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层与岩性特征

更新时间:2023-09-25 22:25: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震旦系楼子坝组第二段(Zlz2)、第三段(Zlz3)和第四段(Zlz4)

根据岩性组合特征可分为四个岩性段,本区出露第二段(Zlz2)、第三段(Zlz3)和第四段(Zlz4)。第二段(Zlz2)主要岩性为浅灰、浅灰绿色中-薄层状变质粉砂岩、变质粉砂质泥岩、绢云母千枚岩、板岩夹中-厚层状变质杂砂岩、硅质岩、泥硅岩、硅泥岩;第三段(Zlz3)主要岩性为灰、灰绿色厚层变质中细粒石英砂岩、变质中细粒杂砂岩夹绢云母千枚岩、千枚状板岩、变质细砂质泥岩,上部偶夹变质凝灰质细砂岩;第四段(Zlz4)主要岩性为浅灰、灰绿色变质细砂质泥岩、千枚状板岩夹变质细粒石英砂岩、凝灰质细砂岩等。

(二)泥盆系上统天瓦岽组 (D3t)

为一套陆相碎屑沉积,不整合覆盖于震旦系楼子坝组第四段(Zlz4)地层之上。根据岩性组合特征可分为上、下两个岩性段,分述如下:

1、泥盆系上统天瓦岽组下段 (D3t1)

岩性为灰白色中—厚层状石英砂砾岩、含砾石英砂岩、岩屑石英砂岩夹灰色中—薄层细粒石英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等,岩石具弱片理化现象。地层倾向北西,倾角25~40°。

2、泥盆系上统天瓦岽组上段 (D3t2)

岩性为灰色厚层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白色含砾石英砂岩、石英杂砂岩等,粉砂岩普遍具角岩化。地层倾向北西,倾角25~30°与下段地层整合接触。

3、泥盆系上统桃子坑组﹙D3tz﹚

为一套陆相碎屑沉积,整合覆盖于天瓦岽组地层之上。根据岩性组合特征可分为上、下两个岩性段。分述如下:

(1)泥盆系上统桃子坑组下段 (D3tz1)

小规模出现,岩性为灰白色厚—巨厚层含砾石英砂岩、中粗粒石英砂岩夹石英砂砾岩、粉砂岩等。地层倾向南东东,倾角15°左右。

(2)泥盆系上统桃子坑组上段 (D3tz2)

岩性为灰、灰紫色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灰白色石英砂岩、含砾石英砂岩,粉砂岩、泥岩具千枚状构造。地层倾向北西—北北西,倾角25~70°。与下段地层多为整合接触,局部断层接触。

(三)石炭系下统林地组(C1l)

该地层为一套陆相碎屑沉积,整合覆盖于桃子坑组之上。根据岩性组合特征本组划分为粗—细—粗整合过渡的三个岩性段,分述如下:

1、 石炭系下统林地组第一段(C1l1)

岩性为灰白色厚层含砾石英砂岩、中细粒石英砂岩夹灰紫色粉砂岩。地层倾向大多为北西—北北西向,倾角25~35°。

2、石炭系下统林地组第二段(C1l2)

岩性为灰紫、灰黑色中薄层砂质粉砂岩、泥岩、炭质泥岩夹灰白色中厚层石英砂岩、岩屑石英杂砂岩,偶夹煤线。地层倾向北西—北西西向,倾角20~50°。

3、石炭系下统林地组第三段(C1l3)

岩性为灰白色厚—巨厚层含砾石英砂岩、石英砂岩、石英砂砾岩、石英砾岩夹粉砂岩、泥岩。 4、石炭系上统经畲组(C2j)

主要为灰白色铁锰质角砾状硅质岩、硅泥岩夹粉砂岩、泥岩等。该组地层常见夹有铁、锰、硫铁矿等矿层。

5、石炭系上统老虎洞组(C2lh)

整合覆盖于经畲组之上,主要岩性为厚—巨厚层细晶白云岩、细晶灰质白云岩夹中层白云岩化细晶灰岩。地层倾向北西,倾角15°左右。

6、石炭系上统船山组(C2c)

整合覆盖于老虎洞组之上,主要岩性为浅灰色中—厚层含生物碎屑微晶灰岩,底部夹生物碎屑硅质岩。地层倾向北东,倾角20°左右。

(四)白垩系下统黄坑组(K1h)

分布于工作区的中部、北西部和东南部,根据其岩性组合特征可分为上、下两个岩性段,分述如下: 1、白垩系下统黄坑组下段(K1h1)

为浅紫、紫红色厚—巨厚层复成份砾岩、复成份砂砾岩夹中厚层粉砂岩。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或断层接触。地层倾向南西,倾角25°左右。

2、白垩系下统黄坑组上段(K1h2)

以深灰、紫灰色玄武安山岩、安山岩、粗安岩、英安岩为主,夹紫红色复成份砂砾岩、粉砂岩及英安质含集块角砾凝灰岩、内砂屑灰岩等。喷发不整合于黄坑组下段或其它老地层之上。地层产状多变。

3、白垩系下统寨下组(K1z)

分为上、下两个岩性段,分述如下: (1)白垩系下统寨下组下段(K1z1)

为灰紫、紫红色厚—巨厚层复成份砾岩、凝灰质砾岩、复成份砂砾岩夹含砾杂砂岩、粉砂岩、流纹质晶屑凝灰岩。整合覆盖于黄坑组上段或超覆于其它老地层之上。

(2)白垩系下统寨下组上段(K1z2)

下部以灰、灰紫、紫红色流纹(英安)质含角砾晶屑凝灰岩、英安流纹质含角砾晶屑熔结凝灰岩为主,夹流纹岩、流纹质含角砾晶屑熔岩及复成份砾岩、粉砂岩、沉凝灰岩,底部偶见玄武安山岩。上部以流纹岩、流纹斑岩、球粒流纹岩为主,夹流纹质晶屑凝灰岩、流纹质含角砾晶屑凝灰熔岩、火山角砾岩。喷发不整合于下段及其它老地层之上。

4、白垩系上统沙县组 (K2s)

为一套红色碎屑岩组合,岩性以灰紫、紫红色中—厚层岩屑粉砂岩、钙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为主,夹杂色厚-巨厚层复成份砾岩、含砾杂砂岩等。不整合覆盖于石帽山群及其它老地层之上。地层总体倾向南西,倾角10~25°。

5、白垩系上统崇安组(K2c)

仅分布于工作去的东部,为一套红色复成分砾岩、砂砾岩夹含砾杂砂岩。 (五)第四系(Q)

主要分布于旧县河、汀江河两侧及山间谷地,划分为更新统和全新统。 1、更新统(Qp)

主要为河流冲洪积松散堆积,下部为砾石层,上部为含铁粘土层。 2、全新统(Qh)

为河流冲洪积松散堆积,由砾石、砂砾、粘土及腐殖土组成。

二、构造

工作区地处闽西南拗陷带与上杭—云霄深断裂的交汇部位,宣和复式背斜、连城—上杭复式向斜西南端,上杭火山喷发~沉积盆地北部东侧(图2-1)。主要的断裂构造有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是本区的控岩控矿构造。其次为火山机构旁侧的环状断裂。区内断裂构造大多规模较大,一般走向长大于5km。

北西向上杭─云霄深大断裂切穿地壳,具有长期活动的特征,且控制着上杭白垩纪火山喷发~沉积盆地、燕山期花岗岩的侵入岩,在本区主要表现为呈北西走向的上杭白垩纪火山喷发—沉积盆地、燕山期侵入岩及断裂,是控制本区铜、金多金属成矿带的区域性构造。分布于矿区周围的次一级北西向断裂主要有大岌岗——龙江亭、迳美—凹上、小金山—古中峰、铜石下—紫金山等。多为中高角度逆冲断层,也有正断层,总体走向300~320°,倾向SW或NE,倾角40~80°。近等间距出现,其断层组合大致呈叠瓦状,即从西南往北东,地形逐渐抬升。该组断裂与北东向构造构成区域构造基本格局,是本区重要的导岩导矿构造和容矿构造。

北东向宣和复式背斜,为变质基底和盖层的叠加褶皱构造,总体呈NE~NNE走向,向南西倾伏,轴面倾向NW,倾角45°左右,由震旦系组成其核部,两翼主要为上泥盆统和石炭系。两侧相伴有官庄—珊瑚、庙前—旧县复向斜。宣和复背斜形成于华力西~印支期,紫金山矿田即位于该复式背斜的西南倾伏端。与褶皱相平行的北东向断裂十分发育,多为压扭性断裂,也有张性断裂,走向40~50°,倾向北西或南东,形成于华力西~印支期,燕山期有强烈活动,对燕山期侵入岩和火山岩有重要控制作用。布于矿区周围的主要有悦洋—赤水、龙江亭—南山、金山脚下—中寮等断裂。多为压扭性断裂,走向40~50°,倾向NW或SE。近等间距出现,断层组合复杂,其中在矿区附近以正断层为主。

三、火山岩与火山构造

(一)火山岩

火山岩分布于西、南部悦洋—谷坑—石灰岭一带。火山岩层位主要为下白垩统石帽山群,主要分布在

上杭火山喷发沉积盆地,为中酸性火山岩系,有熔岩、火山碎屑岩和火山碎屑沉积岩等。火山岩从早到晚呈中性—中酸性—酸性—碱性演化,具双峰式火山岩的特点。发育在印支褶皱基底之上,具有多个火山喷发中心。岩浆呈周期性间歇活动,火山活动早期以喷溢为主,中期爆发居多,末期以次火山侵入作用而告终。盆地中心发育喷溢、爆发相,边缘分布喷发—沉积相。

(二)火山构造

区内火山构造属于松溪—上杭喷发带(Ⅲ级)之上杭火山喷发带盆地(Ⅳ级),盆地周围的次级火山机构有紫金山、温屋、大岌岗、赤水、迳美、二庙沟、观音坐莲等地。岩性主要为角闪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粗面岩、流纹质凝灰角砾岩、凝灰岩等,属钙碱性──钾质碱性火山岩系。火山活动为早白垩世,大致相当于燕山旋回得第Ⅳ幕。火山活动方式主要为断裂复合部位的中心式喷发。火山构造主要受北西向深断裂带控制,火山机构(中心)呈北西向串珠状展布。火山机构类型主要为层状火山,各火山机构地貌为圆形、椭圆形或尖峰式正地形,岩相多发育成围斜内倾的环状、半环状,边缘以溢流相为主,内侧及中心以爆发相为主,火山通道保存甚佳,多属于层

四、岩浆岩

燕山期岩浆岩分布广泛,早期为酸性,呈规模较大的岩基,晚期为中酸性,规模小,呈岩瘤状,沿北西或北东向断裂侵入,并以多期次脉动侵入组成复式岩体。中部

表2-2 区域侵入岩谱系单位(期次)划分表

时代 超单元 或系列 晚白垩世 武东序列 早白垩世 紫金山序列 溪口超单元 单元 (岩体) 石牌前 上坊 阿基岽 (角罗寨) (南山岽) (西仙山) (四坊) (仙师岩) (乌石) 祭角里 西坑 塘头 马雨上 高梧超单元 晚侏罗世 凹头 店前 寨里 紫金山序列 金龙桥 麒麟殿

代号 谱系 K2S K2A J3T J3M J3A J3D J3Z 期次 γπ53-2(S) γπ53-1d γ53-1d γ53-1b γδ53-12 a岩性 花岗斑岩 少斑花岗斑岩 花岗斑岩 花岗斑岩 细粒花岗岩 (似斑状)细粒花岗岩 中细粒花岗闪长岩 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细粒、中细粒花岗岩 细粒花岗岩 似斑状中粒含黑云母花岗岩 细粒花岗岩 斑状细粒花岗岩 似斑状中细粒含黑云母花岗岩 少斑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 含斑细粒黑云母花岗岩 绢云母化硅化隐爆角砾岩 地开石化硅化侵入角砾岩 地开石化英安玢岩 明矾石化地开石化石英斑岩 明矾石化地开石化花岗斑岩 白云母化绢云母化细粒花岗岩 明矾石化地开石化碎裂细粒花岗岩 有关矿产 萤石 稀土 铜钼 钼钨锡多金属 ηγ53-11 aγ52-3c γ52-3c3(Z) γ52-3c1(X) Cβγ52-3c8 Ιβγ52-3c7 ξμ52-3c6 λπ52-3c5 γπ52-3c5 γ52-3 c 4 γ52-3 c3 铅锌钼多金属 铜金多金属 五龙子 迳美 白砂 (才溪) 黄溪 长坑尾 中侏罗世 武平超单元 六甲 袁屳 文胜坑 遥背 早侏罗世 上都序列 早古生代

茶地序列 祝三下 下天迳 流光塘 云山 J2H J2C J2L J2Y J2W J1Y J1Z J1X J1L γ52-3 c2 γ52-3 c1 ηγ52-3a(B) ηγ52-3a 绢云母化碎裂中细粒花岗岩 碎裂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 碎裂似斑状中粒二长花岗岩 碎裂似斑状二长花岗岩 细粒二长花岗岩 斑状细粒二长花岗岩 稀土 钼多金属 ηγ52-2a 碎裂似斑状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碎裂少斑中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碎裂含斑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稀土 ηγ52-1a ηο52-1a 斑状细粒二长花岗岩 碎裂似斑状中粒石英二长岩 碎裂少斑中细粒石英二长岩 细粒石英二长闪长岩 稀土 γ3c(Y) 白云母化片麻状似斑状细粒花岗岩 的紫金山复式岩体位于宣和复背斜的核部,由燕山早期的迳美岩体、五龙寺岩体、金龙桥岩体和燕山晚期的才溪岩体、四坊岩体等组成,在平面上呈似棋盘格状分布。地质年龄在128~157±15Ma之间。

主要产出于紫金山复式背斜核部。以燕山期岩浆活动为主,早期第一、二、三阶段至晚期第一、二阶段均有出露(表2-2)。岩体的侵位、形态、规模及展布主要受区域北东向、北西向构造控制,因而区内的岩基、岩株及岩枝皆呈带状展布。侵入岩与成矿关系密切,主要矿产为金、银、铜、钼、铅锌、钨锡、稀土元素等。

1、燕山早期第三阶段侵入岩

(1)、第一侵入次似斑状二长花岗岩(ηγ52-3a)

为本区规模最大的侵入岩,计有才溪岩体、中堡岩体、白砂岩体,均呈岩基产出,分别出露在区域北东、西部、东南部。岩体分为边缘相斑状细粒二长花岗岩、似斑状中细粒二长花岗岩,中心相似斑状中粒二长花岗岩,呈不对称分布。

(2)、第三侵入次(含)黑云母花岗岩(γ52-3c)

分布较广,有紫金山、乌石两岩体,和高梧、溪口两超单元。其中紫金山岩体为复式岩体,有8个脉动侵入次组成,与金铜成矿关系密切。紫金山岩体处于南阳—紫金山复背斜核部侵入于楼子坝群、天瓦岽组及四坊岩体,并为石帽山群所不整合覆盖。复式岩体由岩浆岩4次中深成、2次浅成及2次超浅成活动形成。

2、燕山晚期第一阶段侵入岩

(1)、第一侵入次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

有仙师岩岩体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ηγ53-1a1)和四坊岩体(γδ53-1a2)中细粒花岗闪长岩。其中四坊岩体分布于测区东南部的南阳—紫金山复背斜近核部。岩体东部侵入才溪岩体(ηγ52-3a),西部侵入楼子坝群、天瓦岽组,南部侵入紫金山岩体。四坊岩体相带不发育,以中细粒花岗闪长岩为主,西北过渡为花岗闪长斑岩。

(2)、第二侵入次细粒花岗岩(γ53-1b)

西仙山岩体(似斑状)细粒花岗岩,分布于区域北部,呈等轴状小岩瘤。侵入于才溪岩体中,又被角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sl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