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三坊七巷导游词

更新时间:2024-03-02 02:0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福建三坊七巷导游词

【篇一:三坊七巷导游词】

三坊七巷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三坊七巷景区参观游览,我是讲解员**首先为大家简要介绍一下三坊七巷景区的总体概况。三坊七巷景区位于千年古城福州市中心,占地面积约40公顷。三坊七巷最早形成是在西晋308年,建筑格局形成于唐天复元年代(901年),繁荣于明清时期,至今已有1700年的历史。以南后街为中轴,向西伸出了三个坊(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向东伸出七条巷(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排列整齐,纵向有序,形成“鱼骨状”传统街巷格局,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为“三坊七巷”。历经千余年来,仍完整保留着唐宋遗留下来的坊巷格局,这在全国范围内都极为罕见,被誉为“里坊制度活化石”;现存较为完好的明清古建筑200多座159处,包括国家级9处,省市级19处,历史保护古建筑131处,文保单位众多,集中程度堪称全国唯一,被我国建筑学界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不仅如此,三坊七巷还是历代名人聚居地,在这不足40公顷的土地上曾先后走出历代名人达

400多位,尤其是曾涌现出了林则徐、严复、林觉民、冰心、林徽因、沈葆桢、陈宝琛等一大批对中国近代史进程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也因此而获得了“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现代史”的美誉;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领略三坊七巷历史神韵和闽都文化的精髓。

说到林觉民我们不能不提到他的《与妻书》。这一如诗如画的名篇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不仅表达了夫妻间深深的歉疚和殷殷的情意,而且表达了“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谋永福”的革命精神和伟大情怀,激励了千千万万的热血青年。具有极为珍贵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三坊七巷的主入口牌坊。福州三坊七巷不仅仅是三条“坊”和七条“巷”,还有一条闻名遐迩的南后街。在南后街中我们可以看到福州的三宝,福州的脱胎漆器,牛角梳和油纸伞,还有福州著名的寿山石和软木画,各色各样的福州小吃。

各位团友!走过了杨桥路,我们首先来到左边的这条巷就是七巷之一的郎官巷。为什么这叫郎官巷呢?北宋有个叫刘涛的人,他是郎官,他的子孙皆为郎官,所以叫此巷为郎官巷。接下来请大家参观严复晚年的居所---严复故居。严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

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人物的杰出代表。严复还担任过北京大学、

上海复旦公学校长等职。严复译述《天演论》。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黄巷,历史上出现了衣冠南渡,八姓入闽,其中较大的一支黄氏家族入闽后,聚居于此,开始有了黄巷的地名。该巷以小黄楼著称

我们来到三坊中的第一坊——衣锦坊。衣锦坊最早的名字叫“通潮巷”,是三坊七巷中最靠近福州西湖的。据说,当年西湖的湖水与巷子里的沟渠相通。衣锦坊的水榭戏台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让我们再一次感悟到故乡“三坊七巷”古老厚重的文化对我们的培养和熏陶。

【篇二:福州三坊七巷导游词】

福州三坊七巷

各位团友,大家好!欢迎来到福州旅游观光。我是中国旅行社的导游王东明。大家叫我小王就可以了。大家知道吗?福州是一座拥有2200多年的历史文化名城。这里山环水绕,名人辈出,特别近代以来福州有许多名人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有意思的是许多名人都曾住在福州的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叫什么呢?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参观的福州老城区~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位于福州市中心城区——鼓楼区,在最繁华的八一七路边,是一座规模庞大的古院落群,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占地约40公顷。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由于吉庇巷、杨桥巷和光禄坊改建为马路,现在保存的实际只有二坊五巷。里面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青瓦,结构严谨,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闽江文化的荟萃之所。“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路不在大,有人则名。这里涌现出一批对当时社会乃至中国近现代史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林则徐、沈葆桢、严复、林觉民、林纾、冰心、郁达夫、……翻动历史,你会惊奇地发现,一大串在中国近现代舞台上风起云涌的人物,他们的生活背景都或多少映现在三坊七巷,可圈可点的达150多人之众。

各位团友,我们现在来到三坊七巷的入口。我们在这里参观二个小时,请大家先跟我走,最后我会给大家自由活动时间的。现在我们

到了杨桥巷。民国时因城市建设需要,被扩建为马路,由巷变成了路,很自然路名就定为杨桥路。大家看,我们现在所处的杨桥路与南后街交叉处的林姓大宅,是林觉民烈士生前的住处。林觉民,辛亥广州起义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他写的《与妻书》不仅表达了夫妻间殷殷的情意和深深的歉疚,而且表达了为天下谋永福”的革命精神和伟大情怀,激励了千千万万的热血青年,具有极为珍贵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林觉民被捕后,林氏家族逃离此宅,房屋卖给冰心祖父谢銮恩。冰心小时候在这里居住过。

各位团友!走过了杨桥路,我们首先来到左边的这条巷就是七巷之一的郎官巷。宋代在这条巷子里曾经住着一位叫刘涛的人。因为刘涛的儿子是郎官,孙辈也接连做起郎官,郎官结队成行,满巷生辉,于是巷子改了名,干脆叫郎官巷。 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林旭、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的故居也这条巷里,严复是中国

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毛泽东推崇严复和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一样,是中国近代“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人物的杰出代表。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塔巷,全长295米。为什么叫塔巷呢,大家顺着我手指的方向,看到巷口坊门上的小塔了吗?塔巷有千年历史,顾名思义在这条巷里曾经有座塔,是唐代闽王王审知的部下所建,名为“育王塔”。五代王审知大力提倡佛教,当时福州有大大小小700多座寺庙和塔, “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间七塔万枝灯”,是当时福州城内的一大奇观,这七塔就包括了这条巷里的育王塔。

出了塔巷就是南后街,南后街是福州城内“三坊七巷”的中轴。它的东侧有七巷,西侧有三坊。这里柴米油盐、日常生活所需一应俱全, “五四”时期南后街出了三位有名的才女,分别是谢冰心、庐隐、林微因。

穿过南后街,我们来到三坊中的第一坊——衣锦坊。据说,当年西湖的湖水与巷子里的沟渠相通,充满乡野情趣。到了宋代,水乡的景致逐渐消失,巷子里又有人出仕当了大官,为了荣耀乡里,从此改名衣锦坊,这条坊内也确实出了很多名人。

各位团友现在我们到了文儒坊,文儒坊长460米,是现在三坊七巷中最长的一条。宋时,国家最高学府的“校长”——-国子监祭酒郑穆在此安居,巷人引为自豪大笔一挥改成了“文儒坊”。明清两代坊内很多文武官员聚居在这里,有抗倭名将张经、台湾总兵甘国宝、清代大学者陈衍等等。大家知道,从战国到北宋初年中国古代城市,

实行里市制度,以坊为单位,坊内不可经商,经商只能到固定的市场。北宋中期以后,采用街巷制,拆除坊墙,居民区由原坊内小街发展成横列的巷,商业沿城市大街布臵。福州三坊七巷的现有形制,以民居为主,坊巷内商铺极少见,在坊巷的出入口处建立封闭的高墙,成为“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现在我们到了安民巷,巷名来历与黄巢入闽有关。农民起义军占领了闽都福州,在没有电视、广播和报纸的年代,为了宣告胜利、安抚百姓,唯一的办法就是张榜安民。也许是义军首领亲自择址,也许是下层官兵随手张贴,总之,当时作为城乡交接处部的一条无名小巷承载了这段历史,它的名字也就与“安民”结下了不解之缘。

各位团友接下来我们参观七巷之一的宫巷。宫巷有“宫”吗?现在没有,以前却是有的。不是皇家宫殿,而是一座道观紫极宫。在唐天宝元年,皇帝让全国的每个州都建一个紫极宫,福州的紫极宫就建在这条巷内,因此得名。宫巷是目前

福州保护最完整的古巷,巷内现存明代的建筑6幢,清代的建筑13幢。

有趣的是,林则徐三个女婿家都在宫巷,这座就是林则徐女婿沈葆桢的故居,沈葆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船政大臣,被誉为“中国近代海军之父”。他曾任江西巡抚、总理船政大臣及南洋大臣、两江总督兼通商大臣等,在福州马尾办起了中国也是远东最大的造船厂——马尾造船厂,创办了中国第一所近代海军学校——马尾船政学堂。沈葆桢还是台湾近代化之路的首倡者,开创台湾建设的新局面。台湾的近代化过程就是从沈葆桢治台开始的。沈葆桢故居为木结构,四面风火墙,由三进院落、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在翘角和墙的上部装饰泥塑的人像、花鸟、鱼虫、静物等,俗称墙头花,体现明、清代福州地方传统的墙头雕塑技艺和风格。 现在人们到了吉庇巷,这时俗称“急避巷”。 传说,家住吉庇巷的一个穷秀才,叫郑性之,家境贫寒。有一年,又到寒冬腊月祭灶的时候,家里却没有钱买祭品。早上,郑性之硬着头皮,到巷口卖肉的店里,求老板赊点肉。正好老板不在店里,老板娘看着郑性之可怜,颇为同情,就赊了点肉给他。郑性之高高兴兴把肉拎回去煮了。谁知道,那肉店老板回店后,知道老婆把肉赊给穷秀才郑性之后,满肚子不高兴,就冲到郑性之的家里,把刚煮好准备祭灶的猪肉夺了回去。郑性之当然也生气了,哪有这么欺负人的!但是没办法,谁叫自己穷呢。他发奋读书,终于在嘉定元年考了进士第一。据说那肉店老板就是感到无颜

见郑,急急忙忙躲避避到暗处。因此此巷就有了急避巷的怪名。明代以谐音改巷名为吉庇巷,取吉祥如意,庇境安宁之意。

各位团友我们现在到了参观的最后一个 “三坊”中的光禄坊。光禄坊 原名闽山,历史上,光禄坊内有一座法祥院,俗称“闽山保福寺”。当时曾任过光禄卿的福州郡守程师孟时常到此吟诗游览,僧人就刻了“光禄吟台”四字于石上。光禄坊的名字就从此而来的。

三坊七巷不仅以它的古建筑闻名于世,它还代表了福州人重教育、好读书的优良传统,科举之盛,在全国也属罕见。“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让我们再一次感悟到 “三坊七巷”古老厚重的文化对我们的培养和熏陶。

各位团友,“三坊七巷”的讲解就到这里。我们集合的时间是10:30,各位朋友可以在附近自由活动、照相,一会请准时在这里集中上车,谢谢大家。

【篇三:三坊七巷导游词完整版】

声音游记,随时随地的导游讲解 楚悠声音游记——三坊七巷 0 开篇

福州从汉朝开始就先后六次修筑城垣,城市由北向南扩展,整个布局以山为屏障,形成面向大海的簸箕状。

三坊七巷是唐宋时期“坊巷体制”的活化石,应该说,“巷”早于“坊”。三坊七巷整个街区占地40公顷,以南后街为中轴线,两侧形成坊、巷,呈鱼骨状散开。“三坊”指的是中轴线以西的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而“七巷”呢则是以东的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这样大型的非字形结构街区在当今中国都是绝无仅有的,简直就是中国古代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据说,清末民初时候,这里就是福州的商业中心,十分繁华,柴米油盐、日常生活所需得的各类东西一应俱全,每到元宵节、中秋节这里还有热闹的灯市呢。

在三坊七巷里可以看到唐末分段筑墙传统的痕迹,也可以领略西风东渐后的小洋楼。马鞍墙与罗马柱,雕花窗与发券门并存,构成了具有闽南特色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1 杨桥巷

我们的游览从街区的最北端开始,首先走的就是杨桥巷。据说,杨桥巷因为巷子通杨桥而俗名杨桥巷,而真正的大名雅称叫“登俊坊”。

一百年前,这里还只是一条小巷。民国初期,它被人们从杨桥巷改造成了杨桥路。在繁华与时尚中日益变迁。

杨桥巷东起东街口,西到双抛桥。双抛桥规模不大但是传奇多。一是在古代此桥所处内河沟道,是东西两水“合潮”的地方,可以看到“万里潮来一呼吸”的内河奇观。二是双抛桥边两岸相向而长的一对结成连理枝的 “合抱榕树”,大树的背后还有个青年男女殉情的凄美爱情故事,流传久远。不过,由于河道改造和城市建设的缘故,如今的双抛桥已经由“桥”慢慢变成了一座街边的“亭”,成为了路人歇脚品茶的场所。

杨桥巷17号是林觉民故居,现在是福州辛亥革命纪念馆。林觉民是辛亥广

声音游记,随时随地的导游讲解

州起义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他的《与妻书》现在分别成为了海峡两岸中国人的中学教材,一代接一代地感动着后来的人们。 故居古朴的朱门灰瓦曲线山墙虽然有些异样,却仍然在诉说着这个老屋曾经见证过的沧桑往事。老屋据说建于清中叶,最初的主人是谁无从知晓。往上查,只有一个别号叫崧甫的男人,他是林觉民的曾祖父。除了林觉民与陈意映演绎了爱情传奇之外,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曾经活跃在中国文坛上的闽籍三大才女,林徽因、谢冰心和庐隐,其中有两位,竟然都与杨桥巷17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与林觉民是堂兄弟,因此这里算得上是林徽因的祖居。当年,林觉民慷慨就义之后,林家人为了避祸举家搬迁,而将房屋卖给了冰心的祖父谢銮恩。隔墙外南边儿的“紫藤书屋”花厅,就是当年冰心祖父设立的私塾,这里走出了不少当时社会中坚人物。屋里的柱子上还有许多的楹联,都是冰心的伯父叔父们写下的。冰心小时候在这里居住过。虽然时间不长,却给冰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在《我的故乡》一文中,曾经对这幢房子有过生动的描写。 2 郎官巷

走过了杨桥路,沿着南后街往南来到了郎官巷。据说,在过去的七巷里,这郎官巷是最长的一条,因为其他六条巷都是笔直的,只有这条巷子略微弯曲,当然就长了一些,不过现在只剩下了可怜的一百多米了。

楚悠瞧见,在郎官巷原西头巷口立有牌坊,坊柱上有副对联:“译著辉煌,今日犹传严复宅;门庭鼎盛,后人远溯刘涛居。”讲的是,宋代在这条巷子里曾经住着一位叫刘涛的人。因为这个刘涛,也因为

刘涛的儿子是郎官,孙辈也接连做起郎官,郎官结队成行,满巷生辉,于是巷子改了名,干脆叫郎官巷。

郎官巷里的名人也很多,宋朝著名学者陈烈就住在这里。在这条巷里住过的还有清代爱国诗人张际亮、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林旭、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

提到严复,我忍不住先往巷子最东边的郎官巷24号严复故居去看看了。从严复故居出来,往西走不远就是有名的二梅书屋,这里曾经是清代的进士林星章的住宅。

二梅书屋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它一屋跨两巷。建筑的前门开在郎官巷,后门开在塔巷。书屋总面积2400平方米,坐南朝北,是一座三进大院的明清时期典

声音游记,随时随地的导游讲解

型的民居代表。院落始建于明末,清光绪至民国年间都有修缮。现在人们将整座院落统称为“二梅书屋”,而实际上真正意义的书屋是在二进西墙边儿上,由书屋与藏书室组成。

一进门就是花厅园林。参观书屋的过程中,楚悠发现,这里的建筑不带油漆,保持了木头的原色,看上去古香古色。只有灯杆和插屏门是带有颜色的。而且插屏门的不同颜色代表了不同的建筑年代。插屏门上的贴金饰纹,也是有讲究的。根据风水学上有“金生水、水火相克”的说法,插屏门贴金除了吉祥如意之外,还有防火的寓意。 楚悠还发现个有意思的地方,那就是中柱上方的灯杆。据说它的摆放位置也很有讲究。据说以前的主人如果将宅院卖掉,还会将灯杆带走,新的主人会在上面放一根新的灯杠,图个人丁兴旺。 3 塔巷

从二梅书屋的后门出来,我们直接到了塔巷。塔巷有千年历史。顾名思义,在这条巷里曾经有座塔,是唐代闽王王审知的部下建造的“育王塔”。

育王塔曾经被当做是福州文运兴盛的象征,可惜在明代就废弃消失了。到了清代,有人在巷门上立起了一座袖珍塔,作为纪念。

返回南后街上,塔巷西口对面是有名的刻书雕塑和同利肉燕。刻书雕塑表现的是南后街上的传统工艺行业——刻印印书。历史上的三坊七巷居民大多是缙绅官眷、巨商富户,因此后街上集中了大量书坊、裱褙店,传统的文化氛围十分浓厚,书坊的出书量很大,刊刻了许多著名的地方文献,其中最出名的是“闽都别记”。当年,中国

历史上的第一部西洋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就刊印在“闽都别记”中。

肉燕是福州的传统小吃,传说最早出现在明朝嘉靖年间。煮好的肉燕看起来就像馄饨。但是这馄饨的皮可不一般,皮子是将猪瘦肉用木棰敲打成茸,加入蕃著粉,做得像纸一样薄,被当地人叫作燕皮。在福州大街小巷,随处都可以找到燕皮店。不过,要买正宗上好的燕皮,还得到福州南后街澳门路的同利肉燕老铺。“同利肉燕”始创于清光绪年间,至今已经有120多年的历史了,在福州的名气不亚于全聚德、东来顺、狗不理等老字号。 声音游记,随时随地的导游讲解 4 衣锦坊

穿过南后街,来到了三坊中的第一坊——衣锦坊。衣锦坊最早的名字叫“通潮巷”,是三坊七巷中最靠近福州西湖的。据说,当年西湖的湖水与巷子里的沟渠相通,充满乡野情趣。衣锦坊里最值得一提的是清嘉庆进士郑鹏程私宅里的水榭戏台。郑鹏程的私宅距今已经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了,宅子里自西向东分别有三座建筑:主座大院、别院、花厅园林,每座都有三进。其中花厅的水榭戏台最具特色。 在封建社会里,戏台一般是搭建在祠堂、祠庙、或是戏院里,能够把戏台搭建在自己家院子的水池中在全国是非常少见的,在三坊七巷仅此一处,而且这也是福州市目前唯一现存的水上戏台。

看过几间古民居之后,楚悠发现每座深宅大院呢,都建有高高的波浪形风火墙,很有气势。风火墙的形状因为像马鞍,所以又称“马鞍墙”。为什么会有“马鞍墙”的出现呢,这是因为三坊七巷的房子都是相连的。有了这“马鞍墙”,一家起火灾,也不用担心火势波及到邻居家了。 5 黄巷

走出衣锦坊,我走进了南后街东边儿的黄巷,据说这条巷子是三坊七巷历史最古老的里弄。 黄巷也是古代文化名人和社会名流的聚集地。根据史料的记录,黄巷最老住户要数36号的黄璞了。

黄璞故居以前叫黄楼,现在叫小黄楼。“黄楼月色杨桥水,照遍钟山万点春”说的就是它。清道光年间,江苏巡抚、署理两江总督梁章钜住进了黄楼,在道光十二年全面整修了黄楼,筑假山、挖水池、架小桥、建凉亭,终于建成了西花厅,也就是现在的小黄楼。在这里,梁章钜和福州文人吟诗作对,留下过大量的文学作品。 6 安民巷

沿着南后街往南走,我们的眼前很快又出现了一条巷子——安民巷。据说,

声音游记,随时随地的导游讲解

安民巷最初的名字是“锡类坊”,后来改名“安民巷”,也跟唐朝末年黄巢农民起义有关。

根据《福州地方志》的记载:当年,农民起义军占领了闽都福州,在那个没有电视、广播和报纸的年代,为了宣告胜利、安抚百姓,防止谣言,唯一的办法就是张榜“安民”。当时。这条城乡交接处的无名小巷就与“安民”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元代,安民巷还曾改名“贞节坊”,就因为当时住在这里的福建行省都事贾讷要纪念他母亲的贞节德行。

安民巷53号原本是抗日战争期间新四军驻福州的办事处,是一座典型的古典土木建筑院落。像这样的院落,安民巷还保存了不少。比如52号的“程家小院”、47号和48号的“鄢家花厅”、34号的“观我颐糕饼商故居”和44号的“谢万丰礼饼商宅院”等。 7 文儒坊

隔着南后街,与安民巷相对的是三坊中的第二坊——文儒坊。文儒坊长460多米,是现在三坊七巷中最长的一条。

其实你单看文儒坊三个字,就可能会猜到,在当年这里住的,是一些什么样的人,据说当时住在这里的人,是以鸿儒自居的。

文儒坊这个名字宋代时候就有了。《榕城考古略》里说,文儒坊最初的名字是儒林。文儒坊里历代武将文人辈出,明代抗倭名将张经、清代名将福建提督、台湾总兵甘国宝、清代的著名诗人、《石遗室诗话》作者陈衍都曾经住在这里,更有五代都中进士的清代陈承裘故居。 8 宫巷

走出文儒坊,我又转进了安民巷南边的一条巷子——宫巷。很早以前,宫巷因为巷子内的紫极宫而得名“仙居”。现在,宫巷的东口坊门上还保留着“古仙宫里”的石刻直匾。那么,这座紫极宫在宫巷的哪个位置呢?据考证,今天巷尾靠近南后街的旧宫巷小学就是当年的紫极宫了。

走进巷子不到一百米,我们就看见一幢红漆大门的民居,门口立着一块青石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nd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