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三中2014届高三10月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更新时间:2024-05-15 19:0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南昌三中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三历史试卷

一 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一个国家该要有—个凝固的中央。开始是封建,四分五裂,慢慢地就统一集中。然而自汉迄唐,就已有过于集权之势。到宋、明、清三朝,尤其是逐步集权,结果使地方政治一天天地衰落”。这说明

A.从汉朝到唐朝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程度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应适度

B.宋朝以后,由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使地方再无反叛

2.《朱子语类》中说:“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在此,朱熹

A.重申君臣父子等级观念 B.强调理学的社会功能 C.关注社会秩序的稳定 D.强调道德纲常即天理

3.. 秦汉时代,南方的郡面积都比北方的大得多。例如,秦朝北方的河东、上党、太 原等五郡才相当于今山西省,而南方的长沙郡就相当于今半个湖南省。这一现象出现的主 要原因是秦汉时期

A.北方地区开发的程度更高

B.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更重要

C.南方驰道等交通设施更完善 D.北方地区实行郡国并存制度

4.郑樵在《通志.氏族略.氏族序》中记载:“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此近古之制,以绳天下,使贵有常尊,贱有等威也。”谱学的兴盛说明:

①家族制度受宗法制的影响②门阀士族势力强大③社会等级森严、流动性差④行政管理系统发达:

A.②③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在分析中国某一时期文化特征时曾这样概括:文学则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该时期是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6.苏格拉底和孔子是处在同一时代的东西方先哲。苏格拉底说过:“我愿意同样回答富人和穷人提出的问题,任何人只要愿意听我谈话和回答我的问题,我都乐于奉陪。”下列孔子思想中与苏格拉底该观点相似的是

A.有教无类

B.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D.因材施教

C.温故而知新

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后来朝民主化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

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当时,“政治民主化”体现在权利分配标准发生的变化,即

A.扩大民主权利 B.打破贵族世袭特权 C.实现雅典民主政治 D.以财产取代血缘关系

8.“仍然留在贵族手中并且被贵族用来抵制新兴工业资产阶级野心的政治权力,已经同新的经济利益不能相容了。”为改变这一状况,英国出现了

A.君主立宪制 B.第二次工业革命 C.1832年议会改革 D.责任内阁制

9.阅读近代中国国内工业统计资料(外国人办的企业除外)。出现表中商办企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商办 官办和官商合办 设厂数 资本(千元) 设厂数 资本(千元) 1892~1894年 53 4697 19 16196 1895~1913年 463 90801 86 29469 A.列强加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B.甲午战争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C.清政府对内经济政策的调整 D.中国封建的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10.在中共中央书记处的一次会议上,毛泽东谈到:私营工商业的性质也变了,是新式的资本主义,公私合营、加工订货、工人监督、资本公开、技术公开、财务公开。并形象地说:“他们已经挂在共产党的车头上,离不开共产党了。‘空前绝后’,他们的子女也将接近共产党了。”这次会议谈论的主题是

A.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 B.私营工商业的前途命运问题 C.加重私营工商业比重问题 D.控制私营工商业发展的问题

11.农民与土地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核心问题。下列三幅图反映的是中共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其共同点叙述正确的是

土改后农民分配土地 公社社员在集体劳动 领取生产承包合同书 A.保护了农民利益 B.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改变了经营方式 D.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 12.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图5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图6毛泽东会见尼克松总统 图7上海合作

组织首次元首会议

A.从“一边倒”到区域合作 B.美苏对峙格局的演变 C.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发展 D.中苏关系的演变

13.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相比。中国辛亥革命时期出现的人文主义思潮的鲜明特点是

A.更关注个人的人生价值 B.是一种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 C.更注重个人的思想解放 D.个人价值与民族独立解放相结合

14. 1865年,赫德在进呈给清政府的《局外旁观论》中说道:“通经原为致用,而今之士人,书籍非不熟读,诗文非不精通,使之出仕,而于人所应晓之事,问之辄不能答,一旦身居民上,安能剔弊厘奸。”赫德这段话实质上揭示了近代中国

A.传统教育与安邦治国脱节 B.倡导学习西方科技文化 C.官员的执政能力普遍薄弱 D.洋务运动缺乏人才资源

15. 启蒙思想家认为“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能够也应该用来考察和解释生活的所有方面”, “科学方法不仅能够发现自然界的规律,而且能够发现人类社会的规律”。以上观点产生 的科学基础是

A.文艺复兴充分肯定了人的现世价值 B.牛顿力学体系揭示了物体运动规律 C. 地理大发现扩展人们对世界的认知 D.达尔文学说阐明了生物进化的规律

16. 19世纪中叶到19世纪后期,西欧政治的趋势是

①共和制度最终战胜君主制 ②代议制民主进一步发展 ③多数国家实现了公民普选 ④自由主义的影响日益扩大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②③

17.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我们愈经常持久的思索,他就会使我们的心灵充满日新月异和与日俱增的景仰和敬畏之心。那就是: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这“两种东西”体现的思想是

A.星空与道德 B.平等与博爱 C.自由与理性 D.知识与美德

18.英国记者杰克·贝尔登在《中国震撼世界》一书中说:“一般美国人都认为,中国战争主要是民主与共产主义之间的战争??似乎没有人意识到,那么多中国人支持共产党是因为共产党支持抗日战争期间人民自己建立的政权。”杰克·贝尔登的看法

A.是冷战思维的体现 B.揭示了当时中国政局变动的本质 C.带有美国人的意识形态色彩 D.反映了抗日政权具有社会主义性质 19. 2004年美国联邦政府的预算开支:19.9%军费;21.6%社会保障;19.5%用于资助穷人、老人、残疾人的医疗保险项目??4.1%用于退休金和扶持残疾人的开支??9%用于失业补助、给穷人家庭的住房、食品、收入补助以及税收返还??科研1%。由此判断这则材料的主题是

A.美国:世界第一流的政治经济军事强国 B.科研地位的下降:现代美国的发展隐患 C.福利社会: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 D.政府干预经济:美国联邦政府的重大变化

20. 1961午,我国开放了集市贸易41437个,1962年为38 666个,在大中城市也相继出现了一些农副产品的自由市场。下列各项中对这一举措解读正确的是

A.目的是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 B.政府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 C.解决了市场机制的运用问题 D.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21.据报道,2002年,伊朗官方曾发布了一批玩偶,希望以此来抵御人们对芭比娃娃的需求。这些娃娃身着伊斯兰传统服装,而女性娃娃则以头巾裹头,身上披着宽大的衣服,完全符合 伊朗女性在公共场合必须遵循的礼仪。不过,此举并不成功,人们还是更喜欢芭比娃娃。类似的现象在很多国家和地区也发生过。这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A.美国对伊朗进行“和平演变” B.美国文化和伊朗本土文化的冲突 C.美国和伊朗的政治对立 D.文化全球化与民族文化的冲突

22.《全球通史》指出:“几十年前还统治全球的欧洲大陆的前途这时似乎是暗淡的、危险的。但20世纪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一一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这段材料中“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的寓意是

A.世界已呈现政治多极化趋势 B.两极格局已被打破 C.区域集团化的趋势已经形成 D.世界格局已形成“一超多强

23.1933年,罗斯福提请国会通过法案,成立“资源保护队”,主要是针对中部平原频发的沙尘暴。第一批招募了25万人,至1941年时,共计有250万青年参与,在各州的1500个营地劳动,开辟了740多万英亩国有林区和大量国有公园。史学家认为这一措施是“新政”中最受欢迎、最成功、最没有争议的措施。史学家这样评论的主要依据是该措施

A.调整了农林经济结构,降低农产品价格 B.使罗斯福政府将资源保护放在新政首位 C.将失业救济与自然保护有机结合起来 D.基本解决了就业问题,消除了经济危机

24.15世纪到16世纪,欧洲人的消费观念中理性节俭是美德;20世纪中期,欧洲经济学家则提出“奢侈是美德,节俭是罪恶”。造成这一转变的背景是

A.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实行 B.经济“大萧条”时期的来临 C.经济发展“黄金时期”的出现 D.战后“福利国家”制度的建立 25.下图是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不同时期GDP所占的世界份额示意图,它反映出

A.世界贸易组织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B.多极化趋势取代冷战的两极格局

C.21世纪世界经济格局的悄然变化 D.世界经济发展重心的转移趋势 二 非选择题:共50分。

26.(1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奢则不孙(恭逊),俭则固(寒酸)。与其不孙也,宁固。

——《论语》 明朝后期“(暴富之家)男子服锦绮,女子饰金珠,是皆簪拟无涯,逾国家之禁也。” ——嘉靖《太康县志》

材料二 由于对葡萄牙的高关税政策,英国本地不宜生产的商品,不能向邻国购买,而必须从一个遥远的国家输入,尽管明知该国的此种商品的品质较差。就这样,为了让国内生产者能在比较有利的条件下,将某几种产物输到这一个遥远的国家去,国内的消费者除了要忍受消费低劣的商品外,还要支付国内商品因输出引起的昂贵价格。在牺牲国内消费者的利益上,英国制定了许多法律来管理美洲殖民地和西印度殖民地,这些法律比其他通商条例更加严重。一个大帝国建立的唯一目的,是为了造就一个顾客大国,使他们只能购买本国各生产者所供给的各种物品。而英国消费者要负担全部费用,以维持和护卫这个帝国。重商主义的制定者肯定不会是消费者,消费者的利益在这些政策中完全被忽视了。所以它的制定者只能是生产者,牺牲了消费者的利益。 ——亚当·斯密《国富论》

材料三 187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对英国造成了沉重的打击,自1873年以后洋纱几乎每年都在跌价,下跌幅度最大的是1883年,曾跌价三分之一以上。在跌价的同时,棉纱进口到中国的指数由100增加到2164,??数十年来,天下靡靡然争言洋货,虽至贫者亦竭蹶而从时尚。

——《故宫博物院院刊》

(1)根据材料一概括消费观念的变化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消费观反映的社会现象(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消费者利益牺牲的原因及影响。(5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争言洋货”的背景。并谈谈你对“争言洋货”的认识。(6分)

27. (18分)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区域,在文明进程中起着重大作用。阅读材料,回答以 下问题。

材料一 自宋朝开始的“中古都市化革命”取消了每一个县只许设一个市场的限制, 官市制度终于崩溃,有些城$快速扩大,并在城门外出现商业区。

发展到明清时期,出现许多大专业市镇,从事于米粮或手工业品之贸易。这一发展当然 与长江下游地区的农业逐渐商业化有密切关系。长江下游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棉货与丝货产 区。江南地区有52个棉货专业市镇,25个丝货专业市镇,13个米粮专业市镇。这些市镇都 分布在太湖附近及长江三角洲一带。只有一个镇一南汇县周浦镇一既属棉货专业又属米粮专 业。换言之,其他的88个市镇都只专业一项主要产品。 ——摘编自刘翠溶《明清时期长江下游地区都市化之发展与人口特征》 (1)依据材料一分析明清时期长江下游地区市镇化的原因和特点。(4分)

材料二 英国城镇人口变化及下议院议员构成变化情况

(2)材料二反映了英国社会发生哪些变化?简要说明上述变化的原因。(5分)

图10是晚清时期上海城市一隅。原图中有这样的文字介绍:“江海北关(注:专司外 洋各国商务)设在沪北英租界黄浦滩上,规模宏敞,轮奐聿新。近日新造钟塔一座,矹立 中央,高耸霄汉,并向外洋购运大钟安设其上??夜间则燃点电气灯,照耀如昼。”

(3)依据材料描述晚清时期上海城市风貌。对此你有何认识?(4分)

1949年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从现在起’党的工作重心必须从 乡村转向城市。

(4) 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工作重心从城市转 向农村和从农村转向城市的背景。(5分)

28.(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在重建法国政体的过程中, ??国内大多数人士主张恢复第三共和国的体制,但是戴高乐主张实行彻底的改革。他认为,战后法国的伟大抱负应是恢复“大国地

位”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建立一种能保证“国家的持续性,政权机关的稳定性,政府行动的有效性”的新体制??

大战结束初期,世人刚刚摆脱法西斯暴政的奴役和威胁,普遍向往民主和分权。同时,法国的重建需要得到美国的扶持和援助,戴高乐一贯坚持独立自主,??显然不是担任政府首脑的合适人选。因此,不仅戴高乐于1946年愤然辞职,同年10月通过的第四共和国宪法也全然没有接受他的政治主张。第四共和国基本上延续了第三共和国的政治体制,国家实权掌握在议会手中??总统不掌握实权??

??在最基本的政治体制问题上,政局不稳的局面非常突出,内阁走马灯似地更迭,短短的12年中更换了21届政府,其中最长的不过一年多,最短的仅2天。 1958年,法国出现统治危机,……戴高乐以改革政治体制为先决条件,于同年6月1日出任政府总理。

1958年9月28日,新宪法获得公民投票的批准,10月5日,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宣告成立。第五共和国实行一种半议会制半总统制的共和政体,最大的特点是最高权力由议会转到总统手中,总统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以总统为首的行政权力得到空前加强。??1958年12月,戴高乐当选为法国总统。法国政治体制的变革,既是法国国内外形势变化的产物,也反映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需要适度强化行政权力以有效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客观要求。

——摘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20世纪的世界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法兰西从第四共和国到第五共和国政体的变化及原因(10分) (2)从历史根源的角度,你怎么看待法兰西第三、第四共和国的弱化总统权力、强调议会主权的特点?(5分)

姓名 班级 学号

南昌三中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三历史答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共50分。 26.(17分) ⑴(6分)

⑵(5分)

⑶(6分)

27. (18分) ⑴(4分)

⑵(5分)

⑶(4分)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l 2 3 4 5 6 7 8 9 l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⑷(5分)

28. (15分)

⑴(10分)

⑵(5分)

高三历史答案

一 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D 2D 3A 4B 5C 6A 7D 8C 9C 10A 11C 12C 13D 14A 15B 16C 17C 18B 19C 20B 21D 22A 23C 24B 25D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1)消费观念:提倡等级、崇尚节俭到逾越等级、追求奢华的转变(2分) 现象: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重利奢靡的风气;封建制度的衰落。(4分,任答

对2点即可得4分)

(2)原因:邻国的高关税政策的影响;(1分)对殖民地掠夺的需求;(1分)重商主义的推行。(1分)

影响;为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发展积累了资金;(1分)推动了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产生。(1分)

(3)背景:英国工业革命,商品产量增加;(1分)经济危机导致价格下跌;(1分)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分) 评价:中国近代消费观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1分);存在一定的崇洋媚外的心理,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1分)有利于推动自然经济解体,推动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1分)(言之有理皆可酌情给分)

27. (1).原因:宋代以来官府放宽对城市商业的管理。明清时期农业商品化。(2分) 特点:市镇专业化程度高,分布密集。(2分)

(2) 变化: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迅速增长;下议院中代表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议员数量增加。(2分)

原因: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实力增强,要求分享政治权利;1832年议会改革,增强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3分)

(3) 上海分布着外国租界,设有海关,出现西式建筑,引进西方巨钟,有电灯照明和西式马车,行人多穿着中式服装。(3分)

认识:中国近代城市发展受西方影响,中西文化和生活方式并存。(1分)

(4) 从城市转向农村: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斗争受挫。中共坚持武装斗争并开始注重农村工作。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的部队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步开创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3分)

从农村转向城市:经过长期的武装斗争,打败了帝国主义侵略,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国民党统治将被推翻,建设新中国的历史任务即将成为现实。(2分)

28(1)变化:由议会制共和国(1分)发展为半议会制半总统制的共和政体(国 家权力中心由议会转到总统)(1分)。 原因:戴高乐想要恢复法国大国地位;第四共和国政府更迭频繁(政局不稳);1958年出现统治危机;资产阶级强化行政权力以有效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客观要求。(每点2分,共8分)(2)根源:出于对波旁王朝君主制和拿破仑时期帝制形成的“个人权力”的不信任(1分);出于对法西斯暴政的恐惧和防范战争悲剧重演的考虑,民众普遍向往民主和分权(4分)。

高三历史答案

一 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D 2D 3A 4B 5C 6A 7D 8C 9C 10A 11C 12C 13D 14A 15B 16C 17C 18B 19C 20B 21D 22A 23C 24B 25D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1)消费观念:提倡等级、崇尚节俭到逾越等级、追求奢华的转变(2分) 现象: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重利奢靡的风气;封建制度的衰落。(4分,任答对2点即可得4分)

(2)原因:邻国的高关税政策的影响;(1分)对殖民地掠夺的需求;(1分)重商主义的推行。(1分)

影响;为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发展积累了资金;(1分)推动了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产生。(1分)

(3)背景:英国工业革命,商品产量增加;(1分)经济危机导致价格下跌;(1分)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分) 评价:中国近代消费观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1分);存在一定的崇洋媚外的心理,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1分)有利于推动自然经济解体,推动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1分)(言之有理皆可酌情给分)

27. (1).原因:宋代以来官府放宽对城市商业的管理。明清时期农业商品化。(2分) 特点:市镇专业化程度高,分布密集。(2分)

(2) 变化: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迅速增长;下议院中代表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议员数量增加。(2分)

原因: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实力增强,要求分享政治权利;1832年议会改革,增强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3分)

(3) 上海分布着外国租界,设有海关,出现西式建筑,引进西方巨钟,有电灯照明和西式马车,行人多穿着中式服装。(3分)

认识:中国近代城市发展受西方影响,中西文化和生活方式并存。(1分)

(4) 从城市转向农村: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斗争受挫。中共坚持武装斗争并开始注重农村工作。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的部队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步开创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3分)

从农村转向城市:经过长期的武装斗争,打败了帝国主义侵略,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国民党统治将被推翻,建设新中国的历史任务即将成为现实。(2分)

28(1)变化:由议会制共和国(1分)发展为半议会制半总统制的共和政体(国 家权力中心由议会转到总统)(1分)。 原因:戴高乐想要恢复法国大国地位;第四共和国政府更迭频繁(政局不稳);1958年出现统治危机;资产阶级强化行政权力以有效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客观要求。(每点2分,共8分)(2)根源:出于对波旁王朝君主制和拿破仑时期帝制形成的“个人权力”的不信任(1分);出于对法西斯暴政的恐惧和防范战争悲剧重演的考虑,民众普遍向往民主和分权(4分)。

(3)背景:英国工业革命,商品产量增加;(1分)经济危机导致价格下跌;(1分)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分) 评价:中国近代消费观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1分);存在一定的崇洋媚外的心理,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1分)有利于推动自然经济解体,推动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1分)(言之有理皆可酌情给分)

27. (1).原因:宋代以来官府放宽对城市商业的管理。明清时期农业商品化。(2分) 特点:市镇专业化程度高,分布密集。(2分)

(2) 变化: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迅速增长;下议院中代表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议员数量增加。(2分)

原因: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实力增强,要求分享政治权利;1832年议会改革,增强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3分)

(3) 上海分布着外国租界,设有海关,出现西式建筑,引进西方巨钟,有电灯照明和西式马车,行人多穿着中式服装。(3分)

认识:中国近代城市发展受西方影响,中西文化和生活方式并存。(1分)

(4) 从城市转向农村: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斗争受挫。中共坚持武装斗争并开始注重农村工作。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的部队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步开创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3分)

从农村转向城市:经过长期的武装斗争,打败了帝国主义侵略,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国民党统治将被推翻,建设新中国的历史任务即将成为现实。(2分)

28(1)变化:由议会制共和国(1分)发展为半议会制半总统制的共和政体(国 家权力中心由议会转到总统)(1分)。 原因:戴高乐想要恢复法国大国地位;第四共和国政府更迭频繁(政局不稳);1958年出现统治危机;资产阶级强化行政权力以有效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客观要求。(每点2分,共8分)(2)根源:出于对波旁王朝君主制和拿破仑时期帝制形成的“个人权力”的不信任(1分);出于对法西斯暴政的恐惧和防范战争悲剧重演的考虑,民众普遍向往民主和分权(4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os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