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2020-2021学年高二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考试题(含解析)

更新时间:2023-04-26 01:37:01 阅读量: 教学研究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福建省福清市华侨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考试

题(含解析)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25小题,每题2分,共计50分,错选和多选均不得分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一幅地图上,60°S上的甲乙两地相距11. 1厘米,地方时相差4小时,该图比例尺为

A. 1:3000000

B. 1:30000000

C. 1:60000000

D. 1:15000000

【答案】B

【解析】

【详解】南北纬60°的纬线圈长度约等于赤道周长的一半,经度差1°的弧长为111km×cos60°。地方时相差4小时则经度差60°,实际弧长为111km×cos60°×60°,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值,据此,比例尺计算得出约为1:30000000,选B。

【点睛】南北纬60°的纬线圈长度约等于赤道周长的一半,经度差1°的弧长为111km×cos60°。经度每隔15°,时刻相差1小时。

2.图中甲、乙、丙附近三个阴影区域面积相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的比例尺最小,丙的比例尺最大

- 18 -

- 18 - B. 甲、乙、丙的比例尺相同

C. 比例尺甲大于乙,乙大于丙

D. 乙表示的实际范围最大

【答案】D

【解析】

【详解】读图可知,图中甲、乙、丙三个区域所跨的经纬度相同,因为赤道是最长的纬线,而乙区域最靠近赤道,所以乙区域的面积最大,甲区域的实际面积最小,但图幅一样,因此甲的比例尺最大,乙的比例尺最小。据此分析选D 。

【点睛】比例尺等于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

的比值,在图幅相同的情况下,代表的实际面积越

大,比例尺越小。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3. 站在图中MN 与XY 的交点,不能看到的点是

A. a

B. b

C. c

D. d

4. 若a 、b 、c 、d 为四个居民点,该地区拟建一座水库,计划蓄水位达到175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地区小部分面积被淹没,将出现一个岛屿

B. 只有d 居民点可以不搬迁

C. 该地区将出现两个小岛,b 、c 、d 将被水淹没

D. 四个居民点都不必搬迁

【答案】3. A 4. B

【解析】

【分析】

考查等高线图的判读。

【3题详解】

目的地和观测地不能有山脊和山顶的阻隔。假设图中MN与XY的交点为O,将O与abcd分别相连,会发现Oa之间有山地挡住了视线,不能看到,据此分析选A。

【4题详解】

该区域被175米的水淹没后,能形成南北两个小岛;d点海拔高于200米,可以不用搬迁,其余各地需要搬迁。据此分析选B。

【点睛】等高线图与河流水文结合:

A、由山谷的分布,判断河流的位置及流向。

B、水库坝址的选择:一般选在峡谷处,且考虑水库库址应选在河谷、山谷地区“口袋形”洼地处(水平距离窄,垂直落差大);峡谷上游要有蓄水库区。坝址位置须岩石结构紧密,不易被侵蚀,如花岗岩。

读西欧某地等高线地形图(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④处海拔可能为115米

B. ④处可看过境省道全貌

C. 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

D. 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6. 某极限运动俱乐部在①处从崖顶到崖底开展绳降比赛,运动员准备的绳长最短需

A. 20米

B. 30米

- 18 -

C. 50米

D. 60米

7. 极限运动员乘着皮筏顺②-③河段从上游往下游漂流,他们的漂流方向是

A. 西北向东南

B. 东南向西北

C. 东北向西南

D. 西南向东北

【答案】5. D 6. B 7. C

【解析】

【5题详解】

读图和材料可知,该区域位于西欧地区,气候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D 正确;等高距为10,④处海拔在100~110米之间,A错;④与过境省道之间西南部之间有一个海拔70米以上的高地,会挡住一部分过境省道,不能看到全貌,B错;从区域海拔可推测出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C错。故选D。

【6题详解】

陡崖相对高度计算公式为:(n-1)Δd≤H<(n+1)Δd,n为陡崖处重合的等高线条数,Δd为等高距,可得出①处悬崖相对高度为30米≤H<50米,运动员准备的绳长最短需30米,B正确。

【7题详解】

由图中指向标判断该区域的方向,②-③河段河流流向为东北至西南,C正确。

【点睛】平原:高度一般在200米以下,地表平坦,起伏较小;高原海拔在500米以上,绝对高度大,相对高度较小(地面坦荡,边缘陡峭);丘陵:海拔500以下,相对高度100米以下,起伏较小;盆地:无一定高度,四周高,中间低。陡崖相对高度计算公式为:(n-1)Δd≤H<(n +1)Δd。通视问题可通过作地形剖面图来解决。

北京时间2018年6月21日18:07,我国迎来2018年的夏至。下图为进入夏至时甲、乙、丙、丁四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8. 夏至节气到来时,世界时为

A. 6月21日10:07

B. 6月22日2:07

- 18 -

C. 6月21日22:07

D. 6月22日14:07

9. 图中四地,纬度最高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10. 图中

①甲地太阳6点前从东南方升起②乙地达到全年夜长的最大值

③丙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为23°26 ′ ④甲地正午杆影长达年最大值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11. 与我国此时期相符的诗句是

A.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B.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C.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D.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答案】8. A 9. D 10. B 11. D

【解析】

该题组考查夏至日这一天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规律。

【8题详解】

世界时指的是0时区区时,已知北京时间2018年6月21日18:07迎来夏至,北京时间是东八区区时,可以计算0时区区时是6月21日10:07。故选A。

【9题详解】

根据昼夜长短状况,甲地昼长6小时,乙地昼长6小时,甲、乙两地纬度相同都位于南半球且不到南极圈;丙地昼长12小时,位于赤道;丁地昼长24小时,位于北极圈或其以北。故四地纬度最高的是丁。选D。

【10题详解】

甲地昼长6小时,日出时刻是当地地方时9:00,①错误;乙地位于南半球,夏至日达到全年夜长的最大值,②正确;赤道在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是66°34′,③错误;南半球在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正午杆影长达年最大值,④正确。故选B。

【11题详解】

此日为6月21日,正是江淮地区的梅雨时节,D正确;“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描述是冬季的景象,A错误;“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描述春季的景象,B错误;“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描述秋季景象,C错误。故选D。

2018年10月23日10时,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在广东省珠海市举行。当日某记者赶去拍

- 18 -

摄港珠澳大桥日落照片。

回答下列小题。

12. 照片拍摄时,相机镜头的朝向是

A. 西北

B. 西南

C. 东南

D. 东北

13. 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举行时,新加坡(1°N,104°E)还需多长时间迎来下一个日出

A. 21个小时

B. 9个小时

C. 20个小时

D. 3个小时【答案】12. B 13. A

【解析】

【12题详解】

10月23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是冬半年,日落西南方向。照片拍摄时,相机镜头的朝向日落方向,是西南方向,B对。A、C、D错。

【13题详解】

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举行时,北京时间是东八区的时间,是23日10时,新加坡位于104°E,是东7区的区时,比北京时间晚1小时,此时是新加坡时间9时。新加坡位于赤道附近,日出时间约是地方时6点,还需约21个小时迎来日出,据此分析选A。

【点睛】10月23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是冬半年,日落西南方向。新加坡位于赤道附近,日出时间约是地方时6点。

下图阴影部分表示7月7日,非阴影部分表示7月8日,每条经线之间的间隔相等。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 18 -

14. 此时A点的区时是( )

A. 7月8日12时

B. 7月7日24时

C. 7月8日6时

D. 7月8日16时

15. 有关A、B、C三点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叙述正确的是( )

A. 三点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

B. 三点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相同

C. 三点角速度相同,线速度B点大于C点

D. 三点线速度相同,角速度A点大于B点

【答案】14. C 15. C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了日界线的相关知识,日界线有两条,一条是自然界线,为0时经线;另一条是人为界线,为180°经线.由0时经线向东到180°经线为新的一天,由180°经线向东到0时经线为旧的一天。该图为逆时针从北极上空俯视图,阴影部分表示7月7日,非阴影部分表示7月8日,与135°E相邻的是180°经线,另一条是0时经线,A点比0时经线早6小时,根据“东早西晚、东加西减”,A点的区时是7月8日6时。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线速度与角速度变化规律。自转角速度除极点外都相等,纬度越低自转线速度越大。因此,三点角速度相同,线速度B点大于C点,故选C。

16.下图所示,两条河流下游各有一个小岛,最终小岛可能连接的堤岸是( )

- 18 -

A. ②③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会产生偏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图中①②在北半球,②在河流右岸,侵蚀作用强,①在河流左岸,沉积作用为主,最终可能和小岛相连;

③④在南半球,③在河流左岸,侵蚀作用强,④在河流右岸,沉积作用为主,最终可能和小岛相连。据此分析选C。

【点睛】受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影响,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会产生偏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沙捞越是马来西亚最大的州,其森林、石油资源丰富,但经济较落后。读“沙捞越地区简图”。

回答下列小题。

17. 与拉让河相比,巴兰河

A. 航运发达

B. 流速快

C. 径流量大

D. 受咸潮影响大

18. 巴兰河河口无冲积岛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 植被覆盖率高,泥沙含量少

B. 位于盛行风的背风坡,降水量少

C. 风高浪大,海水侵蚀作用强

D. 地形平坦,支流汇入少

19. 目前为促进沙捞越地区经济持续发展,下列措施中最不可行的是

- 18 -

A. 发展高新技术IT业

B. 适度开发热带雨林

C. 发展观光旅游业

D. 发展石油加工业

【答案】17. B 18. A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由图可知,巴兰河流经地区等高线密集,落差大、流速快,受咸潮影响小,航运较拉让河差;巴兰河较拉让河短,流域面积小、支流汇入少,径流量小。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18题详解】

由于该地区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雨林茂盛,植被覆盖率高,河流泥沙含量少,且流速快,所以在河口处无冲积岛形成。故A正确。该地区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终年高温多雨,降水量丰富,B错误;图示地区纬度低,海面风浪小,海水侵蚀作用较小,故C错误;巴兰河流经地区落差大,流速快,D项错误。故选A。

【19题详解】

该地经济落后,劳动力科技水平较低,所以最不适宜发展高新技术工业,故A项正确。当地有丰富的热带雨林、石油及热带海岛风光,适度开发热带雨林、发展观光旅游业、发展石油加工业都是可行的。故BCD项错误。

合恩角生物圈保护区境内有南半球最大的“微型森林”(植株相对较小)和世界最南端的原住民雅马纳人。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20. 合恩角保护区内的“微型森林”的成因是

A. 气候湿冷

B. 风力较大

C. 终年高温多雨

D. 光照不足

21. 达尔文在1834年穿过比格尔海峡时写道:“雅马纳人生活在杂乱的巨石、高山和原始的森林中,这里终年雾气笼罩,暴风雨不断,……”“这里终年雾气笼罩,暴风雨不断”的原

- 18 -

- 18 - 因主要是受

①沿岸暖流的影响 ②沿岸寒流的影响 ③寒冷的西北风影响 ④寒冷的西南风影响

A. ②③

B. ①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20. B 21. 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南美洲。

【20题详解】

合恩角保护区位于南半球的西风带内,故风力较大。受强劲西风的影响,保护区内的森林植株矮小,形成“微型森林”。B 正确。

【21题详解】

由图可知,比格尔海峡位于南半球西风带内,终年受西北风影响,且风向由海洋吹向陆地,故多暴风雨;同时受沿岸西风漂流(寒流)的影响,多大雾天气。A 正确。

【点睛】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人类活动切碎了野生动物栖息地,在破碎的栖息地间修建的“走廊”称为野生动物通道,如“绿桥”(左图)等。班夫国家森林公园(右图)的野生动物通道结合当地气候、水文特征并与植被、地形融为一体,有效降低了人类活动的干扰。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22. “绿桥”上面一般会种上高大的乔木和低矮灌木草本,这样做的主要目是

A. 为动物提供食物

B. 保持“绿桥”的水土

C. 绿化美化环境

D. 削弱过往车辆光线和噪声

23. 班夫国家森林公园“绿桥”所种植乔木的主要类型最可能是

A. 针叶林

B. 常绿阔叶林

C. 落叶阔叶林

D. 常绿硬叶林

【答案】22. D 23. A

【解析】

考点分布:1. 区域定位;2.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22题详解】

“绿桥”是为了保护野生动物而留的通道,从材料中可知野生动物通道结合当地气候、水文特征并与植被、地形融为一体,有效降低了人类活动的干扰。从图中可以看出,通道下是公路,人类的干扰主要是过往车辆光线和噪声,故选D。

【23题详解】

从图中给出的经纬度可以知道该区域为加拿大,班夫国家公园位于北纬50°左右的大陆西岸,从西侧的等高线数值和疏密来看,有狭长的山脉(洛基山脉),所以该地区受海洋(盛行西风)影响小,为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植被为亚寒带针叶林,故选A。

读欧洲北部日德兰半岛农业区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24. 图示地区优势可再生能源是

- 18 -

A. 太阳能

B. 可燃冰

C. 风能

D. 石油

25. 日德兰半岛南北农业区差异明显,其主导因素是

A. 气候

B. 水源

C. 地形

D. 土壤

【答案】24. C 25. A

【解析】

【24题详解】

图示地区位于盛行西风带内,风力稳定,优势可再生能源是风能,C对。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多雨,光照少,太阳能不丰富,A错。可燃冰、石油是非可再生资源,B、D错。故选C。

【25题详解】

日德兰半岛南北农业区差异明显,体现了纬度地带性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其主导因素是气候,南部纬度较低,热量条件较好,能够满足农作物成熟,北部热量不足,适宜牧草生长,A对。水源、地形、土壤条件不是热量差异的主要原因,B、C、D错。故选A。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

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紫花苜蓿(如下面左图)以“牧草之王”著称,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小亚细亚、伊朗、外高加索一带。似三叶草,适应性强,耐干旱,耐冷热,产量高而质优,又能改良土壤,各种畜禽均喜食。中国在公元前126年由张骞出使西域时从古罽宾国(即今克什米尔一带)引入,先在皇帝离宫附近种植,仅供御马饲用,后从西安普及到黄河流域,现紫花苜蓿在世界各地广为种植。苜蓿草可以加工成苜蓿草粉,其制作是多种加工储存方式中营养损失较少的一种。牧草草粉加工业在国际上已逐渐产业化。

材料二甘肃省苜蓿草成为蓬勃发展的新兴产业,初步形成苜蓿生产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格局。2016年全省紫花苜蓿种植面积达950万亩(河西走廊一带是优质紫花苜蓿主产区),稳居全国第一位,以苜蓿草粉为主的草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近70家,草

- 18 -

产品畅销国内外。下面右图为甘肃河西走廊示意图。

(1)河西走廊一带种植紫花苜蓿的有利区位条件有哪些?

(2)试分析甘肃省大力发展苜蓿草粉等草产品加工业的原因。

【答案】(1)①夏季气温高,晴天多,气温的日较差较大,有利于苜蓿生长;②高山冰雪融水提供灌溉水源;③地广人稀,土地面积广大,地价便宜;④古丝绸之路必经之路,苜蓿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技术先进;⑤临近兰新铁路,交通便利;⑥农业以畜牧业为主,苜蓿市场广阔等。

(2)①苜蓿草粉等草产品加工营养损失较少,较好保留了鲜草的原有营养成分;②苜蓿草粉等草产品体积小,不易腐烂变质,便于运输,扩大了苜蓿市场;③延长了苜蓿的产业链,增加了附加值,提高了苜蓿生产的效益;④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和牧民收入;⑤甘肃苜蓿种植面积大、产量大,生产规模化、集约化,苜蓿鲜草来源丰富稳定。

【解析】

【分析】

本题以甘肃河西走廊示为背景区域,考查农业区位、加工业发展的区位因素,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详解】(1)本题主要考查农业区位。主要从气候、水源、地形、土壤、交通、种植经验、市场等方面进行分析。河西走廊位于我国的西北内陆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气温高,晴天多,气温的日较差较大,有利于苜蓿生长;有高山冰雪融水提供灌溉水源;该地地广人稀,土地面积广大,且地价便宜;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苜蓿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技术先进;临近兰新铁路,交通便利;农业以畜牧业为主,苜蓿市场广阔等。

(2)该题主要考查加工业发展条件,主要从发展加工业的条件和加工业发展的有利影响等方面分析。有利条件主要是该地苜蓿种植面积大、产量大,生产规模化、集约化,苜蓿鲜草来源丰富稳定;有利影响是苜蓿草粉等草产品加工营养损失较少,能够较好保留鲜草的原有

- 18 -

- 18 - 营养成分;苜蓿草粉等草产品体积小,不易腐烂变质,便于运输,扩大了苜蓿市场;延长了苜蓿的产业链,增加了附加值,提高了苜蓿生产的效益;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和牧民收入。

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K 湖和T 湖位于柴达木盆地东北部,两湖一大一小、-咸一淡、一湖水质清澈,一湖鱼类丰富。两湖虽然相距很近,而且有着相似的生态环境和变迁历史,但目前两湖风貌却迥然不同。图甲为K 湖和T 湖位置示意图,图乙为T 湖和K 湖面积变化曲线图。

(1)指出与B 河相比,L 河突出的的水文特征。

(2)指出两湖中鱼类资源丰富的湖泊,并说明其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

(3)指出两湖中哪个湖泊为淡水湖,并分析其原因。

(4)判断1970-2013图中湖心岛的面积的变化特点,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答案】(1)流量季节变化小,无凌汛现象,含沙量较低。

(2)K 湖 B 河带来营养盐类,浮游生物丰富,鱼类饵料充足。

(3)K 湖 有河流流出将湖中盐类物质排出湖泊,水中盐类物质不易富集。

(4)先波动增大,后逐渐减小; 前期,T 面积波动减小,导致湖泊水位波动降低,导致湖心岛面积波动增大;后期,T 面积逐渐增大,导致湖泊水位不断升高,导致湖心岛面积逐渐减小。

【解析】

【分析】 K 湖和T 湖位于柴达木盆地东北部,主要补给水源来自东北部山脉。冰雪融水经B 河流入K 湖,流量季节变化大。流向较高纬度,有凌汛现象。K 湖水经L 河流入T 湖,所以K 湖是淡水,T 湖是咸水。

【详解】(1)K湖和T湖位于柴达木盆地东北部,主要补给水源来自东北部山脉。B河流入K 湖,流量季节变化大,含沙量较大,流向较高纬度,有凌汛现象。L河是湖泊水补给,所以,流量季节变化小,含沙量较低。流向较低纬度,无凌汛现象。

(2)结合上题分析,B河的水流入K湖。B河带来丰富营养盐类,湖水中浮游生物丰富,鱼类饵料充足。所以渔业资源丰富。T湖补给水源来自L河,携带的营养盐类少,湖泊没有外泄水道,是咸水湖,浮游生物少,鱼类饵料少,鱼类资源少。

(3)K湖有L河流出,有河流流出将湖中盐类物质排出湖泊,水中盐类物质不易富集,湖水是淡水。T湖没有外泄河道,是咸水湖。

(4)根据图中湖泊面积曲线,T湖的湖面面积先波动减小,后增大。T湖面积波动减小,说明湖泊水位波动降低,导致湖心岛面积波动增大。湖泊面积波动增大,说明水量增多,水位升高,湖心岛的面积逐渐减小。

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是地球上最深的峡谷。大峡谷地区是青藏高原最具神秘色彩的地区,因其独特的大地构造位置,被科学家看作是“打开地球历史之门的锁孔”。另外,青藏高原上的羊八井盆地蕴藏着丰富的地热资源,该盆地西北缘为念青唐古拉山南缘断裂,东南缘为唐古拉山山前断裂。

材料二下图为青藏高原地区简图。

- 18 -

(1)青藏高原比较丰富的清洁能源有哪些?试说出其丰富的原因。(至少答出两种)

(2)图中P地位于雅鲁藏布大峡谷,森林资源丰富、树种多样,试分析其原因。

【答案】(1)太阳能资源,海拔高,空气稀薄;地热资源,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水能资源,地势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径流量大。

(2)纬度较低,热量丰富;受西南季风的影响,降水丰富;山高谷深,地势起伏大,自然带垂直分异显著。

【解析】

【分析】

该组试题以青藏高原为切入点,考查区域能源分布、农业区位因素、区域地质作用以及交通建设的意义等高中地理主干知识。试题综合性强,覆盖知识点较广,因此具有一定的难度。解答时应注意材料信息的获取,并将所掌握的青藏地区自然环境和和会经济特征方面知识加以迁移。

【详解】(1)青藏高原主要的能源类型包括太阳能、地热能、水能等,太阳能丰富主要和其海拔高、空气稀薄有关;地热能丰富主要和其位于板块边界附近,地壳活跃有关;水能丰富主要与当地径流量大和该地地势落差大有关。

(2)区域植被类型丰富类问题一般可从区域自然条件适合、区域自然条件的空间差异大(一般是水热等气候条件、地形条件等的垂直差异大)、人类活动影响大小等方面分析。

【点睛】区域植被类型丰富类问题一般可从区域自然条件适合、区域自然条件的空间差异大(一般是水热等气候条件、地形条件等的垂直差异大)、人类活动影响大小等方面分析。一般考虑纬度、相对高差(地形等)水热组合变化、人类活动影响等方面。

【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

29.【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千里石塘,万里黄沙”是我国古代对南海诸岛的形象描述。三沙市将建设成为中国的“马尔代夫”旅游胜地,图为三沙市位置示意图。

- 18 -

- 18 -

(1)请结合三沙市的地理环境特征设计一条旅游广告词。

(2)列举三沙市可开发的

旅游项目,并说明理由。

【答案】(1)广告词:千岛寻遍,不如南沙群岛一见;万水千山,难忘天涯海角之南;去中国的最南端,看最美的珊瑚礁等

(2)阳光浴、沙滩浴、冲浪、潜水、观看海底生物、观赏珊瑚礁等;地处低纬,海域广阔,岛礁众多,生物资源丰富。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

(1)广告词纪要反应南沙的独特风光美景,使人向往,又不能过分的夸张。三沙市地处热带海域,有“马尔代夫”一样优美热带海域风光,岛礁多为珊瑚礁。因此可以采用“去中国的最南端,看最美的珊瑚礁等”等广告词。

(2)从图文可推知,三沙市低纬度的热带地区,众多的珊瑚岛礁散布在广阔的南海之中,热带海洋资源丰富,旅游资源非常丰富。

【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3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是我国重要的橡胶产区,根据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报道,该地区的居民大量的毁林种植橡胶,试分析可能会引发哪些环境问题。

(2)如果你是环保专家,请就上述问题提出可行性措施。

【答案】(1)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导致旱季缺水;引发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生存环境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2)措施:合理规划与布局,严格控制橡胶林面积;发展立体农业,改变单一种植模式;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强环保宣传与执法。

【解析】

【分析】

本题以西双版纳居民大量的毁林种植橡胶,考查植被破坏导致的生态破坏问题及解决措施,意在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详解】(1)材料显示的环境问题主要是因植被砍伐而带来的生态破坏,如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能力下降,导致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2)可行性措施从保护环境的方面分析,可从生物、工程、管理和宣传教育等分析。

- 18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0a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