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主要含煤地层的分布特征

更新时间:2023-06-03 02:21:02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摘要:中国主要成煤时代为石炭纪、二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和第三纪,而各个含煤地层在中国的南北方却又有许多差别,如含煤层厚度,煤系的岩性组成,以及煤层的可采性等;在一个大含煤地区可以分出许多组,不同的组在岩性,厚度以及可采性等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研究中国的主要含煤地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 含煤地层 石炭纪 二叠纪 侏罗纪 白垩纪 第三纪

试论中国主要含煤地层的分布特征

宋武林 李江

(西安科技大学地质与环境工程系0403班 陕西西安 710054)

摘要:中国主要成煤时代为石炭纪、二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和第三纪,而各个含煤地层在中国的

南北方却又有许多差别,如含煤层厚度,煤系的岩性组成,以及煤层的可采性等;在一个大含煤地区可以分出许多组,不同的组在岩性,厚度以及可采性等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研究中国的主要含煤地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中国 含煤地层 石炭纪 二叠纪 侏罗纪 白垩纪 第三纪

由于煤是由植物遗体形成的沉积矿床,因此其分布与地史时期植物演化密切相关。早古生代植物演化处于低级阶段,只有水生菌藻类植物,因此只形成高灰分、低热值的“石煤”。泥盆纪开始,植物在陆地繁衍,才产生具真正意义的腐植煤,中国云南禄劝中泥盆世地层中即夹有薄煤层,但经济价值不高。中国主要成煤时代为石炭纪、二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和第三纪。

1.中国晚古生代含煤地层

1.1中国石炭纪含煤地层

早石炭世含煤地层主要分布于中国南部,含煤系位于大光阶中下部,在不同地区其层位上下略有差异。湘粤一带称为测水组,位于大广阶中部,贵州南部的旧可组比 测水组稍低,云南东部万寿山组的层位更低。测水煤系分为上、下两段,下段为含煤段,一般厚度60~80m,以泥岩和粉砂岩为主,夹菱铁矿结核,常含两层可采煤层,分别称3号煤及5号煤,煤厚一般2m左右。上段不含煤或仅含煤线,一般厚度70~90m,由石英砂岩、粉砂岩,泥岩及泥灰岩组成,底部以一套厚层状石英砂岩或含砾石英砂岩与下段为界。粤北的芙蓉山组及桂北的寺门组与测水组完全相当,均含可采煤层,但经济价值略逊于湘中。在华北沉积区,早石炭世的中朝地台仍处于隆升状态,其南缘濒临秦岭海槽,在陆缘区有下石炭统发育,但经过多次的俯冲、对接和碰撞之后,现仅于豫南固始、商城及陕南山阳、凤县有局部残留。固始的杨山组在多层砾岩中夹有多层极不稳定的薄煤层,是活动区含煤沉积的特点。

1.2中国石炭纪—二叠纪含煤地层

晚石炭世含煤地层主要分布于中国北部,并且和以上的二叠纪含煤地层形成一套连续的、密不可分的含煤沉积,因此常统称为石炭纪—二叠纪含煤地层。华北北部石炭纪—二叠纪含煤地层以山西太原为代表,自下而上的岩石地层单位为本溪组(或铁铝岩组)、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其中太原组和山西组是主要含煤层位。太原组由砂岩、粉砂岩、泥岩和层数不等的灰岩及煤层组成,厚90~100m。愈向北灰岩层数愈少以至缺失,向南则层数逐渐增多。山西组由砂岩、粉砂岩、泥岩及煤层组成,厚50~60m,不含石灰岩。华北南部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以河南平顶山为代表,自下而上的岩石地层单位为铁铝岩组、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大风口组和石千峰组。此间之大风口组可以与太原的上石盒子组相当,但由于其中含可采煤层而且岩层颜色明显不同而另有组名。和华北北部不同,这里的太原组一般只含局部可采的薄煤层,其主要含煤层位为山西组和大风口组。山西组由砂岩、粉砂岩、泥岩和煤层组成,厚约70m。大风口组由砂岩、粉砂岩、紫斑泥岩和煤层组成,厚500m左右。

1.3中国南方在二叠纪形成主要含煤地层

与中国北方比较,华南地区相对活动,又可区分为西部相对稳定(扬子地台)和东部相对活动(东南加里东褶皱带)的两部分,因此其内部存在基底分异、古地形分异及沉积相分异,使二叠纪含煤地层呈现多时期、多特征的面貌。

整个二叠纪华南均有含煤沉积发育。早二叠世晚期含煤地层称梁山组,又称栖霞底部煤系,它是栖霞阶(相当空谷阶)早期在局部范围发育的一个岩段,分布于扬子区的大部以及东南区毗邻扬子区相对隆起的部位。梁山组由细砂岩、粉砂岩、铝土质泥岩等组成,夹1~3层碳质泥岩或薄煤层,煤厚很不稳

摘要:中国主要成煤时代为石炭纪、二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和第三纪,而各个含煤地层在中国的南北方却又有许多差别,如含煤层厚度,煤系的岩性组成,以及煤层的可采性等;在一个大含煤地区可以分出许多组,不同的组在岩性,厚度以及可采性等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研究中国的主要含煤地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 含煤地层 石炭纪 二叠纪 侏罗纪 白垩纪 第三纪

定。地层厚度一般为10~30m,薄者仅数米,厚者可超过200m。本组地层常超覆于各老地层之上,呈假整合或不整合接触。所含植物化石为三角织羊齿-多脉带羊齿组合,大致可以和华北之山西组相当,属中期华夏植物群A期,时代为早二叠世晚期或萨克马尔阶。

华南中、晚二叠世含煤地层是中国南方最重要含煤层位,但它的变化很大,不能像华北一样可以用1~2个剖面便可以代表。总括地看,它们在空间上是递进的、渐变的,同时穿插复杂的岩相变化;在时间上是连续的,但又有所迁移。在岩石地层意义上,它们是夹在下部茅口期海相层位(灰岩、硅质岩)和上部长兴期海相层位(灰岩、硅质岩)之间的一套碎屑岩含煤沉积,一部分是海陆交互相的,一部分是陆相的;在年代地层意义上,它们则贯穿了茅口阶(卡赞阶)、龙潭阶及长兴阶。我们可以大体地按东、中、西的地域并兼及不同时序,分别由3个剖面为代表来描述其地层特征。

东部以闽西南的龙岩、永定为代表,含煤地层称童子岩组,岩性可分为三段,下段为细砂岩、粉砂岩及煤层,厚240m,含可采煤层6层;中段为海相段,由粉砂岩及黑色泥岩组成,厚130m,不含煤;上段由砂岩、粉砂岩及煤层组成,厚400m,含可采煤层6层。和闽西南同期的含煤沉积除福建各地外还可以包括粤东、粤中、浙西和赣东,在东南沿海形成一个沉积区,只是向东陆相成分增多。在含煤性方面也以闽西南为优,其他则均较差。

中部以赣中的乐平、丰城为代表,称龙潭组。在自浙北至赣西的多数范围内,按岩石地层特征可分为4段:下部官山段,由砂岩、粉砂岩、泥岩以及碳质泥岩和薄煤层组成,亦称A煤组,其上部为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中部老山段是主要含煤段,下部以页状泥岩为主,夹粉砂岩,含主要煤层,层数少但有一层稳定可采,称B煤组;其中部和上部为海相碎屑岩,中部以富含菊石化石为特征,上部以富含小个体腕足类化石为特征。龙潭组的中上段为狮子山段,是一个以细砂岩为主的岩段;龙潭组上段称王潘里段,是又一个含煤段,以细砂岩、粉砂岩为主,含煤层数多但煤层薄,称C煤组。龙潭组的正常厚度约为400m左右。赣中的地层剖面虽可代表华南中部的一般面貌,但各地的差别仍十分明显,无论是地层厚度、岩性还是岩相、含煤性等等,甚至包括下伏及上覆地层岩性特征均有显著不同。研究和解释这些差别是华南含煤地层工作者关注的焦点。在多数情况下,老山段B组煤的沉积代表了本区一个基盘相对稳定阶段,其上的海相层也具有开阔的陆表海沉积面貌,有条件成为区域地层对比的标尺。差别的实质主要反映在老山段以下和以上两个方面,以下(官山段及相应沉积)由于底盘凹凸不平的地形反差,而导致地层厚度的巨大差异;以上(狮子山段、王潘里段及相应沉积)则因稳定期后的相对活动,而导致地层缺失或岩相变化。部以黔西的六盘水地区为代表,这是华南最重要的含煤区。这里的龙潭组可以分为三段,下段以粉砂岩、泥岩为主,其中细砂岩由玄武岩岩屑和凝灰岩岩屑组成,并有生物灰岩夹层,含煤多层,但厚度不大。中段以砂岩、粉砂岩为主,是主要含煤段,含煤几十层,包括1~2层厚煤层,在泥岩及泥灰岩夹层中含小个体海相动物化石。上段由砂岩、粉砂岩和泥岩组成,夹薄层灰岩及黑色泥岩,含煤几十层,薄及中厚煤层均有,一般较稳定。黔西龙由六盘水向西,沿盐津、宣威、个旧一线西侧,二叠纪含煤地层称宣威组,为陆相含煤地层,由砂岩、粉砂岩、泥岩组成,夹菱铁矿,局部发育有砾岩及砂砾岩,厚度变化大,由10m至300m,一般100m,东厚西薄,含煤1~数十层不等。由黔中向东,在黔东、川东南、鄂西北一带,晚二叠世地层称吴家坪组,以灰岩为主,仅在底部有10m左右的砂泥岩段,含不稳定薄煤层。桂中、桂西晚二叠世地层称合山组,也是以灰岩及硅质岩为主,底部含煤,与前者不同的是上部还增加一个含煤组,均为薄煤层。

2.中国中生代含煤地层

2.1中国三叠纪含煤地层

中国三叠纪含煤地层主要分布在三个地区,即西南区、东南区和西北区。西北区在鄂尔多斯盆地、库车盆地等处均有分布并含可采煤层,但由于这一地区侏罗纪煤炭资源十分丰富,因此三叠纪部分相对便不甚重要。与此相反,另两区由于煤炭资源相对贫乏,三叠纪煤炭资源虽不及二叠纪丰富,但在一些地点仍不失为重要的开发对象。因此以下将着重介绍西南区及东南区的含煤地层。

西南区的三叠纪含煤地层需要由两个剖面作为代表。四川盆地中这一含煤地层分布面积最广,主要含煤层位称须家河组,可分为6个岩性段,1、3、5段为砂岩段,2、4、6段为含煤段,共厚500~600m。

摘要:中国主要成煤时代为石炭纪、二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和第三纪,而各个含煤地层在中国的南北方却又有许多差别,如含煤层厚度,煤系的岩性组成,以及煤层的可采性等;在一个大含煤地区可以分出许多组,不同的组在岩性,厚度以及可采性等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研究中国的主要含煤地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 含煤地层 石炭纪 二叠纪 侏罗纪 白垩纪 第三纪

含煤段为粉砂岩、泥岩、碳质泥岩及煤层,含煤10余层,可采煤2~3层。在四川盆地西北部,须家河组之下还有一个含煤组,称小塘子组,厚150m,由黄灰色砂岩、粉砂岩组成,下部含煤,含煤数十层,可采总厚可达30~50m。多数情况下小塘子组缺失,须家河组超覆于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之上。须家河组及小塘子组所含植物化石为叉羽叶-大网羽叶组合,并产诺利期双壳类,时代为晚三叠世中期。此外在川西的渡口、盐边,以及滇北的永仁一带,含煤地层厚度大,含煤层数多,是最重要的三叠纪含煤区。此间主要含煤层位称大荞地组,由砾岩、含砾砂岩、砂岩、粉砂岩、泥岩和煤组成,具明显的韵律交替,煤层于中部富集。地层总厚在渡口一带可达2 260m,含煤近百层,可采37层,总厚30余m。

东南区三叠纪含煤地层以江西萍乡为代表,称安源组,总厚约700米。可以分为三个岩性段,下段称紫家冲段,为主要含煤段,底部砾岩或砂砾岩,向上以砂岩、粉砂岩为主,一般含煤7~8层;中段称三家冲段,以黑色泥岩为主,夹粉砂岩,富含海相瓣腮类化石;上段称三丘田段,以石英砂岩及粉砂岩为主,夹数层砂砾岩,含局部可采煤1~4层。安源组下伏地层各地均不一致,代表印支运动的不整合面,上覆地层一般为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江西称门口山组,属早侏罗世里阿斯期。广东的晚三叠世含煤地层和萍乡相似,称艮口组,自下而上可分为红卫坑段、小水段和头木冲段;湘南的相当地层自下而上为出炭垅段和杨梅垅段;闽西南则分别为大坑段和文宾山段。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可能有两次区域性地层超覆,第一次在三丘田段或焦坑段前,造成赣东及闽北等地缺少紫家冲段或大坑段;第二次在三叠纪—侏罗纪间,湘东等地可见门口山组超覆在古生代地层之上。

5.中国侏罗纪含煤地层

侏罗纪是中国最主要的成煤时代,其资源量占全国50%以上,且以早、中侏罗世为主,在地域上则主要集中于西北,包括陕甘宁盆地和新疆的四个大型煤盆地,由陆相粉沙岩、砂砾岩、泥岩和煤层组成。

新疆的早中侏罗世含煤地层可以准噶尔盆地作为代表,称水西沟群,自下而上分为三个组;下部八道湾组,底部为砾岩及砂砾岩,向上为砂、泥岩及煤层,以盆地南缘发育最好,地层厚800m以上,含煤8~55层,煤层总厚在50m以上。向东至吐哈盆地,以北缘含煤最好;可采煤层14层,总厚3~43m。向南至伊宁盆地,也以北缘为优,含煤2~9层,煤层4~63m。中部三工河组,为一套细碎屑沉积,一般不含煤,盆地南缘的地层厚度为500~700m。上部西山窑组,是另一个含煤组,由中粗粒砂岩、粉砂岩、泥岩和煤组成,总得看岩性比八道湾组细且较稳定,地层厚可达800m,准噶尔盆地含煤4~58层,总厚20~130m;吐哈盆地含煤3~13层,总厚17~100余m;伊宁盆地含煤3~9层,总厚10~47m。鄂尔多斯盆地的早、中侏罗世含煤地层可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为富县组,分布范围局限于盆地东部及东北部,仅含薄煤层。上部为延安组,是主要含煤层位,底部以灰白色砂岩为主,向上为具韵律结构的碎屑含煤沉积,煤层在剖面中均匀分布。盆地内各地含煤性差别很大,岩组定名地点延安、富县一带的延安组并不含煤;盆地北部榆林、神木、东胜一带含可采煤6~7层,总厚20m以上;盆地西部和西南部是另一个富煤区段,分属陕、甘、宁省,煤层总厚亦可近20m。一般认为富县组属早侏罗世。延安组所含植物化石为锥叶蕨-拟刺葵组合,银杏类数量很多,锥叶蕨中以Caniopteris hymenophylloides为代表。瓣腮类为珠蚌-费尔干蚌组合,上部且含假铰蚌。时代以中侏罗世为主,也不排斥下部包括早侏罗世晚期的可能。延安组常超覆于晚三叠世延长统之上,以上则为中侏罗世的直罗组所覆。

除西北区外,北京的侏罗纪含煤地层也很著名,称为门头沟煤系或门头沟群,厚700~1 000m,自下而上包括杏石口组、南大岭组、窑坡组和龙门组,其中南大岭组为火山岩系,窑坡组为主要含煤层组。窑坡组一般厚400m左右,含可采煤4~9层,总厚可达10m。

2.2中国白垩纪含煤地层

白垩纪含煤地层主要指下白垩统,分布范围集中于中国东北部,包括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由于含煤地层发育于各个小型盆地群当中,因此各地差别较多,可以由三个比较重要的剖面代表一般情况。 大兴安岭、海拉尔盆地群的含煤地层称扎赉诺尔群,包括下部大磨拐组及上部伊敏组。大磨拐组可分为下段粗碎屑岩,中段砂泥岩和煤层,上段厚层泥岩、砂岩夹砂砾岩,在伊敏煤田含13~17个含煤组,煤层总厚达123m。伊敏组由细砂岩、粉砂岩、泥岩和煤层组成,主要在下段含煤,可采者4~6层组,总厚105m。扎赉诺尔群与二连一带的巴彦花群以及哲里木盟一带的霍林河群可以相当。

摘要:中国主要成煤时代为石炭纪、二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和第三纪,而各个含煤地层在中国的南北方却又有许多差别,如含煤层厚度,煤系的岩性组成,以及煤层的可采性等;在一个大含煤地区可以分出许多组,不同的组在岩性,厚度以及可采性等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研究中国的主要含煤地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 含煤地层 石炭纪 二叠纪 侏罗纪 白垩纪 第三纪

辽西的下白垩统包括下部沙海组及上部阜新组。沙海组可分为三段,下段为砂砾岩及砾岩;中段为含煤段,由泥岩、砂岩及煤层组成;上段为泥岩。含煤段共含七个煤层组,一般3~4层可采。阜新组由砂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和煤层组成,含六个煤层组,总厚可为10~80m。除阜新盆地外,铁法、元宝山、平庄等盆地阜新组含煤性也很好。

位于黑龙江东部的含煤地层称鸡西群,自下而上包括滴道组、城子河组和穆棱组。其中滴道组包括火山岩系,属晚侏罗世;城子河组和穆棱组为含煤岩系,属早白垩世。城子河组厚600~1 400m,底部为砾岩,中部为碎屑岩和煤层,上部以细碎屑岩为主,夹凝灰岩。一般含可采煤层20余层,单层厚一般1~2m。穆棱组厚300~1 000m,以细砂岩、粉砂岩为主,夹多层凝灰岩,含可采煤层1~9层,总厚3~8m。城子河组穆棱组所含植物化石与前述各区完全一致,属早白垩世早期。在三江、穆棱地区一系列煤盆地以东,于虎林、密山、宝清一带发育了海陆交互相的含煤地层,称龙爪沟群,下部因含北极菊石及海相瓣腮类而属侏罗纪,上部称珠山组,所含化石包括海相及淡水瓣腮类以及植物、孢粉等,时代为早白垩世,当前认为珠山组可与城子河组及穆棱组相当。

3.中国第三纪含煤地层

我国新生代早、晚第三纪均有重要含煤地层。早第三纪含煤地层主要发育于我国北方尤其是东北,南岭以南及滇西也有分布。下部老虎台组、栗子沟组以玄武岩、凝灰岩为主,夹砂砾岩、泥岩及不稳定煤层;中部古城子组、计军屯组为含主要煤层及厚层油页岩层位;上部西露天组、耿家街组夹泥灰岩,不含煤。抚顺群主煤层可厚达120m,油页岩为50~190m,系巨厚矿层。据植物及孢粉化石,下部属古新世,中部及上部属始新世。此外,梅河盆地的梅河组、沈北盆地的杨连屯组均可与之相当。

云南晚第三纪含煤地层分布在上百个小型盆地中,又以滇东更为重要。属于中新统的为小龙潭组,厚500~720m,自下而上为粘土岩段、薄煤段、主煤段、泥灰岩段。煤层巨厚但结构复杂,主煤段厚4.4~223m,平均139m,含夹矸37~163层。从脊椎动物、植物及孢粉化石分析,小龙潭组当属中新世晚期。另外,属于上新世的含煤地层为昭通组,厚350~500m,自下而上分为三段,下段砾岩,中段松散粘土夹砂砾石,上段为煤层夹粘土,共含可采煤层三层,总厚一般40~100m,最厚194m。据哺乳动物及孢粉化石研究,昭通组时代主要为上新世晚期,顶部也可能包括一部分更新世在内。

4.结论

中国最有利于成煤的地质年代主要是晚古生代的石炭纪、二叠纪,中生代的侏罗纪以及新生代的第三纪。各含煤地层在南北方的分布以及同一地区内各煤系也存在许多差别。

本论文在张志沛、姚改焕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特此感谢!

主要参考文献:

[1] 巴巴拉·弗里兹(美).煤的历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22-30.

[2] 李增学、魏久传、刘莹.煤地质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5,32-50.

[3] 吴瑞棠等.现代地层学[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9.

[4] 梅美棠等.中国含煤地层植物群[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89.

[5] 张泓.中国西北侏罗纪含煤地层与聚煤规律,煤田地质与勘探[J].2000/03.

[6] 李晓玲.煤产地含煤地层的沉积规律及控制因素,西部探矿工程[J].2006/09.

英文翻译部分重新写,一定与前面的内容对应!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ns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