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

更新时间:2023-09-15 06:43:01 阅读量: 资格考试认证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名词解释

美感: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关照、欣赏的评价,以及由此而在内心生活中引起的满足感、愉悦感和幸福感,外物的形式契合了内心的结构所产生的和谐感,暂时摆脱了物质束缚后精神上的自由感。这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所获得的最高享受,也是人类心灵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距离说:在我与物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而以审美的态度来观赏外物,这时就产生了美。代表人是英国的爱德华。布洛。

移情:所谓移情,是指人在审美活动中将自己的知觉、情感外射到外界的事物上,设身处地的把原来无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他也有了感知和情感,从而构成了物我同一,甚至物我两忘的境界。移情说作为一种正式的审美经验理论形成于19世纪的德国,其代表人物是利普斯。

崇高:(1)崇高的对象通过感性形态体现出粗犷博大的形式,或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或雄伟的气势等;(2)让人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引起敬仰和赞叹的情怀;(3)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悲剧:也可称之为悲或悲剧性,不同于作为戏剧种类之一的悲剧,它比后者的含义更为广泛,它还包括现实生活中的悲剧和其他艺术种类中的悲剧(2分)。究其实质来说,所谓悲剧是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的信号,是社会生活中新旧力量矛盾冲突的必然产物。

净化:就是通过艺术作品,舒缓、疏通和宣泄过分强烈的情绪,恢复和保持心理平衡,从而产生一种精神上的快感,即美感。

自然美:所谓自然美,就是指客观世界中自然物的美,产生和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美,即自然事物、自然景观及其关系所呈现出来的美。自然美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未经人类加工、改造的,如原始森林等。另一类是经过人类加工改造的自然美,如农田、果园等。

“趣味无可争辩”:鉴赏趣味纯属个人私事,无所谓是非曲直,高低深浅之别,也无标准和规律可循。趣味之所以无可争辩,按照康德的解释,是因为“每个人有他自己的趣味,”按照一个一定的客观原理检查和证明某种趣味,是绝对不可能的。

二、简答

美感是怎样产生的

⑴美感的产生是以人类的诞生为前提的。因此,实践特别是人在劳动过程中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不仅是人类诞生的必要条件,也是美感产生的必要条件。 ⑵美感是由动物的快感进化而来的。就生存欲望来说,生存本能在工具的制造和使用过程中得到了发展,人类不仅活着,而且能不断地创造着、欣赏着。正因如此,人不仅具有与动物一样的适应环境的快感,而且具有欣赏周围世界的美感。就生殖欲望来说,“性的选择”在人那里经过社会化的装饰和打扮,在形式上转化为有意识的对于形体美的追求,在内在含蕴上升化为爱情。

⑶人类的美感,来源于动物性的本能,却超越了动物性的本能,它是在人开始制造工具、把自己从自然中分化出来后,对自己的生产和生殖活动所采取的观赏的态度。正是由于这种观赏性的态度,使得美感超越了物质的生理的需要,而成为一种社会性的心理和精神的需要。

简述庄子的美学思想

第一,《庄子》“大美不言”。《庄子》的“大美”思想是《庄子》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庄子主张质朴混沌的大自然本身是最为完善的,具有至高无上的美, 《庄子?知北游》中说: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大美”就是最全最完整最高境界之美。

第二,《庄子》对于“人格之美”的论述伯夷和叔齐因不食周粟而饿死在首阳山上,孔子评价道:“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而庄子却在《庄子?骈拇》中举为耻食周粟而饿死首阳的伯夷和为谋私利而死于东陵山的盗跖两例,以为他们“所死不同,其于残生伤性均也。”。《庄子》中,伯夷和盗跖在市区人的本真之性上完全没有区别,这就是君子和小人的齐一,为仁义而殉身和为逐利而死的齐一。” 第三,庄子“鱼之乐”的人生价值审美观。《庄子?秋水》载,庄子与惠施曾游于濠梁之上,庄子睹物思人,触类旁通:“倏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对人生的痛苦体验,使得庄子向社会之外寻觅人生的乐趣,自然美感正好可以充实他的生存体验形成的空虚。庄子的哲学发端于自然审美,由自然美过渡到生存美,进而思考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庄子视鱼犹得道之人,水犹道体。鱼无贪欲、无纷争、无

私藏,恬淡纯朴,得水见性,自足自造。鱼可以说是庄子生存美的意向的对象物,以至于庄子成了一个“鱼化”的形象。“鱼之乐”是由于天性真朴,人之至乐也应当是涤除社会性返归自然情性。

简述柏拉图美学思想及其影响

美学思想:(1)在《大希庇阿斯》篇中,他批判的总结了前人对美的各种看法,明确的反对了早已流行的对美的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解释,而是提出了“美本质”即“美的理式”这一概念。总结说“美是难得”。

(2)他提出了著名的美是理念说或分有说,建立了他的本体论美学。 (3)否认美的客观现实的根源和基础,割裂了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他认为美本身是脱离个别美的事物,而是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 4)认为美和美本身是两种不同的事物。

影响:柏拉图在美学史上的重大贡献,就在于它最早创立了本体论的美学,揭示和肯定了美不同于平庸现实和感觉的高贵性的一面,从而使人对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提出的“美是理式”标志着西方美学研究方法的创新,而他对美感的分析则体现着实践思想的萌芽。他的美学思想具有承前启后的里程碑式的意义,对建设中国当代美学理论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如何理解科学美与艺术美的融合

1)求真与寻美。蔡元培先生说过“科学与美术有不同的特点?但是科学虽然与美术不同,在各种科学上,都可以应用美学眼光的地方”。美感对于发现新的规律、创造新的理论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求真与寻美一样,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对于高科技产品的发明,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

2)艺术与科学的异同与融合。①它们都产生于神话,后来发展成两支,成为人类文化的两翼②创新性,没有创新,两者都将失去生命力,无法发展

3)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融合。①创新需要多种思维②创新思维需要洞察力、想象力、审美鉴赏力③“求真寻美”是创新知识的动力和途径

三、论述

试述距离创造美感

①距离说要在物我之间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从而以审美的态度来观赏外物,这时就产生了美,由布洛提出。距离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否定的”、“抑制性的”,使我们从事物的实际利害关系中超脱出来,二是“肯定的”作用,摒弃利害之后,对象会呈现出新的美学意义。

②美在距离的说法从过去欣赏和创作的实践来看有一定的根据,抓住了美虽然离不开真,但毕竟不是真的特点,看到了欣赏和创造过程中的一些审美现象,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它的缺陷则是没有从美本身的形式和性质上来探究美,而只是从人对美采取的一定的距离的态度来探讨美,这就很容易把美看成是人对现实的某种态度。

事实上,美不是一种主观态度,而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这一现象美不美,不在于是否和我们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而在于是否能和我们发生审美关系。这要求我们不是和生活保持距离,而是要深入现实生活.距离说只看到了欣赏和创造过程中的某些表面现象,并没有抓住美的本质。

何为艺术美?试述你对艺术美的理解

艺术美:即艺术中的审美现象,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审美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艺术美就是人创造、提炼的结果,是高于自然的,是人的精神、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和确证。

艺术美是指各种艺术作品所显现的美。艺术美作为美的一种形态,它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活动,从本质上说,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定向化活动。因此,艺术美也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在艺术作品中通过艺术形象的感性显现。是指存在于艺术作品中的美,是艺术家按照一定的审美目标、审美实践要求和审美理想的指引,根据美的规律所创造的一种综合美。

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艺术美是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艺术离不开形象,因而艺术美主要的是艺术形象的美,它同艺术形象一样也是源于现实生活,同现实生活中的形象一样具有生动性和丰富性等特征,但它又跟艺术形象一样不同于现实生活,它是艺术创造的人类审美活动的结晶,是现实生活的典型概括,因此

现实生活中的美更集中,更典型。

艺术美是艺术内容与艺术形式的统一。任何作品都有内容与形式两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形式是外在的而内容是内在的。面对一个艺术品,首先接触到的是它的形式,然后再去领会它这种形式的内在意蕴,即领会其内容。但真正的艺术品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没有美的形式也就没有真正的艺术,具有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的统一,才能对欣赏者产生美感效应。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lv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