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问答题复习资料

更新时间:2024-05-15 19:0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1、战后初期(1945年)美国的经济占资本主义世界:

工业产量的60%; 对外贸易总量的32.5%; 黄金储备总量的74.6%。 依据这样的实力,美国确立了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 2、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发展:

70年代初,以美国独霸为主要特征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权力结构开始向美国、欧共体、日本三极权力结构转化,形成美、欧、日三大经济中心。 3、战后苏联经济地位的变化:50年代初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1987年苏联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被日本所取代

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加快发展,竞争加剧:

欧洲联盟:欧洲联盟(简称“欧盟”)是目前一体化程度最高、最为完备的地区经济集团

北美自由贸易区:由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于 1992年协商成立。1994年 1月《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正式生效。其面积和国民生产总值都超过欧共体。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1989年11月在堪培拉举行了首次亚太经济合作部长会议,亚太地区有组织的经济合作正式起步。中国于1991年加入,目前该组织有成员21个国家和地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逐渐形成了公认的“APEC”独特的合作方式,它承认多样性,强调自主自愿、协商一致、灵活渐进等原则。 5、进入21世纪以后世界经济的新变化

①世界经济格局出现变化,世界经济治理机制发生了变革,“20国集团”取代了“7国集团”。

②发展中国家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金砖国家”(BRIC S)的经济总量在2010年已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8. 1%。中国已经上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已经开始超过日本。

③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21世纪的头10年,一批新型的高科技产业相继产生或处于孕育期。它们是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低碳技术、循环经济、生物工程与新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

④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和越南的成就十分突出,使社会主义经济走出了新路子。中国、越南试验的特点是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结合起来,主动地融合到世界经济中,促进了生产力的大解放,大幅度地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就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 6、主要世界经济组织及其作用: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1945年12月成立,成员:150多个国家(或地区),是战后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1980年中国恢复席位并任执行董事会董事

宗旨: ①为成员国在国际货币问题上进行磋商与合作提供必要的机构,促进国际的合作;②促进国际贸易的均衡发展;③促进各国汇率的稳定;④为经常性交易建立一个多边支付和汇兑制度;⑤为成员国融通资金;⑥争取减轻各成员国国际收支的不平衡

主要活动: ①汇率监督; ②磋商与协调; ③金融贷款 世界银行:又称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根据1944年布雷顿森林协定建立 宗旨:①对用于生产目的的投资提供便利,以协助成员国的复兴和开发; ②通过保证或参与的方式促进私人对外投资; ③鼓励开发生产资源,促进国际贸易平衡发展,以维持国际收支平衡; ④与其他国际贷款相配合,提供贷款保证。 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简称WTO) 主要机构有部长会议、

总理事会、秘书处等,部长会议是最高权力机构。 世界贸易组织的职能是:①制定和规范国际多边贸易规则;②组织多边贸易谈判;③解决成员之间的贸易争端。

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有:①非歧视性原则,也称为互不歧视或无差别待遇原则,它由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原则组成,是WTO的基石;②自由贸易原则,WTO倡导成员在权利和义务平衡的基础上,依其自身的经济状况及竞争力,通过谈判不断降低关税和减少乃至取消非关税壁垒,逐步开放市场,实行贸易自由化;③关税保护原则;④透明度原则;⑤保护措施可预测原则;⑥促进公平竞争原则;⑦鼓励发展与经济改革原则。

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表现在:将多边贸易体制管理的领域和范围大大拓宽,从商品、服务扩展至环境保护、知识产权以及各成员国内部与贸易有关的宏观调控、财政、立法等国内政策。世界贸易组织通过定期审议各国贸易政策的机制,确保这些成员国的国内贸易政策与世贸组织的规定相一致,促使“乌拉圭回合”的条款得到全面而迅速的履行,并且受理了大量贸易诉讼,富有效率地处理贸易争端,树立了良好的威信。

7、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①经济全球②化在曲折中继续发展;②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③科技革命推动经济调节机制和产业结构的调整;④跨国公司的作用日益突出

8、当前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①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衡、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衡);②国际金融市场动荡频繁;③全球性经济问题突出,可持续发展道路不平坦。 9、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霸主地位的确立:第一,在国际金融领域,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第二,在国际贸易领域,缔结了以贸易自由化为原则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三,实施马歇尔计划和援助日本;第四,推行“第四点计划”,拉拢和控制亚非拉国家;第五,通过“巴黎统筹委员会”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经济技术封锁,遏制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 10、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指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其工业化已取得重大进展,已处于向发达国家过渡的阶段。

标准:人均GDP1500美元,制造业占GDP25%,制造业吸收总就业劳动力25%以上。 概况:战后墨西哥、巴西、阿根廷、“亚洲四小龙”等经济实力大增,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加强了世界经济的多极化趋势

11.全球性:指的是由多大陆之间形成的相互依存网络构成的一种世界状态。这些相互依存的网络可能是通过资本和货物、信息和思想、人员和暴力,以及在环境上和生物上相关的物质连接起来的。全球化指的是全球性的上升。

12、经济全球化:指世界各国的经济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领域所发生的一体化趋势。

最基本的特征:商品、技术、信息、人员以及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配置,形成了全球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和相互制约的局面。

主要表现在:①生产国际化不断加强,跨国公司出现迅猛发展;②国际金融全球化程度加深;③贸易自由化程度大大提高;④区域集团化向纵深和扩大两个方向发展;⑤国际经济协调进一步发展。

经济全球化趋势继续发展的主要表现:第一,国际贸易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国际交往中最活跃的一环;第二,国际投资特别是发达国家间的相互投资越来越频繁,资本流动已经国际化;第三,国际金融活动规模空

前,大大超过了全世界生产和商品交易;第四,跨国公司遍布全球,产品的国际化水平愈来愈高;第五,全球贸易规则日趋统一。

13.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表现:第一,各国竞相调整科技战略和政策,科技发展与经济、国家安全一样成为政府最优先考虑的问题;第二,把经济安全确定为各国对外战略的重点;第三,积极调整经济政策和经济结构,努力扩大世界市场份额;第四,争夺科技人才成为国际高科技竞争的焦点。

14.经济调节机制的调整:①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的越来越紧密的配合,是现代各国经济调节体系发展的基本趋向;②所有制实现形式的调整;③国有经济的地位、结构的调整;④现代企业组织形式和规模的调整;⑤社会保障体系的大幅度调整;⑥产业结构的调整

15.人口、粮食、能源、生态环境等一些全球性经济问题仍然十分突出:第一,世界人口问题;第二,世界粮食问题;第三,世界能源问题;第四,世界生态环境问题。

16.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动向:

①全球掀起科技革命与产业升级浪潮,改革与创新成为抢占制高点的重要手段。发达国家提出“再工业化”战略,注重提升高端制造业竞争力。

②“低碳产业链”迅速崛起,加速全球产业升级与跨国转移,向绿色增长转型 。 未来由新能源与新技术引领的低碳产业将蓬勃发展,新一轮技术创新可能从此开始,推动国际生产分工体系重组,促进产业升级,加快技术溢出。

③改革金融体系,加强金融监管。美欧重塑金融监管体系,重归分业监管,强化对“影子银行”监管,旨在降低系统性风险;二十国集团(G20)新建金融稳定委员会取代金融稳定论坛,起“全球央行”角色,欲建全球金融安全网,加强系统性风险监管。 第二章:

1、雅尔塔体制:

实质:是美英苏依据实力划分势力范围、对战后世界秩序重新作出的安排,是大国之间相互妥协的结果。 作用:积极作用表现在:(1)对于加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和消除战后德、日军国主义势力起了重大作用。(2)使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欧洲获得了战后的相对稳定。(3)有利于维持战后长期的和平局面,对于防止世界战争的爆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消极作用是:(1)它体现了大国的强权政治。(2)它重新划分国界,分裂国家,造成人口大迁移,对世界局势的长期稳定不利。(3)造成了军事上的两极分化和两大军事集团的长期对立,成为战后紧张局势和世界战争危险的根源。 2、两大阵营的形成与对立

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形成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乔治·凯南8000字电报 “莫洛托夫计划”

丘吉尔“铁幕”演说 欧洲九国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 杜鲁门主义 经济互助委员会

“马歇尔计划”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华沙条约组织 政治上:冷战、和平演变和反和平演变的斗争 经济上:封锁与反封锁

军事上:两大军事集团的建立和局部战争,如朝鲜战争

3、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原因:①德、意、日被打败,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被削弱,为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②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与支持,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③二战中,亚非拉人民卷入大战,战争的胜利鼓舞了亚非拉国家人民,为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创造了主观条件。

三大标志: ①万隆会议的召开;②不结盟运动的兴起;③七十七国集团的形成。 意义:有力地冲击着美苏两极格局,促进了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4、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社会主义阵营解体经历了苏南冲突、波兹南事件、匈牙利事件、苏联和阿尔巴尼亚关系破裂及1968年苏联出兵侵占捷克斯洛伐克等事件

标志: 中苏关系的破裂

原因: 苏联奉行大党主义、大国沙文主义,推行民族利己和霸权主义政策,损害其它国家的主权和国家利益

5、帝国主义阵营内部发生分化:

①美国实力地位的相对下降;②法国的戴高乐主义;③联邦德国推行“新东方政策”; ④西欧联合图强;⑤日本的“亚洲自主外交”

6、美苏争夺世界霸权:战后初期------美攻苏守;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美苏争霸;70年代------苏攻美守;80年代------既对话又对抗 7、两极格局的终结:

1989年东欧剧变------两极格局失去基础

1990年两德统一------两极格局折断中心环节 “经互会”(91年6月)、“华约”(91年7月)解散------两极格局瓦解 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的标志 8、世界进入格局转换的新时期

主要原因:①军备竞赛不仅拖垮了苏联,而且使美国也大伤元气;②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的结果;③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第三世界崛起。 特点:①转换在和平条件下进行,没有大规模战争;②新格局形成时间长,更复杂。

9、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威胁加大,恐怖主义危害上升

当前国际恐怖主义活动的新特点:①范围越来越大;②组织形式越来越多;③后果越来越严重;④手段越来越高科技化。

国际恐怖主义的产生有深刻的国际背景和广泛的政治、经济、社会根源,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现实的原因,主要体现在:①从根本上说是一国之内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世界范围内南北发展不平衡两者相互作用而生成的“怪胎”;②贫富悬殊、社会不公、政治纷争、局势动荡是恐怖主义的温床;③民族矛盾和冲突往往使恐怖活动增多;④宗教派别之间的不和与争端,尤其是极端宗教势力的活跃,是导致国际恐怖活动不止的又一个重要原因;⑤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仅违反国际关系准则,而且也是诱发恐怖活动的因素之一。

10.冷战: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除直接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敌对政策。

提出:1947年,美国的贝纳德·巴鲁赫 正式形成的标志: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11、联合国:

成立: 1945年,51个国家的代表在旧金山签署《联合国宪章》,创立联合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71年10月25日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宗旨:(l)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2)发展各国间的友好关系;(3)促进国际合作;(4)协调各国行动。

主要机构: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国际法院、托管理事

会、秘书处?

第三章:

1、和平与发展:和平问题又被称为“东西问题”,发展问题也叫“南北问题”。 关系:①维护世界和平是促进共同发展的基本前提;②促进共同经济发展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有力保障。

和平与发展同其他世界重大问题的关系:①人口问题、②能源问题、③生态环境问题、④国际恐怖主义问题、⑤疫病问题。 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提出的重大意义:①和平与发展高度概括了当今世界的新变化、新特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②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观去取代“战争与革命”对端正中国内外政策的指导思想具有重大意义;③“和平与发展”充分展示了社会主义国家和世界人民的共同目标和任务 。

2、冷战后和平面临的新困境:①民族分裂思潮蔓延;②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③国际核军备控制与裁军机制受到冲击;④局部冲突对地区稳定构成严重威胁;⑤西方发达国家仍在大力加强军事力量。

3、维护世界和平的主要途径:①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原则,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②反对任何形式的军备竞赛,实行全面而有效的军备控制和裁军;③发展和壮大世界和平力量;④和平解决国际争端;⑤促进当今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4、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因素:①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存在是根本原因;②西方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发动的新“冷战”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③军备竞赛的沉重负担;④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的破坏;⑤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自身的失误。

5、谋求发展的途径:①改革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②积极推动南北对话,努力改善南北关系;③努力促进南南合作;④加快调整和改革的步伐,制定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

6、国际秩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国际关系行为主体以一定世界格局为基础形成的国际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保障机制,通常包括国际规则、国际协议、国际惯例和国际组织等。

两面性:①一方面它提出了国际行为主体应如何行事,反映了国际法的要求;②另一方面在国际关系的实际运行状况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权力和利益,它在政治上往往表现为强权即公理。

特点:①国际秩序是国际社会力量斗争的产物;②国际秩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③国际秩序随世界格局的演变而演变。 7.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基本特征表现在:①以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为基础的国际生产体系;②以不等价交换为特征的国际贸易体系;③以国际垄断资本占支配地位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④以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国际协调机制。 实质:维护垄断资本的国际剥削。

8、国际政治旧秩序的基本特征是:大国推行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支配国际事务,干涉别国内政。国际政治旧秩序的实质是维护超级大国的霸权地位。

9、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本观点:

第一,政治上各国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而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第二,经济上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不应造成贫富悬殊。

第三,文化上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而不应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都为人类的文化繁荣作出了自己的贡献,都是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各国、各民族文化应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繁荣,而不应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

第四,安全上要“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其基本内容是:从国家的根本利益和世界持久和平的利益出发,摒弃冷战思维,在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基础上,通过多边、双边协调及建立相互信任的措施,加强和扩大经济、科技、文化的交流与合作,逐步解决彼此间的矛盾和问题,实现共同安全。它要求:各国之间要相互信任,共同维护国际安全;要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确立本国的安全战略,不能以邻为壑,损害他国的安全利益;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国际争端,而不能动辄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10.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不同构想: 美国主张:(1)建立以它为领导的、“一超”独霸的国际新秩序。(2)在全世界推广美国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模式,推行全球资本主义化。(3)强调西方盟国的“伙伴关系”,加强协调,共同分担责任和行使权力。(4)注意发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和地区性组织的作用。(5)建立以美国的军事力量为保障的国际安全结构。 日本主张:(1)在确保和平与安全的基础上,在全世界实现“自由民主”和“市场经济”。(2)以日、美、欧三极为主导建立国际新秩序。(3)突出强调经济和科技力量对形成国际新秩序的决定作用,提高日本作为经济大国在确立国际新秩序中的地位。(4)逐步取代美国,在亚洲地区担负起领导的角色。 西欧主张:(1)在目标上建立一个以西方的社会制度、政治和经济模式、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为基础的新秩序。(2)反对美国独霸的“单极世界”,要求在国际新秩序中分享领导权(3)主张加快欧盟建设和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11、为建立国际新秩序而斗争:(1)、建立国际新秩序需要经过长期而艰巨的斗争 ;(2)、国际新秩序必须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之上;(3)、国际新秩序的最后实现取决于历史发展的合力 ;(4)、中国应当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作出贡献 。

12、提出和平与发展的依据(参考要点):(1)战争危险虽然存在,但和平力量的增长却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2)引发世界大战的因素在减少;(3)现代战争的巨大消耗成为制约战争的重要因素;(4)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条件;(5)东西方国家关系的重点发生了转变,从政治对立、军事对抗走向政治对话、竞争共存。

13、为什么说国际新秩序必须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之上?(参考要点) 第一,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要求国际新秩序必须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之上。 第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和多样化的世界决定了国际新秩序只能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之上。

第三,国际关系的历史和现实证明,国际新秩序是完全可以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之上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公认的国际法原则为基础,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是对几个世纪以来以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特征的国际旧秩序的彻底否定,反映了新型国际关系的本质特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不排斥其他国际法原则,半个世纪来的实践证明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第四章:

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体制和社会政策的调整

(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要经济体制模式(①美国的宏观需求管理模式;②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③法国的指导性计划模式;④日本的政府主导型模式。);(2)调整经济政策,寻求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之间的最佳结合点;(3)资本所有关系更加多样,经济结构不断变化 ;(4)经济关系调整的力度加大,竞争中有协调;

经济关系的调整主要从微观、宏观和国际经济关系三个层面表现出来。

(l)微观层面表现为企业内部劳资关系以及生产地位不同的各类人员之间的关系。从“泰罗制”、“福特制”到“后福特主义”,企业管理由单纯监管到较为重视调动人的主观因素,培养职工对企业的“归属感’。

(2)宏观层面表现为国家与市场、企业的关系得以加强和改善。

(3)国际经济关系主要指发达国家在各种国际经济活动中所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关系。战后,这种关系经历了以美国为中心到相对平等、加强协调的转变。 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存在的深层矛盾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克服市场经济弊端的同时又带来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矛盾。

(2)科技革命在推动社会生产力大发展的同时又造成结构性失业,加速了社会分化。

(3)资本主义经济在全球扩张中也造成各种矛盾的加剧。由于国际竞争条件越来越严峻,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矛盾、摩擦和冲突趋向激烈,这种状况使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受到削弱。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得更加突出,南北之间鸿沟加深。

(4)跨国乃至全球经济活动在极大地扩展经济发展空间的同时又造成经济失控现象。90年代国际金融危机多次发生就是最突出的表现。 3、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的重大变化

①社会阶级结构复杂化、多层次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阶级结构最大的变化是“中间阶层”的扩大);②阶级矛盾和斗争趋向缓和,各种社会运动不断发展(以批判资本主义异化为宗旨的各种新社会运动自60年代以来却不断发展壮大);③分权制衡机制发生变化,行政权力膨胀;④利益集团和大众媒体在当代西方政治生活中作用增强;⑤政党的纲领和政策趋向中庸;⑥公民权利进一步扩大

4、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的社会问题:⑴民主的危机和民主的讽刺。⑵种族歧视、种族矛盾与极端民族主义盛行。⑶精神和信仰危机问题。⑷其它如老人问题、妇女问题、城市暴力问题、黑社会问题。

5、霸权主义:是指大国、强国不尊重他国主权和独立,对他国强行干涉、控制和统治的政策及行为。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 6、二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全球战略确立阶段(战后初期到60年代末)的美国对外战略——遏制战略:杜

鲁门(1945——1952):“遏制战略”;艾森豪威尔(1953——1960):“解放战略”和“和平取胜战略”;肯尼迪、约翰逊(1961——1968):“和平战略”。 全球战略调整阶段(1969——1980年)的美国对外战略——缓和战略:尼克松主义;卡特的“世界秩序战略”。

全球战略发展时期的美国对外战略——从新遏制战略到超越遏制战略:里根的“星球大战计划”和“里根主义”(“有限推回战略”)

美国全球战略的新发展(1993——现在)——对外战略中的单边主义:克林顿的“国家参与与扩展安全战略”和小布什的“先发制人”战略

(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是相对应的,它是关于一国外交运作方式的描述和特征。它主张,一国在外交活动中应尽可能摆脱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影响和控制,单方面采取行动,反对“把国家主权转让给国际组织。”)

7、二战后西欧外交政策的两重性:第一阶段,是追随美国反苏反共的阶段(50年代)。第二阶段,是寻求独立自主,联合图强的阶段(60~70年代)。第三阶段,是西欧一体化步伐加快、外交主动性不断加强的阶段(80年代中期以来)。 当前,欧盟积极争取成为世界多极化中的重要一“极”,其战略举措有:(1)积极“东扩”。(2)推进南下战略。(3)实施“新亚洲战略”。(4)改善和加强对华关系。(5)谋求与美国建立新型的、平等的伙伴关系。(6)对俄罗斯奉行“既合作又防范”的政策。

8、战后西方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及其特点:1975年欧共体同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区46个发展中国家签订的《洛美协定》。 特点:(1)西方国家用新殖民主义手法代替了传统的殖民统治政策;(2)确保廉价原材料的供应成为西方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关系的重要决定因素;(3)在提供援助时,附带种种苛刻的政治条件,干涉发展中国家内政;(4)西方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具有强烈的反苏、反共色彩。

9、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时期: (1)战后经济的恢复与转轨时期(1945—1950年前后)。(2)经济的高速增长时期(1950—1973年)。(3)经济“滞胀”时期(1973—1982年)。(4)经济的低速增长和全面调整时期(1982—1992年)。(5)各国经济出现不同程度的回升,经济发展进人一个转变时期,具有了新的特点(1992年以后)。 10、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经济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且日益成熟,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是经济发展的波动性越来越小;②市场经济和市场体系的不断成熟、完善;③在科技革命的促进下,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④从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的不平等贸易中获取了巨大利益;⑤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及大国间国际协调的加强;⑥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外部条件。

1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面临的现实困难:①周期性停滞和经济危机的痼疾;②失业率居高不下;③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持续扩大。

12、政治制度: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和管理形式以及有关国家政治活动的制度。它首先指国家政权的形式,包括国家的政体形式(如君主立宪制、议会共和制、总统共和制及委员会制),结构形式(如单一制、联邦制或邦联制)以及国家政权机构的组织与活动原则(如三权分立原则);其次它还包括与国家政权相联系的其他组织和政治行为的制度(如政党制度、选举制度)。 13、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主要原则:(1)分权制衡(三权分立)原则,即行使国家权力过程中的合理分工与权力的相互制衡,强调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

走向腐败。(基本原则)(2)主权在民(人民主权)原则,即国家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3)代议制原则,即人民通过经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代议机关来行使最高权力。(4)保障公民个人权利的原则。(5)法制原则,即国家的政治生活、国家机器的运转以及各种社会问题的处理,均以法律为指导。 14、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民主政治的基本制度:(1)议会制度。它是民主的象征和资产阶级民主制的核心。议会一般拥有立法权、财政权和监督权。议会的结构有两院制和一院制之分。资本主义发展较早的国家多采用两院制,以利于相互制衡,保证立法、决策更为细密。(2)选举制度。它是民主制度的基石。其基本内容是公民享有平等的选举权,议员和政府官员经合乎法律程序的直接或间接选举而产生。普选制为公共权力机构的产生以及和平、有序地转让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确立了“民意政治”和“责任政治”。(3)政党制度。它是西方民主政治的轴心,资产阶级政治体制运转的推动器。(4)行政制度。它是民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行政机构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执行宪法和法律,依法治理国家。西方各国政府的组织形式、政府首脑及其内阁的地位和权限各有特点,但总的来说,与各国的立法机构、司法机构相比,政府机构在国家权力机构中事实上已占有优势。另外各国都建立了公务员制度,它成为政府实行统治的重要支柱。(5)司法制度。它为民主制度提供合法依据和法律保障。西方国家一般在立法、行政权力之外设置独立的司法检察系统,司法机关以“独立公断人”的身份,通过审理和裁决各种诉讼来实施法律,并在司法实践中贯彻司法民主原则、辩护原则、陪审原则等。 15、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民主政治的实质:

资产阶级共和国取代封建的专制统治,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进步。但是资产阶级民主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固有的内在矛盾。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作为一种政治形式来看,就其包含的丰富的管理技术来看,是有效的;就人类文明所追求的权利平等目标所取得的进展程度来看,它达到了西方社会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①但是现存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仍是以私有制为基础,其突出表现是政治与金钱之间深厚的亲缘关系,这使它一直存在着相当大的局限性与固有的内在矛盾。②人民主权原则虽然赋予了每个公民平等参与政治的权利,但结果总是资产者享有更多的权利,垄断资产阶级的某些集团在政治决策中居主导地位;选举法为经济地位低下的公民担任国家总统提供了可能性,但是没有哪一个在资本集团中毫无根基的人得以把这种可能变成现实。③它们都反映了资产阶级政治体制内在的矛盾,即形式上的民主、平等与事实上的不民主、不平等,这是建立在资本主义所有制基础上的民主制势必面临的矛盾。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尽管资产阶级民主制在形式上日臻完善,但是它无法从根本上摆脱财产对政治的操纵。因此金钱政治成为西方民主制的基本特性。

16、战后日本的外交政策:第一阶段,是二战后初期完全追随美国外交战略的时期。第二阶段,是奉行“经济外交”的阶段(50年代末至60年代)。第三阶段,是“多边自主外交”阶段(70年代)。第四阶段,是争做“政治大国”的阶段(80年代以来)。

冷战结束以后,日本加速向政治大国迈进。日本所采取的重大措施和外交进展如下:①提出以美、日、欧三极为主导形成世界新秩序,以此来实现日本跻身世界主导国家行列的目标。②争取确立政治大国地位。③加强海外军事活动。④重视发展日中关系,同时,防范中国的倾向也在加强。⑤日俄关系打破僵局。 第五章:

1、第三世界的崛起与发展 :第三世界的崛起 ①万隆会议标志第三世界的崛起②不结盟运动是第三世界崛起的重要里程碑 ③七十七国集团的形成是第三世界在经济领域加强团结与合作的突出表现。

2、战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及其成就主要体现在:(1)国民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经济增长速度,不仅大大快于独立以前,也快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如从1955-1980年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为5.4%,而发达国家为4%左右。(2)逐步改变了过去的畸形经济结构,工业发展比较迅速。过去那种“工业欧美、原料亚非拉”的传统国际分工格局,已开始改变。(3)出现了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一支新兴的经济力量。(4)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有所增强,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逐步上升。其中发展最快的是东亚和东南亚地区,随着发展中国家实力的增强,它们在世界经济中就不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影响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5)发展中国家经济自主程度有了加强。(6)发展中国家的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3、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经验是:(1)必须把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相结合;(2)必须把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与科技创新相结合; (3)必须把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和可持续发展相统一;(4) 必须把政治经济变革和政治社会稳定相统一。

4、发展中国家的政体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共和制政体。这类政体主要分为议会共和制政体、总统共和制政体和混合制政体。二是传统君主制政体。这类政体又分为君主专制政体和君主立宪政体。三是政教合一的封建王国政体。四是军人政权。

5、发展中国家的民主化取得明显的成就:(1)摆脱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时期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成为国际舞台上主权独立的民主国家;(2)不断探索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发展模式和道路;(3)政治参与的民主化程度不断提高,极权体制逐步向民主体制发展;(4)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实行了有利于民族团结的政策。 6、发展中国家政治生活中存在的问题:(1)政局不稳(2) 局部战争频繁 (3)民族问题复杂 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全球性的民族关系问题;二是跨国性的民族问题所

产生的泛民族主义,具体表现为国家间合作与地区扩张两种截然不同的趋势;三是民族国家内部的民族关系问题。(4)宗教冲突恐怖活动有所增加 。宗教冲突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是不同宗教的冲突,如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与印度教、印度教与锡克教之间的冲突;二是同一宗教中不同派别之间的冲突,如伊斯兰教中什叶派与逊尼派之间的冲突,其它宗教中正统派与非正统派 7、主要有:(1)改革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才能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比较顺利地发展,从而使南北关系得到改善,这是解决南北矛盾的根本途径。(2)南北对话是解决南北矛盾的重要环节。南北双方只有通过对话才能创造解决南北矛盾的条件,找到解决南北问题的办法。(3)加强南南合作也是解决南北矛盾的有效途径。南南合作的加强和顺利开展,有助于南方国家发展经济,提高它们在南北对话中的地位,促进南北问题的及早解决。(4)发展中国家制定符合本国实际的发展政策,在以自力更生为主的原则下争取外援,是谋求发展的根本保证。

8、 南南合作是指广大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一种新型的经济技术合作关系。 9、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的地位和作用(参考要点):(1)第三世界的崛起,不仅

根本改变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政治格局,而且也大大促进和推动了战后国际政治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第三世界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维护世界和平的

主要力量。(3) 大批第三世界国家加人联合国,使这一国际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4)第三世界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上升,它的发展逐渐改变着世界经济的面貌。 10、南南合作的重要意义(参考要点):(1)它是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

在国际上依然存在着国际经济旧秩序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要真正发展起来,就必然要加强相互合作,走集体自力更生的道路。(2)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上的密切合作,必然带

来它们之间的政治、外交上的一致性,整个发展中国家用一个声音说话,这对于反对强权政治,霸权主义和维护世界和平,将产生重要的影响。(3)发展中国家之间加强团结,相互合作,可以壮大这些国家的力量,提高它们在南北对话中的地位和份量,从而进一步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第六章:

1、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1)社会主义的兴起是20世纪具有

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制度越出一国范围,获得了迅猛发展,随着欧、亚、美洲一系列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社会主义历史的又一次大飞跃。 2、苏联经济政治体制的特点:(1) 苏联经济政治体制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2)苏联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3)苏联政治体制的主要特征是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 3、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探索:(1)20世纪80年代以前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2)南斯拉夫探索社会主义自治模式。(3)从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的改革。

赫鲁晓夫从1956年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平反和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在苏联的影响下,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国等国家也进行了改革的探索,在经济上尝试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扩大企业自主权和改善管理等。由于对改革的认识还不够深刻,传统模式的影响根深蒂固,改革的成效不是很大。 (4) 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的改

革浪潮。苏联在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全面推行新经济体制,但是改革于1975年停止。匈牙利在60年代后半期全面展开对经济体制的改革。到70年代中期,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社会主义 “计划指导下的市场经济”模式。捷克斯洛伐克 的“布拉格之春”。这一时期南斯拉夫、保加利亚、波兰、民主德国等国也进行了改革。 (5)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发展。80年代以后,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进程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改革观。苏联东欧等国家的改革由于没有把握好改革的方向,没有坚持社会主义改革的基本原则,试图借用西方社会民主党的民主社会主义政治理论和经济政策来解决新旧交替、矛盾交织的问题,不仅没能推进本国的改革,反而使社会主义改革的方向出现了逆转,丧失了几十年的社会主义改革成果和建设成果。

而中国的改革则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引下,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的方向不动摇,取得世人公认的伟大成就。越南的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4、东欧剧变及其原因与历史教训:

原因和教训是:这些国家的共产党都不成熟,没有能够很好地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的实际相结合,制定出一条正确的路线,这是东欧剧变的根本原因;没有能够处理好维护本国主权和利益及争取外援和实现国际合作的关系。

加强共产党的建设是最根本的教训,一定要把共产党的建设搞好,特别是抓好从政治思想上建党,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全党,清除民主社会主义的思想影响,

做到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发展马克思主义。 5、苏联的解体及其原因与历史教训 :(1)高度中央集权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积重难返。特别是由于经济发展战略、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理论及政策上的失误,使得经济建设没有搞上去,这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最主要原因。(2)争夺霸权的对外政策使苏联自食恶果。(3)民族分离主义导致联盟破裂。(4)苏共日益严重地脱离群众,这是根本原因。

6、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社会主义的发展是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

二、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1)要确立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战略 。(2)坚持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努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3)不断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 。(4)坚持走改革之路 。(5)探索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

7、社会主义国家对人类进步和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1)结束了帝国主义的一统天下,开创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和平共处与竞争的新时代。(2)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使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了比资本主义国家更快的发展速度,从而对世界经济的进步和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3)社会主义国家率先进行了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初步尝试,为人类最终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私有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4)20世纪社会主义的胜利对国际政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5)社会主义是制止战争、维护和平的伟大力量。

第七章:暂无资料 第八章:

1、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 :

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50年代中期。实行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项对外基本方针。 第二阶段:从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末。外交方针由原来的“一边倒”调整为“两个拳头打人”。

第三阶段:70年代初 (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尼克松访华)到80年代初)。 第四阶段:80年代。开始逐步确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外交。 第五阶段:90年代以来,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全方位、多样化”的中国特色外交形成。

2、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关系的新局面 :(1)我国的周边关系处在建国以来最好的时期。(2)我国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合作不断加强。(3)我国同西方国家的关系有了恢复和发展。(4)中国更加广泛地参加到国际生活中去,在联合国和众多国际组织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是举世公认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3、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1)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2)独立自主是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 (4)加强和巩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中国外交政策的立足点 (5)全方位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 4、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第二,当今世界格局的趋势是多极化。 第三,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国际新秩序。第四,制定和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第五,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第六,首创“一国两制”和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和平解决领土争端。 第七,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来处理国与

国之间的关系。 第八,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决不当头,有所作为。

5、中国国际地位和作用表现在:(1)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推动着人类进步事业的前进与发展。(2)中国是第三世界中的大国,对第三世界有着重大影响。(3)中国一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稳定国际局势,抑制战争力量,维护世界和平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4)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建设有中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对世界经济政治生活,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产生了多方面的深远的影响。(5)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6)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唯一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联合国中正确地利用自己在联合国的影响和否决权,力争使联合国摆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控制,为世界和平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os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