如果某项财政支出的需求较大且所占份额较高,那么,为此融资的相应税种的收入比重也会随之较高。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社会保障税。

4)税收政策目标。理论上一般认为,间接税比所得税更有利于经济增长,而所得税比间接税更有利于公平收入分配。所以,旨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发展中国家,一般是以间接税为主的税制结构;旨在公平收入分配的发达国家,一般是以所得税和社会保障税为主的税制结构。

5)相邻国家的示范效应。一国的税制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周边国家税制结构的影响,这种示范效应涉及资本、劳动力、商品在相邻国家间的流动。

15.【5】简述所得税的类型。P488

答:所得税可分为:

1)分类所得税。它是对纳税人的各种应纳税所得,分为若干类别,不同类别(或来源)的所得适用不同的税率,分别课征所得税。分类所得税一般采用比例税率,并以课源法征收。优点是征收简便、税源易控,可有效地防止逃税行为,缺点是不能按纳税能力原则课征。

2)综合所得税。它是对纳税人个人的各种应税所得(如工薪收入、利息、股息、财产所得等)综合征收。这种税制多采用累进税率,并以申报法征收。其优点是能够量能课税、公平税负。但这种税制需要纳税人纳税意识强、服从程度高,征收机关征管手段先进、工作效率高。综合所得税最先出现于德国,现为世界各国普遍使用。

3)分类综合所得税。它是把分类所得税与综合所得税综合起来,采用并行征收制。先按分类所得税课征,然后再对个人全年总所得超过规定数额以上的部分进行综合加总,另按累进税率计税。这种税制既能量能课税,又使征收简便,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

10

16.【5】简述增值税的优点。P486

答:增值税是就商品价值中增值额课征的一个税种,是我国现行税制中重要的一个税种。它的优点表现在:1)在就一种商品多次课征中避免重复征税。2)增值税采取道道课税的课征方式,并以各企业新创造的价值为计税依据,可以使各关联企业在纳税上互相监督,减少乃至杜绝偷漏税。3)增值税的课征与商品流转环节相适应,但税收额的大小又不受流转环节多少的影响;4)企业的兼并和分立都不影响增值税额,可以保证收入的稳定;5)对于出口需要退税的商品可以实行零税率,将商品在国内已缴纳的税收一次全部退还给企业,比退税不彻底的一般流转税更能鼓励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17.【6】简述国债的功能。P494

答:1)弥补财政赤字。通过发行国债弥补财政赤字,是国债产生的主要动因,也是现代国家的普遍做法。以发行国债的方式弥补财政赤字,一般不会影响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的副作用也较小。因为①发行国债只是部分社会资金的使用权的暂时转移,一般不会导致通货膨胀。②国债的认购通常遵循自愿的原则,基本上是从社会资金运动中游离出来的资金,一般不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2)筹集建设资金。首先,政府发行公债有明确的目的和用途,公债资金用于经济建设。其次,即使政府为弥补财政赤字而发行的公债没有具体规定用于经济建设上,但财政赤字本身可能就具有生产性。因为财政赤字通常是由资本预算不平衡造成的,也就是说由资本性支出超支造成的。

3)调节经济。国债是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GDP的再分配,反映了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国债资金用于投资或消费,就会改变社会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国债发行规模也具有宏观经济稳定作用。

18.【6】如何理解国债负担。P495

答:国债负担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债权人负担。国债作为认购者收入使用权的让渡,这种让渡虽是暂时的,但对他的经济行为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国债发行必须考虑认购人的实际负担能力;

2)债务人负担。政府借债是有偿的,到期要还本付息,尽管政府借债时获得了经济收益,但偿债却体现为一种支出,借债的过程也就是国债负担的形成过程,所以,政府借债要考虑偿还能力,只能量力而行;

3)纳税人负担。不论国债资金的使用方向如何,效益高低,还债的收入来源最终还是税收,也就是当政府以新债换旧债的方式难以继续时,最终是以税收来还本付息。马克思所说的国债是一种延期的税收,就是指国债与税收的这种关系。

4)代际负担。由于有些国债的偿还期较长,连年以新债还旧债并不断扩大债务规模,就会形成这一代人

11

借的债转化为下一代甚至几代人负担的问题。如果转移债务的同时为后代人创造了更多的财富或奠定了创造财富的基础,这种债务负担的转移在某种意义上被认为是正常的;如果国债收入被用于当前的消费,或者使用效率低下,留给后代人的只有净债务,那么,债务转移必将极大的影响后代人的生产和生活。

19.【6】简述国债市场的作用。P497-P498

答: 1)实现国债的发行和偿还。国家可以采取固定收益出售方式和公募拍卖方式在国债市场的交易中完成发行和偿还国债的任务;2)调节社会资金的运行。在国债市场中,国债承销机构和国债认购者以及国债持有者与证券经纪人从事的直接交易,国债持有者和国债认购者从事的间接交易,都是社会资金的再分配过程,最终使资金需要者和国债需要者得到满足,使社会资金的配置趋向合理。若政府直接参与国债交易活动,以一定的价格售出或收回国债,就可以发挥诱导资金流向和活跃证券交易市场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主要发达国家的国债大都是通过国债市场发行的,并有相当部分是通过国债市场偿还的。近年来,随着国债规模扩大和对社会资金运行调节的必要性增强,发展中国家也开始重视国债市场的作用,并逐步建立适应本国国情的证券市场和国债市场。

20.【7】简述国家预算的基本原则。P499

答:国家预算的原则是指国家选择预算形式和体系应遵循的指导思想,是制定政府财政收支计划的方针。

国家预算原则主要有五条:

(1)公开性。国家预算及其执行情况必须采取一定的形式公之于众,让民众了解财政收支情况,并置于民众的监督之下。

(2)可靠性。每一收支项目的数字指标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依据充分,资料确实,不得假定、估算,更不能任意编造。

(3)完整性。该列入国家预算的一切财政收支都要反映在预算中,不得造假帐、在预算外另列预算。国家允许的预算外收支,也应在预算中有所反映。

(4)统一性。尽管各级政府都设有各该级财政部门,也有相应的预算,但这些预算都是国家预算的组成部分,所有地方政府预算连同中央预算一起共同组成统一的国家预算。这就要求设立统一的预算科目,每个科目都要严格按统一的口径、程序计算和填列。

(5)年度性。任何一个国家预算的编制和实现,都要有时间上的界定,即所谓预算年度。它是指预算收

12

支起讫的有效期限,通常为一年。

21.【7】简述我国预算法的指导思想。P501

答:我国国家预算法主要体现以下指导思想:

1)强化预算的法律约束力,使预算收支真正成为法令性的刚性指标。

2)规范预算管理程序,明确预算管理职权。

3)把加强预算管理与促进改革和发展经济紧密结合起来。

4)把法律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结合起来。

22.【7】简述划分收支的基本依据。P503-504

答:(1)社会公共需要的层次性。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从支出角度分析,按受益范围为标准区分的层次性,另一方面则是为满足公共需要提供收入来源的层次性。从中央和地方收支运行的结果看总是要对称的,只有收支对称才能维持财政收支的平衡。从这个意义说,收入划分受支出划分的制约,也就是受公共需要受益范围的制约。但是,由于各地方支出需要和收入能力是不对称的,需要靠中央转移支付来调节这种不对称,所以划分收入需要遵循另外的标准。

(2)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公共需要的层次性作为划分收支的标准,是市场经济国家分级预算体制的一般标准,通用于所有市场经济国家。但各国的收支划分是不同的,有的差别很大,主要取决于由各国的政治体制和本国国情决定的集权与分权关系。所以,集权与分权关系也是划分收支的基本标准之一。

23.【7】简述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的基本内容。P503

答:基本内容可归纳为以下几个要点:

①一级政权,一级预算主体。各级预算相对独立,自求平衡。

②在明确市场经济下政府职能边界的前提下,划分各级政府职责(即事权)范围,在此基础上划分各级预

算支出职责(即财权)范围。

③收入划分实行分税制。即在收入划分比例上,中央预算居主导地位,保证中央调控权和调控力度。在税收

划分方法上,有的按税种划分,有的对同一税种按不同税率分配,有的实行分成或共享制。

④预算调节(转移支付)制度。有纵向调节(或纵向转移)和横向调节(或横向转移)两种形式;纵向调节

的典型做法是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补助金制度。

⑤各国的分级预算体制是适应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历史传统长期形成的,就体制整体而言是相对稳定的,

13

只是集权与分权关系及其相应的调节方法可以有经常的调整。

24.【8】如何理解财政平衡。P506-507

答:财政平衡是指国家预算收支在量上的对比关系。这种收支对比关系不外是三种结果:一是收大于支有结余;二是支大于收有逆差,即赤字;三是收支相等。对财政平衡不能作绝对的理解。(1)在实际生活中,略有结余应属基本平衡,略有赤字也应视为基本平衡,二者都是财政平衡的表现形式,因而财政平衡追求的目标是基本平衡或大体平衡。(2)研究财政平衡要有动态平衡的观点,不能局限于静态平衡。(3)研究财政平衡还要有全局观点,不能就财政平衡论财政平衡。(4)财政收支平衡可以从中央预算平衡和地方预算平衡分别考察。

25.【8】简述财政平衡与总量平衡的关系。P507

答:(1)财政平衡是社会总供求平衡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财政平衡是社会总供求平衡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从国民经济的整体平衡研究财政平衡,就财政本身研究财政平衡难以得出全面、正确的结论。

(2)财政平衡是实现社会总供求平衡的一种手段。国民经济整体平衡的目标是社会总供求的大体平衡,财政平衡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局部平衡,因而对社会总供求平衡而言,财政平衡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

(3)财政平衡可以直接调节社会总需求。国民收入决定因素中的消费、储蓄、投资以及进出口属于个人和企业的经济行为,是通过市场实现的,而财政收支属于政府行为,因而财政收支平衡是掌握在政府手中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财政平衡可以直接调节社会总需求,间接调节社会总供给。

26.【8】简述造成财政不平衡的主要原因。P507-508

答:1)财政不平衡具有必然性。财政收支正好相等是偶然的,财政不平衡具有必然性。造成财政不平衡的原因有很多,既有经济原因,也有制度原因;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人为因素。

2)外部冲击。外部冲击指对一国国民收入有很大影响,但本国不能左右的外部事件。它是来自国际的影响因素,是不可控变量。

3)无弹性税制。税收的收入弹性小于1的税制称为无弹性税制。在无弹性税制情况下,随着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税收收入占GDP的比率无疑会下降,而财政支出一般不但不会减少反而还要增加。所以,相对减少的税收收入与绝对增加的财政支出不相匹配,最终导致财政不平衡,或继续增加财政赤字规模。

(4)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在我国,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是影响财政平衡与否的重要因素。这不仅是因为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甚至是主导地位,而且来自国有企业的财政收入在

14

15 财政收入总额中占很高的比重。国有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财政的平衡状况。

(5)意外事件。一旦发生意外事故(比如某地发生强烈地震或闹水荒旱灾),增支减收之事是合情合理的,当年财政甚至以后年度的财政平衡与否都要受到影响。

三、论述题:

1.【1】请利用无差异分析方法,分析政府部门和市场部门间的最优资源配置。P437-440 答:整个社会可分为两大部门,即政府部门(公共部门)和市场部门(私人部门)。在社会的经济资源既定且稀缺的情况下,两大部门各自配置多少资源,不仅关系到政府经济活动的界限问题,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问题。

(1)政府部门与市场部门间的资源配置可能存在着某种最优组合。

在社会成员的偏好格局和有效需求既定的情况下,两大部门间的资源配置可能存在着某种最优组合,如图1所示。图中的横轴衡量的是市场部门产出占国民产出的比例,纵轴衡量的是政府部门产出占国民产出的比例。如果图中的A点代表的是国民产出在两大部门间的最优配置,其中,市场部门控制75%的资源配置,政府部门控制25%的资源配置,那么B点就表明市场部门的资源配置不足,C点表明政府部门的资源配置不足。

(2)利用无差异分析方法寻找部门间的最优资源配置点。

①社会生产可能性曲线。在图2中,R代表整个社会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它把私人物品的生产和公共物品的生产之间的边际转换率与该社会可利用的稀缺的生产性资源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它表明的是在某一既定时点上,该社会可利用的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限的土地、劳动和资本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时所能生产出来的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各种组合。图中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的位置高,该社会的生产潜能越大,因为该社会的生产性资源的质量越高,数量越大。

②社会无差异曲线。在图3中,每一条社会无差异曲线S都代表一定的满足水平,表明社会对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消费的边际替代率。也就是说,每条曲线表明的是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各种组合,每种组合向社会提供的福利水平是不变的。但是,位置越高的社会无差异曲线,代表的社会福利水平越高,因为被消费的总产出越大。

③部门间的最优资源配置点。根据无差异分析,我们把社会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放在同一图形中,如图4所示。在图中,社会生产可能性曲线R与社会无差异曲线S3相切于A点,决定了部门间最优资源配置,即市场部门的产出为7 500亿元,政府部门的产出为2 500亿元。在A点,私人物品生产和公共物品生产的边际转换率等于社会对这些物品消费的边际替代率,社会消费这些物品获得了最大福利。

④部门间的现实资源配置可能没有位于最优配置点上。比如图4中,在B点,资源过度配置到公共部门;在C点,资源过度配置到私人部门。不过,这两点都位于生产可能性曲线R上,都代表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而D点处于生产可能性曲线R之内,表明社会对生产性资源利用不足。

⑤随着时间的推移,部门间的资源配置可能发生变化。第一,部门间最优资源配置不变的情况下,部门间的现实资源配置发生变化,比如,从最优的现实配置点移动到非最优配置点,或从非最优的现实配置点移动到最优配置点。第二,R曲线和S曲线都有可能发生变化,很可能会形成一个新的部门间最优配置点。前者可能是由于生产性资源的数量和(或)质量的增减而变化,后者可能是由于社会对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偏好发生变化,或收入、财富的分配状况发生变化。

2.【1】阐述公共选择理论关于政府失灵原因的分析。P443-445

答: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活动的结果未必能矫正市场失灵,政府活动本身也许就有问题,甚至造成更大的资源浪费。主要原因包括政府决策的无效率、政府机构运转的无效率和政府干预的无效率。

(1)政府决策的无效率。公共选择理论在用经济模型分析政治决策过程时指出,民主程序不一定能产生最优的政府政策。

16

①投票规则的缺陷导致政府决策无效率。投票规则有两类,一是一致同意规则,二是多数票规则。前者是指一项政策或议案,须经全体投票人一致赞同才能通过的一种投票规则;后者是指一项政策或议案,须经半数以上投票人赞同才能通过的一种投票规则。一致同意规则是最符合共同利益要求的投票规则,但因其实质是一票否决制,故在现实生活中,一致同意规则很难实施;即使能实施,也是一个漫长的讨价还价过程,甚至出现威胁和敲诈行为。常用的投票规则是多数票规则。多数票规则又分为简单多数票规则和比例多数票规则。简单多数票规则是指只要赞成票超过半数,议案就可以通过。比例多数票规则是指赞成票必须高于半数以上的一定比例,议案才能通过,比如2/3多数票、3/5多数票或4/5多数票等。可是,多数票规则也不一定是一种有效的集体决策方法。首先,在政策提案超过两个以上时,会出现循环投票,投票不可能有最终结果。其次,为了消除投票循环现象,使集体决策有确定的结果,可以规定投票程序。但是,确定投票程序的权力常常就是决定投票结果的权力,谁能操纵投票程序,谁就可以控制投票结果。再次,多数票规则不能反映个人的偏好程度,因为在政治市场上,无论一个人对某种议案的偏好有多么强烈,他只能投一票,没有机会表达其偏好强度。

②政治市场上行为主体动机导致政府决策无效率。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现实中,政府是由政府中的政治家和官员组成的。政治家的基本行为动机也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政治家的效用函数中包括的变量有权利、地位、名声、威望等。虽然增进公共利益也可能是政治家目标函数中的一个变量,但不是首要变量或权数最大的变量。因此,政治家追求其个人目标时,未必符合公共利益或社会目标,而使广大选民的利益受损。

③利益集团的存在导致政府决策无效率。利益集团又称压力集团,通常是指那些有某种共同目标并试图对公共政策施加影响的有组织的个人团体。在很多情况下,政府政策就是在许多强大的利益集团的相互作用下作出的。而这些利益集团,特别是还可能拥有不正当政治权势的利益集团,通过竞选捐款、院外游说、直接贿赂等手段,对政治家产生影响,左右政府的议案和选民的投票行为,从而使政府作出不利于公众的决策。

(2)政府机构运转的无效率。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机构运转无效率的原因主要表现在缺乏竞争、缺乏降低成本的激励两个方面。

①缺乏竞争导致的无效率。首先是政府工作人员之间缺乏竞争,因为大部分官员和一般工作人员是逐级任命和招聘的,且“避免错误或失误”成为政府官员的行为准则,故他们没有竞争的压力去高效率地工作。其次是在政府部门之间缺乏竞争,因为政府各部门提供的服务是特定的,无法直接评估政府各部门内部的行为效率,也不能评价各部门间的运行效率,更难以设计出促使各部门展开竞争、提高效率的机制。

②缺乏降低成本的激励导致的无效率。从客观来看,由于政府部门的活动大多不计成本,即使计算成本,也很难做到准确,再加上政府部门具有内在的不断扩张的冲动,往往出现公共物品的过度提供,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从主观来看,政府各部门对其所提供的服务一般具有绝对的垄断性,正因为有这种垄断地位,也

17

就没有提高服务质量的激励机制。此外,由于政府部门提供的服务比较复杂,他们可以利用所处的垄断地位隐瞒其活动的真实成本信息,无法评价其运行效率,难以进行充分的监督和制约。

(3)政府干预的无效率。为了确保正常而顺畅的社会经济秩序,政府必须制定和实施一些法律法规。但是,有些政府干预形式,比如政府颁发许可证、配额、执照、授权书、批文、特许经营证等,可能同时为寻租行为创造了条件。因为在这种制度安排下,政府人为地制造出一种稀缺,这种稀缺就会产生潜在的租金,必然出现寻租行为。寻租行为一般是指通过游说政府和院外活动获得某种垄断权或特许权,以赚取超常利润(租金)的行为。寻租行为越多,社会经济资源浪费越大。

3.【2】如何认识和调整我国目前的财政支出结构。P451-452

答:(1)判断一国财政支出结构是否合理的标准。应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该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以及在该阶段政府所追求的主要经济政策目标,二是财政支出各项目间的相对增长速度。

(2)我国目前的财政支出结构不尽合理。

①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增长无疑是政府追求的主要经济政策目标,而从财政支出角度来看,实现可持续经济增长的主要财政政策工具是财政投资。可是,30年来,财政投资的规模虽然增加了,但国家预算内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在不断下降,从1981年的28%下降到2006年的4.2%。这种趋势必将抑制经济的快速增长。

②在财政支出总额中,消费性支出的比重过大,而且增长速度大大超过生产性支出的增长速度。

(3)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基本思路。

①按照社会公共需要的先后次序,合理界定财政支出的范围。

②根据当前的经济政策目标,在增量支出中逐步调整和理顺生产性支出与消费性支出的比例关系。

③在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过程中,在适当提高财政投资支出比重的同时,重点应放在控制消费性支出的快速增长上。而控制消费性支出过快增长的主要措施是在明确政府职能的前提下,精简机构,控制行政机关人员,削减消费性支出。

4.【2】试述财政支出规模增长趋势的理论解释。P448-450

答:(1)财政支出增长似乎是市场经济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一条规律。

社会主义国家的财政支出占GDP的比率在改革以前呈现了扩张的趋势。改革时期财政支出比率有所下降,是因为政府在尽力摆脱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情况。一旦经济体制迈上市场经济的运行轨道并达到一定阶段以后,上述下降趋势理应逆转,改革之初财政支出比率下降的趋势可能会在某一时期中止,转而趋于回升,

18

并达到适度水平而相对停滞。

(2)政府活动扩张论。

它也称瓦格纳法则。瓦格纳法则由德国经济学家瓦格纳提出,是指公共支出的相对增长,可以表述为: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也随之提高。瓦格纳认为,现代工业的发展会引起社会进步,社会进步必然导致国家活动的增长。他把导致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分为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所谓政治因素,是指随着经济的工业化,正在扩张的市场与这些市场中的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复杂,市场关系的复杂化引起了对商业法律和契约的需要,并要求建立司法组织执行这些法律,这样,就需要把更多的资源用于提供治安的和法律设施。所谓经济因素,则是指工业的发展推动了都市化的进程,人口的居住将密集化,由此将产生拥挤等外部性问题,也需要政府进行管理与调节。

(3)梯度渐进增长论。

它也称内外因素论。英国经济学家皮库克与威斯曼提出了导致公共支出增长的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并认为,外在因素是说明公共支出增长超过GDP增长速度的主要原因。在正常条件下,经济发展,收入水平上升,以不变的税率所征得的税收也会上升,于是,政府支出上升会与GDP上升呈线性关系。这是内在因素作用的结果。但一但发生了外部冲突,比如战争,政府会被迫提高税率,而公众在危急时期也会接受提高了的税率,即税收容忍度提高了;同时,此时产生了所谓“替代效应”,即在危急时期,公共支出会替代私人支出,公共支出的比重增加。但在危急时期过去以后,公共支出并不会退回到上升之前的水平。一般情况是,一个国家在结束战争之后,总有大量的国债,公共支出会持续很高。

(4)经济发展阶段论。

美国经济学家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则用经济发展阶段论来解释公共支出增长的原因。他们认为,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政府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占有较高的比重,公共部门为经济发展提供社会基础设施,如道路、运输系统、环境卫生系统、法律与秩序、健康与教育以及其他用于人力资本的投资等。在发展的中期阶段,政府投资还应继续进行,但这时政府投资只是对私人投资的补充。一旦经济达到成熟阶段,公共支出将从基础设施支出转向不断增加的教育、保健与福利服务的支出,且这方面的支出增长将大大超过其他方面支出的增长,也会快于GDP的增长速度,导致财政支出规模膨胀。

(5)官僚行为增长论。(新内容)

按照公共选择理论的观点,官僚是指负责执行通过政治制度作出的集体选择的代理人集团,或更明确的说是指负责政府提供服务的部门。经济学家们经常假设个人是以追求自身利益为最大目标,而官僚行为追求的是什么目标的最大化?美国经济学家尼斯克南认为,官僚以追求机构最大化为目标;机构规模越大,官僚们的权利越大。正因为官僚机构以机构规模最大化为目标;机构规模越大,官僚们的权力越大。正因为官僚机构以机构规模最大化作为目标,导致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甚至财政支出规模增长超出了公共物品最优

19

产出水平所需要的支出水平。此外,由于官僚机构通常拥有提供公共物品的垄断权,例如,环境保护、国防、社会保险等都是由专门机构提供的。在很多情况下,官僚们独家掌握着特殊信息,这就使他们能够让政治家们相信他们确定的产出水平的社会收益比较高,从而实现预算规模最大化的产出。又由于交易成本很高,拨款机构很难控制官僚行为。因此,官僚机构通常以两种方式扩大其预算规模。第一,他们千方百计让政府相信他们确定的产出水平是必要的。第二,利用低效率的生产技术来增加生产既定的产出量所必需的投入量(增加预算、附加福利、工作保障,减少工作负荷),这时的效率损失不是源于官僚服务的过度提供,而是由投入的滥用所致。由此可见,官僚行为从产出和投入两个方面迫使财政支出规模不断膨胀。

5.【3】我国现阶段应当采用哪种财政投资决策标准?为什么?P458-459

答:我国现阶段应以就业创造标准作为财政投资决策标准,理由如下:

(1)从理论上说,劳动力是最重要的经济资源,失业的存在是对战略资源的不容宽恕的浪费,而且,就业增加一般都会增加产出。

(2)我国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政府必须从全局战略考虑这一资源的充分利用,财政投资项目是创造就业机会的有效途径。

(3)即使不考虑产出增加,也有很多理由表明增加就业是必要的,原因之一是失业的不良社会影响。许多社会问题可能就源于大量失业的存在:无所事事、到处流浪、犯罪、社会秩序混乱,甚至出现有组织的暴乱。从这个意义上说,增加就业的社会利益远远超出了增加产出的意义。

(4)财政投资的就业创造标准还有助于改善收入分配状况。一般来说,失业会使一个家庭陷入贫困。政府虽然可以通过税收和一次性转移支出等措施缓解收入分配不公平状况,但是往往受到政治和社会因素的限制。要增加贫困家庭的收入,根本措施还在于增加就业。而增加就业规模首先要增加就业机会,增加贫穷者就业机会的一个途径是扩大财政投资,因为私人投资决策考虑的主要是投资收益,而不是创造就业机会。特别是增加落后经济地区的财政投资,对整个社会的收入分配公平、福利水平的提高具有重大意义。

6.【3】从解决“三农”问题的角度,谈谈政府加大对农村和农业财政投资的必要性和重点。

P460-462

答:(一)财政对农村和农业投资的必要性。

为了尽快有效解决“三农”(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国政府必须加大对农村和农业的财政投入。主要有四方面的原因:

(1)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相对落后。我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于解决“三

20

农”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措施是加快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增加农民收入。可是鉴于我国农村和农业的发展现状,不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上述措施就难以落到实处。

(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我国最亟待发展的产业。农业不仅为非农业部门提供劳动力,提供食品和原料,而且还能够扩大国内市场规模,农产品出口能够赚取宝贵的外汇。

(3)农业部门生产率较低,自身难以产生足够的积累。我国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制约,仍属于“靠天吃饭”,再加上农产品附加价值不高,农业生产者的私人或集体资本积累缓慢,很难吸引优质资源进入农业,甚至连农业自身的资源也会向收益较高的其他行业转移。

(4)许多农业投资项目只适于由政府来进行,如大型水库和各种灌溉工程等,其特点是投资量大,投资期限长,牵涉面广,投资以后产生的效益不易分割,而且投资的成本及其效益之间的关系不十分明显。

(二)财政投资的重点

在国家投资有限的情况下,要提高国家投资的效率,最关键的问题是正确选择财政投资的重点。

(1)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主要有农村基础教育、卫生设施的投资以及交通道路、电网建设的投资。农业基础设施主要是进一步加强大江、大河、大湖的综合治理,集中资金兴建一批具有综合效益的大中型水利工程,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农业生态环境领域的投资。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非常重要。政府应增加绿化、水土保持和防护林建设的投入,加大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投资力度。

(3)农业研发和科技推广领域的投资。农业发展的根本途径在于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这就需要政府增加农业研发和科技推广领域的投资。比如:扶持农业科研单位开展科学研究,推动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开发;增加农业技术推广投入,特别要注重对粮棉油等农作物有明显的节工、增产、增效作用的良种应用、科学用肥、模式化栽培、病虫害防治、节水灌溉等技术的推广;增加农业部门的教育和培训的经费投入,使大多数从事生产的劳动力成为“熟练工人”

7.【4】什么是最适课税理论?该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P481-483

答:(一)最适课税理论的基本含义

(1)最适课税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

最适课税理论是以资源配置的效率性和收入分配的公平性为准则,对构建经济合理的税制体系进行分析的理论。

理想的最优课税理论是假定政府在建立税收制度和制定税收政策时,对纳税人的信息(包括纳税能力、偏好结构等等)是无所不知的,而且政府具有无限的征管能力。可是,在现实中,政府对纳税人和课税对象

2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51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