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建筑

更新时间:2023-03-08 08:25:17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宋代建筑

宋代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大转变时期。规模一般比唐朝小,但比唐朝建筑更为秀丽、绚烂而富于变化,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阁楼 台,主要以殿堂、寺塔和墓室建筑为代表,流行仿木构建筑形式的砖石塔和墓葬,创造了很多华丽精美的作品。装饰上多用彩绘、雕刻及琉璃砖瓦等,建筑构件开始趋向标准化,并有了建筑总结性著作如《木经》、《营造法式》。

简介

宋代(公元960-1279年)是中国古代最为强盛的朝代之一,它在政治、经济、文化、手工业和商业方面都有发展,科学技术更有很大进步,这使得宋代的建筑水平达

到了新的高度。这一时期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宋代的建筑也一改唐代雄浑的特点,变得纤巧秀丽、注重装饰。

宋代的城市形成了临街设店、按行成街的布局,城市消防、交通运输、商店、桥梁等建筑都有了新发展。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完全呈现出一座商业城市的面貌。这一时期,中国各地也已不再兴建规模巨大的建筑了,只在建筑组合方面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衬托主体建筑,并大力发展建筑装修与色彩。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

祠内的正殿及鱼沼飞梁即是典型的宋代建筑。

宋代砖石建筑的水平不断提高,这时的砖石建筑主要是佛塔和桥梁。浙江杭州灵隐寺塔、河南开封繁塔及河北赵县的永通桥等均是宋代砖石建筑的典范。

木结构建筑采用了“材”为标准的模数制和工料定额制,使建筑设计施工达到了一定程序的规范化。 宋代,中国经济社会得到了一定程度发展,注重意境的园林在这一时期开始兴起。中国古典园林重在写意,融自然美与人工美于一体,以建筑和人工建造的家用山水、岩壑、花木等一同表

现某种艺术境界。较有代表性的宋代园林包括苏舜钦的沧浪亭和司马光的独乐园。

宋代颁行了有关建筑设计和施工的规范书《营造法式》,这是一部完善的建筑技术专着。此书的颁行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建筑在工程技术与施工管理方面已达到新的水平。

建筑背景

清明上河图内所见的开封城楼,硕大雄厚的斗拱配以轻柔的屋脊。

宋朝在经济活动、农业、文化、都市化与人口各方面都有高速的

发展。盛唐时期中国人口最高达为5288万,而宋代人口却由初期的约4640万增加到的北宋末年的1.25亿。大部分的宋朝政治性城市都发展为经济中心,譬如汴京与临安。建筑方式突破了以前的里坊制,而转变为坊巷制,摆脱了里坊围墙的限制,容许商店直接面向街道。商业活动不再受到时间约束。各地遍布驿站、商店和中国戏曲舞台--勾栏。

社会开始出现官商合流,经济活动空前蓬勃,商业建筑盛极一时。农业方面,土地开垦面积(高达7.0亿亩)与亩产量皆为唐代最高值的两倍。华北地区的铁产量在神宗元丰年间(1078年-1085年)曾高达12.7万吨左右。造船业方面,能够制造运载千吨货物的船只。人民生活富庶,追求享受的风气蔓延,皇室、官员、文人、富商争相建造园林。

文化方面,理学、文学和艺术都有较大的发展。自北宋起,儒学与佛教复兴,道教盛行,三者相互融合。佛塔、寺院大量兴建。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标志了史学的发展。教育方面,除了朝廷筹办官学,地方民间也大量举办学校,城乡书院林立。当时著名的书院有石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和茅山书院。

艺术价值

宋代建筑虽然没有了唐代建筑的雄伟和大气,但是他的建筑结构和建筑装饰却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直到现在仍被人称颂。 奇特的建筑布局:例如河北正定隆兴寺其布局和结构是典型的宋

代建筑,整个寺院纵深展开,殿宇重重,高潮迭起。院落空间时宽时窄,随建筑错落而变幻。佛香阁与周围的转轮藏、慈氏阁所形成的空间,成为整组寺院建筑群的高潮,具极强的感染力。寺中的摩尼殿--为隆兴寺现存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最高的摩尼殿。大殿建在1.2米高的台基上,殿面阔、进深皆七间,重榴歇山顶。奇特的是,正方形殿身每面正中各出一扇向前的歇山式抱厦,使平面形成十字形。由于殿身和四抱厦的整体组合,大殿外观重叠雄伟。对此,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大加赞赏:“这种的布局,我们平时除去北平故宫紫禁城角楼外,只在宋画里见过;那种画意的溉洒、古劲的庄严,的确令人起一种不可言喻的感觉,尤其是在立体布局的观点上,这摩尼殿重叠雄伟,可以算是艺臻极品,而在中国建筑物里也是别开生面。” 宋代是中国古典园林创造的成熟期。以北宋东京为例,有关文献所登录的私家、皇家园林名字就有一百五十余个,此可见宋代园林建筑之盛。宋代的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不仅数量超过前代,而且艺术风格更加细致、清新,诗情画意更为浓郁,意境创造更加自觉。通过借景、补景等方式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较有代表性的宋代宫殿园林有山西太原的“晋祠”。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处,其主殿圣母殿和“鱼沼飞梁”是北宋遗物。其标志性建筑“圣母殿”创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是现在晋祠内最为古老的建筑。晋祠内圣母殿的宋塑侍女(泥塑)、老枝纵横的周柏(齐年柏)、长流不息的难老泉,并称“晋祠三绝”。

鱼沼飞梁,全沼为一方形水池,池中立三十四根小八角形石柱,柱顶架斗拱和梁木承托着十字形桥面,就是飞梁。整个造型犹如展翅欲飞的大鸟,故称飞梁。这种形制奇特,造型优美的十字形桥式,在中国现存实物仅此一例。它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桥梁建筑很有价值。

建筑装饰

装饰与建筑的有机结合是宋代的一大特点,宋代建筑从外貌到室内,都和唐代有显著不同,在建筑技巧娴熟的基础上,着力于建筑细部的刻画,不仅一梁一柱都要进行艺术加工,而且对于装修和装饰更要着力细致处理。格子门的一条门框可以有七八种断面形式,毯文窗格的棱条表面要加上凸起的线脚。在彩画中一朵花的每一花瓣都要经过由浅到深、四层晕染才算完成。雕一朵花,花瓣造形极尽变化,生动活泼。

一些宗教建筑中,室内作神灵居住的“天宫楼阁”,把虚幻中的佛国净土形象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在墓葬建筑中,望想将生活中

美的感受永远保存下来,于是出现了墓主观戏、墓主夫妻饮宴、墓主出行和回归之类题材的壁画或雕刻。工匠观察事物细致入微,刀功绘笔掌握熟练。在建筑内部空间的塑造上,力图表现出人们的审美理想。这些壁画和雕刻对后来的民间图案发展有着指导性的意义。

文化内涵

建筑总是根植于一定的文化土壤和文化背景中的,宋代的文化正如王振复老师在《中国建筑的文化历程》中所描述的“宋代是一个文弱而文雅的时代,其思想感情已有唐代的热烈奔放而渐渐变冷从而收敛自己,犹如从崇拜旭日而转为崇拜明月,从敢于面对喷薄之朝阳转而遥望明寂之星空,显得宁静而沉滤。”宋代的建筑风格也深深的烙上了宋型文化的痕迹。

首先,是建筑的尺度缩小。不管是北宋首都东京,还是南宋首都临安,其城池和宫殿的规模都远远小于唐代长安。《中国建筑史》指出:“北宋宫殿布局不如唐代恢廓。”4比如东京宫城“因为他的宫城是在州级子城的基础上扩张而成。仅2.5公里周长,??,这些都是气局不

大之处。”至于陵墓建筑尺度趋小,也很明显。以北宋的七帝八陵为例,他们比较拥挤地集中在河南巩县,分布在相 距不过10公里的地域范围内。这种建筑布局虽然与当时的国力贫弱有关,但主要还是受到当时理学思想的影响,理学提倡“存天理、去人欲”,因此当时的中国文人学子及其整个民族的文化心态,有“向内转”、“内敛”、“内倾”的特性,在物质层面上一般不求其宏大,而在精神象征意义上具有深广的蕴意。正如宋代理学家邵雍言“心安身自安,身安室自宽”,“气吐胸中,充塞宇宙”。

宋辽金建筑技艺

其次,是建筑布局随意。完全打破了“坊”、“市”界限,商业活动不再限制在特定的区域,住家和商业贸易、手工业作坊等直接面对街道,形成了临街设店的平面布局,并且取消夜禁制度。体现了城市市民意识和实用观念的苏醒。也体现了宋代文化的世俗化,平民化倾向。

再次,是建筑风格改变。宋代的宫殿不论是群组建筑还是个体形象都是清雅柔逸之风采,尤其其屋顶形象,屋脊、屋角有起翘之势,给人以轻灵、柔美、秀逸的感觉。宋代的园林建筑更是纤巧秀丽、融自然美与人工美于一体。建筑的这种风格和宋代的绘画、雕塑都有相似之处,如被称为“马一角”的马远的山水画,画面大部分是空白或远水平野,只一角有一点点画,令人看起来辽阔无垠而心旷神怡5。我想这也是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适应的吧。

另外,宋代还产生了大量的书院建筑,如白鹿洞书院、应天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等,这是与宋代的教育制度密切相关的,宋代重文轻武的国策,以及扩大科举取士名额的政策使大量寒门学子奔求功名有望,极大地刺激了各类书院的发展,也促进了书院建筑的发展。

科技含量

宋代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科技水平发展较高的一个朝代,同样宋代的建筑也体现了其高超的技术水平,对后世及至当代的建筑界都产生了一定的指导意义。这主要表现在砖石建筑上,如海清寺阿育王塔。

海清寺阿育王塔,坐落在花果山风景区大村水库之滨,这里峰峦合抱,碧波千顷,是一处著名的游览区。塔原建在海清寺正殿前,因而称海清寺塔。此塔地处大村,当地老百姓传称大村塔。塔内有瘗入

的阿育王“灵牙”,所以又称海清寺阿育王塔。明《隆庆海州志》描述它说:“浮屠九级,矗兀层霄”6,我们可以想见当时古刹浮屠的规模和气概。旧日的海清寺已荡然无存,但阿育王塔依旧耸立在风景秀丽的花果山景区。历代相传说此塔乃唐朝尉迟恭所修。据塔的第五层东南面嵌的碑文记载“天圣元年起塔至九年镌名于阿育王塔第五级内安放佛像并碑文天圣九年二月三日碑记”,说明此塔始建于天圣元年(1023年),竣工于天圣九年,距今已近千年的历史。它是江苏省北部现存的历史最悠久、塔体最高的一座浮屠。上海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1972年9月曾来连考察,认为此塔和河北定县料敌塔时代相当,建筑形制相似,誉称为“南北二巨构”。

元·《卢沟筏运图》:描绘了元世祖至正三年(1266年)在卢沟桥附近漕运西山石木用于修造大都宫殿的情景

海清寺塔置于山门内殿前,平面布置如洛阳伽兰记所载的永宁寺,与唐宋以后佛寺以殿为主的配置方法不同,而海清寺塔建于北宋,其位置虽不在山门殿前,然仍对正中的轴线,不失为中国古寺建筑史上佛寺嬗变中的一例。

塔为八边形,九级八面高40.58米,正门向南,东西南北四面各辟一拱状券门。塔身纯砖结构,塔身心柱、内廊梯级、腰檐、卷刹均为砖砌而成。塔二层以上各层的其余四面均隐出直棂窗形。塔的底层是迭式腰檐,二至九层均是平座迭涩式腰檐。二至八层,外壁内绕以走廊,中砌八边形塔心柱,内设梯级。第一层入口在西南首,第二层在南首,第三层在西北首,第四层在东北首。再上梯形各级形成十字交叉形。至第九层无砖柱,无走廊,内部易为八边形室。上置八角形藻顶。

海清寺塔继承了宋《营造法式》中的优良传统,巧作精构。塔址和塔基都经过精心的选择和处理,虽经近千年的风风雨雨和历史上有记载的大大小小的十八次地震考验,至今仍未见不均匀的下沉和倾斜现象,岿然屹立,正应了塔门楣上的碑文:“根深固蒂”。

城市建设

简述

宋东京汴梁,今之河南开封, 是一个因大运河而繁荣的古都。五代开始成为政经中心,后周正式定都于此,北宋更形富饶,人口近百万。城三重相套第二重内城即唐时

州城,史载“周二十里五十步”,内城中心偏北为州衙改建成的宫城,最外的郭城为后周显德二年(955)扩建,周40余里。由宫城正门宣德

门向南,通过汴河上的州桥及内城正门朱雀门到达郭城正门南薰门,是全城纵轴,州桥附近有东西向的干道与纵轴相交,为全城横轴。这些都和汉魏邺城以来都城的布局相似。在宫城外东北有皇家园林艮岳,城内有寺观70余处,城外有大型园林金明池和琼林苑,这些都丰富了城市景观。汴梁首次在宫城正门和内城正门间设置了丁字形纵向广场。这些都对以后直至明清的都城布局产生了很大影响。 随着城市经济的逐渐发达,晚唐五代时已开始临街设店,宋代的城市正式取消了唐代的里坊制度和集中市场制,准许邻街设店。这使此后的都市面貌多样化,丰富了市民生活,也改变了都市规划的结构。可以从宋画《清明上河图》清楚地看到这些。 平江府建筑

平江,即今苏州, 是江南平原上手工业和商业汇集的水运城市。 南宋临安,即今之杭州,是早期海运贸易中心和江南的文化古城。北京当时为辽南京,后为金中都,以至后来的元大都,成为全国新的政治中心乃告确定,又经过明清两代的经营,终成为世界不朽名城之一 。

宋朝的都市规划

受精神领域的影响,宋代建筑没有了唐代建筑雄浑的气势,体量较小,绚烂而富于变化,呈现出细致柔丽的

风格,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台、楼、阁。建筑结构在宋代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突出表现为斗拱的承重作用大大减弱,且拱高与柱高

除了皇家园林,开封也有不少私家园林。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宋仁宗的宰相富弼所建的富郑公园,宣徽南院使王拱辰的环溪,前身为唐代宰相裴度的湖园。这些圆林的特点就是娇小、简约、雅致、天然。富弼的富郑公园位于他的宅院的东侧,入口设有探春亭。园中挖了一个大水池,水从东北方引入,经过方流亭,从西南方流出。水池北岸建造假山,假山之北有竹林,假山内有水洞,利用大竹引水出洞。假山之南建有四景堂,隔着水池,遥望南岸的卧云堂。卧云堂之南堆土成山,种有梅与竹,山顶建有天光台与梅台。两者高于丛林,能够观看园内景色。竹林内建有五个亭,名为从玉、披风、漪岚、夹竹与兼山。北宋李格非所写的《洛阳名园记》曾经对这些竹子景观作专门描述。整体布局分南北两区,北区以山为主,比较幽静,南区以平地为主,比较开朗。

北宋《金明池争标图》描绘了金明池当时的景况

环溪布局比较别致,南北各有水池一个,东西各有小桥连接中央的大洲,因此而得名。主要建筑物都集中在岛上,南池北岸建有法华亭,北池南岸建有凉榭。岛上山丘之上则有多景楼,能欣赏远方景物。园林各处种植松树、桧树。树林间空地模仿岛屿。这种水景与借景的处理手法成为环溪的特色。

宋朝寺院多集中在临安,因为当时临安是江南的佛教中心,寺院园林遍布各处,以环溪最甚。

书院建筑

宋朝的教育制度可分为三类,一是朝廷办的官学,譬如国子学、四门学、太学、武 学(古代军事学院)、广文馆、医学、算学、书学、画学等,二是地方办的府学

与县学,三是民间办的书院。太学开始于汉武帝建元五年,设置五经博士。国子学则始于西晋武帝时,宋朝的国子学只取录七品以上官员的儿子。四门学始于北魏太和二十年,到了庆历3年,凡是八品以下官员及百姓的儿子都可以入读。可见,当时的教育规模非常大。 唐代以来,各地学院都设立孔子庙。宋朝的学院则增建了东庑、西庑、光贤祠等祭祀建筑。庑是指走廊、廊屋。一般的都建有大成殿,殿内设孔子像,东西庑则设有孟子像等等。“大成”一词出自《孟子万章下》:“孔子之谓集大成也”,意指孔子整理三代至周公的学问,是集大成的学者。以此为建筑命名,来突显孔子庙的特质。另外,如果曾经得到皇帝的诏书,学院会兴建御书阁。譬如平江府学的御书阁,前身为六经阁,邻近池水,是一座两层重檐式建筑。后来被毁,重建为三层高的御书阁。

辟支塔,位于山东济南市长清县泰山西北麓的灵岩寺内,高54米,建于宋仁宗嘉佑八年(1063年)

除了御书阁,一般学院内设有讲堂,为教学之用;斋舍,为学生宿舍;射圃,为体育训练场地。建筑群的整体布局可分为三大类别,前庙后学,即孔子庙、讲堂、藏书楼为一条中轴线,斋舍分布于左右两旁。典型例子有建康府学。第二类,右庙左学,典型例子有临安太

学,而第三类的左庙右学,代表则有平江府学。

书院的布局却比府学的自由很多。好像程明道创办的明道书院以两组工字排列房屋,前一组设两层高春风堂楼,楼下是占了七开间的讲堂,中间设立讲座,二楼设有五开间的御书阁,陈列古代典籍。后一组设主敬堂,占三开间,是会茶场地。往后的地方就是程明道的祠堂与安放孔孟肖像的燕居堂。祠堂东西两侧有十五个廊子。然而书院山长与堂长的办公室在主敬堂两侧。其他附属建筑物都坐落书院的两侧。

重建于宋朝的白鹿洞书院位于庐山五老峰下,全院占地近3000亩,建筑面积达到3800平方米,院内由五个院落并列组成,分别为礼圣殿、先贤书院(礼圣殿之西)、白鹿洞书院、紫阳书院和延宾馆。其他建筑有棂星门、泮池、状元桥、朱子祠、礼圣门和礼对殿。礼圣殿,又名大成殿,是建筑群的核心,也是祭祀孔子的地方。

桥梁建筑

于隋世祖大业六年(610年)落成的安济桥,又名赵州桥、大石桥。该桥属节段性拱桥,它启发后来朝代的桥梁工程,如建于宋朝类似结构的永通桥。

宋朝桥梁建筑工艺已经非常成熟,更出现了高架桥,譬如1256年落成的绍兴越城区八字桥,

是保存至今的石桥。它南临东双桥,北接广宁桥。根据宋嘉泰《会稽

志》:“两桥相对而斜,状如八字,故得名。”而根据主桥孔下的第五根石柱上的记载:“时宝佑丙辰仲冬吉日建”。大桥始建于南宋嘉泰年间(1201年-1204年),于南宋宝佑四年(1256年)重建,由4.85米长的石条砌成。桥东西长27米,桥高5米,跨度达4.5米,桥面宽3.2米。

桥梁的装饰手法有如亭台楼阁,在梁柱之间加入山水画,譬如宋代杰出画家夏珪。夏珪字禹玉,临安(今浙江杭州)人,是南宋宋宁宗时期的画院待诏。他跟从范宽与李唐学习画画。早年主力人物画,后来专攻山水画,并且以此著称。他与同时代的马远齐名,号称“马一角、夏半边”或者“马夏”。著名作品有《溪山清远图》和《西湖柳艇图》。

在江西省婺源,一座建于12世纪的彩虹桥非常著名。该桥是廊桥结构,即建有屋顶的桥,让途人感到舒适。彩虹桥的名字取自李白所写的唐诗《秋登宣城谢脁北楼》:“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彩虹桥设计独特,不但由11座廊亭组成,廊亭中有石桌石凳。桥墩外型像船只。

除了彩虹桥,位于杭州西湖的苏堤也十分著名。因为它是诗画家苏轼在杭州当官的时候为了治理西湖而兴建的人行堤道。由于两旁种植很多观赏花木,风景优美,被誉为西湖十景之首。

1221年,长春真人到撒马尔罕探访成吉思汗,告诉他在伊宁东面的天山旅游中所见的大大小小的中式桥梁。根据历史学家李约瑟所引述:这条路上的)“木桥不少于48座,每座木桥皆能够让两架马

车并行通过”。这条路就是由Zhang Rong(译音:张戎)与察合台其他的工程师所建造的。公元前3世纪以降,中式桥梁无疑与凯撒大帝在莱茵河于公元前55年所建的桥、达芬奇所绘画的桥甚至非洲所用的桥都是十分类似。但在公元13世纪的欧洲哪里找得到像张戎所兴建、有如双线高速公路一般的桥? 宋代的福建省兴建了许多大型桥梁。某些桥全长1219.2米,跨度达到22.33米,耗用石材重达20万3200公斤。可惜,建造这些桥梁的工程师没有留下名字,只有资助

兴建和负责监督兴建维修官员的名字。可是,历史学家李约瑟指出福建很有可能有一所工程学院,由蔡襄所主持。蔡襄是著名的政治家和书法家,对茶甚有研究,曾经着有《茶录》和《荔枝谱》并且曾出任福建郡守。在泉州附近,蔡襄计划并监督兴建万安桥,(后来被称呼为洛阳桥)。根据《泉州府志》的记载,万安桥坐落于泉州市东北的洛阳江上,是北宋庆历初年郡人李宠所建的浮桥-万安渡的旧址,后来由郡守蔡襄主持改建成石桥。万安桥始建于北宋皇佑五年四月(公元1053年),于嘉佑四年十二月(公元1059年)完成。万安桥原本全长1200米,现在长731米,宽5米,桥高7米,桥墩共46座,扶栏500个,石狮子28只、石亭 七所、石塔九座,是中国著名梁架式古石桥。技术工人利用船只来运送石材,利用潮水涨退来安置石材。船形的桥墩更有助减低水流冲击。

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辟支塔,建于北宋嘉佑八年(1063年),位于山东济南市长清县泰山西北麓的灵岩寺内。辟支塔高54米,八角九层,砖砌楼阁式塔,塔身上下大小不一。塔身纤巧,配以仿木斗拱,须弥座塔基浮雕刻有轮回故事,其中地狱中的莲花和最后的半庵摩勒罘都反映了阿育王的传说。1982年,被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虽然佛宫寺释迦塔是最高的木构佛塔,但是最高的佛塔却是料敌塔。料敌塔,原名定县开元寺塔,位于河北省定县城内,因为开元寺僧人会能往印度取经,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宋真宗下令兴建佛塔,到1055年才落成。八角形的塔身高69米,比大理崇圣寺三塔还要高。料敌塔每层均设置佛龛,龛内彩绘壁画。由于定州地处边疆,军事地位十分重要。宋朝为了防御契丹,利用此塔了望敌情,故又名料敌塔(或了敌塔)。除了监视敌人外,料敌塔也可作观天之用。

建筑文献

简述

宋代的建筑标准守则对施工方面已经有很详细的描述。譬如李如圭于公元1193年模仿《尔雅·释宫》编写的《仪礼·释宫》。宋朝都料匠喻皓在公元965年 至公元995年间着有《木经》三卷。他在开封负责一座木塔的建造,可是该木塔被大火烧毁,后来由铁塔所取代。当时因为他的著作与富商的工艺有关而被认为学术水平低,导致该书籍不被官方记载。虽然木经已经失传,仅在沈括在1088年所编写的

《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中有简略记载,并且赞扬《木经》的作者。可是数年后,李诫编写了《营造法式》,成为中国建造楼房的标准。虽然唐朝已经有其他类似的文献,譬如《唐令》中的《营缮令》,但李诫的营造法式仍然是现存最古老的中国建筑施工守则。 《木经》

木经是宋朝早期讲述木构建筑的书籍,可惜已经失传,只有《梦溪笔谈》才有有关的记载。在沈括于1088年所编写的《梦溪笔谈》中,他曾赞扬宋朝都料匠喻皓所著的《木经》。喻皓曾在开封兴建了一座工艺卓越的梵天寺佛塔。对他的记载如下: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 一木塔,方三两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 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肢箧,人履其板, 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在《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记载如下: 造 舍之法,谓之《木经》,或云喻皓所撰。凡屋有三分:去声。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凡梁长几何,则配极几何,以为榱等。如梁长八尺,配 极三尺五寸,则厅堂法也,此谓之上分。楹若干尺,则配堂基若干尺,以为榱等。若楹一丈一尺,则阶基四尺五寸之类。以至承拱榱桷,皆有定法,谓之中分。阶级 有峻、平、慢三等,宫中则以御辇为法:凡自下而登,前竿垂尽臂,后竿展尽臂为峻道;荷辇

十二人:前二人曰前竿,次二人曰前绦,又次曰前胁;后一人曰后胁, 又后曰后绦,未后曰后竿。辇前队长一人,曰传倡;后一人,曰报赛。前竿平肘,后竿平肩,为慢道;前竿垂手,后竿平肩,为平道;此之谓下分。其书三卷。近岁 土木之工,益为严善,旧《木经》多不用,未有人重为之,亦良工之一业也。 《营造法式》

《营造法式》是中国古代建筑学最重要的专着之一,作者为李诫。公元1092年,他升任为将作主簿,然后被提拔为将作监少监,负责建筑工程。公元1097年至1100年,他修订了很多前人的建筑著作,而到了1100年,他完成了自己的著作-《营造法式》,并交给宋哲宗过目。三年后,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宋徽宗才让《营造法式》成为官刊文献,颁发施行,让负责施工的工人、建筑师、工匠因此而受惠。编写得钜细靡遗的《营造法式》,其主旨不仅仅为朝廷工部订立标准规则,还要让全国工作坊与巧匠在建筑工程中有所依据。《营造法式》成就卓越,李诫被升为将作监。此后,他负责管理将作监,并且监督太庙、龙德宫、棣华宅、朱雀门、景龙门、九成殿的兴建。 《营造法式》涵盖了建筑法规和条例、会计信息(构件劳动定额和计算方法)、建材和不同类别的手工艺品。全书共34章,勾画出度量与护城河和要塞的建筑、石雕、大木作、小木作,包括了斗拱、梁柱接合点、雕作制度、旋作制度、锯作制度、竹作制度、砖作、窑作、建材剪裁、砖瓦、墙、彩画和装饰、装饰涂料、砂浆混合比例等等各方面的制作图解(平面图、断面图、构件详图)与施工规格。《营造

法式》为建筑度量衡定下标准,一切构件均以“材”、“契”、“分”来确定。大约有8%的篇幅来自前人建筑的文献,而大部分则记录了建筑师与工匠的传统。对于技术名词,李诫有详细罗列出来,包括了圆周率 22/7、方中容圆,圆中容方,正方形对角线计算,建筑物的比例与建造,在估计如何在不同地点兴建建筑物中套用测绘学他更对雇用不同工种的技术工人的支出作出评估,譬如每天的施工量、耗用的建材、季节性调整与运输成本。对编造预算很有帮助。 根据《营造法式》,宋朝的殿堂建筑结构都以横向铺排垂直的屋架为主。每个屋架均由纵柱、横梁椽襻以卯榫方式组合而成,柱顶铺作斗拱。厅堂结构,由于规模比较小,不需铺作,故称为柱梁作。 1919年,朱启钤先生在南京地方图书馆发现《营造法式》的1145年丁氏抄本。同年交商务印书馆影印,并且建立了中国营造学社。1925年在故宫内阁大库中发现宋本残页,中国营造学社陶湘勘校丁氏抄本,四库全书文渊阁本,按宋残叶形式重新绘制近百幅彩图,在1925年刊行(称为陶本)。1932年故宫发现宋抄本,中国营造学社开始对该文献作出深入研究,虽然当时只有清朝官方文件中发现零碎的片段,但是梁思成、刘敦桢、阚铎、梁启雄、单士元、陈仲篪、王壁文等学社成员依然先后调查了中国15个省的220多个县的历史建筑物。可是,这次出版引起了世界各国专家对中国建筑的兴趣,其中包括法国作家Paul Demieville、英国学者叶慈博士(W. Perceval Yetts)、日本学者竹岛卓一。中国营造学社的建筑学家梁思成,从1925年起,在前后近四十年间,通过对河北山西等地宋、辽、金古建筑的实地测

量、摄影,对比清代匠作则例和清代建筑,在1963年完成《营造法式注释》一 书,于1980年由清华大学出版。后来陶本《营造法式》在1932、1983、2006年再次发行,每次有所增补。

宋代《营造法式》对后世的中国建筑工程有深远影响。譬如元朝的水利工程技术中关于筑城部分的规定,差不多和《营造法式》的规定完全相同。明朝的《营造法式》也吸取了其中很多内容。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所颁布的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中以“斗口”为模数是根据《营造法式》中“材”的模数制度发展出来的。

影响意义

宋代的建筑处于中国古代建筑的成熟阶段,其建筑艺术和技术对海内外都产生很大的影响,据记载贯穿南北宋的金(女真族)在灭了辽和 北宋之后也尊“汉法” 。在建筑上,所用工匠多为汉人,其建筑形式,特别是在细部及装修上造型柔丽、纤巧,明显受宋影响。元代在宫殿布局、街市设置等方 面也多有宋型特点。另据专家考证,日本著名东大寺佛殿与广东潮州开元寺天王殿一摸一样,证明当时的宋代建筑风格已为海外所学习。《营造法式》在南宋和元代均被重刊,明代还被用于当时的建筑工程,可称之为中国古代建筑行业的权威性巨著。

教育意义

1、进行审美教育,提高视觉素养。建筑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

文明的产物,从艺术的角度来讲,它属于一种造型艺术,空间艺术,更是一种视觉艺术。有效地开发这种视觉教育资源,可作为审美教育的材料,因为建筑是表达感情最直接的一种方式,从建筑本身的构图、色彩、以及建筑所传达的意境美,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和心情的愉悦,在解读资源的过程中,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鉴赏力和欣赏水平,从而提高视觉素养能力。

2、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唤醒文化自觉意识。在读图时代和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极大的挑战,视觉信息大量充斥社会的各个角落,人们被电视、电影和网络带来的信息包围着,更由于话语霸权的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被冷落、被忽视。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通过对宋代建筑以及对整个古代建筑,甚至对更多的传统艺术文化的开发,可以使受教育者深刻地体会到中国先民的智慧和能力,感受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唤醒一种文化自觉意识。

3、建筑设计的理念的借鉴作用。建筑其实也和教育一样是一种传播过程,包括建筑设计者、建筑作品、欣赏者(使用者)三个要素,是建筑设计者通过建筑作品向使用者或欣赏者传达设计理念和思想的过程,建筑还是技术和艺术的有机结合。优秀的建筑作品一定是适应时代发展、具有时代特色的,是能够同时被建筑设计者和欣赏者认可的,能使设计者和欣赏者之间产生共鸣。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可以借鉴建筑设计的传播过程,既要考虑时代特色,更要注意到教学

对象--学生的特点,如果设计的教学资源能使受教育者和资源开发者产生共鸣,那么将有利于学习者的学习,大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95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