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村小学音乐教育

更新时间:2024-06-11 02:1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潘集区2011年 参评论文

论农村小学音乐教育

潘集区潘集中心学校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在这大好形式下,小学音乐教育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

小学音乐教育是整个音乐教育的基础阶段,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小学必修课程之一。音乐教育对于小学生智力的启迪,人格的塑造,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等都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然而,在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现状与现代化教育的要求相差甚远,80%以上无专职音乐教师,教学方法陈旧,单一,教学设施器材奇缺。因此,本文想针对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来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1.教学观念落后,领导不重视。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行的素质教育,对乡村小学的影响力度不够,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大多数乡村小学教师和领导的教学观念, 有些学校虽然配备了专职音乐教师,却没把上音乐课落到实处。他们认为,音乐课不统考,不计入学生学习总成绩,学音乐没有用,理应把音乐课让给数学、语文等学科来提高学校的升学率;一些学校对教师的考核与学生升学考试成绩挂钩,音乐课不统考,音乐老师也就没有成绩,就成了教师中的落后分子和下岗的对象,音乐教师干脆改行保住自己的饭碗,致使一些学校音乐教育陷入瘫痪状态。因此,忽视音乐教学、占用或“砍掉”音乐课的现象就是不可避免的了。显然,这是造成乡村小学音乐教学现状的一个最主要原因。而且在农村小学,乡、校一级的基层领导对音乐教育、教学知之甚少,且本身艺术素质低。他们认为音乐是人人都可教的课,所以凡是认为教不好“主课”的老师就去教音乐,音乐教师

当然就低人一等,于是纷纷改行,使本来就缺乏的音乐教师就更加缺乏。因此,加强和提高乡村小学音乐教学质量的根本性措施就是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彻底改变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教学观念,真正使乡村小学重视音乐教学。

2.音乐教师素质低下,缺少正规培训。目前在乡村小学音乐教师师资力量中,仍有一定数量的民办教师发挥着较大的作用。由于没有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的真正意义上的专任音乐教师,学校的钢琴民办教师不擅长弹奏,上课不用,长期闲置,只成了学校创品牌验收的办学硬件摆设。由于民办教师一般没有接受过正规培训,因而在教学理念、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等方面以及对新教材的适应性上,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这种现象反映了小学音乐教师的音乐技能素质急待提高。音乐教师尤其需要经过特别的专门培训,但实际上他们接受正规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却少得可怜,于是许多能唱两首歌的音乐爱好者便成了音乐教师。有的音乐教师自身素质不高,又缺乏责任感,即使上音乐课也不按教材施教,而是为了迎合某些学生的口味,追赶流行音乐的新潮流,擅自把一些低级趣味的和超出学生歌唱音域的歌曲引入课堂,不但没有把音乐教育融入思想品德与素质教育和审美教育之中,而且严重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师音乐素质低,是造成目前乡村小学音乐教学质量低下的又一原因。因此,重视对音乐教师的培养和继续教育,提高音乐教师的自身素质成为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关键。

3.教学条件差,缺少相关设施。首先,缺少音乐专用教室。在农村小学,不仅低年级的音乐唱游活动难以开展,就是中高年级的学生上课也受到制约。学生坐在原来的班级教室上课,受课桌、凳子、学习用品等影响,学生在音乐课上的活动空间受到束缚,有时需要练声、唱歌,全班学生站起来都很困难。更重要的是,在原来的班级教室上音乐课,发出的声响,势必会影响到其他班级上课。可见,没有专用音乐教室会有许多不便。其次,缺少音乐教学所必需的多种教学设备和相应的音响、音像资料。虽然学校有电脑、多媒体、影碟机、投影仪等设备,但极少用在音乐教学上。由于没有独立的音乐教室,也就使得音乐教学的设备缺少独立性,教学条件得不到保障。最突出的就是没有从事音乐教学的多功能讲台。需要指出的是,音响、音像资料也需要不断地丰富,特别是有些音乐教材的配套磁带都没有,使得音乐欣赏无法进行。

4.对音乐教育的投入不足。农村长期以来由于经济较为落后,并且发展相对缓慢,在财政收支方面比较困难。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在教学上的投入就显得很低,在音乐教育上就更是微乎其微。在这种情况下要发放教师的工资都很困难,也就没有更多的财力去添置音乐教学设施了。更不要说引进优秀的专业音乐教师,就算是引进来也没有什么用。有的学校连一架普通的风琴都没有就更谈不上钢琴、电子琴、音响、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有的地区由于对音乐教学的不重视,即使有一些音乐教学设备也并未真正用于日常的教学中,最多也不过是在公开课或赛课等时候用一下,其他时间也就像博物馆用来展览的文物一样。

5.音乐教材内容偏深。现在的有些音乐教材与农村小学的教学现状不相适应。教师教起来吃力,学生学起来费劲。在此情况下,不少学校虽然订了教材,但无法按教材的要求施教,以至不得不抛开教材。许多教师不讲乐理知识,不渗透五线谱常识,没有音响资料,更谈不上如何去欣赏各类体裁的音乐作品,致使音乐课缺少系统性、多样性和丰富性,从而破坏了音乐教学的整体。 二、改变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对策

1.更新教育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音乐教育家贺绿汀曾经说过:“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关系到整个后代的文化修养、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的大事,绝不可可有可无,等闲视之。”要改变当前农村小学的音乐教育状况,首先应提高对音乐教育的认识,大力倡导音乐教育的新理念。各级教育部门的领导,尤其要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激活思维,将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这一教学方法陈旧,单一, 教学观念落后音乐教师素质低下,教学条件差,变革推向深入。严格按照《音乐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实施音乐教育,建立正确的教师评估机制,彻底消除“正课”与“副课”的偏见,让农村小学的音乐教育正常有序地开展起来,把欢乐和美的感受还给孩子们,让每一个孩子确实拥有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利。同时,教育行政领导要转变观念,把农村小学音乐教育放在全局战略的高度即从提高我国全民素质的高度,摆到与其他学科同等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使音乐课成为小学教学内容的一个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音乐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小学音乐教育质量的首要问题。首先,有效合理地利用现有师资,要充分发挥现有师资的长处,为这部分师资力量作用的发挥创造

良好的环境。现有师资的适度使用,既不能滥用,也不能放任。同时,音乐教师在教师评优评先活动中与其他学科的教师一视同仁,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音乐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其次,面对农村专业音乐教师不足的情况,学校应该用优厚的待遇引进专业的音乐教师,如果经济有困难的地区和学校也可以加大对兼职教师的专业培训力度,提高音乐教师素质。在岗培训的内容应包括:第一,音乐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让教师熟练掌握音乐基本表现要素和常见结构以及体裁形式等基础知识,加强音乐教学基本功。第二,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引荐城市中音乐教学的优秀成果和国外著名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发展教师的创造性。第三,文化素养。音乐教学不仅包括音乐艺术内各科之间的渗透,还包括与音乐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渗透。加强教师各方面的文化素养,使教师对教材掌握得更深、更精,理解得更透彻。

3.加大音乐教育投入,增加音乐设施。在小学音乐教育中,音乐教学设施是制约音乐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音乐是时间的艺术,也是感官听觉的艺术,音乐教学首先是感官听觉的教学。录音机、电视、钢琴、多媒体、手风琴、风琴这些现代化的设备和配置足够的音乐图书、唱片、光盘等资料,在音乐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各学校应继续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修建音乐专用教室,配置钢琴,拓宽渠道聘用专职音乐教师,尽快解决音乐教师短缺的问题并拿出大量资金添置音乐教学设备,从而丰富音乐课堂教学内容只有教学环境的改变,音乐教师的自身价值才能体现,音乐教师忠诚音乐教育的信念才能坚定,从而使我国的农村音乐教育得到开拓和发展。同时,音乐教学设备是完成音乐教学任务的保证,是确保音乐教学正常进行并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因此,应努力完善教学设施。学校应有计划、 渠道筹措音乐教学设备专用资金,逐年添置必备的教学用具,如键盘、音像器材以及常用的打击乐器、民乐器及西洋乐器,修建专用的音乐教室等。而且要加大音乐方面的图书、相关期刊与教辅资料的投入,这样可以让老师吸取更多的音乐最新消息,也丰富了学生的视野。从而保证我国农村音乐教育得到真正的发展。

4.开发农村资源,促进音乐教育发展。虽然农村小学没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的音乐教学设施,没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但却拥有丰富的、富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如醒狮锣鼓、客家山歌、采茶、风俗音乐等等,都可以运用于欣赏教学、节奏训练等教学之中。这样,既丰富了

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又因其接近学生生活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弘扬民族音乐。同时,地区地理环境与地方特产也为农村音乐教育的立体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农村学校虽不一定具有雄厚的资金配备现代化的音乐教育教学设备,但它地处农村,竹、木、泥等自然资源对师生来说唾手可得,只要我们稍动脑筋,就可加工成精美的具有特色的乐器:竹筒可制作双响筒和竹鼓,硬木可制作木鱼,泥可捏烧制成陶埙、陶鼓,用矿泉水瓶装沙子做成沙垂、用钢丝将酒瓶盖串在一起当串铃、用竹片加工成快板??还可以让学生人手一套或组建一支特色乐队等。这就为农村学校基本上处于空白的“演奏”,提供了极为生动的教学内容,并与其他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从而带动农村音乐教育全方位立体化发展。

5.积极稳妥地改革音乐教材。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不管是对农村还是城市都应该有适用性。要适应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必须因地制宜,改编适合农村音乐教育的教材。编写教材上,要多选用当地优秀民歌、民乐。这些优秀民间音乐艺术最纯朴动人,最有生活气息,最容易使学生联想到周围的事物、备感亲切,引起更大的学习兴趣;针对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加一些音乐游戏,来培养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使音乐教学生动活泼,更具有乡音乡情的民族特色。例如:可以增加一些乡土内容。在音乐教材中,可以增加一些有地方特色的歌曲,比如当地的民歌,还可以增加一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少儿歌曲等,这些歌曲既可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又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删除教材中超出农村学生接受能力和认识水平内容。农村学生基础差,对新教材中的某些内容很难接受。这种超出农村学生实际水平的内容会增加学生害怕音乐、厌烦音乐的情绪,因此,要适当的删除不适合农村学生的音乐内容,增加一些他们熟悉的内容。

总之,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文化在繁荣,全社会的审美需求也在提高,因而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必须尽快改变,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全体教师尤其是农村小学音乐教师应当为此共同努力。

潘集区2011年 参评论文

合唱队的素质

潘集区潘集中心学校 尹燕燕

电话:15855402273

音乐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是培养人。它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是因为音乐教育是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它可以使受教育者在提高音乐审美感受、表现能力的同时,心灵得到净化,道德情操得到升华。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途径很多,这里主要谈谈几年来在课外音乐活动——合唱队组织的过程中德育渗透的一些见解与体会。 一、集体主义思想的培养

学校合唱队是课外音乐活动中较庞大的活动集体,由于合唱队通常要担负着学校各类演出和参加各级比赛任务,而这些活动均以集体形式进行,因此集体主义思想的培养是合唱队德育渗透的首要任务。对每一位合唱队的同学来说,基本上具备着比一般其他的同学更好的音乐素质和个人的演唱能力,所以表现欲也强一些。几十个这样的学生在一起,互相之间的竞争也是比较激烈的。譬如:谁担任了领唱,哪些同学唱高声部时(通常学生认为高声部可以表现自己漂亮的音色),甚至排队型时,哪些人站前排,哪些站中间等等这些都会成为学生们非常敏感的问题,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在组建合唱队开始就提出“建立融洽和谐的合唱集体”,要求学生了解合唱艺术的起源和发展的历

史,使学生认识到合唱艺术的显著特点是它的“群体性”和“音乐呈块状结构立体进行”。要求歌唱者在声音的品质上充分发挥腹腔、胸腔、头腔的共鸣。克服个性,即所谓的“和声听觉”。认识到合唱是一项集体艺术,是由集体共同创造的音响来进行歌曲的内容表达和艺术形象塑造的,它所追求的是“合”而不是“个”。个人的声音再美也的服从集体,容于集体,不然就是杂音。各声部之间不合,再好于是乱的。同样,合唱队与指挥﹑与伴奏不合,都不是成功的合唱。为达到这些艺术上的合作,所以必须要求学生在行为上要求和谐,使学生深知以集体为重的重要性。克服爱面子﹑出风头等个人英雄主义倾向,声部联练习时要求人人过的硬,很多的同学尽管很想唱高声部,甘当绿叶。在排练演出时都能相互合作,为了舞台效果,有的同学主动把新的服装和鞋子换给前排的同学,关心集体,以集体为荣维护集体的统一形成了风气。 二.注意意志品质的锻炼

合唱队有着比其他小组更多的表演机会,但是合唱队的排练却是一项强度相当大的体力劳动,这是每一个合唱队员所始料不及的。熟话说:“台上一句,台下十年。”一点不假。为了达到每次培训要求,不仅需要练习时保持正确的姿势,振奋精神状态,而且在排练初期都要进行大量的看似单调枯燥的发音练习。如光凭一时的兴趣,很多的同学在经过几次的训练后就产生打退堂鼓的念头,因为这与他们想象中穿着漂亮的衣裳﹑站在灯光绚丽的舞台上,在同学们羡慕的眼光中吟唱完全是两回事。尤其是夏季,天气炎热,几十个人站在合唱台上精神高度集中,一站就是半个小时,对克服这些困难的意志是严峻的考验。

去年初为了参加“六·一”,合唱队员们各个精神饱满,跃跃欲试,因为他们是学校毕业班的学生,很想在离开母校之前向外人展示一下他们良好的合唱水平,为母校争得荣誉。但当我们决定

每星期增加三次训练时,很多同学面露难色。因为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都是父母准备好了早餐,算好时间起床,匆匆吃了早餐来上学的。这下每次要提前30分钟到校,对有些同学来说太难了。我们把这项制度规定下来,要求学生早睡早起。不迟到,不早退,执行过程中对家住较远从不迟到的同学提出表扬,指出这是对每一位同学意志的考验。如果这点小小的困难都克服不了,那么人生成长的道路上还将碰到许许多多更大的困难将如何去面队?渐渐的学生们养成了遵守纪律的好习惯,不论家远,不论天气变化,没有人因为自己困难而影响大家。比赛的那段日子,没有人要求照顾,保证了演出,排练顺利进行。同时出于早睡早起,学生的精神饱满,训练的效果也更好,耕种要的是他们的意志品质得到了锻炼。 三.注重审美情趣的提高

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们知道,审美教育与德育渗透相结合是普通教育的重要思想,在合唱队组织活动中,我们深深的体会到选择一首好的歌曲,以生动的音乐形象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激动,思想上发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的受到政治思想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众所周知,这些年来,社会上流行歌曲大行其道,一些格调低下的歌曲连小学生都深受其害。几年来,针对这些现象,我们有目的的在合唱曲目的选择上注意适合少年儿童的特点,让学生歌唱中了解我国历史传统,认识我国优秀的音乐家:如歌曲《长城谣》,《卖抱歌》《歌唱二小放牛郎》;我国优秀的民歌,如;《茉莉花》,《小白菜》,《八月桂花边地开》;等等。从歌词中挖掘歌曲的内涵,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进取心,并引导他们在时而生动委婉,时而激扬奋进的旋律线条中体会到人间美好的亲情,友情和爱心,感受音乐的美,产生联想,引起共鸣,培养高层次的情感,提高审美情趣。

四.正确对待比赛,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合唱队参加比赛和演出的本质上有较大的区别,前者更具偶然性,譬如:参赛的顺序,曲目的选择,评委的眼光,场地的突发情况等等一些人为因素,往往会队合唱队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要求较高.

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教育---不是刻意的培育音乐家,首先是培育人.” 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先生也说过:“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刻意的培育一些少数伟大杰出的天才,而是希望通过音乐教育把每一个小孩都提升到拥有一颗高贵的心灵和完善的人格到极优秀的程度,而事实上这也是每一个人所应追求的目标”.作为一位音乐教师,德育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我们几年来把它化作和风细雨在合唱的活动中逐渐渗透,已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还将继续努力,争取做的更完善更好.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08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