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

更新时间:2023-03-08 07:54:26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别说我是坏孩子

——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

一、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概述

(一)概念: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指他们的行为在没有智力障碍和精神失常的情况下与

其所处的社会情境及社会评价相违背,在行为上显著地异于常态,且妨碍个人对正常社会生活的适应。

(二)具体含义

1.既不是由智力、感官残疾,也不是由健康条件引起的学习低能; 2.不能与同龄人、伙伴、家长、教师建立或维持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

3.在正常的情况下,也会出现过度的情绪困扰和令别人难以接受的行为方式; 4.长期伴有不愉快的心境和抑郁、沮丧、压抑感; 5.有无意识的抵触行为和不合群的孤僻感。

二、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症状

1.冲动性、攻击性的反应 2.孤独与退缩反应 3.学习障碍

4.多动症(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5.反社会行为表现

三、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分类

1.障碍程度分类

从情绪困扰和不良行为的程度上可将问题儿童划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类 。 2.控制程度分类

从情绪与行为的控制程度上来划分,可分为超控制与低控制型两大类。 3.障碍行为后果分类

按行为的后果和错误的性质来划分,情绪与行为障碍可分为非社会性行为和反社会性行为两大类。

四、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心理特征

(一)认知的不协调

1.认知过程与内容的不协调,包括思维缺失和认知偏差 2.认知成分与认知方式不协调 3.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不协调 (二)负性情感体验强烈

挫折感的不断增强 (三)自我中心倾向明显

思维缺失,是指在认知活动中对问题的分析理解,思维所占比率较少,记忆不能为思维提供充分的信息,感知信息在认知决策中所占比率较大,导致理智缺失现象。 认知偏差,是指儿童和青少年对问题及问题情境错误地信息加工和解释,导致错误的判断。

挫折感不断增强,形成需要——挫折、行动——挫折、目标——挫折之间的恶性循环。过强的挫折感会助长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自我中心倾向严重,自我认识能力较差,自我控制能力薄弱,缺乏调节和控制自己思想感情、举止行为的能力,克服困难的勇气不足。

五、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成因

长期以来,人们认识到基因会影响到儿童的生理特征。只是在近期以来,人们才弄清楚,基因还会影响到他们的行为特征。许多研究结果都表明,基因的变化可能是导致人的行为改变的一个重要因素。染色体的变异可能引起严重的行为问题。有两种类型的情绪行为障碍与基因很牢固地联系在一起: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虽然基因所传递的准确的生物特征现在仍然未知,但是有一点很清楚,精神分裂症是由于大脑神经化学因素的失衡造成的。 (一)基因遗传

研究发现,父或母一方患有精神分裂症,其子女患病的风险率高达40%-68%,而一般人低于10%。关于双生子的研究也证实遗传基因的影响。研究表明,有婴儿自闭症、多动与行为越轨等障碍的男性人数为女性的4-8倍,而在青春期以后出现诸如压抑,社交恐惧等情绪与行为障碍的女性为男性的2-3倍,这种差异可能与性连锁遗传有关。 (二)脑损伤: 1.感染性疾病 2.化学性毒物 3.物理损伤 4.营养问题

(三)生化失衡:

生化失衡指人体内出现有毒物质,以及维生素或矿物质不足或过量而导致的儿童情绪反应异常。

(四)内分泌障碍或其他严重生理疾病

如甲状腺分泌异常。严重的心、肺、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脑炎、低血糖等都会引起情绪障碍。另外一些心因性疾病也会引起情绪与行为异常。 (五)母亲妊娠期严重的精神创伤。

如过强的精神刺激,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抑郁等状态。小白鼠实验。 (六)儿童的气质类型

一般认为,婴儿从出生时起,可分为3种不同的气质类型:易相处型、兴奋缓慢型、难养型。

(七)家庭因素 1.家庭的自然结构 2.家庭的人际关系

3.父母的教育方式与态度

(八)学校因素

1.教育目标与教育方法 2.学校的人际关系 (九)社会因素

包括影视、报刊、网络等。

六、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出现率

? 由于国内外对情绪和行为障碍的评价标准不很相同,所以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和青

少年究竟占多大的比例?也是一个不大确定的问题。根据美国教育部、特殊教育与康复办公室按《所有残疾儿童教育法》和《小学和中学教育修正案》的标准统计,美国1980~1981年有严重的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和青少年的人数如表。根据考夫曼等人的归纳,比较严重的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约占学龄儿童的2%。

? 在我国,据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1989年对北京2432名小学生进行的抽样

调查,发现情绪行为障碍的发生率为13.16%,其中家庭情绪行为障碍的发生率为6.95%,学校情绪行为障碍的发生率为8.34%,男生与女生情绪行为障碍的发生比率为4.9:1。由此可见,对这一部分儿童的教育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七、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特殊教育需要

(一)教育的基本对策

莫斯(M.C.Morse)认为,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是:

(1)减少心理冲突,保持心理平衡;

(2)组织集体活动,利用同伴文化来发展儿童的情感和社会认知;

(3)创造良好的环境,避免孤独感,经常开展有关学习问题的讨论,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

(4)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增加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和趣味性; (5)用奖励为主的正强化方式来改变儿童现有的不良行为方式;

(6)创造较宽松、和借的学习、教育环境,采用某些人本主义的教育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和积极性;

(7)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增强他们行为的控制能力;

(8)树立正确的集体气氛和舆论导向,扶正抑邪。 此外,莫斯还对教师和家长提出了几点建议:

(1)爱护学生,爱护孩子,经常与他们接触和交流,设身处地地为学生和孩子着想;

(2)建立民主宽松的师生关系、家庭关系,保持和睦的气氛;

(3)教师和家长都要注意提高自身的修养,在教育孩子时,要有耐心,减少口头上的责备,增加自身行为的感染力;

(4)利用正负强化的方法改变儿童的不良行为方式,发展他们的学习能力,减少、消除自卑感和焦虑情绪。

(二)教育的模式和策略

国外对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青少年的教育一般从心理治疗、行为矫正和环境改变这三个方面来制定教育的摸式和干预的策略。 1.心理治疗法

经典的精神分析法是心理治疗中最早出现的一种治疗方法,而精神动力学治疗是从其发展而来的,心理治疗一般多采用宣泄理论和心理动力学理论的观点。前者通过宣泄的方式来让儿童减轻不良情绪的强度和侵犯的倾向;后者通过深入了解儿童的动机、需要和欲望,启发儿童用一种前进的力量抵抗倒退的倾向,保持积极的能动的心理能量。对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的心理治疗,也可采用心理净化的方法。这是一种通过心理训练来消除心理污染,人为地保持内心世界的清洁与健康的方法。心理净化能减少无益的心理消耗,稳定情绪并增加行为的控制能力。

不论是精神分析还是精神动力学治疗,都强调过去的经验对现在行为的影响,关注行为背后的潜意识冲突。经典的精神分析治疗主要是通过自由联想、梦的分析、防御机制的分析以及移情的分析来理解病人内心的冲突,借助解释这种方式帮助病人领悟他内心潜意识的冲突,从而将潜意识转化为意识。一旦潜意识的内心冲突被意识,由此导致的症状就有可能被控制或消失。精神动力学治疗依然遵循这种基本的模式,但更强调治疗关系中互动的治疗价值。通过治疗师与儿童的交互作用,释放儿童过去的或有问题的客体关系,内化和认同新的客体关系。

2.行为矫正

(1)系统脱敏法——这是一种逐步去除不良条件性情绪反应的技术。这套完整的行为治疗方法是Wolpe在1958年根据条件反射学说,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发展而来的。他认为,恐惧或焦虑与松弛状态是相互抑制或排斥的,而克制焦虑或恐惧最有效的方式是使肌肉松弛下来,故以逐步的肌肉松弛作为阳性刺激,来对抗焦虑或恐惧情绪,建立了系统脱敏技术。冲击疗法与暴露疗法、厌恶疗法都是系统脱敏法的一种变型,前两者是Stampf在1975年发现的。他认为当病人体验到最可怕的恐惧时,看到自己仍安然无恙,恐惧就会降低或消退。因此,他提倡反复重现刺激,让病人重新充分体验全部不愉快的情绪,从而使原来引起的症状逐渐减弱,直至消失。厌恶疗法是对不良行为或变态行为施加一个不愉快的体验,如电击、催化剂或言语责备等,利用痛苦的条件刺激来替代异常行为的快感,从而减少或消除异常的行为。如以恋物癖青少年为例,当他出现这方面欲望与行为时,令其立即闭目,想象或回忆被群众愤怒申斥的场面,可以达到减少与控制此种性变态行为的效果。

(2)认知治疗——强调通过改善患儿对自己不良行为或情绪的错误认知,来达到纠正情绪障碍的目的。许多情绪与行为障碍,常常根植于对事件错误的思维。所以,通过改变思维模式,尤其通过使他们认识到自己认知中存在的非理性的、自我否定的部分,通过获得和强化思维中理性的、自我肯定的部分,来帮助他们解决情绪与行为障碍。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会给予自己否定和扭曲的信息。持续折磨人的两难处境会使人精力衰竭,推动其对境遇的内部感知向越来越消极的自言自语发展,直到再也不能使他们相信在他们生存的境遇中还存在着积极的成分。接着他们的行为会跟随消极的否定性的自言自语,自以为对境遇是无能为力的。认知治疗就是通过练习和实践新的自我说服和自我暗示,使自己的思维变得更为积极和肯定,直到旧的自我否定和懦弱的自言自语消失为止。

3.环境改变的方法:是通过儿童生活、学习环境的改变,如家庭境况、学校或班级、周围环境的改变来影响儿童的情绪与行为方式的改变。贝尔金等提出心理社会转变模式。这是模式认为人是遗传天赋和社会环境的产物,因此,情绪和行为障碍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内部状态,它还涉及个人以外的环境。情绪与行为的改变要考虑系统的成分,包括家庭、同伴、老师和社区等。

家庭治疗法也是环境改变的一种重要的模式。有些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生与家庭矛盾或教养不当密切相关,因此,治疗远远不止是特殊儿童自己,而是包含整个家庭才能达到较好的疗效。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x8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