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改优秀课例

更新时间:2024-05-18 10:4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改优秀课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课文内容:(初中语文第五册)

课文分析:

杜甫的诗无疑是通俗平易的,诗的表现技巧对他而言显得无足轻重。他在诗中需要的只是一个雄浑宽广的悲天悯人的情怀,一种绵长深厚的对民众的关怀,故他的诗总是闪耀着人文主义思想的光芒。本首诗表现的就是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思。 教学设想:

本诗通俗平易,通过简介杜甫的生平让学生了解杜甫、读懂杜甫,从而调动积极性;采用“说读”课型,联系生活,大胆放手,使学生赏析代替教师分析,让学生在“品析语言”“欣赏语言”的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习得语感,提高阅读水平。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本首诗的语言,体会作者博大宽广的胸怀和忧国忧民的情思;背诵这首诗。

2、情感目标: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 3、智能目标:培养读写听说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歌的内容和作者感情。 教法:(说读)讨论法、比较法 教具: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 直入课题,简介作者,了解作者生平及诗歌特点

杜甫处在一个由盛而哀的急剧变化的时代,战祸不断,先有安史之乱,后有回纥掠夺,吐蕃入侵,还有江南、西蜀等地的军阀叛乱。整个时代动荡不安,人民遭到最深沉的灾难。杜甫也被时代的狂流卷入生活的底层,使人民遭到最深沉的颠沛流离之苦。他常常“不眠忧战伐”,可人生仕途不得志,“无力正乾坤”,只有用诗抒发感情。

公元759年,杜甫由甘肃来到成都,依靠亲戚朋友的协助,他在流花溪畔营建了一座草堂,而当时的政局仍然动荡不定。公元761年,成都平原风雨成灾。杜甫经营了一年多的草堂被吹破了,草堂前的二百年楠树也被拔倒了,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他为此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楠树为风雨所拔叹》。

二、赏析诗歌

1、选读,说“积累”的话

(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自己划分节奏。

(2)学生自主活动,选读课文内容(强调:要边读边说,口中要念念有词)。

(3)组织学生说“积累”的话(就是“我”记住了那些词,那些句子)。

①学生说“积累”的话。 ②教师评点。

2、寻读,说“发现”的话

(1)学生自主在课文中寻划、品味,划出自己认为用得好的字词,思考用得好的理由。(指导自学方法)

(2)学生互相交流、讨论。

(3)组织学生说“发现”的话。(为下面的“演讲”作铺垫) ①教师示范:“自叹息”用得好,写出了作者无处控拆的窘态。 ②学生说 “发现 ”的话,老师点拔引导。 3、演读,说“理解”的话

(1)学生根据对诗歌感情的理解,自读诗歌,读出表情。(指导自学方法)

(2)全班演读一遍。(强调:要有表情地读,声音也促传出感情)。 (3)组织学生根据诗歌内容,说说对作者感情的理解。

①学生用笔写下自己的理解。

②教师示范:“布衾多年冷是铁”写出了诗人家境贫寒,也写出

了诗人遭到的冷遇。

③学生说“理解”的话。

④出示图片,组织学生设想杜甫面对茅屋的心情。(如右图) (4)全班演读,体会感情。

(5)思维扩展。引导学生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理解。

①当今时代,社会上那些精神反映了杜甫“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精神?(让学生说话)

②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有没实现?请举例说说。

4、较读,说“对比” 的话

(1)学生阅读《楠树为风雨所拔叹》。

倚江楠树草堂前,故老相传二百年。诛茅卜居总为此,五月仿佛闻寒蝉。东南飘风动地至,江翻石走流云气。干排雷雨犹力争,根断泉源岂天意!沧波老树性所爱,浦上童童一青盖。野客频留惧雪霜,行人不过听生籁。虎倒龙颠委榛棘,泪痕血点垂胸肊。我有新诗何处吟?草堂自此无颜色。

(2)组织学生对比两文,说说对《楠树为风雨所拔叹》的字词、感情的理解。

①教师提示,指导自学方法。

②学生讨论切磋、说话。 ③教师归结。 三、背诵诗歌。 四、课堂练习及作业。 《掌握语文》

附板书: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选读 说“积累”的话 寻读 说“发现”的话 演读 说“理解”的话 较读 说“对比”的话

变讲堂为学堂

——兼谈《茅屋为秋风所歌》教法设计

墨江中学 陈优兰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设”中重申“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观点。怎样认识此观点?“教学建设”明确指出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然而,当前的语文教学,一是怕“乱”二是怕错,追求所谓“严谨、有序”的教学气氛。结果教师把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思维活动)圈定在己预先设定的框框之内,画地为牢,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目前的语文教学与《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理念相 。本节课我根据杜甫的诗歌通俗平易,而感情却异常丰富的特点,一改昔日教师讲得过多,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过少的现象,采用“说读”课型,变讲堂为学堂,使学生赏析代替教师分析。学生体会杜甫的感情很深刻,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一、确认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不是被灌输的器皿,不是书本的奴隶,不是教师的“应声虫”,而是具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学生。卡尔·罗杰斯说:“一个人是一条流程,而不是一团固体材料,是不断变化着的一组巨大的潜能,而不是一群固定的特征。”如果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又多又杂,把时间占用完了,学生处于被动地位,那么教学效率不高,效果不好。为此,我注意组织和指导学生在课堂上研讨求索,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探求者。让学生感到“课堂是自己学习的场所,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言易懂,感情丰富。如何让学生真正体会杜甫诗歌的人文主义思想呢?我设计了课堂教学五结构。即:1、提示设问;2、阅读思考;3讨论切磋;4、归纳总结;5练读练说练写。采用“选读、寻读、演读、较读”的方式,组织引导学生从对词的理解到对诗歌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v4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