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试题4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更新时间:2024-05-24 22:46: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三地理试题(四)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该地当天的地理环境最可能出现 A.白天多云,夜间晴朗 B.大气逆辐射较强 C.夜间风力较大

D.昼最短夜最长

图1为某区域热力环流剖面示意图,图2为该环流近地面与600米高空垂直气压差的分布状况图,读图回答2~3题。

2.若该环流为海陆热力环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的风向为东南风 C.c的风向为西南风

B.b为上升气流 D.d为上升气流

3.若下图为该环流近地面气温、气压分布状况,则图示正确的是( )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下表是我国东部沿海某城市各月平均海陆风的天数统计,据此完成4~5题。

月份(月) 海陆风(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3 2.6 2.1 5.0 7.0 12.6 10.7 13.7 9.7 9.3 3.7 2.3 4.一年中该城市海陆风出现天数最少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5.上题所述季节海陆风出现天数最少的原因主要是( ) A.夏季风强劲

B.冬季风强劲 C.盛行下沉气流

D.西风带控制

读“某气压场的分布图”,完成6~7题。

6.当a处气流状况如上图所示时,图中b处的风向最有可能是(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7.下列对图中甲、乙两地天气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高空:甲处气压高于乙处 B.高空:乙处气温高于甲处 C.地面:甲处多阴雨天气 D.地面:乙处气温日较差小

1

下图是“某地区2012年1月8日某时500百帕等压面分布图”。读图完成第8~9题。

8.等压面上甲点的风向应是(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9.造成甲、乙两地等压面高度不同的根本原因是( ) A.地势高低 B.海陆性质C.纬度位置 D.大气环流 自某城市市中心向南、向北分别设若干站点,监测城市气温的

时空分布。监测时间为8日(多云)9时到9日(晴)18时。监测结果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10~12题。 10.图示的最大温差可能是( )

A.4℃

B.12℃ C.16℃ D.18℃

11.监测时段被监测区域气温( ) A.最高值多云天高于晴天 B.白天变化晴天比多云天剧烈 C.从正午到午夜逐渐降低 D.白天变化比夜间变化平缓

12.下列时间中热岛效应最强的是( ) A.8日15时左右 B.8日22时左右 C.9日15时左右 D.9日18时左右 读某天气系统经过石家庄市前后的气温(℃)、气压(hPa)、降水(mm)、风速(m/s)变化示意图,完成13~14题。 13.该天气系统是( )

A.气旋 B.反气旋 C.冷锋 D.暖锋

14.该天气系统到达石家庄市的时间是( ) A.29日 B.31日 C.1日 D.3日

下图为2013年7月某时刻世界局部地区海平面气压(单位:百帕)分布示意图。图中L1为锋面,①②两地天气晴朗,③④两地为阴雨天气。⑤地为今年第7号超强台风“苏力”所在地(图中阴影部分为打印时被油墨无意涂抹的范围)。据此回答4~6题。

15.下列对图中⑥地天气特征的描述,正确是( )

A.气压升高,阴雨天气B.气压降低,晴朗天气C.气压升高,晴朗天气 D.气压降低,阴雨天气 16.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气压差值最大的两地是( )

2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7.如果图中超强台风“苏力”中心最低气压为988百帕,则被油墨无意涂抹范围内的等压线条数为

A.1 B.2 C.3 D.4

18. 读某地天气系统示意图,该天气系统在该地区消失后,将出现( )

A.降温现象 B.暴雨现象 C.伏旱现象 D.寒潮现象

读某地天气系统图,回答19~20题。 19.该天气系统是( ) A.南半球气旋 B.北半球气旋 C.北半球反气旋 D.南半球反气旋 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M处为暖锋 B.M处雨后气温上升 C.N处为冷锋 D.N处出现连续性降水 图乙是图甲中比拉姆的气温、降水量统计资料图。读图,完成21~22题。

21.比拉姆每年有两个相对多雨期和两个相对少雨期,其影响因素是( )

A.地势 B.洋流

C.人类活动 D.太阳直射点移动 图甲 图乙 22.由比拉姆向北,随着纬度的升高,多雨期与少雨期的变化是( )

A.两个多雨期的时间间隔变长 B.两个少雨期时间间隔变长

C.过渡成一个多雨期和一个少雨期 D.过渡成一个多雨期和两个少雨期

读气候资料图,据此回答23~24题。 23.图中①气候类型为( )

A.温带季风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 24.关于①②③三种气候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

3

A.①气候类型受气压带、风带的交替控制 B.②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大陆东岸 C.③气候类型在亚洲分布面积最广 D.①、②、③气候类型夏季均为高温少雨

25.下图表示一年中太阳直射点与赤道低气压带的位置变化。赤道低气压带位置的变化( ) A.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B.一年中影响南半球的时间较长 C.滞后于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变化 D.盛行下沉气流

26.下图为“大气环流示意图”。关于①②③④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为动力上升 B.②为高空西风C.③为热力下沉 D.④为东南信风

(2013·大连模拟)下图是“以极点为中心地球自转方向。读图回答27~28题。 27.图例所示的气压带名称是( )

A.赤道低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28.下图中能正确表示P风带风向的是( )

B.副热带高气压带

的半球示意图”,箭头表示

下图为“某日南半球部分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其中①②③分别代表气压带或风带。读图完成29~30题。 29.该日,北半球正处于(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30.①气压带大气的运动特点和性质为( )

A.下沉,热干 B.上升,暖湿

C.由高纬流向低纬,冷干 D.由高纬流向低纬,暖湿 读右图,回答31~32题。

4

31.如果此图表示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则正确的叙述为( ) A.丙为极地高气压带

B.常年受丙控制的地区往往形成干燥的气候

C.在气压带丁和风带①交替控制下会形成地中海气候 D.丙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其成因与极地高气压带相同 32.如果此图表示东亚冬季的季风环流,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丙、丁两地中,丁地是陆地 B.丙、丁两地中,丙地气温高于丁地

C.该环流形成的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D.①气流温暖湿润

下图为“海陆某月等温线分布图”。读图回答33~34题。

33.造成XY两地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正午太阳高度角 短

C.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流

34.造成M、N、P三地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 B.大气环流C.地形 D.海陆位置

读“世界某区域1月和7月海平面气压和风向图”,①~⑥处的箭头表示风向,回答35~36题。 35.从季风的形成原因看,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有关的是( ) A.①② B.②⑤ C.③⑤ D.③⑥

36.图中形成的气压中心,与其控制地区原气压带特点相似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D.大气环

B.昼夜长

二、综合题(共40分)

3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1:风能是炙手可热的绿色能源,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全球变暖可能正一点一点地“侵蚀”着这个能源“新星”。国家气候中心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近50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风速越来越慢——也就是说,风变小了。

材料2:某海岸附近的等压面示意图。

(1)当发生材料2中图示情况时,应出现于下图中的________时段。(2)“近50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风速越来越慢——也就是说,风变小了”,若材料2图示为我国现在的等压面示意图,则图中a、b间等压面的弯曲程度应该比50年前________(变大或变小)了。(4分)

5

为温带季风气候,是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②为亚热带季风或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大陆东岸;③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在欧洲分布面积最广。

【答案】 23.A 24.B

25.选C 图中明显看出,太阳直射点位臵变化要早于赤道低压带的位臵变化,故C正确。赤道低气压带在3月份开始北移,9月份开始南移,故A错误;图中显示赤道低气压带一年中大部分时间位于北半球,故B项错误;赤道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故D项错误。

26.选B 依据纬度可知,①为热力上升;②为高空西风;③为动力下沉;④为东北信风。 27.B 28.B 第27题,从图中气压带分布的大致位臵看该气压带应为副热带高气压带。第28题,P地为北半球的西风带,应为西南风,故选B。

29.D 30.B 第29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②气压带位于南纬30°附近,所以为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该气压带此季节位臵南移至南纬30°以南,故判断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附近,即此日北半球正处于冬季。第30题,①气压带位于赤道附近,为赤道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气流性质为暖湿。

31.B 32.C 第31题,在低纬环流中,盛行上升气流的丁为赤道低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的丙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其成因为动力原因;①为低纬信风带。常年受高压控制的地区气候干燥,气压带丁和风带①交替控制形成热带草原气候。第32题,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东亚季风环流冬季盛行干燥的西北风。

33.C 34.B 第33题,X与Y两地纬度相同,其气温的差异主要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有关。第34题,大陆西岸不同纬度的三地降水差异,主要是由大气环流状况的不同造成的,M地受副热带高压影响,终年少雨;N地受副高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冬季多雨;P地终年受西风带控制,终年多雨。

35.C 36.D 第11题,图中的③风是北半球的东北信风随着气压带、风带的南移,越过赤道,受向左的地转偏向力影响而形成的;图中的⑤风则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随着气压带、风带的北移,越过赤道,受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影响而形成的。第1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丁为一高压中心,该高压中心位于副热带地区,该地原来应存在着一个副热带高气压带。 二、综合题(共40分)

37.解析:第(1)题,由材料2可知,陆地的气压低于海洋,因此陆地的温度应高于海洋。第(2)题,风速变慢说明气压差在减小,所以a、b间等压面弯曲度应比50年前小了。第(3)题,据等压面弯曲方向可判断热力环流方向为顺时针。第(4)题,据图示风向右偏可判断位于北半球。

答案:(1)9时~17时 (2)变小 (3)如右图所示。 (4)①A

②如下图所示。

11

38.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气压最高值在1 040~1 045百帕之间,位于(50°N,110°E)附近的蒙古—西伯利亚地区,最低值在990~995百帕之间,位于(55°N,160°E)附近的北太平洋地区,故最大气压差在45~55百帕之间;这种巨大差异的形成原因应从海陆位臵的角度进行分析。第(2)题,O和P两地风力大小差别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有关,可通过等压线疏密和地表差异来分析。第(3)题,从天气状况和海陆热力状况两方面作答。

答案:(1)B 由于海陆分布及热力性质差异破坏了原来气压带分布的格局,1月(冬季)大陆上的亚洲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

(2)P地等压线比O地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P地位于海洋,摩擦力小于O地。

(3)Q地 P地为低压,多阴雨天气;Q地为高压中心,多晴朗天气;云层白天能削弱太阳辐射,晚上能增强大气逆辐射,使日温差变小;P地位于海洋,海洋的热容量较大,日温差较小。

39【解析】 第(1)题,根据图中风的偏向(右偏)可判断南北半球。第(2)题,在图中画出此时B站的风向及冷锋后部的风向,根据等压线的疏密可判断风速大小。第(3)题,海面与陆面相比,相同风速,摩擦力小,故该天气系统由陆面移到海面时,风速增大,且风向与等压线夹角变小。

【答案】 (1)位于北半球。A处风向向右发生偏转(锋面呈逆时针方向移动)。 (2)在冷锋过境前为西南风,过境后为西北风,风速变大。

(3)当气旋由陆地移到海面时,(由于摩擦力减小,)风速会加大,风向与等压线的交角会变小。 39【解析】 第(1)题,结合甲地全年气温和降水量及其变化特点判断其类型。第(2)题,结合材料,从气温和降水量两方面进行描述。第(3)题,从两城市的海陆性质、气温和降水及其变化等方面进行比较。

【答案】 (1)温带季风气候 (2)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3)新德里大陆性强(或马尼拉海洋性强);新德里年降水量小于马尼拉,降水变率大于马尼拉;新德里气温年较差大于马尼拉。

40.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气压带、风带的位臵向南半球发生位移,应为北半球的冬季。第(2)题,A地气流由低纬向高纬流动,有利于水汽凝结,降水较多。第(3)题,来自副热带高气压带暖而轻的C气流遇到冷而重的D气流向上爬升。第(4)题,A为西南风,B为东北风,C为西北风,D为东南风。第(5)题,洛杉矶属于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

答案:(1)冬 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向南半球发生位移,说明此时太阳直射点应该在南半球,对于北半球来说,此时是冬季。

12

(2)多 A处气流由低纬向高纬流动,流动过程中空气冷却,有利于水汽凝结,降水较多;而B处气流向低纬流动,气温升高,不利于水汽凝结,所以降水相对较少。

(3)副热带高气压带 C气流性质暖而轻,D气流性质冷而重。 (4)A是西南风,B是东北风,C是西北风,D是东南风。 (5)温和多雨。

41.解析:第(1)题,根据该纬线上不同经度的气压变化可以看出在蒙古——西伯利亚一带形成了高压中心,则可以判断该季节为北半球冬季。第(2)题,冬季亚欧大陆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形成亚洲高压,在冬季气压带、风带位臵偏南,因此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被亚洲高压切断,只保留在海洋上。第(3)题,冬季亚欧大陆东部盛行西北风。甲地为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南亚为热带季风气候,冬季高温少雨。

答案:(1)冬 亚欧大陆的蒙古——西伯利亚一带形成高压中心。 (2)亚洲高压或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副极地低气压带。

(3)西北 甲地:寒冷干燥。 南亚:高温少雨。

1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yb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