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学 - 讲义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5-15 11:4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课程概貌 一、《中央银行学》课程的性质

1、是金融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课。

2、是与其它金融专业主干课配套的专业课。

3、是宏观经济学的分支,属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范畴。 二、《中央银行学》课程的研究对象

1、研究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中央银行的起源,发展,性质,职能。 2、 研究中央银行的运行机制及其调节宏观经济的一般原理和规律。 3、 研究如何完善我国的中央银行制度,使其更好的发挥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的职能,尽快建设成为我国“真正的中央银行”

三、学习《中央银行学》的目的与任务

1、系统的掌握现代中央银行的基本理论,业务管理以及调节宏观经济的基本方法。 2、培养从事中央银行工作的实际业务能力。

3、培养分析和解决我国中央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中的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学习《中央银行学》的方法

1、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回顾历史,分析现实,预测未来。

2、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既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吸收现代《中央银行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分析研究我国中央银行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中所面临的理论和实际问题。 3、对比研究的方法。“洋为中用”,借鉴外国中央银行的操作经验,吸收外国中央银行有益的地方,探讨我国中央银行的制度建设,运行机制,调控和管理方法。 五、《中央银行学》的内容简介

《中央银行学》共有三个单元,11章。

1、一单元有四章,主要讲述中央银行的产生与发展,性质与职能,类型与结构,相对独立性。

2、二单元有四章,主要讲述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包括货币政策概述,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中间目标。

3、四单元有三章,主要讲述中央银行的服务职能,包括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会计与统计业务,对外金融关系协调与服务。 六、《中央银行学》的学习要求与学习对象

1、在学习《中央银行学》之前应先学过《货币银行学》,《西方经济学》,《国际金融学》等基本课程。 2、要学好《中央银行学》,必须理论联系我国金融实际,紧密结合我国金融改革与发展来思考和理解相关内容。 3、《中央银行学》的学习对象广泛,因为中央银行是金融和经济的核心,各类财经人才都应学好她。

第一章 中央银行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第一章的学习主要要求同学们了解中央银行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和主要背景与原因,深刻认识到中央银行是商品货币经济,信用制度以及金融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全面把握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单独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客观必然性。 知识要点

1、中央银行制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2、中央银行制度发展的三个阶段与原因。 3、早期和现代中央银行的特征。

4、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发展的背景与基础。

1

5、中国人民银行的建立与发展过程。

6、中国人民银行专门或单独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历史必然性 一、中央银行制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总的来讲,中央银行是在资本主义银行制度发展过程中,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与商品货币经济的高度发达程度相适应,从商业银行中独立出来的一种特殊的金融机构。具体地说:其历史必然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统一货币发行的客观需要。 2、统一票据交换的客观需要。 3、最后贷款人的客观需要。

4、加强金融监督与管理的客观需要。 5、代理国库和政府融资的主观需要。

总之,我认为中央银行制度的建立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是主客观原因结合的一种交易的结果,当然这种交易也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下面我用一个简图加以说明:

(图一.1)中央银行是政府与商业银行交易的产物 政 府 (1)为了解决财政亏空; (2)通过央行调控经济; (3)通过央行监管金融业; (4)通过央行发行货币、 维护支付稳定; (5)通过央行协调对外金融关系等。 将货币发行等特权 交给商业银行 交 换 商业银行承诺并履行为政府提供融资便利,尽力协调解决财政亏空等职责。 商 业 银 行 (1)资本实力雄厚; (2)社会信誉卓著; (3)与政府有特殊关系(股份关系、人事关系等); 二、中央银行制度建立与发展的两个途径与三个阶段 (一) 中央银行建立的两个途径

1、通过缓慢的演变过程:由商业银行慢慢的演变成为中央银行(1913年以前)。 2、通过立法:由法律规定建立一家银行作为一国中央银行。 (二) 中央银行制度发展的三个阶段

(图一.2)中央银行制度建立与发展的三个阶段的代表

国家及其主要背景与原因 阶段 第 一 个 阶 段 第 二 个 阶 段 第 三 个 阶

时 期 代 表 国 家 1694年英格兰银行 1800年法兰西银行 1814年荷兰银行 1875年德意志银行 1882年日本银行 1913年“美联储”成立 1924年澳大利亚中央银行建立 1928年,旧中国国民政府中央银行建立 1935年印度、加拿大、阿根廷中央银行建立 主要背景与原因 (1)这些国家是世界上商品货币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中央银行也建立最早。 (2)客观上主要是本国经济金融发展的必然产物。 (3)政府融资便利的需要。 (1)一战后,国际性经济、金融恐慌严重; (2)1920年布鲁塞尔国际性经济、金融会议要求; (3)国际金融势力的推动。 1694年到 1913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近十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1947年多数尼加中央银行建立; (1)民族独立,国家独立的要求; 1948年新中国、巴基斯坦中央银(2)经济、金融独立的要求; 行建立; (3)借鉴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成功1949年伊拉克中央银行建立。 的经验,借鉴发达国家的金融2

段 发展之模式。 三、早期和现代中央银行的特征

首先,我们应知道早期和现代中央银行阶段划分的标准。按照国际惯例,我们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金融危机作为时间段,在这之前称为早期,在这之后称为现代。 (一) 早期中央银行制度的特征 1、自然的发展与演变。

2、逐步拥有到全部垄断货币发行权。 3、兼营商业银行业务。

4、不完全具备调节与控制金融市场的能力。 5、一般多是私人股份或公私合股的银行。 (二) 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特征 1、呈现出“国有化”的趋势。(这里还应深入研究中央银行“国有化”趋势的表现与原因) 2、中央银行逐步成为国家宏观调控与监督管理的重要工具。

3、通过立法明确与规范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与监督管理的目的与任务。 4、世界各国中央银行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合作逐步加强。 5、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与监督管理能力大大提高。

四、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发展的背景与基础

1、针对“29——33”年的世界性经济金融危机,国家干预与调控职能逐步加强,中央银行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大大提高,中央银行的作用开始显现并引起重视。301040024

2、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为金融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央银行制度的发展与变化提供了充分与坚实的物质基础。

3、金融业空前发展,金融机构多样化,金融商品日趋丰富多彩,金融资产种类和数量空前增多,商业银行由简单的信用中介变成了万能垄断者。

4、信用货币制度的建立和推广,使极具弹性的信用货币(存款货币)取代了传统的硬币和银行卷(代用货币)等实物货币,使货币不再仅仅是流通中的支付工具,而成为了货币政策的调节工具。 5、“KEYNES revlution”后,宏观经济学应运而生,中央银行宏观控制与监督管理职能特别是制定执行货币政策的职能逐步推广和加强。 5,Keynes革命及其简单评价: (1) Keynes革命的主要内容:

A,Keynes第一次提出了灵活偏好理论,提出了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问题,明确指出货币需求与利率成反比,这为其管制通货论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中央银行运用利率,货币供应量等调控宏观经济职能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B,Keynes推翻了资本主义经济是充分就业,均衡经济的传统说教,认为在资本主义国家,非充分就业才是常态,而充分就业只是列外.

C,Keynes在理论上革了“萨伊定律”的命,从根本上摒弃了供给自创需求的传统理论,首次提出了有效需求理论.

D,Keynes在政策上彻底摈弃了通过市场的自动调节可以实现充分就业均衡的传统教条,主张国家干预. E,Keynes在具体的政策运用上提出了廉价的货币政策与赤字的财政政策. (2),对Keynes革命的评价:

AEYNES革命爆发后,曾经引起了经济金融理论界的强烈反响,许多经济学家指责其理论建立在心理分析的基础上,是不科学的、是牢固的,直到二十世纪初将心理分析运用于经济理论与实证分析中的经济学家获得若倍尔经济学奖才得到全世界的公开认同与推崇;与Keynes对立的古典经济金融学家们认为应强调市场的自平衡作用、认为市场调节是治本的、是长期有效的,认为政府的宏观调节是治标的、是短期的,Keynes为此反驳到“就从长期来看,我们都会死去。”正是由于Keynes据理力争、力排众议,由于Keynes

3

学生们和追随者们不断努力、勇于创新(LiqudityGup),宏观经济理论与宏观调控政策才得以产生和建立了起来。

B,Keynes与传统的经济学家们相比,对资本主义经济采取了比较实际和现实的态度与政策,他首先肯定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可避免,着力分析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寻求调控的手段,其目的虽然是为了拯救资本主义世界,但他在分析与研究过程中所提出的某些具体概念,观念和方法,触及到了某些重要的实际经济问题,设想的一些调控手段与政策是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

C,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如何应对市场失衡,社会总需求不足;如何加强与改善国家的宏观调控,协调配合好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如何提高宏观调控效果,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等都是值得我们在学习Keynes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加以研究和创新的. 五、中国人民银行的成立及其发展与变化 (一) 中国人民银行的成立

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于己1947年11月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筹备处”。1948年12月1日,在原解放区的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同时发行了中国人民银行钞票。1949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迁入北平,各解放区银行先后改为中国人民银行的分行。 (二)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以来的主要历程与发展变化

(图一.3)人民银行成立以来金融改革与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 阶段名称 新民主主义金融体系建立时期 “大一统”的计划金融体制时期 大概时间界限 1948.12.1 至 1956 1956年 至 1979年 主要工作及改革与发展的主要内容 (1)统一人民币发行,发行新版人民币; (2)取消在华外资银行特权(仅保留汇丰与渣打); (3)清理整顿私营、官僚金融业; (4)建立新中国、新民主主义金融体系。 (1)“大财政、小金融”体制时期; (2)金融业仅是财政的会计与出纳; (3)信用形式单一,银行功能狭窄;金融市场几乎不存在。 (5) 在“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邓小平)的指示下开始了金融改革; (2)1979年2月、3月、4月,人保、农行、中行及外管局从人民银行独立出动; (3)1982年12月投资银行成立,1983年1月建行独立,1984年人工两行分家。 (1)建立“专业银行体制”、发展业务,扩充机构; (2)开始企业化经营和承包试点; (3)组建地方,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 (4)人民银行开始履行央行职能,但问题较多; (5)发展并扩大了金融市场。 (1)建立“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体制; (2)深化商业银行改革; (3)清理整顿金融秩序; (4)转换和强化人民银行的中央银行职能; (5)规范和整顿金融市场。 金融业改革与发展的初始时期 1979年 至 1984年 中央银行专业银行体制时期 1984年 至 1994年 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体制时期 1994年至2003年 补充:2003年以来:(1)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人民银行的中央银行职能发生了许多变化;(2)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银行业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人民银行负责金融稳定;(3)人民银行的职能概述为“一个强化、一个转变、两个增加”;(4),人民银行越来越走向国民经济的正中央,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日趋重要。

六、中国人民银行单独形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客观必要性。

4

1984年1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工商银行分家,工商银行从人民银行中独立出去,人民银行单独行使我国中央银行职能,这一银行制度的改革与变化是有其客观必要性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逐步发展的客观要求。 2、加强宏观控制和搞活微观经济的客观要求。 3、建立和健全我国金融体制的客观要求。

4、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金融市场的客观要求。 5、建立和发展对外经济金融关系的客观要求。 本章小结

这一章主要讲述了中央银行制度产生与发展的基本历史过程。最初的中央银行首先是政府的银行和发行的银行,后来才逐级发展成为银行的银行。而且最初的中央银行制度是很不完善的,如一般都兼营商业银行业务,一般都是私人股份银行,一般都没有垄断货币发行权等。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后,中央银行制度得以不断发展和完善,出现了“国有化”趋势,专门从事中央银行职能;具中银行业的存款准备金;普遍推行公开市场业务;逐级成为国家调控宏观经济和监督管理金融业的主要工具等。从中央银行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中央银行制度建立和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主要是:商品经济和信用制度的发展;新的货币制度的建立;国家干预和调控宏观经济理论的出现。总之,商品经济和信用制度的发展呼唤中央银行的产生,而中央银行的产生与发展又极大地推动着商品经济和信用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我国的中央银行制度也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不断完善的历史过程。近二十年的实践证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在今后我国市场经济的建设发展过程中,我们还必须强化和完善我国人民银行的中央银行职能,使其尽快发展成为真正的中央银行。 自测题

1、试论中央银行产生和发展的客观经济基础。 2、比较早期和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异同。 3、为什么中央银行要收归国有?

4、为什么中央银行不能兼营商业银行业务?

5、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前后在业务,性质,职能,特征等方面的异同? 6、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客观必要性? 7、请你谈谈今后中央银行制度发展与变化的趋势。 第二章 中央银行的性质与职能 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讲述中央银行的性质与基本职能。通过对这一章的学习要求同学们在理解中央银行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把握中央银行的宗旨,中央银行的基本特征;重点分析我国中央银行在行使其职能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重点研究我国中央银行职能转换与强化的方向与措施。 知识要点

1、中央银行的性质及其表现。 2、中央银行的宗旨。

3、中央银行的基本特征。

4、中国人民银行的性质,宗旨,职能。

5、中国人民银行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6、中国人民银行职能转换与强化的方向与措施。 一、中央银行的性质及其表现

1、中央银行的性质是由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决定的,并随着中央银行制度的发展而改变的。

2、中央银行是一国金融体系的核心;中央银行是一国货币信用制度的枢纽;中央银行是高于普通银行和其它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特殊法人。 3、中央银行的性质表现在:

(1)中央银行具有发行货币的特权,其它银行和金融机构则没有这种权力; (2)中央银行是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工具(通过制定执行货币政策来完成);

5

(3)中央银行是管理国家金融事业的机关(通过监督管理金融业来体现);

(4)中央银行是一国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银行(通过主持清算事宜和充当最后贷款人来体现)。 二、中央银行的宗旨

1、中央银行的性质决定了中央银行的宗旨,学习中央银行的宗旨就是为了把握中央银行制度建立的初衷与目的。 2、一般来讲,中央银行的宗旨包括以下几点:

(1)创造货币及信用流通工具,满足生产和流通的客观需要; (2)调节货币流通,稳定市场,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3)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

(4)监督管理金融机构及金融业务活动,稳定金融市场,防范与化解金融危机;

(5)代表国家政府参与国际金融活动,协调对外金融关系,监督管理一切涉外金融活动。 三、中央银行的基本特征

1、中央银行的性质与宗旨决定了中央银行的业务特征,这些特征也是相对与商业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而言的,是发展变化的。

2、按照国际惯例,中央银行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点: (1)中央银行不能一赢利为目的;

(2)中央银行对其存款一般不支付利息; (3)中央银行不能兼营商业银行业务;

(4)中央银行的资产应具有最大的清偿性; (5)中央银行不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中央银行往往采取每样证券都买点的政策,美国政府发行的政府担保证券、各类商业证券尤其是住房贷款转化的私营企业债券已成为大多数亚洲国家中央银行追捧的对象,到2003年底,外国中央银行持有的美国债券余额高达1。126万亿美元,占美国经济总量的10%以上。有助于平衡美国不断膨胀的预算赤字并促使市场利率不断下降。)

(6)中央银行既独立于政府又受政府的制约。

3、为了方便同学们理解和把握中央银行的特征,下面列表分析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异同。

(图二.1)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异同 名称 项目 相 同 点 中 央 银 行 商 业 银 行 1、都是一国经济、金融的主体; 2、都在一个经济、金融中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许多中央银行是由商业银行演变而来的; 4、许多中央银行的早期都兼营商业银行业务。 调控者、监管者 货币信用与金融业的核心 不能以盈利为目的 对其存款不支付利息 被调控者、被监管者 金融业的主体 要以盈利为目的 对其存款要支付利息 资产应是“三性”的最佳均衡 要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条件成熟时应是国内金融与国际金融对接的桥梁 与政府是“自主经营、依法纳税”关系 实行股份制 商业性运作 分支机构众多 创造派生存款 总裁由董事会聘请 不 同 点 资产应具有最大清偿性 不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 与政府是相对独立关系 资本主要归国家所有 政策性运作 分支机构有限适度 创造基础货币 总裁由国会、皇室或总统任命

6

四、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能

1、一般的老师和教材都讲中央银行的职能为: (1)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 (2)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

(3)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

(4)中央银行是监督管理金融业的银行;

2、我在这里换个角度来分析这一问题,我认为中央银行的职能为三方面:

(1)服务的职能:包括为政府服务如代理国库,参加参与国际金融机构与活动,对政府有条件的提供信用;和为金融机构服务如主持清算事宜和充当最后贷款人。

(2)调控的职能:包括垄断货币发行权,通过调控基础货币,管理货币流通;制定与执行货币政策,稳定物价;管理国际收支,稳定汇价等。

(3)监督的职能:包括监督管理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督管理成乡信用社;监督管理金融市场;提供支付服务等。

(图二.2)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与监督管理的异同 名称 项目 联 系 区 别 宏 观 调 控 1、政策目标的最终统一性; 2、政策措施的相互协调性; 3、信息资源的相互共享性; 4、控制管理的政策具有联系性。 1、功能划分的责任性不同; 2、制度安排具有相互独立性; 3、管理方法各自有其专业性; 4、控制管理的侧重点不同。 金融监督与管理

3、在学习和理解中央银行职能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并不是指中央银行的资本全部归国家政府所有。中央银行的资本构成有四种类型。 (2)中央银行作为发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银行的银行,监督管理的银行其职能是逐渐形成的且其职能重心也是发展变化的。

(3)中央银行作为政府的银行对政府的财政亏空不可能熟视无睹,一般都要想尽千方百计加以解决。但必须是有条件的,有限度的。下面对中央银行对财政借款和财政向中央银行透支这两种主要的政府与中央银行间的融资方式加以分析。

(图二.3)财政向中央银行借款与透支的异同 比较项目与内容 相 同 点 主动与被动 临时与计划 长期与短期 有契约与无契约 偿还与不偿还 会扩大与不会扩大AD 独立性强与不强 有限与无限 财政向央行借款 (1)都会增加财政收入; (2)都会扩大财政支出; (3)都有利于财政履行其职能; 中央银行主动; 有计划的; 短期的; 有契约; 要偿还; 一般不会扩大AD 独立性较强; 有限的; 财政主动; 临时性的; 中长期的; 无契约; 不偿还; 会扩大AD 独立性不强; 无限的; 7

财政向央行透支 不 同 点

经济发行与财政发行 符合与不符合国际惯例 经济发行; 符合国际惯例; 财政发行; 不符合国家惯例; 注:AD即(ALL Demand的缩写),指社会总需求。

五、中国人民银行的性质,宗旨,职能 (一) 中国人民银行的性质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一章总则第二条的规定,中国人民银行的性质为: 1、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

2、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 (二) 中国人民银行的宗旨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一章总则第三条和第五章第三十条的规定,中国人民银行的宗旨为: 1、保持货币贬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

2、依法对金融机构及其业务实施监督管理,维护金融业的合法稳健运行。 (三) 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能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一章总则第四条的规定,中国人民银行的只能为: 1、依法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 2、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

3、按照规定审批,监督管理金融机构。 4、按照规定监督管理金融市场。

5、发布有关金融监督管理和业务的命令和规章。 6、持有,管理,经营,国家外汇储备,黄金储备。 7、经理国库。

8、维护支付,清算系统的正常运行。

9、负责金融业的统计,调查,分析和预测。

10、作为国家的中央银行,从事有关的国际金融活动。 11、国务院规定的其它职责。

中国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可以依照本法第四章的有关规定从事金融业业务活动。 补充:

1, 新《中国人民银行法》,法条由原来的51条增加至53条,对25处进行了修改,其中增加4条,删除2条,

修改19条。

2, 新《中国人民银行法》对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责进行了重新调整,将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责调整为制定和执行

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和提供金融服务。

3, 将原《中国人民银行法》的11条职责调整为新《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的13项职责,增加了指导,部署

金融业反洗钱工作,负责反洗钱的资金监测;监督管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实施外汇管理,监督管理银行间外汇市场;监督管理黄金市场等内容。 六、中国人民银行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人民银行自1984年专门从事我国中央银行职能以来,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渐提高,作用日渐显现,成就是非常明显的,也是大家有目共睹;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和我国金融改革的逐步深化,要建立健全我国真正的中央银行制度,我们还必须正视人民银行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中的各种问题,全面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 作为发行的银行存在的问题

1、高度的计划性与发行的分散性并存;

2、货币发行与信贷收支捆在一起,与国际收支捆在一起,使货币发行不能独立而成为弥补信贷收支和国际收支差额的手段。

(二) 作为政府的银行存在的问题

8

1、我国财政向人民银行透支的问题; 2、大量信贷资金财政化的问题;

3、基层金融机构为各级财政垫付资金的问题。 (三) 作为银行的银行存在的问题 1、再贷款功能异化的问题; 2、资金清算中的问题;

3、对准备金存款付利息的问题; (四) 作为监督管理的银行存在的问题 1、监督管理法律法规不健全的问题; 2、监督管理成本高,收益低的问题;

3、监督管理职能与宏观调控职能冲突的问题。 (五) 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

1、体制存在裂缝,人民银行的各项职能不能落实; 2、人民银行机构陪设,各种干预难以摆脱;

3、先天不足,人民银行干部素质不适应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要求; 4、人民银行的地位与作用未引起应有的重视;

5、人民银行行使中央银行职能时间太短,各种经验不足;

6、全社会综合配套改革不深入,改革中的矛盾没有及时协调解决。

七、关于人民银行职能的转换与强化 (一) 宏观控制与监督管理职能分离

1、人民银行专门从事宏观控制职能,搞好宏观控制,提高宏观调控的效果。

2、专门成立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从事银行业的监督与管理,提高银行业监督管理的效果。 (二) 关于人民银行职能的转换

1、人民银行总行掌握货币发行权,基础货币管理权,信用总量调控权和基准利率调节权,保证全国统一货币政策的贯彻执行,人民银行应以稳定货币作为首要任务并以此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2、人民银行各级分支机构作为总行派驻地方的机构应积极创造条件跨行政区域设置,并主要从事人民银行内部监督,横向头寸调剂,调查统计分析研究,经理国库和发行基金调拨,外行管理和联行清算。 (三) 关于人民银行职能的强化

1、搞好宏观调控与监督管理职能的分离工作,尽快进入角色,缩短分离后的不适应时间。 2、协调好人民银行与银行监督委员会的关系,全面推进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3、进一步强化人民银行的中央银行职能,提高人民银行的独立性。 4、加强人民银行自身队伍建设,提高人民银行干部素质。 5、加快外部环境的综合改革

(1)加快商业银行的综合改革进程;

(2)完善各类金融市场,规范金融市场秩序; (3)加快企业改革进程,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4)创造多种多样的融资工具,推进金融创新; (5)建立健全全社会信用体系,规范市场信用。 补充: 按照新〈〈中国人民银行法〉〉的规定,今后中国人民银行在履行职责方面最大的变化集中体现在“一个强化,一个转化和两个增加”。 1,“一个强化”就是强化了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有关方面的职责; 2,“一个转换”即由过去主要通过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设立审批,业务审批,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审查和日常监督管理等直接监督管理的职能转换为履行对金融业宏观调控和防范与化解系统性风险的智能,即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能;

9

3,“两个增加”即增加反洗钱和增加管理信贷征信业两项职能。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学习的是有关中央银行基本性质与职能的内容。中央银行是一国信用制度的枢纽,是一国金融体系的核心,她既独立于政府又受政府的制约,她在业务经营上不以赢利为目的;对其存款一般也不支付利息;在业务经营对象上她主要针对金融机构和政府机构,而不直接面对工商企业和个人,她的资产具有最大的清偿性;中央银行一般不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这些都是中央银行的基本特征。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能主要是四个方面:发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银行的银行,监督管理金融业的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她目前基本上体现了中央银行的一般特征,发挥了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能。但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必须不断强化我国中央银行的职能,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自测题

1、如何理解“中央银行是一国货币信用的枢纽”? 2、如何理解“中央银行是一国金融体系的核心”? 3、为什么中央银行不能以赢利为木的? 4、为什么中央银行一般不对其存款付息? 5、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有何差别?

6、财政向中央银行借款和透支有和异同?

7、人民银行宏观调控与金融监督管理分离的原因。 8、人民银行职能转换的方向和目的。

9、进一步强化人民银行中央银行只能的对策。

第三章 中央银行的类型与结构 本章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讲述几种典型的中央银行制度的形式和组织结构特征以及中央银行分支机构设置的基本原则。通过对本章的学习,要求同学们了解中央银行的主要类型与组织结构,把握中央银行机构设置的一般远则,重点探索我国中央银行机构设置中的主要问题及其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与对策。 知识要点

1、中央银行制度的基本类型; 2、中央银行的内部组织形式; 3、中央银行的内部机构设置;

4、中央银行分支机构设置的一般原则; 5、中国人民银行机构设置中的主要问题; 6、中国人民银行机构改革的方向与对策。

一、中央银行的基本类型

虽然目前世界各国基本上都实行中央银行制度,但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模式。归纳起来,大致有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准中央银行制度,跨国中央银行制度等四种类型。 (一) 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

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是指国家建立单独的中央银行机构,使之全面形势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制度。

1、一元式中央银行制度。指一国只设立一家统一的中央银行形势中央银行的权力和履行中央银行的全部职责,中央银行机构自身上下是统一的,机构设置一般采取总分行制,逐级垂直隶属。(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这种制度。如英国,日本,法国,印度等)

2、二元式中央银行制度。指中央银行体系由中央和地方两级相对独立的中央银行机构共同组成。中央级中央银行和地方级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方面是统一的,中央级中央银行是最高的金融决策机构,地方级中央银行要接受中央级中央银行的监督和指导。(美国,德国等)

10

(二) 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

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是指国家不单独设立专司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机构,而是由一家集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职能于一身的国家大银行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制度。(如早期的中央银行,1983年前的人民银行,1990年前的苏联和东欧国家的中央银行等。 (三) 准中央银行制度

准中央银行制度是指国家不设通常完整意义上的中央银行,而设立类似中央银行的金融管理机构执行部分中央银行的职能并授权若干商业银行也执行部分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制度。(如我国香港特区,新加坡等) (四) 跨国中央银行制度

跨国中央银行制度是指由若干国家联合组建一家中央银行,由这家中央银行在其成员国范围内行使部分或全部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制度。(如西非货币联盟区,中非货币联盟区,欧盟区等) 二、中央银行的内部组织形式

中央银行的内部组织形式主要是最高权利机构的组织形式依各国具体情况而别,大致有三类。

1、金融政策决策权和执行权集于一身,其最高权力机构是董事会或理事会,英,美等国的中央银行实行的即是这种组织形式;

2、金融政策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分设,各自行使权利,属于这一类组织形式的有日本,德国,意大利等国的中央银行。

3、金融政策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分设的同时,还设有监督机构,属于这类组织形式的有法国,比利时等国的中央银行。

尽管各国中央银行的最高组织形式有上述区别,当也有共同点:(1),中央银行的最高权利机构地位超然,权利很大尤其是中央银行的最高决策机构不仅可以独立的对全国金融政策行使决策权,而且权利很大,其成员任期很长其成员一般都由国会,皇室或总统任免。(2),中央银行总裁是核心人物,在中央银行执行乃至制定金融政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世界各国在选择中央银行总裁时一般要考虑两个条件:一是他必须同情或支持国家的政策,至少要保持超然的立场而不能是反对派;二是他必须精通金融理论与业务,在金融理论上有一定的造诣,在金融实业界有极高的威望。(3),中央银行最高权利机构的成员一般具有极广泛的代表性,除金融界的代表外,通常还有政府有关部门和工,农,商等部门的代表,有的国家还有工会组织和地区的代表。 三、中央银行内部机构的设置

1、中央银行理事会。中央银行理事会是中央银行内部最高权利机构,它是具体领导和管理中央银行工作的机关。中央银行理事会的组成一般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第一,理事会成员必须是本国公民;第二,在政府担任要职的人员不能参加理事会;第三,理事会成员应是某一方面的专家;第四,限制政府或总统直接任免理事的数量。这些原则体现一个中心即减少或避免政治干预,保证中央银行决策的科学与民主。

2、从中央银行发挥基本的职能作用出发设置内部机构。为此,世界各国中央银行普遍设立货币发行,外汇管理,调查统计,政策研究,银行和金融市场管理机构。

3、从中央银行注重调查研究,信息分析,统计和计划等工作特点出发设置内部机构。如在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内部的九个机构中就有五,六个机构直接或间接与调查研究,信息,计划,统计有关。

4、总行一级的内部机构设置较多,分工较细,掌握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与工作。因此,工作人员占全行人数的比重也大。如日本的中央银行日本银行设有18个局,室,拥有职工3000多人,占日本银行全部职工的40%多。 5、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活动和主要业务管理,通常设有专门的机构以保证这些工作的充分开展。如货币发行,贵金属管理,外汇管理,银行和金融市场的监督与管理等。

6、中央银行的分支机构内部组织部门比起总行来简单的多,人员也少。主要是因为重大的决策与政策都是总行作出的,许多业务活动也集中在总行。当然,实行联邦制的国家与实行集权制的国家相比,联邦制的国家中央银行分支机构的内部组织部门要复杂的多,权利也要大的多。

(图三.1)英国中央银行内部组织机构

英格兰银行总行

理事会 11

银常稽人国行 任核事库印 委委委委刷 委员员员员 员 会 会 会 会 会

政策与市场 金融机构和监督 业务和服务 金经政报 银注印货币 外 海 国 银 金 企融融济府行册刷 币 外 行 结 业构财统研债汇 际 税 部 部 部 市 领 监 和务计究券 场 域 督 机四、中央银行分支机构设置的基本原则构局 局 局 局 局 局 局 部 局 局 局 1、 按经济区划设置的原则。如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就是这样设置的。(图三.2)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组织机构图

联邦储备委员会

联邦咨询委员会

波士顿联邦 纽约联邦联邦公开市场 法律部 储备银行 储备银行 委员会

理事会办公室 费城联邦储 克利夫兰联 消费者及社会事务部 备银行 邦储备银行

秘书室

里士满联邦 圣路易斯联 银行监督管理部 储备银行 邦储备银行 货币金融政策主任

主任办公室

芝加哥联邦 堪萨斯城联 研究统计部

银行管理主任储备银行 邦储备银行

办公室 明尼阿波利斯 亚特兰大联 国际金融部 审计官办公室 联邦储备银行 邦储备银行 达拉斯联邦 旧金山联邦 联邦储备银行活数据分理部 储备银行 储备银行 动主任办公室

服务部

公司服务部 12

联邦储备银行业务

人事部

美国的中央银行——美国联邦储备局(美联储)与许多国家不同的是,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分散的中央银行。美联储由12个大区联储银行以及这些银行的分支机构组成,所有这些银行的运作都由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美联储董事局监管。美联储是根据《美国联邦储备法》于1913年12月成立的,主要是为了调节和改善困惑美国多年的周期性货币恐慌问题。为保护美联储免受短期政治压力的影响,同时又确保它能完成职责,美联储被设立为美国政府中一个独立的部门根据自己的赢利而不是由国会拨款来运作,其董事局成员的任期期限长,并且任期期限交错,由此而来将美联储受短期政治考虑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美联储的组织结构是根据《美国联帮储备法》按照不同地区在私营企业和政府部门之间,以及在银行、商人和社会公众之间分权的要求而形成的,主要包括联储银行、美联储董事局、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联邦顾问委员会以及3000多家商业银行。 (1)美联储董事局

美联储董事局有7名董事,都是由总统任命并经参议院确认,同事的任期为14年,各董事任期的起始时间不同,相互交错。董事局主席和副主席也是由总统指定并经参议院同意,但任期只有四年(可在他们懂事任期内连任)。董事局的主要职责如下:A,每年要向国会就美国经济状况和美联储对货币和信用增长目标等进行年度和年中汇报。董事局主席经常与总统和财政部长会见,董事局董事们则要经常在国会作证;B,设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以及批准由各联储银行董事们提出的贴现率;C,制定和执行金融安全、健康以及消费者的有关规定;D,检查联储银行的服务、监管和会计程序,批准各联储银行的预算。 (2)联邦银行

美联储共有12个大区联储银行,分布在波士顿、纽约、费城、克利夫兰、里士满、亚特兰大、芝加哥、圣—路易斯、明尼啊波利斯、堪萨斯城、达拉斯、旧金山。这12个联储银行共有25个分行、分布在其它25个城市。每个联储银行都独自以公司的形式存在,并且有九名董事,这些董事在美联储董事局的监管下监督联储银行的运作,并批准联储银行总裁和第一副总裁的工资。

联储银行九名董事中有3名A类董事、3名B类董事、3名C类董事。A类董事代表银行界,B类董事由所有会员银行选取出,C类董事(包括董事局主席和副主席)则由美联储董事局任命。B类董事和C类董事带表着联储银行所在区的农业、商业、工业、劳动界和服务业,但不能是某一商业银行的官员、董事或职员。C类董事不能是商业银行的股东。联储银行的分支银行一般有本质区别名或7名董事,他们大多数由所属联储银行的董事任命,其余则由美联储董事局任命。联储银行的主要职责如下:A,密切关注国家和世界经济状况并向美联储董事局提供本地区的经济信息供美联储在制定执行货币政策时做参考;B,控制储备平衡,向储蓄机构贷款,联储银行董事会确定贴现率(要由美联储董事局批准)并向这些贷款收取利息;C,检查和监督储蓄机构;D,向储蓄机构和财政部门提供服务;E,向会员银行支付红利、保持与注册资本相等的盈余并在支付运营开支后将赢利余额上缴财政部。 (3)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共有12名成员,其中7名是联邦银行董事局的董事,加上5名联储银行的总裁,其中纽约联储银行的总裁始终是起成员、其它4名按一年任期轮流由其他11家联储银行的总裁来担任。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每年在首府华盛顿召开8次会议,所有12家联储银行的总裁都参加每一次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的会议。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的职责是指导公开市场操作,这是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4)联邦顾问委员会

联邦顾问委员会向美联储提出建议,并向受联储政策影响的各种团体提供参考信息。联邦顾问委员会每年至少要就经济和银行等问题与美联储董事局召开4次会议;并要适时对各种经济、金融等问题向联储银行提出顾问建议。 2、在设置分支机构时,既按经济区划设置也考虑行政区划。如德国中央银行,意大利的中央银行分支机构就是按这一原则设置的。

13

3、数量有限和适当的原则。

五、人民银行机构设置中的主要问题

1984年,中国工商银行从人民银行中分离出去,人民银行开始专门从事中央银行职能,开始了机构的设置,调整,补充人员。在人民银行的机构设置中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分支机构基本完全按行政区划设置,机构太多; 2、内部机构设置基本与总行一一对口;

3、各级行政部门对各级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干预较多,有时十分严重;脱离总行管理,地方化倾向严重; 4、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力低下;人员素质较差,不能适应人民银行职能转换与强化的要求。

5,1998年大区分行改革有其成功之处:地方政府对货币政策的干预明显减少,初步有了按经济区划设置中央银行分支机构的经念,是一种有意的失败尝试。其失败之处在于:监管工作缺乏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配合,分行所在地以外的省区监管成本上升;跨省区分行对各中心支行、监管办事处拥有人权但没有多少事权、更没有财权;省会城市的中心支行对其它中心支行有部分事权、有全部财权但没有人权;监管办对中心支行有一定的事权,却即无人权,也无财权,内部管理运行绩效十分低下。“县支行忙得团团转、中心支行两头看、监管办没得事干、大区分行瞎闯蛮干、全怪。。。。。。王霸蛋” 六、人民银行分机构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改革是我国中央银行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经过近十年的调整与改革,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急需深化改革,以适应人民银行职能转换与强化的要求。

1、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二章第十二条的规定: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履行职则的需要设立分支机构,作为中国人民银行的派出机构。中国人民银行对分支机构实行集中统一的领导和管理。中国人民银行的分支机构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授权,负责本辖区的金融监督管理,承办有关业务。

2、走按“经济原则”与“行政原则”相结合的建设分支机构的道路;压缩不必要的分支机构,逐渐撤消大部分地区的县级机构,只保留贫困地区,交通通讯不发达地区的基层机构。

3、伴随着人民银行宏观调控与监督管理职能的分离,人民银行各级分支机构要调整内部机构设置,主要应加强调查研究,支付清算服务,经理国库和外汇管理部门。

4、在总结1998年大区分行改革以来的经验与教训的同时,应加快中心支行和县级支行的调整与改革,分流人民银行职工,转换人民银行职能,提高人民银行干部素质,提高人民银行形象。

5,从省级分行开始改革失败了、不行,那我们是否可以先从县支行改起呢?总之必须改,解决人民银行中存在的问题!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央银行的类形与组织机构。中央银行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多数国家采取单一制中央银行制度。中央银行内部的最高权利机构是中央银行理事会或中央银行董事会,中央银行分支机构是总行的派出机构。 我国人民银行采取的是单一制中央银行制度形式,其最高权利机构是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条例》和《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议事制度》要求,货币政策委员会按季召开例会,主要职责是:综合分析宏观经济形势,依据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研究讨论货币政策的制定和调整,一定时期内的货币政策控制目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以及货币政策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等)。中国人民银行的基层机构目前基本上是按照行政区划设置的,急需加以调整与改革,不断完善分支机构的职能。 自测题

1、分析比较几种主要的中央银行制度的特点与优缺。 2、中央银行理事会设置的原则以及其基本职责。 3、中央银行内部机构设置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4、中央银行分支机构设置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5、中国人民银行机构设置中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6、你如何评价1998年以来的中国人民银行机构改革? 7、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的机构改革如何深化?

14

第四章 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 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讲述中央银行与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等的关系。通过对本章的学习,要求同学们在了解中央银行在现代经济运行中的地位与作用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中央银行相对独立性的内涵与意义,重点探索我国中央银行相对独立性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探索我国中央银行相对独立性发展的方向和对策 知识要点

1. 中央银行在现代经济运行中的地位与作用。 2. 中央银行职能的发展与扩充。 3. 中央银行与政府的一般关系 4. 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

5. 欧美主要国家中央银行与政府关系的几种类型。 6. 中央银行与财政的关系。

7. 中央银行与金融机构和其它金融监督管理部门的关系。 8. 中国人民银行的相对独立性。

一、中央银行在现代经济运行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现代经济运行的特点

对于现代经济运行的特点,根据不同的分析研究目的,可以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去归纳和总结,就与中央银行相关的方面来分析,现代经济运行呈现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1. 实物经济运行与金融运行交融在一起,金融已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

从世界范围来看,尽管各个国家的发达程度差异很大,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金融已经与各国的经济及其运行密不可分,现代经济基本上已不存在没有金融参与其中的纯实物经济运行,金融已渗透到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并且金融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于是,有人把现代经济称之为货币经济;由于经济活动与各种信用活动结合在一起,有人又把现代经济称之为信用经济;由于货币运动和信用活动结合在一起,有人更进一步把现代经济称之为金融经济。伴随着金融的作用日益突出,如金融对经济的作用范围越来越宽,经济对金融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强等。金融不但通过其自身的特点如货币方便商品流通,信用促进资金融通等,而且还通过促进社会储蓄向社会投资的转化为经济发展提供资本支持,通过货币创造为经济发展提供先导力量,通过金融市场的有效运作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等。因此,金融已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的发展状况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2. 全球经济一体化与金融的国际化相伴而行。

在20世纪后半叶,世界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从全球金融一体化中取得的,世界市场不断扩大,国际贸易的增长大大快于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在这个过程中,金融国际化不但为其提供了必要条件,而且还成为促进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力量,国际资本流动的增长速度不但领先于国际贸易,更领先于世界经济的增长。金融国际化主要表现为:(1)跨越国界的金融业务已占据很大比重。一方面是因国际贸易的迅速增长使国际结算业务和国际金融服务业务的比重大大增加,另一方面表现在国际资本流动和资金融通业务的比重迅速上升;(2)金融机构的跨国设立。一方面是外国金融机构大量进入本国,另一方面是本国金融机构走向国际。随着金融机构的交互设立,金融业在国际间走向融合,外国银行资产占本国银行资产的比重不断提高;(3)金融市场走向全球一体化。由于科技的发展、通讯技术的完善以及各种金融工具的创新,各国的金融市场已与国际金融市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银行及其顾客在世界所有的金融中心都可以进行各种传统的和创新的金融交易。

随着经济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国际化趋势也在迅速增强,二者互为对方创造着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条件,在成为现代经济运行的另一个突出特点。

3. 各国政府对经济和金融运行的干预程度不断增强,国际间的宏观协调已提上重要日程。在现代经济中,不管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也不管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还是计划经济体制,国家或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都在不断的增强。国家或政府对经济的干预,集中地反映在下述两方面:

(1)政府作为一个部门,在国民经济活动中的地位不断提高。而在现代经济中,除最基本的两个经济部门即企业部门和家庭部门之外,政府已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部门直接参与到国民经济总体之中。政府在国民经济中的活动以及与企业部门和家庭部门的联系主要是通过税收、支出和发行债券等几个方面进行的。随着政府承担的社会责任

15

的不断增加,政府在经济总量中所占的份额也在不断上升,政府对信用形式的利用也在增加。政府作为一个经济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

(2)政府作为国民经济的管理者,对经济运行的调控力度不断增加。一方面,政府在法律,制度等方面加强了对经济运行的约束和规范;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和行政手段加强了对经济运行的调控。国家干预主义对政府在经济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

此外,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国际化趋势的增强,国际间的宏观协调成为各国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各类国际性组织和区域性合作组织的作用亦愈来愈重要。 (二)中央银行在现代经济运行中的地位与作用 由于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经济货币化程度的加深金融在经济中作用的增强和国际经济联系的推进,中央银行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较之早期的中央银行就更加突出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 从经济体系运转看,中央银行为经济发展创造货币和信用条件,为经济稳定运行提供保障。中央银行在为经济发展不断创造货币和信用条件从而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还为经济体系的正常运行提供有效的保障。这种保障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央银行为经济运行提供稳定的货币环境,通过稳定货币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另一方面,中央银行为经济体系中的信用活动提供支付保障。因此,中央银行通过保持货币的稳定和支付体系的顺畅,为经济体系的正常运转提供有效的保障。

2. 从对外经济金融关系看,中央银行是国家对外联系的重要纽带。由于中央银行与促进世界融合的诸多要素如贸易、货币与资本流动,合作与交流等有着极强的相关性,因此,在日益紧密的国际联系中,中央银行发挥着桥梁或纽带的作用。这种桥梁或纽带作用表现在:(1),在国际交往中,货币是不可缺少的手段,不但贸易、跨国投资等直接的经济往来需要货币,而且科学技术文化交流、政治交往和私人往来在大多数情况下也都需要货币这一手断,中央银行作为一国货币的供给者和管理者以及国际间货币支付体系的参与者和维护者,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2),在国际经济合作、融合和一体化过程中,金融起着先导的作用,而中央银行一般是代表国家参与国际间金融谈判、磋商和签约的主管机关,对国际间的联合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3),在金融国际化过程中,中央银行作为一国金融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在国与国之间的金融关系中发挥着协调和决策的作用;(4),在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大格局下,世界经济发展的宏观管理越来越重要。

3. 从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管理看,中央银行是最重要的宏观调控部门之一。在现代经济中,金融成为经济的核心,所有的的经济活动均伴随着货币的流通和资金的运动,中央银行则处于货币流通的起点和信用活动的中心。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家调控宏观经济主要依靠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中央银行作为货币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因而成为国家最重要的宏观调控部门之一。同时,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节,越来越依靠经济手段,在必要时才采用行政手段,而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节基本上是属于经济手段。中央银行通过国家授权的特定业务操作,改变货币供应和信用量,实现宏观调控的目的。而且,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如利率的调整还可以改变金融资产的价格和结构,通过金融机构机制影响经济的结构。

总之,中央银行虽然从一开始就在经济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在现代经济体系中,中央银行的地位则是空前的提高了,她已成为经济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

二、中央银行职能的发展与扩充

中央银行的三大基本职能,即发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但这些具体的内容并不时在中央银行产生时就得到了完全充分的体现,而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中央银行制度本身的发展而逐步发展完善的。

1. 从发行的银行这一职能来看:早期的中央银行主要通过集中垄断银行券的同意发行体现出来。随着不兑现信用货币取代金属货币的流通,货币的稳定性问题成为中央银行行使职能部门的一个重点。集中货币发行,在现代经济中只是作为中央银行行使职能的一个前提条件,而其内容已不时早期中央银行所能比的,发行的银行这一职能在其内容上已通过更为广泛的概念既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体现出来。

2. 从银行的银行这一职能看:在形式上看,早期的中央银行和现代中央银行都是通过集中存款准备金、作为最后贷款人和组织银行间支付清算体现这一职能,但这三个方面的内涵及重要性在不同时期却有很大不同。集中存款准备金对早期中央银行来说是最重要的业务之一,也是保证银行支付的基本条件,而在现代中央银行它已作为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应量和社会信用量的手段而采用,在支付保证上象征意义已大于它们的实际意义;中央银行贷

16

款在早期的中央银行业务中,基本上是作为银行支付的最后保证手段,并且是不经常采用的手段,而在现代中央银行制度中,它已成为中央银行扩大货币供应量,向社会提供货币的主要手段;组织银行间的支付清算一直是中央银行的一项主要业务,但在早期,由于受商品经济和银行业务的限制,支付清算职能体现的并不充分,在现代中央银行制度中,不但支付清算的业务量巨大,而且支付清算的顺畅已成为了现代经济正常运转的极其重要前提条件,因此,组织、参与、管理支付清算已上升为中央银行的最为重要的业务之一。

3. 从政府的银行这一职能看:早期的中央银行与现代中央银行也有很大的差别,其涵盖的内容也大大扩展了。早期的中央银行行使这一职能,主要表现为代理国库、代理政府债券以及根据政府安排代为筹集资金等;在现代中央银行制度中,一方面为政府服务的业务大大增加和扩展了,另一方面管理调控的责任日益突出了,如代表政府调控宏观经济、代表政府监督管理正个金融体系、代表政府参与国际金融活动、协调对外金融关系等。

中央银行职能的扩展是与金融在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和中央银行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提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多种原因促进了中央银行职能部门的迅速扩展,其中有四点应引起大家的注意:一是,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二是,金融业的迅速发展;三是,货币制度的变革;四是,国家对中央银行控制的加强。

三、中央银行与政府的一般关系

中央银行是属于政府的一个金融机构,是政府在金融领域的代理人。中央银行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政府的需要,因此中央银行一经产生便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央银行与政府的一般关系表先在一下几点: 1. 从法律赋予中央银行的任务职责上看: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从法律角度赋予中央银行在制定执行货币政策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同时也要求中央银行承担稳定货币、提高本国福利、实现政府经济目标的社会职责,作为政府的金融代理人,接受政府的控制和监督。

2. 中央银行的资本所有权看:中央银行的资本逐渐趋于国有化或对私人股份加以严格限制,主要是出于以下原因,即中央银行主要是为国家政策和社会利益服务的,不能容许私人利益在中央银行中占有任何特殊的地位。

3. 从中央银行与财政部的资金关系看:很多国家严格限制中央银行直接向政府提供长期贷款,但又要通过某些形式对政府融资予以支持,即中央银行在一定限度内有支持财政的义务,但又要防止财政部直接挤占中央银行的资金,防止中央银行对政府过度融资造成通货膨胀。许多国家对融资的方式,额度与期限都从法律上加以严格限制,禁止财政部向中央银行透支。

4. 从中央银行利润分配与税收管理上看:虽然中央银行不是企业,不能以赢利为目的,但她有赢利,而且赢利还很高,不但能维持自己的营业支出和股票分红,还有相当一部分盈利可以上缴财政。中央银行不需要财政拨款,因此减少了政府的制约,这是中央银行不同于其它部门的地方。但是中央银行不能一赢利为目的,她的收入扣除必要的支出与积累外,全部要上缴政府,这又是中央银行作为政府部门的体现。世界各国中央银行盈利上缴的比率是相当高的,如美国、日本都高大80%。

5. 从政府任免中央银行理事和总裁来看:政府作为中央银行唯一的或主要的股东,甚至在私人全部持有中央银行股份的情况下,政府一般都拥有任命中央银行理事或总裁的权利。政府可以在人事上对中央银行加以控制,通过人事的任免来影响中央银行的业务与活动。

四、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

1. 中央银行相对独立性的内涵:指中央银行在政府的干预和指导下,根据国家的总体经济发展目标,独立地履行中央银行的职责、独立的完成中央银行的任务。 2. 中央银行相对独立性的内容:(1),独立的制定与执行货币政策;(2),独立地发行货币;(3),独立地管理金融市场、调控宏观经济。

3. 中央银行相对独立性的必要性:(1),避免政治性经济波动产生的可能;(2),避免财政赤字货币化的需要;(3),因为中央银行的职能与业务有一定的专业性与技术性;(4),因为中央银行是社会利益的代表者和捍卫者;(5),为了搞好金融监督与管理。

(图四.1)各国中央银行独立性与通货膨胀和

经济增长情况对照表 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 代 表 国 家 通货膨胀 经 济 17

的独立性 非常高 比较高 比较低 非常低 独立性指数 4 3 2 1 德国(原联邦德国)、瑞士 美国、日本、荷兰、加拿大 英国、法国、比利时、瑞典、丹麦等 澳大利亚、新西兰、爱尔兰等 指 数 3.1% 4.4% 6.0% 7.5% 增长率 3.1% 4.3% 3.4% 3.8% 五、欧美主要国家中央银行与政府关系的五种类型

1. 第一类,政府无权干预中央银行决定的事项。如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其专门负责货币政策的决定和运营,向国会负责,不接受政府的指示;又如瑞典银行,只接受国会或银行委员会(国会的常设委员会)的指示。 2. 第二类,政府只拥有在一定期限内推迟中央银行决定的事项的权限。如德国联邦银行在行使法律授予的权限时,不接受联邦政府的指示,但是如果联邦政府提出要求,则必须将联邦银行的决议推迟实施,推迟时间以两周为限。 3. 第三类,承认政府提出异议的权利,根据不同事项,通过行政法庭的裁决。如法国银行,如果监事(由财政部长任命)对理事会的决议不提出异议即可通过;如果监事提出异议,应由中央银行总裁召集理事会重新进行审议,如果仍然不能达成一致就由国家行政法庭裁决。

4.第四类,如果违反国家利益,政府可以行使否决权。如在比利时,当政府官员认为,比利时国民银行的决议违反国家利益时,可以暂停中央银行决议的执行,并向财政部长通报,由财政部长来裁决。

5. 第五类,政府对中央银行保留一般的指令权。如在英国,当财政部认为是社会公益所需时,可以对英国中央银行发出指令。但是,一般事前应同英国中央银行总裁协商。

六、中央银行与财政的关系

中央银行与财政是国家积聚和分配资金的两条住渠道,是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两大支柱。在一个国家与中央银行联系最为密切的是财政部门,主要是因为财政部门在经济方面最能代表政府,所以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在中央银行与财政部门的关系上,国家或政府对中央银行的管理和干预在许多方面是通过财政部门进行的。一般来讲,中央银行与财政的关系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中央银行资本金的所有权大多由财政部门代表国家持有;

2. 绝大多数国家中央银行的利润除规定的提成外全部叫国家财政,如有亏损,则全部由国家财政弥补; 3. 财政部门掌管国家财政收支,而中央银行代理国库;

4. 中央银行代理财政债券发行,需要时按法律规定向政府财政融资;

5. 许多国家财政部门的负责人参与中央银行的决策机构,有的有决策权,有的只是列席; 6. 有的国家中央银行在行政关系上直接隶属于财政部门;

7. 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方面,中央银行与财政部门需要协调配合 六、中央银行与金融机构及其它金融监督管理部门的关系

1. 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的中央银行都是本国金融业的主观机关。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和金融业发展水平不同和传统习惯不同,在对金融业的具体管理上,各国又有体制上的差别,有些国家对金融业的管理全部交由中央银行承担,而有些国家则由中央银行和另外的专门管理机关共同承担。在整个金融业监督管理体系中,,不管属于什么类型,中央银行都是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的核心机构,其它金融监督管理机构则是根据国家的授权对特定的领域或方面承担监督管理的责任。

2. 从金融运行看,中央银行是全部金融活动的核心。由于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全社会货币供给的源头来自于中央银行,中央银行是货币流通的中心、资金运动的中心和社会信用活动的中心,从而是整个金融活动的中心,也是金融活动的调节者。

3. 从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业务关系看,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是为金融机构提供包括支付保证、融资、清算等在内的各项服务的机构,是各类金融机构从事金融业务活动的支持者和保证者。

4. 从中央银行承担监督管理金融业、维护金融秩序、规范金融运作等方面的职责看,中央银行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发挥着政府的银行的管理作用。

总之,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既是领导与被领导、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又是业务往来关系和服务

18

与支持的关系。

七、关于中国人民银行的相对独立性

中国人民银行的相对独立性,总的来讲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从建立健全中央银行制度、提高中国人民银行宏观调控效果来看,我国中央银行相对独立性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总结,并结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及国际中央银行制度发展趋势来增强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一)中国人民银行相对独立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货币发行并未真正独立

(1)货币发行权属于国务院,而不属于中国人民银行。一定时期内应向流通中发行多少货币,实际上由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具体执行,致使货币发行计划与政府一定时期的经济决策高度重合,从而影响了中国人民银行对货币发行的有效控制;

(2)货币发行分散于商业银行,而不是集中于中国人民银行。现行的货币发行制度是谁在中国人民银行一般存款帐户上有存款,谁就可能提取现金,谁就掌握了实际的货币发行权; (3)货币发行还受商业银行的信贷收支状况的制约;

(4)货币发行也要受财政收支状况的影响与制约。这可能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财政向中国人民银行长期借款;二是财政向中国人民银行的透支;三是财政通过其它方式间接的挤中国人民银行。如用银行贷款发工资、以银行贷款维持亏损企业的生存、企业以银行贷款上缴税利等等,从而致使货币发行成为弥补财政赤子、企业亏损的工具。 (5)货币发行受计委的制约。在我国货币发行计划的编制程序上,先是由计委确定经济发展和投资规模的大盘子,然后根据这个大盘子来确定货币发行计划和信贷计划,由于其它计划的弹性较小,而货币发行和信贷两个计划的弹性较大,因此就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是信贷收支成为弥补计划缺口的工具,从而影响了货币发行;二是计划执行过程中,各经济主体又以完成国家计划为由挤银行,最后迫使中国人民银行增加货币发行。 2. 制定和执行货币金融政策上不独立

(1)货币金融政策的制定权在国务院而不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只有货币金融政策的建议权和执行权; (2)货币金融政策工具的使用权也在国务院而不在中国人民银行。

(3)货币金融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还受到国有商业银行、财政、经贸部、计委等中央其它部位的制约。 (4)在货币金融政策的制定执行过程中还受到各级地方政府的制约。 3. 监督和管理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方面也不独立

(二)提高中国人民银行地位、增强中国人民银行相对独立性的几点对策 1.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一章第二条的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这就明确了中国人民银行隶属于国务院,是国务院领导下的宏观调控部门的相对独立性。同时,该法第七条又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依法独立执行货币政策,履行职责,开展业务,不受地方政府、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这就明确了中国人民银行对地方政府和各级政府部门的完全独立性。 2. 中国人民银行必须独立于财政,不能成为财政的出纳和弥补财政赤子的工具。

3. 中国人民银行必须独立于国有商业银行,不能成为弥补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收支差额的工具。 4. 中国人民银行必须独立于计委,防止货币发行成为弥补计划缺口的工具。

5. 中国人民银行必须独立于各级地方政府,防止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职能的地方化,以保证货币金融政策的顺利实施。

(三)增强中国人民银行的相对独立性还应注意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1. 中国人民银行要独立但不能孤立的问题;

2. 中国人民银行是归国务院还是直接归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管理的问题;

3. 中国人民银行各级分支机构法律上独立、实际中并未真正独立的问题,以及增强中国人民银行各级分支机构的独立性的对策问题。

4.关于现代中央银行的独立性究竟是越独立越好?还是应该加强联合,通过紧密、协调的联合取代传统的独立呢?现代中央银行能够独立吗?

本章小结

19

现代社会的经济运行较之以前传统的或不堪发达的经济来说,具有许多新的特点。中央银行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的作用已极为突出。随着中央银行制度本身的发展,中央银行的职能也在不断完善之中,中央银行行使职能的侧重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是多方面的,而其实质是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从各国的经验以及实际情况来看,中央银行应当同政府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在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各种关系中,与财政的关系是最重要的,中央银行应独立于财政,但又要同财政在资金、业务上发生关系,二者之间的关系具体体现在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相互配合、协调一致上。我国中央银行也应强调其相对独立性。而且,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进一步发挥中国人民银行的宏观调控作用,中国人民银行还必须按照有关法律,继续在有关方面提高其独立性。

自测题

1. 现代经济运行的特征。

2. 中央银行在现代经济运行中的地位与作用。 3. 如何理解金融是经济的核心?

4. 如何理解中央银行是经济和金融的核心? 5. 中央银行与政府的一般关系表现在几个方面? 6. 中央银行相对独立性的必要性何在? 7. 中央银行如何代表全社会利益?

8. 如何理解“中国人民银行要独立但不要孤立”?

9. 如何提高中国人民银行尤其是其分支机构的相对独立性? 关于第一单元附录应好好学习和认真理解。

第五章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概述 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讲述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定义、特征、内容、任务以及中央银行或比政策产生发展的历史。通过对本章的学习,要求同学门了解货币政策的基本内涵极其特征,重点掌握货币政策体系图、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关系以及货币政策工具产生发展的历史。 知识要点

1. 货币政策的概念、特征、任务、内容。 2. 货币供应量与社会需求量的区别。 3. 货币政策有财政政策的相互关系。 4. 货币政策产生发展的历史

一、货币政策的概念、特征、任务、内容

1. 所谓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也就是金融政策。它是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

2. 货币政策的特征。一般说来,货币政策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货币政策是一种宏观经济政策,而不是微观经济政策。 (2)。货币政策是一种调整社会总需求的政策,而非调整社会总供给的政策。 (3),货币政策是一种间接的控制措施,而非直接的控制措施。 (4),货币政策是一种较长期的经济政策,而非短期的经济政策。 3. 货币政策的任务。主要有三项:

(1)使货币的供给不成为重大经济波动的根源,从而维护、整个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转。 (2) 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转提供一个稳定的、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3) 对来自其他方面的经济干扰因素发挥抵消作用,即通常所讲的逆经济风向而行的作用。 补充“相机抉择”与“单一规则”的区别。

1,Frideman首先否定了Keynes的持币动机理论,他把货币看成一种资产,一种财富持有的方式,如同债券,股

20

票,房屋和其它耐用消费品一样,统称为资本性货物(Capital Goods).

2,Frideman认为决定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是个人的财富总额.财富总额中又分为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两个部分.(人力财富:指个人获得收入的能力,包括一切先天与后天的才能与技术,其大小与接受教育的程度正相关,而且绝大多数人只拥有人力财富;非人力财富:指物质性财富,如房屋,生产资料等,只有少数企业家,农场主才拥有)。

3,Frideman认为,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占的比例越大,对货币的需求就越大,即创造和获得收入的能力越大,货币的需求就越大。

4,Frideman认为,财富总额:W=Y/R即财富是未来收入的贴现。(即财富是收入的资本化价值,MD与财富呈正比即与未来收入呈正向关系变化,与利率呈反向关系变化)。

5,Frideman认为,货币需要不是简单地决定于现期可以衡量的收入,而是决定于恒久性收入即一个人在相当长时间内经常能够获得的收入流量,可以理解为大致相当于一个人过去,现在和预期未来所获得收入的加权平均数。

6,Frideman认为,在假定价格水平不变的前提下,实际货币需求随实际恒久性收入水平的变动而呈同方向变化。

7,Frideman由此提出了“财富效应”和“单一规则”(Keynes提出的是“相机抉择”) 4. 货币政策的内容。 (1),信贷政策。 (2),利率政策。 (3),外汇政策。

(图五.1)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体系图

货币政策工具 (1) 一般性工具: 1、公开市场业务; 2、再贴现政策; 3、存款准备金。 选择性工具: 1、直接信用控制; 2、间接信用控制; 3、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4、消费信用控制; 5、不动产信用控制 货币政策 操作指标(2) 货币政策中介 指标(2)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2) 基础货币 短期利率 货币供应量 中长期利率 稳定物价; 充分就业; 经济增长; 国际收支; 均衡; 注:1、制定货币政策是由(4)至(1)的运动;

2、执行货币政策是由(1)至(4)的运动; 二、货币供应量与社会总需求量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是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影响社会总需求量的政策。因此全面准确把握货币供应量与社会总需求量的区别就相当重要,二者的主要区别表现在以下几点:

1. 货币供应量是存量,社会总需求量是流量。货币供应量是一个存量概念,是一个时点的货币量;而社会总需求量是一个流量的概念,是一定时期内的货币量。此外,在货币供应量中,既含有潜在性货币,也含有流通性货币,而真正构成社会总需求的只是流通性货币。

2. 二者的变动量是不同的。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与社会总需求量的变动,在量上也是不一致的,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以后,既会引起流通中的货币量的变动,也回引起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社会总需求量是由流通性货币及其流通速度两部分构成的,而货币供应量是由流通性货币和潜在性货币两部分构成的。因此,一定量的货币增加以后会引起社会总需求量的增加,起增加的幅度有多大增只要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其一是货币供应量中潜在性货币与流通性货币的比例;其二是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情况。一般说来,流通性货币所占的比重大,流通速度加快,

21

社会总需求量增加的幅度较大;反之,社会总需求则不增加或增加的幅度较小。因此,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与社会总需求量的变动,在其量上往往是不相同的。

3. 二者变动的时间有先后。货币供应量变动与社会总需求变动在时间上是不一致的。米尔顿*弗里德曼根据美国的实际情况研究表明,货币供应量变动以后,一般要经过6——9个月左右的时间,才回引起社会总需求的变动,而要引起实际经济的变动,则需要18个月左右的时间。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进几年的实践也表明,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与社会总需求的变动,在时间上也是有差别的。 三、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关系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均是国家总需求调控的工具,是国家宏观经济调节与控制的左右手,二者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一)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一般关系 1.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具有相互替代性。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都要为宏观经济目标服务,目标上的一致性使二者之间具有了相互替代性;而且,一般来说,财政政策的决策叫慢、效果较快,而货币政策的决策较快、效果较快。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所要解决的经济金融问题,审时度势,相机行事。 2.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具有互补性。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各自有各自的长处、又各自有各自的短处、各自有各自的相对独立的作用范围,因此两者应该取长补短、权衡利弊,最好是“一松一紧”,相互搭配逐步微调;尽量避免“双松双紧”,以免引起宏观经济的动荡。

3.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又具有矛盾性。

货币政策的直接主要目标是稳定物价、稳定金融,财政政策的直接主要目标是维持国家机器的运转、提高社会福利,两者的具体任务不同,实现两个目标对货币供应量调控的具体要求不同,因而也会产生许多矛盾与冲突。 总之,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应该十分注重两者的相互协调性,而决不能“单打一”。 (二)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各自的作用范围 1. 财政政策的作用范围:(1),调整社会财富分配:(2),调整社会资源配置:(3),调整社会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实现社会经济的相对均衡发展;(4),通过国家投资、价格补贴、战略储备等实现特殊情况下对宏观经济的调控。

2. 货币政策的作用范围:(1),直接有效的调控物价总水平;(2),通过信贷资金流动调控经济结构;(3),通过引导储蓄和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调控宏观经济;(4),调控金融体系和金融机构,实现金融的稳定。 (三)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搭配的模式

1. 理论上讲,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搭配模式有四种即:松货币紧财政、松财政紧货币、松货币松财政、紧货币紧财政。

2. 在具体实践中,一般来说:“一松一紧”主要解决结构调整问题,“双松双紧”主要解决总量失衡问题;在结构和总量同时出现问题时,一般采取先调总量后调结构的办法,以便国民经济在稳定中恢复均衡,减少宏观经济的动荡。

(四)影响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搭配效果的主要因素

1. 首先,应对宏观经济有一个准确的判断,找准宏观经济失衡的表现极其原因。 2. 对于调控的目标应该明确,并尽量的数量化。

3. 必须准确把握调控的力度,根据宏观经济的变化随时调整这一力度。 4. 这两个政策的主管部门必须要密切配合、相互协调。 四、货币政策形成发展的历史

货币政策形成发展的历史同中央银行形成发展的历史一样,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且是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的。下面我们主要来分析货币政策目标形成发展的历史。 (一)1930年以前,各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是单一的即“稳定金融”或“稳定币值及汇价”。

其主要的原因和背景在于:1,首先,中央银行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各商业银行盲目发行银行劵,产生兑付危机,因此中央银行一经产生也就历史性的肩负起了“统一货币发行、稳定货币与金融”的历史责任。2,1930年以前世界各国普遍地实行金属本位制度(自由铸造、自由兑换、自由输出与输入)因此,保持币值及汇价的稳定,

22

防止金融恐慌,进而避免经济恐慌就显得特别重要。3,1930年以前,资本主义经济还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传统的古典经济学说仍然占据统治地位,国际干预经济、国家调控经济的认识不管在理论上或是在政策上都未产生和执行。因此,作为中央银行这一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部门还不可能提出其它的货币政策目标。

(二)1930年——1950年以前,世界各国货币政策目标由单一转向双重既由单一的稳定金融转向“稳定币值与充分就业”。

其主要原因背景在于:1,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处的世界性经济金融危机以后,失业问题成为了当时整个资本主义国家的头号社会、政治、经济问题;2,1936年keynes的《货币、利息与就业通论》的出版极其国家干预理论和政策主张被西方国家政府采纳,这时候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以“充分就业”为目标既有现实要求又有理论指导;3,“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推行“凯恩斯主义”,为实现“充分就业”采取了“廉价的货币政策”与“赤子的财政政策”,导致了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因此稳定币值也无疑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

(三)1950年——1976年以来,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由双重目标发展到了多重目标阶段,既增加了“经济发展”和“国际收支平衡”的目标。 其主要原因与背景在于:1,“二战”以后,世界个主要国家都从战争中解脱出来,医治战争创伤,全力发展本国经济,作为政府主要的宏观经济调控部门当然要为本国经济的发展出力,因此就增加了“发展经济”这一货币政策目标;2,“二战”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极不均衡,国际收支状况差异加大,同时在1976年“牙买加协议”生效以后,美元与黄金脱钩,全面的浮动汇率制取代了以前的固定汇率制,国际收支均衡对国内均衡的影响增大,因此,中央银行要实现宏观经济的均衡就必须考虑国际收支的均衡问题,从而就增加了“国际收支均衡”的货币政策目标。 本章小结

本章着重介绍了货币真才实学的概念、特征、任务以及货币政策形成发展的历史,并详细论述了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相互关系。货币政策作为一种较长期的调控社会总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是中央银行实现其职能,发挥其作用的核心。货币政策与社会总供求均衡之间有着密切关系,货币量变动通过总需求变动影响总供给,而社会总供求状况又是制定执行货币政策的依据。同学们应结合我国现实深入把握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相互关系,结合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历程,探索如何发展与完善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 自测题

1. 货币政策的概念和特征是什么? 2.货币政策的内容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 货币政策的任务如何实现?

4. 货币供应量与社会总需求量之间的区别何在? 5.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一般关系有那些? 6. 如何处理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之间的关系?

7. 货币政策目标发展的几个阶段的原因与背景如何理解?

8. 货币政策目标发展的几个阶段对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的完善有和启示? 第六章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 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通过对本章的学习,重点应理解货币政策目标的内涵,掌握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结合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发展的几个阶段,分析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科学性。 知识要点

1.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的具体内涵。 2.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的相互关系。

3. 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产生发展的几个阶段。

4. 我国中央银行现行的货币政策目标的内涵及其科学性。 一、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的内涵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包括: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均衡。它们的内涵如下。 (一) 稳定物价

1. 稳定物价的内涵:指中央银行想尽千方百计设法使一般物价水平在短期内不发生显著或剧烈的波动。

23

2. 在理解这一定义时应注意:(1),物价是指一般物价水平,不是指某一类或某一种商品的物价;(2),在短期内而不是指中期或长期;(3),不是不发生波动而是不发生显著或剧烈的波动。 3. 稳定物价、稳定币值、稳定货币三者之间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币值:是指单位货币的含金量,在1976年美元与黄金脱钩以前,单位货币都有含金量(如一美元==1/35盎司黄金或一美元==0。888671克黄金),但在其后的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币值的含义已基本不存在了;(2),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衡量货币稳定与否的标准是单位货币的购买力(单位货币的购买力,是指在一定的条件先单位货币购买商品或劳务的能力);(3),单位货币的购买力与物价指数成反比,即物价指数上升、单位货币购买力下降;物价指数下降、单位货币购买力上升;(4),因此,稳定币值和稳定物价都是要求货币稳定,只是在不同货币制度下的提法不一样,今天稳定货币与稳定物价的含义是完全一致的;今天,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一般不在提稳定币值了。

4,货币过量可以表现物价指数的上涨,也可以表现为资产价格的上涨;物价指数是针对商品和服务价格而言,如果货币不是买商品和服务,而是去买资产(如房地产、股票、其它金融资产等)就会造成资产价格的膨胀,货币的过量供应通过贷款的增加进而导致投资的猛涨给经济带来危险。中国居民把储蓄的大部分(约为GDP的40%)作为存款存入银行,银行由此贷放给工商企业,用以支持它们的高速增长,然而这种大量贷款支?的增长只是一种“寅吃卯粮”的“借来的增长”,在周转过程中,增长的高成本、低效率导致了资金的大量浪费,使银行系统的不良资产积累起来把储户心目中的财富仓库变成“空仓”。

5, 近年来,在世界经济金融发展过程中,在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中,一个新的问题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即通货紧缩的问题。请同学门深入分析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区别,并结合中国经济金融发展中的问题来理解两者的关系以及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对策。 6,补充“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1),关于通货紧缩:通货紧缩是指由于流通中货币供应不足,引起经济增长缓慢或负增长,社会物价水平持续全面下跌的一种经济现象。

a,近年来(1998年—2003年上半年),我国货币供应年均增长16%左右,经济保持7-8%增长,只有物价曾经持续下跌。

b,我认为物价下跌主要原因与货币无关,而是由于以下几个预期引起的(1,物价进一步下跌的预期;2,人民币升值的预期;3支出扩大的预期;4,收入减少或无保障的预期;5,就业压力增大甚至失业的预期) C,关于“通货紧缩”争论的主要目的在于:

承认“存在通货紧缩”就应扩大货币供应量;货币政策就基本失效;就应主要运用财政政策。

不承认“就应深化其它方面的改革如政府体制改革,增强政策透明度,增强社会大众对政策的可信度等等。其它相关的争论如“惜贷”问题;“流动性陷阱”问题)。 (2),关于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发行量过多,造成货币贬值、物价持续全面上涨的经济现象。 A, 近一年来,消费物价指数开始回升到3%左右。CPI为3%是否就是产生了通货膨胀呢?本身就值得商榷,

国际上一些国家在公布和计算通货膨胀率时,是要扣除3%的。

全国不同商品的价格涨幅也是不同的。2004年4月,全国商品零售价格分类指数比去年同期上涨1.7%,16种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中,仅6种上涨,上涨最大的是食品、珠宝和建材,而其余10种仍比去年同期下降。见下表

2004年4月商品零售价格分类指数

2004-05-31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一、食品 二、饲料、烟酒 三、服装、鞋帽 四、纺织品 五、家用电器及音响器材

上年同月=100 全国 102.6 110 101 98.4 100 94.6 城市 101.8 108.5 101 98.1 99.5 94.1 农村 104.1 112.6 100.8 99 100.7 95.7 上年同期=100 全国 101.7 107.6 100.7 98.6 99.9 94.6 城市 100.9 106.3 100.8 98.4 99.4 94.2 农村 103.1 110.1 100.7 98.8 100.6 95.5 24

六、文化办公用品 七、日用品 八、体育娱乐用品 九、交通、通信用品 十、家具 十一、化妆品 十二、金银珠宝 十三、中西药品及医疗保健用品 十四、书报杂志及电子出版物 十五、燃料 十六、建筑材料及五金电科 97.2 99.4 98 92.3 98.8 98.6 113.1 96.5 101.4 106.1 104 96.8 99.1 97.4 91.8 98.7 98.5 112.7 96.8 101.2 105.6 103.1 98 99.9 99.2 93.5 99 98.8 114 95.9 101.7 107.1 105.2 96.4 99.2 98 92 98.5 98.7 112.6 98.6 101.4 102.8 103.7 95.8 99 97.4 91.5 98.4 98.7 112.3 98.4 101.2 102.4 102.7 97.7 99.7 99.1 93.1 98.8 98.9 113.5 98.9 101.9 103.7 105 C,食品价格的上涨本身是符合当前党和政府关于“振兴三农,农民增收”的大政方针的,而且在治理超载车辆后运价上升30%左右更是推动了农副产品价格的上涨,这些都与货币供应量失控无关.

D, 2004年以来,中国的物价上涨可用美元走势加以解释:汇率领域最流行的购买力平价理论表明,一国物价水平同汇率紧密联系,中国的人民币实行盯住美元的机制。1997年开始美元一直走强,由于人民币与美元汇率的稳定,导致人民币与其它货币的相对强势,从而引起物价持续下跌;而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美元兑日圆、欧圆的汇率不断下跌,通过同样的传到渠道引起了中国物价的上涨”。

E,通货膨胀是会喊来的,因为预期性通货膨胀时时都有可能发生;3%以内的价格上涨实际上对于中国刺激内需、校正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拉动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是有一定好处的.

6,对国内物价下降过强、整体经济处于通货紧缩状态的流行说法有所保留。对老百姓的生活而言,近年来的实际状况是有些商品的价格确实下降了,诸如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处于竞争行业的商品。有些商品的价格大体稳定,例如农副产品。但同时也有些商品和服务是在涨价,比如水、电、燃气、铁路、交通、教育、医疗、土地、建筑等行业的产品与服务。这又使得每单位人民币的购买力在以上领域中在不断降低。所以,有一些家庭特别是收入未增和增长较少的家庭会感到生活的压力在加大。正因为如此,才需要各级政府部门以至全社会更多关注农民、城市下岗人员和低收入者,这或许是认清社会毕竟存在货币贬值的真实意义所在。

(二) 充分就业

1. 充分就业的含义:指凡是有能力并自愿参加工作者都能在合理的条件下找到适当的工作。 2. 衡量是否充分就业的标准

衡量是否充分就业的标准,一般是劳动力的就业程度,即以失业率的大小来度量。失业率===== 社会失业人数/愿意就业的劳动力。

3. 准确衡量和计算失业率的困难 (1),因为社会上愿意就业的劳动力与社会失业的人数很难准确统计,标准很难确定(如关于文盲的标准,就是变化的,近年来我国劳动人事部就出台了结构性文盲的定义与标准);(2),世界各国对失业率的衡量标准也是不同的,有的为3%、有的为4%、有的为5%,没有一个同意的衡量标准。 4. 造成失业的原因

一般来分析,造成失业的原因有:(1),需求不足造成的失业;(2),结构性原因造成的失业;(3),摩擦性失业;(4),自愿性失业。其中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直接相关的是总需求不足造成的失业(如企业生产开工不足、设备、资源利用不足等),中央银行要实现充分就业的货币政策目标,就应尽力消除由于总需求不足而造成的经济发展缓慢、对劳动力的长期需求不足或经济周期性波动而导致的失业,促进社会资源的充分、合理、有效利用,保持宏观经济的长期、稳定、协调发展。 (三)经济增长

1. 经济增长的含义: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 2. 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有:(1),社会劳动力的增加;(2),资本深化程度的提高;(3),投入产出比率的提高;

25

(4),社会积累的增加;(5),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其广泛运用。 (四)国际收支均衡

1. 国际收支的概念: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个国家对其它国家或地区,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往来而引起的全部货币收支。

2. 国际收支均衡的概念:指一个国家对其它国家或地区的全部货币收入和货币支出相抵,略有顺差或逆差。 3. 国际收支均衡的衡量标准

主要是看自主性交易是否均衡,是否需要调节性交易加以补充。(自主性交易是指:出于自主性动机而进行的交易如商品劳务的输出与输入、无报酬的转让、收益的转移、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减等;调节性交易是指:为调节调节自主性交易所产生的差额而进行的交易如分期付款、国际间的商业信用、动用外汇储备等) 4. 国际收支失衡的表现及其原因:

(1) 国际收支失衡的表现:经常帐户的失衡;单方面转移收支的变动;资本流动的变化;黄金外汇储备的增减等。 (2)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利率的波动;物价的波动;汇率的变化;国民收入的变化;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等。 5. 国际收支状况与国内货币供应量的变化。 (1)当国际收支顺差时:(国际收支顺差:指一个国家的对外货币收入大于对外的货币支出)当国际收支顺差,国内流通中因收购外汇而投放的本币就会增加,国内的货币供应量会增加;当国际收支顺差,就表示出口大于进口,如果出口是靠财政补贴刺激的,出口越多、财政补贴越多,国内市场的货币供应量也会增加;当国际收支顺差,表明国内商品出口多,国内市场上的商品供应就会减少,国内市场物价上涨的压力加大。总之,顺差特别是过大了,就会加重通货膨胀的压力。 (2)当国际收支逆差时:(同学们自己分析)

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 (一)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 1. 关于“菲利普斯曲线”。

(图六.1)菲利普斯曲线的三种形式

币 菲利普斯曲线 通 菲利普斯曲线 通 菲利普斯曲线 工 货 货 资 膨 膨 变 胀 胀 化 率 率 率0 0 0

失业率 失业率 经济增长 A B C

著名经济学家菲利普斯,研究了英国1861年——1957年近100年的社会经济发展历史中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关系后,发现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存在一种“此消彼涨”的关系,这就是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 2. 一般来说,在失业过多时,中央银行就应当扩张信用,降低市场利率,增加投资,扩大生产,从而增加就业,但是,随着信用规模的扩大与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又会导致物价的上涨,甚至产生通货膨胀;同理,在物价上涨时,中央银行紧缩信用,又会增加失业。

3. 因此,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既不可能选择失业率较高的物价稳定,也不可能选择通货膨胀率较高的充分就业,只能在物价上涨率和失业率之间相机抉择。

4. 同学们自己结合我国经济金融改革与发展的里程来分析“菲利莆斯曲线”是否适合分析解决我国经济金融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经济金融问题。

(二)经济增长与平衡国际收支的矛盾

26

1. 一般来说,要促进国内经济的增长,需要引进外资(特别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但这样一来又会造成国际收支资本项目的差额。

2. 当国内经济衰退时,通常采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从而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但这又可能由于国外物资、劳务输入的增加以及国内的通货膨胀,导致国际收支的失衡。

3. 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为了改善国际收支状况,一般要提高利率、贬值本币、减少进口等压缩过内总需求,但这又会带来国内经济的衰退。

(三)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的矛盾和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均衡的矛盾等同学们自己学习和分 析。

(四)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目的就是寻找四大目标的均衡,结合一国经济金融的发展状况在这四大目标之间相机抉择;通过以上的分析研究我们应该认识到四大目标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既要理解四者之间的对立面,更要寻求和把握四者之间的统一面。

(图六.2)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与搭配组合 国 别 美国 英国 日本 加拿大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内容及排列秩序 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制止通货膨胀,平衡国际收支 充分就业,实际收入的合理增长,低通货膨胀,国际收支平衡 稳定物价,稳定的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充分就业, 收入均等化,资源合理配置 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反通货膨胀

三、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的产生与发展 关于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进程中,中央银行应选择什么样的货币政策目标,对此国内理论界和实际均存在若干的争论。概况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第一种观点:认为中央银行应以稳定货币或稳定物价作为货币政策目标即单一目标论。

1. 因为中央银行通过使用“三大法宝”调节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矛盾,能够实现稳定货币或稳定物价这一货币政策目标,而且这个目标是中央银行可以直接左右的,实现这个目标是中央银行责无旁贷的任务。 2. 物价稳定是币值稳定的反映实现了物价稳定,意味着货币供求相适应,社会商品总供求相平衡,这就为经济的健康成长以至于高速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

3. 只有以物价稳定为前提的经济增长才是实实在在的经济增长,没有物价上涨水分的经济增长。这种经济增长是在提高经济效益前提下实现的,才真正体现高速度与高效益的统一。 4. 如果货币政策以经济增长为目标,会加剧经济的波动。

5. 如果单纯的把货币稳定作为唯一的目标,则有失偏颇。因为离开了促进经济发展更内容而但纯地强调货币的稳定,则往往会导致银根的紧缩,从而抑制社会总需求,而社会总需求的下降,则易导致生产的萎缩,市场供给的减少,使货币的稳定失去应有的物质基础,因此不从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去思考问题,这种货币的稳定又有何现实意义呢?

(二)第二种观点是双重目标论,即稳定货币、发展经济。

1. 学习德国“保卫马克”的货币政策经验,把稳定货币作为中央银行的唯一货币政策目标是不可取的。稳定货币的方式通常有两种:一是通过发展经济、增加市场的有效供给来寻求货币的稳定;另一种是通过抑制经济的发展来寻求货币的稳定。前一种方式是积极的、能动的,在发展中寻求稳定;后一种方式只能是在经济出现过热、通货膨胀的情况下采用。

2.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尽快赶上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因为经济发展的程度如何,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影响,而且关系到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

3. 稳定货币与发展经济是相辅相成,也是相互矛盾的,任何国家的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都必须以通货的稳定为前提。

4. 物价稳定并不是物价的呆滞不动。

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更不能离开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来谈货币政策目标,这是由社会主义经济发

27

展规律所决定的。

6. 把“稳定货币与发展经济”量大目标并列,这是许多国家都曾追求的目标之一,以期能同时实现两大目标。但是,从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我国的实践结果来看确实有相当的难度。

(三)第三种观点:就业优先、兼顾物价稳定或发展优先、兼顾物价稳定。

1. 中国是一个转型中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比什么都重要,只有企业经济效益得以改善、农业真正得以发展,整个经济才会有起色。

2.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如何合理利用劳动力资源,这是社会长治久安的一个重大课题。

3. 面对如此之啊的就业压力,完全靠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办法解决就业问题是不可能的,更多的只能靠社会经济发展、增加投资,从而使就业机会增加,即通过经济的发展为失业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

4. 中国毕竟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小平同志讲“发展才是影道理”,只有经济发展了,人均实际国民收入水平提高了,许多问题就容易解决了,特别是城乡多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以及社会稳定问题也才能解决。

5. 这中观点实际上是强调以经济的发展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因为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解决失业问题。问题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应以货币稳定优先,抑或是解决就业问题优先、还是经济发展优先,如果以解决就业问题优先、经济发展优先,又能否兼顾货币及物价的稳定呢? (四)第四种观点是“轻度的通货膨胀论”。

1. 认为货币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的“第一和持续推动力”,有限度的多发一点钞票,可以促进经济的起步和持续发展,尤其认为在经济起飞时期,存在通货膨胀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而且“轻度的通货膨胀”还可以增加“社会资金积累”,对社会经济及其发展是有利无害的;同时,还认为经济增长、扩大就业,虽然会暂时扩大社会总需求,但增加的社会需求又回进一步推动供给的增加,从而达到货币的稳定。

2. 然而,从实践的结果来分析,在资本主义并未实现充分就业,物价就很快上升,最终被通货膨胀所困扰,二十世纪六十——七十年代的经济“滞涨”就证明了“KEYNES 理论“的失败。这表明,轻度通货膨胀政策促进经济增长不仅在理论上行不通、在实践中也是不行的。这种观点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穷国,既不适合、更不可取。

四、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目标的内涵及其科学性 (一)选择决定我国货币政策目标应考虑的因素

1. 首先,货币政策目标的确定,必须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2. 其次,货币政策目标的确定,必须有利于促进整个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增强; 3. 最后,货币政策目标的确定,必须有利于保持整个物价水平的基本稳定。 (二)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内涵

1.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一章总则第三条的规定: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其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

2. 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可谓主次分明、重点突出;既符合国际惯例,又适合中国经济金融改革发展的要求。这一最终目标,既不同于过去所争论的单一目标论、双重目标论,更不同于多重目标论它符合体制转轨时期我国社会经济金融发展的特征及其要求,是崭新而又富有创意的货币政策目标搭配与组合,是十多年来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艰难探索与结晶。 (三)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科学性

1. 我国货币政策目标不仅克服了“稳定货币”单一目标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而且明确了“稳定货币”的最终目的。

2. 我国货币政策目标既纠正与预防了“发展经济、稳定货币”双重目标倚轻倚重的相互冲突与对抗,同时又界定与理顺了“稳定货币、发展经济”的主辅地位与内在联系。

3. 我国货币政策目标既适应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同时又兼顾了我国现阶段的国情。 4. 总之,我国现行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是符合中国特色的,也是符合国际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选择的一般规律和发展惯例的,同时也将有利于我国集中精力实现“保持货币稳定,并以此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最终目标”,所以这一政策目标是科学的。

28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论述了有关货币政策目标的一些问题。就世界各国中央银行的一般情况而言,货币政策所要达到的

目标有四个: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平衡国际收支。但在四大目标往往是有矛盾的,而且,从各国的实践来看,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货币政策目标倾向分别有所侧重。

就我国货币政策目标发展历史来看,曾经有过一些不同的观点主张,但无论是“单一目标论”, 还是“双重

目标论”抑或是其它,都有不同程度的缺憾。根据我国近年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现实来看,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既要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也要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同时还必须有利于稳定物价水平。《中国人民银行法》中提出的“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目标,可谓是在这一问题上的经验总结。

自测题

1、如何全面理解“稳定物价”的内涵。 2、“稳定物价、稳定货币、稳定币值”三者的区别和联系。 3、中央银行如何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 4、“菲利莆斯曲线”是否适合分析解决我国经济金融发展中的问题。 5、国际收支状况如何影响国内经济金融发展。

6、关于我国货币政策的几种观点中,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7、我国现行货币政策目标的内容是什么?其科学性何在?

第七章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 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货币政策工具的内容、种类及其运行机制。通过对本章的学习,要求同学们了解货币政策工具的具体种类及其运行机制;对比分析三大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优缺点;重点在于结合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历程,探索如何发展与完善我国货币政策工具。 知识要点

1、货币政策工具的内涵与种类;

2、货币政策工具的具体内容与运行机制; 3、三大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比较;

4、我国货币政策工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5、关于发展与完善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思考。

一、货币政策工具的内涵与种类 1、货币政策工具的含义

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用以影响和调节社会货币与信用的各种规定、办法、与业务活动,是中央银行调控和影响社会货币供给与需求的各种方针、政策、与制度规定的总称。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确定以后的核心和关键问题,直接关系到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 2、货币政策工具的种类:

(1)一般性的货币政策工具: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政策、存款准备金政策。

(2)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直接信用控制、间接信用控制、消费信用控制、证劵失常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

二、货币政策工具的具体内容及其运行机制 (一)公开市场业务 1、公开市场业务的含义

指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劵,从而影响和调控社会货币信用量的行为。 2、公开市场业务的种类

29

按照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的有价证劵的内容与等级分为广义和狭义的公开市场业务。

(1)狭义的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只买卖政府公债劵、国库券,外汇,这一业务更多在发达国家存在。

(2)广义的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除了买卖以上三种有价证券外,还要买卖政府担保证劵、地方政府债劵、银行承兑汇票等,这一业务更多在发展中国家存在。

(图七.1)部分国家和地区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开展情况一览表 国家(地区) 英格兰银行 美国联邦储备系统 加拿大银行 法兰西银行 瑞士国民银行 澳大利亚储备银行 德意志联邦银行 韩国银行 日本银行 菲律宾中央银行 巴西中央银行 墨西哥银行 泰国银行 印度尼西亚银行 新西兰储备银行 马来西亚银行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 斯里兰卡中央银行 埃及中央银行 阿根廷中央银行 印度储备银行 波兰国民银行 俄罗斯中央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香港特区 金融管理局 启用 时间 1694 1920s 1935 1930s 1930s 1950s 1955 1961 1962 1970 1970 1978 1979 1984 1986 1987 1980s 1984 1980s 1980s 1980s 1990 1994 1994 1990s 政府债券 政府债券 货币市场债券、国债 银行债券 政府债券 政府债券、票据 政府债券、货币市场债券、 外汇基金债券 政府债券、票据、大额可转让存单 国债、中央银行债券 政府担保债券、中央银行债券 国债 政府债券、中央银行债券 中央银行存单、银行承兑汇票 政府债券、中央银行债券 政府债券、中央银行债券 国债 中央银行债券、国债 国债 国债 国债 中央银行债券、国债 国债 外汇、国债 外汇基金票据 交 易 工 具 商业票据、政府债券 交易方式 买卖、回购 回购、买卖 买卖、回购 买卖、回购 买卖 回购 回购、买卖 回购、发行 回购、买卖 回购、买卖 买卖、回购 买卖、回购 回购、买卖 回购、买卖 回购、买卖 回购、买卖 发行、回购 发行、回购 发行、回购 买卖、回购 买卖、回购 发行、买卖、回购 买卖、回购、逆回购 买卖、回购、逆回购 买卖 3、公开市场业务的运行机制

(1)调控存款货币银行准备金和货币供给量。中央银行通过在金融市场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劵,可直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超额储备水平,从而影响存款货币银行的贷款规模和货币供给总量。

(2)影响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买卖有价证劵可从两个渠道影响利率水平:当中央银行买进有价证劵时,一方面证劵需求增加,证劵价格上升,影响市场利率;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储备增加,货币供给增加,影响利率。当中央银行卖出有价证劵时,利率的变化方向相反。此外,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卖不同期限的有价证劵,可直接改变市场对不同期限证劵的供求平衡状况,从而使利率结构发生变化。

(3)与再贴现政策配合使用,可以提高货币政策效果。当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时,如果商业银行持有较多超额储备而不依赖中央银行再贴现时,就会使紧缩性货币政策难以奏效;这时候,中央银行若以公开市场业务相配合,则商业银行的超额储备必然减少,紧缩政策目标得以实现。

30

4、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

(1)公开市场的操作计划。公开市场业务的具体实施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室来完成的。为实现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目标,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室必须首先确定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量并制定具体的操作计划,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量是根据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意图和存款货币银行的储备状况来确定的。

(2)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方式。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方式有两种:一是,长期性储备调节:即为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储备水平而使用;二是,临时性储备调节:即为抵消其它因素的影响,维持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储备水平而使用。

(图七.2)公开市场操作方式的比较 公开市场操作 购入债券 长期性操作 售出债券 购买—回购协议 临时操作 售出—购回协议 临时性减少 长期性减少 临时性增加 对储备的影响 长期性增加 特 点 1、长期内的储备调节 2、单向性的储备调节 3、用于货币政策重大变化 1、短期内的储备调节 2、双向性的储备调节 3、用于维持既定货币政策

(3)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对象。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是与政府债劵一级交易商进行的。在政府债劵市场上,有众多的证劵交易商,但中央银行只在其中选择部分一级交易商作为交易对象。如美国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约有46家一级交易商,其中13家为外国公司。美联储选择交易对象的标准主要有:该金融机构的资本与其掌握的头寸相比,是否充足;该金融市场的业务量是否具有一定的规模;是否一直是市场比较活跃的报价行;该金融机构的管理能力。

(4)公开市场操作的交易方式。公开市场操作的交易方式通常有有价证券的买卖、回购和发行等方式。我国目前由于中央银行资产结构缺乏作为公开市场操作交易工具的证券资产,因此交易方式只采用回购一种方式。 (5)公开市场业务操作过程。公开市场业务操作过程是按一定程序进行的。如美联储公开市场操作室每天的操作过程一般为:

(图七.3)美联邦公开市场操作室每天的操作过程一般为: 时 间 08:30 09:00 10:30 10:45 11:15 11:40 17:00 活 动 清 单 收集经济金融信息,观察市场反映 与公开市场交易商讨论市场发展情况 与财政部电话联系,取得政策的协调一致 制定一天操作方案 与公开市场委员会代表举行例行电话会议 与交易商联系,宣布公开市场操作 操作情况交流与检查

(二)再贴现政策 1、再贴现政策的含义

指中央银行通过制定或调整再贴现利率,影响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从中央银行获得的再贴现额和超额储备,达到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量、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再贴现政策是中央银行最早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

2、再贴现政策的种类

(1)一种是长期的再贴现政策:这一政策又包括两种,一是抑制性政策即中央银行较长期地采用再贴现利率高于市场利率的政策,从而紧缩银根,减少时常的货币供应量;二是扶持性政策即中央银行较长期地采取再贴现利率低于市场利率,以放宽贴现条件,降低再贴现成本,从而刺激资金需求,放松银根,增加市场的货币供应量。

31

(2)另一种是短期的再贴现政策:即中央银行根据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随时制定高于或低于市场利率的在贴现利率,以影响商业银行或其他存款货币机构借入资金的成本和超额准备金,影响市场利率,从而调节市场的资金供求。

3、再贴现政策的运行机制

(1)通过制定或调整再贴现利率:再贴现利率影响到商业银行以及其它存款货币金融机构的筹资成本,进而它们的筹资意愿和能力,从而调控商业银行以及其它存款货币金融机构的准备金和全社会的资金供给和需求。 (2)通过规定何种票据具有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再贴现票据的资格的规定,主要是影响商业银行和全社会的资金投向。

(3)通过计划与分配再贴现的额度。 (4)通过实行差别优惠再贴现利率。

(5)以上几个方面的综合运用,实现既调控资金流向又调控资金流量的货币政策目标。 4、再贴现利率

各国中央银行规定的在贴现利率,可以等于、高于、或低于中央银行的贷款利率。有些国家还对不同期限、不同种类的票据,规定了不同的再贴现利率。一般来说,中央银行的再贴现利率具有如下特点。

(1)再贴现利率是一种短期利率,因为中央银行提高的贷款以短期为主,申请再贴现的票据一般不超过3个月最长期限也在一年以内。

(2)再体现利率是一种官定利率,它不同于随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变动的市场利率。再贴现利率是国家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确定的,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的信贷政策和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意向;同时,也要引导市场利率的变化。

(3)再贴现利率是一种标准利率或最低利率。如英国中央银行的再贴现和贷款有多种利率,利率之间也是有差别的,而以其规定和公布的再贴现利率为最低。 (三)存款准备金政策

1、存款准备进政策的含义

指中央银行在法律所赋予的权力范围内,通过制定或调整商业银行更存款货币机构缴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的比率,调控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信用创造能力,从而间接的调控社会货币供应量的政策。 2、存款准备金的内容

(1)规定存款准备金的比率;

(2)规定可以充当存款准备金资产的内容; (3)规定存款准备金的计提时间与金额。 (四)直接信用控制

1、直接信用控制的含义:

指中央银行基于总量和结构信用控制的目的,通过有关法规对商业银行等货币存款机构的信用创造业务进行直接干涉的活动与政策规定等。 2、直接信用控制的内容: (1)信贷规模分配与调控; (2)规定流动性比率; (3)最高与最低利率限制; (4)特种存款;

(5)业务范围的规定与调整。

(五)间接信用控制,消费信用控制,证劵市场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由同学们自己来学习与分析。

三、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比较

(图七.4)三大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比较 名称 项目

存款准备 金 政 策 公开市 场业务 再贴现 政 策 32

就主动性而言 就影响对象而言 就对MS的控制能力而言 就影响的效果而言 就对结构的影响而言 就操作的灵活性而言 就抗干挠的能力而言 就对银行资金实力要求而言 就对外部环境的要求而言 完全主动 超额准备金 最强 震荡性的 不能 不灵活 最强 不要求 无要求 较主动 资产结构 较强 比较温和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 最灵活 较强 要求 要求最高 被动 筹资成本 最弱 比较猛烈 能 比较灵活 较弱 要求 有一定要求

四、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

(一)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工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综合信贷计划执行中的问题: (1),综合信贷计划制定过程中,体现财政、计委、经贸委等计划意图多、体现人民银行宏观调控意图少;(2),综合信贷计划中,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计划并不独立,并未整整体现中央银行的意图:(3),商业银行帐外经营严重,帐外经营部分并未体现在综合信贷计划之中;(4),社会“金融三乱”有时相当严重,也影响了综合信贷计划的真实性、科学性。 2、存款准备金政策中的问题: (1),存款准备率长期过高,不利于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和其它存款货币金融机构的经营积极性;(2),将存款准备金政策由调控的工具降低为分配的手段问题;(3),对存款准备金支付利息,使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金融机构依赖中央银行的问题:(4),存款准备进政策与再贷款政策相互冲消,降低存款准备金政策功效的问题。

(图七.5)我国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利率、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表

单位:% 法定准备金存款利率 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 央行对金融机构1年期贷款利率 金融机构1年期贷款利率 个人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 95.1.1 9.18 9.18 95.7.1 9.18 9.18 96.5.1 8.82 8.82 96.8.23 8.28 8.92 97.10.23 7.56 7.02 98.3.25 5.22 5.22 98.7.1 3.51 3.51 98.12.7 3.24 3.24 10.89 11.16 10.98 10.62 9.36 7.92 5.67 5.13 10.89 10.89 12.06 10.98 10.98 9.18 10.08 7.47 8.64 5.67 7.92 5.22 6.93 4.77 6.39 3.78

3、公开市场业务中存在的问题: (1),商业银行等货币存款金融机构,资产流动性差的问题;(2),中国人民银行全部资产中,有价证劵资产比重太低的问题;(3),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中, 有价证劵种类太少、期限结构不丰富的问题;(4),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制度不规范的问题。 4、其它问题: (1),中央银行再贷款期限太长、信用贷款比重太高的问题;(2),再贴现操作不规范、倒逼中央银行融资的问题;(3),利率弹性太低,利率杠杆作用不明显的问题;(4),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太少的问题。 (二)关于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的发展与完善

1、1997年以前,我国货币政策工具中是贷款规模指令性计划管理;1998年我们宣布取消贷款规模限额控制,

33

实行指导性计划管理以后,我国货币政策工具按其重要性排列,各项工具位次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现在,根据我们的经验,按其重要性分别为:公开市场操作、利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以及信贷政策等。

2、完善公开市场操作的规章制度、程序、技术手段,增加公开市场有价证劵种类、期限结构,提高公开市场操作频率与效果。

3、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充分发挥利率的调控杠杆作用,增强利率弹性。 4、进一步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降低甚至取消存款准备金付息的制度。

5、加强再贴现票据资格的审查,增加再贴现利率种类和再贴现额度分配制度。

6、加大中央银行制度改革和创新力度,积极扶持和推进货币政策传导体系的企业化、市场化进程。我国货币政策实现间接调控的重点在银行、核心是利率的市场化,基础是金融市场的不断成熟和发展,三者都不可偏废。

(图七.6)主要消费信贷政策一览表 时间 名 称 主 要 内 容 确立消费信贷发展方向,开办机构以及指导意见 允许商业银行对个人发放住房贷款 鼓励商业银行发放住房开发与消费贷款 下发管理办法,切实防范信贷风险,大力发展个人住房贷款。 鼓励商业银行积极支持经济适用房建设开发 合理调整确定住房贷款及住房公积金贷款期间利率 允许建立住房置业担保公司,解决住房贷款担保问题 允许银行接受定期储蓄存款存单为质物,发放小额质押贷款 允许发放凭证式国库券质押贷款 允许工农中建四家银行进行试点 大力推行信用卡,消费者可以先消费,后还款 大力推广国家助学贷款 确定助学贷款的主要政策意见和发展方向 下发全面的、具体的助学贷款管理办法 1999.2 《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 1995.7 《商业银行自营住房贷款管理暂行规定》 指导意见 1998.4 《关于加大住房信贷投入,支持住房建设与消费的通知》 1998.5 《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 1999.4 《经济适用住房开发贷款管理暂行规定》 《关于调整个人住房贷款期限和利率的通1999.9 知》、《关于调整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期限和利率等问题的通知》 2000.5 《住房置业担保管理试行办法》 住房贷款 质押贷款 《个人定期储蓄存款存单小额抵押贷款办1995.1 法》 1999.7 《凭证式国债质押贷款办法》 汽车贷款 1998.9 《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 1999.1 《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 1999.6 《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管理规定(试行)》 2000.2 《关于助学贷款管理若干意见》 信用卡 助学贷款 《中国人民银行助学贷款管理办法》 2000.8 《关于开展助学贷款业务管理的补充意见》 34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讲述了中央银行讲述了中央银行的一些传统性货币政策工具。作为传统的“三大法宝”——再贴现政策、存款准备金政策、公开市场业务,他们各自分别有各自使用的条件,也分别有各自的优缺点。就现在的情况看,多数国家中央银行趋向于利用公开市场政策作为其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工具,并辅之以再贴现政策和存款准备金政策,但各国的差异仍然很大。

就我国的情况来看,目前还不具备充分利用三大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条件,在直接性货币政策工具转向间接性货币政策工具的过程中,不能完全照搬别国的模式和策略。我们必须根据自身市场经济改革的进程,根据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进程,在逐步放弃直接调控的基础上,逐步引入间接调控的工具与政策,加大间接调控的比重。 自测题

1. 货币政策工具的含义与种类。

2. 你认为金融监管是“保障性货币政策工具”吗? 3. 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机制是怎样的? 4. 再贴现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5.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中有哪些主要的问题?

6. 如何发展与完善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

第八章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中介指标 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讲述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含义,特征及其组成,通过对本章的学习,要求同学们理解选择确定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基本原则,重点掌握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构成,探索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组成及其原因。 知识要点

1、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含义、特征; 2、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作用; 3、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构成;

4、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选择与确定。

一、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择

(一) 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含义与作用

第一,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实际上也就是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目标。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是一国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配合、相互作用的最终结果。中央银行只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部门,它所能控制或直接影响的只是货币供应量,而货币供应量只是中央银行的一个控制变量,并不是宏观经济目标本身。因此,中央银行并不能直接地决定或控制宏观经济目标,而只能借助于一系列的货币政策工具,通过对货币供应量等中介指标的控制和调节,间接地影响宏观经济目标。第二,货币政策目标亦即宏观经济目标,是一个长期的、非数量化的目标,它只能为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提供指导思想,并不能为中央银行的日常操纵提供现实的数量依据。因此,中央银行必须找出短期的、数量化、能用于日常管理和操纵的指标,作为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中介或桥梁,这就是货币政策的中介指,并借助于这些中介指标实现其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二) 选择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一般原则 1、必须首先满足“三性”要求

必须首先满足三个条件,即可测性、可控性以及与最终目标的相关性。

(1)所谓可测性是指中央银行所选择的金融控制变量,必须具有明确而合理的内涵和外延,使中央银行能迅速而准确地收集到有关指标的数据资料,且便于进行定量分析,便于进行科学预测。

35

(2)所谓可控性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能对该金融变量进行有效地控制和调节,能较准确地控制金融变量的变动状况及其变动趋势。

(3)所谓相关性是指中央银行选择的中介指标必须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有密切的相关性,中央银行通过中介指标的控制和调节,就能够促使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 2、必须具备的基本特征

作为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变量,一般而言,必须具备以下特征:

(1)作为中介指标的金融的变量应当是中央银行币政策运用和影响的主体。也就说,中央银行各种货币政策的实施,一方面能直接引起中介指标的变量的变动,另一方面民能通过这些金融变量,把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施状况反映出来。

(2)作为中介指标的变量,应当是全社会及金融体系了解中央货币政策的意向和强度的信号器。也就是说,社会及整个金融体系能够通过对作为中介指标的金融变量的分析,了解到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意向和强度,以便能够做出符合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决策。

(3)作为中介指标的金融变量,应当是中央银行观察和检验货币政策措施的指示器。也就是说,中央银行通过对作为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金融变量的状况分析,能了解到各种货币政策的实施状况、货币政策的方向正确与否、强度是否合适、时间是否恰当等。 3、必须与特定的经济金融环境相适应

在某一特定的条件下,由于经济及金融环境不同,中央银行置身的经济宏观体制背景不同,中央银行为实现不同的货币政策目标 要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就不同,相应的,中央银行选择用来作为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金融变量就具有很大的区别。总而言之,各国的经济及金融环境不同,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工具不同,经济管理体制不同,金融市场的完善程度不同,选择作为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金融变量就不同。但就目前世界多数国家随商品经济的逐步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来看,各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择,都体现了间接调控、引入和加大市场机制分量的大趋势。

二、中介指标的种类 (一)近期指标

中央银行可选择的近期中介指标有以下几种: 1、存款准备金

银行体系的存款准备金,是中央银行创造的负债的一部分。它由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两部分组成。它包括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两部分。存款准备金作为货币政策中介指标,任何时候都是满足可测性要求的,中央银行只要翻开自己的帐本,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额就是一目了然的。就可控性而言,存款准备金也是容易满足要求的。其一,存款准备金是中央银行负债组成部分,能创造多少负债,或需要创造多少负债,由中央银行自行决定。只要中央银行控制住了创造负债的总规模,也就能控制住存款准备金。其二,从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来源看,无非有以下几个途径:一是吸收的存款,二是自有资金,三是向中央银行的借款,四是在金融市场上筹措的资金。整个银行体系能吸收多少存款,这是受中央银行的政策及规定所制约的。即使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部分准备金缺乏直接的控制能力,但是,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的调整,也能将这部分准备金控制住。因此,存款准备金总额指标的可控性程度也是相当高的。

就存款准备金与货币政策目标的相关性而言,也是可以成立的。银行体系存款准备金增加,意味着信贷规模的缩减,货币供应量的减少,这时,如果经济是处于过度繁荣的阶段,出现了通货膨胀,则有利于缩减社会总需求,稳定市场物价,促进经济稳定发展;如果经济处于衰退时期,这就会导致价格的进一步下降,失业增加,经济继续衰退。相反,银行体系的存款准备金减少,则意味着社会信贷规模的扩大,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这时,对经济的影响则与上述过程恰好相反。

存款准备金作为近期货币政策中介指标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尽管存款准备金的可控性程度很高,但是,对于存款准备金总额中的超额准备金部分,中央银行则是难以准确控制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存款准备金指标的可控性程度也是不够理想的。 2、基础货币

36

基础货币或高能货币是指由中央银行创造的、处于流通中的公众手持现金,以及商业银行持有的准备金(包括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的总和,也就是中央银行货币性负债的总额。

从可测性来看,基础货币表现为中央银行的负债。中央银行的负债无非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流通中的现金,中央银行每年向流通中注入多少现金货币,这是一目了然的,很容易随时掌握这些资料;二是商业银行的准备存款,这部分资料也是可以随时掌握的,因此,基础货币指标能够满足可测性的要求。 就可控性而言,基础货币是由中央银行的负债控制和决定的,中央银行的负债主要是通过以下几条途径形成的:一是每年中央银行向社会注入的现金量。二是向商业银行的贷款。三是向财政的放款。一般而言,基础货币作为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是能够满足可控性要求的。 对基础货币的操纵,就能使商业银行就基础货币与货币政策目标的相关性而言,由于基础货币能由中央银行控制,而基础货币又是商业银行创造信用的基础,因此,中央银行通过对基础货币的操纵,就能使商业银行及社会大众调整其资产的构成,改变社会的货币供应总量,从而影响到市场的利率、价格以及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进而影响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所以,许多人认为,基础货币是一个良好的货币政策中介指标。

(图八.1)基础货币供应渠道 基础货币供应渠道 1、金融机构贷款 (1)政策性银行 (2)国有独资商业银行 (3)其他商业银行 (4)城市商业银行 (5)其他金融机构 其中:农村信用社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6)再贴现 2、外汇占款 3、有价证券及投资 4、证券买卖 5、其他净资产 合 计

37

增加额 3008 1647 比重% 49 27 增加额 -112 2031 比重% -3 53 增加额 -1972 -1594 比重% 334 270 增加额 1222 220 比重% 33 6 增加额 3313 -89 比重% 152 -4 1319 21 -2059 -54 -423 72 -346 -9 -3310 -152 21 -62 83 2675 -12 387 6148 0 0 -1 0 0 1 45 0 0 6 100 -7 5 7 -12 -89 3072 1133 -288 3805 0 0 0 0 0 -2 81 30 0 -8 100 19 4 24 25 -2 440 875 705 -635 -590 -3 -1 -4 -4 0 0 -75 -148 -119 108 100 137 168 874 173 670 169 1013 -5 1920 -468 3682 4 5 24 5 18 5 28 0 52 -13 100 245 405 5304 184 5055 758 753 -319 -823 -750 2174 11 19 244 5 233 35 35 -15 -38 -34 100 3、短期利率

短期利率通常指的是市场利率,即能够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变动灵活的利率。它是影响社会的货币需求与货币供应,银行信贷总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中央银行用以控制货币供应量、调节市场货币供求、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个重要的政策性指标,如西方国家中央银行的贴现率、伦敦同业拆放利率。

就可测性而言,中央银行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观察到货币市场上的利率水平及其结构,或者可以直接以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美国还有联邦基金利率和国库券利率)管制市场利率。因此,中央银行直接收集这些利率资料不会有太大困难。

就可控性而言,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是由中央银行根据银根松紧而直接调节和控制的。尽管中央银行不能直接控制市场利率,但是中央银行根据货币市场资金供求松紧状况和一定时期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要求,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调节市场的资金供求,或通过再贴现率变动影响市场利率,这样也可以间接调控市场利率。

就该指标与货币政策目标的相关性而言,也是无可非议的。市场利率作为经济的一个内生因素,总是随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而呈反方向运转的。一般国家的中央银行在利用各种措施控制货币供应量时,都比较注意观察市场利率的变动情况,并把市场利率作为一个必不可少的货币政策中介指标。 (二)远期指标 1、货币供应量

中央银行应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指标,这是现代货币数量学说反对凯恩斯以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指标而提出的主张,货币供应量的构成如下:。

(图八.2)货币供应量的构成 项目 名称 MO M1 M2 M3 M4 M5 M6 通货(现金) M0+商业银行活期存款 M1+商业银行定期存款 M2+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股金及存款 M3+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 M4+政府短期债券与储蓄券 M5+短期商业票据 构 成 内 容

在理解货币供应量指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货币的定义:(1),实物货币时代货币的定义;货币是指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注意:一是商品;二是一般等价物)

(2),当今信用货币时代货币的定义;货币是指具有一定流动性的金融资产。(注意以下几点)

注:金融资产的定义:金融资产就是金融证券,是一种对资本或所得的索取权证书,又称为虚拟资本。(金融资产就是金融工具,金融工具具有双重性质,对于发行者而言是其负债;对于持有者而言就是其资产。) 注:金融资产的种类:

FA1:债权类金融资产如货币,存款单,债券,基金,外汇,各类票据等。 FA2:所有权类金融资产如股票。

FA3:特殊类金融资产如黄金,SDR等。

注:金融资产按流动性划分的货币层次:才分为M0,M1,M2,M3,M4,M5,M6。

(1)就这四个货币供应量指标的可测性而言,这四个指标随时都分别反映在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及其他银行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内,可以进行量的测算和分析,满足可测性的要求。

(2)就可控性而言,M0是直接由中央银行创造并注入流通的,其可控性最强;M1、M2、M3尽管并不是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但是,商业银行的这些货币性负债都是靠中央银行的货币性负债支撑的,因此,只要中央

38

银行控制住了基础货币的投入量,就是间接控制住M1、M2、M3的供应量。

(3)就这四个货币供应量指标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的相关性而言,一般说来,M0、M1、M2、M3代表了一定时期的社会总需求量,代表了整个社会的购买力。因此,一定时期的货币供应不足时,社会的总需求必然小于总供应,社会的需求不足,资源闲置,从而阻碍经济的发展;相反,当货币供应过多时,社会的总需求大于总供应,社会需求过旺,必然会导致物价的上涨,通货膨胀,同样会有碍于经济的发展。因此,只要中央银行将各层次的货币供应量控制在适度的水平,也就控制住了一定时期的社会总需求,从而有利于实现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2、银行信贷规模(同学们自己分析) 三、我国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择 (一) 利率不宜作为中介指标

1、我国的利率水平及利率结构基本上是由中央银行统一规定,即使允许各家银行在一定范围内浮动,但其浮动的幅度都是由中央银行严格控制。

2、目前,我国社会总需求的利率弹性不高。我们知道,社会总需求主要由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两部分组成,利率除对消费需求及部分投资需求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外,对相当大一部分投资需求影响不大,这不仅是因为我国资金需求旺盛、资金供应紧张、利率水平偏低所致,而且还由于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传统体制下脱胎出来的企业软预算约束的毛病至今并未得到根治,即使企业出现经营亏损,也可以通过讨价还价,以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拖欠银行贷款等方式得以补偿。

3、在我国新旧体制转轨时期,旧体制的影响还根深蒂固。相当一部分企业还没有成为真正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经济利益机制也不很健全,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利率远未形成,因此,利率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还不能真正地作为调整各经济主体的经济利益和行为的杠杆而有效地发挥作用。 (二) 货币供应量指标应逐步成为货币政策的主要监测指标

选择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这是货币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70年代以来各国的实践所证明了的。国内对此也不存在什么太大的争议。但问题是应选择哪一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指标?我们知道,在一个经济市场化程度并不太高、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尚不规范的经济转轨时期的中国,不同货币供应量层次的可测性、可控性,以及与最终目标的相关性是存在着明显差距的。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货币供应量有三个层次: M0:流通中的现金

M1:流通中的现金+活期存款

M2:货币+准货币(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

就可控性而言,M0的可控性程度低,如前所述,因为M0更多的是受社会公众的偏好,支付习惯等因素的影响,而不完全受中央银行控制。M2距中央银行的操作较远,其可控性程度较差,M1是贷款规模及基础货币影响的对象,而M0和M2所受的影响较小,其原因是企业行为不规范及分配向个人过度倾斜的体制背景。就与最终目标的相关性而言,M1的相关性高于M0与M2,如前所述,现实经济中M0的变动基本上不能反映社会经济的状况,而M2呢?由于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都不是现实的货币,而是潜在的货币,只有分别到期或转化为活期存款和现金时,才能转为现实货币。因此也不构成现实的总需求,与即期的物价水平和名义GDP没有直接的关系。然而M1则不然,作为即期交易的货币,构成了社会总需求,它不仅直接影响到即期的物价水平,也影响到名义GDP。就可测性而言,M0的可测性最强,中央银行可以随时掌握其有关数据。M1的可测性次之,中央银行可根据商业银行提供的会计和统计报表,定期掌握其有关数据。然而M2的可测性最差,中央银行难以迅速获得有关数据资料。因此,根据上述分析,在我国目前情况下,应以M1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M0和M2作为货币政策操作的参考性的监测指标。

(三) 关于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究竟是数量指标,还是价格指标?应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现在的问题是中国金融市场相对地不发达,市场机制相对不成熟,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更多的还是数量指标,而不是价格指标。

我国的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是一组指标,包括M2、M1、M0、贷款规模等,其中短期主要看M1,中长期则主要看M2。

39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是论述有关货币政策中介指标问题的。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是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前提条件和桥梁。它的选择要满足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的特征,并且要同特定的经济金融环境相适应,各国在货币政策中介指标上可以有多种选择,但多数认为应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为主。

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中介指标也在转向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为主。但在我国目前的经济金融条件下,应以控制M1层次的货币供应量为主,而以M2作为长期监测指标。

自测题

1、如何理解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

2、选择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依据是什么? 3、影响货币乘数变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4、影响货币供应量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5、在我国,货币供应量应控制哪一个层次? 6、在我国,为什么利率不能作为中介指标?

第九章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货币政策效果 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讲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基本理论和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因素,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应重点掌握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构成,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主要问题以及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对策。 知识要点

1、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基本问题; 2、 西方主要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3、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中的问题与对策; 4、 货币政策调控效果的影响因素。

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基本问题 (一)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含义及构成 1、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含义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动用货币政策工具到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作用过程,即如何通过货币政策各种措施的实施,经济体制内的各种经济变量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生活。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能否有效地贯彻中央银行的意图、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不但取决于货币传导机制自身的构成和规范程度,也取决于传导机制所处的外部环境。

2、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构成:

(图九.1)美联邦政策工具与最终目标之间的传导

政策工具 近期目标 远期目标 目标 终极目标

公开市场业务 货币供应量 大 准备金 名义收入 宏 观 改变贴现率 短期利率 经 济 联邦基金利率 利率稳定 目 改变法定准备率 中长期利率 标

4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ys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