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教学大纲

更新时间:2023-10-28 04:4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美学教学大纲 美学家族的构成

1. 元美学:关于美学的美学

2. 理论美学:美学原理、哲学美学、审美心理学、艺术社会学、价值论美学等

3. 应用美学:景观美学、生活美学、技术美学、诗歌美学、小说美学、音乐美学、舞蹈美学、绘画美学

美学的形成与发展

1.前美学阶段:(1)在语言文字产生之前,人类就不自觉的地认识美、欣赏美乃至创造美,积累了审美经验,(2)在文字出现产生之后,人类对审美经验进行初步的抽象和概括,在语言和文字中出现了“美”、beauty等。(汉语“美”字有两种解释,一是“羊大为美”,美与羊的硕大相关,实用的就是美的;一是“羊人为美”,美与跳舞者之形象相关,漂亮的就是美的。)(3)美学思想资料的积累。

2.美学的形成阶段:意大利的克罗奇认为,1725年意大利美学家维柯的《新科学》最早创立了美学;一般认为,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的美学专著《美学》的出版,标志着美学的正式诞生;还有人认为,1790年康德《判断力批判》出版,建立了第一个系统的美学体系。

3.美学:美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阶段:哲学美学继续发展;心理学美学异军突起;艺术探讨成为重心

美学的研究对象

1. 美学是关于美和美的规律的学科:柏拉图;《新亚美利加百科全书》美学条目;洪毅然。

2. 美学是关于艺术的一般规律的学科,是艺术哲学:黑格尔;车尔尼雪夫斯基;朱光潜;马奇。 3. 美学是关于审美经验或审美心理的科学。 4. 美学关于审美关系的学科:蒋孔阳、周来祥。

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包括物质关系和精神关系两大类,物质关系就是实践关系,实践关系主要是实用功利关系,因为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和征服的实践活动,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实用功利的需要;当然实践关系中也包含着认识关系,因为实践以对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的认识为基础;实践关系也可能包含着审美关系,因为当人的实践是创造性的实践时,这种实践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表现和展示,因而给主体带来巨大的精神愉悦。人与客观世界的精神关系也包括认识关系、实用功利关系、审美关系。认识关系表现为求知欲、探索欲,实用功利关系表现为实用功利联想、占有欲,审美关系表现为形式感、形象感。

美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 美学与哲学的关系

美学与哲学的关系是最直接、最密切的。从历史上看,美学曾经长期属于哲学,是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至今,各种哲学派别和哲学家都把美学看成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美学史上的一些著名美学家,一般也都是哲学家。只是在鲍姆加登创立美学后,美学才从哲学中分化和独立出来。

从内容和性质来看,美学研究的某些内容与哲学有一致之处,它是属于哲学性质的学科。真、善、美,知、意、情,人的本质与美的本质,这些问题,既是哲学研究的内容,也是美学研究的内容,对它们的思考和探索使美学具有哲学性质。

从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来看,一方面,哲学为美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另一方面,美学研究的成果,又反过来丰富和发展哲学的内容,推动哲学的发展。比如对审美意识的研究,就有助于哲学对社会意识问题的研究,从而促进哲学的研究和发展。

美学和哲学又是有区别的,它们各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不能相互混淆和相互取代。从研究对象看,哲学以整个世界作为自己的对象,研究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美学只研究审美关系和审美活动的规律,它们是整体与局部、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虽然哲学为美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虽然哲学的一般原理可以指导美学研究,但是它不能代替美学的具体研究。否则,它就使美学成为附庸,取消了美学的独立存在。同样以美学代替哲学也是错误的和行不通的。

2.美学与艺术学的关系

美学和艺术学的关系尤其密切。艺术美是美的集中体现,是美的典型形态,而艺术美的欣赏和创造又是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美学和一般艺术理论都要研究艺术及其基本理论问题,如艺术与现实的关系问题,艺术的本质与特征,艺术的分类,艺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艺术欣赏和创造的一般规律等。

像哲学为美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美学为艺术学提供审美观和方法论基础;同样,艺术学研究的成果,也反过来丰富和发展美学的内容,推动美学的发展。

但美学和艺术也有许多区别。美学又不只研究艺术,它还研究现实美及其欣赏和创造的一般规律的问题。在对艺术的研究上,二者研究的角度也不相同,美学一般是把艺术作为审美对象来研究,而一般艺术学则把艺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来研究;美学不研究艺术的所有问题,如艺术思潮、艺术风格、艺术流派、艺术技巧等。至于部门艺术理论有时也被成为美学,那是因为它们应用了美学概念和原理来研究部门艺术里的美学问题,它们研究的基本内容也确实是部门艺术里的美学问题。美学与一般艺术学以及部门艺术学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以及个别的关系。 3.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

美学和伦理学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从历史上看,它们原来都属于并包括在哲学之中,是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后来它们才先后从哲学中分化和独立出来,人们因此称它们为姐妹科学。

1

从内容来看,由美和善的关系所决定,它们的关系更密切。一般说来,善(符合与满足社会的功利性需要)是美的基础和前提,善的事物才可能是美的,恶的东西不可能是美的。在社会领域中美和善更加不可分割。社会美的内容实际上是以美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善,在这里美与善是重合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将把美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重要尺度之一,社会生活中的美和善将逐步达到高度的统一,美学和伦理学的联系也将日益加强,如高尔基所说“美学是未来的伦理学”。

从所要达到的目的来看,伦理学帮助人们辨别善与恶,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规范人们的行为;美学帮助人们分清美与丑,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审美理想,引导人们为创造美好生活而斗争。它们殊途而同归:都要是把人塑造成完人,把人提升向理想境界提升。

美学和伦理学也有区别。它们的研究对象和基本范畴不同。伦理学研究人们之间的伦理道德关系,其基本范畴是善与恶等;美学研究人与客观现实的审美关系,其基本范畴是美与丑等。

美虽然以善为基础和前提,但善的东西不一定是美的。因此二者不能相互混淆和取代。 3.美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美学和心理学的关系也相当密切。一方面,美学的发展需要借助于心理学研究的材料和成果。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而人类的审美活动不是一般的心理活动,而是一种特殊而复杂的心理活动。因此美学的发展离不开心理学的发展,美学研究借助于心理学的材料和成果是十分必要的。具体来说,心理学为美学对审美心理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如概念、原理和研究方法如实验法。美学这门学科成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心理学的发展。

另一方面,美学的发展又反过来丰富和补充心理学的内容。美学对人类审美心理的深入研究和探索,势必会扩大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促进心理学的发展。

当然二者之间也有区别:虽然二者都研究人类心理来说,但心理学研究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美学研究审美心理活动的特殊规律。

另外,美学不只研究审美心理活动,它还研究许多其他问题。因此它们不能相互混同和取代的。

美学的研究方法

1. 总体方法:(1)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方法:这种方法要求美学研究从生活实践、特别是审美实践出发,

从审美实践经验中总结、概括出美学的概念、范畴、原理、法则,而不是相反,凭主观臆造出一套所谓美学理论;并把审美实践经验中总结概括出的美学理论应用于审美实践中,使其得到检验、修正、丰富、提高。(2)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这种方法要求美学研究既不能单纯地进行逻辑推演,为了体系的完整,将审美经验的历史加以曲解,硬性塞入其逻辑体系之中;也不能单纯地进行历史叙述,迷失于审美经验的历史之迷宫。而是要把逻辑推演与历史叙述相结合,以逻辑浓缩的形式再现审美经验的历史进程。

2. 具体(学科)方法:哲学方法、社会学方法、心理学方法、价值论方法、系统论方法、接受美学方法

怎样学习美学

1. 打好坚实的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 2. 把学习美学原理与学习美学史相结合 3. 把学习美学原理与学习艺术理论相结合 4. 把学习美学原理与学习心理学相结合 5. 把学习美学原理与审美实践相结合

美的奥秘何以难解呢?

1. 从客体方面来看:如罗丹所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存在自然界、社会生活、艺术乃至于科学领域,

这不同领域或形态的美,又各自千差万别,而且,这千差万别的美的事物和现象又是发展、变化的,有的甚至稍纵即逝,难以捉摸。这就会产生这样的情况:当A按照自己对美的理解来解释某一种形态的美如自然美时,似乎很有道理,可是一用来解释社会美或艺术美时,又会露出破绽。同样,当B用一种新的理解来解释艺术美时,好像很有道理,可是一用来解释自然美或社会美时,又不能自圆其说。所以要在不同形态的美和千差万别的美的事物与现象中,寻找出共同的质的规定性,确实不是那么容易。

2. 从主体方面来看:由于主体条件素质、条件的各不相同而形成的审美判断、审美评价的差别,也给认

识和把握美的本质造成很大的困难。例如,面对一束红花,除了色盲之外,人们对于它的“红”,不会有什么意见分歧;然而对于它是否“美”,各人的看法可能就不同了,甚至大相径庭。

3. 从审美实践看;社会生活中某些异常怪癖的审美现象,更令美学研究者感到棘手。例如,在我国封建

社会后期,妇女以缠足为美,并把小脚成为三寸金莲;某些少数民族姑娘,把面孔刺破,让其溃烂,最后留下密密麻麻的疤点,以此为美;非洲玛卡洛族妇女,在上嘴唇穿孔,并插上一个名为“陪尔雷”的金属环或竹环,以此为美。这种以戕害身体器官为代价的例子,在世界范围内并不罕见。要对此类异常怪癖的审美现象一一做出科学解释,实在是非常困难的。

4. 从动物界似审美现象看:澳洲的凉亭鸟,它为了恋爱的目的而建造一个“凉亭”,并在它的前面堆方一

些装饰性的贝壳,闪闪发光的卵石,五彩缤纷的羽毛,白色的骨头,以及其他一些适合于它的珍宝。这种凉亭仅仅是一个用于癌爱和美的地方,好像没有使用价值,因为这种凉亭鸟是在树上做窝的。园丁鸟也有类似的行为,所不同的是凉亭鸟采集的是经久耐用的装饰物,而园丁鸟则是用各种颜色的浆

2

果和鲜花来装饰它凉亭前面的地面,而当他们枯萎了的时候就更换它们,并特意把他们放成一堆。(奥索夫斯基《美学原理》P430)席勒说:“狮子在不为饥饿所迫,又没有别的野兽向它挑战的时候,它闲着不用的精力就要给自己创造一个对象;它那雄壮的吼声响彻沙漠,在这无目的消耗中,它那旺盛的精力在自我享受。昆虫在阳光下飞来飞去,自得其乐;就是我们听到的鸟儿发出的悦耳的鸣啼,也肯定不是欲求的呼声。无可否认在这些动作中有自由”(冯至、范大灿译,席勒《审美教育书简》147.)达尔文说:“如果我们看到一只雄鸟在雌鸟之前尽心竭力地炫耀它的漂亮羽毛或华丽颜色,同时没有这种装饰的其他鸟类却不进行这样炫耀,那就不可能怀疑雌鸟对其雄性配偶的美是赞赏的。因为到处的妇女都用鸟类的羽毛来打扮自己,所以这等装饰品的美是毋庸置辩的。??如果雌鸟不能够欣赏其雄性配偶的美丽颜色、装饰品和鸣声,那么雄鸟在雌鸟面前为了炫耀它们的美所做出的努力和所表示的热望,岂不是白白浪费掉了;这一点是不可能不予以承认的。”(转引自刘叔成《美学基本原理》P33)

对美的本源的历史考察

美的根源于美的本质密切相关,因为一个事物“是什么”跟它“从哪里来”密切相关。鲁迅先生说过,从血管里流出的都是血,从喷泉里喷出的都是水。那么美学史对美的根源是怎样说的呢 1. 客观精神本源说:这种学说从虚幻神秘的客观精神如理念、理式(神)、上帝等来探寻美。柏拉图认为,

美是对美的理念或“美本身”的分有,理念就成了美的源泉。普罗提诺认为,美是对理式(神)的分享,理式就成了美的源泉。奥古斯丁认为,事物之所以美是因为它与上帝相配合;圣托马斯·亚奎那认为,“事物之所以美,是因为上帝住在它们里面”,这都是把上帝看成美的根源。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是把理念看成美的根源。

2. 心理本源说:这种学说从人的各种心理因素如情感、想象、意志、直觉乃至于潜意识来探寻美。鲍姆

加通认为,“美是感性认识的完善”,知觉就成了美的源泉。桑塔亚那认为,“美是客观化了的快感”; 科林伍德认为,美是情感的表现;这都是把情感作为美的源泉。叔本华认为,美是意志的客观化,意志就成了美的根源。克罗齐认为,美是直觉成功的表现,直觉就成了美的根源。弗洛伊德认为,美(艺术美)是潜意识的转移和升华,潜意识就成了美的根源。康德认为,美是对象形式(表象)适合主体心理功能——想象和悟性的和谐运动而引起的愉快,这是把想象和悟性作为美的根源。

3. 物质本源说:这种学说从客观事物的属性和形式来探寻美,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在形式的整一,“美的主

要形式是秩序、匀称与明确。”西塞罗认为,“美是各部分的适当比例,加上悦目的颜色。”博克认为,美的性质有下列几种:“第一比较小;其次,光滑;第三,各部分见出变化;但是第四,这些部分不露棱角,彼此像融成一片;第五,身材娇弱,不是突出地现出孔武有力的样子;第六,颜色鲜明,但不强烈刺眼;第七,如果有刺眼的颜色,也要配上其他颜色,使它在变化中得到冲淡。”荷加斯认为,“适应、多样、统一、单纯、复杂和尺寸——所有这些都参加美的创造,相互补充,有时相互制约。”狄德罗总结前人的看法,认为“美总是由关系构成的”,从事物的“关系”来探寻美。车尔尼雪夫斯转向人类生活来探寻美,认为“美是生活”。

4. 物质-心理本源说:这种学说看到美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但最终还是从心理本源来探寻美,因

而不过是心理本源说的一种迂回曲折的说法。里普斯说:“审美欣赏的‘对象’是一个问题,审美欣赏的原因却是另一个问题。美的事物的感性形状当然是审美欣赏的对象,但也当然不是审美欣赏的原因。毋宁说审美欣赏的原因就在我自己,或自我,也就是看到‘对立的’对象而感到欢乐和愉快的那个自我。”休谟说:“美是各部分之间的这样一种组织和结构;由于人性的本来的构造,由于习俗,或是由于偶然的心情,这种秩序和结构适宜于使心灵感到快乐和满足,这就是美的特征,美与丑(丑自然倾向于产生不安心情)的区别也就在此。所以快感和痛感不止是美与丑的必有的随从,而且也是形成美与丑的真正的本质。”

5. 实践本源说: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美的根源不在客观精神,不在质属性,不在主观心理,也不再客观

物质与主观心理的统一,而在人类的征服、改造自然的物质生产实践之中。因为,人类的物质生产实践创造了人类本身,创造了人类社会,是一切社会历史现象的最终根源,也是美的最原始的根源。

美的根源和美的本质

1. 人的本质与实践。人是能够进行实践的动物。

2. 什么是实践:实践就是人类从一定的意图、目的出发,凭借一定的工具、手段,能动地改造、征服客

观世界的对象化活动。 3. 实践的分类:(1)工具性实践,这种实践只是作为谋生的手段,可以说是异化的实践;(2)价值性实

践,这种实践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成为生命的内在需要,是生命的价值之所在,是生命表现和展示,可以说是对象化实践。(3)介于工具性实践和价值性实践之间的实践形式,可称之为工具—价值实践,这种实践兼有工具性实践和价值性实践的特征。 4. 实践的特征:(1)实践的自觉目的性:动物的活动是受本能驱动和支配的活动,是本能活动;人的活

动是在目的(动机)的驱动和意识支配下的目的活动。马克思说:“动物是和它的生命活动直接同一的。它没有自己和自己的生命活动之间的区别。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把自己的生活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活动是有意识的。这不是人与之直接融为一体的那种规定性。有意识的生活活动直接把人跟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他认为“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2)与实践的自觉

3

目的性相联系的是,实践的能动创造性。动物因为没有意识能力,所以它在自然的必然性面前无能为力,只能被动地仰赖大自然,适应大自然;人因为有意识能力,所以能够认识、掌握自然的规律性,从而能动地改造、征服自然,创造出自然所不能提供的东西。(3)与实践的能动创造性相联系的是,主体的对象化。动物因为只能被动地仰赖大自然、适应大自然,所以它对自然界的作用几乎等于零;而人因为能够在认识、掌握自然的必然性的基础上能动改造、征服自然,所以它能够在自然上面对象化自身的需要、目的。马克思说:“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的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发生的那样在精神上把自己划分为二,而且通过活动,在实际上把自己划分为二,并且在它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4)实践的工具性。动物的活动是以自身的躯体、器官作为工具的本能活动,即便是灵长类动物,也只是偶尔利用一下天然工具如石块、木棍之类;人类是从制造工具开始成为人类的,制造和使用自己制造的工具是人类形成的标志;如果没有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就不成其为人类的实践。(5)实践的全面性。动物的活动只限于生命的保存即生存,寻食觅偶、构筑巢穴、防御攻击,是它生活的全部内容;人的活动则远远超出了这个范围,人除了从事满足生存需要的物质活动之外,还从事满足精神需要的精神活动,而且,即便人从事的是满足生存需要的物质活动,也要求这种活动能满足其精神需要。马克思说:“诚然,动物也进行生产。它也为自己构筑巢穴或居所,如蜜蜂、海狸、蚂蚁等所做的那样。但是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则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进行生产,而人则甚至摆脱肉体的需要进行生产,并且只有在摆脱这种需要时才真正地进行生产”

5. 生产实践与美的规律:马克思是在把动物的生产和人的生产相比较时提出美的规律的,他说:“动物只

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1)“物种的尺度”是指某物种的本能、习性。(2)“任何物种的尺度”即任何物种的本能、习性,相对于人来说,泛指客观世界的本性、规律。(3)“内在固有的尺度”,其主语是人,应该是人的内在固有的尺度,它是指人的需要、目的。(4)“塑造”一词,有些译本译为“构造”、“建造”、“造型”,可以理解为“生产”,因为第二各分句用的就是“生产”这个词。一方面,人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即客观世界的本性、规律进行生产,这是生产实践的合规律性;另一方面人又用“内在固有的尺度”即主体的需要、目的来衡量、要求生产,这是生产实践的合目的性;人按照客观规律进行生产实践从而达到或实现了自己的目的,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得出“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这个结论。从这段话的逻辑我们可以看出,美的规律就是生产实践的合规律性与和目的性的统一。合规律性即“真”,合目的性即“善”,合规律性与和目的性的统一,也就是真与善的统一。因而美的规律就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或真与善的统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生产实践及其产品就是最初的美,美就诞生于人类的这种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生产实践中,然后向其他领域扩展。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生产实践,作为主体人对客体自然的改造、征服活动,从客体看,就是客体的主体化,即自然的人化(自然的人化有两层含义,既指客体自然的人化自然,一是指客体自然因为被人实际地改造、征服,而打上人的本质力量的印迹,而发生有益人于的变化;二是指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的关系发生根本的变化,从原来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变成与人相关、对人有益、能够为所认识、掌握和驾驭、控制自然。自然的人化也指主体自然的人化,即主体的生理、心理即人的整个身心在客体自然被人化的同时被社会化、人性化,即朝着社会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从主体看,就是主体的客体化,即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包括人的智慧、才能,人的力量、灵巧,人的需要、目的,人的情感、意志,人的愿望、理想,人的品德、修养,人的气质、个性,等等;对象化即化为对象、成为对象的内容);因此,美又可以说诞生于客体自然的人化,或主体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生产实践又是人所取得的最初自由,恩格斯说:“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毛泽东说:“自由是必然的认识和世界的改造。”因此,美又可以说诞生于自由。

6. 美的本质:美的根源与美的本质虽然密切相关,但二者毕竟有别:我们知道,美的根源是问美“从哪

里来”,美的本质是问美“是什么”。那么,美是什么呢?美必须表现为感性、具体的事物,无法感受的美是自相矛盾,或者是一种抽象。感性具体的事物都有其外观、形式即形象,因此我们应该从形象的角度来界定美。如前所述,主体人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实践是美的根源,而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即真与善的统一,即自由,因此可以说美是自由的形象;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从客体方面看就是自然的人化,因此可以说,美是人化自然的形象;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从主体方面看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因此美是显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形象。

美的诞生的发生学说明

7. 工具的制造和人的形成:(1)工具制造:以肢体、器官如前肢、牙齿为工具→以自然物如木棍、石块为

工具→以肢体、器官为工具对自然物进行加工,如用前肢或牙齿把一根树枝的小枝掰掉或咬掉,使其变得光滑以自→然物为工具对自然物进行加工,用石块砸击石块使其变成所需要的样子。 (2)人的形成:由偶然到必然的直立行走→前肢变为抓握、触摸的手→眼对手的注意、配合→记忆表象→动作思维→原始语言→作为前此一切活动之结果的人脑。实践是专属于人的范畴,在纯粹的动物状态下不存在真正的实践。

美的特征

4

如所周知,美的本质是不容易认识和把握的,两千多年来,关于美的本质众说纷纭,见仁见智,没有定论。与美的本质比较起来,美的特征作为美的本质的外在表现,应该容易认识和把握吧?但美的特征是什么?有哪些?仅仅以我国美学界来说,各人的看法并不一致。

1、社会性 2、形象性 3、感染性 4、新颖性

自然美

一、自然美的涵义及实质 所谓自然美,就是自然事物、自然现象的美。如果说美是真与善相统一的自由形式,那么自然美就是在自然领域中所表现出来的真与善相统一的形式,其特点是以真的形式表现善的内容,也就是说,自然美是在自然领域中所表现出来的客观事物的规律性与主体实践的合目的性相统一的自由形式。

二、自然美的分类 有人把自然美分为两类:一类是经过人类直接加工、改造的自然美,一类是未经人类直接加工、改造的自然美。有人把自然美分为风景美、生态美、动态美。风景美主要指以地貌、水文、天象、物象为主所构成的自然风光之美;生态美主要指植物界的美;动态美主要动物界的美。有人把自然美分为无机自然美和有机自然美,前者包括简单无机自然美(没有统一性)和复杂无机自然美(有内在统一性),后者包括植物美和动物美。有人把自然美分为雄、险、奇、秀、幽、静等。

三、中国现代美学家对自然美的看法

关于自然美的本质,我国美学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蔡仪认为自然美是由自然事物本身的自然属性所决定的,自然美在于自然事物本身,自然美就是自然事物的个别性显著地表现一般性,即典型。它独立于人类社会之外,也与人类的劳动实践和审美感受无关。他还认为,并不是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典型,自然界有些低等生物只有种类关系,无所谓典型,因而也就无所谓美。

高尔泰认为自然美的产生虽然需要一定的条件,但主要是人的一种主观的感觉、主观的创造。他说,当“我们说‘牵牛花是美的’,这是人的意识在发表意见,是感觉在表示自己,而不是对牵牛花的本体论说明。”又说,大自然给予蛤蟆的,比之于给予黄莺和蝴蝶的并不缺少什么,但是前者没有后者所谓的美,原因只有一个:人觉得它们是不美的。高尔泰的观点和朱光潜的观点有点相似:都强调主观对美的形成的能动性。

朱光潜认为自然界本身根本不存在美或丑的问题,只是由于自然事物的某些属性投合了人的主观意识,或者说契合了主观方面的意识形态,才使人产生美的感觉。我们觉得某个自然物美时,那个客观的对象必定有某些属性投合了主观的意识形态总和。朱光潜说:“‘自然美这三个字,从美学的观点看,是自相矛盾的,是‘美’就不‘自然’,只是‘自然’就还没有成为‘美’??如果你觉得自然美,自然就已经过艺术化,不复是生糙的自然了。”

李泽厚认为自然的客观社会生活特性是自然美的根本基础和实质,离开人的社会生活,自然界很难说有什么美不美。李泽厚强调要区别两种所谓“自然的人化”:客观实际上的“自然的人化”(由社会生活所造成)和艺术或欣赏中的“自然的人化“(由意识作用所造成)。自然之所以美,是由于前者,而不是由于后者。后者只是前者的某种曲折能动的反映。同时也要区别两个所谓“离开”:“离开人”和“离开人的比拟”。离开人(即离开人的生活,离开自然与人的客观关系),自然美便不存在;离开人的比拟(离开人的文化、主观意识),自然仍不失其为美。由于社会实践的发展,自然与人的丰富关系的展开,自然与人日益摆脱以前那种狭隘直接的实用功利关系,取得广泛而曲折、隐晦、间接、复杂的生活内容和意义而成为美了。

四、自然美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自然美产生于人类和自然发生对象性关系的条件之下。当人类和自然还处于同一性关系的条件下,人类还像动物一样没有意识能力,因而还不能把自我作为主体、把自然作为对象并把二者相互区别开来时,自然即使潜在地具有审美属性,也不可能是美的。动物和自然界就是处于同一性关系的条件下,它没有自我和对象的区别,因而也意识不到自然界美不美。马克思、恩格斯说:“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处在的;动物不对什么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来说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而存在的。”没有人和自然的对象性关系的确立,就不可能有自然的美。

第二,在自然和人类还处于对立的、自在的关系的条件下,自然也不可能是美的。马克思、恩格斯说:“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象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象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利。” 刚刚从自然中分化出来的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还很低下,自然在他们面前显得恐怖而神秘,因而他们把自然加以神化并盲目地崇拜,借以祈富祛祸。所以高尔基也说:“在环绕着我们并且仇视着我们的自然界中是没有美的。”

第三,只有在自然和人类处于非对立的、为我的关系的条件下,自然才可能是美的(但并不必定是美的,因为当人类仅仅和自然发生实用功利的关系时,自然只是满足人的实用功利需要的对象而不是审美的对象)。事实上,只是随着自然的不断被“人化”,随着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生产能力的提高,自然才可能从与人对立的、自在的自然,变成与人协调的、为人的自然。打雷闪电在我们看来是美的,而原始人觉得是可怕的;鲜花芳草对于处在农耕时代的原始人是美的,但处在渔猎时代的原始人尽管生活在鲜花芳草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gq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