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更新时间:2023-10-06 02:4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一)

①②

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

‘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

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选自《新序》

[注]①出亡:失国后逃亡。 ②发政举事:施政办事。 ③侍御:侍从妃子。 ④谄谀:奉承拍马。⑤卒:终于。 1.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私臣: (2)齐地方千里: ...(3)吾知所以亡矣: (4)内外不闻吾过: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 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3.简要分析齐威王“战胜于朝廷”与宋昭公“卒得反国”的原因。(4分)

(三)范滂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后诏三府掾属举谣言,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猥多,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自非叨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 以会日迫促,故.

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吏不能诘。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道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滂曰:“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

【注】①汝南征羌:郡县名。 ②厉:磨练。 ③掾属:下属的官。 ④谣言:群众反映官吏好坏的歌谣。 ⑤猥:众多。 ⑥叨秽:贪污腐败。 ⑦简札:指奏章。 ⑧会日:指三公会议的日子。三公,即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 ⑨传舍:驿舍,供外交使节和传递政府文书者休息的地方。 ⑩塞:消弭,平息。

1. 下列句中的“以”与“以会日迫促”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以土砾凸者为丘 B. 以其境过清 C. 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D. 俯身倾耳以请

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范滂年轻时就注重品德修养,受到州郡和乡里的钦佩。冀州因灾荒而动荡,范滂被委任为清诏使。

B. 因为弹劾人数过多,范滂受到尚书的责备与怀疑,但范滂不为所屈,大义凛然地表示如检举失实,甘愿接受死刑。

C. 范滂秉公办事,不徇私情,曾主动上书揭发依仗权势欺压百姓的刺史、权豪。 D. 建宁二年,皇上下诏缉捕范滂等人。督邮吴道和县令郭揖的行为表现了对范滂的无比敬仰。

3.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 ?疑有私故 ...?即自诣狱 ?引与俱亡 ..4. 翻译下列句子(4分)

?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2分)

?臣之所举,自非叨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2分)

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参考答案

(一)

1.(1)偏爱 (2)土地方圆(3)的原因(4)过错

2.所以宋昭公亡了国但是能够醒悟,最后得以重振国家。

3.齐威王胜于朝廷是因为一是有邹忌这样的敢于劝谏且善于劝谏的忠臣;二是齐威王善于采纳大臣的劝谏。(2分)。宋昭公“卒得反国”的原因是他失败之后能及时反省自己的错误(亡而能悟)(2分) 参考译文:

宋昭公出外逃亡,到达了邻国,感慨说道:“我知道亡国的原因了。我朝做官的千把人,干政事的时候,没有一个不说:‘我们君主圣明!’侍者卫士数百人,披着衣服站立,没有一个不说:‘我们君王长得美!’朝内朝外都听不到说我的过错,因此到了这个地步!”在宋君看来,做君王的之所以离开国家失掉社稷,是因为说谄媚话的人太多。所以宋昭公亡了国但是能够醒悟,最后得以重振国家。

三)范滂

1.(2分)B(因为)

2.(2分)C(并非主动揭发,而是受诏奉命。)

3.(4分)①情绪激昂的样子 ②原因,缘故 ③到,到??去 ④逃跑(每个1分) 4.(4分)?等他到冀州境内后,太守、县令知道自己贪污受贿,听说范滂来了,都自动辞 官而去。(2分)(臧污、望风、解印绶)?我检举的,如果不是贪污腐败、奸邪残暴,深深地 祸害百姓的人,(我)难道会因为私心而使奏章受到玷污吗?(3分)(举、自、奸暴、岂、以、 污)

[译文]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从小砥砺清高的名节,为州里人所推服,被举荐为孝廉。当时冀州发生饥荒,盗贼四起,于是以范滂为清诏使,派他去查明情况。范滂走马上任,慷慨激昂,有澄清天下的远大志向。等到到了冀州境内,那些太守县令自知藏污纳垢,于是纷纷离职逃跑。

后来皇帝下诏三府(太尉、司徒、司空)属官上报民间那些反映官吏贤能与否的歌谣,范滂因此劾奏了刺史、二千石权豪共二十多人。尚书责备范滂所劾奏的太多,怀疑他掺杂了私人恩怨。范滂回答说:“我所劾奏的人,假如不是才力不能胜任、污秽、*猾贪暴为害百姓者,我是不会玷污上奏的文书的。只是近来因为三公会议的日子就要到了,所以先劾奏那些急迫的,那些还没有调查清楚的。再重新检查核对。我听说农夫除去田里的野草,农作物一定长得又好又茂盛;忠臣除却朝廷里的*人,国家的政治就会因此清明。如果我的话有不一致的地方,我甘愿在众人面前受到惩罚。”尚书不能驳难他。

建宁二年,大范围的诛杀党人。诏令下达,紧急逮捕范滂等人。督邮吴导来到县里,抱着诏书,关闭传舍的房门,趴在床上哭泣。范滂听到后,说:“这一定是因为我!”于是自己立即到监狱里去。县令郭揖大惊失色,自解官印,要拉着范滂一起逃亡,说:“天下这么大,你怎么在这里呢?”范滂说:“我死了,这祸也就过去了,怎么敢因为我的罪而牵累您,又让自己的老母亲流离失所呢?”他的母亲来和他告别,范滂对母亲说:“仲博对您孝敬,足以供养您,我到黄泉去,这样生死都得所。只是希望您割弃不能忍受的情,不要增加伤感悲伤。”母亲说:“你现在能与李膺杜密齐名,死了又有什么遗憾!已经有了美好的名声,又希望求得长寿,能同时得到吗?”范滂跪着接受母亲的教导,拜了两次就辞别了。回头对他的儿子说:“我想让你去做恶,但是恶是不能做。想让你为善,但是我没有做恶。(为善却得到现在的下场)”行路的人听了,没有不流泪的。范滂就义时年三十三岁。

(二)汉明帝尊师

①②

上自为太子,受《尚书》于桓荣,及即帝位,犹尊荣以师礼。尝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

③④

设几杖,会百官及荣门生数百人,上亲自执业;诸生或避位发难,上谦曰:“太师在是。”既罢,悉以太官供具赐太常家。荣每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太官、太医相望于道。及笃,上

⑤⑥

疏谢恩,让还爵士。帝幸其家问起居,入街,下车,拥经而前,抚荣垂涕,赐以床茵、帷帐、刀剑、衣被,良久乃去。自是诸侯、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荣卒,

帝亲自变服临丧送葬,赐冢茔于首山之阳。子郁当嗣,让其兄子泛;帝不许,郁乃受封,而悉以租入与之。帝以郁为侍中。

【注】①上:汉明帝刘庄。②幸:驾幸,到。③执业:听讲。④避位发难:离开座位向皇帝提出疑难问题。⑤爵士:爵位和封地。⑥起居:此为病情。⑦嗣:继承爵位。 1.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太师在是( ) ②悉以太官供具赐太常家( ) ..

③拥经而前( ) ④抚荣垂涕( ) ..2.翻译句子(2分)

荣每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 3.读了本文,然后结合《送东阳马生序》一文,谈谈你得到的启示。(2分)

(四) ①

卢君出牧衢州,有一士投贽。公阅其文,十篇,皆公所制也。密语曰:“非秀才之文。”

②③④

对曰:“某苦心忧课,非假手也。”公曰:“此某所为文。兼能暗诵否?”客词穷,吐实曰:“得此文,无名姓,不知是员外撰述。”惶惶欲去。公曰:“此虽某所制,亦不示人,秀才但有之。”

比去,问其所之。曰:“汴州梁尚书也,是某亲丈人,须住旬日。”公曰:“大梁尚书乃亲

表,与君若是内亲,即与君合是至亲。此说,想又妄耳。”其人战灼,若无所容。公曰:“不必如此。前时恶文及大梁亲表,一时奉献!”

【注释】①投贽(zhì):投递求见的名贴,这里指秀才把文章递进去,求得提拔的意思。②某:自称,相当于“我”。③课:功课,学业。④兼:这里可译作“也”。⑤战灼:哆嗦,打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1)非假手也: (2)客词穷: (3)秀才但有之: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比去,问其所之。 3、选文中秀才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

(五)周幽王失信身亡(9分)

周宅丰、镐,近戎。幽王与诸侯约:为高堡于大路,置鼓其上,远近相近,及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尝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人喧马嘶,褒姒视之大说,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兵数至而无寇。至其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骊山之下,为天下笑。

【注释】①周宅丰、镐:西周的都城在丰、镐一带(今陕西长安县内)。②戎: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③褒姒:周幽王的宠妃,后立为皇后。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义。(4分)

(1)戎寇尝至( ) (2)褒姒视之大说( ) ..(3)因数击鼓( ) (4)为天下笑( ) ..2、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及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

(2)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至而无寇。

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1分)

(六)苏世长讽谏(选自《唐语林》)

武德四年,王世充平后,其行台仆射苏世长,以汉南归顺。高祖责其后服,世长稽首曰:“自古帝王受命,为逐鹿之喻。一人得之,万夫敛手。岂有猎鹿之后,忿同猎之徒,问争肉之罪也!”高祖与之有旧,遂笑而释之。

后从猎于高陵,是日大获,陈禽于旌门。高祖顾谓群臣曰:“今日畋,乐乎?”世长对曰:

“陛下废万机,事畋猎,不满十旬,未为大乐。”高祖色变,既而笑曰:“狂态发耶?”对曰:“为臣私计则狂,为陛下国计则忠矣。”

尝设宴披香殿,酒酣,奏曰:“此殿隋炀帝之所作耶?何雕丽之若是也!”高祖曰:“卿好谏似直,其心实诈。岂不知此殿是吾所造,何须诡疑是炀帝?”对曰:“臣实不知。但见倾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6p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