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战略问题

更新时间:2023-09-22 08:42:01 阅读量: 经管营销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设计)题目: 浅析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战略问题

学 号: 姓 名

学科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指导教师:张晓燕

山东师范大学教务处制 2009 年 5 月 21 日

毕业论文(设计)内容介绍

论文(设计) 题 目 选题时间 2009.5.15 浅析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战略问题 完成时间 2009.5.21 论文(设计) 字数 8000字 关 键 词 跨国公司 全球化战略 一体化 本土化 人力资源 财务管理 R&D 论文(设计)题目的来源、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题目来源主要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大批跨国公司纷纷进入中国,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这种现象更加的明显,给中国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而跨国经营也是中国企业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由于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范围涉及多个国家,在向海外投资扩张和开发海外市场中,需要在实践和总结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和运用已有的成功经验和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本文试图从几个常见的方面结合一定实例探讨一下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战略问题。理论主要运用了垄断优势理论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以及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本文主要列举了众多著名跨国公司的实例,所提及的基本战略方式合理易行。 论文(设计)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主要内容有: 一.引言 二.跨国公司的主要特点 三.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战略 1.一体化战略与本土化战略的平衡 2.人力资源配置 3.国际投资理论 4.财务管理 5.研究与开发机制(即R&D) 创新点:结合成功的跨国公司的实例分析 附:论文(设计) 本人签名: 2009 年 5 月 21 日

目 录

中文摘要 ??????????????????????? 1 英文摘要 ??????????????????????? 1 一. 引言 ??????????????????????? 2 二. 跨国公司的主要特征????????????????? 2 三. 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战略???????????????? 2 四. 小结????????????????????????10

参考文献 ??????????????????????? 10

浅析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战略问题

摘要:如今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说跨国公司的发展主导着整个世界经济的趋势。在以国际贸易、投资和生产在世界迅速扩展为特点的“无国界竞争的时代”,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和竞争能力已成为各跨国公司的迫切需要和现实追求,促使他们逐步实施全球战略。

关键词:跨国公司、全球化战略、一体化、本土化

Analysis of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Globalization strategy

Abstract: Now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occupy a very significant position in the world economy. It can even be sai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dominates the trend of world economy. The rapid expans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vestment and production makes competition more and more rigorous;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becomes market without borders. Enhancing the level of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and competitiveness becomes the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urgent needs and practical pursuit, which encourage them to implement the global strategy gradually.

Keywords: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Globalization strategy, Integration, Localization

一、引言

2008年世界500强企业之首是著名的零售连锁企业沃尔玛(WALMART),众所周知,沃尔玛是典型的跨国公司,由美国零售业的传奇人物山姆·沃尔顿先生于1962年在美国的阿肯色州成立。截至2008年3月,沃尔玛在全球14个国家开设了7,266家商场。

像沃尔玛这样的在多个国家均有经营活动的跨国企业,是垄断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产物。它的出现与资本输出密切相关。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进入垄断阶段,资本输出逐步扩大起来,少数跨国公司开始出现。当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某些大型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和子公司,开始了跨国性经营。而如今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说跨国公司的发展主导着整个世界经济的趋势。在以国际贸易、投资和生产在世界迅速扩展为特点的\无国界竞争的时代\,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和竞争能力已成为各跨国公司的迫切需要和现实追求,促使他们逐步实施全球战略。

西方经济学家罗伯克、西蒙斯和茨维克在《国际商业与多国企业》一书中指出,“在做出重大业务决策时,据以考虑全球性的机遇、全球性的抉择以及展望未来全球效果的计划”即为跨国公司的的全球战略。跨国公司海外投资已经成为国际经济首要联系,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力量。

二、跨国公司的主要特点

跨国公司(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又称国际公司或多国公司,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经济实体所组成,并从事生产、销售和其他经营活动的国际性大型企业。

跨国公司的主要特征有:

1.实力雄厚的大型公司为主体,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或收购当地企业的方式,在许多国家建立有子公司或分公司;

2.完整的决策体系和最高的决策中心,各子公司或分公司的决策必须服从于最高决策中心;

3.从全球战略出发安排经营活动,在世界范围内寻求市场和合理的生产布局,定点专业生产销售;

4.强大的经济和技术实力,快速的信息传递,以及资金快速跨国转移等优势; 5.对某些产品或在某些地区带有不同程度的垄断性。

三.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战略

(一)一体化战略与本土化战略的平衡

作为一个跨国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价值资产的拥有和有效的行政管理能力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专属优势。其对全球战略的影响表现为跨国境经营的一体化,能促使专属优势在世界范围的有效利用;相反,当在世界网络中的地区分支机构认为依靠专属优势可以获得竞争优势时,高度一体化的战略容易推行。

一体化战略又称企业整合战略,是指企业有目的地将相互联系密切的经营活动纳入企业体系中,组成一个统一的经济组织进行全盘控制和调配,以求共同发展的一种战略。即企业

充分利用已有的产品、技术、市场的优势,向经营的深度和广度发展的一种战略。

与一体化相反,本土化战略也是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谓本土化战略,就是根据世界各国特定的经营环境,对公司拥有的有限资源在世界各国进行不同的优化配置,以谋取最佳的利益。跨国公司的投资活动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使原本主要存在于发达经济体间的商业活动吸引了更多的后发国家参与。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社会发展过程中涉及到的诸多非经济因素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在整体上提高贸易自由度的同时,也伴随着明显的区域化特征,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速度,而跨国公司经营上的本土化特征却极大地适应了这一趋势,从而有效地推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传统的理论认为生产成本是决定厂商区位的主要因素,国际投资的区位选择取决于交易成本的高低,跨国公司在国外投资是为了利用区位优势,如获得本地市场、低生产成本等;然而另一方面,特定的区位因素例如当地政府的官僚作风,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等都会对有效经营起到阻碍作用。相对不利的东道国环境要求公司采用特殊的适应性方法处理相应的困难,而相类似的环境有利于采用标准化的资源和技术。根据这一思路,如果要在国外实现有效的管理,东道国与母国环境的差异将要求全球战略平衡从整合向细分转变。显然,最终在一体化和本地化之间采取什么样的全球战略平衡,取决于跨国公司如何实际地处理环境差异以及相关问题。

笔者认为在全球市场日益统一化、整体化、全球化的今天,跨国公司为保持竞争优势,适应东道国的投资环境,在一体化战略的基础上往往会采取本土化战略。

其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获得市场准入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是典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特征,这在进一步加强区域内投资贸易活动的自由度外,对区域外的经济体构成了实质上的壁垒。全球范围内,世界贸易组织协议有着明确的贸易原产地原则,具体到区域经济组织和单一经济体内部,都有着超越国际组织协议的本地化法规,同时也有着法规之外决定进口商品命运的社会性因素。解决这些问题,一个稳妥的方案就是本土化措施。

2.降低成本

跨国公司的母国相对经济发达,劳动力成本较高。在输出资本时,除了增加市场份额的考虑外,还有就是借助资本输入国的低劳动力成本,提高最终产品的竞争力。以中国大陆为例,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产品的更新换代已经跟上或接近国际步伐。同时庞大的城市人口形成的购买力,直接影响到国内外公司的生产经营。跨国公司和国内同类商品生产企业就在市场份额争夺上直接竞争,成本就成为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国外越来越多的耐用消费品生产企业在9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中国内地大规模投资建立生产基地。同样最早进入中国的初级加工企业,如纺织、鞋类公司,目前已将原本设在中国南方等地的工厂转移到越南,关键因素也是成本。

3.争取市场份额和利润最大化

生产的目的是为了销售,跨国公司的销售策略也必须本土化。可口可乐最初在北京的销售方式是坚持全球一贯的营销理念,采取直接销售到零售点的做法,但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强大的交通管制对于可乐这种快速消费品的运送有极大限制,而企业短期内建立零售网需要巨资,通过运用本土化战略与批发商合作进行运送,效果显著。

本土化的根本原因是为了争夺市场,广告中地域文化因素体现了典型的营销本土化特征。国际广告寻找的是市场,传播的是信息,宣传的是产品,然而其目标对象却处于与本国文化环境迥异的、特定文化环境中。因此,国际广告往往实施本土化策略,美国宝洁公司为广告本土化策略的典范,其飘柔洗发水,美国名称为Pert-Plus,亚洲地区改名为Rejoice中文名则为飘柔,以迎合华人市场。

本土化在实施的过程中大多追求“一体化建设,本土化实施”,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实现其全球一体化的目的。跨国公司在本土化过程中,占领了当地的市场,同时也将其管理理念输入到资本输入国,加速了后者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步伐。

(二)人力资源配置

一个跨国公司的成功经营首先取决于其人力资源国际化配置的能力和水平。一份对跨国公司最高管理层的调查结果显示,在跨国公司经营最重要的60项工作中,12项与人力资源管理相关。随着市场全球化和竞争国际化的趋势不断增强,跨国公司的人力资源配置也逐渐由最初的殖民化向本土化、区域化和国际化发展。

1.人力资源概念的基本阐述

人力资源则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拥有的劳动力的总和,通常包括具有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文化财富,从事体力劳动与智力劳动的人的数量与质量两个方面。 国际人力资源配置则是人力资源配置在空间范围的拓展。国际人力资源管理是处于资源活动、员工类型和企业经营所在国类型这三个维度之中的互动组合。

2.当前跨国公司全球化人力资源配置的主要趋势与特点 ①人力资源配置理念由以全球为中心

相比与传统跨国公司的殖民化掠夺型配置方式,现代跨国公司的人力资源配制理念和战略都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国际人力资源管理文献中描绘了跨国公司管理子公司和为子公司配备人员的方法: a民族中心法是子公司很少自治权,公司总部进行战略性的决策,国内与国外公司的主要职位由总公司的管理人员来担任。

b多中心法是将各子公司看成是独立的实体,具有一定的决策权,由当地人进行管理,但管理人员不能被提拔到总公司任职。

c地区中心是指人员可以到外国但只能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且地区经理不能被提拔到总公司任职。

d全球中心法则是无论是总公司还是子公司,它们的每一个部分都在运用本身的竞争优

势做出贡献。它们在全球范围内有着综合性的业务,它们只强调能力而不介意所聘人员的国籍。

目前的跨国公司已经越来越多地以全球为中心配置人力资源。目前,摩根士丹利在全球5万多名员工中,超过120种不同国籍和90种语言,分驻全球28个国家的600多个办事处,形成了全球覆盖的金融网络。

②全球化人才战略以技术和高层管理人才为中心

全球化人才战略即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挑选合适岗位的人才,主要是技术人才和高层管理人才。充足的高质量技术研发人才是跨国公司得以持续获取垄断利润的发动机,而高层管理人才则是支撑其庞大的国际化运营体系。

为了利用更多更广泛的人力资源,许多跨国公司都在海外设有大量的研发机构。西门子公司仅在国外设立的研发机构就达15个;日本跨国公司在欧美建立了数百个研发基地,雇佣当地研究人员近万人。

近年来,在一个跨国公司的董事会或经理层中往往聚集了来自许多不同国籍的高层管理人才。雀巢公司董事会由6个国籍的经营、法律等方面的专家搭建而成,执行董事会的成员由10个不同国家的员工构成,位于瑞士韦威的雀巢总部的员工则来自80多个国家。这种高管阶层高度国际化的现象在传统跨国公司中是不曾出现的,也是现代跨国公司人才国际化最显著的标志。它不仅提高了跨国公司的管理效率,也进一步增加了它的开放性和与世界的融合性,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公司。另一方面,人才竞争已经成为跨国公司竞争的核心。

③本土化战略在人力资源上的运用

近年来,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大力实施的本土化战略已经从单纯生产发展到包括生产、研发、采购等各个环节。人力资源的本土化配置表现有:海外子公司人力资源配置已经由局部本土化发展到全面本土化;由传统的单纯低端人才本土化发展到高端人才本土化。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及其海外研发中心的全部或大部分重要职位将逐渐由东道国的本地人才担任。

雀巢公司是跨国化程度最高的公司,其在瑞士以外各地的资产占87%,销售额占98%,员工数占97%。诺基亚在中国员工总数超过5500人,本地化程度达95%以上,在其招聘程序中,一个职位首先向中国人才库开放,如果60天内招不到合适的人,再向港台地区和东南亚国家区域的人才开放,最后再向全球人才招募。对于跨国公司的人力资源战略来说,没有为了本土化的本土化,本土化的目的在于支持其全球化战略。

④加强培训与开发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当跨国公司成功地获取人力资源后,采用各种形式的培训,使员工文化理念、技术等方面适应母公司需要,成为国际型人才,以实现人力资源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支持企业战略的有效贯彻和实施。

许多跨国公司都有自己的培训理念和战略。雀巢公司曾在中国推出了滚动培训项目(CCAT),强调雀巢文化和卓越经营的主要特征,改变沟通态度和团队合作,所有员工都参加了培训。

跨国公司培训与开发的主要方式:一是建立专业学校进行培训,许多跨国公司建立了自己的\学校\。诺基亚分别在中国、美国、欧洲以及亚太地区设有四所诺基亚学院,其宗旨是为创建持续学习的环境和支持员工不断的成长,并最终确保企业竞争优势的稳步提升。二是送出去培训。跨国公司还定期将公司员工送回母公司或世界著名院校接受培训。松下公司每年“输入”100名海外经理,让他们与日本总部的同事一起工作。三是储备新生力量。微软公司为了保持人才战略的可持续性,尤其注重在大量优秀高校毕业生中选拔人才。四是设有奖学金制度。

⑤先进的薪酬制度成为人力资源配置的重要激励机制

跨国公司制定国际薪酬政策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激励性,即薪酬政策是跨国公司最重要的激励机制;二是公平性,即使居住在国外和国内同一职位水平的人员具有平等的购买力;三是调动性,即能将人才吸引到最需要的地方并能留住他们,尤其是有利于公司以最经济的方式调动驻外人员。

(三)国际投资理论(即跨国公司的知识管理) 1.传统跨国经营理论

主要体现出来的单向的阶梯性的以输出为主的知识管理模式,代表性的有垄断优势理论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1)垄断优势理论

由美国学者海默(Stephen H.Hymer)于1960年提出,其中心观点为垄断优势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企业的垄断优势分为两类:一是包括生产技术、管理技能、营销能力等所有无形资产在内的知识资产优势;二是企业凭借规模巨大而产生的规模经济优势。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弗农(Raymond Vernon)于1966年提出,他主要从产品和技术垄断的角度分析了产生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认为产品生命周期的发展规律决定了企业必须为占领国外市场而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产品生命周期可分为三个阶段:创新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在产品创新阶段,应首先在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小进行,因为在开发新产品、采用新技术以及国内市场容量上这些国家都具有优势地位,在产品成熟阶段,随着国外仿制品的出现,创新企业就应到海外设立子公司。西欧经济、技术水平和消费需求与美国比较相似,而生产成本低于美国,所以美国的企业首先投资于西欧。在产品的标准化阶段,创新企业的垄断优势逐渐消失,生产的相对优势已转移到生产成本较低和劳动密集型经济模式的国家和地区,一般为发展中国家。

2.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由于以往跨国经营理论存在的某些局限性,英国经济学家邓宁(John H.Dunning)在综合了各位学者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其核心是强调跨国公司从事国际生产要同时受到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影响,对外直接投资是这三项优势整合的

结果:所有权优势是指一国企业拥有或能够获得的国外企业所没有或无法获得的资产及其所有权,包括对无形资产的独占和企业经济规模两方面所产生的优势,或泛指任何能够不断带来未来收益的东西。内部化优势是指企业有能力将所有权优势在企业内部配置、转让和有效利用。区位优势是东道国具有的,指跨国公司在选择对外直接投资的地点和国别时,必须充分考虑东道国的生产要素优势。这种优势不仅包括东道国的自然资源、劳动力、地理位置,而且包括东道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市场规模、基础设施、外贸和税收政策等。

3.新的知识管理模式

由于传统跨国经营模式中的知识管理模式的局限性,因此需要一种新的知识管理模式。这种新的知识管理模式主要是从全球化的角度进行知识管理,而不是从母国出发。该管理模式分为三个阶段,如图1所示:

图1知识经济时代跨国经营的知识管理模式

新的知识管理模式是真正的全球化战略,有助于跨国公司重构核心竞争力,全球知识管理是企业创造差异化战略和独特优势的新途径,帮助企业开启全球顾客的潜在需求,也意味着具备迅速开展全球新业务的能力。一个企业能接近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知识和技能,了解母国其他市场的变化,这就说明企业具备了迅速开展国际化经营的能力。通过整合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知识和技能,企业能很快从全球的研究、开发和经营中获取收益。

(四)财务管理

1.跨国公司的财务管理的目标

跨国公司在世界各地投资设厂,取得不同的资本来源,以较低的财务成本,使资本有较大幅度的增值,并达到财务上的规模经济,提高经济效益;公司在世界各地开展融资业务和经营活动,会遇到货币贬值或升值的风险,还会遇到各国不同通货膨胀率,财务管理要避免币值变化风险的侵袭,对公司的资产和收益进行保值。

2.跨国经营中的外汇风险管理

跨国公司因其生产经营分散化,在多个国家和地区组织企业经营活动,必然要从不同的资金市场的资金渠道寻求各种货币资金;而各种货币间的币种选择,汇率升降,损益折算等问题所带来的风险不可避免。

对于长期性的资金风险管理,通常会预测若干年内汇率变动的有效范围,以便有针对性的采取保护措施,同时估计若干年内外汇流入和流出之间的差额所引起的净风险,并对预期风险进行抛补,即“保值的”对冲,以减少或消除可能的风险。

而对日常性的资金风险管理而言,采用“对冲”更为有效合理。“对冲”即套期保值,在外汇市场上经由期货合同先行买进或卖出未来外汇期货,以备到期时有确定数额的外汇支

付对方(或有确定数额的本国货币能够收到);或经由外汇现货市场先行借进外币,将其换成本国货币加以运用或生息,当本身所预期的外汇到期时,及以其归还此笔外汇借款。是以一项抵消性的安排来避免或减少风险,使某一外汇合约所失去的,能由另一抵消性合约收回。另外提前及延迟支付,转移定价,贷款互换、货币互换和信用呼唤等也是有效规避风险的手段。

(五)研究与开发机制,即R&D 1.传统集中式向全球战略下研究与开发演变

跨国公司的研究与开发活动是其技术进步的重要源泉。在发展前期,跨国公司的生产、制造与营销往往已实现国际化全球化,而其研究与开发活动多集中于母国及地理相近的国家。传统的集中式研究与开发有利于R&D预算的资金控制、通讯和管理的成本降低、防止信息的泄漏、克服由各国间文化差别。跨国公司需要加快步伐来适应全球各地对产品需求的变化与增长,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从而保持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此外东道国科研人员、工程师的薪水可能比较低,也促进了跨国公司向全球战略下R&D演变。一项调查显示:32个美国、日本和欧洲的跨国公司的研究与开发活动中,成功的公司往往在全球设有R&D网络,从而使其获得的最新市场信息转化为创新产品。

2.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下研究与开发活动的基本程序

对目前主要跨国公司进行考察,可以发现其全球战略下研究与开发活动一般有以下基本程序:

1)跨国公司内部建立技术指导委员会; 2)选择新的R&D机构及区位

就目前主要跨国公司的实际运作情况看,新的R&D机构主要有两大类型:母国基地扩张型,即研究与开发活动主要是为了从公司的竞争者以及国外大学获取有关信息,一般在科技比较发达的地区设立,以最快速度获得新的研究与开发信息;母国基地开拓型,即研究与开发活动主要是为了支持海外制造基地生产出能与当地需求相适应的标准化产品,一般在较大的市场以及制造工厂附近设立,以便将其产品较快投入国外市场。

3)建立新的R&D机构

首先选择最佳R&D机构经理人员,确立新的R&D机构的适当规模,并在在R&D机构运作过程中进行有效的管理、调整及信息交流。

4)整合全球R&D网络

随着母国以及海外R&D机构的不断发展,跨国公司便逐步将两大类R&D机构组成的R&D网络整合起来。在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下,它不但要求原来意义上的人本管理以及过程管理,更重要的是对“知识”的全球协调管理,使高层公司管理人员与高级研究开发人员在整个研究开发计划以及研究开发任务的分配中紧密合作,较为准确地决定其研究与开发时间表以及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使科学研究成果更快地转化为产品。

四、小结

总之,跨国经营是大中型企业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在向海外投资扩张和开发海外市场中,需要在实践和总结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和运用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成功的经验和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从本国国情与企业发展需要出发,创新跨国经营的战略管理模式,实施科学的、有竞争力的选择、目标、管理和环境战略,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国际一流的跨国公司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跨国经营与跨国公司管理》史天林等:,中国商业出版社,2001年5月第一版当代 2. 《跨国管理:战略要径》(美)约翰.B.库伦,译者:赵树峰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3. 《国际企业经营与管理》金润圭;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 《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彼得.J.道林 丹尼斯.E.韦尔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5. 《跨国公司财务管理》毛付根;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6.《跨国公司R & D国际化及在华R & D投资研究--跨国公司在华R & D投资研究》樊增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议

指导教师意见(包括选题的意义,资料收集或实验方法、数据处理等方面的能力,论证或实验是否合理,主要观点或结果是否正确,有何独到的见解或新的方法,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写作水平等): 成绩: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评阅人意见: 成绩: 评阅人(签名): 年 月 日 答辩委员会意见: 成绩: 答辩委员会主任(签名): 年 月 日 学院学位分委员会意见: 成绩: 学位分委员会主任(签名): (公章) 年 月 日 注:成绩按优、良、中、合格、不合格五级分制计。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sy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