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学术性质之我见

更新时间:2023-08-21 22:24:01 阅读量: 高等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百度文库

载:《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11期。

荀子的学术性质之我见(修改稿)

孙景坛

内容提要:关于荀子的学术性质,古今共有三说:儒家,法家与“自成一体”说。笔者认为,这个问题需认真探索。在《荀子》中第一位的概念是“隆礼”,即“礼”是他的思想

在当前理论界,坚持认为荀子是法家的,主要代表是邓汉卿先生。他在《荀子绎评》一书的《序》和每篇的《析评》中,明确认为,荀子从思想体系上看,与法家相合:如荀况主张“刑无等级”;“无能不官,无功不赏”;“法后王”;“禁暴除悍”等,“以巩固和扩大封建政权”。(4)

应当说,邓先生对荀子的这一看法虽有某些道理,但缺乏说服力。如荀子主张“刑无等级”、“无能不官”、“无功不赏”、“法后王”等,这些都不是法家最根本的观点。“刑无等级”、“无能不官”、“无功不赏”,这是百家争鸣的其他学派包括儒家几乎都赞成的观点;“法后王”,只是人们对法家批评儒家“法尧、舜、禹、汤、文、武”的一种误解,事实上法家也讲“法先王”。如韩非说过:“......此数物者,险世之說也,而先王之法所简也。先王之法曰:‘臣毋或作威,毋或作

1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 百度文库

2 利,从王之指;无或作恶,从王之路。’”又说:“夫人臣之侵其主也,如地形焉,即渐以往,使人主失端、东西易面而不自知。故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故曰:巧匠目意中绳,然必先以规矩为度;上智捷举中事,必以先王之法为比。”(5)不过,法家所法的先王有时比儒家的尧、舜、禹还要古,是尧、舜、禹以前的氏族社会的部落长。如商鞅、韩非都主张“以吏为师”,在解释以“以吏为师”时,韩非说:“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6)即要倒退到“无书简之文”的原始时代,这若叫“法后王”的话,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这里,邓先生回避了一个关健的问题:就是荀子的思想核心是什么?与法家的思想核心一致不一致?或者说,是不是“法”?必须指出,用思想核心来确定;能测也。”后来,荀子的弟子在《大略》中又概括说:“礼者、政之挽也;为政不以礼,政不行矣”;“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故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君臣不得不尊,父子不得不亲,兄弟不得不顺,夫妇不得不驩,少者以长,老者以养。故天地生之,圣人成之。”这是其坚持“礼治”的最好证明。

在《荀子》中,“礼”字出现的频数是342次,“法”字出现的频数是182次(包括效法、遵循之“法”),“礼”的频数远远高于“法”。这进一步说明荀子最重视的范畴是“礼”,而不是“法”。荀子讲“法”,常与“礼”连称,他虽有“法礼”之说——出现的频数是2次,但这里的“法”是动词,不是名词,意谓“遵循”。如《礼论》说:“礼者,人道之极也。然而不法礼,不足礼,谓之无方之民;法礼,足礼,谓之有方之士。”将真正意义上的“法”、“礼”连称时,荀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 百度文库

3 子始终是“礼”在前,“法”在后,即“礼法”。“礼法”在《荀子》中出现的频数为4次,如《修身》说:“故学也者,礼法也”;《王霸》说:“出若入若,天下莫不平均,莫不治辨,是百王之所同也,而礼法之大分也”;“是百王之所同也,而礼法之枢要也”;“是百王之所同,而礼法之大分也。”“礼法”,就是“礼”是第一位的,“法”是第二位的,“礼”统帅“法”。当“法”、“礼”不相连时,荀子仍认为 :“法”较“礼”低一层次,是对“礼”的补充。如,《劝学》说:“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没吃透“礼”,还可成为“法士”;又说:“礼,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礼”是“法”的“纲纪”;《君道》说:“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尚贤使能则民知方,纂论公察则民不疑,赏克罚偷则民不怠,兼听齐明则天下归之。”“隆礼”才能建设出法制;《天论》说:“君人者,,,而“礼”又是儒家的思想核心。如刘歆、班固将荀子归入儒家,根据就是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的儒家定义,司马谈认为:“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9)这样荀子理应归入儒家。

笔者认为,将荀子的思想核心定为“礼”,这是正确的。但认为“礼”是儒家的思想核心,则值得商榷。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不是“礼”?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思想界对此专门有过讨论:以蔡尚思先生为代表的一方,坚持认为孔子的思想核心是“礼”;以匡亚明先生为代表的另一方对此则持否定态度,认为是“仁”。后经理论界反复讨论,较为一致的看法,认为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而不是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百度文库

“礼”。既然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也就是说儒学的思想核心是“仁”,以“隆礼”为思想核心的荀子就应不是儒家。

荀子与儒家的思想不同,邓汉卿先生对此做过比较,他的看法是有道理的。我们不妨再将其概括一下:在先秦,真正继承孔子思想的学者是孟子。唐代韩愈在追述儒家的道统时认为:“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10)韩愈的这一看法有合理因素。宋明理学认为,孟子之后千载无真儒,讲的虽绝对了些,但把孟子看做孔子的正统继承人,亦有合理因素。孟子在思想上,完全承继孔子,将孔子的“仁”正式概括成了“仁政”,并由发展出“性善”、“天命观”、“良知良能”等学说。然而,荀子与孟子针锋相对,不仅用“隆礼”取代了“仁政”,还明确提出“性恶”、“人

而这一范畴的提出者孔子(荀子认为),才是他的学术盟友。所以,有时荀子对孔子和孔子的学说不像一些人想像的那样崇敬,如《解蔽》说:“孔子仁知且不蔽,故学乱术足以为先王者也。一家得周道,举而用之,不蔽于成积也。故德与周公齐,名与三王并,此不蔽之福也。”就是说,荀子认为,孔子的学说是歪打正着。由此可见,把荀子归为儒家不符合荀子原意。

荀子虽自称为儒,但他那里的儒,并不是后来学派划分上的儒家,只是指一种人。如荀子认为“崇义”的孔子、子弓和“隆礼”的他本人属大儒、雅儒,而不“隆礼”的孟子之流的只能是俗儒、贱儒、鄙儒,但不管是什么儒,本质上都是儒。在他看来,儒只是一类有学问或倡导学问以济世用的人,根据他所倡导的学问正不正确,对尧、舜、禹的承继和理解程度,再分别儒的类型。就是说,他还只是在传统意义上使用儒,在孔子曾教导子张“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4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 百度文库

5 的圈子里打转,真正从学派的意义上来使用儒,是司马谈的《六家要指》。因此,我们不能一看荀子自称为儒,就认为他是儒家。

如何正确理解荀子的“自成一体”

认为荀子“自成一体”的主要代表是王森先生。王先生说:“通读《荀子》全书,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荀子思想既不属于正统的孔孟之流的儒家,也不属于道地的法家”;“有人认为荀子的思想自成一体,我认为它是‘揉百家之说而融为自已独特之论’。”(11)应当说,王先生坚持荀子“非儒非法”、“自成一体”是有道理的,但将其说成“揉百家之说而融为自已独特之论”,则太不具体,有。

以立”等。尤其是,子产和晏子都曾有著名的《礼论》。如《左传》昭公二十五载,子大叔说:“吉也闻诸先大夫子产曰:‘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气,用其五行。气为五味,发为五色,章为五声,淫则昏乱,民失其性。是故为礼以奉之:为六畜、五牲、三牺,以奉五味;为九文、六采、五章,以奉五色;为九歌、八风、七音、六律,以奉五声;为君臣、上下,以则地义;为夫妇、外内,以经二物;为父子、兄弟、姑姊、甥舅、昏媾、姻亚,以象天明;为政事、庸力、行务,以从四时;为刑罚、威狱,使民畏忌,以类其震曜杀戮;为温慈、惠和,以效天之生殖长育。民有好、恶、喜、怒、哀、乐,生于六气。是故审则宜类,以制六志。哀有哭泣,乐有歌舞,喜有施舍,怒有战斗;喜生于好,怒生于恶。是故审行信令,祸福赏罚,以制死生。生,好物也;死,恶物也;好物,乐也;恶物,哀也。哀乐不失,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 百度文库

6 乃能协于天地之性,是以长久。’”又昭公二十六年载,晏子说:“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君令而不违,臣共而不贰,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夫和而义,妻柔而正;姑慈而从,妇听而婉:礼之善物也”;“在礼,家施不及国,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士不滥,官不滔,大夫不收公利。”后来人们对礼的所有发挥均本于此。既然先秦早就客观上存在一种礼学,百家争鸣的划分也应有礼家,没有礼家,原则上说不过去。

再次,“礼”与儒、法两家的关系。应当说,古往今来理论界有人认为荀子是儒学或法家都事出有因,荀子与儒、法是有联系的,但荀子与儒、法的联系主要是“礼”与“仁政”、“法治”的关系。诚然,孔子曾学礼、教礼、立于礼、相”

,则王公不以为宝;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性恶》说:“夫陶人埏埴而生瓦,然则瓦埴岂陶人之性也哉?工人斲木而生器,然则器木岂工人之性也哉?夫圣人之于礼义也,辟则陶埏而生之也。然则礼义积伪者,岂人之本性也哉”;“凡贵尧禹君子者,能化性,能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然则圣人之于礼义积伪也,亦犹陶埏而为之也。用此观之,然则礼义积伪者,岂人之性也哉!”这是荀子对“礼论”思想的深化。荀子认为,“礼”是人们学习和修身的主要内容。在《劝学》中,他明确说:“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在《修身》中又说:“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勃乱提僈;食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触陷生疾;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 百度文库

7 国家无礼则不宁。诗曰:‘礼仪卒度,笑语卒获。’此之谓也。”荀子还吸取了当时的“义政”和“法治”学说作为“隆礼”的补充,如强调“礼义”、“礼法”治国等,荀子对“礼治”的理论贡献非常大,堪称战国时期最大的礼学家。因此,应用荀学来标示礼学,用荀家标识礼家。综合可见,荀子应是百家争鸣的一个独立学派——荀家。

正确认识荀子是荀家具有重要的理论历史与现实意义。首先,它不仅能使我们真正搞清荀子的学术性质,而且能够解决传统上关于百家争鸣之百家在划分上的缺陷;其次,它能使我们搞清为什么传统上主流儒学排斥荀子,而法家也不将

311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ac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