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文化

更新时间:2023-09-15 06:42:01 阅读量: 资格考试认证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二章 旅游山水文化

第一节 山水文化概述

一、山水与文化

如何理解山水?

清代画家石涛《画语录》:“山川,天地之形势也。风雨晦明,山川之气象也;疏密深远,山川之约径也;纵横吞吐,山川之节奏也;阴阳浓淡,山川之凝神也;水云聚散,山川之联属也;蹲跳向背,山川之行藏也。”

山川、山水泛指包括亭阁泉石在内的广义的自然景观,是自然景观静态与动态、声音与色彩、人工与造化结合的综合体。

山水定义:山水特指地貌特征具有典型性,生态环境优良,有一定文化积淀,具有美学、文化、科学价值的自然景观的综合体。

具体解释:

所谓地貌特征具有典型性,是指山水地貌景观比较特别,具有地质上的特殊价值。

举例:武陵源风景游览区,具有世界罕见的石英砂岩峰林景观。3103座石英砂岩柱从平地、溪边、半山腰拔地而起,甚至从山峰自身分出来,粗如城堡,细似长鞭,或劲峭如峰,或如剑刺天,或列成方阵庄严肃穆,或势成峰海呼啸而来,阴晴雨雪名成趣,春夏秋冬换奇装。“武陵源大峰林是峰林之钰,是稀世珍宝,是不可多得的国宝!”

所谓生态环境优良,是指自然山水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持良好,依然维持着它形成年代的地质地貌特征。

举例:神农架自然保护区

神农架位于湖北省西部边陲,面积3250平方公里,林地占85%以上,森林覆盖率69.5%,是我国内陆保存完好的惟一一片绿洲和世界中纬度地区惟一的一块绿色宝地。在地球生态环境日益遭到破坏、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今天,神农架

1

正以其原始完美的生态环境而引起世人瞩目。神农架拥有野生植物2000多种,其中属于世界稀少的和我国特有的植物30多种,有野生动物500多种,列入国家保护的珍贵动物就有20多种,几乎囊括了北自漠河,南至西双版纳,东自日本中部,西至喜马拉雅山的所有动植物物种。这里又是地质博物馆,不仅有喀斯特地貌和古冰川侵蚀遗迹,还能在崇山峻岭中找到地球历次造山运动的痕迹,是最具特色的地质地貌景观汇集地。

所谓具有一定文化积淀,是指自然山水所在区域积存了具有一定影响的文化遗存。包括有形的、可触摸的、占据一定空间的物质文化遗存,及无形的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精神文化遗存,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情结,“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绝云气,负青天,直上九万里”的自由适性精神。

举例:庐山五老峰山下的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是我国宋代最高学府之一,居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首,与当时的睢阳、石鼓、岳麓书院齐名,合称“天下四大书院”。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在此提出的教育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的准则,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重要影响。

书院群山环抱,北靠后屏山,西依左翼山,南迎卑尔山。一溪蜿流门前而过,泉清石秀,古树参天,茂林修竹,环境十分优美。书院外有华盖松、回流山、独对亭、枕流桥、蹲鹿坡等八大景观。溪涧怪石嶙峋,附近镌有诗词若干,其中有朱熹书刻的“白鹿洞”、“枕流”、“自洁”等字。这些佳景妙处,亦是美不胜收。

所谓具有美学、科学和文化价值,是指山水所在区域能够满足人们游览、审美、科研、文化教育等多重功能。 二、山水文化的形成

山水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山水的灵魂。

山水进入人类的文化圈,成为审美的直接关照对象,在中外都经历了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

我国山水文化的形成过程:

1.从审美实践的发生与形成来看,人类对自然美的发现与欣赏源于劳动,是

2

生产实践的必然结果。

远古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对大自然的认识、利用、征服能力具有很大局限性,这就形成了先民对自然的双重情结,即感谢崇拜与恐惧相互交织。

马克思: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

在众多自然崇拜中,对山川、河流的祭祀与人类关系最为紧密,形成了五岳、四渎(长江、黄河、淮河、济水)、五镇祭祀文化,促进了我国自然山水景观的建设和开发。

2.随着人类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对自然的认识改造能力增强,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发生了质的飞跃,由原来的恐惧、崇拜、敌对、疏远过渡到亲近、喜爱、愉悦。

先秦魏晋时期:开始以审美的心境关注自然,驻足山水,山水文化形成。 “扬之水,白石粼粼”;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山有乔松,隰有游龙”,

道家思想强调返璞归真,回归自然,人在自然山水中就像在虚空无垠的宇宙中,可以尽情遨游,任意驰骋,无拘无束,无牵无挂,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精神境界。

庄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明确指出天籁、地籁高于人籁,成为中国美学史上将自然作为独立审美客体进行肯定的第一人。

而西方在漫长的中世纪期间,僧侣、教士一直怀着大谬不然的态度将山水自然看作魔鬼的化身,直到14世纪才开始真正对自然美产生兴趣,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但丁被认为是自古以来只是为了远眺景色而攀登高峰的第一人。

隋唐以后的两宋以至元明清时期,山水文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3.山水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还离不开人类的实践活动

西来的佛教和我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对自然山水的开发建设都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哪里有山水胜处,哪里就有佛教建筑。五台山、九华山、峨嵋山、普陀

3

山相继成为名扬海外的佛教名山,各个历史时期的能工巧匠、文人墨客都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杰作。道教宣扬修道、羽化成仙,把高山峻岭作为修道的最佳场所。随着道教信仰的传播与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洞福文化,包括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这些洞天福地大多是有据可考的人间山岳,千峰叠翠,溪流萦绕,青松挺拔,景色优美。道教徒在这里结草为庐,建造用以修道、祭祀、举行宗教活动的道教宫观,道教徒的活动对山岳风景的建设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第二节 山水景观的文化意蕴

一、丰富多彩的山水文化内涵

山水景观文化内涵表现

——美学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以及科学价值 1. 美学价值

山水景观作为一种奇特的自然资源,能够满足游客多元化的审美需求。 第一,色彩美。

色彩是最大众化的审美形式,它的物理性与审美主体结合统一后,就成为特定情绪的表征。“苏堤春晓”突出春色,“居庸叠翠”突出夏色,“西山红叶”突出秋色,“西山晴雪”突出冬色。

在四季分明的北国,随着季节的变化从大自然中能欣赏到五彩缤纷的美景。 举例:长白山

春天:洪荒未改的原始大森林,万木抽芽,翠烟弥漫,像旋律初扬的序曲,应对着“春林翠烟”之称;

夏天:枝叶繁茂,碧海无涯,尚处于引而不发的阶段,契合于“夏林葱茏”之称;

秋季:“碧云天,黄花地??晓来谁染霜林醉”,悠忽间各种树色骤变,有的殷红似血,有的浅橙如霞,有的绛紫斑斓,有的嫩黄鲜亮,有的青森苍郁??在蓝天白云、澄明大气的衬托下,相互自然调配,既炫耀而有和谐,既艳丽而又典雅,既热烈而又宁静。漫步其间,仿佛置身于赫赫无尽的色彩长廊之中。

寒冬:银装素裹,天地一色,好似奏出悠长单纯的低调,展现出沉寂神秘的

4

雪国玉界之态,有“冬林如睡”之称。

自然山水不仅是色彩的迷宫,也是一幅优美的天然画卷。色彩与欣赏主体的这种同构关系大大增加了山水景观的旅游魅力和价值。

第二,听觉美。 自然界中美的声音:

瀑落深潭、惊涛拍岸、泉水清流、林间鸟鸣、静夜虫语、飒飒秋风、雨打芭蕉、风吹松涛等。

作用:能给人以赏心悦目的音乐般的美感享受,为自然山水增添了无限的活力生机和动态美,人们在游览过程中会产生特殊的心理体验与情感升华。

种类:

(1)鸟语的听觉美 代表:

心旷神怡的听觉之美——黄鹂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隔夜黄鹂空好音” “阴阴夏木啭黄鹂”

特定心态下的多样情感体验——长空云端的鸟鸣 活泼欢快的百灵;哀婉抑郁的杜鹃;秋空长鸣的大雁; (2)风声的听觉美

大自然:钢琴 山谷、冈峦、植物:琴键 风:乐师 庄子:《齐物论》

“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制调调之刁刁乎?”

承德避暑山庄的“万壑松风”:

武夷山虎啸岩的语儿泉:泉水好似孩童稚嫩的童音,柔和悦耳。

贵州赤水十丈洞瀑布落差70余米,跌荡之声有的如雷霆轰鸣,充满阳刚之气,有的如丝竹低弹,洋溢着阴柔之情。

(3)钟声的听觉美 特点:浑厚深沉、悠远荡漾

5

体验:游客能获得带有神秘意味的听觉美感。 代表:寒山寺钟声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寒山寺之引人向往,不在于殿堂佛像等有形之物,而在于“钟声”。张继诗中的那口古钟早已失传,明代又重铸一口悬于钟楼,后流入曰本。一九六○年有日本人募铸青铜钟一对,一挂曰本馆山寺,一挂寒山寺,以示两国佛教交流联谊,这口钟现在仍悬于寒山寺大雄宝殿内。

(4)水声的听觉美

描述:轰然巨响的飞瀑,惊涛拍岸的江流,节奏起伏的海潮,潺潺不息的泉涧,轻打芭蕉的雨滴??

特点:亢奋、雄强、古朴、轻柔、欢快。 代表:

无锡寄畅园的“八音涧” 北京谐趣园的“玉琴峡”

品读一篇张家界游记:“??溪水的响声对我有一种空前未有的特殊魅力。??同一段落溪水声音的复杂性,是那些作为水流的阻力的石头,那大小、高低、深浅的差异,形成了与它们碰撞的水流的速度、强度、高下等差异,这种不同条件所形成的水声接近器乐合奏。不细听就听不出来水声的丰富性,长时间闭目静听成了难得的精神享受。”

第三,嗅觉美。

欣赏自然景观是一种全身心、立体式的审美体验过程,其中嗅觉的审美感受也十分重要。

体验:能使人感到肺腑清净,全身透畅,情绪轻快,精神振奋,神采飞扬,获得了一种以生理快感为特征的审美体验。

代表:

游览黄山获得的嗅觉体验:

春日有山花的芬芳,鲜草的清馨;夏季有含云吐雾的飘渺仙境,沁人心脾,富含有益健康的负氧离子的空气。

6

第四,形态美

自然景观的形态美,泛指地象、天象之总体形态与空间形态的综合美,其中也包含主体在审美观照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理和心理感受。概括为雄、险、奇、秀、幽、旷,本节的后面内容将具体论述。

2.艺术价值

(1)人文建筑:亭台榭、塔廊桥

(2)文学艺术:摩崖石刻、雕塑、绘画、诗文、楹联 人文建筑: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代表:武当山古建筑群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

明朝人钟惺在《蜀中名胜记》的序言中说,“山水者,有待而名胜者。曰事,曰诗,曰文。之三者,山水之眼也”。“山水藉文章以显,文章凭山水以传”。

泰山:秦始皇刻石颂秦功业;汉武帝;玄宗亲自撰书《纪泰山铭》,唐玄宗玉牒文;孔子崖,崖上有“泰山乔岳”、“高山仰止”诸刻。另外一个遗迹是瞻鲁台,爱身崖上有巨石,石上有1983年赵朴初题“造化钟神秀”、周而复题“烟横云倚”诸刻。

3.历史价值

自然山水能够名传万里,吸引众多游人前来游赏,还在于其深厚的历史意蕴和巨大的历史价值。重要的历史人物,重大的历史事件,美丽的历史传说,造就了山水景观浓重的人文色彩和深沉的历史内涵。

(1)历史人物 (2)历史事件 (3)历史传说 神话传说的3种类型:

一种是借用神话赞誉大自然的天造之美;

二是以神话传说联系历史人物和自然风景的美,增加景观的吸引力; 三是以传说把历史人物、自然美及人文景观美联系起来;

以长江为例:长江流域的重要景观涵盖了重要的历史人物,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美丽的历史传说。

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7

诸葛亮八卦图遗址: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白帝城:奉节白帝山上,公孙述,称蜀王,称白帝;刘备白帝托孤。白帝庙:明良殿,武侯祠,观星亭。

《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瞿塘峡:雄伟壮观。北岸古栈道、风箱峡。

巫山十二峰:望霞峰或神女峰,西王母女儿瑶姬,帮助大禹治水,葬在巫山之南,变成神女。十二峰的传说。

刘禹锡:《巫山神女庙》:“巫峰十二郁苍苍,片石亭亭号女郎。晓雾乍开疑卷幔,山花欲谢似残妆。”

陆游《入蜀记》描述巫峡:“每八月十五夜月明时,有丝竹之音,往来峰顶,山猿皆鸣,是日,唯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

范成大描述西陵峡:“两岸悉是奇峰,不可记数,不可以图画摹写,不可以言语形容,超妙胜绝。”

秭归:屈原故里 崆岭滩是三峡的鬼门关。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庐山:北靠长江,南临鄱阳湖,秀甲江南,东林寺是中国佛教净土宗的发祥地,鉴真曾到此,李白、陆游、杜普、白居易等题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科学价值

长期以来,自然山水作为人类的生存资源和生产生活场所,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其科学价值不容忽视。

景观

第一,人文景观 (1)考古价值:

长江流域有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河母渡文化、三星堆文化遗址,中华文

8

明的发祥地之一。瞿塘峡东口是大溪文化遗址,据今5000年,母系向父系过渡阶段,弥补了三峡地区史前文化的空白。

(2)建筑价值: (3)冶炼价值: (4)水利价值:

都江堰:都江堰是当今世界上仍在发挥巨大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古老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始建于公元前256年,迄今已有2260年的历史。世界上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很多,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或湮灭、或失效,唯有都江堰独树一帜,至今仍充满活力向前发展,成为世界水利史上的一大奇迹。

都江堰规模宏大、布局科学、费省效宏,代有兴建,历经2260而不衰,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成功的水利杰作,也是世界水利史上设计施工最完美、最先进、最科学独一无二的无坝式引水枢纽,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为今用”、硕果仅存的奇观。与之兴建时间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仑的灌溉系统,以及中国陕西的郑国渠和广西的灵渠,都因沧海变迁和时间的推移,或湮没、或失效,唯有都江堰独树一帜, 有兴建源远流长,至今还滋润着天府之国的万顷良田。

读江堰源远流长,惠泽后代,其奥秘除了巧夺天工的工程布局外,更主要的是遵循了“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治水指导思想、“岁必一修”的管理制度,“遇难弯截角、逢正抽心”的治河原则,以及“砌鱼嘴立湃缺,深淘滩、低作堰”的引水、防沙、泄洪之管理经验和治堰准则。而“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指导思想,其实质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治水哲学,它强调的是要充分掌握河流的流势和其它自然条件,加之利用和正确引导,利用有利条件消除不利因素,同时要随时间、地点和具体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采取不同的措施把工程做好。这一治水哲学思想不仅对过去,而且对我们今天的水利工作都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第二,自然景观 (1)熔岩 (2)地貌 (3)地层

9

(4)生物

二、神与物游的山水审美意识

1.致用

定义:人类用实用的、功利的观点看待自然美。 致用审美意识具有世界性。 苏格拉底的合目的性:

含义:判断美的标准并不在于其本身是否美,而应该看事物与使用者的关系,适合使用者的就是美,反之就是丑,而且,美具有相对性。

举例:

A:苏格拉底和弟子亚里斯提普斯的对话 亚里斯提普斯:粪筐美吗?

苏格拉底:如果粪筐有用的话,它就是美的,而金盾没用,就是丑的。 亚里斯提普斯:你的意思是说,同一事物既是美的又是丑的? 苏格拉底:当然。

B:苏格拉底和希腊美男子克利托布卢比美

苏格拉底:相貌丑陋,脸面扁平,大狮子鼻,嘴唇肥厚,不修边幅,常穿一件破大衣,不经常穿鞋。

苏格拉底:你知道我们需要眼睛干什么吗? 克利托布卢:知道,那是为了看东西。 苏格拉底:这样的话,我的眼睛比你的美。 克利托布卢:为什么呢?

苏格拉底:因为你的眼睛只能平视,而我的眼睛能斜视,它们是凸出来的。 克利托布卢:按照你的说法,虾的眼睛比其他动物要好了? 苏格拉底:当然,因为对视力而言,它们有极好的眼睛。 克利托布卢:那好,谁的鼻子更美呢,你的还是我的?

苏格拉底:我想是我的,如果神给我们鼻子仅仅是为了嗅的话,你的鼻孔朝下,而我的鼻孔朝上,因而它们能嗅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气味。

10

克利托布卢:那么,扁平的鼻子何以比笔直的鼻子更美呢?

苏格拉底:那是因为它不能遮挡视觉,使眼睛立即看到想看的东西,而高鼻子仿佛恶作剧似的,用一道屏障隔开了双眼。

致用审美意识的表现:崇尚动物 时期:春秋战国之前的漫长时期

世界各地的古代先民在对自然的审美上具有普遍的倾向,即审美的对象首先指向动物而非植物。

2.比德

定义:将自然山水的品性与人的道德精神联系起来,从道德的角度、以道德的眼光出发,寻求人与自然山水内在精神上的契合之处。

时期:春秋战国

孔子《论语·雍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儒家是伦理哲学、道德哲学,天下万事万物都有善恶的道德属性。 孔子和弟子子贡对话: 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

夫水者,君子比德焉。德、仁、义、智慧、勇敢、明察、宽容、公正、坚强的意志。

中国人喜欢用松树竹子比喻坚贞不屈铮铮铁骨。 郑板桥的《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诗的含义:几竿清瘦的竹子,紧紧依傍着青山,扎根在山崖的石缝中。虽然雨打雷击,寒霜大雪的摧残,受尽了千辛万苦,但是,依旧坚韧挺拔,傲然而立,四面八方的大风,我也不会显示出一丝一毫的畏惧。作者实际上是用竹子比喻自己钢劲的风骨,不屈不挠的鉴定意志。

通过既定方式将自然性的形象特征,通过概念性的理性认识来激起伦理感情,以成为审美的感受或表现对象,即比德。

古往今来,很多文人墨客都赞扬过梅花,他们用梅花的品格比喻人的品格,通过梅花体现出人应该具有的这样几种品格:

11

第一,人生在世,应该追求内在人格的完善,而不应该注重外在的荣华富贵。元朝的诗人王冕写了一首诗歌颂梅花:

我家洗研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作者夸赞梅花虽然默默无闻,但是它的清香却能保持很长久。用梅花和牡丹、桃花相比,梅花不雍容华贵,不鲜艳欲滴,但是却很清丽绝俗,很高雅,不是俗物,用来比喻人,认为有的人虽然有权有势,但是,他可能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种人不过是人间的匆匆过客,但是,还有一些人,他们并不显山漏水,但是,却用实际行动表明自己在世上真正存在过。这些人注重的都是内在品格的培养,老子和孔子都说过赞扬人的内在品质的话。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美言不信,信言不美”,大美是无言的,就像大智若愚一样;孔子:“巧言令色鲜矣仁”。

王冕的这首诗寓意深刻,赋予梅花一种人文精神,使梅花和人建立了联系,即人虽然有多种追求,但是,一定要注重内在品格的完善和提升,注重一种操守,而不应该注重外在的荣华富贵。

第二,人深处逆境的时候,要坚持理想,始终不渝。梅花所具有的这种寓意来自宋朝大诗人陆游的词《卜算子·咏梅》。

陆游简介: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词人,28岁的时候因为触犯了秦桧,被罢免,自号放翁是也。陆游生活的时代正是南宋王朝岌岌可危的时候,国家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他是主战派,主张抗击金国,但是,当时整个形势是主和派占了上风,满朝文武歌舞升平,陆游因为主和,政治见解和朝廷相悖而行,总是受到打击和排挤,后来回到老家浙江绍兴,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词,咏梅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悟。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首词描绘了梅花的孤寂处境和不幸遭遇,赞美了它孤高、坚贞的精神品格,孕育着深刻的人格含义。

具体来说,梅花虽然沦落在驿站之外,断桥的旁边,孤独的忍受着黄昏到来是狂风暴雨的摧残,但是,梅花却顽强的挺立着,保持着自己的冰清玉洁,他不

12

怕群芳的嫉妒,也不屑于与那些妖娆的群芳争芳斗艳(献媚邀宠),即使自己的花瓣飘落到地上,被碾压成泥土,也心甘情愿,因为,留下了弥久的芳香。

陆游借助梅花比喻自己目前身处的恶劣环境,一再遭到不平等的待遇和莫须有的罪名,但是也不愿意趋炎附势,改变自己的人格和主张,宁愿化作尘土,也不和投向派同流合污。诗人一次次的赋予梅花以人格含义,使梅花逐渐从一种纯粹的植物变成了具有人格含义的一种象征物。

3.畅神

定义:人们以一种超凡脱俗的虚静的心胸面对山山水水,欣赏山水本身那千姿百态的自然美。

时期:魏晋南北朝

特点: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客体,不再增添道德或想象的内容,不再作为生活的图景和背景,也不再作为寓意或象征。

结论:是中国山水文化的新纪元,进入到真正审美意义上的山水审美阶段。 “林泉之心”:摆脱世俗功利观念,去掉“尘埃之心”、“世俗心机”,以纯粹恬淡的心境看待山水。

爱好林薮、纵情山水成为时人风尚,留下大量山水诗及尺牍小品。 谢灵运无论在朝在野,都肆意遨游。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 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 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 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 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 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 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石壁精舍在始宁县东南(今浙江上虞县),精舍,指佛寺。湖,指巫湖。 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左思:“非必有丝竹,山水有清音”。

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我国山水审美中的最高境界

13

定义:所谓情景交融即自身情感与对象形式合而为一,观赏对象的形态唤起观赏者的情感活动,在观赏时这种情感活动又消失在对象中,对象化为客观的自我。它是一种立足于主体心理活动的物我交流过程,是感性心灵同具体物象的自由交往和自由契合。

法国作家乔治·桑的描写:“我有时逃开自我,俨然变成一棵植物,我觉得自己是草,是飞鸟,是树顶,是云,是水,是天地相接的那一条水平线,觉得自己是这种颜色,或是那种形体,瞬息万变,来去无碍。我向着太阳开花,或栖在叶背安眠,总而言之,我所栖息的天地仿佛全是由我自己伸张出来的。”

观赏者把山水景观作为一种精神寄托,“寄情山水,或志在山水”。审美主客体共同运动,主客体合一,审美情感与审美意象同在,人不再是纯粹的主体,山水也不再是纯粹的客体。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有限即无限,无限即有限,借有限表现无限,造化与心源合一,一切形象都成了象征世界。审美主体获得前所未有的自由,达到一种悠远无限的“游”的境界。

情景交融类似于西方“移情”的审美概念,德国美学家立普斯首创。 中国人和西方人游览自然山水的不同之处。 西方人更重视山水自然景观的形态美。

原因:天人对立观念。西方人相信天人对立,人是与自然相独立的一种存在物。怀有这种哲学的西方人在游览自然山水的时候,他们与景观之间有一定的距离,更多的是欣赏山水景观的自然之美,包括山水的光泽美、线条美、色彩美、声音美等等外态的美。西方人是从“真”的角度去欣赏山水景观的形态美。

中国人游览自然景观一方面是欣赏它的自然美,但更重要的是强调情景交融、物我两忘。把山水景观作为一种精神的寄托,“寄情山水,或志在山水”,从善的角度去领悟山水景观的内涵,这样就超越了单纯的感官性的享受和生理性的愉悦,而是将人的精神融合于山水景观之中,达到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的一种境界,景和人之间没有距离感,是融合在一起的。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就是对这种境界的概括,也称“神与物游”。神与物游最早出现于刘勰《文心雕龙》的《神思》篇中。在这里,刘

14

勰笔下的神与物游说的是文艺创作中的构思是神与物游的过程,其实,神与物游也贯穿在旅游的审美活动中。神指的是人之神,也就是审美主体,物是审美对象,是各种旅游景观,神与物游是感性心灵同具体物象的自由交往和自由契合。

任仲伦在《中国山水审美文化》中,提出了山水审美文化的精神品级问题,他把山水审美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浮光掠影式的生物性感官享受;

第二阶段是进入了情景交融的情感化心灵体验阶段,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第三阶段是将山水审美的感受进一步物化成多种多样的艺术形态。 三、千姿百态的山水审美形态

从地域角度而论,中国山水景观大体表现了北雄南秀的美学风格。“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杏花春雨江南,小桥流水人家”。具体讲,山水景观体现了雄、险、奇、秀、幽、旷六种美学风格。

1.雄伟壮观

雄伟壮观,给人一种崇高的美感,具体分为两种: (1)山体的厚重雄壮(雄伟壮观,拔地通天) 泰山“天下之雄”原因:

高度仅有1524米,但相对高度却达到1360米,凌驾于齐鲁大地丘陵之上,另外,泰山的山体庞大,基础宽厚,给人以厚重感和稳重感,因此有“稳如泰山”的说法;

自古以来,历代名人对泰山雄伟的描述: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汉武帝,“高矣、极矣、大矣、壮矣”,唐代大诗人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东汉光武帝刘秀欲登泰山封禅,虎贲郎将马第伯试登之后报告道路的险状,曰:“仰望天关,如从谷底仰观抗峰。其为高也,如视浮云;遥望其人,端端如杆升,或以为白石,或以为冰雪。久之,白者移过树,乃知是人也。”文人的渲染造成了雄伟的形象,成为一种标志。

(2)水体的气势磅礴、场面壮观

15

山西吉城县西南的黄河壶口瀑布,两岸为高山峻岭所夹,河床是宽达30米、深约50米的峡谷,汹涌的黄河水奔腾至此,被挤压抬高,形成万马奔腾之势,场面极为壮观。

黄果树瀑布位于贵州省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的白水河上,瀑布高74.0m,宽81.2m,流量16m’/s。每当夏秋汛期,漫天倾泼的黄果树瀑布翻崖直下,捣金碎石,万练飞空,并且发出雷鸣般的轰响,震得地动山摇,展示出大自然无敌的力量与气势。瀑布跌入深潭后,激起轩然大波,水柱腾空而起,万朵浪花四溅,水烟云雾飘逸,神秘,朦胧,壮观。倘若丽日当空,黄果树瀑布则宛如一条溢彩溅金的巨龙,它所喷吐的烟雾,常常形成五彩缤纷的虹霓,景色分外迷人。

2.惊险峻峭

外观特征:山体陡峭,坡度较大,山脊不仅高、窄而且光滑

心理体验:带有痛感的愉快,这种感觉复杂,富于变化。观赏的对象过于险峻,使观者的抵抗力在它们的威力之下相形见绌,显得渺小微不足道。随着恐惧感的解除,痛感逐渐转化为愉悦感,压抑渐次转化为振奋,游者经历了先惊后喜,化险为夷的心理体验,心灵处在动荡不已、跌宕起伏的状态之中,有助于提高个体挑战自我极限的能力,升华人的道德精神。

代表:陕西华山

形象:“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华山之险是由于花岗岩随着地壳运动上升速度较快造成的,山的四壁非常陡峭,直上直下,没有坡度,几乎与地面成90度角,而且峰顶与谷地的落差达到千米左右。

华山险峻的景点很多,有回心石、千尺幢、百尺峡、擦耳崖、上天梯、苍龙岭、长空栈道等等。其中苍龙岭是华山最长、最险的绝径之一。岭长1里多,宽仅1 m,岭脊光滑圆溜,刻有300多级石级。环顾四周,层峦叠嶂,连绵起伏;俯瞰脚下,万丈深涧,风吼云乱。岭脊时而露出云层,时而没于烟雾,宛如一条沉浮游弋于云海之中的苍龙。相传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字退之)当年登华山时走到此处,回望山下,云腾雾绕,不见归路,顿觉性命休矣,于是抱头恸哭,并将写好的遗书投下悬崖,诀别家人。苍龙岭尽头的石壁上至今尚留有“韩退之投书处”五个石刻大字。

山西恒山的悬空寺:

16

悬空寺始建于北魏后期,距今约1400年。历代都重修,但原来的结构没有改变。

悬空寺是在悬崖上凿洞,插入木梁,寺的一部分建筑就架在这一根根木梁之上,另一部分则利用突出的岩石作为它的基础。游人在远处见不到这些木梁,却见到不少细木柱斜顶住寺的底层。游会想:这些颤颤悠悠的木柱能顶得住这样一座寺庙吗?当人们仔细观察,发现承受重量的除木柱外,还有那些插入岩石的巨大木梁后,对古代匠师的智慧,不得不由衷地生发出感叹和敬佩了。 前人介绍悬空寺,概括为:

“面对恒山,背倚翠屏;上载危岩,下临深谷;凿石为基,就岩起屋;结构惊险,造型奇特”因为寺建在悬崖上,以曲折玲珑取胜。 上载危岩,下临深谷

进寺后,有楼梯可攀上楼,这里不并不显得多么惊险,但当你在楼上,沿着紧贴在崖壁的通道,由南往北走,通过一条栈道,走到北边的那座三层三檐的楼阁时,就会发现这里的地势已相当高。往上望,“上载危岩”往下看,“下临深谷”,脚下的楼板又有晃动的感觉,真是惊心动魄,惊险之至。

在寺的栈道石壁上,刻有“公输天巧”四个大字,赞赏悬空寺的建造技艺。公输就是鲁班,也叫公输般,春秋战国时代人,被认为是建筑工匠的祖爷。这四个字是说,这座建筑物简直是鲁班那样巧夺天工的匠师所为。当地有一句形容此寺惊险的民谣:“悬空寺,半山高,三根马尾空中吊。”

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他的游记中将悬空寺称为天下巨观,并对整个寺庙建筑、部署作了极高的评价。

此外,四川峨眉山金顶、安徽黄山天都峰、江西庐山五老峰以及辽宁凤凰山叠翠峰与箭眼峰之间的老牛背都是我国极其险峻的风景。

辽宁凤凰山老牛背: 3.奇异独特

是指相对于常见的普遍地形地貌而言,形态千姿百态,幻怪离奇,它往往出人意料,给人以惊喜的效果。

天下名山最奇的莫过于黄山,黄山四奇:峰奇、松奇、石奇、云奇。 峰奇:黄山千米以上的山峰有72座之多,三大主峰为莲花峰(象一朵盛开

17

的莲花),天都峰(群仙都会),光明顶(像一只倒扣的钵头)。

石奇:黄山险峰林立,危崖突兀,峰脚直落谷底,山顶、山腰和山谷等处广泛分布着花岗岩石林和石柱,巧石怪岩犹如神工天成,形象生动,构成一幅幅绝妙的天然图画,其中有名可数的有120多处,著名的有“松鼠跳天都”、“猴子望太平”等。

松奇:松是黄山最奇特的景观,百年以上的黄山松就数以万计,多生长于岩石缝隙中,盘根错节,傲然挺拔,显示出极顽强的生命力,已命名的多达近百株,玉女峰下的迎客松更成为黄山的象征。还有许多形象化了的松树,如凤凰松、黑虎松、蒲团松。

云奇:“自古黄山云成海”,黄山是云雾之乡,以峰为体,以云为衣,其瑰丽多姿的“云海”以美、胜、奇、幻享誉古今,尤其是雨雪后的初晴,日出或回落时的“霞海”最为壮观。怪石、奇松、峰林飘浮在云海中,忽隐忽现,置身其中,犹如进入梦幻境地,飘飘欲仙,可领略“海到尽头天是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的境界。

温泉奇:黄山温泉,古称“灵泉”、“汤泉”、“朱砂泉”,由紫云峰下喷涌而出,与桃花峰隔溪相望,传说轩辕黄帝就是在此沐浴七七四十九日羽化升天的。温泉中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水质纯正,温度适宜,可饮可浴。唐代诗人贾岛曾发出“遐哉哲人逝,此水真吾师”的感慨。

天下奇秀雁荡山:

位于浙江乐清市境内,素有“海上名山”,“寰中绝胜”之美誉,史称“东南第一山”。雁荡山因“岗顶有湖,芦苇丛生,结草为荡,秋雁宿之”而得名。雁荡山景色优美,众多诡形殊状的峰嶂洞瀑,错落分布于450平方公里的景区内,以至于三顾雁荡的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掷笔而叹:“欲穷雁荡之胜,非飞仙不能!”

18

雁荡风景以峰、洞、岩石、泉、门、嶂称胜。奇峰怪石,悬崖叠嶂,耸峙嵯峨;古洞石室,茂林幽谷,曲折迂回;飞瀑流泉,碧潭清涧,如带若练;雁湖日出,百岗云海,一向为游客所赞赏,至于灵峰夜景,灵岩飞渡更为神奇幻绝。

4.柔美秀丽

秀是一种与雄相对应的审美形态,一般指山水形象的秀美、玲珑、柔和。 审美体验:平缓、亲切、轻松、明净、随和、闲适、宁静、愉悦、淡远 形成这种审美形态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因素:

(1)山体由茂密的植被覆盖,即山体很少裸露,郁郁葱葱的感觉,在色彩上充满着暖色调,放眼望去,一片绿色的草地和枝叶繁茂的林海,南方的自然条件更容易形成“秀”的审美形态,降雨量充沛,气候湿润,代表如峨眉山、武夷山。

(2)山体必须缓和,没有悬崖峭壁,水面平静,不是惊涛骇浪。给人的感觉必须是非常放松,主体与客体之间没有对立冲突,形成一种和谐的审美关系,比如桂林漓江山水、西湖、浙江富春江。

典型代表介绍:峨眉山

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引《盖州记》的话说:“去成都南千里,然秋日清澄,望见两山相峙如娥眉焉”。这两段话都将峨嵋山形比作美女的两道秀眉。不仅如此,而且由于峨嵋山雨量丰沛,气候温润,漫山遍野,植被葱笼茂密,更兼烟云缭绕,真似“云鬟凝翠,鬓黛遥妆”的少女,态媚色秀。

5.幽深静寂

封闭的空间,迂回曲折、一眼看不到底,非常有层次感,往往有崇山深谷,高大的森林,阳光穿透树木照在地上,不是很明亮,伴随着鸟的名叫和小溪流水的潺潺之音,给人一种非常幽深、幽静、宁静的感觉。

形象:“深山藏古寺,曲径通幽处。” 代表:“青城天下幽”

青城山山上林木葱茏,岁寒不凋,古木遮天,浓荫蔽空,苔藓满壁,藤萝缠绕,修竹摇曳。整日万籁无声,偶尔树叶的婆娑,涧水的叮咚,山雀的啁啾,反而把环境映衬得更加安静,宛如一幅天然画卷,一座人间仙境。“千岩迤逦藏幽

19

胜”。青城山的道观建筑,一处处,一座座,无不体现一个“藏”字:或藏在峡谷之中,或藏在繁枝密叶之间。

6.旷远宏阔

旷景是以宽阔的水面或平川为主体而构成的风景,视域开阔,水面平坦,没有遮挡物,一望无际。

审美体验:心胸开阔、心旷神怡、豁达豪放、醒目壮志 种类:旷景因观赏位置不同,又可分为平旷和高旷两种。 平旷以水面和平川得景,人与景亲近不隔,视域平面开阔。 代表:500里滇池,烟波浩淼,平远辽阔,极目远眺,胸襟开阔。 800里洞庭:“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杜甫《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范仲淹《岳阳楼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高旷则是以高山峰顶览胜,人与景拉开距离,视域自上而下散开,空旷开阔。 代表:登鹳鹊楼“欲穷千里目”;登黄鹤楼,“唯见长江天际流”;带给人一种超拔壮阔的审美感受。

(注意:山水景观的各种审美形态不是孤立的,以某一种形态为主。) 四、变幻莫测的山水欣赏角度

旅游审美活动具有特殊的审美场值。欣赏大自然的山水既要求审美主体身临其境,在自由自在的物我交流过程中,直接获取审美信息,还要注意选取恰当的观赏距离和观赏时间,全方位多层面地获取审美愉悦。

(一)选取不同的距离

相同的审美客体,在不同的距离观赏,景象的意境完全不同。宋代绘画理论家郭熙曾说过,“山近看如此,远数里看又如此,远十数里看又如此,每远每异,所谓山形步步移也。山正面如此,侧面又如此,背面又如此,每看每异,所谓山形面面看也。”根据山水审美对象的不同,总结为远观和近观,动观和静观,平视、俯瞰和仰望三种方式。

20

1.远观和近观

远观主要适用于观赏的整体对象,观赏者不仅能看到山水的整体轮廓,而且能领略到风景的神韵,尤其是像云、雾等景色,另外,对于依附在山上的体积庞大的对象,也要采取远观的方法,比如四川乐山大佛,位于凌云山西壁,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眼睛长度达3·3米,身长7米,耳朵中间可以并立两人,头顶上可以放一个圆桌,脚上可以坐100余人。再如,千山的佛手峰。

近观:对象比较小巧,或者要对景物的某一个细部情节进行欣赏,比如山体的岩石构成,悬崖峭壁上的摩崖石刻,花草树木。

2.动观和静观

自然山水总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中,步移景异,变化无穷,令人目不暇接。在游动的过程中,观赏者的心理随着景色的更新跌宕起伏,获得高峰的审美体验。比如攀登泰山,游人只有从岱宗坊出发,拾级而上,经一天门、斗母宫、经石峪至中天门,再经十八盘、五大夫松、望人松、南天门登至岱顶,才能领略到沿途的大好风光,感受那种“唯天为大”的博大胸怀。当然,动态观赏中也包含静态观赏,游览过程中对于体积较小的景观如泉水游鱼、花草树木等以静观为宜。

3.平视、俯瞰和仰望

通过这样的方法欣赏景物,能获得一种立体感、纵深感和层次感,看出的画面不是平面的。

平视:观赏者的视线与地面保持平行,适宜于观赏比较开阔的景色,比如西湖,远方的景物由明变暗,空间深度的感染力特别强。遥望视线前方延伸较远的景物称为平视,即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视角。

仰望:从山的低处往高处看,角度由近及远,光线由暗变明,适宜于观赏巍峨的高山等景色。仰视可以突出主景的高耸突兀之势。例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诗中:“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这是远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则是仰视。仰观瀑布,更觉气势磅礴,雄伟壮观。

俯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站得越高,看得越远,视野就越开阔。例如登上泰山绝顶,纵目四望,就会产生“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二)选取不同的时间 1.不同季节

21

一年四季的景色特征:“春景则雾镇烟笼,长烟引素,水如蓝染,山色渐青;夏景则古木蔽天,绿水无波,穿云瀑布,近水幽亭;秋景则天如水色,簇簇幽林,雁鸿秋水,芦岛沙汀;冬景则借地为雪,樵者负薪,渔舟倚岸,水浅沙平。”

关门山红叶:

关门山位于辽宁本溪满族自治县境内,素有“东北小黄山”之称,景色有五美:山美,水美,花美,树美。关开山树木繁多,千枝竞秀,尤以枫林秋色而闻名。秋天,“晓来谁染霜林醉”,这里漫山枫叶,层林丹染,“霜叶红于二月花”。

2.不同气候

洞庭湖在阴雨天气和春和日丽两种不同的气候条件下,表现出两种美学意境,范仲淹《岳阳楼记》。

3.特殊时辰

峨嵋山的“金顶佛光”堪称天下一大奇景。金顶雄踞峨嵋之巅,海拔3077m,山下云海茫茫。通常在下午三四点钟,倘若日丽天朗,游人站在舍身崖前,太阳光通过空气中水蒸汽发生衍射作用,形成美丽的光环。游人不仅可以在云海上看到自己巨大的身影,而且还会出现“光环随人动,人影在环中”的奇特景象。因为光环好似画中佛头上的光圈,故称“金 顶佛光”或“峨嵋宝光”。

泰山观日出,必须在晴天的早晨,才能看到日出云海的壮丽景象。 观看钱塘潮涌,应当在农历八月十八日前后,因为只有在此时,大潮才“壮观天下无。”

第三节 山水景观的旅游价值

本节学生自学

一、雄险幽奇的山地景观 二、澄清碧透的水体景观 三、广袤神奇的森林景观 四、浩瀚无垠的大漠景观

2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lv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