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诗歌鉴赏讲座 师大附中张海波

更新时间:2023-08-21 22:26:01 阅读量: 高等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2古诗鉴赏专题讲座

各位老师,大家好:

下面我就2012年高考诗歌鉴赏的应考策略及与诗歌教学相关的内容谈谈我自己的看法,希望与各位同仁交流探讨。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2012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综述,了解本年度高考诗歌鉴赏的命题特点。 2012年高考16套语文试卷共鉴赏评价17首诗歌(其中浙江卷以对比鉴赏形式出题,选了两首诗歌),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些特点:

第一,诗歌体式多样,内容丰富。

1、从题材看,涉及常见的山水田园、思乡怀人、羁旅送别、边塞战争等。这些诗歌大都是情景交融的写景抒怀之作。如山水田园诗歌以写景为主,情感淡然悠远令人回味无穷,抒情较含蓄。其它即景感怀或托物言志之作,景、事、情(理)交织在一起,情味深厚令人感慨万千,抒情议论较明显。

2、从体裁看,类型非常集中。17首诗歌涉及7首律诗、5首绝句、5首词。

3、从时代看,宋代诗词唱主角(8首)。唐诗3首,唐词1首,金诗1首,金词1首,元诗2首,明诗1首。

4、从作者情况看,名家名篇在相对减少,这也是近年高考诗歌所选篇目的一个大趋势。十六套试卷中李杜苏轼等大家已然淡出,晏几道、杨万里、李益、贾岛、秦观、温庭筠、元好问等学生有所接触,而学生不太熟悉的诗人的作品占超过一半的比重。

第二,考点分布广泛,但考查重点突出。其中,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更加受到命题者的青睐,16套试卷几乎都针对这两方面设题,或着眼于具体诗句,或着眼于全篇。

第三,试题的综合性逐渐加强,灵活性、开放性体现更为突出。整体趋势上看,淡化背景,强化诗歌本身;弱化字词,强调整体感悟;淡化意象,融于情感技巧;趋于综合,突出鉴赏评价;出题方式上,除了就某一知识点单独命题考查诗歌鉴赏能力外,还更多采用“一题多问”的形式,考查综合鉴赏诗歌的多方面的能力。

我们再以2010——1012新课标卷及辽宁卷为例做以分析:

总体特点:

第一,六套试卷,十二道题,问到感情的有五问,且均为连续问,兼及感情作用,感情怎么表现,对感情的分析,还有某诗句所体现的感情。

第二,直接问到句(或词)意理解的五问,且均为连续问,与诗歌意象,思想内容理解放在一起考察。

第三,对手法的考察极为灵活,问法笼统,将手法与内容结合在一起考察,如“怎么表现的”,“如何处理的”,结合某内容“赏析”,或问“有什么好处”。

第四,辽宁卷2010年和2011年有两道题涉及到评价类题型,其中一道题极为开放,答题需兼顾观点态度、技巧判定、结合诗句的具体分析、作用效果。

由近三年的新课标卷和辽宁卷的命题来看,我们更可以体会得到命题者“渐进适度渗透新课程理念”的指导思想。这也意味着要求考生除了把握诗歌鉴赏技巧,掌握鉴赏规律外,必须注重积累,提高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提高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今年高考诗歌鉴赏命题趋势,对我们在座的每位语文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应仅仅停留在针对高考进行强化训练,更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进行积累,以厚积薄发。所以我今天的话题也要针对两方面进行,兼及高考指导和平时教学。

从高考的角度来看,万变不离其宗,试题再灵活,也同样需要规范,基本规律的总结、各种类型题答题的方式方法,尤其是综合性比较强的试题,更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方向。

第一,让学生明确考纲要求,几大考点概念要有清晰解读: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

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D。比如,诗歌的形象指什么?什么是意象,什么是意境,二者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第二,指导学生把握解答诗歌鉴赏题的一般步骤:

1.关注已有的信息,如诗题、注释、作者生平经历、时代特征等。诗题一般能揭示诗的内容和情感;注释、生平经历能揭示诗的背景。所谓知人论世,对解读诗人的心境情感、作品的内涵意蕴是非常重要的,有时诗歌情感就体现在诗题和注释上。

2.注意合理的鉴赏流程。诗是由意象(景物或人物)构成意境,再由意境体现诗情的。意象是诗的基础。

3.注意关注诗歌类型

从诗歌内容看,考查的基本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类①赠友送别②咏史怀古③山水田园④托物言志⑤战争边塞⑥羁旅愁思⑦题咏画作⑧民俗节令等。掌握每一类型的基本阅读方法,对解答非常有益。

4.注意分析诗的表现手法

指导学生整体把握古诗常用一些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五种——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间接抒情中的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或言志、借事抒情、借古讽今、借用典故、以景结情等)、描写方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色彩渲染、以乐景写哀情等 )和修辞方法(比喻、夸张、拟人、对偶、对比、反衬、借代、双关等)。

第三,教师要给学生进行分类总结,使学生对考点有宏观的了解,形成知识链条。如:中国古代诗歌意象分类诠释;形容意境特点的常用形容词;各种表达技巧的知识梳理;中国古典诗歌语言上推敲字词及颠倒变形的特点,诗词中的省略,语言风格多样的特点;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等。特别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有些概括总结不能只是以资料形式下发,还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比如关于诗歌常见意象,送别类意象中“柳”的意象,因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思想类意象中的鸿雁意象,因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与这两种意象相关的试题都在高考试题中出现过,要帮助学生在“意”和“象”之间建立联系。

第四,帮助学生理清各类试题答题要点

1.意象意境类

景物类:①针对诗歌相关内容直接找出对应意象。②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画面,语言尽量与诗词风格吻合,有美感;③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人物类:①人物形象定位;②具体解析;③反映出来的思想感情。

2.艺术技巧类

①点明手法;②结合诗句分析手法;③表达的主要情感。

3.语言类

(1)鉴赏语言特点的:①点明语言特色,用一两个词简单概括;②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炼字(句):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释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译句);③点出手法及效果(明法)④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达情)⑤炼句有时还要关注语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构篇)。

4.思想感情类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有此情怀。

第五,重点指导“大角度”设题的作答方式。此类设题往往“泛泛而谈”,没有具体的角度要求,出现在题干中的关键词通常是较为宽泛的概念。如:2012新课标卷《思远人》第8小题“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第二问就是大角度设题,答题不能只从描写的画面和表达的情感上入手,还应兼及手法及效果。参考答案:首句起兴(或寓情于景),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再如2011年新课标卷《春日秦国怀古》第9题第二问“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答案一样要兼顾“手法及效果”“画面再现”“表达感情”三个方面。包括直接要求“赏析”的试题也是这样的几个作答角度,应对学生进行明确指导。

第六,强调鉴赏评价题型的作答方式。以2010年辽宁卷为例,出的是一首宋诗陈与义的《雨》,第9小题“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时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这类题型需先指导学生读懂题干评价的意思,然后按“观点态度+技巧判定+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感情表达+作用效果总括”的模式作答。参考答案:同意。诗题虽然为“雨”,但作者并未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写夏日已过,燕子南归,梧桐叶落,身心俱冷,家徒四壁,京城繁华,西风吹衣,徒增物换人非、怀旧失落之情,以侧面描写的方式,从动植物和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

再谈谈平时教学。我认为,诗歌教学应该是灵动的,既不应将诗歌做“肢解”似的机械翻译,也不应将文本分解成试题让学生作答,长此以往,会让学生对诗歌产生隔膜,审美对象对文本有了距离,诗歌本身的美感也就荡然无存了。对于不同类型的诗歌,需灵活处理,力求使学生由点到面,广泛积累,掌握方法,真正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第一,微观解读,掌握方法。对于形式体制、内容题材与高考比较贴近的、有代表性的诗歌,要指导学生掌握鉴赏流程和方法,由意象到意境再到感情极其传达方式即艺术技巧,以几个大的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涵咏思考,深入理解探讨,针对每首诗词的特点重点解决两三个问题,不必面面俱到。

以《声声慢》为例,这是李清照晚年作品,当时的她身无所依、情无所托,在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再婚、离婚等一系列重大打击之后,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这样一首悲苦愁绝之词。对于这首词,学生很容易把握其中的感情,在此基础上,设置两个问题即可,其一,分别找出直接写愁和间接写愁的句子,直接写愁的句子重点分析开篇的叠词,间接抒情的句子找出意象与情感是如何产生联系的,重点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及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还可以指导学生赏析李清照其它写愁名句:李清照其它写愁名句: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愁有长度了;独抱浓愁无好梦——愁有形体可以拥抱了;酒从别后疏,泪向愁中尽——愁竟成了一种容器,可以盛装泪水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愁竟有脚,会爬了;只恐双溪舴艨舟, 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愁都有重量了。再如曹操的《短歌行》也可以用两个问题为线索来解读,第一层面是理解感情,不难看出诗中所表达的人生苦短,建功立业的愿望,二种感情互为表里。在魏晋时代的特定社会文化政治背景下,诗歌中普遍表达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而曹操的诗体现的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理想追求;第二个问题,怎样表达感情的,这就涉及到用典,诗中既用事,又用诗文,引导学生分析感情与典故是如何建立联系的。这些都涉及到我们高考的考点。

第二,宏观入手,总结规律。对于属于形成文学传统源头的经典作品,不能只就选篇而论,要给予学生由点到面的整体观照,不拘小处,给学生打开较广阔的视野,便于学生广泛积累,进而自主阅读,加深积淀。

比如对《诗经》的解读,必修教材上选了两首,一首是弃妇诗《卫风·氓》,另一首是《小雅·采薇》,我在处理教材的时候,先介绍诗经的概况,然后从爱情诗入手,带学生读选自卫风的《木瓜》《静女》及《硕人》的第二节写美人的诗节,从形式到内容到手法,感知《诗经》的质朴自然,率真纯挚之美,在此基础上解读教材选篇。之后又介绍了不同特色的写战争的诗歌,如《秦风·无衣》

《小雅·何草不黄》等,再利用早读时间推荐阅读一些有代表性的篇章,这样能使从总体上了解《诗经》的风貌。《离骚》的解读也是这样,从内容上,屈原的作品不仅仅是一个诗人的清泪,而且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滴血”。楚辞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从整体精神来看,为中国诗歌输进了两种精神,即个体精神和浪漫主义;对文学样式形成的作用:尤其是“赋”和“七言诗”;文学技巧方面:香草喻美德;美人喻君主或理想;夫妇喻君臣。关于香草美人意象,可以给学生列举相关的例子,如:《感遇》(其一)(张九龄);《闺意上张水部》(朱庆馀),《酬朱庆馀》(张籍)。由屈原开始,形成一个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像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岁寒三友“松竹梅”在诗歌中都是人格精神的象征。陶渊明在《回去来兮辞》中说“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苏轼在《赤壁赋》中说“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都承继屈原开创的诗歌传统。

第三,方式灵活,注重审美。诗词的解读方式,针对性要强,对于某些富于特色的文本,还需要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获得审美体验。

比如《锦瑟》的教学,这首诗被称为诗歌史上的“斯芬克斯之谜”,可以让学生自己谈对诗歌的印象和理解,然后给学生介绍关于这首诗歌解读的一些有影响的说法。不管是诗中有人,还是诗中有物,不管是追思艳遇,悼念亡妻,还是感时伤世,羁旅之苦,久客思归,追忆似水年华,每个读者所读出来的《锦瑟》,都加上了自己感受的镜中之象,水中之影,不同于别人,甚至不同于上次的自己,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诗无达诂”,一首好诗是阅读不尽,也品读不完的。这首诗中,缠绵悱恻的情绪、伤感怅惘的情调,典故隐喻的深奥,为读者阅读时的二度创造,提供了太多的想象空间。正如李商隐名字中的“隐”字一样,影影绰绰,朦朦胧胧,依稀仿佛,似有似无,感觉得到,琢磨不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正是这种美学境界吸引了千百年来的读者。何必句句分解推敲,消解诗意和美感呢?我还把王蒙根据《锦瑟》改写的诗、词、对联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体会这首诗的魅力:无端起兴、无端感伤、无端怀旧、无端吟唱,完全是一种“无端”之美。

以上就是我关于高考诗歌鉴赏趋势的分析之后的一些想法和平时教学中的做法,我始终认为,指导高考和平时教学息息相关,打个比方,指导高考只能算是“药补”,而平时教学则是“食补”,审美意识的引导及人文素养的培养,功夫应该立足于整个高中阶段的教学,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末,这与目前高考的大趋势也并不矛盾。

德国哲学家马丁·布伯说:“教育的目的并非是告知后人存在什么,而是晓谕他们如何让精神充盈人生,如何与‘你’相遇。”在高考的指挥棒下,我们应该摒除过于追求功利性与实用性的做法,重视文化精神的培养,发扬和继承古典文学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并使学生咀嚼内化真正成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以不变应万变,更加从容地应对高考!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ac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