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边城》中的自然美、风情美和人性美

更新时间:2024-05-25 02:4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

浅论《边城》中的自然美、风情美和人性美

广播电视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作者: 学校: 专业: 年级: 学号: 指导教师: 2014 年 6 月

目 录

内容摘要 关键词----------------------------------------------------1

一、自然美-----------------------------------------------1 二、风情美---------------------------------------2 三、人性美-------------------------------------------------3

参考文献--------------------------------------------------------------6

浅论《边城》中的自然美、风情美和人性美

论文摘要:小说《边城》是作家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沈先生笔下的诗意来自于他从小生活的故土,源于一个边陲小城的昔日记忆。像是铺开了一幅令人惊叹不已的民俗投影画,通过翠翠和傩送、天保之间的爱情故事,将翠翠与爷爷之间暖人心扉的亲情缓缓流诸笔端,将茶峒别具一格的景致和淳朴浓郁的民风交相辉映地呈现在大家面前。

关键词:《边城》 自然美 风情美 人性美

沈从文说:“我们家乡所在的地方,一个学习历史的人便会知道,那是‘五溪蛮’所在的地方。那地方直到如今,也仍然为都市中生长的人看不上眼。假若一种近于野兽纯厚的个性就是一种原始民族精力的储蓄,我们永远不大聪明,拙于打算,永远缺少一个都市中人的兴味同观念,我们也正不必以生长到这个朴野边僻地方为羞辱。”(沈从文《记胡也频》)

沈先生对这湘西爱得深,深到骨子里,他用极其平淡、质朴的文字为读者勾勒出一幅清新淡雅的图画。古老的湘西边城拥有着绚烂的乡土风情,城里古老的渡船陪伴着淳朴的老人和他单纯、热情的孙女翠翠。日出与溪水作伴,夜来与水声为眠。山涧不停转动的碾坊水车,节日里热闹的赛龙舟,水中追鸭,还有那半夜在山上唱三年零六个月情歌的多情郎,山下溪边草屋里木床上在情歌中浮起一个个绮梦的女孩,那夜半枕着溪流汩汩的水声,盼着水手情郎的歌声和着归来的浆声一起入梦来的幽怨少妇??这些构建了沈从文心中一个完美的“湘西世界” 。 一、自然美

作家施蛰存曾说:“沈从文出生于苗汉杂居的湘西,他最熟悉的是这一地区的风土人情。非但熟悉,而且是热爱。”《边城》则描绘了一幅沈先生理想中的美丽湘西风俗画。茶峒,小溪,溪边白色小塔,塔边一户人家,家里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太阳升起,溪边小船开渡;夕阳西下,溪边小船收渡,犹如一幅泼墨的山水画。不禁让人想起: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都自然而又清丽,优美而不加浓涂艳抹。

沈从文的“边城”是个风景如画,民风淳朴的世外桃源,文中的场景由山水构

1

成的,青山绿水,如诗似画,所到之处无不让人感到宽心和舒适。如:“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那条河水便是历史上知名的酉水,新名字叫作白河。白河下游到辰州与沅水汇流后,便略显浑浊,有出山泉水的意思。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则永远那么妥贴,且与四围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在非常愉快。一个对于诗歌图画稍有兴味的旅客,在这小河中,蜷伏于一只小船上,作三十天的旅行,必不至于感到厌烦,正因为处处有奇迹,自然的大胆处与精巧处,无一处不使人神往倾心。”

沈从文先生在描写边城的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时,字里行间无不透漏出边城小镇如诗般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诸如:“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做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处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则永远那么妥贴,且与四围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在非常愉快”。《边城》的山水之景,带给人的是中国山水画的美感,让人遐想和神往! 二、风情美

湘西的风俗风情是优美精致而绮丽的,沈先生自己也说:“我要表现的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边城》就给我们留下了这样一个质朴而又清新的世界,一个近乎“世外桃源”式的乡村社会,表现出纯朴的乡风。

边城明净的风光,教化着朴实的人们。在小说中,每个人都热情诚实,人人均有古君子遗风。“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小说让我们看到了湘西边地的一幅幅风俗画,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湘西的子民大多保留了原有的世俗

2

民情:“在春水涨进街头后河街上的人家,便会用长长的梯子,各搭在屋檐口和城墙上,人人皆骂着嚷着,带了包袱、铺盖、米缸,从梯子上进城里去,水退时方又从城门口出城。” “将茶峒出产的上等草烟,一扎一扎挂在自己腰带边,过渡的谁需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茶叶则在六月里放进大缸里去,用开水泡好,给过路人解渴。”“边地风俗淳朴,即便是妓女,也做得很义气,相熟了有钱无钱都无所谓,如果遇见相爱的,便会全身心地投入。” 作者通过春水上涨时进出城搭梯、方便过渡人吸烟和喝茶、妓女生活等场景,描述出茶峒人悠然自得的生活形式,体现了当地人的风俗纯朴。

端午赛龙舟、捉鸭子活动是《边城》最壮观的民俗风情画。端午节,如潮的人们到河边或吊角楼观赏龙舟竞赛,“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便使人想起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牛皋水擒杨幺时也是水战擂鼓。”“好事的军人,且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五百响鞭炮。” 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进行在河中捉鸭子的活动,“便把三十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膊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下水追赶鸭子。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在这年年如斯的龙舟赛中,展现的是湘西民众的热血性格、团结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一整年的节日中,边城的中秋节是最浪漫的。湘西的苗族有一个风俗,就是年轻男女在择偶的时候,着重的并不是相貌,而是唱歌唱得好不好。边城人传承了唱歌求婚走马路的风俗,把男女对歌、自由谈情的活动与中秋祭月、赏月的古风融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中秋节传统。当二老傩送摊送给翠翠唱情歌时,歌词内容:“天上起云云起花,包谷林里种豆荚。豆荚缠坏包谷树,娇妹缠坏后生家”,歌词是那么的情意绵绵,内容是那么的直白,又加之是夜晚的朦胧,更体现出了爱情的浪漫,表现出的青年男女自由恋爱是震撼人心的,这种最古老而传统的追逐爱情方式,既让我们羡慕,又让我们感动,茶峒人的爱情依然是那么的神圣和美好,这是世上最美的爱情。 三、人性美

在边城中,沈从文构筑了一个善与美的理想世界。表现了作者“人与自然契合”这一人生理想,正如他在《习作选集代序》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 《边城》就正是沈从文“人性美”的典范。文章通过抒写男女之间的爱情,祖孙、兄

3

弟之间的亲情,乡邻之间的和睦之情来表现湘西乡村世界中的人情人性美。 一、

祖孙情

老船夫与翠翠是故事中最主要的人物,而《边城》中的人性美首先就通过祖孙俩表现了出来。相隔着中间一代人,祖孙俩组成的家庭是残破的,所以在悠长的岁月中,祖孙二人不仅生活上相依为命,也在感情上互相寄托,这一老一少在相互感情的寄托中,老的渐渐衰老,小的慢慢长大,彼此不能分离的亲情关系使人感动。

“风日清和的天气,无人过渡,整日长闲,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门前的大岩石上晒太阳。或把一段木头从高处向水中抛去,唤使身边的黄狗从岩石高处跃下把木头衔回来。或翠翠与黄狗皆长着耳朵,听祖父说些城中多年以前的战争故事。或祖父与翠翠两人,各把小竹做成竖笛,逗在嘴边吹着迎亲送女的曲子。”在故事中用“代替了天,使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思量和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近在他身边的女孩子。”来介绍了翠翠对于爷爷的意义。祖孙俩相依为命,爷爷将翠翠养到十五岁,他对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亲人寄予了所有的爱。翠翠长大以后,爷爷认为自己活不了太久了,为了让她有个着落,他常常躺在门外岩石上,对着星星想这件事,他用“每一只船总要有个码头,每一只雀得有个巢”提醒着翠翠。老船夫把对翠翠的爱全力投入到生活中的每个细节,深怕翠翠受到伤害,在翠翠不高兴的时候给她唱歌,讲故事,处处关心和照顾着翠翠,如文中写道“翠翠,莫坐热石头,免得生坐板疮。” 这充分体现了老船夫对孙女浓厚的爱。

翠翠在爷爷面前有一些任性、一些娇气。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 “好像缺少了点什么”, 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于是便想 “我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 翠翠心里委屈想以出走引起爷爷的惊慌,想让爷爷着急,“惩罚”他,实际上是她知道爷爷关心她感到安慰,反而担心不能和爷爷长相厮守。翠翠对爷爷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 二、

兄弟情

“皆结实如小公牛,能驾船,能泅水,能走长路。凡从小乡城里出身的年青人所能够作的事,他们无一不作,作去无一不精。”天保和傩送两兄弟是十分优秀的男孩子,老大个性豪爽、慷慨,老二不爱钱财、家势,两人都爱上了风里来雨里闯,能劳

4

动又美丽的撑船女。当天保知道弟弟也爱翠翠,两人决定唱歌“决斗”,他却因为自己先提了亲,“作哥哥的走车路占了先”,一定要让弟弟先唱;弟弟“一开口”他就知道自己不是“敌手”,就很大度地成全了弟弟,充分表现了他的手足之情。弟弟因为知道大老不善于唱歌,轮到大老唱时也仍然有自己代唱。两人凭命运来决定自己的幸福,这么说可说是极公平了,这种办法又公平,又不伤害手足之情。 三、

爱情

《边城》的主题情节就是天保、傩送兄弟与翠翠之间的三角爱情故事。 翠翠与傩送的爱情开始于码头河边,翠翠因误会骂了傩送,傩送却不介意让家人送翠翠回家,翠翠的内心“为某一件只属于自己的事沉默了一个晚上”。她对傩送的爱是忠诚、坚贞不渝的。她没有因为他人的影响而改变对爱情的选择。当她拒绝天保的托媒说情,选择傩送而导致天保意外溺死茨滩以后,傩送对她产生误会,从而离开桃源,可她依旧坚定的守着渡船等待那个没有归期的爱人,“他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回来。”翠翠用她那颗纯洁、淳朴的少女心谱写着人性美的爱情颂歌。

当“结实如老虎,却又和气亲人,不骄不惰,不浮华”的傩送发现自己爱上了翠翠后,便不离不弃的守护在翠翠的身边,为了赢得爱情,他选择到月光及照的崖上为翠翠唱歌,用动听和热情的歌声叩开翠翠的心扉。他也愿为了翠翠放弃崭新的碾坊,守一辈子的渡船。“或许我名利只许我撑个渡船。”他向父亲表明了自己的坚定。 四、

邻里情

这种处处洋溢着自然、纯洁、真挚的人性美,同样体现在边城人民的身上。边城的人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她们保持着昔日宁静和谐的生活方式和淳朴勤俭的古朴民风。率真、美丽、虔诚——边城人民就是人性美的代表。

船总顺顺是个正直而热心肠的人,他“明白出门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故凡因船失事破产的船家,过路的退伍兵士,游学文人,凡到了这个地方,闻名求助的莫不尽力相助。”知道自己的大儿子之死与爷爷有关系之后,仍不计前嫌照顾可怜的翠翠,展现出宽阔的胸襟。

老马兵虽和翠翠父亲同时深爱翠翠母亲,但并没有因为翠翠母亲的选择心生怨恨,在老船夫逝世后,主动照顾翠翠。这无不体现了茶峒人邻里之间互帮互助之情,充分体现了茶峒人的心灵之美和纯朴民情,在这块土地上世代沿袭和传承,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人性美。

5

《边城》像清风一般吹拂着都市人那颗不安分的心。简单决不意味平淡,相反,简单的文字、简单的情节,蕴藏的正是强烈的情感。《边城》里的文字正如茶峒小镇的民风,淳朴、单纯、明了。在平凡中看出伟大,在琐碎中透露深刻。这就是《边城》。

参考文献

1、沈从文 《边城》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彭涛 《边城》—析沈从文的文学思想—爱与美的天国 3、凌宇 《从边城走向世界》 北京三联书店 4、网络资料

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mb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