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小报研究

更新时间:2023-12-23 07:4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从宋代特殊历史背景探析

小报的产生

摘要:中国原始形态的报纸, 大多是朝廷办报, 始见于北宋初年的小报则

以民报身份出现,它首次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活动的垄断和朝廷政事的封锁,打破了封建官报一统天下的局面,并且成功进入市场,因而宋代小报在新闻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本文将从宋代特殊的历史背景探析小报产生、发展以及屡禁不止的原因,说明小报在宋代出现并非偶然,而是有其历史必然性。

关键词:宋代 小报 屡禁不止

宋代小报产生于邸报之后,北宋初年始见,流行于南宋,是中国新闻传播史上最先出现的非官方报纸。它的诞生,从一开始就带有悲剧色彩,总是以非法的面目出现,多处于被禁的“地下”状态。然而,作为民报, 宋代小报第一次试图摆脱官方严密的舆论钳制, 第一次突破朝廷官报作为政府政治宣传品的范围而走入市场, 成为一种商品。这些都说明小报与近代报纸最为接近。

为什么小报会出现在孱弱的宋朝、不断走向繁荣又屡禁不止?纵观宋代历史,小报诞生的社会土壤从五个方面孕育着这具有时代意义的产物。

政治方面,宋朝面临着内外交织的动荡局面。一是军事上孱弱无力,面对外族入侵屡战屡败, 北宋、南宋均亡于外族之手;二是政治上因循苟且, 冗兵、冗官、冗费, 任何稍有作为的政治改革, 最后均以失败告终。面对动荡的社会局面,各种政治势力十分活跃,需要与之相关的舆论配合。同时,社会各层人物都有了解形势发展变化的要求, 各级官吏也需要及时了解朝廷政事动态, 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而维护其既得利益。然而此时严格的新闻审查制度过滤掉了很多于国有利却可能损民利益的信息,在官报不能满足读者需求的情况下, 民营报纸遂应时而生。,“小报”的编写者们适应这种需求,突破朝廷官报的传播范围,充分利用自己的各种优势,私下经营“小报”。可以说,“小报”在宋朝这个特殊的朝代出现,是各种矛盾日趋激化、多层人物空前活跃的产物。

经济和文化方面,宋代商品经济的空前发展, 风物昌熙, 从而最终完成了小

报的买卖交换。从外因看,历史走到宋代, 生产力空前发展, 商品经济的发展更加强了城市的繁荣。宋代城市整个就是一座大市场, 在其产生商品与利润的同时, 市井文化也随之产生,这又为小报的出现和传阅提供了一定的文化背景。此外, 商业的繁荣为更多人念书提供了经济条件,教育业不断发展, 国民素质大为提高;从内因看,徽宗时期以后,小报逐渐专业化,社会上一些人“专以探报此等事为生”,以小报的名义“传播街市”,“坐获不赀之利”。由此可见,小报面对朝廷的大力查禁而绵延不绝,不论是精于“内探、省探、衙探”的采编者还是办报人和发行人,都很难说是为了个人志趣或政治抱负而铤而走险,根本的动力还是源自商业利润。

受众方面,“士”阶层在宋朝的空前壮大,为小报提供了主要的读者群。《宋会要辑稿》中记载: “徽宗宣和元年六月十四日臣僚言:窃见迩来凡朝廷进用人材、除授差遣之类,曾未拟议而士大夫间好事者乐于传播,撰造无根之言,欲望明诏有司,严为禁止。”从这条记载以及现存的很多记载中,我们不难看出当时小报的重要读者群为士大夫。在宋代宽松的舆论环境下, 不仅在朝廷为官的士大夫敢说话, 连作为预备官员的太学生, 也多敢直言不讳地针砭朝政、品评大臣、扬清激浊。士人在两宋内忧外患中集聚而成的民族气节与忧患意识, 直接对国家政治起作用。所以宋朝的士大夫阶层更希望获知到更多关于时局的信息。这时候,比官报消息灵通, 时效性比官报强的小报, 受到士大夫阶层的普遍欢迎, 况且小报所刊登的内容大多是封建政府所没有公开的“朝廷机事”。

印刷技术方面,宋代是我国历史上文化十分发达的时代, 也是刻书印刷的黄金时代。宋朝雕版印刷的普及与鼎盛,为小报的大批复制提供了技术保障。宋朝统治者在政策上鼓励私家刻书,故私家刻书盛行。在这样的宽松环境下,印刷工匠的技术日臻完善,印刷成本亦不高,小报发行者当中就有掌握印刷手段的“书肆之家”,因此小报常采用雕版印刷的方法满足数量上的要求。此外,北宋以来,社会上对小报的关注越来越多,小报公开出售,对象不限特定阶层,读者范围比较广,销量自然很大,也绝非手写所能应付。小报的专业化和商品化的程度不断提高,在此情况下,部分小报采取印刷手段进行复制,成为其发展的必然趋势。

此外,从小报自身的特点来看,其盛行与屡禁不止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

北宋建立之初,尽管消除了唐后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的弊端,结束了五代十国纷争局面,但宋朝一直奉行“守内虚外”的政策,使宋朝成为积贫积弱、苟且偷安的一个朝代。从开国到灭亡,始终与辽金元三方面先后对峙,时战时和,总不能平安无事。尤其到了北宋末年,敌局动荡,战乱连年,民不聊生。外敌当前,不能不对公开传播的新闻加以控制,以防止机密的外泄,从国家、民族的利益来说,这是必要的。但是,如果不加区别地搞新闻封锁,就会在封锁了敌人的同时,也封锁了自己。在此背景下,宋代小报内容丰富,多为官报未曾报道的新闻,其内容有真有假,有时甚至竟敢编造皇帝命令和诏书。诋毁朝政,导致了泄密、失实等问题的频频发生,给官方带来不少麻烦,被封建王朝指为非法出版物。因而受到朝廷的严厉查禁。但又由于其相对官报而言新闻色彩浓厚,并且能够连续发行,是民众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它满足了人们打听消息,尤其是小道消息的需要,便利了小道消息的传播,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意,因此颇受读者欢迎。小报力求冲破当局的限制,也做出了较大努力。通过对时事的报道,以及对政局动荡、战乱连年、民不聊生、中央政权名存实亡的描述,揭露了朝廷腐败与黑暗的一面,得到了读者一致的的支持与拥护,这也是宋代小报广受欢迎、屡禁不止的原因。

通过多方面还原当时的历史情景,探析了宋代小报诞生、盛行以及屡禁不止的深刻原因。综上所述,在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的交织作用下,宋代小报的出现与繁荣具有必然性,这是历史的进步,是新闻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里程碑。而研究宋代小报出现的历史,对于今天的民间报纸研究而言,又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陈昌凤:《中国新闻传播史———媒介社会学的视角》 王少南:《从宋代的特殊历史背景看小报的产生》 《理论界》 吴世文:《亚文化理论视域下的宋代小报研究》 《东南传播》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975.html

Top