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政治参与探究

更新时间:2023-09-24 01:03:01 阅读量: IT计算机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网络政治参与探究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进入了网络信息时代, 公民利用网络参与社会事务、政治事务的机会越来越多。网络也成为政府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有效平台,网络政治参与正日益成为公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形式,极大地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成为社会公众与政府构建和谐关系的重要渠道。但网络参与作为一种新的利益表达方式,在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暴露出许多问题,本文就网络政治参与的价值、存在问题及对策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究。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政治参与;民主政治

引言

网络政治参与,是指公民以网络为媒介,直接或间接影响其政治生活的行为。网络政治参与的具体表现形态一般分为网络政治交流、网络政治传播、网络政治宣泄、网络政治选举、网络政治结社、网络政治谣言等等。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进入了网络信息时代 , 公民利用网络参与社会事务、政治事务的机会越来越多。网络也成为政府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有效平台,网络政治参与正日益成为公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形式,极大地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成为社会公众与政府构建和谐关系的重要渠道。然而随着网络政治参与的迅猛发展,网络政治参与也暴露出其不可避免的问题,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日益发展的网络政治参与,如何面对和引导日益增多的网络政治参与,如何应对问题及让网络政治参与走上积极健康有序的发展道路,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本文分析了网络政治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对我国政治的影响价值,剖析了网络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网络政治参与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网络政治参与之价值

有人把2008年称为网络舆论监督年,把2009年称为网民问政年。人类社会的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对政治生活产生巨大影响,报纸、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所采用的传播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改变了选举进程和公民对政治事务的参与程度。1994年,我国实现了与Internet的全功能连接。1995年,互联网接入服务对公众正式开放。15年来,上网人数迅速增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发布的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09年底,我国网民总人数达3.84亿。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一)网络政治参与的兴起

网络政治参与是互联网影响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最初,网络政治参与的人数、规

模和影响力都十分有限,人们只是通过网络了解国内外的重大事件,进行信息交流和发表政治见解。随着网民数量的不断增加,网络逐渐成为公民参政的重要载体。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国公民传递信息、表达意见、评论时政、释放情绪的一个主要渠道,网络政治参与对政府行为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尤其是2003年发生的“孙志刚案”、“乙肝歧视案”等事件,引发了网民的强烈关注和参与,形成了强大的网络舆论,显示出巨大的影响力。2008年,从西藏问题、奥运火炬事件、汶川大地震等重大公共事件,都有网络的深度参与。从2002年开始,每年“两会”期间,社会各界都要通过网络互动平台,给政府工作提出许多意见和建议,网络民意已经引起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2008年6月,胡锦涛视察人民日报社时通过人民网与广大网友交流;2009年2月,温家宝到中国政府网与网民在线交流。在2009年的“躲猫猫”事件中,网民第一次有机会“跳出网络,走出前台”,参与具体公共事务的现场调查,在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网络政治参与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二)网络政治参与的现实价值

l。网络政治参与为公民提供了一个政治参与的新渠道,可以弥补现实政治生活中政治参与渠道狭窄的不足。

2.网络政治参与,为密切政府与公众关系打造了一个新平台。

3.网络政治参与。为确保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供了一个新保证。

4.网络的及时性、便捷性便于政府迅速了解民意,顺应民意,集中民智,赢得民意。 5.网络的虚拟性能确保网络政治参与权利的自由与平等,同时为弱势群体找到了利益表达的新方式。

6.网络的强大监督功能进一步激发公民参与的积极性。 (三)网络政治参与对民主政治的影响

数量庞大、无所不在的网民正在成为重要的社会力量,网络政治参与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新形式,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网络政治参与对社会政治生活的积极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网络政治参与促使政府管理发生深刻变化;其次,网络政治参与塑造出全新的政治文化;最后,网络政治参与可推动政治社会化。从民主价值的角度,网络政治参与削弱了信息集权控制的能力,增加了政治参与手段和途径,凸显了少数派权利,具有正向民主化价值。

二、网络政治参与存在问题与对策

(一)网络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

网络参与作为一把双刃剑,在提升政治参与质量、促进政治参与发展的同时,也有可能给政治参与在未来的发展带来许多消极影响。因此在肯定其积极的作用的同时,也应看到其暴露出的问题。

1.互联网本身具有的局限性决定了其在政治参与中的无序性的特征,存在着公民非理性政治参与的可能性。

互联网本身就具有虚拟性与隐蔽性的特点,使“网络政治参与”具有非正式性、渗透性特征,这极有可能导致公民网络参与的欺骗化与非法化。匿名性和隐蔽性被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得网民能以“隐形人”的身份在网上自由操作,大大减少了其政治参与的不安全感,进而容易摆脱现实社会的规范,放纵自己的行为。如果公众为虚假信息所左右,政治判断和评价就会发生偏差。实际上,这种带有欺骗性的政治参与不仅会使执政党和政府无法从网民们的意见和建议中及时提炼出真正属于大多数人的真实意愿和想法,而且会造成党的政策不能及时得到受信息蒙蔽或信息缺失影响的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而使政府政策的实施和贯彻也难以顺利进行。

2.互联网带来了网络话语权的巨大差距,没有能充分反映社会各阶层的声音造成政治参与的不均衡。

拥有信息时代工具的人以及那些未曾拥有者之间存在网络话语权的巨大差距,其实质就是一种因信息落差引起的知识分隔和贫富分化。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与占有通常使年龄偏大、家庭收入和受教育程度低的人在互联网的使用上都处于弱势地位。在我国网络参与的主体80%以上都是年龄35岁以下的中青年,而且主要聚集在发达城市。农村与城镇在互联网使用上的差距较大,目前74.9%的网民都居住在城镇,城镇居民的互联网普及率是27.3%,农村仅为7.1%。理论上平等的网络政治参与权利和机会在实际上呈现出严重的不平等状态。此外,网络还创造了一个僵硬的阶级壁垒,使受到良好教育和未受到良好教育者阵线分明,从而造成社会断裂,危害社会稳定。

3.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情绪化和网络参与的“多数人暴政”问题。

网络民主的决策原则是多数原则,多数原则产生绝对的赢家和输家,是一种零和原则,少数的利益在多数原则中得不到保护。有序政治参与所成立的前提就是参与主体是理性的人,但实际上,网络空间是个体自由表达的舞台,有些人可能会把自己一些情绪化的见解发布到博客或论坛中,有些是非常具有煽动性的,很容易感染大量读者,从而形成一种网络主体的“集体癫狂”,给正常的政治行为与决策带来很大压力。这种“多数人暴政”即舆论暴力会严重侵犯个体权利和个体利益。网民由于自身所处环境不同,个体差异很大,从而会对政治事件或政治行为产生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见解,但是针对现实中所发生的某件事,那些持有相似观点的人会在网络上形成一股力量,剥夺不同意见者正常发表意见的权利或甚至对其进行人身侵害。当前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各利益群体、各社会阶层之间长期存在的矛盾常因突发事件暴露出来。网络论坛争辩的双方有时不是均势的,可能一方握有话语主导权,拥有人数和话语权的绝对优势,政治舆论往往极具暴力侵犯性,个人利益在舆论暴力面前不堪一击。“人肉搜索”就是这一网络暴力现象的集中体现,它通过互联网搜索到有关持异议者的私人信息,甚至将其家人的信息也一并网上公布,这无疑严重侵犯了当事人及其家人的基本权利,从而形成了一种网络暴力。

4.新网络的膨胀暴露了传统媒介在公民政治参与上的不足,对政治稳定带来消极影响。

我国公民政治参与传统方式不足,这种“瓶颈”状态促使网络参与作为一种下与上的对话渠道的爆满,并且产生了一定“放大效应”。再加上我国政治体制中存在与之不协调的方面,因而会对政治稳定带来一定的冲击。在这样一个政府难以有效控制的电子荒野上,亿万个网民的亿万种声音必然导致国家的政治参与体系面临着诸多的挑战。网络参政引发的“参与内爆”动摇了原有的控制政治参与的基础,从而对现有的政治体系的稳定形成冲击。 5.网络参与的便利性使得西方政治文化对于我国渗透更加广泛,使公民网络参与易于被误导。

正是凭借网络优势,西方大国在输出信息的同时也输出他们的政治理念、意识形态、价

值观,企图把西方的政治文化和思想渗透到世界范围之内。面对西方国家的文化意识冲击,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不可避免产生相互冲击和震荡。随着网络规模的继续扩大,国家在这一领域面临的挑战将更加严峻。

6.政府的不适应、不作为容易将网络积极有序的政治参与推向对立面。

在社会生活中,有一些地方政府对网络政治参与认识不足,有的不重视网络民意,仍然习惯于从公文、报纸等传统渠道获取信息;有的对网络有偏见,认为上网是不务正业,网民索质不高、言论偏激,认为网络是负面新闻的发布台;有的对网络采取封、堵、压等错误做法;有的政府和官员由于错误政绩观的影响,不是在工作中真抓实干,而是把网络政治参与搞成了“形象工程”:建一个“市长信箱”,设两个“局长接待日”,搞几个听证会,弄一些“政府主页”,公布一些领导的电话,网络政治参与做成了诸如此类的面子工程。部分地区或部门还无形中将公民参与的权利变成了政府的自由裁量权,公民参与的广度、深度和有效度主要由政府的重视程度决定,甚至演变成搪塞民意、谋取部门利益的合法工具。这必然会影响公民参与的积极性。长此以往,会把网络积极有序的政治参与推向对立面,搞成无序和混乱。

(二)网络政治参与存在问题的对策

网络只是一种实现公民政治参与的技术手段,它本身不具备价值判断和导向功能。但在网络时代,如何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的政治秩序无疑成为当今中国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下面就这个问题谈一谈自己的一点意见。

1. 完善网络立法,实行“注册参与”规范公民网络参与秩序。

要规范网络政治参与秩序,首先要完善网络立法,这是规范网络政治参与的刚性机制,也是最主要的规制措施。目前我国的网络立法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网络发展迅速,特别是网络政治参与形式的复杂多变,从1991年颁布了《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到2000年国务院颁布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随着网络应用的飞速发展,有一些条文已经滞后,有一些条文过于原则和笼统,缺乏可操作性。要规范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首先要完善网络立法:其一,提高立法层级,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作用,创制一部融合网络技术和政治民主的基本法律。同时鉴于网络技术发展多变的现实,在人大立法之外,可用相应的行政法规来弥补。其二,在立法内容上,网络法规既要规范网络秩序,同时又不能损害公民政治参与的自由。在秩序和自由之间,网络法规应体现二者的协调和平衡。所以,网络法规既要规范公民网络参与秩序,又要保证公民网络参与的自由,需要为公民网络参与的发展提供完善的法制保证。

2. 实行“注册参与”将成为保证网络政治参与有序的必然选择。

所谓“注册参与”就是要求网络政治参与主体在参与社会政治生活时必须进行网上注册的制度。这种注册既包括公民身份的实名注册,也包括网民身份的虚拟网名注册。其中公民身份的实名注册是对法定公民参政权利审定和确认的需要,虚拟网民身份的注册则是网民参

与网络政治生活特点的需要,实施两种身份同时注册可以建立实名与虚拟身份的关联关系,既保证公民符合法定政治参与权的规定性,又体现了网络政治参与自主权的选择性,是公民身份与网民身份相统一的具体体现,集中反映了网络政治参与的基本特征。实行“注册参与法”将成为保证网络政治参与有序的必然选择,这是制度与技术综合影响因素的必然选择,也是综合传统政治参与方式与网络政治参与特点的必然选择。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政治参与主体应当是权利与义务的复合体,而不是权利与义务相分离的“两面体”,一个真正负责任的公民,是不会排斥“注册参与”的。“注册参与”将是网络政治参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社会政治稳定与政治发展的必然选择,必将成为未来网络政治参与发展的基本趋势。 3. 政府提供开明的网络制度供给,形成与公民参与的回应机制,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

电子服务型政府治理模式的确立,意味着政府行政活动的中心要转到为社会和公众提供优质的服务上来,而不是仅把提供公共产品当作一种自上而下的施舍。这也要求政府对网络参与的引导尽快实现由硬性引导向软性引导的转变。在整个政治参与过程中,电子政府和其搭建的政务平台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网络政治参与的基本途径。电子政务能够为有序的网络参与提供许多技术支持和便利条件,能够提供一条制度化的途径,把公民的网络参与纳入到政府规范管理的范围内。在网络时代,电子政府和电子政务是现实政府在网络上的存在,网络政治参与总是在电子政府和电子政务平台上实现的。网络是政治参与的载体,公民通过网络了解政府的政务信息,并对其进行价值判断,进而影响政府的决策以及电子政府对输入利益诉求政策的执行。公民通过网络向电子政府输入参政信息,电子政府利用电子政务系统处理参政信息,再通过网络和政务平台反馈,这样就完成了网络政治参与的全过程。随着政府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化,电子政府和电子政务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程度将有更大的发展。

4. 宣传和开展马克思主义网络道德教育,加强个人和网络媒介自律,营建“绿色和谐”网

络环境。

网络时代的政治稳定需要参与主体提高参与理性,加强自身的政治辨别能力和政治认知能力,做到不盲从、不极端。虽然每个公民都是平等的主体,可以通过信息网络可以随心所欲地宣扬自己的思想,但每个人也都应成为网络伦理道德的责任主体,应该对自己的网络行为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负责。宣传和开展网络道德教育,也就是让网络活动主体提高自己的网络道德意识,从而对自身所应承担的道德责任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认同感。网络道德教育特别是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应成为互联网普及教育的一个方面。通过网络道德规范的学习,提高道德主体自身的修养,真正做到自警、慎独,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来参与政府管理。同时网站必须完善信息管理,剔其糟粕、取其精华,营造绿色网络,建立网络信息传播新秩序。对于后发展国家而言,面对西式强势政治文化的渗透,对民主化和制度化进程实行必要的政治控制是必要的。 5.重视弱势群体的网络政治参与。

我们必须正视当前弱势群体民主价值观念整体偏低的现实,积极培育他们网络政治参与的能力和主动性积极性。一方面,针对网络普遍存在的“东部快西部慢,城市快农村慢”的不平衡态势,国家要加大加快对西部和农村的信息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为网络政治参与打下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另一方面,要对信息弱势群体加强培训,普及电脑和网络知识,消除他们的能力鸿沟。

三、网络政治参与之走向

随着近年来国内网络事件的频繁发生和政府对网络民意的高度重视,网络政治参与作为公民参政的新形式,日益显现出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和发展潜力。学者们大多对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持乐观态度。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网络政治参与仍会加速发展,并会延展出新形式。互联网政治的发展,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网络理性终将取代非理性,成为促进中国民主事业的新兴力量。但网络政治参与仍处于非核心参与状态,只能是对政治参与形式的丰富和完善。李斌认为,网络政治参与正在或将要表现出五个方面的发展趋势,即网络政治文化将深刻影响政治参与;网络共同体的政治参与值得关注;“政治博客”成为网络政治参与的重要方式;电子政务平台成为网络政治参与的基本途径;实行“注册参与”将成为保证网络政治参与有序度的必然选择。此外,张雷对政治博客的未来趋势进行了探索性描述:第一,政治博客将构建一个全新的公共政治领域;第二,博客将逐渐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方式;第三,博客将成为政府实现政治沟通的重要手段;第四,政治传播进入“自媒体时代”。

参考文献:

[1].

郝继明. 网络政治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分析[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09.No5.Vol 3 [2].

李斌. 论网络政治参与治理与调适的推进路径和基本原则[J]. 天津行政学院学

报.2009.No4.Vol 11 [3].

李雪卿. 试论现阶段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

版).1998.No3. [4].

李金花. 试析网络政治参与的影响及其对策[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

报.2009.No11.Vol 26 [5].

赵新. 国内网络政治参与研究述评. 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8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6z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