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免

更新时间:2023-10-13 06:0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微免复习题

病原生物学

一、名词解释、填空及选择:

1、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群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不能直接看到,必须借助于仪器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2、正常微生物群(正常菌群):正常情况下存在于人体,而对人体无害的细菌称之为正常菌群(或正常微生物群)。

3、条件(机会)致病菌(机会性病原体):在特定条件下,正常菌群与宿主之间、正常菌群中的各种细菌之间的生态平衡被破坏而使机体致病。

4、菌群失调:正常菌群中各细菌的种类数量、比例发生较大幅度的改变,导致微生态失衡。 5、感染: 病原生物与宿主免疫系统间相互作用所呈现的病理生理变化称为感染。 6、消毒:指杀灭病原生物繁殖体的技术措施与方法。

7、灭菌:指杀灭一切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非病原微生物、细菌的繁殖形态及其休眠形态)的技术措施与方法。

8、无菌操作: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或物体的操作技术。

9、病毒:指体积微小,结构简单,专性寄生,单一核酸的非细胞型病原微生物。 10、病毒的增殖,又称为病毒的复制 干扰现象属于病毒异常增殖的现象。

病毒分离培养包括:动物接种、鸡胚培养、细胞培养。 病毒的测量单位nm。

11、最容易发生变异的是 甲型流感病毒。

12、L型细菌: 细菌受某些因素的影响,肽聚糖的合成受到抑制或细胞壁被破坏,在高渗环境下,细菌仍可存活,成为细胞壁缺陷型细菌。 13、芽胞:某些革兰阳性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浆脱水缩合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小体。 14、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三种不同形态的:大球形颗粒 小球形颗粒 管形颗粒。 15、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16、荚膜: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形成的一种黏液性物质。

17、鞭毛:由鞭毛蛋白组成,着生于细胞膜表面,并游离于细胞外的细长呈波浪状弯曲的丝状物。

18、菌毛:由菌毛蛋白构成,是遍布于细菌表面的毛发结构,较鞭毛短而直。

19、质粒:是存在于细菌染色体外的,不依赖于染色体而独立复制的双链环状DNA。 20、热原质:即菌体中细胞壁脂多糖,大多是革兰氏阴性菌产生的,进入人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

21、细菌的增殖方式: 二分裂式进行无性繁殖。

22、培养基:是按照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用人工方法配制而成的无菌营养制品。

23、侵袭能力: 致病菌突破宿主皮肤、黏膜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称为侵袭力。

24、干扰素:病毒感染细胞可产生一种具有干扰活病毒增殖的可溶性物质,故称干扰素。 25、细菌的致病性:通常是直接与间接造成宿主病程损害的生物结构与机制。 26、正常微生物群的生理功能:生物拮抗、营养作用、免疫作用。 二、简答及论述:

1

1、条件(机会)致病菌(机会性病原体)的条件: (1)正常菌群寄居部位发生了改变 (2)机体免疫力下降 (3)菌群失调

2、影响感染的因素有哪些?感染的类型? 因素:

(1)病原体(2)宿主免疫力(3)环境 类型:

(1)、基于流行病意义的感染分类: ①隐性感染 ②显性感染

3、病原生物(微生物)的分类及其种类特点?

非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1)非细胞型病原生物:

种类:病毒

特点:①无细胞构成 ②单一核酸类型 ③无自主代谢 ④具有感染性

⑤最小;能通过滤菌器 (2)原核细胞型病原生物:

种类: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 特点:①单细胞生物

②细胞结构简单、无核膜、细胞核为裸核、细胞器欠发达 ③增殖方式单一(多以无性二分裂方式繁殖) (3)真核细胞型病原生物:

种类:真菌

特点:①生物体形式多样 ②细胞结构复杂 ③增值方式多样 4、病原生物控制的主要方法 (1)高压汽灭菌法:利用密闭的耐压容器内蒸汽形成超过大气压力的压力与高温进行灭菌,通常使用的高压蒸汽灭菌器蒸汽压力可达到103.46kPa,相当于121.30C,维持15~20分钟,可杀灭包括细菌芽胞在内的所有病原生物适用于耐高温、耐水物品的灭菌。如:培养基、手术器械、辅料等灭菌。 (2)辐射灭菌法:紫外线

杀菌原理:破坏细菌DNA 特点:穿透力弱 用途:物品的表面消毒,如手术室空气等。

5、病毒的基本特征:

体积微小、结构简单、专性寄生、单一核酸 6、病毒的结构、化学成分及生物功能: 结构:(1)核心:化学成分:核酸 (2)衣壳:化学成分:蛋白质

功能:①保护病毒核酸;②参与感染过程;③具有抗原性。 (3)包膜的功能:①保护病毒;②参与感染;③具有抗原性

2

7、病毒的致病性的两大因素及具体作用: (1)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

①杀细胞效应 ②稳定状态感染 ③包含体的形成 ④细胞凋亡 ⑤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 (2)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①抗体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 ②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 ③致炎性细胞因子的病理作用 ④免疫抑制作用 8、干扰素作用:①抗病毒;②免疫调节和抗肿瘤活性。 9、病毒的感染的类型与传播方式? 显性感染:

(1)急性病毒感染

(2)持续性病毒感染:①慢性病毒感染:②潜伏性病毒感③慢发病毒感染(慢病毒感染)

④急性感染的迟发并发症如:麻疹病毒

传播方式:

(1)垂直传播:指病毒由亲代传播给子代。

(2)水平传播:指病毒在人群中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播,包括从动物到动物再到人的传播。

10、流感病毒所致疾病、传播途径:

所致疾病:流行性感冒(流感) 传播途径:呼吸道

11、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致疾病?

突发感染:水痘; 潜伏感染:带状疱疹

12、乙型肝炎病毒(HBV)和病毒有关的形态及抗原检出的意义: 形态:Dane颗粒(大球形颗粒)(完整的乙肝病毒的形态)、小球形颗粒、管形颗粒。 抗原组成:抗原检出的意义:

①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患者或HBV携带者(存在血液中,病毒包膜上) ②抗HBs:中和抗体

③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存在肝细胞内,一般不能检出。 ④抗HBc:抗HBc IgM:说明HBV复制

抗HBc IgG:慢性乙肝、乙肝恢复期或既往感染 ⑤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存在血液中;HBV复制;血液具有高度传染性 ⑥抗HBe:病毒感染性较低(是预后良好的征象) 13、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血液、血制品传播、垂直传播、接触传播 14、HBV系列检查,乙肝五项测定: (1)HBsAg 乙肝患者或病毒携带者 (2)抗HBs 具有抗乙肝免疫力

(3)抗HBc 抗HBc-IgM乙肝感染早期 抗HBc-IgG慢性乙肝患者 (4)HBeAg 急性或慢性乙肝患者 (5)抗HBe 急性乙肝恢复期

15、艾滋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传播途经:性传播、血液传播、垂直传播 16、细菌测量单位:um(微米)

典型形态:球菌,杆菌,螺形菌,其他形状菌 17、常见致病病毒的传播途径和所致疾病?

3

甲型肝炎病毒

传播途径: 粪-口途径传播 所致疾病: 甲型肝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日本脑炎病毒

传播途径: 虫媒传播(蚊子为主要的媒介昆虫) 所致疾病: 流行性乙型脑炎 狂犬病病毒

传播途径: 病犬为最主要的传染源 所致疾病: 狂犬病(恐水病)

18、诱发菌群失调的原因:抗生素、同位素、激素、惯性消耗性疾病。

19、诱发L形细菌的因素:溶菌酶、溶葡萄球菌素、青霉素、胆汁、抗体、补体等 20、芽胞的形成条件及意义:

条件:体外营养缺乏、有毒代谢产物堆积。 意义:杀菌是否彻底的指标;细菌鉴别。 21、革兰染色法的结果判别及意义: 结果:紫色:革兰阳性( G+ )、红色:革兰阴性( G- ) 意义:①鉴别细菌;②选择用药;③致病物质不同 22、G+菌与G-菌细胞壁的比较 细胞壁 强度 厚度 肽聚糖层数 肽聚糖(细胞干重) 磷壁酸 外膜 周浆间隙 革兰阳性菌 坚韧 厚 15~50层 50 ~90 + - + 革兰阴性菌 疏松 薄 1~2层 0~10 - + + 细胞壁差异决定了G+菌与G-菌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 23、青霉素的作用机制:破坏细菌细胞壁的完整性。 24、荚膜的意义:贮存水分;黏附作用;保护作用 25、鞭毛意义:①运动②鉴别③致病性 26、菌毛分类及各自的意义: (1)普通菌毛的功能:粘附 (2)性菌毛的功能:传递质粒。

27、主要的质粒:R质粒(耐药性因子)、 Vi质粒:编码产生毒力因子 28、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意义和作用:

(1)与致病有关的:毒素和侵袭性酶,热原质。 (2)与治疗有关的:抗生素,维生素。

(3)与鉴别细菌有关的:色素,细菌素:①糖的分解产物,②蛋白质的分解产物。

29、细菌的营养物质和基本营养物质?其作用如何? (1)水(2)碳源(3)氮源(4)无机盐(5)生长因子 (1)水(2)碳源(3)氮源(4)无机盐 30、细菌的增殖条件:

营养物质;温度(37℃);酸碱度(pH为7.2~7.6);气体(氧气和二氧化碳 )

4

根据需要气体的不同,细菌分为: ①专性需氧菌 ②专性厌氧菌 ③兼性厌氧菌 ④微需氧菌 31、培养基的分类及用途(按培养基的物理性状分类)

液体培养基:用于大规模工业生产或实验室进行细菌生长代谢等方面的研究 固体培养基:用于细菌的分离、鉴定、计数、保藏 半固体培养基:用于观察细菌的运动特性

32、细菌毒力的变异:表现为毒力增强(白喉棒状杆菌)和毒力减弱(卡介苗)两方面 33、细菌的变异机制: 基因突变;

基因转移与重组: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 34、细菌的致病性及致病性作用:

细菌的致病性通常是指其直接与间接造成宿主病理损害的生物结构与机制。 (1)侵袭能力 :①黏附素 ②荚膜 ③分泌系统 ④侵袭性酶 (2)毒性作用:①外毒素 ②内毒素 35、内外毒素的主要区别 来源 化学成分 毒性作用 外毒素 革兰阳性菌及部分革兰阴性菌 蛋白质 内毒素 革兰阴性菌 脂多糖 强,对机体组织器官有选择性 较弱,各种内毒素作用大致相同引起内毒素休克,白细胞反应,发热反应,DIC等,对机体组织器官无选择性。 强 弱 抗原性 36、致病菌引起全身感染后临床常见类型及特性:

毒血症:系细菌外毒素经血液播散至特定靶组织,器官所出现的特征性中毒症状。 败血症:致病菌在血液中繁殖后,产生大量毒素,所出现的全身中毒症状。 菌血证:致病菌在局部病灶中繁殖,释放入血所出现的相应症状。 37、细菌感染的传播方式:垂直传播 ;水平传播 38、链球菌属

根据溶血现象分:①甲(α)型溶血性链球菌;②乙(β)型溶血性链球菌;③丙(γ)型溶血性链球菌。 (1)化脓性链球菌:

致病物质:黏附素、毒素、侵袭性酶

毒素作用:又称红疹毒素或猩红热毒素,是引起人类猩红热的主要毒性物质。 侵袭性酶作用:透明质酸酶:又称扩散因子,分解细胞间质的透明质酸→细菌扩散

链激酶(溶纤维蛋白酶):溶解血凝块和阻止血液凝固

链道酶(DNA酶):溶解脓汁中粘稠的DNA,使脓液稀薄 所致疾病:①化脓性感染;②毒素性疾病;③自身免疫性疾病 金黄色葡萄球菌:

致病物质:血浆凝固酶、葡萄球菌溶素、杀白细胞素、肠毒素、表皮剥脱毒素、毒性休克综合症毒素-1。

所致疾病:①化脓性感染(局部组织、内脏器官与全身化脓性感染)

②毒素性疾病:食物中毒、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毒性休克综合征 血浆凝固酶作用: 游离凝固酶: 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血浆凝固;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7e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