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网络政治参与的几点思考

更新时间:2023-03-08 05:15:3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关于网络政治参与的几点思考

北小支部 谢桂芳

摘要 在互联网时代,公民开始借助于网络媒介来表达意图和利益诉求,并试图影响国家决策和行为,于是网络政治参与应时而生,各种参与形式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网络民主成为中国社会民主的训练基地,尤其在推进政治文明、表达民意、扩大公民有序参与公共事务方面,成为无法忽视的力量。网络政治参与虽然已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且也为此作了一些有益的探求与尝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是从总体上看,网络政治参与还一直没有进入常态化、制度化的轨道,大都处于随机与非持续的状态,甚至有一些部门及官员对网络政治参与还处于应付的状态,这无疑影响网络政治参与向纵深发展,也影响了网络政治参与制度的提升与完善。有时甚至还会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 互联网 政治参与 利益 民主 制度缺陷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不但引起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变化,也引起了人们政治生活参与的热情与发展。网络传播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改变了公民对政治和社会事务的参与程度。我国从1994年4月起正式进入互联网时代,至今已有十九年,但互联网的发展却十分迅猛,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国公民传递信息、表达意见、评论时政、释放情绪的一个主要渠道,网络政治参与对政府行为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有人把2008年称为网络舆论监督年,把2009年称为网民问政年。胡锦涛主席2008年6月在人民网与网友的在线交流,标志着网络政治参与时代的到来,2009年2月温家宝总理在“两会”期间通过中国政府网与新华网又与网友在线交流,再一次引起了海内外的高度关注。各地的政府官员也纷纷通过网络与网友进行交流。与传统的政治参与相比,网

络政治参与具有明显的快捷、高效等优势,成为推动我们党和国家政治建设和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力量。以2008年为例,从西藏问题、奥运火炬事件、汶川大地震等重大公共事件,都有网络的深度参与。数量庞大、无所不在的网民正在成为重要的社会力量。网络政治参与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新形式,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网络政治参与间接改变民主一统天下的局面,使民主更向社会基层开放。

网络政治参与使原先受制于条件、仅能在小国寡民状态下施行的直接民主具备了在广袤大国开展的可能,至少是从依赖代表转向依靠人们自己的“半直接民主”,信息的急速取得创造了更深层次的民主。

(一)从公众的角度看

网络这种能够使信息传递不受时空阻碍乃至政治控制的互动方式,使人们在感知与介入世界方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痛快淋漓的感觉,政治家们可以立刻看到对公众意见的调查结果,网络将成为政治家与公众进行政治对话的一个主要途径。网络发展凸显了少数派权利。哈耶克提出,“多数决策的权威性并非源于即时多数的意志,而是源于对某些共同原则的广泛同意”。如果无视对多数权力加以限制,从长期来看,不仅会摧毁社会的繁荣及和平,而且还将摧毁民主本身。换言之,只有数量没有质量的广泛参与对民主并不是

一件好事。庆幸的是,网络的发展也有利于保护少数派的权利。网络政治参与促进了政治权利的民主化,以直接性、开放性、平等性、便捷性、廉价性等方面的优势,消除了传统政治参与权利方面存在的许多不足,使公民政治权利特别是政治参与权从排他性、限制性向扩大化、普遍性发展。

(二)从政策过程来看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和大众媒体的发展,那种封锁政策信息、限制公众参与公共政策活动的做法已经走到尽头,必将为更开放的公共政策参与方式所取代。

(三)从决策主体来看

网络自由度与宽容度的极大提高使政府与公民的互动模式明显呈良性变动趋势,使不同的利益群体能进行有效对话而实现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因为互联网的公共论坛能充分体现公共领域的精神,为创造新兴的公共领域提供了可能性,这一领域是生活中的一个领域,它原则上向所有人开放。在这个领域中,作为私人的人们来到一起,他们在理性辩论的基础上就普遍利益问题达成共识,从而对国家活动进行民主的控制。网络公共论坛克服了现实政治生活中公共论坛的弊端,如权威与精英对议程的操纵和对话语权的强力影响,形成了开放、自由的公共舆论空间,从而使国家活动必须回应公众的要求,增强了其民主性。

(四)从结果来看

网络政治参与有利于权力监督机制的完善。作为一种外部监督力量,互联网促进了政府信息公开,便于民众对政府信息的甄别、评论和监督,特别是对权力腐化证据的收集,与此同时,网络技术以“秘密投票”的方式确保监督者尤其是民众敢于监督。

二、网络政治参与逐渐从个体利益转化到群体利益 从注重个体利益到注重群体利益的转化,现代公民社会理论的兴起本身就意味着个体利益向群体利益的转化,利益重新聚合。尤其是青年网民已经具有了某种程度的公共精神,一种公民美德正在悄然形成,一群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青年公民已然出现并正在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正是这种影响力的形成,筑就了政府与民众共同探讨的一条公民理性参与政治的维权之路。

(一) “孙志刚事件”回放

“孙志刚事件”起因是大学毕业生孙志刚无故死于收容所,最后网民讨伐的却是国家实行了几十年的流浪乞讨人员收容管理制度。个体利益受损的背后却是现实存在的社会制度的不合理(有的学者提出了违宪审查)。

(二)乙肝携带者张先著事件回放

在张先著之前,乙肝携带者中也曾经有过采取各种方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其中既有采取极端的暴力手段者,也不乏采用各种其它手段讨还公道者,和他们比起来,张先著

无疑使自己的个人维权行为上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以往的维权者多是无意识的自发行为,而张先著则是有意识的自觉行为;以往的维权者往往是为了维护个人利益,张先著则是为了1.2亿乙肝携带者群体的利益;以往的维权者都是个人行为,而张先著案则是“集体诉讼”,他的背后是“肝胆相照”论坛,是数以万计的乙肝网友和全国1.2亿乙肝携带者。法律学者郝劲松面对行业“霸王条款”,一次次运用法律武器与垄断部门进行利益博弈,他的行为早已超越了个体利益的追逐,体现了一个知识青年面对制度问题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不懈追求真善美的社会公德心。这是网络政治参与积极的一面。

三、网络政治参与却又消极影响着未来的发展 网络参与作为一把双刃剑,在提升政治参与质量、促进政治参与发展的同时,也有可能给政治参与在未来的发展带来许多消极影响。近年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与选民联系不够紧密,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对各界群众的号召力有所减弱,集会、游行、示威等宪法权利规定过于原则、笼统,在具体实现和管理过程中缺乏可操作性的法律保障,致使大量利益主张以突出信访问题和群体性事件的形式反映出来。特别是随着信息社会的兴起,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逐步显现出“一呼百万应”的强大社会动员能力,吸引着大量利益诉求涌入虚拟社会。比如,

微博、微信的兴起改变了传统的民意形成和表达方式。然而,面对这些虚拟社会的挑战,一些领导干部却陷入了“网络迷茫”。有的对发邮件、看微博、上QQ、回复网友问题、进行视频对话等不得要领,半天找不着北;有的对网络高调谈理论,低调去实践,怕说错话、怕办错事,怕留下把柄,敷衍了事;有的监管失控,引导无方,对待网络事件,要么是“躲”,要么是“堵”,要么是“拖”,导致负面影响蔓延扩大甚至引发群体事件……因此网络政治参与在肯定其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看到其暴露出的问题。

(一)互联网本身具有的局限性决定了其在政治参与中的无序性的特征,存在着公民非理性政治参与的可能性。

互联网本身就具有虚拟性与隐蔽性的特点,使“网络政治参与”具有非正式性、渗透性特征,这极有可能导致公民网络参与的欺骗化与非法化。互联网完全是一个虚拟的社会,网络成员身份被数字化、电子化、虚拟化了。匿名性和隐蔽性被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得网民能以“隐形人”的身份在网上自由操作,大大减少了其政治参与的不安全感,进而容易摆脱现实社会的规范,放纵自己的行为。数字化世界是一片崭新的疆土,可以释放出难以形容的生产能量,但它也可能成为恐怖主义和江湖巨骗的工具,或是弥天大谎和恶意中伤的大本营。如果公众为虚假信息所左右,政治判断和评价就会发生偏差。实际上,这种带有欺骗性的政治参与不仅

会使执政党和政府无法从网民们的意见和建议中及时提炼出真正属于大多数人的真实意愿和想法,而且会造成党的政策不能及时得到受信息蒙蔽或信息缺失影响的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而使政府政策的实施和贯彻也难以顺利进行

(二)互联网带来了网络话语权的巨大差距,没有能充分反映社会各阶层的声音造成政治参与的不均衡。

拥有信息时代工具的人以及那些未曾拥有者之间存在网络话语权的巨大差距,其实质就是一种因信息落差引起的知识分隔和贫富分化。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与占有通常使年龄偏大、家庭收入和受教育程度低的人在互联网的使用上都处于弱势地位。农村与城镇在互联网使用上的差距较大,理论上平等的网络政治参与权利和机会在实际上呈现出严重的不平等状态。此外,网络还创造了一个僵硬的阶级壁垒,使受到良好教育和未受到良好教育者阵线分明,从而造成社会断裂,危害社会稳定。刚开始时的网络政治参与 目标指向不明,参与持续力不足,组织化程度不高,因此社会影响力不大。而现在的网络政治参与,以前面典型事件为代表,体现了较强的组织性特点。公民参与政治的目标指向不再限于民族强盛、国家地位、社会发展等宏观叙事事件以体现我国公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更有一种从虚拟空间走向现实生活,关注自身利益与群体利益,促进社会改良与发展进步的冲动愿景。而一些青年网民已经不满足于在虚拟空间里

发表激扬文字、隔靴搔痒地讨论社会话题,他们更希望把网络上虚拟的群体力量转化为现实的集合力量,通过声援、集合、示威,甚至是集体调查组织的形式,从而给政治系统输入强烈的信息,引起政治输出结果的改变,达到影响公共政策的目的。网民的政治参与力平时隐于虚拟网络当中,其政治参与热情一般由某件社会突发性事件引发,通过网络的组织性而迅速形成一个非正式群体,并把网络生活中形成的平等、协作、团结品质外化成实际行为。比如,在云南“躲猫猫”事件中,从虚拟网络中走出来的网民组成网民调查组,与云南省委宣传部门配合,专事调查事件真相,后来被认为是网络民众组织化最成功的案例之一。

(三)网络民意过热凸显了政治参与的制度缺陷,这是网络不能承受之重

网络之于中国转型,无疑居功至伟,但这并不能证明网络就是万能的。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对接,没有现实力量的支撑,多么精彩的网络风景,也往往不过是海市蜃楼。期望主要借助网络推动变革,是网络不能承受之重。制度之于网络,有如主食之于点心,人的健康成长最终还是靠吃主食,社会的健康成长最终也要靠制度的完善。网络所要代表的民意大多无序,民意是有诸多限制条件的。网络无论怎样神奇,都只能协助或者促进现实的变革,而不可能取代现实的制度变革。神化网络的民意功能,实则反衬着现实社会的制度之

轻。如果常规渠道四通八达,如果民情民意平时就能得到及时疏通,何至于网上听到一点风声,诸多媒体就汹涌而来。所以,从现实出发,即从法定的公民权利出发,让制度得到升级,让网络回归平常,这才是政治参与的正确路途。

(四)组织化的网络参与存在较大社会风险,网络监测预警机制必须尽快建立

当前青年群体维护个人利益的维权意识不断加强,但在如何对待全局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矛盾方面,部分青年则不愿承担社会责任,不能顾全大局,表现得不够理智,有的甚至将个人权利主张无限扩大,最初良好愿望的政治参与性质,有可能演变成大规模政治参与事件,甚至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造成社会不安定。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扩大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的情况下,如何响应和规范网民的组织化参与,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话题。政府一方面要加强网络立法,完善现有的互联网秩序规范,加强对网络的监控力度,针对异常和紧急情况能够做到及时沟通与处理。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网站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增强其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及时处理相应信息,做好引导工作,营造良好的网络社区风气。

当今,由于网络快速覆盖了世界,悄然影响着世界。它为民主、公开、透明提供了有利载体。从某种程度上,谁占领网络制高点,谁就掌握主动。在网络事件频发、网络安全

问题凸显的今天,作为某些领导干部,一定要自觉消除“网络迷茫”现象,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一个不上网、不重视网络建设、不会利用网络的领导,绝不是一个现代化的领导。唯有与时俱进,把善于“触网”作为一种基本功和执政本领来练就、提升,在开博、发帖、灌水、拍砖等官民互动中抢占“虚拟化”信息高地,籍此化“危”为“机”,了解最真实的社情民意,用以指导和推动自己的工作,促进科学决策,方能在“先发制胜”中引领时代潮流,开启运用网络执政为民新篇章。

总之,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一定程度上相当于直接参与了社会政治实践,使公民能够亲身体验政治生活的意义,获取政治知识和政治能力,了解和感受作为一个公民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从而起到传承政治文化、教育社会成员、巩固政治统治的作用,特别是就中国目前政治参与的状况而言,普通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渠道相对有限,政治社会化过程显得较为迟缓,而网络政治参与的便捷性、平等性和开放性,为普通公民的政治参与提供了一个比较重要的渠道,这对推进以网络政治参与为主渠道的普通公民的政治社会化过程,提高社会成员个体层面的政治社会化水平,都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①M·凯文.罗宾斯:从信息社会到虛拟生活[M].安徽科技出版社,2008.11. ②贺筱华:网络政治参与对民主的负向作用[J].理论观察,2006.3. ③郑曙村:互联网给民主带来的机遇和挑战[J].政治学研究,2001.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5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