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 风景名胜 地方志

更新时间:2024-03-09 01:4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乡镇村志

第一部分(虎丘乡志)第四章(名胜古迹)

吴中第一名胜虎丘山风景区坐落在虎丘乡境内,西傍云岩寺千年古塔,钟灵毓秀,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白公堤自“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的阊门沿山塘河迤逦而西入境,人文景观、文物古迹遍及两岸,名闻遐迩。改革开放以后,虎丘乡进一步发挥名胜古迹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大力发展以旅游事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招商引资,以更加靓丽的姿态吸引中外客商,焕发青春。

第一节 风景名胜

一、虎丘山

虎丘山又称海涌山,位于乡之西北隅。总面积18.9公顷。海拔34.4米。虎丘山绕山以溪,为岛式风景名胜。山石全为流纹岩。相传远古时期,虎丘为汪洋大海中的一小岛,随沧桑变迁,遂成平畴山丘,今有“海涌峰”石碑见证。山寺隔河(山塘河)照墙有“海涌流辉”4字。

虎丘名始于春秋。吴王阖闾于周敬王六年至二十四年(公元前514~496年)曾在此建行宫。阖闾死后即葬虎丘。《吴越春秋》载:“阖闾葬虎丘,十万人治葬,经三日,金精化为白虎,蹲其上,因号虎丘。”

东晋时,司徒王珣与弟王珉于剑池东西各建有别墅,后舍宅为东西两寺,至今已有1600余年。

唐时,因避讳于太祖“李虎”,改名为“武丘”。

北宋至道中,知州事魏庠奏改虎丘山寺为云岩禅寺。景祐四年(1037年)建“御书阁”于虎丘,藏御书300卷。南宋隆兴二年(1164年)建陈公楼于剑池两崖间,并置双井供寺僧饮水。绍兴元年至绍兴七年(1131~1137年)名儒尹和靖建祠,后又建“书院”、“水陆堂”、“千顷云阁”。

元末张士诚治苏州时,重凿环山溪,掘土筑为土城。

明代,虎丘山寺曾3次毁于火。崇祯十年(1637年),巡抚张国维捐俸重建山寺。

清康熙皇帝曾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二十八年(1689年)、三十八年(1699年)、四十二年(1703年)、四十四年(1705年)、四十六年(1707年)6次南巡到虎丘,建行宫“含辉山馆”、“万岁楼”和“御碑亭”,并于四十六年二月二十六日驻跸虎丘禅寺行宫。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僧祖通募集资金,对山寺大加整修,不但恢复了旧貌,还新增了不少建筑,计有景点200多处,屋宇5000多间,为虎丘山寺的全盛时期。乾隆皇帝也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二十二年(1757年)、二十七年(1762年)、三十年(1765年)、三十二年(1767年)、四十五年(1781年)、四十九年(1784年)6次巡游虎丘。

清咸丰十年(1860年),虎丘山除浮屠与二山门外,山寺建筑均毁于兵燹。此后,被毁建筑重加修葺。光绪十五年(1889年)在月驾轩遗址新建拥翠山庄。冷香阁新建于民国6年(1917年),三年告竣。阁前遍植红、绿梅700余株,赏梅时节,冷香袭人。民国7年(1918年)申时行祠在原石观音殿上重建。民国17年(1928年)钱大钧驻苏州时建通往虎丘的公路(俗称新马路),两年告竣。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保护虎丘山的名胜古迹。1953年春整修,同年6月对外开放。1955年新建放鹤亭、孙武亭、涌泉亭。1956年清理环山河道,并挖通二山门前的河道,形成内环山河;造海涌桥,修葺百步趋、

牛王庙(即赖债庙);疏通第三泉,砌石驳岸,重建雨花亭。1957年重修二山门,拆除陆公祠。1959年重建玉兰山房、通幽轩,同时修缮小武当与十八折;改建环山路,植大面积毛竹林,等等。

“文化大革命”期间,后周经幢被击碎,摩崖石刻“生公台”、“千人坐”遭厄运;乾隆年间的香樟木千手观音雕像被焚毁;致爽阁、冷香阁内的名人书画、楹联等被洗劫一空;石观音殿被拆除改为茶室。1979年后,虎丘山名胜古迹才又得到全面整修;小吴轩、冷香阁、生公讲台和枕石等先后重修和恢复旧观。

1983年立冬后,候鸟苍鹭每年从塞北飞来虎丘(次年清明返飞塞北),高峰时以万计数,为虎丘名胜增辉添彩。

1994年起,虎丘风景管理处于每年春季举办“艺术花会”;秋季举办“金秋虎丘庙会”,以其丰富多彩、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再现中断了数十年的庙会这一传统习俗,吸引中外游客。

自古以来,虎丘历来就是名闻天下的旅游胜地,为世称颂。《吴地记》云:“虎丘绝岩耸壑,茂林深篁,为江左丘壑之表。”“比入山,则泉石奇诡,应接不暇。”(卢熊《苏州府志》)历代名流栖居山中或游览题咏者不可胜数,向有“吴中第一名胜”之美称。

南朝吴兴太守褚渊过吴境,淹留数日,登览不足,乃叹曰:“昔之所称,多过其实,今睹虎丘,逾于所闻。”宋代大诗人苏东坡也曾说:“到苏州而不游虎丘,乃是憾事。”

虎丘是苏州市在国内外知名度最高的风景名胜区。其中被誉为中国第一斜塔的虎丘塔及元代建筑断梁殿,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3月26日,经省人民政府批复将虎丘山风景名胜区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8年,虎丘山风景区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

鸳鸯冢 原在虎丘山头山门内甬道旁。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建。民国20年(1931年)《吴县志附刊》载:“长洲蠡口人倪士义被诬冤死,妻子杨氏

即绝食七天身亡,合葬虎丘。官府闻奏朝廷便赐鸳鸯二字,故名鸳鸯冢。自洪杨劫后,只剩下不满三尺之石碣,上刻古鸳鸯冢,倒于蔓草之中。后经保墓会访悉,重新修筑,建造方亭以盖冢上。”50年代初,因开挖环山河,冢被毁,亭则移建于山之西南麓钱处士墓对面。

断梁殿 著名元代建筑断梁殿,俗称“二山门”。初建于唐,毁后重建于元至正四年(1338年)。明嘉靖年间重修。距今已有660余年。

断梁殿面阔3间,进深4架,飞檐翘角,黄墙黑瓦,外观古朴庄重。入殿仰望,可见中间主梁是用两根圆木拼接而成,结构特殊,故又名梁双殿。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工人智慧的结晶,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元代建筑在苏州甚少,这断梁殿就显得格外珍贵。殿内原有顾野王书“大吴胜壤”匾与康熙皇帝书“路接天阊”匾,惜均已毁失。现“大吴胜壤”匾由后人补书。殿北悬“含真藏古”匾,由现代学者梁漱溟书写。殿两侧原有频那、耶迦两位金刚的塑像,今已毁。殿后现仍完好地保存着元、明时期的大青石碑4座,分别为元代的《虎丘云岩禅寺修造记》和明代的《虎丘云岩禅寺重修记》、《苏郡虎丘寺塔重建记》、《敕赐藏经阁记》,它们是记载虎丘历史和云岩寺塔修建情况的重要文献。

憨憨泉 憨憨泉在断梁殿后上山路西侧。井栏上和井后壁都刻有“憨憨泉”3字,为宋代大书法家吕升卿所书。相传此井为梁代天监中神僧[左面右含][ 左面右含]尊者从宝华山来到虎丘时所凿,迄今已有1400多年。[左面右含][ 左面右含]尊者,也叫憨憨尊者,因而泉名憨憨。旧时寺僧多在此汲水,供庙中饮用和招待游客。游客如能喝上一杯憨憨泉水煮的虎丘白云茶,乃为人生一大快事。

试剑石 上山路东侧有一块大石,中间像用刀切开一样,分为两爿。一块石上刻着“试剑石”3字。相传春秋末年,吴国著名工匠干将、莫邪夫妇炼成雌雄宝剑,献给吴王阖闾。吴王挥剑一试,石即分为两半。

试剑石历来还有两种传说:一说秦始皇东巡,至虎丘,求阖闾剑。有虎当坟而踞,始皇以剑击之,不及,误中于石,遗迹犹存;一说秦始皇掘得吴王殉剑,试其锋利,砍石所致。

真娘墓 试剑石北不远处,在高出地面1米多的台基上,有一座四面石柱,构筑精致古朴的亭子耸立在上山路东侧。亭中壁立石碑,刻有乾隆年间海陵陈鐄题写的4个擘窠大字:“古真娘墓”。4根亭柱分前后镌2联。前一联为“香草美人邻,百代艳名齐小小;茅亭花影宿,一泓清味问憨憨。”后一联刻李祖年集《梦窗词》句:“半丘残日孤云,寒食相思陌上路;西山横黛瞰碧,青门频返月中魂。”相传真娘是苏州名妓。本是良家女子,不但花容月貌,而且能歌善舞,于琴棋书画之道亦无所不工。后因父母双亡,弱质无依,遂堕青楼;为守贞操,投环自尽。后人为她在虎丘营建坟墓,其上遍植花卉,名之“花冢”。冢畔一石,凿“香魂”二字。这一绝代红颜的悲剧,自唐以来就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纷纷到墓前凭吊,徘徊在花草芳踪之间,怜香惜玉之余,留下了大量题咏,花冢也随之名声远播。唐人诸诗中,以至德中举子谭彦良(谭铢)题一绝最为警世,令后人由是搁笔。诗曰:“武丘山下冢累累,是处松楸尽可悲。何事世人偏重色,真娘墓上独题诗。”经明末兵火洗劫后,真娘墓碑沦弃不知所在。清乾隆十年(1745年)春,海陵人陈鐄暂寓虎丘时曾仔细搜寻,终于在东山庙后、太傅祠前的溷厕中找到了真娘墓残碑。于是,陈鐄重修墓土,“葬残碑于穴中,树新碑于旧地,覆以小亭,俾之芳魂有所栖托”。民国初年,真娘墓又重加修葺。当时为一小亭,中有状似坟墓的大圆石,前立墓碑。1958年改为石柱木梁架卷棚歇山顶方亭,搬走圆石,移动墓碑,遂成现状。1956年曾被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剑池 《越绝书》云:“阖闾冢在虎丘,下池广六十步,水深一丈五尺。”剑池“两崖划开,中涵石泉,深不可测”,为吴中绝景。明王宾《虎丘山志》(成化年间抄本)等书记载,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曾书“虎丘剑池”4字,刻石于“别有洞天”圆洞门旁,后经风霜剥蚀,“虎丘”二字断落湮没。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新野马之骏令苏州名刻石家章仲玉照原样钩摹重刻,故后有“假虎丘,真剑池”之谚语。

剑池四周,石壁合抱,镇住一池绿波。水面上方一道石桥飞跨两岸峭壁。剑池终年不干,水质清澈甘洌。池呈狭长形,南稍宽北微窄。唐李秀卿称之为“天下第五泉”。

池东侧峭壁上刻有“风壑云泉”4个大字,结体宽博,笔致潇洒,相传为宋代书法家米芾所书,别具风格。崖左壁上有“剑池”两个篆体大字为元代书法家周伯琦手笔。字的左边用大篆镌刻高启的《阖闾墓》。诗曰:

水银为海接黄泉,一穴曾劳万卒穿。谩说深机防盗贼,难令枯骨化神仙。 空山虎去秋风后,废榭乌啼夜月边。地下应知无敌国,何须深葬剑三千。 明正德七年(1512年)正月,苏州大旱,剑池干涸见底。唐寅和刚刚辞官归隐的大学士王鏊同游虎丘,走到干涸的池底,看到一个三角形的幽深洞口,“可容数人入之,其中亦无所有,但垒石数层若横板而已”。这个池底洞穴当时即被认为是阖闾“幽宫”,苏州一时轰动,官府也赶到现场查勘,终因不得结果而草草收场。

1955年,苏州市政府为了抢修岌岌可危的云岩寺古塔,临时抽干了剑池池水,再一次暴露池底。当时,文管会的工作人员曾详细记录了戽水清淤、找到墓门的情况,但因考虑到云岩寺塔的安全,经请示中央文化部作出了不予发掘的指示。阖闾陵寝,再次沉入池中,仍为千古之谜。

关于剑池的成因,历来大致有3种说法。(1)《吴地记》曰:“阖闾葬其下,以扁诸、鱼肠等剑三千殉焉,故以剑池名。”说剑池是造墓时开凿而成。(2)《元和郡县志》曰:“秦皇凿山以求珍异,莫知所在。孙权穿之,亦无所得。其凿处,遂成深涧”。说剑池是盗墓者造成的。(3)朱长文曰:“剑池,盖古人淬剑之地。”“万丈澄潭扶两岸,削成奇壁自天开,龙泉一淬名因得,不待秦皇发冢来。”说剑池是大自然的杰作。

可中亭 过剑池“风壑云泉”刻石,循石阶而上,有一六角形小亭名“可中亭”。可中即恰好日中之意。坐亭中可观千人石诸景。“可中亭”石柱上有对联一副,曰:“顽石听经,禅心默契;名山埋剑,胜迹长留。”

双井桥 双井桥横跨剑池东西峭壁顶端。桥面上有两个井口状圆洞,俗称“双吊桶”。宋时,云岩禅寺里有数百僧人,日常用水要到剑池汲取。担水上山,登降甚劳。尤其在伏天,重担在肩,担水者莫不汗流浃背。南宋兴隆二年(1164

年),自天府易镇吴兴,来虎丘避暑的陈敷文目睹寺僧饮水的艰辛,萌生怜悯之心,捐资20万,跨两崖建楼剑池之上,为井干以便汲水(石梁则僧沾改为之),大大减轻了寺僧的负担,故名“陈公楼”。后历经变化,楼和井干已毁,只剩下这双井桥一座,游人可在此俯瞰剑池。

千人石 千人石在剑池外侧,是一块由南向北倾斜的平坦大盘石,宽度约有一二亩之大,呈紫绛色。相传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为他在虎丘山上营造陵墓。竣工后,夫差怕工匠们日后泄露机密,便以邀请曾参加筑墓的一千多工匠来到石上饮酒、看鹤舞之名,将他们全部杀死灭口。一时鲜血四处流淌,渗入石中,日久便渍成暗紫色的斑驳印痕,永不消褪。

千人石亦名“千人坐”。《吴郡图经续记》称:“涧侧有平石,可容千人,故谓之千人坐。”俗传因生公讲法得名。相传晋高僧竺道生曾在此讲经说法,其下有千人列坐听讲,为了纪念这一盛况,遂取名“千人坐”。另一种说法是生公传经一时几无听者。生公聚石为徒,照常讲经,终于使顽石都听得点头称是。“生公说法,顽石点头”之说即源于此。《桐桥倚棹录》引《十道四蕃志》曰:“生公讲经,人无信者,乃聚石为徒,与谈至理,石皆点头。”宋人杨备《千人坐诗》曰:“海上名山即虎丘,生公遗迹至今留。当年说法千人坐,曾见岩边石点头。千人石北的石壁上还有不少摩崖石刻。”“千人坐”3字系明代苏州知府胡缵宗所书。“生公讲台”4字为唐人李冰阳手笔。

二仙亭 二仙亭初建于宋代,重建于清嘉庆年间。因全用花岗岩建造,故又名“石亭”。亭高约5米。风格古朴厚重。亭枋上刻有双龙戏珠浮雕,斗拱四周雕有鹤鹿。亭内壁间嵌有两块石碑,分别刻有两位神仙的造像。一是吕洞宾,上镌《纯阳吕祖师自叙碑》;一是陈抟,上镌《希夷陈祖邻序》。两人都是赤脚大仙,线条流畅,神态飘逸,仙风道骨,宛然在目。相传陈抟和吕洞宾云游天下时,在虎丘相遇,二仙亭就是为了纪念这两位神仙而建造的。亭中石柱上刻有两副对联。前一联为:“梦中说梦原非梦;元里求元便是元”。后一联:“昔日岳阳曾显迹;今朝虎阜再留踪”。

第三泉 为一长方形水池,约有一丈多见方,嵌在石岩之间。岩壁上有“铁华岩”3个大字,为清人范承勋手书,取苏东坡诗“铁华秀岩壁”句意。其侧,镌有“第三泉”3字,为芝南书。宋绍熙年间,郡守沈揆在泉上跨水建“三泉亭”,后毁。明万历年间,申用懋再建三泉亭,又毁。现存方形小亭为民国14年(1925年)申振刚重建。相传泉名由陆羽品定,所以又名“陆羽井”。陆羽认为虎丘山泉清冽晶莹,味甜质厚,可与天下佳水比美。后来,他又在剑池西南凿了一口井名为天下第三泉(第一为镇江扬子江中冷泉,第二为无锡惠山石泉)。原来泉井上有汲水的石辘轳,后毁井亦湮塞。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僧如璧出资请人淘去井中泥石疏浚。明正德年间,长洲知县重修泉井,大学士王鏊作《复第三泉井记》。清代又两次重修。1955年,园林管理处对第三泉进行疏浚。在抽干池水清淤后发现四周石壁围成的这个深涧没有人工开掘的痕迹,全系自然天成,和剑池两壁人工斧凿的情况形成鲜明对照。但泉底却有一口青砖砌成的井。深2米。砖形狭长,同六朝砖相似。可见隋唐以前,可能就有此泉了。井旁有一个高约2米,阔约1米,人工开凿的石通道。通道口中叠满了能通过水的乱石,处于高位的第三泉通过石道注入剑池。对于虎丘山的水系来说,这里称得上是源头。

孙武子亭 孙武子亭为纪念春秋时期的大军事家孙武而建。相传孙武曾在此训练娘子军。孙武,字长卿,齐国乐安人。原是齐国田氏后裔,后赐姓孙,后人尊为孙子或孙武子。孙武怀着逃避战乱,寻求发展的目的来到吴国,经伍子胥的引荐,以兵法十三篇晋见吴王阖闾。吴王阖闾起用孙武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有功焉”。(《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当年孙武献给吴王的十三篇兵法,后世又称《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早,也是最杰出的兵书,受到国外军事家的高度推崇,现已有英、日、德、法、俄、捷等国文字译本,在世界上广为流传。据《吴县志》记载:“孙子祠在虎丘山浜内,祀吴将孙武子。清嘉庆十一年,孙星衍以一榭园改建。咸丰十年毁。”现亭为1955年重建。因园榭旧址不详,故改建现址。孙武子亭匾额和亭内碑刻上的题句均出自张爱萍之手。题句为“孙子兵法,克敌制胜。娇娘习武,佳话流传”。

大雄宝殿 千人石东,白莲池畔,有一条依山而建的石梯。石梯由53级石阶组成,俗呼“五十三参”。大雄宝殿高踞五十三参之上。清同治十年(1871年),由郡人陈德基在原天王殿旧址上建成。殿内供奉如来佛像,上悬“我佛慈

悲”匾,系苏州状元陆润庠所书。“文化大革命”期间,佛像、匾额均毁。1980年,大殿恢复。现东西墙上挂有十八罗汉画像。供奉的三尊佛像,分别是释迦牟尼像、迦叶尊者、阿难尊者。1995年3月对这三尊佛像进行全面整修装金,同时重雕了佛像下面的莲花座。三尊佛像贴金,共用金箔3000张,耗资22万元,于1995年4月竣工。

虎丘塔 虎丘塔原名云岩寺塔。据文献记载,南朝陈时虎丘山上已有塔,隋仁寿元年(601年)又曾在山上建塔。1956年修塔时发现之文物证明,现存之虎丘塔始建于五代周显德六年(959年),落成于北宋建隆二年(961年)。它是一座平面八角形、高7层的砖身木檐仿楼阁形宝塔,由内外两层塔壁构成。内外壁之间为回廊,内壁间为塔心室,建筑上称为套筒式结构。各层回廊顶均以叠涩砌作的砌体连接上下左右,从而大大增强了建筑物抗御外力的能力。虎丘塔从宋代建炎年间到清代咸丰十年(1860年)曾遭到7次大火,各层木檐早已烧毁,连顶部的塔刹也不知去向。由于塔刹失踪,它的原高度也无从知晓。现测高度为47.7米。历史上虎丘塔曾进行过多次大修,有案可查的就有4次,分别为元至正四年(1344年)、明永乐年间、宣德年间和崇祯十一年(1638年)。其中,崇祯十一年(1638年)的工程最大。由于第7层已毁于火灾,修理时不得不重建一层。当时,塔身已发生西北向倾斜,所以重建时故意把第7层的重心向东南方向移动了一点,以起纠偏作用。现在从外形上看,第7层的倾斜度要稍稍小于底下6层的原因就在于此。近三百年来,虎丘塔由于长期失修,险象丛生,每况愈下。1954年,底层的东西拱门突然裂开一个大洞。经测量,塔顶部中心到塔中心垂直线的距离已超过2米,塔身向东北倾斜。西北面外壁已沉陷尺余。各层回廊地面产生裂缝,高低不平。外壁壶门裂缝随处可见,最宽处达18厘米。虎丘塔已岌岌可危。1956年冬~1957年春,苏州市政府采取紧急措施,对虎丘塔进行了维修。按照“整旧如旧”的方针,这次大修采用铁箍喷浆的方法,对裂缝丛生的塔体进行加固。70年代后期,塔身的东北部内外墩碎裂,塔身倾斜加快,险情日趋严重。1981~1986年,苏州市对虎丘塔进行了第二次大修。这次大修采用“加固地基,补足基础,修缮塔体,恢复台基”的整修方案,以地基基础为中心。采用围柱及混凝土灌注的方法,有效地加固了塔基。竣工三年半时间跟踪测定,塔体的位移得到了控制。在建国后的两次大修过程中,虎丘塔内发现了大

批珍贵文物。价值较高的有唐代残碑,唐代和五代的钱币,五代、宋代的石函、经箱、铜佛、铜镜、越窑青瓷莲花碗。这些文物对了解当时的建筑、雕刻、丝织、陶瓷发展水平以及货币流通、宗教习俗和了解建塔情况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如莲花碗,瓷质细腻,光润如玉,造型逼真,是越窑中的精品,现已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楠木经箱,制作细腻和润,刻镌精工,用料讲究,图案设计优美,是宋代漆器中的上品。经历千年沧桑的云岩寺塔,在中国建筑史上有重大价值,是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1961年3月,国务院将它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拥翠山庄 清光绪十年(1884年)春,苏州状元洪钧与社会名流郑文焯集资数万在憨憨泉附近兴建一座山庄。先后构有抱瓮轩、问泉亭、灵澜精舍、送青簃诸胜并于各建筑之间缀植梅树、柳树、芭蕉、翠竹。因园建在山上,于是就题为“拥翠山庄”。光绪十一年(1885年)正月,拥翠山庄正式落成,杨岘之为之撰记,并刻成3块条石放置在灵澜精舍檐廊东边。光绪十三年(1887年),又增设了月驾轩。整个山庄和苏州私家园林的格局一致,四周设以封闭的围墙。山庄建成后,就作为虎丘胜迹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向游人开放。民国13年(1924年),在灵澜精舍之北,陆公祠原址重建送青簃。拥翠山庄于1959年进行全面整修,同时增建部分景点,小园面貌为之一新。“文化大革命”期间,拥翠山庄遭到严重破坏,室内陈设匾额对联被视为“四旧”,或拆卸丢弃,或付之一炬。园亦长期关闭。直到1983年,才重新开放。今全园保存完好,有堂构7,匾额6,对联5,石碑书条石16和古树名木银杏、桧柏4种4棵。拥翠山庄园门居南,门前石阶井然。门楣“拥翠山庄”用正楷书就。大门左右两壁墙上嵌有“龙、虎、豹、熊”行草大字石刻4方,苍劲有力,气势磅礴。相传为清咸丰八年(1858年)桂林陶茂森所书,并由他移置于此。据李根源《虎阜金石经眼录》所载,“龙、虎”两字为乾隆五十年(1785年)参议蒋之逵所书,原在五人墓东蒋参议祠内。园基为台地状,依山势分4个层次,逐层升高,总平面呈纵长方形。范围虽小,但由于每层台地的布局都不相同,景色十分优美。入山庄门,为园之第一层,地势最低。其间建有抱瓮轩,面阔3间。轩东花窗粉墙环绕,墙外即古憨憨泉。轩后有边门可通井台。井泉犹如一个盛水的瓮,故以抱瓮轩名。随山势而上,第二层园景为4角形问泉亭。亭敞3面,东南面对古憨憨泉,故因泉而置。内设石桌、石凳,可供小憩。壁置仿庐山瀑布挂屏及诗条石碑两块。亭柱悬对联一副:“雁

后为居士贞(曾从文徵明学书画)赁居,居去沦为败瓦颓垣。天启年间归吴江赵氏。清顺治初,遗民顾苓(文氏外甥)购得改筑,名云阳草堂。中有松风寝、照怀亭、倚竹山房诸胜,四方名士过虎丘者多来游赏。今已废。

塔影园 园本程秉义宅。几经兴废。清乾隆年间,蒋重光购得程氏废壤,建造别业。沈德潜《蒋氏塔影园记》称:“山之明丽秀错,园皆得而因之,名日塔影。山巅浮图,隐见林隙,故名。”俗称“蒋园”。南为山塘河,北临环山河,东濒东山浜。今山塘街845号。嘉庆二年(1797年),苏州知府任兆坰将此园改建为白公祠。道光五年(1825年),吴县知县万台重修。咸丰十年(1860年),祠遭兵燹而毁。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建李鸿章祠,园亦划归祠内,并更名为靖园。亭榭山石,荷池旱舫,花木幽雅,游虎丘者,常于此休息。辛亥革命后,李祠曾一度公开售票,任人游览,以资补贴,但终不免败落。苏州沦陷期间,日军驻此。又曾改作草席厂。抗日战争胜利后曾驻虎丘自卫队,后复赁于造纸厂。解放前夕,有安徽人士于此办淮上中学。解放后,学校易名为虎丘初级中学,后又改为市第二十八中学。现为市幼儿师范学校。塔影园旧有宝月廊、香草庐、浮苍阁、随鸥亭、思白堂、怀杜阁、万丈楼、仰芳楼等诸胜,年久失修而毁。50年代,门口尚存大石狮一对。内一小丘传为李鸿章衣冠冢。另有假山水榭,古木数株。“文化大革命”初,石狮尽被砸碎。1971年后陆续拆除西部假山及鸳鸯厅,填没水池西北隅,建造3幢教学大楼和操场,园貌大变。1983年,苏州市人民政府集资万元修葺殿堂,复其旧观,池浮塔影,犹存故园遗韵。塔影园巧选园址,倚山绕水,尤能借景虎丘,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今祠门、码头、门厅、回廊、大厅等建筑尚存,规制宏敞。大厅廊芜西侧,有砖刻“靖园”门额。水池残存。花木古树,点缀其间。园北楼阁临浜,塔影桥仍跨浜上。现已列为修复项目。

白公祠 在虎丘山浜。祀唐太子少傅居易。清嘉庆二年(1797年),任太守兆坰即蒋氏塔影园改建。中有思白堂,傍为怀杜阁、仰苏楼,供少陵、东坡栗主。又有万丈楼,在怀杜阁之东,供李青莲木主。疏泉叠石,花木郁然,为官府公余宴集并往来嘉客游览之所。钱大昕有代任守记,郡人吴庆孙书。别有园亭记,亦任撰。两碑俱嵌祠壁,道光五年(1825年)吴县知县万台重修。增葺慕李轩,联为黄时敏书,云:“祠分唐宋名贤,天为青莲留此席;节近春秋佳日,人来白

社揖先生。”并建临流杰阁,颜曰:“塔影山光”。临水3楹,额为嘉鱼陈鳣书,曰:“堤上留春”。联曰:“湖山今胜地,唐宋古诗坛。”董国华书。飨堂联曰:“香草遍吴宫,一代风流诗太守;芳尊分杜厦,比邻唐宋谪仙人。”万台书。又柱联曰:“唐代论诗人,李杜以还,惟有几篇新乐府;苏州怀刺史,湖山之曲,尚留三亩旧祠堂。”贺长龄书。祠毁于咸丰十年(1860年)兵燹。

张公祠 在绿水桥西,祀明巡抚都御史张国维。崇祯十二年(1639年)建。清乾隆十年(1745年),知府赵锡礼重修。国维字玉笥,东阳人。崇祯七年(1634年)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安庆等10府,宽厚得士大夫心。属郡灾伤,辄为请命。筑太湖、繁昌二城,建苏州七里石塘及平望内外塘、长洲至和等塘,修松江捍海堤。迁工部右侍郎,总理河道。明亡,他拥立南明鲁王,是鲁王政权的大学士。及清兵渡钱塘江,他投水殉国。比殁,吴人立祠今所,并建坊表。清任德成《张中丞祠》诗云:“义合勤民祀,忧劳感大夫。东南多疾苦,时事极踌躇。七载经头白,遗碑有泪摹。文襄先后美,我欲两贤图。”张公祠今已毁,原址现为苏州香料厂。

唐宋五贤祠 祀唐苏州刺史韦应扬、白居易、刘禹锡、长洲令王禹偁、寓贤苏轼。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长洲知县江盈科即平远堂建。《百城烟水》:“崇祯时有欲以故宦杂入五贤祠者,陈元素乃题一联云:‘朝烟夕霭,诸岚收万象之奇,公等文章俱在;雅调元衿,异代结千秋之契,谁堪俎豆其间?’其议始息。”1996年平远堂改建时将唐宋五贤祠移建于原千手观音殿内,并改名为“五贤堂”。

甫里先生祠 在虎丘下塘普济桥西,祀唐赠右补阙陆龟蒙。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其三十四世孙陆肇域捐资建。后葺敦本堂,祀其先。今已废。

五人祠 在山塘五人墓内,祀明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 汤文正公祠 在虎丘西原,祀清代江苏巡抚都御史汤斌。乾隆九年(1744年)建。《苏州府志》:“斌字孔伯,号潜庵,睢州人。顺治九年进士。康熙二十三年由内阁学士擢江苏巡抚,历有政绩。性淡泊,居官不以丝毫扰民。每食惟脱粟豆羹,民间呼为‘汤豆腐’。诏擢礼部尚书,掌詹事府事。去日,乞留者万

计。卒后,吴人建祠郡学西,肖像祀之。雍正十二年崇祀贤良祠。乾隆元年追谥文正。九年,郡人感其德,又建祠今所。”今已毁。

怡贤亲王祠 《桐桥倚棹录》:“在山塘。雍正八年建。今改为报恩寺。”现为粮食系统开办的虎丘饭店。

李侍郎祠 在白公桥。《桐桥倚棹录》载:“祀国朝平治江南刑部左侍郎李延龄。额曰:‘再活吴民’。清顺治二年安抚使黄家鼒至苏,为明监军杨文骢所杀。朝廷震怒,差都督李延龄、总兵土国宝露刃南下,文骢宵遁。迨剃发令下,福山副总鲁之璵首先倡拒,乡兵四起。国宝必欲屠城,而延龄知城西北居民稠密,且乱民多由胁从,不欲加兵。与国宝分阄二。阄俱写东南,国宝拈得,由盘门屠至饮马桥。延龄封刃不举,吴人遂德之,因塑像立祠,并为建坊。”祠今已废。

二、古桥

桐桥 在山塘街,跨山塘河支流,又名胜安桥。《桐桥倚棹录》:“明夏玑《重修胜安桥记》云:‘苏城西北虎丘山塘之半,有桥曰胜安,以木为之。南宋端平时里人金暹始易以石梁。明正统己未巡抚周文襄公忱,郡守况公钟重建,增广旧制。弘治己未(1499年)耆民周泽、郭鉴等募资重建。高加三尺,广十有六尺,并建亭于桥左。’《府志》谓建桥于咸淳四年,修于明崇祯十一年,再修于清嘉庆十年。‘桐’作‘洞’,并无‘胜安’之名,似咸淳四年以前无此桥矣,未免失考。或者为官绅修志,惮于采访,多匆促成书,而‘津梁’一门,尤无足重轻,故往往沿误,未可定也。清道光二十年同善堂重修时于桥旁得明弘治十二年重建碑,又宋治平元年里民金守暹同母王氏捐建碣,附镌‘嘉定四年里尼道景重修’字样,因建立年岁互相符合,名之曰:‘古胜安桥’,董国华记。‘金暹’当从宋碣作‘金守暹’。李其永《桐桥舟中得句》云:‘桥西七十里,不断往来波。千载蛾眉女,此中载得多。三春红烛夜,一片画船歌。自昔成风俗,流波奈若河?’”桐桥为拱形单孔石桥。1963年被拆除。桥堍原有观音阁今为民宅。

彩云桥 又名半塘桥,在山塘街半塘。《半塘小志》:“桥在半塘寺左,横跨山塘。北宋天禧四年增起旧址,建石桥,名曰彩云。”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重建。明嘉靖时重修。清初,桥南堍被毁,康熙二年(1663年)又重建。

赵执信《月夜过彩云桥》诗云:“湖山寂寞夜迢迢,霜信风中酒易消。还是秋来可怜月,照人独上彩云桥。”彩云桥于1955年改为木栏石板桥。1975年又改建为铁栏杆钢筋混凝土平板桥。

普济桥 在虎丘以东,原怡贤寺南,跨山塘河。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因建普济堂而得名。原为木板桥,明弘治七年(1494年)市民周方等募资改建为三孔拱形石级桥。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和道光二十年(1840年)分别重建。桥柱镌联:桥东为“东望鸿城,水绕山塘连七里;西瞻虎阜,云藏塔影立孤峰”,桥西为“北绕山塘,水泽往来通陆墓;南临路轨,云车咫尺到梁溪”。1986年,市政府拨款20万将普济桥落地大修,易以柱石,加固桥体,重砌桥栏,复其旧观。桥南西侧同善桥亦一并翻修。1987年元月竣工。同年,金阊区山塘办事处集资翻建山塘街道,不仅在路旁遍植花草树木,点缀假山,增砌花岗石条栏,还在普济桥西侧建紫藤长廊和烟水亭、木兰亭各一座。整修后的普济桥沿河堤岸整齐,路旁花木扶疏,河上舟楫往返,民居错落有致。行人站立桥头,或倚栏小憩,或驻足闲眺,近可览山塘美景,远可望青山塔影,好一派迷人的江南风光。

白公桥 即白塘桥。在普济桥侧。《姑苏志》:“唐刺史白居易建。”《府志》:“明万历三十二年重建。”徐士宏《里俗聊闻》:“白公桥、白姆桥俱白居易建。”白公桥1977年拆除,尚有遗址在普济桥北。

塔影桥 位于虎丘山南麓,海涌桥东侧,跨越环山溪,至今保存完好。为单孔石拱桥。桥洞形如半月,势若飞虹,所以又名虹桥。因在桥下可见虎丘塔影,故名塔影桥。桥顶两旁石栏刻“塔影桥”3个大字,苍劲有力。桥柱顶端有一对狮子,小巧玲珑。桥身为青石组成,呈青苔色,显得古朴凝重。桥两旁各有一副楹联。桥东楹联为“横波留塔影,跨岸接山光”。桥西为“路入香山社,人维春水舟”。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开发治理了山塘。清嘉庆二年(1797年),苏州太守任兆坰将塔影园改建为白公祠,以祭祀白公。《桐桥倚棹录》载:“白公祠,在虎丘山浜,祠有唐太子少傅白居易。”白公祠为当时游览胜地,文人墨客常集于此。嘉庆三年(1798年),白公祠门首的塔影桥建成后,游客可从桥北的虎丘山进入桥南的白公祠。塔影桥依山临水,塔影随波摇曳,人在桥上走,舟在水中行,如同一幅山水风情画,令人留连忘返。

青山桥 又名白云桥,位于普济桥西,跨山塘河支流。建于宋代,清同治五年(1866年)重修。为单孔石板石栏平桥。宽3.1米,长3.5米,跨度2.35米。陈基《青山桥即事》诗云:“两情如水水如环,柳外春桡数往还。招手渡头人不见,二分新月近青山。”

绿水桥 在青山桥旁。跨山塘河支流。明万历二年(1574年)重建,清嘉庆三年(1798年)和同治五年(1866年)重修。1985年又重修。为单孔石板石栏平桥。系青山桥之姐妹桥,合称青山绿水桥。任兆麟《过绿水桥》诗云:“花事晴暄绿水桥,画楼红袖倚吹箫。春风不管离人恨,依旧青青到柳条。”

斟酌桥 在虎丘。跨山塘河支流。原为木桥,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里人张相泰重建为石梁石板平桥。清嘉庆三年(1798年),苏州知府任兆坰重建。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同善堂重修桥栏为铁栏杆。1977年拓修。宽6.3米,长19.6米,跨度6.9米。张大纯《过斟酌桥诗》云:“斟酌桥头花草香,画船载酒醉斜阳。桥边水作鹅黄色,也逐笙歌过半塘。”汪懋麟诗云:“白公堤外水迢迢,吴女花船背橹摇。最爱桥名是斟酌,也须春酒变春潮。”

望山桥 又名便山桥,位于虎丘路北端虎丘山前。跨山塘河。相传唐代诗人白居易站在桥头观望虎丘山而得名。清同治三年(1864年)普济堂重修。民国24年(1935年)桥被拆除改建为水泥平桥。从此,游山的人毋须在望山桥畔下车过桥而直达二山门前。1977年又扩建为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花岗石栏,水泥桥面。宽10米,长20.8米,跨度6.7米。

西山庙桥 位于虎丘席场弄西侧,为单孔拱形石级桥,跨山塘河,因旁有西山庙,故名。清康熙九年(1670年)里人王廷台等人助建时称元庆桥。宽2.75米,长20.8米,跨度6.7米。东面的桥联为“跨水虹梁新结构,合流虎丘花濛泪”。

万点桥 在虎丘山寺西,又名“范店桥”。旧以木为之,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重建时始易以石梁。现为花岗石板桥,宽2.6米,长4.2米。单孔,跨度3米。

钱处士墓 位于虎丘山西麓,现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古时称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为处士。《荀子》一书中称:“古之所谓处士者,德盛者也。”钱处士名近仁,清代长洲人(今属苏州)。父母早丧,生活贫苦,寄食皮匠家,遂习其业,人称“补履先生”。他性“朴纳,不妄取一钱”。业余读遍经史子集,九流百家,尤致力于《孝经》、《论语》。年76而殁。无子。“由郡中士大夫谋葬今所。”短碣上的“钱处士墓”4字,为当时江苏按察汪志尹题。安葬之日,送葬者数百人。顾日新写了《皮工钱处士》的长诗来纪念他,其中“生乏高轩过,骏骨殁始觉”句,既是对钱的赞扬,也可以说是对当时封建社会埋没人才现象的抨击。

史金奎、顾士杰义士墓 在虎丘山南麓。民国15年(1926年)4月5日晚,闾邱坊叶汝霖家发生火灾,城北区“同安龙社”义务救火员史金奎在火场奋勇扑救,因被烧断的电线触及,不幸身亡。民国27年(1938年)1月22日下午,高师巷许博明家发生火灾,北区救火会会员(接驾桥吴三珍肉店老板)顾士杰奋勇参加扑救,跌入砂皮巷西口三条桥河中,此时桥堍驳岸突然崩塌,压在顾腹部,致使其内脏破裂,抢救无效死亡。为表彰救火会会员赴汤蹈火、救灾恤邻之功绩,人们将上述两位救火义士先后葬于虎丘南麓翠荇山庄救火联合会公墓。1994年5月,公安部消防局局长刘式浦将军来虎丘视察,叮嘱武警苏州市消防支队为长眠于此的史金奎、顾士杰义士重修陵园。经多方筹划,消防支队于1996年5月投资10万元,修葺冢墓;再立顾士杰铭碑及史义士纪念塔;筑铁栅,修门楼;植龙柏,种绿草,将义士陵园修整一新,“足以日月争光,岗陵并寿”(《义士陵园修建记》)。

四、遗址

新庄遗址 在新庄村。1983年10月发现,由苏州博物馆发掘清理。原为一土墩,周围地势平坦。地表已被建筑施工扰乱。地层内涵比较单纯,上层为黄褐土扰乱层,中层为灰褐土层,下层为深灰土层。中、下层出土遗物类同。发现水井3口、灰坑2个、烧窑1座。水井全系土井,略近圆形。1号井壁用芦苇编织加固,3号井壁以木桩加固,以防井壁崩塌。灰坑均呈不规则圆形。1号坑满贮

碎陶片。烧窑断面呈椭圆形,前端尚存烟道一截,略向前倾。窑底有厚8~10厘米的灰烬,伴黑衣陶、灰陶和印纹硬陶碎片。

出土遗物以泥质黑衣陶为主,次为泥质灰陶、印纹硬陶、夹砂陶和原始青瓷器。器形有釜、鼎、豆、甑、瓿、罐、盆、盘、杯、壶、碗和角状器等。纹饰除弦纹、方格纹、麻布纹外,还有圆圈纹、云雷纹和变形S纹等仿铜器纹饰。此外还出土石器、榫卯木构件、木锸等生产工具。从遗迹遗物分析,这里可能是东周时期一处以制陶业为主的村落遗址。

五、寺庙庵堂

虎丘山寺 原为晋司徒王珣及其弟司空珉之别墅,咸和二年(327年)舍建,即剑池分东西二寺。唐避讳改名武丘报恩寺。会昌间毁。后合为一。宋至道中,知州事魏庠奏改为云岩禅寺。元至元四年(1338年)修。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毁于火。永乐初建。宣德八年(1433年)复火。正统二年(1437年)重建,十年(1445年)敕赐藏经。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敕赐藏经。崇祯二年(1629年)毁,十一年(1638年)重建。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重修,并赐额“云岩禅寺”。乾隆十五年(1629年),僧祖通募修。

寿圣教寺 在山塘街半塘,晋道生法师诵《法华经》处,俗称半塘寺。东晋义熙十一年(415年)建,号法华院。宋治平中赐今额。绍兴七年(1137年)重建。元至正年间,建千佛阁、毗卢阁。僧继善血书《华严经》藏其中。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僧南宗重建大雄宝殿、四天王殿、西方殿、演法堂、集僧堂。崇祯十六年(1643年)修。清康熙初,布政使佟彭年重修。寻毁。四十七年(1708年),钦门殷氏倡建大雄宝殿,并书额。殿壁刻置涂金八十八佛像。道光十八年(1838年),僧敏康募修。

半塘寺曾是山塘地区最大最古的寺院之一,但经咸丰十年(1860年)战火后,佛殿毁损,香火衰落,到民国初年,仅剩龙寿山房这一别院,不少屋宇多为寄厝棺材之所,和尚亦寥寥数人。苏州末代探花吴荫培游虎丘,途经半塘,必停泊上岸到龙寿山房关心血经保存情况。他目睹寺院内一派凄凉境况,唯恐血经散

佚或遭火厄,于是捐资建造经幢。经幢分铁石两套,先把血经置铁幢内,再将铁幢放到石幢中。

民国26年(1937年)日军侵华,时局混乱。当时龙寿山房当家和尚通性,深知血经乃稀世之宝,来之不易,传之维艰,决不能让它落入敌人之手。于是他暗暗用布帛把血经层层包好,藏匿在寿材中,并钉上棺板,再把它移人许多寄厝棺材的夹弄里。

日军对血经觊觎已久。起初,通性还受到礼遇,但当诱骗不出藏血经的秘密后日军就大为恼火,把他关入狱中,并多次严刑拷问,但通性和尚不为利诱,不怕威逼,决心舍身护经。他被日军关押了两个多月,出狱时已遍体鳞伤,气息奄奄。抗战胜利后,通性把血经从棺材里取出,每逢久雨天晴,便把它放在阳光下轻轻翻晒,以防霉变虫蛀。1949年,通性因旧伤复发,过早去世。解放后,这部弥足珍贵、历尽劫难的血经由通性的家人无偿捐献给人民政府。现被苏州佛教协会妥善收藏于西园寺内。

半塘寺最后一座殿宇于1967年被拆。旧址现为兴佳电工合金厂。残存供桌1张还遗留在该厂车间内。

报恩寺 在普济桥东。《苏州府志》云:“国朝(清朝)雍正十一年,郡人请为怡贤亲王立祠。敕改建寺,命赐紫僧超源住持,名怡贤寺。乾隆十一年诏赐今额。”俗称王宫。现为粮食系统办的虎丘饭店。

小普陀寺 即兴福庵,在西山庙西。文肇祉《虎丘山记》载:“有三佛像,宋嘉泰二年善士吴净心造。清雍正九年僧体仁重建。中奉石观音,始易今名。道光十七年僧定慧募建大殿及照厅等处,并铸巨钟重千余斤有奇。定慧自撰碑文。吴昶有《中兴记》。”今已毁。

东山庙 即古短簿祠,在东山浜,祀晋司徒王珣。珣尝与弟司空珉舍别墅为寺,故居民立庙祀为土神。唐陆东之书碑。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里人任德章等移建今所。王宾云:“东山庙即短簿祠,自山之东抵郡城西北居民祀之。”“珣初为桓温主簿,封东亭侯。”旧址今已改建为万景山庄。

西山庙 在西山庙桥北堍,祀晋司空王珉。宋崇宁二年(1103年)建。王宾云:“此盖东西寺也。今庙存而寺易。元时每当元夕,两庙张灯设馔,箫鼓喧阗,游人杂沓。寺之山径,节节有灯。往来之人,或以鼓乐相随,竞相为乐,乃踵宋时故事也。今两庙时有居民于此酬愿赛神,优伶箫鼓,香烟颇盛。”今已毁。

梅林庙 在金星村。建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雄伟壮观,是郊区较大的庙宇之一。大殿正中供奉梅林土地。1958年,戏楼、正山门和围墙被拆,一抱粗的银杏树被砍,后改为大队部和学校。1969年,庙被全部拆毁,改建为大队大会堂。

花神浜花神庙 在现虎丘村7队花神浜。有房屋6间(3间2进),占地2亩。《桐桥倚棹录》载:“桐桥内花神庙祀司花神像。神姓李,冥封永南王。傍列十二花神。明洪武中建,为园客赛愿之地。岁凡二月十二百花生日,笙歌酬答,各极其盛。尤维熊《花神庙》诗云:‘花神庙里赛花神,未到花时花事新。不时此中偏放早,布金地暖易为春。’又朱绶诗云:‘翠羽明珰想象中,寺门春到几花红。灵旗夜卷收灯雨,宝幔晨飘斗草风。信有华鬘开佛地,纵教兜率署仙宫。黄莺紫燕纷来往,看取钗光绕艳丛。”’庙门前原有两棵古榉树,高十丈有余,枝繁叶茂,推算树龄已在三百年以上。1960年,虎丘公社为渔民陆上定居发展运输事业需要,砍去1棵,用来建造虎丘公社运输站的一号轮船。1962年,虎丘大队又将另一棵砍掉,用于制作船橹。庙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拆毁。

虎丘山花神庙 在虎丘山聚星楼旁,一名罗浮别墅。乾隆四十九年(1764年),织造四德、知府胡世铨即梅花楼址建,徐嵩记。《花神庙记》:“乾隆庚子春高宗南巡,台使者檄取唐花备进,吴市莫测其术。郡人陈维秀善植花木,得众卉性,乃仿燕京窨窖熏花法为之,花乃大盛。甲辰岁翠华六幸江南,进唐花如前例。繁葩异艳,四时花果,靡不争奇吐馥,群效灵于一个月前,以奉宸游。郡人神之,乃度地立庙,连楹曲廊,有庭有堂,并莳杂花,荫以秀石,今为都人士游观之胜。”今已毁。

新塘桥花神庙 坐落在今虎丘乡新塘桥南堍,内供花神和猛将。旧时每逢农历二月十二日百花生日,花农在自己茶花树上结红布并去庙内烧香,庆贺百花生日。庙毁于60年代。

西山庙桥花神庙 位于虎丘西山庙桥南堍,与西山庙隔河相望。创始于乾隆年间,光绪十九年(1893年)重修。为3间2进砖木结构平房。前后两进间有厢房连接,中间为一天井。第二进庙堂正中原有塑像1尊,两旁墙上绘有12花神。前面照墙边原有天后庙1间,为渔民烧香之所,解放后被毁。

民国23年(1934年),花神庙的前进为叶浜乡乡公所。民国36年(1947年)为叶望乡乡公所。解放初期曾办过敦仁小学。1956年为虎丘乡政府所在地。长青乡建乡后,花神庙改作长青农具厂,后又成为镜片厂生产车间。庙后朝北外墙上原有八仙花岗石浮雕8块,现被保存在苏州市市区文物管理所(双塔公园内)。自镜片厂搬迁后,花神庙一直空关,破败不堪。

水仙庙 原址在今苏站村5组。8间2厢。建在十字洋殳家庄河旁。建期无考。毁于1969年。

龙华寺 在今茶花村。据传建于唐代,为天坛一老和尚来此募建。原规模宏大,从普济堂至莲花桥一带都属龙华寺。后改为龙华庵。《虎阜志》:“龙华庵,引善桥南。”解放后尚存3间2厢,中塑花神像。尼姑慧彻主持。毁于“文化大革命”中。

静心庵 原址在今苏站村5组。5间2厢。建于民国17年(1928年)。1958年被拆毁。

拈花庵 原址在今苏站村10组。5间。建期不详。毁于1969年。 度凡庵 原址在今苏站村4组。建期不详。清同治元年(1862年),有信徒送过匾额。后为商贾云集之地。1969年被拆毁。

白衣庵 原址在今金光村1组。10间。建于民国19年(1930年)。1969年被拆毁。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s3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